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公 益
全部
浙江日报2024-11-29“做一辈子好事,其实也不难。”说起为什么70余年始终如一热衷慈善事业,家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老人李成义笑着说,做慈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李成义出生于1926年,自1951年捐赠第一笔款项至今,已累计向仙居县慈善总会、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捐赠100多万元,曾获得“台州市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第三届浙江慈善(个人)奖”等荣誉。特别是最近20年来,李成义与妻子张素琴平日里省吃俭用,设立“义琴基金”。每年,他们都以“义琴”的名义,向仙居县慈善总会捐款,20年来从未间断。李成义(右)和老伴张素琴。记者 王晨辉 摄攒了3年的钱,他全捐了“县慈善总会吗?今年的捐款我已经准备好了,只是现在手脚还不太利索,能麻烦你们来我家取一下吗?”近日,仙居县慈善总会接到了李成义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既诚恳又急切。“捐款一准备好,就想早点交到你们手中。年纪大了,就怕留下遗憾。”记者跟着仙居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王华英来到李成义家,老人连忙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里,装的是他和妻子张素琴的1万元慈善捐款。李成义的家,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房子,桌椅等家具也都有些年头了。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本本慈善捐赠证书和一张张奖牌。一说起自己做好事的生涯,老人眼里有了光,声音也响了很多。他与此结缘并已持续了73年。“我的第一笔捐款,就是在那个年代。”此时,李成义家客厅的电视机里,正放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阵阵枪炮声,把他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那时,李成义在政府部门上班,大家都在说抗美援朝,他也急着想为前线做点事。1951年春天,听说县里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李成义毫不犹豫地把工作3年攒下来的50万元(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等于第二套人民币1元)全部捐了出来。李成义(右)向仙居慈善总会捐款。仙居县慈善总会供图(资料照片)“大家的捐款热情都很高,好多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能够为抗美援朝作点贡献,我们都觉得很光荣!”说到这儿,老人的脸上露出笑容。他清楚地记得,捐款那一刻,他听到了周边人们的掌声和赞扬,自己也戴上了大红花,感受到了做好事的快乐。“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比花在自己身上有意义!”从此之后,李成义只要发现谁有困难、哪里有需要,都力所能及地资助。1962年,李成义和张素琴在仙居县城最繁华的解放街地段,看中了两间半门面房,与房主谈好价格1100元,并约好交款的日子。第二天,李成义上街看到一个消息,仙居永安溪上要建一座防洪大坝。“这可是一件造福乡邻的大好事啊!”二话不说,李成义当场捐了身上带着的300元钱,支援防洪大坝建设。结果,当晚要付房款时,夫妻俩才发现钱不够了。“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50元。”李成义当时有些担心,以为张素琴会埋怨他。谁料张素琴了解事情原委后,不但毫无怨言,还安慰他,说买房可以再等等。家人的赞许,是对李成义最大的支持。此后,他对公益事业越来越热心,捐款也越来越多。如果当时买下那两间半门面房,现在已经价值好几百万元了,李成义却从没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遇见他人急难,必伸援手为建造下力洋大桥捐款300元、为下岸水库捐款2500元……了解李成义的人都知道,这些捐款看似不多,但都是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离休前,凡是李成义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乐善好施的美名。2004年底,仙居成立慈善总会。已经79岁的他,第一时间赶到刚成立的仙居县慈善总会,现场捐了2000元钱,这也是该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批捐款。“以前想要给困难群众捐款,常常不知道往哪儿捐,现在县里有了慈善总会,我也有了新的娘家,以后我每年都会来捐。”当时的仙居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军方清楚地记得,这是李成义来到慈善总会后说的第一句话,“他还特意提醒工作人员,这笔钱,希望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什么特意把钱捐给学生?在和老人的交流中,他说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10多岁时,李成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岩农校,但因家境贫寒,读书梦无法实现。他只好以帮邻居放牛、学做裁缝等为生。儿时没钱读书,对李成义来说是一生的心头之痛。“我不希望这样的痛苦,出现在新中国的孩子身上。”李成义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身上,希望为他们做更多事情。从2005年开始,他和张素琴从各自的名字中取了一字,凑成“义琴”二字,每年都以“义琴”的名义向慈善总会捐款,以帮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子。一开始是每年2000元,后来不断增加,最近10多年每年都是1万元。平时,一旦发现身边有人遇到困难,李成义就会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很幸运,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李老,解了我燃眉之急。”说起老人,在仙居务工的小余一脸感激。小余是安徽人,去年夏天,他的妻子突发疾病需要手术,到仙居县人民医院后发现费用还不够,小余愁得连连叹气。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李成义发现了。李成义关心地走上前询问,得知原委后,他安慰小余:“小伙子别着急,我这里有些钱,你先拿去应急。”说着,李成义就带着小余到付款窗口,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了1万元。小余感叹:“我都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人。交完钱,我给李老留下了我的姓名和电话,说有了钱一定会马上还。李老却说,看病要紧,还钱不急。”带动慈心善举,榜样有力“李老的慈心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地感动了仙居县广大慈善工作者。” 仙居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张虹霞对记者说。2008年,仙居刚开始推介“慈善一日捐”时,李成义就和老伴带头在各自的单位各捐款5000元。作为最早的仙居县“慈善一日捐”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带动了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张虹霞记得,过去老人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会来仙居县慈善总会捐款。老人还会详细地询问每一笔款项的去处,了解困难群体的特点,以及时调整资助的方向。他还会向工作人员介绍自己参与慈善事业的体会。“每次李老来我们这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单位的员工都会围到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慈善捐款的行列。” 张虹霞说。“人人为慈善,慈善为人人,人人都快乐。”这是李成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老人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慈善的性质、宗旨,宣传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宣扬各阶层人士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等,动员各界群众投身慈善事业。“老人逢人就宣传慈善,是我们慈善总会的编外宣传员和义工。”仙居县慈善总会会长徐薇薇说,“李老总是教育我们,捐多捐少,不要强求,难得的就是有心。他就是以一颗慈爱之心,支持慈善事业,关心困难群众。”“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表示,爱心无止境,慈善事业无止境,在有生之年,他要将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记者王晨辉 通讯员应亚军)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12月09日
中国文明网2024-09-26订阅作者:鲁萍 于海涛用心帮助人,用爱温暖人。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发起人王红心,诠释了“温暖”的含义:为陷于迷茫者照亮前路,向身处困境者伸出援手。为流浪青年找工作,帮孤寡老人办户口,给贫困母亲筹钱治病,帮教失足青少年200多名,救助贫困学生700多人……30多年来,王红心始终坚持“发一点光,照一段路”。扶困助学,为孩子托起求学路上的“一片天”8月19日,刚刚结束了河北省公安英烈子女夏令营的心理疏导工作,王红心便马不停蹄赶到沧县仵龙堂乡西后屯村,将1.07万元助学款送到双胞胎姐妹杨梦迪和杨梦援手中。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发起人王红心(左一)为杨梦迪和杨梦援送去助学款。新华网发(刘冲 摄)“王阿姨,这是我们的录取通知书,谢谢您和那些叔叔阿姨对我们的帮助。”王红心双手接过姐妹俩的录取通知书,双眼湿润。今年高考,杨梦迪625分,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杨梦援628分,被吉林大学录取。“上大学了,还要继续加油、努力。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多和我、和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商量商量,我们都是你们的家人。”王红心和这对姐妹已经相识多年。王红心带领的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每半个月就要走访一次生活困难家庭。走访中,王红心认识了这对双胞胎姐妹。“两个女孩学习刻苦,很懂事。她们还有个姐姐,叫杨梦蝶,成绩也十分优秀,在天津医科大学护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王红心说,因为家庭变故,三个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们一边认真自主学习,一边照顾两位老人。“这么优秀的孩子,要是因为经济原因没书读,太可惜了。”这些年,王红心和众多志愿者持续资助双胞胎姐妹,每逢过年过节,就去看望她们,送米面油,送助学金和书本。十余年来,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共资助贫困学生1000余名。“成立志愿服务协会扶困助学,源于我从警初期的经历。”王红心说,那时,她在办理案件时,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家庭困难、疏于管教,早早就不读书了。“当时,我就想这些孩子没人管,我来管;没有钱上学,我来想办法。”怀着淳朴的信念,王红心把每个月的工资留出一部分来资助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时间她就给孩子们买文具、新衣服……王红心总是把这些困境中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她像是温热的阳光,慰藉了太多幼小的心灵。她的行动感染了家人、朋友,还有众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他们聚集起来,形成合力,为这些年幼的孩子带来希望和关爱。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温暖力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心中那善良、希望的种子已生根发芽、茁壮成才。2021年,泊头市寺门村镇洚河寺王庄村的杨杰,高考成绩628分被四川大学生物科学系录取。因为志愿者们多年的关爱,他一直心存感激,在校期间,杨杰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学校嘉奖;2022年,沧县仵龙堂乡王官屯村兰艳芝,高考成绩620分被山东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录取,在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一边照顾生病的父母,一边刻苦读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我们这群孩子,会努力读书,将来回报社会,更会把爱心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我们是沙漠里的小白杨,坚韧顽强,我们要为世界带去一抹绿色,带去一片林荫!”多年受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帮扶的女孩王晓晴说,2017年,她以531分的成绩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日语系录取,是红心阿姨和好心的叔叔阿姨们带她走向了新生活。现在,他们的诺言正在、已经成为实际行动,不断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践行文明。普法宣法,为孩子撑起心理健康的“防护伞”“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校园欺凌?答对前进一步。”日前,在红心青少年法治活动中心,来自沧州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趣味答题和体验中,增强了法律意识,涵养了法治精神。这是全国首家由公安系统发起、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中心,由沧州市公安局新华分局和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联合成立。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发起人王红心为孩子们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新华网发(刘冲 摄)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结伙化、耦合化特点,中心精心设置了集情景体验区、普法竞赛区、心理辅导区、模拟法庭等8个功能分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失足青少年的背后,都是一个忧伤的家庭。少发案、不发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王红心说,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保护。没有户口、亲人走失、家庭破碎……这些年来,形形色色家庭背景的孩子,带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进入王红心的视野。而王红心以千般的耐心,一个一个地为每个孩子拆解人生的乱麻。她和志愿者们时常去看望这些孩子们,为他们纾难解困,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习情况,疗愈他们的创伤,帮助他们尽早回归正常生活。如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王红心感慨万千,曾经帮教过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材。她前行的路上并不孤独,很多老师、心理咨询师纷纷加入到帮教团队,为成长路上遇到困惑、出现偏差的少年们扫清心理障碍,为他们健康成长引领、护航。目前,渤海新区黄骅市、任丘市、泊头市、河间市、肃宁县、献县已建设了分中心,形成上下联动、实体运转、辐射周边的工作格局。先后在全市23所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17000多名学生参加,通过绘画心理分析或量表测试,对其中近千名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36次;举办29期模拟法庭活动,揭示了校园欺凌、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的伤害,警示青少年学生要尊法学法守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做指引家庭未来希望的“启明星”前不久,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会长金洪松收到一条来自雄安新区安新县一位村民的信息:谢谢您和好心人的关爱,为我的两个女儿带来崭新的书包、文具和书籍。孩子们开心极了,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好心人的关爱。今年暑假,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爱心助学万里行”活动来到雄安新区安新县,为10名孩子送上助学款和学习用品。辛庄小学的学生辛辛(化名)和小艺(化名)就在捐助名单当中。她们的父亲突发癌症,不仅无法工作,而且卧病在床需要他人照料。高额的医药费和生活支出,沉甸甸地压在了孩子母亲一人身上。“来自沧州的好心人们来看望我、鼓励我,我非常感动,我会好好生活,照顾好孩子和这个家。”这位母亲感激地说。红心志愿服务协会从2014年开始,在河北省内开展“爱心助学万里行”项目。每年两次前往省内相关县(市、区)走访慰问贫困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研究确定帮扶模式和标准,并制定对每个学生的帮扶计划,让学生们从小就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至今,志愿者们已走过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张家口市沽源县、尚义县,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唐山市迁安市,保定市阜平县,邯郸市魏县,邢台市内丘县、沙河县,秦皇岛市青龙县等,行程累计20多万公里,捐款捐物2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0余人。“用社会的关爱,换一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王红心说,红心志愿服务协会,从当初一个人的奔波,到如今3000余人的共同努力,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延伸、细化,成为更多人心中温暖的光。2022年,红心志愿服务协会为脊髓损伤患者组织了“希望之光”康复训练营。15名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勇敢接受挑战,慢慢学会了自理,树立了生活的信心。盐山县脊髓损伤患者马照猛因为这个康复训练营,第一次出门“远行”。右手大拇指,在脸上蹭一下,就可以张开,趁着手指痉挛回弹的几秒钟,快速拿住牙刷。马照猛努力学会了刷牙,更发现了生活的崭新打开方式。“我可以尝试的事情,还有更多!”多年来,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先后启动“红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红心家长学校”等12个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凝聚起各行各业志愿者3000余人,成为沧州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能用我的一颗‘红心’,为他们带去一丝温暖的力量!”王红心说。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赵洋 党建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12月09日
福州日报2024-07-25订阅作者:李白蕾这个暑期,家住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飞竹镇的一对双胞胎孤儿小林和小梅兄弟俩又迎来了“云辅导”的大学生老师,帮他们请老师的是“爱心妈妈”黄世娟。据福州市妇联介绍,全市现有“爱心妈妈”6300多名,她们用心用情帮扶困境儿童,以别样母爱为孩子们撑起心灵的天空。近日,记者走近部分“爱心妈妈”,听她们讲述与孩子们的故事。“爱心妈妈”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福州市妇联供图)助学助医又助困小林和小梅是罗源县飞竹中学的初二学生,失去父母庇护的他们像是两棵孤独的小树,在风雨中摇摆不定。去年11月,“爱心妈妈”黄世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我了解到孩子们很久没有接受全面体检,决定带他们先去医院。一路上,我紧握着孩子们的手,安抚他们的紧张情绪。在医院里,我耐心陪他们完成每项检查,直到听医生说孩子们的身体状况都不错时,才放下心来。”黄世娟说。为帮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黄世娟来到孩子所在的学校,与校方沟通,安排孩子们周一到周五住校。“没有父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还找到2名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帮他们辅导数学和英语,还进行心理关爱。现在老师也说这两个孩子阳光多了。”黄世娟说,每周一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孩子们家门口,督促他们按时上学,还经常给他们带蛋糕,送上甜蜜的关爱。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吴碧香也是位“爱心妈妈”。她所在的辖区有名女弃婴游某出生三个月就因眼疾被父母遗弃,后被梅坞一名居民捡回抚养。在她读初二时,一天上课突然视网膜脱落,需立即动手术,费用3万元,而她的养父无业、未婚,家庭十分困难。吴碧香马上向所在街道汇报并联系福州眼科医院为她免费手术。“后来,这孩子因眼睛问题高中险些失学,我又找社会组织帮她联系了一所旅游学校,她现在就在这里学习。”吴碧香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底游某的养父突患鼻癌,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因病返贫。吴碧香得知后,通过社区和街道为孩子养父争取到了民政部门8000元医疗救助,又通过区政府为她家申请了2万元困难补助,今年还帮他们家申请了低保。建起团队送关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批有特长的“爱心妈妈”组建了专业团队,吸纳同样有爱心的女性,以群体之力帮扶更多留守困境儿童。福州市闽侯县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傅婉霏就是许多留守和困境儿童心中的一束光。2019年,傅婉霏创办了闽侯县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始接触到山区的留守和困境儿童。“闽侯乡间有很多竹林,这些留守困境儿童像竹笋一样,哪怕生长环境恶劣,他们依然充满韧性地成长。所以我将帮扶对象命名为‘小竹笋’,希望通过阵地打造、赋能成长、社会参与和氛围营造,为孩子们提供精神文化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等帮扶。”据统计,傅婉霏带领“爱心妈妈”已开展695场关爱儿童主题服务活动,帮扶415名留守困境儿童。“‘爱心妈妈’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使命与承诺。”傅婉霏说。福州市闽清县爱之翼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妇联主席刘晨露作为爱之翼社工“爱心妈妈”帮扶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打造“‘爱心妈妈’1+3+5+N”关爱帮扶模式,以儿童服务为工作中心,由妇联组织、社工组织、社区女性社会组织共建组成“爱心妈妈”帮扶队伍,采取“五社联动”方式,提供个性化的N项服务。“我们团队的‘爱心妈妈’有检察官、律师、教师、社工、大学生、公司职员等,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心理、生活等各方面支持。”采访中,刘晨露提起了帮助一名非婚生男孩落户的事。“这孩子才7岁,父亲服刑,母亲失联,与爷爷相依为命。在一次入户中,我发现孩子一直没有合法身份,他父亲因服刑无法顺利完成采血亲子鉴定。我了解到可通过公益组织跨地市完成采血亲子鉴定,并申请事实无人抚养补贴。3个多月后,这事如愿办成,小朋友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并申请到了政策补贴。”坚持多年爱心不断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在“爱心妈妈”队伍中,还有捐资助学数十载的企业家。福州金星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江县“三胞”妇女联谊会会长柳碧英助学长达20多年,年过五旬的她曾获福州市实施“春蕾计划20周年特殊贡献奖”。“我第一次助学是2001年。那年我得知东岱镇有名父母双亡的女童,我去她家看望慰问时,当即资助2000元。这份关爱在女孩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也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后来这样的好事就越做越多。”2007年起,柳碧英个人坚持结对资助10名困境儿童,每年资助每人1000元,直到他们完成学业。“这些孩子中,有的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有的因身体残疾遭受歧视和冷落。在我的帮助下,他们重拾自信和勇气。现在,他们有的成了优秀的乡镇干部,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刚刚考上理想的大学……”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柳碧英个人捐资助学达近百万元,关爱资助各类留守困境儿童百余人。福州弘博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闽侯县妇联兼职副主席王秀英说,她有许多社会职务,但最爱听别人叫她“爱心妈妈”。“总共捐过多少钱没统计,与闽侯县廷坪乡汶合村结对子捐了10万元,精准扶贫定向捐赠100万元……我最牵挂的是甘肃那些山区孤儿。”从2009年起,她定期为甘肃的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孩子们的来信表达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激励着她在助学之路上越走越远。她还把慈善基因注入企业文化,将“六一”儿童节作为公司的慈善日,带动员工一起关注困境儿童。福州市妇联领导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大力宣传“爱心妈妈”们的好故事,并在全市持续招募“爱心妈妈”,欢迎有意向的女性拨打热线87601850报名。“特别欢迎各级妇联干部、妇联执委、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文明岗、最美家庭成员、巾帼志愿者等参与。”责任编辑:滕一郎 徐匆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12月09日
人民日报2024-06-192022年7月,徐利民(右三)和相关专家实地察看上山遗址博物馆选址区块。张国萍 摄那个心系“上山”的人,走了。然而,他为党和人民事业恪尽职守的精神将永驻人心。2022年9月20日凌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2岁。他从基层一步步成长,历经虞宅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多岗位锻炼,始终充满激情、敢闯敢干,为浦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关心群众 以诚动人得知徐利民去世,虞宅乡西山村村民邱源枢泣不成声。老邱家中两个儿子身患残疾,家庭生活困难。徐利民在虞宅乡工作期间,经常去老邱家走访。尽管后来工作变动数次,可每回路过西山村,他都要找老邱坐上一会儿。2021年的一天,徐利民到西山村参加活动,趁着间隙来看望老邱。离开老邱家后不久,徐利民又折返回来,递上1000元,让他贴补家用。“他口袋里平时不装现金,是去跟别人借了再回来的。”邱源枢说。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再难,徐利民都要去干。2005年,浦江山区群众用水紧张,虞宅乡当地村民凑钱买塑料管到数里地外的山坳里去引水。知晓此事后,徐利民决心为群众解决喝水难问题。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深清源水库于两年后建成,解决了虞宅乡14个自然村、约1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也让虞宅乡在2022年夏天遭遇严重旱情时安然度过。“徐利民跟他的名字一样,有着一颗为民心!”曾与徐利民一起共事的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表示。2009年,虞宅乡张村想新建一条公路。“以前是石子路,村民出行不太方便。”村支书张有军回忆,造新路涉及土地征用,村里一时谈不拢,徐利民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有的村民白天在外务工,他就等到夜里拜访,以诚动人。在徐利民的带领下,这条约1700米的山间水泥路顺利完工。“有了这条路,全村村民受益,大家都不会忘了他的好。”张有军说。传承文化 甘于奉献“2019年12月,县委正式下文成立上山文化领导小组,我因各种机缘巧合出任常务副组长。或许有缘吧,30年前我从农校农学毕业,与上山稻作相联了,这也意味着我必须担起上山具体谋划的责任了。”这是徐利民生前写下的一段工作笔记。徐利民曾说,“人总是要为什么而燃烧的!”女儿徐子涵遗憾的是,过去没能真正了解父亲,一直不明白,他为何总是那么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送别他、缅怀他?上山,是徐子涵常听父亲聊起的关键词。追寻父亲的足迹,徐子涵来到上山遗址博物馆。听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深情介绍,徐子涵不觉泪流满面。张国萍一直不愿相信徐利民离开的事实,“如今走在上山遗址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能够看到他的身影。觉得他会突然出现,如从前般跟我说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做……”在徐利民接手并分管上山遗址工作的短短3年间,“万年上山”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IP。“曾听徐部长说起,他已经动笔写了二三十篇自己眼中的上山文化大事记,这些就像他的宝贝一样。”在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眼中,徐利民钟情上山遗址,以能投身上山文化工作为荣,认为这是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他的感染带动下,宣传部几乎每一名干部都成了上山文化的代言人。”在徐利民的办公桌上,分门别类摞满了一份份关于上山遗址的材料,伸手便能取用。夹着笔的工作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山申遗必须坚定信心”。这是徐利民用以自勉的一句话。“父亲是一颗善良、勇敢、热于奉献的螺丝钉。”徐子涵心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埋头苦干 创新探索浦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文戈与徐利民相识于20多年前。那个时候,徐利民作为县委报道组组长被抽调到浦江县学习教育办公室。“我们一起伏案作文,一起咬文嚼字,常常为了一个标题来回斟酌,甚至为了一个字反复推敲……”在李文戈眼中,徐利民追求完美,要做就想做到最好。为了健全现有网络渠道的投诉响应机制,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徐利民想到:能不能让基层矛盾从投诉到解决实现一站式闭环?想明白了就坚决干。2020年6月,徐利民整合浦江县8890热线平台、政协网络监督、浦江发布等8个网络问政板块功能,推出“民情暖哨”网络综合治理平台。2021年,“民情暖哨”工程成功入选金华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浦江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时期,传统产业该何去何从?新兴产业发展该怎样精准定位?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是否仍然饱满?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新情况,徐利民主动向县委主要领导要“考卷”,组织多方力量,重磅推出“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优秀作品的背后,是徐利民挑灯夜战、成百上千次的推敲和修改。有句话他总挂在嘴边:“宣传思想工作所凝聚的能量,胜过千军万马。”(记者江南 刘军国)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12月09日
公益时报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村,很多村民都守着看牟慧的直播。有人甚至不懂,大山里的手工糍粑、腊肉香肠、竹笋是如何通过小小的直播间卖到全国各地的。但他们知道,开播了就有希望,农产品就能找到更多的消费者。表面上看,本科毕业的杨国民放弃了大城市的程序员工作,回到内蒙古草原变成了终日与羊粪、肥料打交道的粗犷汉子。但实际上,7年的工作经历帮助他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产品营销上,将羊粪发酵肥料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打开王静的一个直播平台账号,淳朴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房前屋后、仓库大棚中,王静通过视频示范如何利用随处可见的玉米芯、秸秆种植菌菇等,帮助基层的农民学习农业种植技术。无论是在绵绵群山中,还是在茫茫草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从城市回到乡村,通过直播改变乡村。他们有了新的职业身份——网络主播。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公布了19个新职业,网络主播位列其中。此前,网络主播已经火了几年,这次“转正”了。与很多久居家乡的村民不同,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利用短视频、直播工具,依托家乡资源开启就业创业生涯。在日渐空心化的农村,这些返乡青年相信家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用直播“新农具”切切实实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新农具”撬开新销路身穿蓝底粉花纹粗布大襟外套的牟慧随手从蒸笼里拿出一个“粽子”,剥开绿色厚粽叶,热气一下涌出来,把直播的镜头糊住了。当地人管这叫“苞谷粑粑”,是恩施当地的传统手工美食。这个在抖音拥有百万粉丝的女孩,通过直播间,把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家乡美食送到屏幕前更多人手中。她的身后是一条农产品生产线,苞谷粑粑、豆皮、土豆粉……一年四季都有订单。赵聪的直播间在藕塘。她的家乡在地处长江腹地的湖北省洪湖市,有大面积湿地可以种植水生农产品。赵聪在直播时或是穿着连体衣行走在淤泥中挖莲藕,或是坐在一米宽的盆船里,将一只只藏在菱叶底下的菱角揪出来。她称这种直播方式为“体验式直播”,可以让粉丝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农产品的采摘过程。这样的直播方式确实很有效,洪湖的招牌打出去了,水生农产品的销路也不断打开,每到上市季节,往往供不应求。单价也随之上涨,“原本两元一斤的莲藕涨到3.5元一斤,一亩地农户可以多赚5000多元”。赵聪拿莲藕举例。此前,洪湖莲藕的地头价被来收购的商贩把持,销路单一,农户们怕藕烂在手里,往往只能低价卖出。有人归隐大山,有人回归水乡,也有人重返草原。内蒙古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杨国民,先是做了几年程序员,后来又转到电商领域,月薪过万。他的父亲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经营羊粪肥料厂,近些年因年纪渐长有些力不从心。2021年,杨国民选择接手父亲的生意,变成了“小杨厂长”。以往,他家的产品主要销往南方一些花卉苗木基地。“但我看好‘阳台经济’,羊粪肥料在城市家庭也可以用。”杨国民决定彻底改变羊粪发酵肥料这门生意。顺着这个思路,杨国民对产品进行革新。经过长达半年多高温发酵后的羊粪肥,没有了异味,养分却更高,成为养花种菜的好帮手。此外,他还开发出多种规格的产品,原先都是80斤一袋,现在有5斤装、10斤装等不同规格,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我爸那一代人做生意,需要跟客户吃饭喝酒维护关系,我真的应付不来。”不善言辞的杨国民向记者坦言,开辟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渠道是他不得不做的事,“互联网用户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要他们使用产品后发现有效,就会重复购买”。现在,杨国民的产品在直播间受到粉丝追捧,秋冬淡季时,一个月也可以平均销售5000单,差不多是100吨,销量和效益比父亲经营工厂时提升了1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产品面向更大的用户群体,经营风险降低了许多。这些羊粪原材料来自周边四五十户固定合作的牧民家庭,“他们一般自用一部分或者直接废弃”。杨国民以每吨15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为牧民们带来每年数千元的收入,因此,很多牧民自己开车把羊粪送到工厂。探索人生另一种可能每次出差回到洪湖,当车子驶近高速公路出口时,赵聪总会习惯性地抬头看一眼路边的广告牌,上面印着她的照片。照片中,她头戴草帽,抱着一根色泽鲜亮的洪湖莲藕,莲藕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在洪湖市,印有她照片的广告有很多,高挂在服务站或从武汉、岳阳、赤壁等地通往洪湖的高速路口。刚回家卖莲藕时,赵聪看着当时的广告牌调侃,“哪天能把我的照片也印上去”,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然在不久之后成真了。然而愿景的实现之路并非坦途。最开始的半年是她最沮丧的时候,有一次,她直播了大半天,观看的人数却只有几十个,漫长的时间里她都像在自言自语。“那次之后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再开播,打击很大。”赵聪回忆。发展中的事物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牟慧经历了数不清的冷嘲热讽。大学毕业后的牟慧,先是在武汉从事农产品门店售货员的工作。很快,快节奏的生活、高压的销售业绩要求、客气而有距离的社交,让这个乡村姑娘想家了。牟慧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家尝试直播时的不知所措,她只是把手机支在那儿,一边干家务,一边寻找话题,“大家好,我正在炒腊肉,你们要不要腊肉?”那时,在当地人的观念里,返乡被定义为失败者的选择,牟慧也被村民打上了“在城里混不下去”的标签。她的遭遇也是几位受访者都有过的经历。王静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家人主要以务农为生。曾下定决心走出大山就再也不回来的她,没想到有一天会因厌倦大城市长年累月的奔波,选择回家,尝试走出一条不同的路。面对周遭的白眼、家人的不解,还有未来的不确定性,王静选择咬牙坚持,并尽快证明自己。“我一定要给别人带来价值,我的内容才有意义。”王静非常清楚自己账号的定位,她最拿手的,无疑是在菌种公司工作多年积累的菌类种植技术。于是,王静开始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分享和传播农业技术。在她的账号里,绝大多数是分享种植平菇、木耳、茯苓、黑皮鸡枞、灵芝、竹荪等各类菌种的内容。王静的粉丝中,一部分人觉得王静分享的蘑菇种植方法简单,只需在菌棒或蘑菇盒上喷点水就能出菇,可以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食用菌,补贴家用。还有一部分人有规模化种植需求,希望学习技术以增收。王静坦言,在乡村,在直播间,她探索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每当全国各地的农户将他们出菇的视频反馈给她时,她就觉得成就感满满,“我实现了更多个人价值,人生也非常有意义”。给家乡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9月27日,在第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上,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了“优质主播培育工程”首批优质直播间(主播)名单,记者采访的这4名青年榜上有名。他们扎根乡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发展乡村产业,给家乡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在牟慧的直播间,最高峰时期,光苞谷粑粑一款产品的订单量就达1.6万斤,这意味着,当地至少要有两家食品厂同时为她供货才能供应得上,最早的生产作坊已经满足不了这么大量的需求。拓展工厂建设,聘请生产工人,牟慧把目光投向了村里有时间、有手艺的宝妈们。牟慧向这些宝妈提供了兼职岗位,大多数宝妈一天可以挣到一两百元。这样的收入在全村都是可观的。此外,为了保证厂家生产线全年可生产,牟慧及其团队储备开发了50余种恩施农副产品,还在恩施市、建始县等地投资建设了食品加工厂生产线,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不仅要教会农民种植,还要帮他们把农产品卖出去。”王静说。她售卖的茯苓、魔芋等农产品都来自周边农户,直接帮助八九百户农户实现增收。通过她直播间售卖到全国各地的食用菌棒来自合作厂商,而此前,菌种厂销售菌种需要用车子拉出大山,不仅销路不通畅,温度升高之后,菌种还会损失。王静拿销量最高的平菇菌种举例,一斤菇的成本只需要1元左右,拿到市场上,能卖到5元到8元,净利润在3元到5元,可以比较显著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让她印象深刻的粉丝是一名来自湖南的69岁老人,“这位老人家看了短视频之后找到我说他也想种,我就随时给他指导”。一天,他高兴地跟王静分享,自己摘了3筐菇到市场上去卖,不到1个小时就卖完了。如今,王静的团队已经扩大到8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共有4个大学生。”她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3岁,都是在自己的带动下,从城市返回家乡。除了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受益的牧民,在杨国民的羊粪发酵厂,还有六七个工人在忙碌着,赶上生产旺季,他还得招聘不少临时工。每年都有超过7500万斤莲藕从赵聪的仓库销往全国各地。给莲藕裹泥、缠保鲜膜、装箱、贴标签、入库……在此辛勤工作的工人都是跟藕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们指甲深处嵌着长年累积的青泥。成千上万斤的藕整齐地排列在冷库中,几个小时后将被装车发出,这是从未有过的好光景。来源: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张雪弢 于俊如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2月06日
立秋了,浙江宁波的高温降了不少。沈庆领着孩子们,走在北仑区璎珞村的小道上,一场免费的故事会又开始了。“‘故事妈妈’,前面的那个圆圆的大东西是什么呀?”还没等沈庆开讲,已经有孩子等不及了。沈庆对孩子们讲道:“那个半圆形的呀是碉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遗留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故事妈妈”沈庆为了这次故事会,高温中已来实地勘察了好几回。沈庆的“小板凳故事会”今年暑假有60场故事分享、14场户外走读。每次开讲之前,她都做足了功课。“别看现在家长们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刚开始,很多人质疑我是不是骗子。”沈庆笑着对记者回忆起过去。沈庆的“讲故事”之路始于2012年,第一个听众是她的女儿。女儿爱听绘本故事,但一册绘本讲过后就闲置一旁了。沈庆寻思着,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绘本发挥最大价值。于是,工作之余,她便试着带着绘本、扛着音响、拉着十几把小板凳,免费给孩子们讲故事。为了提高讲故事的质量,选好一本书后,沈庆先花时间“剖析”做教案,一个教案平均会改七八稿,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还要有互动……慢慢地,来找“故事妈妈”听故事的“小脑瓜”越来越多,这让沈庆萌生了做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想法。不少“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加入进来,沈庆干脆辞了职,全心投入,把讲故事做成了公益项目。如今,“小板凳故事会”的志愿者从最开始的20人发展到139人,为孩子们带去了4000多场故事分享。(记者曾毅 通讯员叶玉娇)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12月03日
10月20日上午,位于新疆的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早期教育专业智慧实训室,程双儿老师正在给2023级早期教育2班的30名学生上课。“还记得我们熟悉的小朋友粽粽吗?”程双儿打开一个视频,“今天的课上,他又来了!让我们看看今天他在干什么。”视频中,爸爸正在教1岁多的粽粽唱歌曲《孤勇者》。学生们通过视频观察粽粽的语言和行为,也被爸爸的狼狈样逗得哈哈大笑。活跃的气氛,充盈整个教室。这节课叫《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和语言,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需求和特点,从而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照顾和教育提供依据。程双儿2021年从保定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担任早期教育理论课、教法课的老师。为何选择到新疆工作?原来,程双儿在保定学院的入学第一课,参观学校西部支教展馆时,就被学长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大学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一直激励着程双儿。她下定决心:“毕业后,像学长学姐们一样,到西部去。”上学期间,她学习刻苦,热情真诚,活泼开朗,积极参加歌唱比赛、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大学毕业时,她说服了家人,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当年8月来到了新疆,进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西部支教之路。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所属学校。从家乡重庆到河北保定,再到新疆铁门关市,程双儿逐渐找到了奋斗的方向。“虽然生活环境、文化习俗有很大差异,但在新的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温暖,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程双儿在工作中向前辈学习,和年轻同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时光荏苒,程双儿已在新疆工作三年多。“你知道吗?我以前在学校里连参加学生会面试都紧张得不敢与人对视。”她说,“现在能从容地在课堂上讲课,不光有自己的努力,更多来自学生们的肯定,是他们给了我自信。”“双儿老师,我的成绩不好,也不喜欢学习。”刚开始教课时,有学生跟程双儿反映。于是她每次备课时都会反复打磨课件,认真研究怎么讲才能让他们听得懂、喜欢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学生们告诉她:“老师,听完你讲课,好像知识不小心就进入我的大脑了。”一句话,让她心里有了满满的成就感。除了常规教学工作,程双儿从工作第一年就和同事一起带着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为帮助他们更好准备比赛,她每年都要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前一阵,我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参观学习,受到很多启发。比如今天上课的内容,就是这次学习的成果。”程双儿介绍,她还积极参加教师竞赛,在比赛中学习新知识,也能体验学生们在比赛中的辛苦与付出。程双儿喜欢早教专业,也愿意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学生,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除了上课,程双儿会经常去看学生们跳舞、画画,到宿舍找他们聊天。李甜瑜是2020级早期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刚教她时,程双儿发现她很内向,不爱说话,就经常找她聊天,帮她解决遇到的困难。“因为有老师的陪伴,我从一个腼腆的小孩慢慢变成了闪光发亮的大人。”李甜瑜的变化就像她自己描述的一样,在学校不仅参加了技能大赛,还成功专升本。“最近,她又给我发信息,咨询考研选择哪个学校。”程双儿说,“她一直特别勤奋,真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会不会一直留在新疆?采访的最后,面对记者的提问,程双儿不假思索地说:“会!我将追随着学长们的脚步,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记者薛惠娟)责任编辑:王景 高小茹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12月01日
清晨5点半,冬日的第一缕晨光还没来得及探进城市的缝隙,何亚君的闹钟响了。他坐起来,两手前后摸索,慢慢把被褥收起,衣服穿好,走出房间。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80后何亚君失明近30年了,双眼毫无光感。简单吃过早饭,何亚君迫不及待地出门。去哪里?去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奥森”),跑步!从2014年开始,何亚君累计跑了70多场马拉松,总跑量超过1.2万公里。他还成立了“何亚君助盲团”,带动更多盲人跑起来。90后赵晨霄是“何亚君助盲团”的一名助盲志愿者。3年间,她用一根30厘米长的陪跑绳,带盲人一起享受奔跑时风从耳边掠过的幸福。她告诉身边的盲友:“我是你的眼,我们一同前行。”日前,记者走进“何亚君助盲团”,倾听青年视障者与青年志愿者讲述肩并肩、心连心,用一根陪跑绳连接黑暗与光明,共同奔跑出青春色彩的故事。“人生路还很长,我想冲破黑暗,努力奔跑”在何亚君走出家门的时候,全北京城还有近百名盲人也正奔向奥森——有坐地铁的,有打车的。他们都是“何亚君助盲团”的成员。集合的地点是奥森里的一个小广场,明眼人可以看见广告牌、一片湖,远处是起伏的树林。盲人们则听着声往那走,“那个热闹的地方”。“助盲团像我的第二个家,6年了,每次来之前都按捺不住激动。”今年34岁的盲人宋新然,2018年加入“何亚君助盲团”,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持每周三、周六来奥森跑步。“跑起来,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一名盲人,只会感到身上充满青春能量和朝气。”宋新然说。提起何亚君和他创立的助盲团,盲友们有说不完的话。10岁那年,何亚君因病致盲,陷入了黑暗的世界。22岁,何亚君离开四川老家,到北京盲人学校学习按摩,次年开始做盲人按摩师。虽然有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孤独、自卑仍然包裹着何亚君。转机在2014年的一个夏天,何亚君的一名客人告诉他,有志愿者可以通过拉一根陪跑绳,带着盲人一起跑步。这让何亚君惊讶不已,他抱着尝鲜的心态去了一次,感到“多年生锈的身体瞬间被释放了”。“我当时就想,我还年轻,不能一辈子都待在按摩店里,那不是生活的全部。既然有志愿者肯帮我们盲人,我就要跑起来,我还要带动身边的盲人一起跑。”何亚君说。2015年5月,年轻、有想法的何亚君创立了“何亚君助盲团”,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去,动起来”。起初,敢参加跑步的盲人很少,质疑的声音却不少——“盲人都看不见路,怎么能跑步?”何亚君就通过给参与盲友送跑鞋和衣服的方式,吸引盲人大胆尝试。这一消息在北京盲人群体里渐渐传开。如今,“何亚君助盲团”累计组织跑步活动和比赛超过900场,参加跑步活动的盲友和志愿者累计超过5万人次,其中不乏青年盲人与青年志愿者。早上6点40分,人差不多聚齐了,大家脱去外套,陆续开始热身,他们衣服背后有的写着“视障”,有的写着“助盲”。盲友与志愿者两两一排,分别握住一根彩色麻绳的两端,一起摆臂,一起迈腿,向着奥森深处跑去。2022年加入“何亚君助盲团”的盲人郑高峰,今年31岁,本想通过跑步改善一下体质,没想到2年间已经跑了6场马拉松了。前段时间,郑高峰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平日里带郑高峰跑步的志愿者首次参加马拉松,想请跑步实力更强的郑高峰作伴。郑高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0月27日,“2024滴滴海淀马拉松”在北京中关村开跑。志愿者与郑高峰两人,一人负责引路,一人负责调整跑步节奏,一同跑向终点。“这些都是我跑马拉松获得的奖牌,也是我的青春‘勋章’,青春有无限可能,无论是健全人还是盲人。”在何亚君工作的按摩店里,记者被悬挂在房梁上的奖牌吸引了。五颜六色的飘带、几十块形状各异的奖牌,让店里的氛围别具一格。何亚君走到房梁下,抬手摩挲着奖牌上的刻字。“有了跑步的经历,来按摩的客人只要说一下跑步时长和配速,我就能快速找到肌肉酸痛点。”80后盲人冯朋瀚现在是何亚君所在按摩店里的热门按摩师,很多客人为他而来。“视障是我的身体状态,人生路还很长,我想冲破黑暗,努力奔跑。”冯朋瀚说。“助盲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奔赴”在无光的世界里,盲人跑步是一场无声的挑战。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助盲跑志愿者也不容易。每一名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在反复的“蒙眼跑步”训练中,体会、理解视障人士的处境。27岁的赵晨霄对“蒙眼跑步”这一体验印象深刻。新志愿者们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由另一人带领完成跑步。蒙上眼睛后,赵晨霄感受到一种下坠的失重感,甚至无法保持直线前进。“切身体会后更能设身处地为盲友着想。”赵晨霄说。一路上,志愿者轻轻向左拉一下绳子,就是在告诉盲友该往左转了;再轻轻顶一下盲友的胳膊,是要往右转了。遇到石子、减速带、破损路面,志愿者也会口头提醒,或者握住盲友的手引导通过。志愿者和盲友相处,是互相适应的过程。盲友们普遍不爱提意见,很多时候,领跑的效果要靠志愿者自己判断和调整。“牵引绳紧了,说明两人步调不一致,只有牵引绳在手中是松弛的状态,感觉不到阻力时才是最佳状态,可以让盲友像自己独立跑步一样,感觉不到外力的‘牵引’。”慢慢地,赵晨霄摸索出带盲友跑步的技巧。跑步之余,赵晨霄还会跟身边的盲友讲讲奥森的美景:初春时节遍地紫色的二月兰,4月开始盛开的樱花和绚灿的海棠,夏日里公园门口成片的向日葵……百花争艳的时候,在奥森跑步时空气里都甜丝丝的。回忆起与助盲团的初见,赵晨霄说,她当时只是为了改善身体状态、调整生活作息,心血来潮来公园晨跑,没想到在一天早晨偶然遇见了这一特别的跑团。现在,每当赵晨霄想到有盲友在等她一起晨跑,就算冬天天气再冷,她也有动力立刻起床。3年来,赵晨霄变得更加健康、真诚、热爱生活。起初,她甚至无法完成5公里的慢跑,而现在,她已经能够顺利完赛全程马拉松,这是她之前未曾预料到的突破与成就。她说:“如果没有遇到这些盲友,我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跑不了多久就会放弃,但现在我的兴趣爱好里也加上了跑步这一项。”在“何亚君助盲团”,像赵晨霄一样的青年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用青春活力点亮了盲友的“心灯”。出于好奇,终于责任。在一次次的助盲跑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感受到了一种被需要的责任感。“助盲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奔赴。生理上,我们给盲友提供帮助;心灵上,盲友的坚韧精神激励着我前行。”赵晨霄说。“11.63公里,谢谢志愿者吴仁华。”“20.03公里,谢谢志愿者李玉宝。”“19.15公里,谢谢志愿者张强。”…………每次跑完步,何亚君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跑步状态,并感谢带自己跑步的志愿者。需要与被需要,互相鼓励与共同前行,在“何亚君助盲团”时刻发生着。“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残健融合的精神”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青年人奉献爱心的重要方式,更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据统计,我国有1700万左右的视障人士,其中约800万人完全失明。这一庞大的人群,大多数囿于家里,但是他们又渴望融入日常的社会生活,向往行动自由。最初开始尝试跑步的时候,何亚君也很害怕,双腿都不知道如何迈步。志愿者的陪伴与耐心指导成了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以前,我总觉得有些地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得不好,影响了我们盲人融入社会,现在看来其实最大的障碍是心中给自己的设限,还有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何亚君说。近年来,在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开展“青春志愿助盲跑”项目,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生活成为青年志愿服务新风尚。在江西,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志愿助盲团探索了“大学生志愿者+视障人士+高校视障指导教师”模式,在老师带队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和盲友一起跑步锻炼;在广东,茂名市盲人协会联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展大学生与盲人结对活动,有效发挥大学生业余时间相对充裕、人员短期稳定的优势。这些助盲团,不仅是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桥梁,更是一股股温暖的青春力量,它们汇聚成流,营造出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青年志愿者和盲人是互相支持、互信共赢的,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残健融合的精神。”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韩润峰说,一方面,盲人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和引导下,走向户外强健体魄、融入社会;另一方面,青年人可以深化同理心与对视障人士的尊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阳光心态。更为可贵的是,助盲团可以营造残健融合、共建共享包容性社会的良好氛围。在“何亚君助盲团”周六的晨跑活动中,还会有一群“小尾巴”蹦蹦跳跳地在队伍最后面跟跑,他们大多是志愿者的孩子。有一次,赵晨霄问其中一个小朋友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朋友回答说:“我在练习跑步,长大以后我也要助盲。”“培养助盲助残的价值观念应从童年时期起步,这需要家庭、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赵芳说,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将扶残助残视为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一种自发的行为选择。赵芳还认为,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可以引入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深化年轻人对助残文化的理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残障人士。“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助盲助残的经历不仅能带给他们更深的人生思考,也会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量。”赵芳说。跑完5公里,赵晨霄带领志愿者和盲友做起拉伸运动,又帮助需要坐地铁回家的盲友找到同行志愿者后,她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有的爱像阳光倾落,右和左,是你是我。”阳光洒在公园里,赵晨霄边走边唱,“《追光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我改编了句歌词,就像在唱我们志愿者与盲友,成为彼此的光。”赵晨霄坚定地说。(记者易舒冉 叶鹂参与采写)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