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文 学
全部 |文 学
说到静,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我就喜欢静,不喜欢喧嚣与热闹。这也似乎成为品格高雅的标志,仿佛喜欢宁静,可显得高洁傲岸,雅量高致,生活中,也许喜欢安静的人很多,但能够安享在宁静中的人却不多。在那样的时候你会触及到自己的灵魂,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孤独。离灵魂越近,孤独感越强。唯有穿越了那孤独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那内心的宁静。安于安静很难,真正沉浸进去殊为不易。但是,有得就有失,安于安静并非就是失去。孤独与安静是蚌病成珠,忍耐宁静痛苦的结果就是那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忍受孤独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止。相反,乐于安静的人是能够享受独处的,那样的时候,心境会如天空一样清澈、深邃,更能触及那灵魂的最深处,洞见那难以觉察的真理。独观书籍,思想会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思绪会像冰山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沉稳坚实。当我们在阅读近代史时,就会发现很多真正会享受宁静的人,比如严重,知识渊博,人品一流,在黄埔军校时就是一位杰出的教官,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其十分赞赏,而此公抛弃荣华富贵,遁入深山老林,躬耕陇亩,义务教授农家子弟。因为其为真正的大隐大贤,所以至今有许多人对其十分陌生。当然严重的宁静并不是躲避现实,消极沉沦,而是在宁静中超越自我,在宁静中思想绽放出最光辉的花朵。近代还有一位会真正享受宁静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师,历朝历代,大师者,沽名钓誉者多,而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的大贤,抛弃了丰厚的待遇,面对美丽温柔的东瀛女友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依然舍弃红尘,他的内心,已荡不起一丝涟漪。如今的世道,要想真正做到心中宁静,享受宁静,何其难哉!争名利于街市,多少应该属于宁静的书香之地已无法安放一张做学问的桌子。一个个专家学者如海鲜般生猛,跳将出来,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在这种浮躁喧嚣之气的推动下,有多少人的内心充满了悲凉无奈?北京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对学生说:出校门后,你们没有四百万就不要来见我。云南大学一名教授对学生说:我的手机号码八个8,你们那破手机快快扔了吧!我们的教授已经不能安于研究,潜心学问,我们的学生会如何呢?生活中,要想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独处的快乐,忘掉烦恼和心头的忧郁,就要舍弃许多,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能舍下,远离觥筹交错的迷离,灯红酒绿的热烈,名利场上的纠葛。有得就有失,要得必先舍。既然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就要有不改其志的坚守,就要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的污垢,让心智彻底净化。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风度。竹林七贤,魏晋风骨,尽管后人贬褒不一,但丝毫无法遮盖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潇洒俊逸。梅妻鹤子,留下了足以让人仰视的高洁傲岸节操。会享受人生宁静美好的人,夜阑人静之时,会慨叹宇宙之博大,人生之卑微,绝不会为鸡零狗碎,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一种空灵澄澈的宁静内涵。没有宁静,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思想的火花。学会享受宁静吧,只有乐于享受宁静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回味、思考,才会拥有对生活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感悟,才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保持清纯的心而不会迷失自我。
发布者:谨 琼
04月26日
作者丨莫言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01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02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04月26日
谦卑自守,放下身份优越感五台山在清代颇有地位,主持的声望也远远高于其他寺院。有一次,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去五台山玩。进庙的时候,主持不认识他,看他穿着打扮一般,便说:“坐”,又叫一声“茶”,意为以随便的茶水招待。谈话之间,得知纪晓岚是京城来的客人,又把纪晓岚引入内厅,恭敬地说,“请坐”“敬茶”。经过一番细谈,发现对方居然是礼部尚书纪晓岚。方丈神色震动,谦卑地领纪晓岚入禅房,尴尬地赔笑道:“请上座”“敬香茶”。纪晓岚要走的时候,方丈求他留字,以光辉禅院。纪晓岚略一思索,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好茶。方丈看完,顿时羞愧不已。民间老话说:看人下菜碟。是说看来的客人不同,端不同的菜上桌子,意思是对人不平等,不能一视同仁。看到身份比自己高贵的,就高看一眼。看到比自己低微的,就放肆一点。这些人的优越感来自容貌、财富、学历、地位、权力,更多的,则是来源于教养的缺乏,见识的浅薄。《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前一阵子,有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因为服务员一个不小心弄洒了菜汤,某知名人士连着骂了她十几分钟。服务员一直陪不是,最终还是被骂哭了。很多人就是这样,仗着自己厉害,就喜欢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龙应台说过一句话:看一个人的教养,就看他怎么对待弱者。一个人欺下,必定媚上。对待弱者肆意谩骂,对待强者便只能卑躬屈膝。嚣张跋扈对应着小心翼翼,自负对应着自卑。他们内心没有一个可以支撑的点。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踩着别人来证明什么,也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周易》里讲:“敬之无咎。”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人恭敬其实是庄严自己。待人最好的态度,是平视白岩松曾经去某大学演讲。有个学生发了一条微博:“要见到白岩松老师了!!!!!!!!”连用八个叹号。白岩松就说:为什么用八个叹号呢?因为你觉得我厉害,我牛。如果你这样觉得,那我们就没有就失去了平等的交流。我们那个年代,不存在要签名,要合影。老师讲得好,大家认真听,讲得不好,大家就会反驳。这个人无论是谁,多有名气,大家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周易》讲:“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去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去俯视。待人,要从平视开始。地球离开谁都转,千万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想要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所以也别妄自菲薄。俯视的人趾高气扬,仰视的人卑躬屈膝,平视的人,不卑不亢。抱着某种身份感不放,其实是自己的修为不够。地位越高的人,越没有架子,为人处世特别和善。这是他们的修养,也是他们的魅力。人与人都是相互的,尊重别人就是庄严自己。那些太有身份感的人,一般都不会走太远。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04月15日
孝,是为人基石,没有了孝,谈及其他,都好似空中楼阁。《论语》记载:子夏问孝道,孔子回答他说“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待父母温柔,正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待父母温柔每个人都像一颗桃子,在时光的催化下,越放越软,越来越甜。人从少不更事到明察事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成熟就像是给玉器打磨,也像是给漆器包浆。没有人一落地就明白世事,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擦拭。真正的成熟不是把谦谦君子的一面留给外人,而是对待身边的亲人更要拿出柔软的心,珍视他们,呵护他们。永远不要拿对方的爱当做伤害对方的借口,父母虽然不会疏远你,但他们会心寒。《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又说“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作为你最亲的人,理应感受到你成熟之后的温柔。让父母高兴我国古代有彩衣娱亲的故事,老莱子七十岁仍穿彩衣,扮婴儿戏逗父母开心。曾国藩也曾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为了让父母高兴,他担起了教育弟弟们的重任,他在家书中说“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孝敬父母首先要让父母感到高兴,就像《孝经》中说的“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正因为父母那么重视你,所以你说每句话、每个字的语气,都影响着父母内心的感受。孝敬父母,跟父母好好说话,注意心平气和,切忌不耐烦、发脾气。用温柔的话语表达出温暖的情意,不要让父母在你面前小心翼翼。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04月15日
著名诗人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平事,以一颗宽心待之,就能多一分坦然,少一分忧愁,多一分释怀,少一分杂乱。天足够高,便能“任鸟飞”。海足够阔,便能“凭鱼跃”。心足够宽,生活便无难处之事。秋已逝,冬将至,在十月的微风中,读读这十首宽心诗,人生多少事,都付谈笑中。《莫愁诗》清·石天基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场扯淡没来由。当年楚汉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沧海桑田,时移世易,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也变为了一抔黄土。连楚汉交界都已不曾存在,更何况我们如蜉蝣一般渺小的一生?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不要再给自己的心增添负累,工作劳累之余,约上三五好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不必在乎人生几何。《无门关》宋·无门慧开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年四季,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美景,如果能没有闲事烦心,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每分每秒,也都是最好的当下。荣华富贵皆浮云,既然活着,倒不如畅快轻松地过,种种花,养养鱼,踏踏青,下厨做做美食。观山水之美,也享闹市之乐,敞开心扉,去拥抱余生的每一天。《人生不满百》唐·寒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世间的人们往往过着庸碌繁忙的一生,为名,为利,为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年纪不大,却满心忧愁。与其做个人间惆怅客,不如看淡功名利禄,做个质朴快乐的人。钱财够用就好,人际关系简单就好。早早看清这个世界,及时身退,便是摆脱苦难最好的选择。《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人的一生爱易求,懂难得,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有一知己,可以把酒言欢,无话不谈。与其在纷纷扰扰的官场商场里言不由衷,不如离开人心复杂之地,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以我杯中酒,赠与有情人。对花饮酒,醉意陶然,来去自由,不如一醉方休。人生得意须尽欢,有酒有友,这杯酒我干了,你随意!《菩提偈》唐·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老话说得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我们在出生之时,怀有一颗明净无染的赤子之心,但当我们逐渐长大,从象牙塔步入社会,我们的心便越来越沉重,其中有生活的重担,有生存的压力,心上沾满了俗世的尘埃。但其实回头一看,我们的赤子之心从未远离,即便疲惫不堪,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初心不负,方能有始有终。《不寝》唐·杜牧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红尘之间多苦楚,名利多为刀头蜜。人生在世可真是苦啊,衣食住行都是难处。追名逐利的人们,到头来过得都不快乐。在心中为灵魂留一处干净的角落,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去体验时光的安然,过正真有意义的人生,无须为名利赴汤蹈火。《天道》五代·冯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人生在世,只需扪心无愧,守着自己的原则,做善事,行义举,不问结果,老天自有安排。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在自己信念的引导下,不管别人是支持还是嘲讽,都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走下去。《西江月》宋·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在命中注定。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定风波》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和友人在踏青途中,忽逢骤雨,旁边的行人全都躲闪不及,哀叹连连,只有苏轼悠然自得地作起了诗来。面对风雨飘摇的人生,无论是人情冷暖,还是病痛困苦,你就算哭天抢地,也是于事无补。许多事情,你若太在意,它就会如影随形;你若能看淡,它就会如过眼云烟。世事总是无常的,深藏一颗淡然的云水之心,便能活得游刃有余。《花下酌酒歌》明·唐伯虎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花能开多久?人又能活多久?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最重要的还是开心。岁月不等人,少年易老难重来,更要把握好这大好春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风景,偶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看远处旷达的风景,微笑向阳,从容无惧。人生是一次长跑,不用急,也别慌。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我们的心如果也能够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样开阔,就能够容下无限的东西,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懂得对别人宽容,就会常常开心;学会让自己宽心,就能保持乐观。当我们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边时,一望无际的景色,敞开心门,此时,世间纷纷扰扰的烦恼,以及暑气残留的闷热,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愿你的心境,如八月的天空,蔚蓝,空阔。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04月15日
站立是为了行走,行走是为了前进,前进是为了高远。灵魂站立的女人,始终以无声代替呐喊,以个性挑战自我,以淡若馨香的悠远,内外兼修的丰富,静观风云的气度,宁静致远的境界,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走,永远保持优雅从容的淡定,守护着那份不变的执着。人性的高贵来自于灵魂的优雅,不骄不躁、纯粹善良,朴素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人性的温馨和幽香。人性的魅力和气场,来自于内心的修为和素养,淡泊名利、躬身自谦,润泽生命而人生充满阳光的能量,亦美丽、亦芬芳。真正的高贵,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更不是珠光宝气,而是平易近人的笑容下,掩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高贵和身份、财富无关,只和内心的灵魂相连。真正的高贵,是内心的自律和纯净。怀一颗素心,让生命在平凡中超越,让灵魂在优雅中起舞。女人的高贵,源于美丽的思想。一颗高贵的灵魂,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只需要真实的表里如一呈现着,着墨太多,只会遮盖住原来的样子,失去了那份纯和真,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善良是最有效的通行证,善良,不是完美。但,善良会成为完美。善良的美德,是悲悯与心疼。善良的人,眼神是柔软的,心灵是柔软的,灵魂也是软的。他们用柔软,俘虏了整个尘世的良心。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天生爱静的性格,注定了远离喧嚣,与兰花为伴,在空谷中盛享生命的清幽;孤标傲世的性格,注定了挣脱尘世的羁绊,与清风为伴,让灵魂在蓝天上自由飘逸。一个会思想的人,是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了的。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其实,不是跟着别人走了多久,而是独自走了多远。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一个真正的强者,是要接受生活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女人可以温柔似水,但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女人,要有一股“我要盛开,清风自来”的傲气,也要有一种“以女王的姿态傲视群雄”的霸气。不论什么时候,女人都不要丢失了自我和个性,温柔但不乏个性的女人,才是真正的魅力女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呼吸,而是让自己快乐、有价值地活着。人丢了什么,都不要丢了自我和灵魂,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灵魂到哪都是流浪。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学会保守自己的内心,让灵魂能跟上我们在尘世的脚步,心与魂同行,让灵魂真正活着。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不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以一颗简单而快乐的心去面对,去接纳。贫穷时,拥有一颗不屈的灵魂:富有时,也不会迷失自我,永远保持着一颗宠辱不惊的心,行走在路上,做着真实的自己。即使平凡,也要让灵魂站立在天地之间,写一个大写的“人”字。生活不需过多的绚烂,生命终究将归于平淡,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让清水洗去尘埃,,让心灵清淡超然,淡到极致,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至高境界!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可以成为吸引人的资本,但这世上最能打动人的,永远是内心那些至纯至真的东西。即便无语,灵魂的力量,足以将天地震撼;即便平凡,生命的光芒,足以将整个世界照亮。人活着,过什么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生活。心灵的自由和快乐才是我们所追寻的,莫让外面的喧嚣,惊扰了内心的宁静,莫让生活的繁扰,束缚了灵魂的翱翔。人到无求品自高。灵魂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在世上不可能脱离物质而活,但也不要为了追求名利和金钱去活。人要有驾驭自己的思想并去超越世界所带给自己束缚的能力。不论贫穷还是富有,精神的富有胜过一切;不论高贵还是低微,人格的魅力征服一切。人生在世,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如果老是沉浸在过去中,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人生要突破,要发展,就必须要学会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人,只有敢于和过去告别,从内突破,破茧成蝶,才能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生命,总是在经历中,积累,沉淀,蜕变。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对生活的态度,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总能从生活的林林总总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人生如同下棋,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棋子,让自己步步皆赢,而是要放远眼光,舍弃眼前的输赢,站在一定的高度布局,才会让自己赢得最大的辉煌,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最大的赢家。眼光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亮度和宽度,人生需要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抬头时,看云,低头时,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喜欢在不言不语中,蕴藏将生命征服的力量;喜欢于沉静内敛处,许自己一世不动声色的美丽。人,既要有属于自己天地的独特风景,也要有登高望远,放牧天下的眼光,谦卑向别人学习的胸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不论上天赐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让我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和拥抱,拥抱磨难,会让我们变的更坚强:拥抱快乐,会让我们更幸福。让我们以不屈的性格,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用爱和双手撑起生活的一片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翱翔那自由天空。生命的成长是超越的旅程,一山要比一山更高峰,爱是最高的山峰。人可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一定要有漂亮的行动。灵魂的力量,即便是沉默,也能震撼天地;灵魂的光芒,即使阴霾,也能将整个生命照亮。喜欢自然真实的东西,美在自然中,在淡然的心中,在返璞归真的生命中。高尚的灵魂,总是以最纯的色彩和朴素的状态存在着,优雅,自然,而又不失大气和美丽。独坐一隅,让一抹浅笑,在阳光下嫣然盛开;独拥岁月,让一缕清风,在音乐中淡然地飘逸;独享生命,让一份清幽,在红尘里静静弥漫。将心慢慢沉淀,感知时光的曼妙,聆听花开的声音,把爱悄悄种植在灵魂深处,用爱的火焰,将生命之灯点燃。走在如水的岁月里,凝眸,清澈见底。不必去理会和计较生活回馈给了什么,心中的信念不会因现实的改变而动摇,不要用世俗和现实的的眼光去衡量生命的意义,相信思想和灵魂的高度才是生命的至高点。微笑着行走在红尘中,让生命在磨砺、无悔中绽放出素雅清香的花。人生就是一种经历,在经历中成长和磨练,不论风雨还是阳光,不论欢笑还是泪水,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乐观和从容,懂得了宽容、慈悲和珍惜。经历过孤寂和风雪考验的生命,在魂之巅开出一朵圣洁的雪莲花,清香而悠远。微笑是最有诗意的语言。微笑,是自信,是爱,是人生永恒的力量。用你的微笑去改变世界,别让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做个纯棉的女子,纯的清澈,棉的温暖,以上帝赋予自己的独有姿态行走于尘世中,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04月02日
一篇题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的文章中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是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孩子的手里。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很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把我给气炸了。他又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掌控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那么你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因为外界环境和其他的人或事物影响了自己应有的快乐心情。每个故事其实都在为我们启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积极的心态,从而掌握“选择的自由”,把快乐握在自己手中呢?有一个故事叫“秀才的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有个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前两年都没有考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三年考期将近时,他做了三个奇怪的梦。他觉得这三个梦都和自己的赶考有关,于是就找他的丈母娘去解梦。他的丈母娘恰好不在家,只有小姨子在,于是在小姨子的逼问下,他把这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听。他说,我第一个梦,梦见了白菜种在墙头上。小姨子说,植物要有根才能枝繁叶茂,可是你这个白菜种得那么高,它没有根怎么长得好呢?这不是“没戏”吗?意思说你去赶考,去也是白去,没多大希望。秀才听了就很失望,但是他还抱着希望把第二个说给小姨子听。第二个梦,他站在雨里穿着蓑衣,还打着一把伞。小姨子说,这不是很明显吗?下雨天你穿着蓑衣就够了,你又举了一把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越听越沮丧,但还是把第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他说第三个梦,梦到了他的棺材挂到了门前的树上,小姨子听了说,这不是更明显了吗?你看看你的棺材都挂到树上去了,这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吗?这三个梦一个比一个差,秀才听了就非常沮丧地往回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了丈母娘。丈母娘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丈母娘说要解梦还得找我,你小姨子都是在看表面,我再重新给你解解。她说,白菜种在墙头上,种得这么高,这不是“高种”(与“高中”谐音)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肯定能高中头名。秀才一听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把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也讲给了丈母娘。丈母娘说穿着蓑衣是够了,你又打了一把伞,这不是“双保险”吗?而第三个梦,丈母娘说,这就更好了,她说你看看,这个棺材都挂到树上面去了,这不是“高棺(官)悬挂”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不仅仅能够获得头名,还能够获得一官半职,衣锦还乡呢!听了这样的话,秀才非常有信心,第二天去赶考,果然是高中头名。其实,秀才就是受到了岳母给他的积极暗示,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而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可能会在你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讲,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到它是半满的,所以很开心:“我还有半杯水可喝呢!”消极的人看到它却是半空的,所以就很沮丧:“唉,只剩下半杯水了!”同样是半杯水,因为人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从这半杯水的启示中,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不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理状态。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03月11日
当父母的人可能都遇到过孩子这样问:“我是从哪儿来的?”父母为了“掩盖”真相,可能会说,“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你是妈妈从大街上拾来的”。其实细心地想一想,“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只有小孩子们才问的问题。生与死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探讨的问题。虽然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在死亡未到来之前,活着的人总是对生命终点的未知心存恐惧和疑惑,我们的祖先同样也不例外。甲骨文中的“生”让我们先来看看上图“生”这个字的甲骨文。祖先从自然中观察到大地孕育和滋养万物。当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时候,一个生命就开始了新的旅程。所以甲骨文中的“生”就是一株小草从土地中冒出来的样子。《说文解字》中“生”的意思是: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从小草的生长,我们联想到了人。大地就是母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孕育一个宝宝,有如土地孕育一粒种子。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是令人欢喜的。一个家族添丁进口,当然也是一件欢喜的大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第六段的内容为“夫妇并坐,侍妾围坐,群婴罗膝”。插题箴文是“夫出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思就是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唐代诗人李白也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道: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这其中所提到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个家族最为幸福的事情。甲骨文中的“死”相反,死亡的到来,就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限的悲伤。死,本来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但我们祖先在造“死”这个字的时候,不只是在说明一个人停止了一切生命活动。从“死”的甲骨文我们能看出:“死”字的一边是死人的尸体,一边是活着的人在旁边跪拜哀悼。很显然,古人造“死”这个字是把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放在一起去看待的。这似乎不是在强调“死”,而是更强调活着的意义。祭拜死去的人,绝不是迷信。祭奠先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礼俗。曾子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宋代大儒是这样解释的: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百姓的品德归于淳朴厚道。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它是在告诉后人,追念祖先留下的宝贵人生经验,以提醒自己今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在清明时节,我们会祭奠先人,追思先祖,感恩当下,净化心灵。林语堂曾说祖先崇拜相当于中国人的宗教,言之有理。下面我们就来看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如何认识生与死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主流的思想,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生死呢?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子路有这样一段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问:“老师,鬼神应该怎么对待?”孔子答道:“连人都没有侍奉好,谈何鬼神。”子路又问:“老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说:“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明白,谈什么死?”就因为这段对话,有人说孔子是一个不敢直面死亡的人,这真是个误会。孔子怎能不知生死的道理,只是他不说而已,因为他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子路是一个英勇果敢之人,好尚武力,面对这个冲动的人,孔子评价:野哉,由也。孔子谈话的对象是行为不太冷静的子路,于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导子路看待生死问题。那孔子对待生死到底是什么态度呢?倒是在《列子》中,我们找到了记载孔子关于死亡的看法: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kuàng),皋(gāo)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lì)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子贡对学习感到疲倦,问:“老师,我能休息一会儿吗?”孔子说:“人生没有休息。”子贡又问:“老师,那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说:“有机会的,你看原野上,高起来的地方,像坟墓,像土丘,像倒扣的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君子可以借此休息,小人可以借此灭亡。”孔子说:“子贡呀!你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不知活着的辛苦;知道年老时的疲惫,不知年老时的安逸;知道死的坏处,不知道死了就可以休息了,不用这么累了。晏子说:‘自古就有死亡,真是一件好事呀,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得以灭亡。’”孔子没有否定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他一方面教导人们按礼仪安葬尸体,让人的肉身在土地中得到深深的慰藉,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按礼仪祭祀来追怀逝者。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和平和,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无比超脱,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噩梦。在《庄子》中这样记录: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jī)踞(jù)鼓盆而歌。一种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庄子的妻子死去,惠子上门吊唁,发现庄子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庄子认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而佛家看待生死问题是最为宏观的,认为人其实没有生死。生死只发生于肉身,而肉身坏掉之后,其中的神识便根据这个人一生所造的“业力”而流转在六道轮回之中,如果你在活着的时候参透了佛理,彻底明白了生与死的真相,那就会彻底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就不存在了。以上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来说明生死观。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也从一个最为普通的境界来观生死。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死的价值是重于泰山的。毛主席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而著名作家臧克家的那首《有的人》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什么是真正的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我们是幸运的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但仍然摆脱不掉生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的是,面对死亡,究竟持什么态度才是有智慧的。启功老先生的态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很早的时候,他就潇洒和幽默地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谢词。”多么幽默豁达的老人啊!同样,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在活着的时候曾经跟自己的墓碑照过一张相片,在这位老人心中,早已看透和放下了“死”这件事,人越往终点走,脚步越轻松。人终有一死,那是生命的终点,如果还没有走到终点,为什么不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在生命的过程里更加有价值呢?现如今,很多人总怀着一种心态,以“及时行乐”来糊弄和糟蹋生命,也有人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目标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这样,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质量就大大地降低了。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在临终时留下更多的悔恨和懊恼呢?不应该让这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吗?《尚书》这部经典曾经记载了人生在世拥有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yōu)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攸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考终命”是安详离世而且侍终以礼。前四个福气是人活着的时候都盼望有的,而最后一个“善终”,是不容易得到的。生与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