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另一个灵性原因是要为动物、环境以及地球提供无私的服务。“生态”一词包含了词根“oikos”,意思是“家”。生态学家们把整个地球当成我们的家。就像我们不想往自己家里扔垃圾,污染我们的饮用水,让自己的孩子呼吸有毒的气体,或者破坏维持房子所必需的资源一样,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对自己的宇宙之家——地球做这些事呢?素食的饮食方式为关心和爱护动物提供支持,并且为更好地利用维持今天的人类和子孙后代们所需的地球资源提供支持。举例来说,科学家们提供的分析报告表明,饲养一头用来宰杀做成食物的牛所需的谷物可以用来养活许多倍数量的人口。再从地球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方面来看,素食可以给予我们的资源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方式,这样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爱包括让我们的地球可以在今天发展,并且也可以为子孙后代持续发展。自私是只为了自己而从地球获取,然后在过程中破坏,这样就没有其他人可以得到跟我们一样的好处了。贪婪会导致我们获取一个过度的量,甚至超过自身所需,不给别人留下任何东西。贪婪可能是引起人们从地球上剥夺远超过所需的资源,不给那些甚至连最小需求都没有满足的人留下任何东西的驱动因素。自私是为我们自己的今天耗尽资源而不给未来世纪的人们留下足够的资源。爱是一步一步地关照地球和它的资源,并与今天的别人和子孙后代们分享。圣贤们已经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跟他们一样尊敬地球和所有的生命形态。假如我们明白了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赋有生机的神圣,那么无论我们去到哪儿,就都会传播爱和平静。- END -
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劝君莫杀春之生,伤母连子悲同意。三月,春暖花开,鸟儿鸣唱,民间有“不打三春鸟”之说。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鸟儿通常在这个时节产卵孵子,这时若打死一只鸟,即一窝小鸟倾巢而亡。春季是候鸟迁徙最活跃的时节,也是鸟类繁殖的关键时期,如果人们在这时对它们进行捕猎,势必会对鸟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此外,不少鸟类还啄食垃圾和杂草种子等,对消灭害虫、净化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就有“不打三春鸟”的说法,春季是候鸟迁徙最活跃的时节,也是鸟类繁殖的关键时期,如果人们在这时对它们进行捕猎,势必会对鸟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鸟》唐.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很有钱的商人,名字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杨序说:“在这短短的十天内,要救活一万生命,恐不容易做满这数。”神人说:“佛经上说,鱼的卵,没经过盐腌的,就是经过三年,还可以孵化生出鱼来,你为什么不考虑考虑这个呢?”于是杨序就把神人的话特别醒目地写在大路旁的墙壁上,让人都知道不要用盐腌鱼卵;还看见人杀鱼时,就讨取鱼卵,扔到江中,一个月后,他又梦见神人,说:“你已救活亿万生命,数目已经够了,你的寿命已经得到延长。”后活九十岁才死。鱼类产卵季节在南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地区的珠江流域产卵盛期为2-3月;长江流域为4-5月:黄河流域5-6月;东北地区为6-7月,产卵期一般可持续2个月左右。一般情况下,3—6月为鱼的产卵期,此时鱼类能生大量鱼卵。在鱼卵期适当减少鱼类的捕杀食用,让鱼自然繁衍,能加固食物链的发展。 <附录:放生鱼子的方法>经书上说,鱼子不经盐渍过,经过三年,还可以再活命。施愚山先生说:「鱼已经死了,将鱼子轻轻的拿出,勿损坏,勿著盐,分摊在稻草把的上面,等他水迹少微干一些,浅浅的埋藏在水边的沙泥下,以免别的鱼来吞吃,自然都可以活命了,但是埋藏的地方,切不可离水的。倘若在冬冷春寒的时间,用干燥的泥块捣成粉,将鱼子拌裹了、晒暖了,好好收藏起来,积到阴历四月十五以后,撤放在河滩的水草中间。其余月份,随时可以放的,也更便当了。」鱼子投水,一救千命,天心唯仁。经书上说,鱼子不经过盐水浸泡,三年以后还可以活下来。只要碰到煮鱼或路过水产摊位,将别人丢弃的鱼子投到水里,就保全无数生命。(如果恐怕被其他动物吃了,可将鱼子浅浅埋在水边沙泥中,但是不要离开水;或把干净松软的细泥和鱼子拌在一起,晾开放在稻草上边,投进河水中较浅的地方。)一尾产卵的鱼,能产几万至几十万尾鱼苗,放生产卵期的鱼意义重大。我从一些水产养殖的书籍上查阅了一些常见鱼种的产卵期以供大家参阅。青鱼:产卵期5~7月,产卵量40~600万粒/尾。草鱼:产卵期5~7月,产卵量30~100万粒/尾。鲢鱼:产卵期4~6月,产卵量20~170万粒/尾。鳙鱼:产卵期5~7月,(亲鱼体重)每千克产卵量10~12万粒。鲫鱼:产卵期4~7月,盛产期5月,产卵量20万粒/尾。鲤鱼:产卵期5~6月,产卵量24万粒/尾。鲶鱼:产卵期5~6月,产卵量5000~2万粒/尾。黑鱼:产卵期6~7月,产卵量5~6万粒/尾。 正值万物生长的季节,草木方长不折,虫兽启蛰不杀,天心唯仁。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同样,动物的生命也有且只有一次。可以这样说,人如何对待动物不仅仅是衡量和体现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基本标志,更反映了人对动物的基本认识、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唯有关爱和善待动物,才能培植人类自身爱心无限的良性基因,才能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提升,才能让我们人类自身从中受益。动物作为一个平等的生命主体去尊重和敬畏,以我们人类对待自己的友善方式去同样对待他们,设身处地的考虑和理解它们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对他们的各种伤害和痛苦。善待动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善待人类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有家,都有灵魂的安息处,不能因其生命渺小卑微而轻视它;每一个生命都有被呵护、珍惜、记住的权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