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经文说道:“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先生的疑惑还在,进一步说道,孟子说求得到的东西,是因为我所求的是我本来有的。道德仁义是我本性本善里面具足的,可以力求,可以依教奉行,恢复自己的性德,这是求得到的,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呢?大家注意,“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这是孟子讲的,没错。下面这一句是了凡先生自己想的,自己想的又没找人确认,然后耽误了自己多久?二十年。所以《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很重要!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不搞清楚,有可能就误了自己人生几十年。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个不可能啦,做不到啦。”很多自己的念头都加进去了。我们今天学习《了凡四训》,学习《论语》《弟子规》,加了很多自己的念头进去,请问我们跟谁学?跟自己学了,不是跟圣贤人学。跟圣贤人学就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就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就是没有怀疑。当然,有搞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对这些道理通达的人,把自己的疑惑解除。    我读到这里,就想到孟子的一段话,了凡先生一定读过,但是没有读通。所以学问重在融会贯通,不是读很多就有用,读到最后还相互矛盾就麻烦了。哪一段话呢?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一个人处世待人都是仁义存心,都是行仁义之道,尽忠职守,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只要自己能出一分力,绝不保留地去帮助别人,“乐善不倦”,上天都会降福、降爵位给他。所以,功名富贵可不可以求得?可以,这是孟子讲的。奇怪了,人执着的时候,就拿一句话执着在那里。其实孟子已经点出来了,“天爵”。      孔子在《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舜其大孝也与!”舜的道德达到极点---大孝,性德整个流露出来。“德为圣人,尊为天子”,本来是平民,变成什么?天子,天下最有福报的人,“富有四海之内”,而且这个福报大到什么程度?“子孙保之”,几千年之后的子孙还受到他的庇荫。他是个平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福?因为他力行道德,所以智慧福报现前。从大舜的人生我们体会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谁的命运?“子孙保之”,后代子孙的命运都改了。     《易经》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用心去读,今天就长大了,怎么说?首先,我要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我的祖先,有没有长大?懂事了。刚好清明节到了,我非常感动,很多朋友都赶回去扫墓,而且是整个家族聚在一起,“慎终追远”,非常难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感谢祖宗。同时,要了解我们也将是子孙的祖先,我们现在要做好榜样给他们传承,要积厚德庇荫他们,这叫有志气。每句经句都用心地去感受,我们的心境就不一样了。     从这一段话,可以了解到了凡先生看事情看到一个表相,他觉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必须人家给他才有,是求不到的。而事实上你命里有那个福报,因缘成熟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那还是自己修出来的。接下来的话就把这个理讲透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天前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孟子并没有讲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解错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以前读书人对佛家的两本书都很熟悉,一本叫《金刚经》,一本叫《六祖坛经》,所以这里举到六祖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个人的福报离不开方寸,就是他这一颗心,俗话讲的“福田心耕”。有一副对联是这么说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以福还是自己的真心耕耘出来的。福田大分为三种: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父母恩、祖宗恩、国家恩,这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恩,还包括师长的恩。再来,“敬”,首先恭敬圣人、恭敬老师、恭敬经典,包括恭敬一切人、事、物,这是“敬田”。很惜福的人,一定有福报。有一句成语叫“禄尽人亡”,一个人命中的福禄享完了,他就没命了。假如他本来可以活八十岁,可是他非常奢侈,到五十岁福报已经花光,他就折寿三十年。本来他只有六十岁的寿命,可是他特别节俭,到六十岁福报还没花完,可能就延寿二十年。     我的奶奶从四十几岁身体就不好,四十几岁就开始吃药了,结果老人家活到八十多岁,还是很长寿。我后来搞通这个道理,“哦,原来是奶奶非常节俭”。一张纸巾分三四次用,省成这个样子,我当时看到都有点皱眉头,可是节俭毕竟是美德。我长大以后赚了第一份薪水,知道这份薪水用来读大学都不够,就很感激父母的辛劳,就舍不得花钱。后来爸爸妈妈说:“你们姐弟三个也太省了吧,比我们两个还省。”我跟我妈妈开玩笑说,我们家的掌门人是奶奶,所以我们是从她那边接过来的。我习惯走到哪里,不用的电灯一定关掉。我还发现一个小的细节,很多插座都有开关,不用的时候关起来就很省电。有一些电器虽然插着没有用,但接电了,都会耗电。你那个总开关“咔”给关上了,电都省下来了。今天你真的爱护孩子,一定要让他养成勤俭的人生态度,不然就是害了他了。     第三个是“悲田”,慈悲、爱护他人,量大福大。福田大致分为这三种,而且“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用真心去耕耘、去追求福报,一定求得到。这个心是真心、感恩的心、恭敬的心、慈悲付出的心才能求得到。诸位朋友,你们这一生有没有去求,然后被你求到的事?我之前见到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大学教授,他求一个孙子。首先他们家取名字,依据的是《大学》里面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比方说,“治”字辈的,治国。“齐”字辈的,齐家。“修”字辈的,修身,由此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祖先有学问,用《大学》的这些教诲来取名字。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天前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我们真的如理如法去求,不只能够恢复自己的道德仁义,提升自己的德行,“亦得功名富贵”。《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就是我们的性德,就是我们本善里面具足的智慧跟福德。诸位朋友,你认不认识自己?我们跟自己相处几十年了,认不认识自己?连自己都看不清楚,那看清楚别人就更困难了,“欲知人者先自知”。“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了。”这个话大家讲过没有?“我这个人就是脾气大,我这个人就是……"那些坏的我好像想不起来了。我们都想性德,不想那些习气,有时候就想不起来。其实我们所认识的,都不是自己真正的明德,都是自己的习性。习性是后天染上的,染上的东西不是本有的,所以一定可以改掉,本有的明德是一定可以恢复的。“明”就是智慧,人本有的智慧;“德”就是德能、福分。大舜恢复明德了,他的智慧、德能、福分都现前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看像郝总,他无私的心让他把这些习气都放下了。这样的人,一年比一年更有智慧、更有德能、更有福报。我们可以从这些身体力行的人的身上,发掘这个真相。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既然真的去做,真的不断恢复智慧、德能、福报,我们就会更有信心。    接着经文讲到了“内外双得”。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来了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德行感动身边的人心地也变了,这个地方就变成福地了。所以天人合一,这个人有智慧、有福报,住的那个地方没有灾难,因为人都善良,“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从整个世界来看,因为人心不好了,这个天(整个环境、大自然)就有很多异象出现了。要改善这些天灾人祸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教化人心才能解决。    天下如此,一个家庭也是这样。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定要从教育好下一代做起,教育好整个家族的人。更重要的一点,身教,自己要依教奉行,成为家族的好榜样,所谓“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圣”是指自己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王”就是榜样,在家庭是榜样,在团队是榜样,在哪个领域、做哪个角色都是榜样,叫“内圣外王”。尧舜当天子,就是最成功的领导者,就是“内圣外王”的学问。只要学了传统文化,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都能够是那个行业的表率、清流。“是求有益于得也。”只要   明白道理了,如理如法去求,都能够求得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天前
    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要往内心求了,“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接着讲道:“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假如不往内心反省、发觉自己的问题改过来,不往内心去追求,而只是向外去攀求,甚至于怨天尤人,指责他人,埋怨上天,不检讨自己,不只求不到,还可能造罪孽。而且现在的人,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感觉想得到富贵、福报都要去攀很多关系,给人家送礼,那都是“向外驰求”,这样的人生会越活越累。其实坦白讲,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用不正当的方法追求到了,那还是命里有的。可是我们用不正当的方法,人生的福报已经折损了。这些理我们都明白了,理得心安,就不会去攀求了。所以“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这个“求”不是依照真理去求,是依照自己的方法去求,向外去求。“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再怎么向外攀求也是攀不到的。所以“内外双失”,为什么?向外攀求不反省自己,德行一定是越来越差,外面也没求到,“故无益”,一生可能就这样虚度了。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接着云谷禅师进一步问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到底如何呢?“余以实告”,了凡先生一点都没有隐藏,把孔先生算的都跟云谷禅师讲了。遇到真的能指点你人生的人,就不要再碍于面子,你跟他讲了,他可以帮助你。结果听完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之后,“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云谷禅师反问他:“算出来的结果是考不上功名,没有孩子,那你自己衡量衡量,你应该考上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诸位朋友,这句话不只讲给了凡先生听,还讲给谁听?汝自揣应得富贵否?应健康否?应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否?要问问自己。   云谷禅师是很成功的老师,他用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老师的,甚至是当领导的人借鉴,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通“导”,引导他,让他思考,而不是强压很多道理硬要他接受,或者让他感觉你牵着他的鼻子走。尤其成人了,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懂得思考,所以要引导他反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他,让他有信心。现在很多孩子很想有好的表现,但父母就泼他冷水,这就不好了。自始至终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支持他才对。“开而弗达”,“开”就是启发他,“弗达”就是不要把话全部都讲完,应该留一些空间让他反思、体会。有时候我们把话都讲完了,把他的悟门都堵住了,最后他就什么事情都问你,你要让他有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大家想一想,假如了凡先生说了命中没有孩子、没有功名,云谷禅师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刻薄,你就是傲慢,所以你没有功名啊。”这样讲,了凡先生一听,心里有没有想:“第一次遇到我,就这么损我,给我记住!”有没有?他讲的有没有错?他都帮你看透了,他讲得也没错,可是你的感受就是不舒服。所以,云谷禅师问他,这是“开而弗达”。引导一个人冷静下来反省,他的命就开始转了。有一段话对人生也很有启示:“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大家要了解,很多事情都有征兆,好事要到你们家来都有征兆,坏事要来也有征兆。人现在心太粗了,感觉不到。当时秦国军队要去打郑国,经过周天子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看了之后就说,这个军队这次去一定会死伤惨重,光看他们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了,有没有征兆?果然那次被晋国偷袭,死伤惨重,四个大将被活捉。    所以,上天要降福给你,先开你的智慧;上天要降罪罚给你,先夺你的魂魄。“惭愧,奋发,改过”,这样的态度出现,“皆天开其慧”。开了智慧,紧接着福报来了。人先开智慧再来福报,是真福报。没有智慧,一大堆福报,最后都去造孽了。“悠忽”,每天没有什么目标,恍恍惚惚;“昏惰”,昏昏沉沉,做什么事都懒懒散散,不愿意去承担责任;“自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饰非”,做错事了还掩饰,“皆天夺其魄”。大家读经典,有没有读着读着快打瞌睡,“悠忽昏惰”了?还骗自己“我今天读了”,大部分时间在打瞌睡,这叫“自欺”。再打瞌睡,“奋发”,自己想办法把精神提起来。《三字经》讲“头悬梁,锥刺股”,以前读书人下的是这种决心。古人的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而且他的动力在哪?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所以我们读圣贤书的人,要好好深入这些经典,好好去落实,给社会做榜样。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天前
    了凡先生反省过后,觉得他不应该得到功名。接着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科第中人,类有福相”,考上功名的人,看起来都很有福报。我曾经遇到一个大老板,脸很圆,耳垂很大。我最近都很努力地拉一拉耳朵,看有没有大一点。这是没有智慧的做法。相由心生,要从根本下功夫才有智慧。还有一点,他的手好软,好像摸到棉花一样一一有福报的人手很软又厚,跟他握一次手,很想再握一次。你跟人家握手,人家都很想再跟你握一次,你人缘就很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然那都是有福报的人才有这样的相貌,相貌是可以改、可以修的。   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福薄。人假如刻薄,福就薄。大家看山壁,不长植物,都比较峭直,这就好像人讲话很苛刻,那就福薄。那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就是没什么肉,脸会比较瘦。我是说我,不是说大家。当然,所有的道理是讲给自己听的,你不要明天到公司去,“你福薄,脸这么消瘦,而且这是蔡礼旭说的”。你们不要出卖我,我们今天是关起门来,自家人好好反省一下。还有一些人瘦是什么原因?像孔明一样的人,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消耗精气太多,这也是一种情况,大家不可一概而论。但假如我们长得很瘦,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太刻薄。刻不刻薄问身边的人就知道了,假如人家看到我们就有压力,铁定刻薄。   有一句格言说道:“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造物者、天地,它们所忌讳的是什么?刻薄。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能逆天而行。这个“巧”是什么意思呢?耍小聪明。讲话耍小聪明,讲得人家无地自容,这都很不好。我们在工作、处事当中要多去观照自己,有没有“谄上虐下”。谄媚上面的人,做一些表面功夫,或者是要把事情做好,把底下的人累得要死,自己却顾及不到。那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这也跟上天的仁慈不相应。“谄上虐下”,这样就是刻薄了。所以老祖宗教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能苛刻。   很多人苛刻是不知不觉的,这不好觉察。有一个主管,他跟我谈话的时候,笑得跟花一样。然后突然转过头去,看他底下人:“你干什么?”把我吓了一跳。他跟四川的变脸速度差不多,马上就变一张脸出来。他骂完以后,回头继续对我笑,我马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礼记》一开始就说“毋不敬”,对一切人都要恭敬,为什么?人家也是父母所生,怎么可以不恭敬呢?不然让人家的父母家人多难受。再来,每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以后用功都可能成圣贤,你怎么可以不恭敬他?   万类相感,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一切生命、矿物都可以相感。生命其实都能够感觉到磁场,不好的磁场,只要那个地方战争过后,就要出现荒年。你看万物都可以感觉到,杀气太重了。历史上这样的记载非常多。像“二十四孝”里讲到虞舜耕田,“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看到这里,有些人就说了,“这是神话,不可能做得到”。现在的人学历太高,怀疑心特别重。大家相信做不做得到?我们的祖宗都是圣人,会骗我们?我不相信。我们稍微学点道德的人,都不愿意欺骗别人,更何况是圣人?而且那都是史官记下来的,以前的史官真有气节。   齐国有一个乱臣叫崔杼,杀了他的国君。结果史官就记载下这件事,崔杼杀了他。史官是家族承袭的,杀了他,他弟弟继续写“崔弑其君”。这个乱臣很生气,又杀了他弟弟。史官家族的第三个人来了,继续写“崔杼弑其君”。他杀得手都快软了。这是我们的祖先,他对后世有交代,不记虚的、假的东西。不怕死,就怕欺骗后世。 我们读这些春秋时代的历史,非常感佩。我们动一念怀疑祖先的心,造孽呀!不只造孽,学问学不进去。边读《论语》边说:“真的吗?”那你还读得进去?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孔子讲“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有修养的君子看到圣贤人的榜样,他做不到,他敬畏、佩服人家,不会怀疑。“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小人看到圣贤人的榜样,他自己做不到,“那个是神话,假的啦”。怀疑别人,这都偏离性德了。   我们在庐江耕作二十九亩地,有一排菜是专门给虫子吃的。欢欢喜喜请它们来吃,它们就不会去吃旁边的菜。我们二十九亩地因为都不喷农药,而且对动物都很礼敬,鸟都来我们这里筑巢。而且巢筑在哪呢?筑得很低,你的手都碰得到它。为什么?它感觉到我们不会伤害它。“万类相感,以诚以忠”,所以这些鸟对我们很好,粪便都拉在我们的田里面。我还发现一件事情,很感动。我们的大楼里面有几个鸟窝,可是地上从来没有鸟粪。为什么?因为鸟很有修养,它告诉它的孩子:“你们都先给我坐好,这一户人家对我们很好,我们在这里做窝,他们都欢欢喜喜。你们要有家教,不要撒野,不要乱拉粪便,要拉在外面。”我们马来西亚退休的王校长就讲过,有燕子在他们家前面做窝,他们很爱护燕子,所以他们家人走进来,燕子都很安详,只要客人来了就飞走了。所以动物都能感动,更何况是人?我们今天不能感动身边的人,可能要反思自己不够柔软、不够厚道。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天前
   云谷禅师这么引导,了凡先生整个心静下来了,生了惭愧、改过的心。天开其慧,命运就能改变了。“余追省良久”,接下来讲的话,都是生了惭愧心。“曰:不应也。”真正往内心去反思,我不应该考上功名。为什么呢?“科第中人,类有福相”,考上科第的人看起来都是很有福相的。“余福薄”,自己本来命中福气就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又不能好好积德行善,培自己的福。我们看,人要反省真的是不容易,这些道理了凡先生应该都懂,只是没有去做而已。所以哪怕读遍经典,不去落实也得不到利益。“兼不耐烦剧”,常常不耐烦、脾气大。一个人的事业有多大,看他忍耐的功夫、耐烦的功夫。他不耐烦,一有压力,遇到不顺了,马上就暴跳如雷,事就被他给搞砸了。“不能容人”,肚量太小。不能容人,可能与人相处当中,念念都在折福,一言一行都在折福。不包容人就损人,就排斥人,这就麻烦了。   “时或以才智盖人”,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的才能、聪明去压别人,喜欢出风头,压制他人。那些什么都要跟人家逞强斗胜的人,别人一定会跟他对着干。“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他每一次都要抢在前面,一定有人把他挤下来。人生的际遇往往是自己的心境感召来的。闽南话里面有一句叫“恶马恶人骑”,就是再恶的人,一定会遇到可以制他的人。   了凡先生又提到他讲话的态度:“直心直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想过会不会伤到别人,或者人家忌讳,还拿出来大谈特谈。所以出言要能顺人心,要能体恤他人。“轻言妄谈”,不经大脑思考就讲出来了。口为祸福之门,有时候一些事都还没有确定,自己拿了就讲。有时误会别人,甚至有时候还造成对别人的毁谤,这都是损德。对方假如听到了,可能一辈子都记恨在心,就不好了。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刚刚所提的这些行为都是没有福的表现。“岂宜科第哉!”有这些行为,怎么可能还会有福气考上功名呢?这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考不上功名的原因。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天前
这个时代我们都太精明了,从小就跟人家比赛、竞争分数,都太会算了。所以这几年对我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学习,就是学笨一点,学憨厚一点,学什么都别计较,这很重要。学看什么都顺眼,学被人家骂还高兴。《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你没有过错被人家毁谤、侮辱,子孙就会发达了,是不是?你没有过错还被人家骂,人欠你天就还你,尤其被骂了之后还对人家笑一笑。所以什么叫理得心安?这些道理都搞清楚了,你这一生没有坏事了,哪天你看到你的朋友,“哎,我今天真好,有人骂我,送福气给我了。”被骂都是好事了,那你这一生还有什么坏事呢?确实你真明理了,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你真有这样的心境,《了凡四训》是真的学进去了。了凡先生又告诉我们,“谤毁之来如磨炼玉成之地”,人家的侮辱、毁谤来了,就好像在磨炼你,要成就你的道德学问。“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他来测试一下我的道德学问到哪里,他来成就我的。以后人家再骂你,你就笑一笑,“来,放马过来”,接受人家的考验。这都是《了凡四训》里面教的,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接着说到“惜无子”,很可惜呀,你命中没有子嗣。“余备录而谨记之”,非常详细、谨慎地把它记下来。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孔先生算命的功夫是非常高的。接着经文讲:“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从此以后,所有的考试名次没有一次是不准的,“悬定”就是预先就算定了。“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他当廪生要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米才会升到贡生,“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结果他当廪生领廪米到七十余石的时候,当时的屠宗师,就是那个省教育厅长,批准他升为贡生,所以他就有点怀疑。“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后来果然被署印,就是代理教育厅长,驳回了,没有通过。“直至丁卯年”,到丁卯年他三十三岁,“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当时的提学司,也就是教育厅长殷秋溟先生,看到他以前考试写的文章,“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殷秋溟先生觉得他的学问非常好,不能埋没他,就批准他当了贡生。批准以后,加上以前所吃的米,真的就是九十一石五斗,完全一样。“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所以他很知命认命,都被算准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今天我们面对自己人生的状况,面对孩子的状况,心态要非常正角。首先我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再来,要对孩子有信心,你对他一没有信心,你就想放弃他,就想骂他,你一看到他一把火就上来了,是不是?我们自始至终都要信任孩子,耐心陪他成长。“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现在不管怎么样,他一定有本善,我们对这一点绝对不怀疑。再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现在有坏的习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今天孩子的行为偏颇,可能是我们一直没有好好地引导他、陪伴他,他偏了一段时间了。要把他引回正轨,当然需要耐性、时间,可是我们一急、一有情绪,就适得其反,孩子不能接受我们的教导。所以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教孩子,你一有情绪,即使你讲的都是经典的话,他也一句没记住,他只记住我妈很凶、我爸脾气大。这就是人情事理,本来如此。你有没有被领导骂过?领导一骂,好像整个头都懵了,一出来,他刚刚讲什么也不知道。但是领导说:“我讲的都是重点,你都没记住。”所以有情绪的时候,人家就很难接受我们这些很好的话语。    人要利益人、要教育人,首先不能有情绪。所以有情绪的时候就先缓一缓,先不要教孩子,先去泡一杯热茶,定定神,念念经典,稳住了再教,不急着眼前那十分钟、二十分钟。心态对了,我们就不会生气。假如我们的心态是:“我忽略孩子的教育、陪伴太多年了,我一定要用耐心爱护他、帮助他。”这个时候你遇到他不好了,你不只不会生气,你的爱心跟耐心会越来越充足,至诚就感通了。哪个孩子不希望跟父母无话不谈?哪个孩子不希望心里的话都跟父母讲?我们读幼儿园回到家里,书包还没放下,“妈,今天同学……”什么事都讲给母亲听,是不是?等到他内心的事都不愿意给父母讲,他是很痛苦的。我很幸运,我连高中做错事,回到家不给妈妈讲就很难过,我都先招了,做了哪些错事一进门就对我妈讲。一辈子心里面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跟妈妈讲的,这是很幸福的感受。     再来,假如心态对了,孩子还是不能接受,那可以调整成他能接受的方法,“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今天孩子不会体恤父母,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工作很辛苦,他怎么体恤?以前是农业社会,父母辛劳,孩子们要到田里去帮忙,一起挑大粪,当然知道父母很辛苦。母亲天没亮就起来,忙到半夜,有时候还在帮他们缝衣服、做鞋子,他们心里面深刻感觉父母太不容易了,所以他们努力的动力就是赶紧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是现在商业时代,孩子又没有看到我们很辛苦,孩子只知道钱怎么来的,信用卡一刷,钱就出来了。有一个小朋友对他爷爷讲:“爷爷,我爸爸最近没有工作了,你那一张金卡可不可以送给我爸爸?”你看孙子知道爷爷那个金卡进去,钱就出来了,他怎么知道钱要先赚、存进去才会出来?孩子都不知道爸爸赚钱很辛苦,那怎么办?爸爸走到孩子面前:“我跟你讲,我赚钱有多辛苦你知道吗?”诸位爸爸,你讲得出来吗?讲不出口啦!父亲爱孩子是天性,哪还拿出来在那里要求?所以父亲的辛苦要妈妈讲,要另一半讲。你能感觉到另一半的辛苦,这个话都是很自然、很真诚地讲出来的。所以教育是合力,要互相配合,老师教孝顺父母,父母教尊重老师。包括所有的长辈,对你的孩子或者你的侄子、侄女都要这样去教。孩子父母的辛劳你要讲给他听,你的辛劳自有你的兄弟姐妹给你的孩子讲,这叫“易子而教”。包括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也可以讲,是不是?爷爷奶奶对这个家的恩德,妈妈要讲。讲过公公婆婆的辛苦给孩子听的不简单,这样的女子一定是旺三代,她整个家庭都是知恩报恩的家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