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商文化
- 全部
壹范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因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影响力,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贰沈万三 (出生年不详—公元1376年)
以躬耕起家,全力开展贸易活动,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逾吴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流寓南京、苏州、吴江等地,名遍天下。洪武初年,捐资重修长城和南京城,受到明太祖猜忌,充军发配云南。流放期间,他在茶马古道再次经商,重获生机。叁 盛宣怀 (1844年—1916年)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创办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肆 张謇 (1853年—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伍陆小波 (1882年—1973年)江苏民建、镇江民建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事,深受世人尊敬和爱戴。陆 范旭东 (1883年—1945年)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中国联合制碱工艺,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柒 刘国均 (1887年—1978年)早年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率先在我国纺织界中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省私营棉纺业中首先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当选江苏省副省长,亲笔书写“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对联,以示坚定信念。创办刘国钧职教中心,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捌 荣毅仁 (1916年—2005年)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1956年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卓越贡献,赢得普遍尊重;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陈国华 在上海青年儒商论坛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儒家思想与传统商业相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儒商文化,以人为本、济世利民、诚实守信、义在利先、兼济天下等理念成为商人群体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业操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儒商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围绕儒与商、经济与伦理、经济与人文等内容展开新的对话,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建构新时代“儒商精神”,这对于巩固企业的精神支柱、树立有信誉的良好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儒商精神就是“士魂商才,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义利合一”。牟“利”的基础是“义”,是利他与利己的统一;经商所谋取的利益,要主要用于解决他人和社会的问题。义利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事业才能越做越大。日本现代商业之父涩泽荣一的成功妙诀是“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论语代表“道”,算盘代表“术”,道术结合,知行合一,方能成功。阿里巴巴马云在多次演讲中谈到儒释道精神,他讲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从儒家学到了经营之道,从道家学到了决策之术,从佛家学到了养心之道。所谓“儒商”,就是以“儒”为体、以“商”为用,“儒”为“商”之本,“商”为“儒”之用;“儒”彰显了“商”的社会效益,“商”体现了“儒”的经济价值。儒商精神是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商业伦理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和合共赢、生财有道的价值理念,诚实守信、仁至善行的行为信条,自强不息、创新求变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乐善好施的道德境界,济世利民、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弘扬儒学、儒商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特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要保持生命力,一定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儒商精神倡导义利并举。企业家是社会的财富,是社会的脊梁。弘扬企业家精神更需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爱,富而有礼。儒商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观念支持、实践经验、道德规范和精神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儒商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儒商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培育儒商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构建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机制,使儒商精神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儒商作为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底蕴的商人阶层,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于推动这种深度联结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儒商精神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中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深入挖掘传统儒商的精髓,塑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新时代儒商精神,推动儒商精神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儒商精神应该就是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就是要立足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五大维度,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而不断激发中国经济活力。儒商精神的现代实践在很多成功企业家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以下是几个儒商典型人物案例,以及他们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中应用的儒学理念: 张赛:以德治企的典范张赛是中国现代儒商的代表之一。他领导的企业强调“以德治企”,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张赛认为,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对员工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陈嘉庚:爱国儒商的典范陈嘉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企业家和教育家。他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中。陈嘉庚的企业治理中融入了儒家的忠诚和恕己思想,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以及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他的企业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荣毅仁:诚信守法的典范荣毅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杰出企业家之一。他领导的企业以“诚信守法”著称,将儒家的“诚信”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荣毅仁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诚信经营和守法经营。他倡导的“和谐共赢”的商业伙伴关系,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张瑞敏:创新驱动的典范张瑞敏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人物,他领导的海尔集团以“创新驱动”闻名。张瑞敏将儒家的“中庸”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强调在创新中寻求平衡,避免极端和偏颇。他倡导的“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治理中的儒学理念应用:1. 以人为本:儒家强调“人”的价值,现代儒商将其应用于企业治理,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倡“人本管理”。2. 诚信守法:儒家倡导“言必信,行必果”,现代企业将其作为经营的基本原则,强调诚信经营和守法经营。3. 和谐共赢:儒家追求“和为贵”,现代企业在商业伙伴关系中强调和谐共赢,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4. 忠诚与恕己:儒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以及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现代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 创新中求平衡: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适度,现代企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6. 用户至上: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现代企业将其转化为“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的尊重和服务。通过这些儒商典型人物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儒商精神在现代企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儒家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儒商精神不仅是一种商业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道德追求,对于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企业家协会如何为青年企业家赋能。建议一是用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商精神培育青年企业家。二是政产学研融合对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搭建开放交流合作共赢平台四是融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办国际化一流企业。五是当好沪鲁合作桥梁纽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陈国华:孔子学堂(2541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儒学、儒商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课题组组长。儒家思想46儒家文化42上海齐鲁孔子学堂51孔子学堂54儒家思想 · 目录上一篇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内聚性下一篇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修改于2024年04月29日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一直成为很多富豪家族心中挥之不去的魔咒。但河洛康氏家族,历经十二代,延续四个多世纪兴盛不衰,传承至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敬伯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古代大户人家的生活状况:“称得起良田千顷,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帑,票子成刀,现钱成堆,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锦衣成套,彩缎成箱,簪环成对,好物成抬,美食成品……”这些顺口溜,用来形容河南康氏家族都不全面。 "康百万"是世人对这个家族的统称,人称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纵明、清、明国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原巨富。如今在江南一带,仍有民谣称“河南康百万,打渔在江边,金银有多少,堆得如泰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王母娘娘造仙船,鲁班倒坐桅杆前,既渡女来又渡男,头船渡的沈万三,二船渡的康百万,三船渡的孟姜女,四船渡的李翠莲……”“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 康氏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康氏家族秉着经营良方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一直操持着家族事业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明朝时期,康氏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利用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人称及海产品运销河南,以此发家。此后,他们通过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生意。康氏家族在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 自六世祖康绍敬,至十八世康庭兰,康家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成为豫商典范。 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康百万也并非人名,康百万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玩笑话,但康百万家族却因此而扬名天下。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等人逃难,走到山穷水尽时得到了康家掌柜康鸿猷的雪中送炭,连续捐了两个一百万,慈禧很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那么在继承人的选择、培养方面,康百万家族有何独到之处? (1) 继承人的选择。一般来说,传长传嫡是中国的传承惯例。康家的家教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因此,没有庶出的情况,一般也是要传给长子。但是到了14代康应魁的时候,有三个儿子,长子志不在商,三子尚武,只有次子颇有经商头脑,因此,从小就开始培养次子康道平,最终传位给了次子。 (2) 继承人的培养。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对选定的接班人,可以跟随在父亲的左右,通常都是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3) 由于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人丁”不如“财富”兴旺,在很多代都是单传。这种情况下,接班人的问题没有争执,但也没有选择。 即使不适合或不是经商的材料,但由于家训严格,子承父业是规矩,所以通常康家子弟都会尽力学习,恪尽职守。有多个兄弟的时候,康家对于不执掌家族大业的子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因此,康家的子弟中,医生、教师、绘画、诗书者不计其数,历代担任官职的也非常多。据统计,从明代到现代,康家有名分的人物421人,其中有官位和学位的达154人。受到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这些从事其他事业的康家子弟也都会从其他角度辅佐或促进康氏家族的事业,这是康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所长期熏陶的结果。 康百万家位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即使进入商界,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儒家文化。如坚守中庸之道和务实创新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和拥有宽容的胸怀,另外如集权思想,民本意识,安土倾向,乐天情趣等等,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商业实践中,把这种儒家文化的宽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他们可以毫不吝惜的拿出大把银两修整河防为国分忧,从而得到官府的嘉奖和倚重;他们赈饥荒,修学堂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远离“无奸不商”世俗目光,洋溢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色彩。这些善行和义举,又给他们的商业活动营造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开辟着新的,更广阔的财源。在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一百余年间,康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创业奋斗,达到了康百万家族的全盛时期,成为中原巨富。留余家训 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中华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中写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转译为现代的话语,就是在四个方面要留有余地: (1) 不要把机巧使尽,要给自然界留有余地; (2) 不要把俸禄用尽,可以适当回报国家; (3) 不要把财物占尽,应当拿出部分与乡里百姓分享; (4) 不要把富贵享尽,应给后代子孙留下生存发展的基础。 “留余”文化是统领康百万家族400年的灵魂和核心,是康家的做人之道。“留余”的意思就是有所节制,适当获取,要保留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能力。世代相传的“留余”祖训所体现的“尚中庸,积荫德,重家教”思想正是传统豫商精神的精髓,又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康百万家族的400年传承之道,中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是其灵魂,可以说,没有训诫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康家400年的历史。(图源网络)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
陈晓霞 孟子研究院 2023年04月14日 16:19 山东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当今,要培育中华新儒商,不仅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儒家文化,还要学习子贡的经商之道与人生智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代卫国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也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子贡17岁跟随孔子学习,前后历经 31 年。子贡人品正直、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洞察时势。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属于言语科的高才生,他智慧高,能力强,善言辞,重德行。不论经商,还是出仕,子贡皆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人生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子贡深得儒学真谛,他不仅是政治上有才干,受人敬仰的“大儒”, 还善于经商,做生意“亿则屡中”,预见之精准也是出神入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大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在做生意上子贡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干,因此,子贡是中国历史上“学而优则商”的大商人之一,家累千金并最终做到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被世人公认为“儒商鼻祖”。诚信立身,知行合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商之本,是商业活动顺利进行,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子贡看来,一个真正的商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问,包括书面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准,也就是“忠”和“信”。以诚信作为人生的准则,才是一名儒商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儒家先哲所提倡的重要美德。《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子贡认为,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非议,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规范,要把道德放在前面,然后才考虑如何获得利益。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人们就不会相信他的承诺,这个人在众人的心目中就毫无价值了。有了信誉作保证,人们才会觉得你说的话值得信赖,做生意成交的可能性就大,疑虑和不安就会少一些。在子贡的言行举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的思想,使他在精神上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言必信、行必果”,内儒外商,诚实可靠的良好信誉,使他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亿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境界,所以,他不但有钱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感。可见,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如果讲信用讲到了众所皆知的程度,在社会上就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拥有这样的好名声就享有了一种无形的资产,各行各业的人都愿意与你结交为友,都愿意与你打交道,愿意与你所在的企业做生意,这样你就会在无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条可以走的路,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开创新局面。审时度势,精谋善断。《韩诗外传》曰:“子贡,卫之贾人也。”他二十多岁就承继祖业,开始了经商之旅,成就了他后来的经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亿”通“臆”,意思是意料“中”或“正中”,亦即: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的意思。孔子说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子贡善于预测市场,经常预测市场行情,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子贡的经商成功在于他学会了驾驭为人处世和经商之道,养成了善于预测市场行情的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的“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则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史记集解》)也就是说,当东西贱时就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所到之处,国君以礼相待的场面,正是因为他的仗义,诸国国君才对他热烈欢迎,以礼相待。“贱买贵卖”最为重要的就是行情与时机。而子贡却善于观察市场行情,把握市场机会,从中获取利益。仁者爱人,义以求利。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子贡之所以能成为儒商的鼻祖,与他的道德、志向、学识、修养分不开。《论语》一书中在很多地方,记载了子贡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远大志向。《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映了子贡经商的道德情操与远大志向。而孔子不仅赞赏子贡,还提出了“仁”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利他”思想,也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吕氏春秋》中记载子贡曾经救人而不接受国家赎金。但子贡赎人不接受国家赎金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子贡却能虚心接受并引以为戒,可见其胸怀之博大。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论语》里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贡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通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形成了正确的义利观。子贡正是践行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能够灵活运用忠恕的辩证思维方式,才取得了人生事业的巨大成功,成为世人敬仰的儒商鼻祖。来源:《济宁日报》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