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家 庭
全部 |家 庭
阳明先生在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私塾先生回答:“读书登第耳”,我们不要笑话私塾先生浅薄,其实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把登第作为第一等事,我们今天拼命的帮孩子择校,想让孩子考上好大学,目的是孩子以后有个好工作,与这位私塾先生一般无二。
阳明先生在十二岁时提出读书的目的是“做圣贤”,已经显出与一般人迥然不同的气象,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是家教使然。他已经隐隐有超越功利了。
阳明先生十九岁那一年,他的祖父竹轩翁去世,父亲龙山公回家守制。“守制”又称“丁忧守制”,是古代孝子守丧的规矩。父母去世,儿子需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在这期间,王华就担负起教导子弟辈读书的任务。他让自己的堂弟王冕、王阶、王宫和妹夫牧相和阳明先生一起读书,讲析经义。
阳明先生白天和大家学习一样的内容,到了夜晚就搜罗一些经史子集来读,每天读书都到半夜。其他四个人看到阳明先生的文字功夫突飞猛进,都自愧不如,后来知道阳明先生晚上读经史子集,恍然大悟:“他的心思已经不在科举上了,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呢?”
明代科举考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把南宋大儒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作为标准答案。所以,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尤其是朱熹的著作。而对于其他的经史子集,因为不是科举考试内容,大部分人都不会学习。就像我们今天高中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准看课外书一样。阳明先生晚上读经史子集其实就是读“课外书”。
这些课外书没有影响阳明先生的考试成绩,他在二十一岁就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阳明先生又参加了会试,不过没有考中。
龙山公的同僚都来安慰阳明先生,其中大学士李东阳最喜欢阳明先生。李东阳是明朝前七子之首,天资聪明,读书一目十行,还过目不忘。同时,他还有一特点就是喜欢开玩笑。这次,他就跟先生开玩笑:“以你的才能,下一科必然能和你父亲一样高中状元,你就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结果,阳明先生毫不客气,挥笔而就,真写了一篇《来科状元赋》。在座的老先生们都大惊,连呼:“天才!天才!”有的人背后就琢磨:“如果这个年轻人年轻气盛,如果考中状元,必然会目中没有我们这些人。下一次考试一定想办法别让他考中。
弘治九年,阳明先生再次参加会试时,果然被那些人做了手脚,再次落榜。有一个人和先生在一个考场,因为没有考中感到非常难过和羞耻。阳明先生安慰他:“大家都认为落榜是羞耻的事情,我倒是认为因为落榜而动摇自己的心志才是真正羞耻的事情呢。”在阳明先生看来,心志动摇说明养气功夫不够,与落榜相比,这才是大事。
阳明先生悟道之后,在给他的弟子黄诚甫的信中说道:“一个人真正有志于道德,功名是不足以扰乱其心志的。”阳明先生说致得良知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句话要真正要做到,必须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心,超越了荣辱得失的牵绊。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弘治十六年,阳明先生迁居到杭州西湖畔养病。这段时间他经常到南屏山、虎跑泉一带的寺庙游玩。
一天,阳明先生听说寺庙里有个僧人在闭关,据说三年不说话,不睁眼。他就去看这位僧人。果然,这位僧人正闭着眼睛跏趺而坐,外人进了他的关房,他也毫无反应,只是一心参禅打坐。
阳明先生走上前去,大喝一声:“你这个和尚,整天价张着嘴说什么,整天价睁着眼看什么?”这一句话,就惊得那位僧人睁开眼睛。
阳明先生其实对禅宗机锋,也是十分精通。阳明先生晚年的一天,有个学生跟阳明先生请教一个禅宗故事:老和尚在徒弟面前伸出一根手指,问:“看见了吗?”徒弟回答:“看见了。”老和尚把手指藏在袖子里,问:“还能看见吗?”徒弟说:“看不见了。”老和尚摇摇头:“还未见性。”他问阳明先生,老和尚这是什么意思。阳明先生说:“手指有时见,有时不见,但是人的见性常在啊!”朋友恍然大悟。阳明先生这一声大喝,就是禅门机锋。
阳明先生直指僧人的痛处。僧人三年来用不言不视的方式,试图让自己达到禅定的状态,却并没有做到。虽然眼睛不睁开,嘴巴不说话,但是心中思绪纷飞,一刻不曾静下来。
他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位相貌不凡的读书人,不知道如何开口。这是阳明先生开口说话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在?”僧人说:“老母尚在。”阳明先生说:“你想念老母亲吗?”这一句话,让僧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老母年迈,如何不想念!”。
阳明先生说:“母子之亲是人的本性。你自己出家来,可曾想过老母亲倚门而立,盼着再见你一面吗?”僧人听了这句话,泪水又止不住流下来:“我何尝不是这样想,只是已经出家,尘缘已了,不好再去看她老人家了。”
阳明先生摇摇头,说:“这人间伦理不就是本心所发吗?为人子只管自己解脱,不管家中父母伤心,不但是大大的不孝,更是大大的私心。这般私心在,如何见性?如何成佛?”僧人听罢,合十道:“多谢施主点化。”阳明先生叹了一口气:“我倒是羡慕你,老母毕竟还在。我十三岁母亲就去世了,想报母恩,哪里去报啊!”
阳明先生是个至孝之人,十几年后,他平定宁王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到余姚省墓,再次见到瑞云楼,想起自己的母亲,还大哭一场。
第二天,阳明先生再去那座寺庙,问起闭关的僧人。寺庙里的僧人说:“师兄昨日突然收拾行李,下山探望母亲去了。”阳明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转身出了山门。他知道不能光呆在这清净之地养病,圣人的学问需要有人去弘扬。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弘治十七年九月,王阳明回到了京师,他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第二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新科进士湛若水。
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在弘治五年,也就是他二十七岁时中举人。二十九岁那年,他拜当世大儒陈白沙为师,为了表示自己求学的决心,他毅然把“路引”(也就是考试证件)烧掉。从此,潜心研究心性理学,几年时间就学业大进。尤其是,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被陈白沙大加赞赏。
弘治十二年,陈白沙写了一首诗,叫做《江门钓濑与湛民泽收管》,“民泽”是湛若水的字,湛民泽就是湛若水。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是陈白沙要把江门钓台送给湛若水。原来,明成化年间,陈白沙仿效东汉严子陵隐居桐江,筑台垂钓的方式,在蓬江边筑了个钓鱼台。他是要把这座钓鱼台送给湛若水。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以衣钵相传作为信物,江门钓台就是我的衣钵啊,今天我把它交给湛若水,希望将来我的学问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从此,湛若水成为白沙学派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八年,湛若水考中进士,并被授为庶吉士。
回到京师的阳明先生看到当时的文人,与几年前他离开时没有任何变化,都沉溺在作诗写词之中,把儒家安顿身心的基本精神忘掉了。于是,阳明先生提出学者要先立志,立必为圣人之志。
新科进士湛若水也陷入苦闷之中,他在广东一直追随陈白沙,并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原以为来到京师,定然是一番圣学气象,不料一班文人都沉溺于辞章,这让他极其失望。正在这时,他听人议论有个叫做王守仁的兵部主事,标新立异,居然要荷担圣学,还开门收徒,他不觉眼前一亮,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自从颜子去世,圣人之学就失传了,曾子把一以贯之之学传给了孟子,从此断绝了两千年。宋代大儒周濂溪、程明道又接续上,从此以后说理越详尽,离道越远了。”
湛若水说:“家师白沙先生的学问,以虚为根本,以静为学问,以勿忘勿助为体认,一定要认得本心。”
阳明先生说:“今天的学者都知道尊崇孔孟,贱恶杨墨,摒弃佛道。但是现在有人能做到墨翟的兼爱吗?有人能做到杨朱的为我吗?有人能做到道家的清静无为吗?有人能做到佛家的究心性命吗?他们和圣人之道虽然不同,但是毕竟有自己的心得。而现在的学者呢?只会雕章琢句,舞文弄墨,浮夸媚俗,不再在圣人之道上用工夫。”
湛若水说:“是啊,圣人之道只是随处体认天理,当今之世,我辈更要担起这副担子。阳明先生在昏昧之世,敢于首倡圣学,令人敬佩之至。尤其要学者必先立志,更是抓住要害。”
阳明先生,拱手笑道:“鼎革一时之风气,断非阳明子一人所能为,正要一二同志共倡此学,舍甘泉先生,吾谁与望?”二人相视而笑,从此成为一世好友,后来虽然二人学问不同,但一生交情不变。
实际上,阳明先生和湛若水还有一层渊源。大家还记得,阳明先生十八岁那一年从南昌回余姚途中曾经拜访过一位大儒娄一斋,并受到极大的影响。娄一斋与陈白沙都师从吴康斋,某种意义上,二人还可以算得上同门。
正当二人雄心勃勃,要革新一时风气之时,一个噩耗传来,被视为中兴之主的弘治皇帝驾崩。阳明先生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21日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的一段话,让我心头一酸。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个离家千里的学校,我才发现我什么都不会。女孩话音刚落,台下的亲人心中五味杂陈,泪流满面。和鲁茸卓玛的妈妈一样,我们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爱给孩子,却没想到,太圆满的爱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孩子的路,我们无法替他走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小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拥有这5种优秀特质的孩子,会比同龄人优秀,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01能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前几天,南京地铁站内,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一名23岁的男子不配合民警的例行检查,被拦下后他恼羞成怒,又是摔杯子又是推搡警察,被制服后竟然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原来,他是因为当天起床晚了,有「起床气」,导致情绪失控,才发生了这戏剧性的一幕。真的很难想象,一个23岁的成年人,居然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在公共场所「气得像个200斤的孩子」。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管理能力太差。一个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他做事不计后果,全靠情绪来掌控行为,轻则伤害自己,重则伤害他人。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情绪管理是孩子全面发育的重要体现,会管理情绪的孩子,并不是不能生气。相反地,他可以难过、忧伤、发脾气、哭泣,因为孩子只有体验了情绪,才能真正认识情绪,然后学会控制和发泄情绪。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释放情绪不能伤害他人。一个能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思虑周全的人。他能接纳和管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委屈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为人稳重大方,让人如沐春风。02逆商高的孩子看过这样一段感人视频。在日本,有一个叫凌的6岁小男孩,因为要转学了,幼儿园专门为他举办毕业典礼。在典礼上,他挑战了一项以前自己从未成功过的项目——10段跳箱。他一次次起跑,一次次弹跳,却一次次失败。虽然每次失败后,他都毫不犹豫地回头重新再来,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看着因为失败而沮丧到哭的凌,老师提议说,「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给凌吧」。孩子们飞奔到一起,肩并肩围成了一个圈,大声喊「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凌好像小宇宙爆发般,冲了出去,一跃而起,跳过了箱子。台下欢呼声和哭泣声一片。宫崎骏在《龙猫》中说: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小男孩坚持到了最后,他挑战成功了。他的这份坚持,其实就是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也叫「逆商」。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逆商高的孩子,是坚毅的、强韧的,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能正视挫折,并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机会逆商高的孩子,拥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那个永远打不倒的小孩,总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逆风翻盘!03有正确金钱观的孩子罗伯特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总结了没有金钱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会碰到的4个问题:没有节制消费意识没有需求排序意识没有投资意识没有危险意识最近,有一个孩子就因为缺少金钱意识,偷花了家里7000元钱,受了「皮肉之苦」。父亲因此打骂儿子,母亲还拍了视频传到网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发热议。可是,我更心疼这个孩子。因为他不懂得如何获得金钱,否则他就不会「偷」;他更不懂得如何拥有金钱,所以才会无节制地消费,毕竟7000元不是小数目。金钱教育,本质上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获得」和「拥有」。美国摩根财团创始人老摩根,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于是每个孩子都抢着干活。老摩根当然不是吝啬,他是要让孩子通过劳动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而知名富商洛克菲勒家族的家训则是,「把你所有的钱当做辛苦钱。」孩子只有先学会珍惜金钱,才会懂得正确花钱,买合适的、值得的,而不是胡乱挥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金钱观念在童年时期建立,将得益一辈子。告诉孩子,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回报,靠努力和劳动所得,不论贫富,都应该尊重和珍惜。一个有着正确金钱观的孩子,长大后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不会被金钱蒙了心智,能挣钱会花钱,更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04自信而坚定的孩子朋友的儿子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朋友喜极而泣,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儿子刚上学那会,特别马虎,还有个绰号「错题王」,经常被同学笑话。孩子因此越来越胆小、不自信,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和小朋友接近。老师把朋友请到学校谈话,委婉地建议她带孩子去做智力测试。回家后,看着那个低着头、贴着墙角,好像在等待责骂的小小人儿,她的心疼做一团。但是,她没有责骂儿子,而是摸着他的头,温柔地告诉他:「老师说你体育特别棒,要是学习也能这样,那就更完美了。」孩子的眼神一下被点亮了,努力地点点头。此后,只要儿子取得一点小进步,她都会肯定他的努力。儿子的自信一点点找了回来,不但敢自己举手发言了,成绩也慢慢变好。查完高考成绩那一天,儿子热泪盈眶地说:「妈妈,谢谢你,是你的鼓励和肯定,让我找回了自信。」在心理学上,自信是孩子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更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而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最初来源,它就像一束亮光,能穿越黑暗,照亮孩子的一生。自信更是一种强大的气场,能激发出孩子无限的潜能。自信的孩子,眉间有笑心中有光,做事有决断,大多具有领导才能,内心果敢而笃定,未来会有无限可能。05独立的孩子上海一名48岁的海归硕士,6年前毕业回国,居然不出去工作,而是天天宅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靠他82岁且患有尿毒症的老母亲养活。当母亲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逼他出去工作时,他却埋怨这都是妈妈害的。「我毁了你的前途,我有罪……」老太太的「忏悔」,让人心里酸酸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爱孩子,就是要让他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杨绛先生的父亲曾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深以为然。早些年,我家养鸽子。有次我发现,一对老鸽子联合起来「欺负」小鸽子,他们使劲啄它,还用翅膀扇打它,一直往笼子外赶。爸爸告诉我,老鸽子把孩子养到长出翅膀,可以飞了,就会赶他们走,不会再喂它。因为鸽子妈妈明白,只有把小鸽子逼出去,它才有机会飞翔。原来,这是一种爱!养孩子也是一样,只有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舍得用孩子,他才能成长。只有独立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孩子优秀而独立,是每位父母最殷切的希望。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生命初期,给出正确的指导,照亮他们的前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顺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宽己达人,宠辱不惊。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2023年04月15日
孔子讲,孝敬父母最难的事情是“色难”,就是说最难的是给父母好脸色。给父母买好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是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所以,能对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教养。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对母亲发脾气。然而母亲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鲜血,心里口里记挂着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后来母亲死了,史铁生才突然醒悟:“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我们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不给他们好脸色看。我们不经意的态度,往往伤害他们最深。所以“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在一次访谈中,杨澜曾问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周国平回答说:“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生活中,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展现不同的态度:陌生人前是规矩礼貌,疏离中带着客气;同事之间可以开几句熟络玩笑,但始终不失分寸;普通朋友嘘寒问暖,亲近但不亲密;在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却完全暴露无遗。家人,是这个世界上相伴最久的人。对家人的态度,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很多时候,人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对亲密的家人发泄。但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能无止境地无理取闹,没有人天生就该承担他人的情绪发泄。俗话讲,“脾气人人有,拿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脾气极大。每次江冬秀发脾气,大喊大叫时,胡适就到洗手间里,借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搁进口杯里,把声音弄得很响。如此这般,避免正面冲突,让彼此好受。胡适曾在《我的母亲》里提到:“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他说到做到,从不给妻子一张生气的脸。其实,和颜悦色,是深爱的外在表现。真正有教养的人,是把好的情绪和态度留给家人。古书有言:“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家人,是最值得被温柔以待的。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2023年04月15日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在长达25年的关系研究中经常被问道: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家庭的矛盾也多半起源于此。总是对家人抱着高期待,家就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成了压力之源。01降低对父母的期待,接纳平凡。曾在知乎看过一个话题:你有嫌弃过自己的父母吗?下面众多回答里,有人抱怨父母平庸,有人吐槽父母穷,有人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有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爱你,你无病无灾,吃得饱穿得暖,平凡地活着,这已经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北野武曾说:“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父母挂在嘴边的人,充其量是个胆小鬼。”人对父母的苛责,无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单亲爸爸房永福,靠着经营一家面馆,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但儿子房天忆结婚后多次与父亲发生争执,斩钉截铁地要断绝父子关系。原因竟然是,他嫌弃父亲职业太低微,让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更没法在事业上拉他一把。“你知道医院里有多少人实力比我差吗?可他们有父母可以靠,所以什么都不用怕,而我只是个面馆老板的儿子,所以什么事情都只能忍!”听着儿子的控诉,父亲老泪纵横,连连跟儿子道歉:“是爸爸没有能力,对不起你们。”每每看到这里,都觉得五味杂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超级英雄,可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生而普通。想起曾看过一段很扎心的话:“小时候以为父母是魔法师,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再后来觉得他们是凡人,能做的事情很少。最后又觉得他们是凡人中的魔法师,从虚无中迎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又在这糟心的世界里给了自己那么多。”是啊,你的父母或许没有家财万贯,却让你衣食无忧;他们不是无所不能,却给了你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庇护。长大成人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不再责难自己的父母。学会与他们的不完美和解,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02减少对伴侣的期待,尊重体谅。作家廖一梅曾说,“没有人,哪怕他愿意,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伴侣,换来的不是冷漠,就是隔阂。看过一档情感调解节目。一对在外打工的夫妻,原本十分恩爱。可到城市里久了,妻子见多了繁华,开始埋怨自己丈夫无能。她想买属于自己的房子,让儿子能够就近入学,还能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周末去上培训班。这要求对她那老实的丈夫来说,实在是太高。丈夫是农村来的,初中没读完就辍了学。最近几年,他都在勤勤恳恳地跑外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夜里十二点多才能下班。上了年龄,又吃不好睡不好,还落得一身伤病。饶是如此,妻子依旧希望,他还能再去找一份兼职多赚点钱,早日买房接孩子来城里上学。丈夫觉得心凉,说自己妻子丝毫不心疼自己,把自己当“赚钱的机器”。妻子也不甘示弱地回怼,谁叫你无能谁让你没用。为此吵得次数多了,夫妻俩见面也不再说话,曾经亲密的小两口,逐渐走向陌路。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也有过这样的期望:希望伴侣对我们事无巨细地照顾,能读懂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希望他功成名就,又指望他能够顾好家庭。你提出的高要求,伴侣做不到,于是你觉得他敷衍,他认为你跋扈。久而久之,再好的感情也会被消磨得所剩无几。我想起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廖翠凤出身名门,自小接受精英教育,但婚后从未强求林语堂成为上层精英。林语堂也欣赏妻子的独立,支持她担任纽约救济会的副会长,从不强求她变成贤妻良母。正是这种互相理解,让两人走过漫长岁月,依旧幸福如初。郑渊洁曾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改造伴侣,大抵落得失望;强求别人,注定两败俱伤。降低期待,做好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与圆满。03放下对孩子的苛求,默默成全。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七成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大约六成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没有错,但过高的期待,会让父母自己陷入焦虑,孩子也背负沉重的压力。《凉子访谈录》中,有一个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她从小成绩很好,但妈妈却很少表扬她,而是不断拔高标准让她去突破。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得了97分,那次题目出得比较难,她已经是班里的第一名了。但妈妈没有很高兴,反而冷冰冰地问:“剩下的那3分哪里去了?”女孩一下子就崩溃了。即便长大成人,妈妈严苛的标准也一直住在她的心里。她生怕自己不优秀,遇事总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因此,她活成了一个始终在讨好别人的人,被同事中伤,被老板PUA,压根不敢吭声。她嘴上不说,心里却怨恨妈妈。上学时每到放假她宁愿做兼职也不回家,工作后也经常以工作忙为由,拒接妈妈的电话。为人父母,大多望子成龙。但亲子关系犹如橡皮筋,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形、断裂。一味以自己的愿景去规划孩子的人生,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降低期待,让孩子的人生顺其自然,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全。纪录片《新人生七年》中,奥利弗的父母,从小就为他规划了一条“精英路线”。他小时候读最顶级的私立幼儿园,长大后进入耶鲁大学,毕业后,如父母所愿成为名企精英。然而父母常年的高压,让他喘不过气来。他整日郁郁寡欢,与父母关系疏离,在恋爱中也屡屡碰壁。28岁那年,奥利弗与父母大吵一架后,坚决要从名企离职,重返校园。看着眼前这个暴怒的儿子,父母心碎又震惊。但思前想后,他们接纳并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如愿重回校园的奥利弗,萌生了写作的梦想,遇见了喜欢的女孩,也开始愿意重新亲近父母。没有人能够将孩子永远框在自己的预期之中。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人生的复制品。▽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家庭。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期待,家里强迫与改造不见了,理解与关怀就能住进来。经营家庭关系的良方,就是不强求,少期望。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4月02日
俗话说:“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一个家的兴旺与衰败,从来不在财富的多少,而在治家之道,持家之法。持家正,治家严,则传承永在,经久不衰。反之,若持家无方,挥霍无度,则家中必有灾殃。败家之祸,淫与赌赌是万恶之源,色乃削骨钢刀。 一个人若沾染上淫和赌,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毁了整个家庭。余华小说《活着》中的陈富贵,便是如此。 富贵从小到大,生活优渥,衣食无忧。父母年迈后,更是将祖上家业交给了他。本来他妻子贤惠,儿女双全,有着让人羡慕的生活。可他偏偏嫌生活安逸,于是迷上花天酒地,赌博取乐的日子。渐渐地,他输光了所有,老父亲变卖了家产为他还债,最终还是被他活活气死。 因为赌和嫖,他落得个“败家子”的名声,更是把好好一个家,弄得家破人亡。生而为人皆有欲望,这本无可厚非。可过度贪色,放纵欲望,不仅损害身体,还会腐蚀精神,消磨意志。而赌更是让人走上不归路,它迎合了人们不劳而获的投机与侥幸取胜的心理。使得赢者想赢更多,输者又想快速翻盘,最后都失去自制力,越陷越深。《国语》说:“心如欲壑,后土难填。”人一旦被欲望所控制,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人生在世,唯有用德行来抵御情欲,用理性来克制贪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过好一生。不贪财好色,不投机取巧,踏实而行,恬淡为上,这才是一个男人对家最好的承诺。治家之道,在于勤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出蛀虫,而人民生活好,便要靠自己的勤劳。“勤”之一字,最讲坚持。所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家有勤者,则家必旺。清末重臣曾国藩一生都遵循于“勤”。 他幼时与父一起学习,早起晚睡,勤学不缀。《曾国藩传》一书中讲到,他靠“勤”熬出了渊博的知识,也磨炼了坚韧的意志。功成名就之后,曾国藩依旧以“勤”为先,不光自己身体力行,还让家人也恪守遵循。 他坚持给家人写信,为他们批改文章,并讲述自己的处世之道。而曾家的子侄也是半耕半读,不持骄,不自傲,自立自强。 他的后世更是记“勤”于心,至今八代未出一个败家子。曾国藩说:“凡一家之中,勤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家财万贯,亦会因“懒”而败;身无分文,也可因“勤”而兴。坐吃山空,不知进取,早晚会一无所有。唯有勤快起来,坚持下去,人才能愈好,家才会愈兴。持家之法,在于俭俗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以养德,奢之大恶。节俭自古以来都是高尚的德行,而奢侈往往让我们私欲膨胀,导致大祸。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 , 自从发迹之后,便生活奢靡,挥霍无度, 最终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唯有保持节俭的好品德,方能坚守清贫、廉洁自律。范仲淹幼时丧父,生活清苦,每日断齑画粥。长大后又一心向学,不奢侈浪费。成家立业后,更是以“节俭清廉”为准则,一辈子都在“忍穷”。他以道德传家,凭一人品行开百年家风,被后世所敬仰。范仲淹说:“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勤俭节约,是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家风,也是家庭兴旺发达,幸福生活的保障。《增广贤文》说道: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一个家庭不管有多殷实,都经不起淫和赌的这两种毒害。因此,任何时候,家庭都要以勤俭来规范,以规矩来约束。家正,人才不斜。因此,避淫赌,守勤俭,一个家庭方能兴旺昌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4月02日
古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深深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对孩子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长环境的优劣,决定了能否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换言之,孩子将来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原生家庭,究竟是在滋养孩子,还是在消耗孩子。01房间脏乱的家庭,养不出勤快的孩子。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家庭的房间状况,往往藏着一个家庭生活的模样,藏着一个孩子的未来。曾氏家族有“治家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是由曾国藩祖父曾玉屏留下的传统。其中的“扫”,即是打扫。曾国藩的祖父,年老时,即使干不动什么了,也会将田间地头、家里面、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曾国藩时,他不仅亲力亲为,还写信督促弟弟:“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言下之意是,房间不干净,不收拾,就是对自己没要求,没有上进心。如此得过且过,自是败家之象。等儿子曾纪泽成了家,曾国藩也要求他,每天将所有的屋子打扫一遍。曾纪泽谨遵家训,踏踏实实地每天打扫。不仅扫干净了房子,也扫出了内在的笃定和性格的沉稳,为他后来成为近代史著名的外交家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后世之人多惊叹于曾氏家族200多年人才辈出,故深研其家书家训,以期教育子女。其实,若能从最基本的打扫开始,孩子的优秀就已拉开了序幕。《朱子家训》开篇即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如果父母懒得收拾房间,孩子只会更不爱收拾,更不讲卫生。房间脏乱的家庭,注定养不出勤快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能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孩子会潜移默化的被影响,从而勤快的收拾自己的房间、书桌、书包。勤,则百弊皆除。一个从小开始打扫的孩子,会将“勤”的习惯带到学习上,也会用“勤”的收获滋养自己。反之,懒,则诸事不顺。当发觉生活一团糟时,不妨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动手,擦桌子、叠被子、拖地板。家干净,心安静;人安定,福自来。养成每日打扫的习惯,养一个干净的家,养出一个勤快的孩子。02作息紊乱的家庭,养不出自律的孩子。古人有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仅对身体好,还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李鸿章年轻时在曾国藩府上做幕僚。曾府有一条规矩:黎明即起,所有幕僚一起吃早饭。在一个大冷天的早饭时间,除了李鸿章,所有人都到齐了。曾国藩遣人去叫他,李鸿章却谎称头痛,今天就不吃早饭了。谁料,曾国藩不依不饶,再次派人去叫,并捎带上一句话:“你不来,我们都不吃。”李鸿章一听,吓得连忙起来赶过去。曾国藩以往吃饭时是一边吃,一边聊天,唯独这一次,曾国藩全程一言不发。吃完饭之后,曾国藩当着众人的面对李鸿章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有一‘诚’字而已。”听罢,李鸿章“悚然久之”,心里又尴尬又难受,暗暗下决心悔改。从此以后,无论是上马治军,还是下马治国,李鸿章都能坚持做到早睡早起,为晚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早睡早起,简简单单的4个字,成就了多少人,又让多少人望尘莫及。有位作家说:“早睡早起,使人富有、聪明、身体好。”为了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却往往收效甚微。只因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家长是否晚睡晚起。作息紊乱的家庭,注定养不出作息规律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早睡早起,孩子就会跟着学,跟着做,这是他律的过程。久而久之,当孩子能够从从容容的吃一顿早餐,能够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时,他就再也不需要家长的督促了。因为他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早睡早起的好处。这就是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偷偷奖励那些早睡早起的人。从今天起,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做一个自律的家长,养一个自律的孩子。03内心混乱的家庭,养不出上进的孩子。朱熹曾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红楼梦》中的贾代儒,是焦虑教育的典型代表。他把三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贾瑞身上,对他动辄打骂,这也不许,那也不可以,可以说完全忽视了贾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其中有个这样的场景。贾瑞被王熙凤捉弄,在寒冬腊月的冷风中冻了一夜,好不容易回到家。贾代儒却没有任何的关怀,而是认定他非饮即赌,即刻施以重罚。首先是发狠打了三四十板,不许他吃饭;然后又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功课来。类似的严苛教育时常上演,使得贾瑞的内心充斥着委屈、害怕和屈服,自然没有心思读书上进,反而落得吃喝嫖赌样样齐全。毫无疑问,贾代儒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然而,历史虽不会重复,却总是惊人的相似。今时今日,很多家长不自觉地就走入了“贾代儒式”的教育困局中。想跟孩子沟通,变成了唠叨指责,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烦躁;想让孩子更拔尖,变成了揠苗助长,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焦虑;想让孩子听自己的,变成了大吼大叫,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所有的烦躁、焦虑、恐惧的体验,都会在孩子内心一点一点地累积,一点一点地消耗掉本来用于学习和成长的生命能量。一个内心混乱的家庭,注定无法养出上进的孩子。有位哲学家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和智慧。”好的教育,不是苛责,不是强迫,而是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养一个内心笃定的孩子,让他能够慢下来,静下来,能够看清前方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凡事有果必有因。房间脏乱,源于习惯,养不出勤快的孩子。作息紊乱,源于榜样,养不出自律的孩子。内心混乱,源于氛围,养不出上进的孩子。凌乱的家庭,注定养不出优秀的孩子。为人父母,既是一场生命的体验,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