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石知石(北京)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孔门故事的很多例证,譬如:在《论语·雍也》篇中,记录了孔子探访身患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得意弟子冉伯牛(德行杰出者,也曾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呈现出孔子思想中与敬天顺道同样重视的怜生惜命的仁慈之心。孔子在一边感叹“亡之,命矣夫”,爱生同样也得接受恶疾致死的结果,又一再慨叹“斯人而有斯疾也”的不忍之心。这种在生死考验面前的“仁义”言行,岂不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个至善家庭乃至举国上下“惜生德性”之榜样。      历来我们都知道的,孔门弟子贤者众多,而“好学”者仅有颜回一人。颜回自我修养极高,可谓孔门中无人可及。颜回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克勤克俭,而且常“退而省其私”并常与孔子相与问学,“不愚”“有发”,“可惜早亡”,让孔子痛不欲生,直呼老天要了自己的命。从这远古以来求学问道之人的痛心疾首的故事中,可以至今仍为一切优秀人才叹息之处,也在《论语·子罕》篇中通过夫子之口,作出了总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门弟子学业表现个性突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的智慧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后人由儒学而品味中华文化的做人之道,基本可以由此经典开悟。同样是优秀弟子的冉有这个人,孔子拿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看到他的才华出众,是一位可向豪门举荐出仕的人才,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为富不仁的官场哲学,不惜以“非吾徒也”相称,号召同门子弟和他划清界限,并且“可鸣鼓而攻之”。(见《论语·先进》篇)。    《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之说。《诗经》则更是以“赋”“比”“兴”歌者独运的审美手法,将春天的自然风光通过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鸟兽虫鱼的生动趣味,用先民独创的中华文字,尽情铺陈开来。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一大批先进的中华子民,已经能够在祖先保存下来的经典文化中学习到远古生命的智慧,这就是后来经由孔子整理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大义。承载于“六艺”、“《四书》”与“《五经》”,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至上家道,其核心精神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学道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这种高度哲理化的生命智慧,在人类文明的第一次轴心时代(约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的中国先秦时期,世界文明高峰并出),已经为中华先哲们所体认而传承至今的,以孔门学说为代表的经典之作《论语》的智慧,正在接受人类新一轮技术文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检验,也必将展示出人类文明进化新的春天里又一片生机无限的风采。      孔子的教育实践,为我们今天的家道建设,提供了道德模范的借鉴。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实践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精神与文化的洗礼。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民族智慧的温度。在我们生命进化的历史运程之中,最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启示着我们要真正地放下我们这个渺小的个体,将我们生命中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接续发展,放在我们自身成就的首位。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3月02日
       无论任何人,生存在这个世间,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你真的了解宇宙和人生真相吗?这对我们的一生至关重要,对这个世界至关重要。假如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看错、想错、说错、做错,就会影响一生的命运。而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正是给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相,古圣先贤用他们超常的智慧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教导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而今,现代人无不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荣耀,以古老传统生活方式为落后。科技发达与否成为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人类果真进步了吗?今日大众惊觉科技催生一时之繁荣,带来所谓的幸福快乐。然而,代价之大却如同灾难。正如科学家所警告的,人类赖以生存之世界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我们重新冷静地翻开厚重的儒、释、道经典时,我们惊讶地发现, 原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圣贤教育,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稀世瑰宝。在华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上至君王,下至庶民,小至入学蒙书,大至治世典章,无不以圣贤教导为圭臬,保证了我中华民族人文之昌,物华之盛,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亡。而今人却不知,凡此一切,皆来自于古圣先贤的教导,无圣贤即无中华文明。所以,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感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孔子等古代圣贤的出兴于世,恐怕至今我们仍然在黑夜一般的愚昧中爬行。      一言而论,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儒家为基础,主要教人明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更高一层,教人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思想达到了最高境界,教人明了人与自性的关系。儒释道三家虽然名称不同,而内涵互通互融,无分彼此高下, 宇宙人生真相尽在其中。 故三家圣人遗教,命脉所系,为我中华后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学,不可不习之天然使命。身为华夏后人, 自有血脉可循,有先祖在上,岂敢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堕千古罪人也。      故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所在。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全面重开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就像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那样,为大众提供优越的学习场所,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如今,有习主席为我们全国人民做表率,为传统文化正名,这是国之大幸,民之大福。我们没有理由不遵从习主席的教导,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能再持怀疑、漠视、批判、阻挠的不负责任态度了。想要国泰民安, 天下和顺,振兴中华,唯有全民深入开展学习圣贤教育是也!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22日
原文圣人“以蒙养正为圣功”,养之一字最妙。师过于严,则子弟之灵机不发;师过于宽,则子弟之放纵尤其。借呼不宽不严之间,而使子弟爱其师而不忍离,敬其师而不敢亵,斯为善。译文 圣人指出:"在蒙童时代培养孩子正直无邪的品质,是神圣的教化功德(以蒙养正为圣功)。”“养”这一个字意义最妙。老师的教学态度过于严厉,则子弟的灵机不能显发出来;老师的教学态度过于宽缓,则子弟就会十分放纵。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要在既不宽缓,又不严厉之间,使子弟爱戴老师,不愿意离开老师,尊敬老师,不敢随意轻慢老师。这样才是善于教养孩子的老师。原文古称严父严师,谓父师之人品端严可为子弟法则,后人误解严为严厉遂成人心风俗之害。《大学》云:“为人父,止于慈。”颜子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此即为父为师之范,何尝以严厉为尚?译文 古代人称严父、严师,是说父亲、老师的人品端正庄严,他们的懿行风范,可以成为子弟的做人法则,后人误解“严”为“严厉”,这就成了贻害人心风俗的祸患。儒家宗圣曾子在《大学》中说:“做孩子的父亲,要做到慈爱(为人父,止于慈)。”儒家复圣颜回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有步骤地引导我们这些学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就是作为父亲和作为教师的规范,哪里是注重和尊崇严厉呢?原文夏楚横加,恶言置骂所以聪明之子弟駭退聪明,愚鲁子弟更加愚鲁。故凡子弟之弱小者,待之宜宽,年渐长,则渐渐加严,亦必时时训导,使其蒙蔽日开而后天良勃发。译文用教鞭打孩子,用严厉的语言骂孩子,所以聪明的孩子被吓得丧失了他的聪明,愚笨迟钝的孩子被吓得更加愚笨和迟钝。 凡是孩子年纪小的,对待他们要宽厚些,年纪渐渐长大后,就要渐渐给予严格而端正的教育,还必须时时加以训诫引导,使孩子蒙昧的心灵一天天打开,而后蓬勃生发出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良知良能。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原文 《礼》云:“师严然后道尊”严,非严厉之严,严之严,即自重之谓也。顾所谓自重者:不嫖、不赌、不吸洋烟,犹其浅焉者也;颜子四勿之功,便是儒门戒规。我辈既读儒书,即已受孔子戒,况身为人师,自当以身作则。程子云:圣贤言语,须句句拉上身来,方为自重。以之自修,即以之教人,方为自重。译文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这个“严”不是严孩童的严,而是端正庄严的严,就是要自我尊重的意思。反思所谓的培植自我尊重,就是:不嫖娼、不赌博、不滥饮酒、不吸洋烟,把这些行为看成很浅薄的人才干的事。颜回的“四勿”(非礼勿视,非安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儒门的戒律与规矩。我们既然读儒家经书,就是要接受孔子的教诫,何况身为他人的老师。自然应该以身作则。程子说:先圣先贤讲的话,要一句一句地落到自己身上来践行,才叫自重。用这个精神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也用这个精神来教导他人,这才叫自重。 圣人告诉我们真自重才能受人尊重,父母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严厉对接孩子学生。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卢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位朋友当董事长当了二十几年,是很有才华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经营了一块森林游乐区,整个山头都是他的,但他的人很仁慈。这个森林游乐区里很多千年古树。一棵树上千年,砍下来可以换几百万,缠着古树生长的树藤都有碗口这么粗。所以森林里边含有的芬多精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经营了12年都亏钱,很多商人就开始怂恿他砍树。砍了树他的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他做到《了凡四训》里面说的爱惜物命,不忍心伤害区域里面的大树,保护着环境,哪怕亏了十二年。他的这一份心感动来了卢叔叔对他的支持。卢叔叔那时已经退休了。他从二十几岁就当总经理。他这个总经理不是自己给自己挂上去的。社会上有个说法,说一个商店的招牌掉下来都会砸到一个总经理,代表总经理多得不得了。但是他这个总经理不一样,是两排的股东排排坐好,一个一个问他:“企业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人事假如发生什么变动,你会怎么处理?"他必须这样一一作答,作答完之后股东开会讨论,才决定用的他。他的职位叫专业总经理,用古代话讲叫空降的元帅,这个军队不行派一个空降的元帅从头管理起。诸位老师这个难度高不高?你去一个公司时旁边有没有左右手啊?这个时候你要凭什么能够赢得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信任?你有什 么办法?这个是高难度,所以这个卢叔叔力行的中庸的道义,取人以身,你要靠别人对你的尊重,要靠你的修身功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个“仁”就是你的举手投足、点点滴滴都能够关怀到你的属下,你的员工,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卢叔叔说他在管理餐厅时,自己脱下西装卷起衣袖就开始洗碗。这个动作有很多妙处,在厨房里干活的员工对他非常亲切——连总经理都下来帮我们洗碗,总经理洗碗洗得比我还要好,对总经理一下子刮目相看,这个事情不大,却很赢得人心。卢叔叔做了二十多年专业总经理,其中曾经到天津接管一份工作,就是担任雅马哈的总栽。雅马哈是生产钢琴,摩托车零件的,所以他的能力特别好。但是他坐在我旁边我没有认出来,这个叫有眼不识泰山,所以人要赶快开智慧,不 然会错失很多好机会。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不再跟人家当专业总经理。但是由于这个老板的诚心,爱护万物的这份心,所以他重出江湖,而且不拿人家一分钱。雅马哈的董事长觉得莫名其妙,经商二十年没看到这种人。在卢叔叔的辅助之下,雅马哈的人事布局快速变化。卢叔叔一开始就跟这个董事长讲:“你请了这么多人是你用他,不是他们来用你。你请这么多干部,然后每一个人你都要去应对,那你会累得半死。你请这些主管你用他,他们来跟你报告情况,你把工作分配给他们,而不是每一件事你都去插手。”由于人事的变化,公司的营业额开始有进步。然后发生了一件更巧事:从日本进口一套机械,本来是为东地市盖房子挖地基用的,但东地市发生经济状况,用不上这套机械了。卢叔叔就给我那位经营森林游乐区的朋友建议,低价把这一套机械买过来挖温泉,还真给挖到温泉了。一个森林游乐区已经这么美丽了,又有温泉,森林会怎么样?生意马上兴旺,第十三年所赚的的钱把前面十二年亏的赚回来了。但是卢叔叔告诉他:“守城不易,人在最高峰的时候特别危险!"你看一个人飞黄腾达,旁边没有贤臣辅助那是真的会危机四伏。你看这个企业家也是印证了一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十二年是老天要考验他的什么?他的诚心,他是不是真心诚意要维护这些植物的生命。由于他的真心实意,才会有这个好结果,会有卢叔叔这么贤良的人来辅助他,还挖到温泉,开了他的财源。事实上立身行德的根本在你的信心。你有信心,你能 理解,你能力行,你才能印证这个道理,真实不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有三个犯人同一天被关入监狱。典狱长很仁慈,对他们说:“这三年你们都要在这里度过,你们有什么愿望,假如我做得到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们。”第一个犯人是美国人。”他连想都没有想,立刻就说:“给我一包烟”,典狱长答应他了。第二个犯人是浪漫的意大利人,他说:“能不能有个女人和我作伴,以驱散我心中的寂寞。”讲得如此好听,其实是好色。但是典狱长也答应他了。第三个犯人是犹太人,他深深给典狱长一鞠躬说:“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是否可以给我一个通往外面的电话?”典狱长同样也答应了。三年以后,监狱的门打开了,美国人冲了出来,他口里喊着:“火柴呢?火柴呢?我的火柴呢?”他三年来在想什么?因为他只要了烟,没有要火柴,所以他三年就在那里发愁,三年的时光白白消耗了。所以,一个人的坏习惯会消耗掉多少金钱,会消耗掉多少宝贵的时光!第二个意大利人的门打开了,人还没有走出来,突然听到小孩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三年他有两个孩子出生了。我问学生,美国人和意大利人做比较,未来的处境谁最艰难?学生虽小,他们都很清楚,异口同声说意大利人更艰难。因为意大利人出来之后,除了要照顾自己的生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这就是做事之前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做了以后有什么后果,因为他还没有能力照顾两个孩子。 第三个犹太人一出来,给典狱长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说:“这三年我通过电话从外界获得了很多资讯,也做了些投资,我现在已经有一笔资金,往后我会好好做人,感谢你对我的恩泽。”  三个人的抉择不同,三个人的人生也从此大相径庭。我们从美国人、意大利人的事例可以了解到,只要养成坏习惯,对一生危害甚大,所以坏习惯一定要赶快剔除。尤其是孩子,不能让他形成坏习惯,不然长大了就很难改正过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信”为儒家五德之一,乃古人修、齐、治、平之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在现代汉语中,“诚”“信”连用,且《说文解字》亦有“信,诚也”之解,故致使人们以“诚”代“信”,不经意间牺牲了“信”的独立性。 “信”,当然可解作“诚”,然在具体呈现中,“信”义更为丰富。《墨子·经上》曰“信,言合于意也”,谓之“合于意”;《国语·晋语》曰“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谓之“定于行”;《新书·道术》曰“期果言当谓之信”,谓之“观以果”;《白虎通·情性》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谓之“专于一”;等等。上述四例,其质虽同,其义则各有所“偏”,故从处世、治事、治国、成己诸层面浅析之。 处世以信:合于意 处世或曰“人际交往”,贵在言行一致。从字形上看,信,人言也。人言为信,蕴含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之义,此即《墨子》所言的“信,言合于意也”。因为口易“言”,而“行”难至,故孔子有“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之感叹。其中,“行己有耻”,愈发强调了“言行一致”之难为。反过来看,世间的欺世行为,实质即在于“言意不合”、知行不一。不消说,虚伪、欺世之行为难以为继,人们洞晓其骗术后自然敬而远之,其人又当如何立世呢? 关于以信处世的重要性,孔子亦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谓至论;及至汉儒,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与四时、五行相配,其中,以土配信,突出了“信”的核心地位。汉儒认为,仁主春生,东方木也;礼主夏养,南方火也;义主秋成,西方金也;智主冬藏,北方水也。四时不言“信”,因为“信”属土,土统帅四时。一如金木水火皆离不开土那样,“仁义礼智”亦离不开“信”,离开“信”的“运化”作用,世间将一事无成。 治事以信:定于行 治事或曰“事功”,亦须“信”字当头。当然,此“信”偏于“行动”,所谓“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简称“定于行”。共同举事者,唯有以“行”证“言”,在行动中落实其“言”,众人方能抱团如一,成就事业。《周易·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即言此理。“信”又训为“伸”,《周易·系辞下》谓,“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唯信,方可“伸”展(生长、延伸)、发展,而最终获“利”(成就)。此见,“信”于事业,乃行动之前提、发展之动力。 “信”之于个人志业,偏重于真切的付出(“行”),万不可作“伪”而自欺。譬如,举凡唱歌、弹琴、画画、写字等技艺上的事,欲求得成就,须下得功夫,任何时候都作“伪”不得、欺骗不得。倘若欺骗自己,到头来一事无成。此好比农民种田,少付出,定然要少收获。俗语云,“土地不负勤劳人”,确为箴言。 从艺如此,治学亦然。治学须坐冷板凳,须有沉潜之功,须实事求是,不剽窃、不弄虚作假,尤其不能让学术染上半点灰尘。清末张之洞创办新式学堂,极力倡导“沉静好学”之优良学风,对学风浮躁的学生严加淘汰。不欺他,不自欺,才能保证学术的纯洁与高贵,此亦为学者的基本品质。 治国以信:观于果 “信”之于治国理政,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历代圣哲无不重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言:“信,国之宝也。”《周易》六十四卦之“中孚”卦,则专门讲“信”。“中孚”卦辞曰:“豚鱼吉,利涉大川。”其中“豚鱼”比喻小民,其大义为若君臣合志,施德于民,取信于民,那么其结果则“吉”。能否取信于民,当观其“果”,此即《新书·道术》所言的“期果言当谓之信”。商鞅变法,“城南立木”,兑现诺言,以“果”取信于民,最终推行变法。 孔子于治国之“信”,相当重视。《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之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相当的军事实力,还要取信于民。孔子生于春秋之衰,尽阅亡国之事:观史之“果”,亡国者在于失其“信”,故而其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论语·学而篇》中亦进一步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敬事而信”,即要求发布命令要谨慎而守信用,不可儿戏。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务要讲“信”。“烽火戏诸侯”拿契约当儿戏,“果”不实也,可谓最大的“言而无信”,最终亡国,亦是咎由自取。历史上失“信”而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后人当引以为戒。 成己以信:修于诚 处世、立业、治国皆须“信”,“信”乃世间的通行证,是世间的流通货币,离开“信”,一切难成。信之养成首先在于“成己”,唯“成己”方可做到自信,亦能“使人信”;倘若自己都不信,何以能使人信?故而,“成己”当从自“信”入手,即所谓“不自欺”。“不自欺”的关键在于“诚”,人若能诚,自然能信。《白虎通·情性》言,“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可谓至见!诚、信虽同义,然以哲学视野观之,二者亦有区别。大致说来,诚、信关系可表述为诚为体、信为用。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讲“诚”最多。欲践行“诚”,首先不自欺,君子若不自欺,就要信天理、信天道,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容欺也。其次君子修诚,势必在“慎独”上做足功夫。慎独,就是独处时,要时时省察克己,去己之私,使心底坦荡荡,始终如一。“坦荡荡”,用王阳明的话讲,则是“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亦是王阳明临终时所言的“此心光明”。 因此,人生之要,根基在“成己”,在修“诚”;有了“诚”之功夫,“信”就立了起来。“诚”“信”并立,则治国者可践行圣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期许;治事者可勇猛精进,完成恢宏之志业;修身者则能以真诚之心对待自我、对待天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原文童子认得之字,宜择其浅显者为之讲解,如父是爹、母是妈、兄是哥哥、弟是弟弟之类。将俗语证解,童子便听得来。聪明者便明白得早,发达得早,愚鲁者亦可渐渐醒悟。古人所谓神童,如王子安、李邺侯之类,固是天生奇才,亦由遇着贤明之师,自小栽培,所以髫龄显达。假如生在村野之中,遇着庸陋之师,屈抑之、埋没之,就使发达不能如是之早。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民间不少聪明子弟,而为塾师所误者十有八九。译文已经教孩子认得的字,应当选择其中比较浅显的字,为孩子们讲解字的含义,比如“父”是“爹"、“母”是“妈"、“兄”是“哥哥”、“弟”是“弟弟”之类。拿现实生活中平常的俗语来引证和解释,孩童就能够听得进去。聪明的孩子就会很快明白过来,很快地显发他的智慧,愚笨迟钝的孩子也会渐渐醒悟过来。古人所谓的神童,如王子安、李邺侯之类,固然是天生奇才,也是由于遇着贤明的教师从小开始栽培他们,所以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们通达的智慧。假如生在村野之中,遇着平庸浅陋的塾师,扭曲他们的性情,压抑他们的心智,进而埋没了他们的才华,即使他们的智慧与德行能显发,也不会像象王子安等优秀少年那样很早地显发出来。灵芝仙草无根而生,甘甜泉水无源而至,民间不聪明的孩子,十个中却有八九个被素质不良的塾师耽误了。原文尝见塾师之执拗者,必要四书读完,读到经书方可开讲,甚有必要五经读齐方可开讲者,此等塾师害人子弟,其罪不可胜言。惟于发蒙之时,便与他讲。讲得一个字即明白一个字,讲得十个字即明白十个字。常常为之讲解,日久自然醒悟。读书非必定要成名总是要成个好人圣人教人学,就是教人学做好人。始基培得端正,后来便有发达。译文我曾经见到固执已见的塾师,固执地要求学生先把四书(儒家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读完,读到经书(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时,才给学生讲解经典中的意思。甚至于有的还认为应该让学生把五经都读齐了,才可以为学生讲解经典义理。这样的塾师贻害他人的子弟,他们的罪过实在太大了。应该在刚刚启蒙的时候,就给孩子讲解文字的含义。讲解一个字,孩子就明白了一个字的内涵;讲解十个字,孩子就明白了十个字的内涵。常常为孩子们讲解,学习的日子久了,孩子们自然会醒觉领悟。读书并不是一定要获得功名,总的来说,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圣人教人学习,就是教人学做好人。开始时做人的德行心性根基能够培养得端正,后来就会显发智慧通达道理。原文《师道辑要》云:村馆之中,资质卑下者多,安能个个都读到能文章、取科第?故或有二三年便辍读者,或有七八年便辍读者,倘不因材施教,而使之实受其益,则虽读过四书,读过五经,彼焉知四书读来何用?五经读来何用?及至长大为人,言乖行僻,依然任其血气之私,利诱情牵,依然移于污浊之俗。其天真稍固者,或可侥幸保家;其性根浅薄者,且至丧德殒命。是二三年之读,七八年之读,皆为无益之读矣。译文《师道辑要》中说:乡村塾管之中的孩子,资质低下的比较多,怎么可能每一个都读到会写文章、能考取科第的程度?所以,有的读了二三年书,就辍学不读了,也有的读了七八年书,就辍学不读了。倘若不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们实在地获得学习的利益,那么即使是读过四书,读过五经,他们又哪能知道四书读来是做什么用的,五经读来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言语不合情理,行为不端正,做人还是像小孩子那样任凭他的鲁莽和私心,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者情欲的牵动,仍然会被污浊的习俗转移了他们的心性。他们之中有天性真情稍微强一些的,也许可以侥幸地保护他们家庭的平安。但其中心性根基浅薄的,就会道德沦丧,最终失去他们的生命。这样读了二三年的书,或读了七八年的书,都是没有益处的了。
发布者:谨 琼
202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