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阳明先生二十七岁那年,因为读朱熹的书,仍然读不通,大病一场。此时他没有怀疑朱熹的学问,以为自己从儒家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转向了佛道。
弘治十四年八月,任刑部主事的阳明先生到江北地区,就是今安徽、江苏一带,复核刑事案件。公事完毕之后,就去登九华山。当时九华山有个道士叫蔡蓬头,善于谈仙论道。
阳明先生就把蔡道人请到府上,非常虚心的向他请教。结果蔡蓬头回答:“还不到时候。”过了一会儿,阳明先生把身边人打发走,又请蔡道人到后花园,向蔡道人行“再拜”之礼,又问蔡道人。“再拜”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蔡道人仍然回到:“还不到时候。”阳明先生再三请教,蔡道人无可奈何的说:“你在后堂后亭礼节虽然隆重,但是终究没有放下官架子。”说完,拱拱手一笑而别。
阳明先生又听说在九华山背面有个地藏洞,地藏洞里住着一个高人,不食人间烟火,吃树籽喝清泉,住松针铺的地铺。他就攀着险峻的岩石,找到了地藏洞。到那里的时候,那位高人正在熟睡,阳明先生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等着。等了一会儿,那个人醒了,惊叹:“山路崎岖,你是怎么过来的?!”。阳明先生就向这个人请教最上乘教法,这个人笑而不答,说:“你们儒家的周濂溪、程明道是两个好秀才。”后来,阳明先生再去地藏洞,那位高人已经搬走了。
阳明先生对官场兴趣缺失,第二年五月索性辞官回到了家乡。这时候阳明先生的父亲龙山公已经把家从余姚迁到了山阴县,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市区。绍兴市东南四十里有一座山,叫做会稽山。会稽山是佛道胜地,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传说葛玄曾在这里炼丹成仙。
阳明先生在阳明洞旁盖了几间房子,住在那里修炼道家导引之术。有一天,他在山中打坐,对身边的仆人说:“你下山去迎一迎王思舆先生,他要来看我。”并且把王思舆的来的路线讲得清清楚楚。仆人半信半疑,但是也知道自己这位主人不是一般人物,就按照他吩咐的路线下山迎客,结果在路上果然迎见了王思舆等四人。
王思舆听说仆人是来迎接他的感觉非常惊讶,说:“你家主人怎么知道我来拜访他呢?”仆人说:“我也不知道。”王思舆等人见到阳明先生就问“你现在已经修炼到可以预知未来了?”阳明先生微微一笑,说:“你刚出五云门我就知道了。”王思舆又是赞叹又是艳羡,众人纷纷说阳明先生得道了。
一日,阳明先生突然醒悟:“哪里有得道之人卖弄神通的。这哪来是什么得道?这分明就是簸弄精神。”于是,放弃了这种修炼,开始静坐。逐渐得到见性抱一的真髓。阳明先生后来对弟子说,自己在静定之中可以内视自己的身躯,如同水晶一般,完全达到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虚空一体的境界。
这时,阳明先生心中开始有了遁世修行的念头。一天,他又警醒到:“我在孩提时代就有这种想法。这个念头可要不得,这是断灭种姓啊!”于是,决定下山回红尘中修炼。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弘治十六年,阳明先生迁居到杭州西湖畔养病。这段时间他经常到南屏山、虎跑泉一带的寺庙游玩。
一天,阳明先生听说寺庙里有个僧人在闭关,据说三年不说话,不睁眼。他就去看这位僧人。果然,这位僧人正闭着眼睛跏趺而坐,外人进了他的关房,他也毫无反应,只是一心参禅打坐。
阳明先生走上前去,大喝一声:“你这个和尚,整天价张着嘴说什么,整天价睁着眼看什么?”这一句话,就惊得那位僧人睁开眼睛。
阳明先生其实对禅宗机锋,也是十分精通。阳明先生晚年的一天,有个学生跟阳明先生请教一个禅宗故事:老和尚在徒弟面前伸出一根手指,问:“看见了吗?”徒弟回答:“看见了。”老和尚把手指藏在袖子里,问:“还能看见吗?”徒弟说:“看不见了。”老和尚摇摇头:“还未见性。”他问阳明先生,老和尚这是什么意思。阳明先生说:“手指有时见,有时不见,但是人的见性常在啊!”朋友恍然大悟。阳明先生这一声大喝,就是禅门机锋。
阳明先生直指僧人的痛处。僧人三年来用不言不视的方式,试图让自己达到禅定的状态,却并没有做到。虽然眼睛不睁开,嘴巴不说话,但是心中思绪纷飞,一刻不曾静下来。
他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位相貌不凡的读书人,不知道如何开口。这是阳明先生开口说话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在?”僧人说:“老母尚在。”阳明先生说:“你想念老母亲吗?”这一句话,让僧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老母年迈,如何不想念!”。
阳明先生说:“母子之亲是人的本性。你自己出家来,可曾想过老母亲倚门而立,盼着再见你一面吗?”僧人听了这句话,泪水又止不住流下来:“我何尝不是这样想,只是已经出家,尘缘已了,不好再去看她老人家了。”
阳明先生摇摇头,说:“这人间伦理不就是本心所发吗?为人子只管自己解脱,不管家中父母伤心,不但是大大的不孝,更是大大的私心。这般私心在,如何见性?如何成佛?”僧人听罢,合十道:“多谢施主点化。”阳明先生叹了一口气:“我倒是羡慕你,老母毕竟还在。我十三岁母亲就去世了,想报母恩,哪里去报啊!”
阳明先生是个至孝之人,十几年后,他平定宁王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到余姚省墓,再次见到瑞云楼,想起自己的母亲,还大哭一场。
第二天,阳明先生再去那座寺庙,问起闭关的僧人。寺庙里的僧人说:“师兄昨日突然收拾行李,下山探望母亲去了。”阳明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转身出了山门。他知道不能光呆在这清净之地养病,圣人的学问需要有人去弘扬。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弘治十七年九月,王阳明回到了京师,他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第二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新科进士湛若水。
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在弘治五年,也就是他二十七岁时中举人。二十九岁那年,他拜当世大儒陈白沙为师,为了表示自己求学的决心,他毅然把“路引”(也就是考试证件)烧掉。从此,潜心研究心性理学,几年时间就学业大进。尤其是,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被陈白沙大加赞赏。
弘治十二年,陈白沙写了一首诗,叫做《江门钓濑与湛民泽收管》,“民泽”是湛若水的字,湛民泽就是湛若水。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是陈白沙要把江门钓台送给湛若水。原来,明成化年间,陈白沙仿效东汉严子陵隐居桐江,筑台垂钓的方式,在蓬江边筑了个钓鱼台。他是要把这座钓鱼台送给湛若水。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以衣钵相传作为信物,江门钓台就是我的衣钵啊,今天我把它交给湛若水,希望将来我的学问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从此,湛若水成为白沙学派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八年,湛若水考中进士,并被授为庶吉士。
回到京师的阳明先生看到当时的文人,与几年前他离开时没有任何变化,都沉溺在作诗写词之中,把儒家安顿身心的基本精神忘掉了。于是,阳明先生提出学者要先立志,立必为圣人之志。
新科进士湛若水也陷入苦闷之中,他在广东一直追随陈白沙,并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原以为来到京师,定然是一番圣学气象,不料一班文人都沉溺于辞章,这让他极其失望。正在这时,他听人议论有个叫做王守仁的兵部主事,标新立异,居然要荷担圣学,还开门收徒,他不觉眼前一亮,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自从颜子去世,圣人之学就失传了,曾子把一以贯之之学传给了孟子,从此断绝了两千年。宋代大儒周濂溪、程明道又接续上,从此以后说理越详尽,离道越远了。”
湛若水说:“家师白沙先生的学问,以虚为根本,以静为学问,以勿忘勿助为体认,一定要认得本心。”
阳明先生说:“今天的学者都知道尊崇孔孟,贱恶杨墨,摒弃佛道。但是现在有人能做到墨翟的兼爱吗?有人能做到杨朱的为我吗?有人能做到道家的清静无为吗?有人能做到佛家的究心性命吗?他们和圣人之道虽然不同,但是毕竟有自己的心得。而现在的学者呢?只会雕章琢句,舞文弄墨,浮夸媚俗,不再在圣人之道上用工夫。”
湛若水说:“是啊,圣人之道只是随处体认天理,当今之世,我辈更要担起这副担子。阳明先生在昏昧之世,敢于首倡圣学,令人敬佩之至。尤其要学者必先立志,更是抓住要害。”
阳明先生,拱手笑道:“鼎革一时之风气,断非阳明子一人所能为,正要一二同志共倡此学,舍甘泉先生,吾谁与望?”二人相视而笑,从此成为一世好友,后来虽然二人学问不同,但一生交情不变。
实际上,阳明先生和湛若水还有一层渊源。大家还记得,阳明先生十八岁那一年从南昌回余姚途中曾经拜访过一位大儒娄一斋,并受到极大的影响。娄一斋与陈白沙都师从吴康斋,某种意义上,二人还可以算得上同门。
正当二人雄心勃勃,要革新一时风气之时,一个噩耗传来,被视为中兴之主的弘治皇帝驾崩。阳明先生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多疑心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经常表现为对人存戒心、提防心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有些人看到别人在一起窃窃私语,就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在街上走,看到别人多看了自己两眼,就觉得人家不怀好意;自己做了坏事,即使没人看到、但看到别人在看自己时,仍会怀疑别人都知道了;别人讲个笑话,他就会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嘲笑。这种人身边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厌恶这个世界,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具有这种消极心态的人,经常会带着一种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得出不好的结论,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猜疑。通过假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消极的前提,然后再把与之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无中生有地自我幻想出了一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疑是对的。这样的人其实已经陷入严重的猜疑心理而不能自拔了。首先我们来分析多疑心理的成因。第一点就是因为对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当别人向你来说某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或者进谗言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为诬词所蒙蔽。古人有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的下属在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的时候,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这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是有所企图,他或者是嫉妒同事的成就,或者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不想让同事去获得,所以才向你来说他的过失,来影响你的决定。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诗中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君听臣当诛”,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他听到了别人的诬词和谗言,结果可能就在诬词的蒙蔽之下,把忠臣给杀害了。比如在南宋的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屡屡得胜,眼看着就可以收复中原了,但是昏君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谗言,一天之中连下了12道金牌,把他火速召回临安,使十几年的抗金事业毁于一旦。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就是因为赵构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听谗诗》描述了这些情况: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碍,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所以我们对于言语要有判断能力,要相当谨慎,也就是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真心希望我们幸福的人绝对不会故意制造矛盾,影响人际的和谐。多疑心理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封闭性的思路。简单的逻辑推理,使猜疑心理笼罩上了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就像我们听过的那个“疑人盗斧”的故事。一个人把斧子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他来观察这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眼神、他的举动、他走路的样子,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于是他断定这个斧子就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后来他在山里打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然后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结果发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儿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我们对别人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怪。多疑的人都是从一种预定的假设目标出发,再去观察,然后再寻找一些论据证明,最后回到了自己假设的目标。就像有的妻子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寻找论据,丈夫回来之后,她看一看他的衬衫,是不是有口红,是不是有香水,是不是有女人的头发,然后去检查他的手机,看看有什么可疑的短信,或者可疑的电话号码。这些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假想出发产生的一种多疑心理。导致多疑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一个人自己诡计多端,经常疑神疑鬼,那么他也会从这样的心理体验去出发,无端地推测别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没有原因地去推测别人。所以《论语》上孔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就是因为他俯仰无愧,心胸开阔,为人处世没有一件事不可以告诉别人的。但是小人,经常会疑神疑鬼,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然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推测别人。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很多人难免会犯一些类似“小人之心”的错误,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有一次,一个刑警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出警。案情重大,疑犯手中有枪。正好有一个记者当时在警队进行采访,于是跟着他们一起出警,好得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因为情况紧急,刑警们便拿出了防弹衣,以防万一。可是全队有十几个人,而防弹衣只配备了五件。此时包括刑警队长在内的五名战士,一声不吭就把防弹衣穿在了自己身上。记者看到这里,心里就觉得有些别扭,心想,这队长也太过分了,抢着穿防弹衣,那其他没防弹衣穿的人怎么办?后来任务胜利完成,刑警队长和另外几个穿防弹衣的同事表现英勇,上级准备颁一等功给他们,但是批下来是二等功。记者于是就跟队长开了个玩笑,说:“你看,你当时抢着穿防弹衣,不然,很可能就立一等功了。”队长听了,马上就明白了这个记者是在嘲笑他怕死,抢防弹衣穿。但他也没生气,而是很平静地对记者说:“防弹衣的数量有限,一接到危险性大的任务,出警人员多,防弹衣肯定不够穿。你看我抢一件穿上了,要是不抢,就被别人抢走了。你不知道,在我们队,谁穿着防弹衣,谁就得冲在最前面,就得第一个面临危险甚至死亡,这是我队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队长还没说完,这个记者就已经明白了,他感到非常羞愧,从而也认识到自己犯了“小人之心”的错误。这种错误虽然小,但是如果不小心犯了,就会影响我们与朋友、同事的关系。遇到问题时,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够将心比心,或者看到问题就起疑心,甚至不但不帮忙,还要去百般挑剔,无端指责,就很容易得罪身边的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情况,而不是不明就里地猜测;把自己放在事情中来,多沟通,多交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要站在圈外去批评指责。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我们读过《论语》的都知道,孔子有一个特别的学生,叫仲由(又叫子路),鲁国人,比孔子小九岁。仲由为人直爽,勇猛果断,敢经常顶撞、质疑老师,而孔子对他也是批评得多赞誉得少。当然了,在孔子后面周游列国的14年里,子路可是一直陪伴左右,护老师周全,一起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就是这么一个大大咧咧、莽莽撞撞的人,在侍奉父母双亲上却十分地殚精竭虑、无微不至。他的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而青松君今日再读来,还是很深受感动,久久不能忘怀。仲由自小非常孝顺父母,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省吃俭用,从汴州城为父母买米。那年遇到大旱,粮价飞涨,高价的米面使仲由难以应付,而家里已经没有父母勉强糊口的粮食了。一天,仲由听说邻县的粮价比汴州便宜许多,但却与汴州相距百里。仲由想,只要能买到更多的米面让父母吃,自己多跑点路,多吃点苦也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决定独自离家步行到邻县,买了米后又用肩膀扛着米袋赶回家来。百里之外,有车马还好,但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哪有车马呀?靠双腿一天只能走七八十里,从百里外打个来回,要用两天多的时间。- 02 -第一次仲由从邻县给父母买米面回到家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他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狼狈样,便强打精神。父母心疼地问他累不累,仲由拍了拍胸说:“不要说一百里,就是二百里也累不倒我。”秋去冬来,天寒地冻,要到百里外去买米面,变得更艰难了。仲由有时要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肯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上。邻居看到仲由这样辛苦就问:咋不怕苦?仲由说:“为了父母能吃上米,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03 -那时候兵荒马乱,百姓缺吃少穿,仲由在往返路上常常看到冻死遗骨。有的人看到他背着米十分眼馋。一次,仲由背米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快黑了,遇到几个彪形大汉挡住了去路,劫贼大声道:“要命把米丢下,不要命看刀。”面对劫贼,仲由吓出一身冷汗,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动情地说:“你们是苦命人,我也是苦命人,你们有父母,我也有父母,我的父母就等着这米下锅,如果今天我把米给了你们,那么我的父母就要饿死了。你们要米可以,但给我父母留些米。”“这还是位孝子,放了他吧!”领头的一个劫贼对众兄弟说,接着回过头又对仲由说:“看在你一片孝心的份上,走吧!”仲由一片孝心感天动地,就连他的老师孔子也多次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04 -仲由父母先后去世,仲由按照礼数埋葬了双亲。守孝期满之后,仲由向南游历到楚国。楚国的国君同仲由经过一番长谈,十分欣赏仲由的才干,再三挽留让他留下来做了高官。仲由做了高官后,出游时随从的车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宴饮非常丰盛,列鼎而食,造成的声势在当时是极为煊赫的。这种盛大豪华的场面令他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对人说:“我现在算是富贵了,可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我即使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到呢?”他唏嘘不已的样子,使身边的人没有不感动的。仲由还曾对人说过:“树林要安静下来,可风偏偏不停下来;你要奉养双亲的时候,可是父母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到现在才懂得,即使是把最丰美的食物供在父母墓前,倒不如在他们生前用好饭好菜供养他们啊!”- 05 -古之人不欺余也,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正在看此文的你,或正青年或已中年,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4月21日
父母的善良,是子女最灵验的护身符。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经中说,种因得果,善恶有报。子女的命好不好,其实和父母大有关系。所以,千万要小心你的行为,也许会在无意间,折损孩子的福报。1大富由天,厚福靠家《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的人家,积德享福,福荫子孙;作恶的人家,种恶引祸,祸及后代。可见,一个人的富贵吉凶,不全是老天定下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子女。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留下一句著名的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在当时的读书人眼里,万般皆是下品,可林则徐却不然。他时常告诫子女,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出贡献,既不能只读死书,更不能毫无阅历。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子女学种庄稼,让他们懂得农民的可贵。即使林则徐经常忙于政务,与子女的相处时间甚少,他也从未懈怠过子女的教育。儿女们会把自己的诗文书法寄给父亲点评,林则徐也一定会抽出时间予以认真指导回信。正因如此,林则徐的三个儿子深受家庭影响,言行举止处处传承着父亲的风骨,各个出色,直到第六代孙,都还在延续着林则徐的禁毒事业。成为当地鼎鼎有名的名门世家。常听人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家族的子孙之福,来源于父母祖辈对子孙的教育和护持。只有家中懂得积善,子孙才有余庆,其不善,子孙必有余殃。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家中留德,胜过万贯。2子女好不好,一看父母就知道从前孔夫子的外公,选女婿时,发现孔家父母祖上五代修善积福,于是断定这样的人家自会兴旺。于是他果断将女儿嫁入孔家,不久,圣人孔子诞生。而孔氏家族,果然兴旺至今。相反,奸臣蔡京一生奢靡成性,当年徽宗下台后,蔡京带着多年来搜刮的财宝,下放岭南,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谁知城中百姓见了他,满脸厌恶,索性联合起来,坚决不卖给蔡京任何东西。徒有万贯家财的蔡京,晚年凄凉饿死在了一所破庙里。那他的子女呢?据记载,蔡京先后有八个儿子,单是被赐死的,就有两个,其余流放、早卒、暴病,细数下来,竟个个凄惨,不得善终。想看子女过得好不好,看他父母就知道。父母无德,就像是慢性毒药,能腐蚀家族,废掉一个又一个子孙。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家人的福报因果都是互通的。如果家中有一个人福德深厚,那子女就会得福;如果有一个人损福造业,那全家都会跟着遭殃。所以,经中告诫我们,父母的阴德决定子女的命运。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业力,即便是父母也无法代受,唯有积累阴德,才能福荫子孙,得到上天的保佑护持。子女最大的福田,都在父母身上。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父母善良,子女享福佛家有云,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钱财总会花光,名利终成过往,唯有长久的慈悲善心,才是父母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过去有一对父子,以摆渡为生。有一年,突发水灾,所有船夫都忙于打捞沉进河流的财物,但这对父子却念念想着救人。他们拼尽全力挽救,就连溺死的人也都打捞起来,以便日后安葬。正因这份善念,上天报以厚福。多年后,这对父子被赠荣禄大夫,而他们的子孙杨荣,则成为明朝重臣,入主内阁。每个行善的父母,都是在为子女积攒福气。你花钱请家教,千方百计陪着孩子学习,用心教导,子女不一定好。能富贵并且过得比普通人好的,他们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父母善良的人,孩子就会获得大福报。他进入社会,就会碰到贵人,获得财富。反之,父母做恶,孩子就很难获得福报。他进入社会,就会碰到小人,命运多舛。想要改命,靠天很难,靠自己积累福德,就很容易。有道是,因果三世有轮回。但很多时候,因果报应不需要等待,三世很快就会家人或者自己身上显现。所以,身为父母,给孩子广种福田比留下钱财更重要。真正对子女的爱和呵护,其实是父母以身作则,多行善事,广结福德。请相信,有意无意都是天意。父母的善良,是子女最灵验的护身符。禅曰,因缘具足,果报现前。天地宇宙,没有意外,一切都是自己。积下善因,收获福田。你把善良留给子女,终会给子女带来意想不到的福报。要知道,一个有德行的人,身上会散发出浩然正气,自能吸引天神欢喜护佑。愿你我广施善行,诸恶莫作,以保佑全家福寿安康,子女成才!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天结束以后,回顾这一天,进行自我反观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今天有没有让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亲切?是否傲慢?有没有卑怯的举止?有没有自私的言行?回顾自己的一天,对照做人的准则,确认言行是否正确,这样的作业十分必要。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工作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稻盛和夫也有自己反省的内容,他把高尚的心灵称为“真我”,把卑贱的心灵称为“自我”。他说:“我拥有一颗善良、高尚、美丽的心灵,拥有真我、利他心。但是,在真我的旁边,与我形影不离的是卑贱、贪欲、利己的自我,他不知羞耻。本来,我想谦恭地低调地生活,可他却大声喧哗。我轻声地自言自语:‘那东西我想稍微要一点’,而他却高声吼叫:‘我就要得到它,快把它给我!’不知羞耻、贪欲贪婪、利已的自我一刻不停地纠缠我,我想逃脱他,他却揪住我不放。”“回顾今天一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这种‘自我’,让‘真我’,也就是利他心活跃,这样的作业就是‘反省’。”这样就会“抑制邪恶的自我,让善良的真我伸展。”曾国藩承儒家“三省吾身”之祖训,时刻不忘进德修身。他每天记“日课”,“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勇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他“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念念欲改过自新”,这样,最终达到“明德、新民、止至善”的境界。古人讲:静坐常思已之过,闲谈莫论人非。一个人要改善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有不断的自我反省的精神。《大学》上有这样一段: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建立殷王朝的商汤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的一行字,以便提醒自己,每天不断地反省,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都要这样每日反省,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我们每天入睡前,都应该问问自己,我这天是否尽力做到最好了?我尽力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吗?同时还要激励自己,明天务必要完成这样、那样的工作。每日的自我反省,也能让邪恶的思想不在我们的心灵里面生根发芽。每天都对自己内心的邪恶、贪婪、欲望说,请你远离我吧,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样坚持下来,我们就能磨练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反观古代的圣人,他们因为自己有着巨大反思的力量和勇气,所以才称为万世楷模。有一次尧帝到外面巡视,看到两位士兵押着一名犯人,准备到监狱接受刑罚。尧帝就问那位犯人说:“你犯了何罪,要接受国法的制裁?”那名犯人回答说:“由于久旱不雨,家里没有收成可以奉养父母,因而偷了别人的东西,故要接受惩罚。”尧帝听了,就告诉士兵放了那名犯人,而要求士兵把他自己押到监狱关起来。士兵当时很惊讶的问道:“圣上,你犯了何罪须接受惩罚?”尧帝说:“我犯了两条大罪。第一,自已没有德行,致使上天久早不雨,民众饥饿沦为盗贼,此罪一也;第二,我没有把子民教育好,致使他们犯罪,此罪二也,故该受处罚。”我们的事业只是我们内在修养的外化,也就是我们人生境界的一个外在表现。我们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根本之道在于修炼我们的心性。不提高自己的心性,就无法获得真的成功。而磨练心性的那块最好用的磨石,莫过于自省。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原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释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勉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解行相应]一、做人以什么为本?为什么?做人以德为本,做人首要的是要有德行。有德行心量就大,人生过得就踏实幸福;有德行就会时时处处替人着想,就能利益别人,就有威信,就能服众;如果我们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就不会走入歧途。如果我们把“钱”摆在第一位,把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当做人生目标的话,表面上看很享乐,很快乐,但是内心会非常空虚,常常跟人家攀比,比来比去,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时时都在患得患失、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这种乐叫苦,非常短暂,一下子而已,之后就是长久的苦了。这种乐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二、“德”和“才”的关系是怎样的?德与才孰重孰轻?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德比才重要。近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为当代的草圣,他曾经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所以,现在很多单位宁可聘用有德无才的人,也不愿聘用无德有才的人。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都跟作者的博大心境、宽厚仁爱、高尚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一个人无德有才,他的才华、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障碍而上不去。当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德行,就不要学会才能,否则是害你一辈子。因为学到才华,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名利双收,此时将是你人生危险的开始。因为你不知谦卑,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你不知节俭,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所以很多艺人,曾经都红极一时,结果晚年潦倒凄惨,都是养成傲慢奢华的习性所致。所以,德行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是万福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愈高,树冠长得愈大,危险愈大,迟早会被一阵风吹得连根拔起。一个人没有德行就会干出很多错误的事情。有了德行以后,就要认真学习才华、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李斯嫉才下场惨》秦国有一个宰相叫李斯,他是无德有才,看到有才华的人就很嫉妒。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还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后来李斯也没有好下场,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不重德行,人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老了依靠哪一个》有个官员问老子:“我有两个儿子,不知道以后应该靠哪一个?”老子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先对大儿子说:“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大儿子比较憨,低下头宁死不从:“不行,怎么可以打父亲呢?”接着老子又对小儿子说:“你只要轻轻打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这个小儿子聪明伶俐,脑筋转得特别快,属于一般的父母经常到处夸奖聪明的一类。结果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一下,赶快把钱收到口袋里面去了。老子就对他父亲说:“现在你知道晚年应该靠谁了。”后来确实是他的大儿子在晚年照顾这位官员,他的小儿子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这位官员去世了,父亲的死讯传到了小儿子那里,小儿子说:“我这个来回又要一段时间,不知道又要少赚多少钱。”竟然连父亲的丧礼都没有参加。所以老子很有智慧,可以从小孩的行为当中推出他的存心,因为“重利者必轻义”,只要跟他的利益有冲突的,他一定把利摆在第一位。三、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行和才艺?古人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五德”,即:温、良、恭、俭、让,或者仁、义、礼、智、信,这些德行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践行。《中庸》上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对德学和才艺能够努力踏实地学习,就近乎智慧;学到之后,关键是要力行,把德才落实到生活当中,替人着想,为人服务,对父母如何行孝,对祖国如何尽忠,真正做到了才近乎仁爱,只说不做的,那是骗人,不叫仁人;力行过程中有过失就是耻辱,知道自己有过失叫知耻,能知耻更能不断改过,此人是最勇敢的人。要提高自己的德行,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做起,孝是爱的原点。我们看到别人很有德行和才华,比如品德好、学业好、功课好、才艺好,怎么办呢?千万不能只有羡慕,甚至嫉妒,应该学会自我反省,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好?我自己尽心尽力了吗?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跟他一样?这样你就会懂得原来“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汗水堆积而成,懂得随时勉励自己,向榜样学习,甚至去请教。心里嫉妒是最愚蠢的,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还会形成自己人生很多障碍,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因此我们必须谨慎。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