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耻之于人大矣”,这个羞耻心的意义太深远。包括你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一种使命感,像我在教育界,世间人不尊重老师是我的耻辱,因为我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所以我这辈子的使命是什么?我走在教育界了,振兴师道就是我的天命。没有振兴师道,就是我的耻辱,因为我以身羞辱了这个神圣的职业。有一句话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不能玷污了这个教师的身份。同样,医有医道,君有君道,太太有太太道,妈妈有妈妈道,今天我们不把妈妈做好了,那就把妈妈这么神圣的身份给污辱了。所以人有志气,你扮演哪个角色,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把这个道行出来,不能行出来就是我们的耻辱。能有这种心态,“知耻近乎勇”,你的勇气就出来了。这是谈到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敬畏的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俗话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人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会有敬畏的心,不敢放肆地去造恶。现在这个时代,人就是没有接受因果规律的教育,觉得没有天地鬼神,甚至于死了就没了,所以这一生就放纵欲望,造无量无边罪。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人明白伦理道德,耻于作恶;人明白因果报应,才不敢作恶。诸位家长,你讲过几则因果故事给孩子听呢?很重要哦,你越早讲,他的敬畏心越早起来。所以我们脑子这个资料库要多装一点故事,遇到一些机缘赶紧给孩子讲。 明朝沂州有一个读书人叫王用予,他有一次在梦中遇到一个大官,这个大官是掌功名利禄的。他就问起自己这次能不能考上功名。这个大官就跟他讲,你的爷爷做人非常谨慎、朴实,积了一些功德,所以你本来应该考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尤其大家现在能够听闻圣贤教诲,那都是祖宗保佑。所以我在课程中常常跟大家强调,大家要认祖归宗,你祖上是哪些圣哲人你要清楚,因为你受他们的庇荫。而且你还要效法他们,把你们这个家族最好的德风传下去,这才对得起祖先。我请大家回去查,结果有朋友就说了,干吗查呢,把所有的人当祖先就好了嘛。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是连认祖归宗都不肯,这么懒,连《百家姓》都不去查,然后还讲得这么好听。就好像你不孝顺父母,却说“我把天下人都当父母就好了嘛”。这么好的教诲变成你不孝父母、不认祖宗的借口。圣贤人教导我们都是有次第的。我们的真诚、爱心都不能在自己最亲的父母跟祖先身上显现出来,哪可能有真的爱心呢?“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违背道德,违背人性了。“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你不尊敬你的父母,不尊敬你的祖先,去尊敬别人的祖先,那叫谄媚。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7月04日
孟老夫子教诲我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个是正确的次第。人,仁爱的原点在哪?在孝道,在父子有亲这个天性。天性恢复了,亲爱自己的父母,这个爱心扩展了,很自然地就爱一切人,进而爱一切的生命。现在有些人爱小动物爱得要死,对妈妈却很凶,那叫欲望,哪里叫爱?狗会逗他玩,他高兴;他妈妈讲的话他不听,他就对妈妈凶了。所以没有经典,有时候我们判断事情判断不清楚。之前跟大家讲到王用予,他本来可以考上,因为他爷爷积德。可是他为什么这次考不上呢?因为他每次去庙里拜神,都是求自己身体健康,求自己考上功名,还求太太的病赶快好,夫妻白头偕老,却从来没为他守寡的母亲求过一次福,所以神明很生气。现在有一句俗话叫“娶了媳妇忘了娘”,男人假如干这种事,就不能称为大丈夫了。连对我们最有恩的父母都不爱了,那不就是重色忘了亲娘了?也别怪这些男人,因为他们从小也没学《弟子规》,要怪就怪我好了,我太晚接触这些经典的教诲,救驾来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要为民族同胞着想。自己颠倒妄想、随波逐流这么久,幸好还是祖上有德,遇到师长的教诲,迷途知返,耻心赶快提起来,畏心也提起来。所以,神明责怪王用予没有为母亲求福,善根不够,降他两次,要延后两次才考上。王用予问:“那这次考得最好的是谁呢?”“是那个周吉。”王用予说:“他的学问不是很好啊!”“可是他的祖上六十年来积的阴德非常厚,流通了很多善书,让人断恶修善,让一方的风俗改善不少,所以他是这次乡试的第一名。” 王用予就很惊讶了,他认同最有学问的两个人都没考上,一个是俞麟,是当地的孝子,他怎么会考不上呢?这个大官就讲,他是享有孝子之名,可是他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内心常常还有怨气。做表面功夫,内心不恭敬、不真诚,还埋怨父母,这犯的是什么罪过呢?“腹诽”。就是肚子里面在骂父母,怨父母,慢慢地,亲情都越来越薄了,这是他的一个罪过。他享孝子之名,本来就没有积福,享了这些世间的虚名,还把福给折掉了。而且他处事中讲话太刻薄。由于这些原因,他终生穷困潦倒,考不上功名。 另外一个是郁从周,这个人十几岁,下笔就可以写几千字的文章,这么厉害怎么也没考上?这个主事的官员就讲,这个郁从周命中是十七岁考上秀才,二十六岁考上进士,四十五岁当大司空,五十四岁做少保(太子的老师),六十九岁寿终正寝。哇!这个人的福报够大的了,当皇上的老师,祖上没有十代积德不可能。可是因为他文章很好,所以很傲慢。“傲不可长”,在《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讲了。太傲慢了就折了自己的福报,尤其是讲话特别犀利,常常骂人骂到让人家无地自容。所以神明记他的口过已经记了多少条呢?两千四百七十多条了。假如他再不改,口过超过三千条,命就没了。福折完了,福禄尽了,人就要亡了。而且他的子孙会沦落到乞丐的命,祸延子孙啊,“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诸位朋友,讲话要很谨慎,否则不只会给自己招祸,连子孙都会被我们拖下水。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好:“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灾,皆须慎之。”这些念头、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不然会祸延子孙。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积阴德要从积口德开始,多讲劝善的言语、柔软的言语、利益人的言语,不要讲刻薄、伤人的言语,不要讲是非这些言语。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7月04日
具体改过需要什么条件呢?“但改过者”,改过要先发三种心。“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留名青史的这些圣贤人,跟我同样是人,同样是大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他可以百世流芳,留名青史,影响到千百年之后的后代子孙,甚至是整个人类、整个民族,这一生太有价值了。而我却是“一身瓦裂”,瓦裂了,就没有用了,意思就是这一生没有什么贡献,甚至于还成了家庭、国家、社会的负担,那就很悲哀了。同样是人,怎么可以活成这样呢?“耽染尘情”,“染”就是染着、贪着。甘愿随波逐流,染上世间很多的恶习。哪些尘情呢?财、色、名、食、睡,对这些欲望都非常贪着,贪财、贪色、贪名、贪吃。病从口人,现在的人这么多病,其实大多是因为欲望控制不住。还有睡,现在的人有时候能睡半天,古人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私行不义”,“私”就是暗中。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谓人不知,傲然无愧”,以为人家不知道,还自鸣得意。其实一个人做不义的事情,那是作践自己的良知。这样的情况假如再不扭转,“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就要沉沦,成为衣冠禽兽自己还不知道。“衣冠禽兽”这个词好像很严重,其实冷静看看,我们假如不受伦理道德教育,人不当衣冠禽兽都难。现在的社会欲望太强,我们不要说别的,现在的人类一年堕胎有五千万例的记录,没记录的不知有多少。这让我们想到两千多年前孟子的一段话:“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逸居而无教”,每天游手好闲,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则近于禽兽”。你说现在学历都很高,那是学知识,不是学道德。我们的祖先尧舜在几千年前就看到这个问题,所以赶紧让契当了教育部长,教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今天假如不教人道义,如何做人,怎么可能不“耽染尘情”呢?怎么可能不“私行不义”呢?“人不学,不知道”,不能怪这些犯错的人,你得教他才行。谁教?父母要教,学校的老师要教,所有为人长者都要教,当官的、当领导的更要教。“天地君亲师”,“君”是领导者,“亲”是父母,“师”是当老师的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7月02日
讲了这么多,诸位朋友,我们会不会看自己的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接下来讲“大都吉凶之兆”,一个人,甚至于一个国家,吉凶祸福都是有征兆的。就好像一个人生病,病重以前都有很多征兆,是人太粗心大意,没有用心去观察,吉凶祸福也是这样。征兆从哪里看呢?“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征兆发源于心,从行为表现出来。“其过于厚者常获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行事是很稳重的,而且从他的相貌中可以看出他是仁慈忠厚。“厚”就是忠厚、稳重的意思,“获福”就是能纳很多的祥福。“过于薄者常近祸”,相貌刻薄,行事又很轻浮的话,那就离灾祸不远了。“俗眼多翳”,“俗眼”就是一般世俗人。“翳”是指眼病,就好像白内障,眼睛被遮住了,看不清楚。这句话是比喻一般的人看不到这些吉凶的征兆,就不懂得怎么趋吉避凶,去转变命运。他们不只看不清楚,还下了判断,“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谓”就是认为,他们认为吉凶看不到征兆,所以吉凶根本就是不定的,不可以预测的。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先生写的。这篇书法,唐太宗非常喜爱,爱不释手。王羲之第五个孩子叫王徽之,第六个孩子叫王操之,第七个孩子叫王献之。这三个人有一天去找当时的宰相谢安。三个人跟谢安先生谈完话离开的时候,旁边的人就问,你看这三个人以后谁比较有成就?谢安马上说:“第七个孩子王献之。”何以见得呢?”“这三个孩子里面,最小的王献之话最少,他很礼貌地寒暄问候之后,基本上就恭恭敬敬听长辈谈人生的道理,没有再插嘴了,而他两个哥哥话比较多。” 看一个人吉不吉祥,跟他话多话少有关系。《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辞少,心很定,这个人吉祥。话多的人呢?很浮躁,“躁人之辞多”。后来确实是王献之的成就最高,谢安确实是慧眼之人。所以吉凶不是不可测的。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了凡四训》这节课进入第二个单元,“改过之法”。第一个单元是“立命之学”。我们学了立命之学,明白了人这一生确实是有命运的,而且这个命运是可以转变的,只要能够断恶修善,不只自己的命可以转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连后代子孙的命都会转变过来。所以我们学习如何改造命运,这对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有很高的成就,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大企业。这位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介绍给年轻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他的人生受《了凡四训》的影响非常大。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濒临破产,当时的日本首相去请稻盛和夫来挽救日本航空,他那时已经七十八岁了,而他六十五岁以后曾到寺院修行。稻盛和夫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花了一年,把一个要破产的企业变成全世界营运最好的航空企业。一年哦,这是奇迹。诸位家长,这种转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要不要学?要啊。稻盛和夫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不只能改造一个人的命运,几万人的大企业的命运都能改过来。我们学了“立命之学”,确实看到一个具体改造命运的榜样,就是袁了凡先生自己。所以我们要让身边的人相信真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那个真理在自己的身上真正印证了,这最有说服力。我们跟人家谈改造命运,结果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差,人家就很难相信了。了凡先生没有功名,最后当了一个大县的县官;没有儿子,最后有子嗣了;只有五十三岁的寿命,最后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所以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个“立命之学”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 有了信心以后接下来讲方法,具体怎么来落实,所谓改过迁善。为什么改过要在行善、积善前面讲呢?因为人假如不改过,每天还在造作罪业。就好像我们拿一个桶装水,可是这个桶是破的,你一边加水一边就漏掉了。所以假如我们不改习气,就像那个桶的漏洞一样,把福报都给折光了。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我们接着看经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历史,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所以往往在论道理的时候都是举具体的例子,这样容易让人信服。再来,读史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犯前人的错误,同时也可以效法以前的人如何治家、治国成功的。 “春秋”讲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大夫”,这个“大夫”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长。他们看到人家的一言一行,“亿而谈其祸福”,“亿”就是可以猜想,可以揣度,可以算得出来。这个人以后是有福还是有祸,看得出来。“靡不验者”,没有不灵验的。这些大夫都是读了很多经书,才明这个理。 “《左》《国》诸记可观也”,“左”是《左传》,“国”是《国语》,从这些经典中都可以了解到。我们举一个《国语》中的例子。春秋时代有一个大夫叫王孙满,秦国的军队从京城北门经过,王孙满看到军队走过天子之城那种轻慢的态度,连对天子都不尊重,马上就说,这个军队必有灾殃。当时周天子就问他,为什么会有灾殃呢?因为他们的态度轻率又骄傲,轻率就很不小心,骄傲就会随随便便、无礼,所以必然会有灾殃,所谓“骄兵必败”。其实读书也一样,一个人自以为很了不起,他的学问可能就上不去了,他也是必败无疑。我们看现在企业的寿命为什么越来越短?很多人年轻气盛,赚了很多钱,骄奢淫逸就来了。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都是因为骄傲伏不住了,最后人生就遭灾殃了。王孙满判断秦国的军队这次会大败而归,结果真的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三员大将都被抓起来。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唐朝高宗年间有个读书人,叫裴行俭,后来当官也很成功。当时唐朝有四个读书人,文章天下闻名。这四个读书人是“卢、骆、王、杨”,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一般人都觉得这四个人以后一定会很有成就,可是裴行俭就分析了,一个人以后有没有成就,首先看什么呢?看器识,“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人文章写得很好,才艺很好,假如他傲慢的话,他的文章跟才艺会变成他的灾殃。我们要了解,“德者,才之帅也”。很多人的灾祸都是因为才华横溢,以才华去压迫别人,得罪了别人才遭殃的。“德者”,你的所有能力、才华是为德行所领导,德行是所有才能的统帅,你得把根本找到。现在德行忘记了,只重视孩子的才华,第一名就不可一世,连父母都瞧不起,这时候再教就很困难了。 大家看,这些都是天下闻名的才子,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看裴行俭的分析。一个读书人首先度量要大,气量要大。“识”是什么?见识、智慧,要看得远。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要有仁爱的度量,还要有智慧,而后才是学习文艺。我们现在教孩子把什么摆在前面?一颠倒,很多不好的现象就会产生。要不就是傲慢,要不变成考试的机器,不会跟人相处。没有德嘛。器识是一个人重要的人格修养,而后才是发展文艺。所以裴行俭就说了,卢、骆、王这三个人都太浮躁了,气量都不大,不会有大作为,结果这三个人都三四十岁就死了。裴行俭说只有杨炯性格比较沉静,沉得住气,可能他不会遭殃。最后真的就只有杨炯善终。所以我们古人很有智慧,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可以断他的命运,看他的性格可以断命运。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外思济人之急”,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生命中遇见的所有人都是很有缘分的,所以要救济他们的急难。什么急难?他没食物了,布施食物;没有衣物了,布施衣物;没有医药了,布施医药。这是物质上的急难。还有一种是什么急难?精神上的急难。现在有一种病的杀伤力很大,叫抑郁症。这种病三十年前几乎听不到,现在的人为什么会变成内心有这样的疾病、这样的痛苦?他不懂得怎样去经营人生,他内心很苦闷,不知道要怎样去包容别人,怎么去化解。还有很多的人得抑郁症是因为身边的人都伤害他,其实那也是因为这些人不懂得去爱人,才造成对人的伤害。所以现在最急的是思想观念的错误。比如全世界有记录的堕胎人数一年就有五千万,你看这个错误有多严重,就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急不急?这是救命啊!不只救那个孩子,也救孩子的父母,让他们不要犯下亲手杀死孩子的罪业!这个罪太大了。虎毒都不食子,怎么万物之灵却干出这样的事情? 现在的人为什么病那么多?经典上说“仁者寿”,杀害那么多生命,不仁者当然短命嘛。吃一大堆肉,肉里面又是激素、抗生素,你看,到最后伤害最大的还不是人类自身。人类说自己很聪明,我真的觉得一点都不聪明,你说喷农药聪明吗?喷到最后谁农药吃得最多?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没学过《弟子规》 所以老子有一段话,“知常曰明”,知道做人的常道、天理,这是明白人。“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做人的道理,种种凶相就呈现出来了。你现在贪污,那叫祸延子孙。你开赌场,那叫谋财害命。“妄作,凶。”太多太多了。现在甚至严重到什么程度?杀盗淫妄,还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很聪明,这都是思想观念偏颇,没有教化,不明理。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3日
“内思闲己之邪”,对内,自己的道德学问从哪里下手?从起心动念纯净纯善,不要有邪念,不要有恶念做起。 孩子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目标了,接着怎么做?你要真正能够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群,首先自己要有道德学问。自己习气一大堆,走到哪都给人家添麻烦,怎么给人家利益呢?所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务”就是一定。每一天知道自己的习气、过失在哪,这个人就开悟了,没有糊里糊涂、迷迷糊糊。知道了过失进而把它改了,这叫修身、修行,《了凡四训》后面讲“修身以俟之”。“身有过恶”,今天发现有哪个习气,赶紧全心全意改掉,不能做习气的奴隶。但是我们想一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容不容易?请问大家,你今天讲了几句话?几百句有吧?请问你讲错哪一句?假如一句都没讲错,全部都是跟经典相应,不得了,你一言一行都跟经典相应了。可是假如我们做了这么多事,讲了这么多话,连一个过失都查不到,浑然不知,那就浑然不知。那怎么样能觉察自己的过失?第一,每一天要读经,读的时候观照自己,“啊,我这里做错了,那里做错了。”第二,要接受别人的提醒,甚至主动去要求,“太太呀,我有什么问题你要帮我指出来,我这一生要成圣成贤。”让身边的人觉得,“我一有错你们都给我提醒,是真正爱护我、帮助我。”对待亲人、同事,你都有这个雅量,让人提醒你,非常可贵。再来,心要静下来,时时善观己心,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个要记在心里哦,很重要。“是日已过”,今天不改,你的时光都浪费掉了。 还有一个方法非常重要,即《弟子规》讲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人家好的我为什么做不到?我要突破。“见人恶,即内省。”我们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是你一看到别人的问题,“他是来提醒我的”。马上观照自己有没有,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你会感谢他,因为他提醒了你,然后你改掉了,进而去带动他,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你不要见人恶,即批评,即对立,即看不顺眼,那你就越来越多的是是非非。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