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就在一念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来家庭不和,大部分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 北宋时,魏国公韩琦,年少时就已经中了进士。韩琦非常孝顺,能 够追行孝道于前人(指敬重宗庙、祭祀等,以尽孝道。)还承担了抚育几个侄子的责任,对待侄子就像对待儿子一样,还经常以衣食救济族人。有一次,有人赠送给韩琦两只 玉杯,韩琦就用一百金将它买了下来,每次宴客时,都会特别放置一张桌子,把 玉杯装满酒放在上面,桌子上铺有锦布,供客人观赏。有一天,宴请负责掌管海 运的官员时,有一个小吏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将玉杯打碎,众人都脸色大变,然而韩琦神色不动,笑着对客人说:“但凡物品生成毁坏都有它的定数。”又对小吏说:“这只是你无意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不用害怕没事了。”客人们都佩服 韩琦的度量。 当今的时代,人心浮躁,我们平时很容易看到别人毛病,却很难看到自己的一身的毛病。人贵自知,但一辈子能自知的人少之又少,自知的人才是聪明人,自知最根本的是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同时有没有勇气想怎么改进? 人性的弱点有几个很致命的,昨天说到贪婪,今天分享人性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心量小,容易生气,难容人,甚至还爱批评别人,越来越计较,越来越刻薄! 我们来检测一下:例如别人骂您,或者做一些伤害您的事,您会不会很生气?马上翻脸,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把别人的恩情全部忘光。家里为什么不和,大部分原因也是心量太小,彼此不能包容,您看我不好,我看您不好,甚至儿子媳妇专看父母的不好,骂父母,跟父母都不说话……一家人的冷漠,自私,不沟通,即使每天吃山珍海味,能幸福吗?人间的悲哀…… 百善孝为先,自私自利孩子,再遇到自私自利的父母,如果家里没有一个心量大的领航人,能忍的人,能包容的人,家里的幸福,和谐,子孙教育能好吗?到底是先要求父母扩大心量还是儿子扩大心量呢?父母都老了,还是儿子先改吧! 修养就在一念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一个家庭都不能相处好,经营好,甚至对父母都有冤,整天心情不好,自己也深受其害,伤了自己的身体,也伤自己的心。 在新的一年,除了努力拼搏赚钱,其实还要努力的拼搏扩大自己的心量,让自己的心更柔软,更爱家人,您能试试看吗?北宋时,魏国公韩琦,年少时就已经中了进士。韩琦非常孝顺,能 够追行孝道于前人(指敬重宗庙、祭祀等,以尽孝道。)还承担了抚育几个侄子的责任,对待侄子就像对待儿子一样,还经常以衣食救济族人。当时赈灾救活一百九十多万饥寒交迫的百姓,后来还救活因为遭水灾流浪的七百多万人,凡是朝廷的赏 赐都会先分给族人,韩琦历任三朝宰相,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他知道 了就一定会尽力去做,希望能够尽到自己的忠诚之力,使天下能够得到太平。他用道德仁义来教育子侄,他定下的规矩,也是非常的严格,子侄们都不敢违 反,韩琦处事待人接物,都出于至诚。 他帮助别人时,若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就把自己的衣服捐出,把自己的古玩,以及妻子的首饰,都拿来帮助别人。他朋友 中贫寒的子孙,就是这样依靠他接济为生的家庭就有数十家。韩琦为益 州安抚使的时候,那一年正好闹饥荒,韩琦就减免了当地的粮税,并劝请富裕的 人捐赠粮食,共抗饥荒,又招募强壮的年轻人来参军,一人服兵役,可以养活全 家。宋仁宗明道年间,灾难频繁,韩琦劝导富裕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收购粮食, 放入长平仓中,发给贫穷的百姓救急 士兵当中有一个私自逃走去看他母亲的,几天后才回营房,按照当时的法律应该杀头。士兵说:“母亲已经衰老多病,又在附近不远,我常常担心不能再见她了,虽然确实知道擅自探望必犯死罪,只求一见,就是死了也不遗憾了。”韩琦听后感到很凄恻,了解情况属实后,就通融将他释放了,军队之中无人不感动得流泪。 韩琦寿终正寝时, 天上有星辰陨落,声音很大就像打雷一样。韩琦谥号忠献。他一生积善,他的五个儿子以及孙子,还有后来的曾孙均为卿相。韩琦的部下官员孙勉,因为杀大龟在阴间遭受责罚,曾看见韩琦为紫府真人。命理提示:人有阴德,又能见美色不动心,坚守仁义,助人夫妻团圆,助人为孝,勇救灾民,广兴布施,种种阴德,都会成就非凡福田。其实公门好修行,做一个好官,一定有好报。好官更加能量巨大,能够种极大的福田,就看诸位在位的人,愿不愿发大愿去累积这种大善业功德。中国人讲,德高望重。一个人在人间积巨大的阴德,死后也必然能够地位超凡,念佛求生极乐也能去,如果未念佛,入天道,也会成为神明。不过,念佛号求生极乐世界,则不必再堕入六道轮回之中。这个对普通人来说,乃是横超三界六道的捷径,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者:Summer

1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