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在武功县,有个人叫康对山,他跟另外五个考生一起进京赶考。那是冬天,天气寒冷,这五个考生,四个人把一部经典拿来烧了取暖,一个拿来烧水洗脸。他在旁边看了很难过,说:“哎呀,这样太不尊重经典了。”       结果当天晚上他做梦,有个官员跟他讲:“这四个同学居然拿经书来取暖,太不应该了,太不恭敬了,他们四个人全家的福报都没有了,而那个用经典来烧水洗脸的,功名考不上了。”然后这个官员又对康对山讲:“你也很不应该。他们五个人做这样的事,你为什么没有劝他们?”他说:“我年纪最小,我不敢劝。”结果这个官员跟他讲:“你假如劝了,他们五个人有肯听的,可能他们的命运就改了。”       所以劝人重不重要?他假如要做错误的事,你一劝,可能他就改变了命运。《弟子规》告诉我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同学做错了,朋友做错了,你不劝他,他错了,我们也没尽到道义,“道两亏”,两边都错了。以后看到同学不对,还是要劝才行。      一个人的福田要靠自己的心去耕耘。你的心就像田地一样,你越勤奋地耕作,收获就越多;你越增长自己的善心,你的福报就越大。福田心耕,福田分三种:恩田、悲田、敬田。你念圣贤的恩,敬圣贤的经典,这都是在培福。      读书人不能忽略对经典的尊重,书不能乱摆。一本经典书籍,你看这里空了便这样摆,就没有尊重了。摆放好经典,这都是对经典、对圣贤人的尊重。历代古人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为的是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希望我们都有福,不要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希望造福后人,用这些宝贵的例子来提醒我们。       有个读书人叫高天佑,他跟两个同学一起到南京去考试,结果遇到一个很有修行的人,他就请教:“你看我们三个人能不能考上?”这个修行人告诉他:“你两个同学会考上,但是你考不上,因为你有一次睡觉不小心拿经典当枕头了。”他静静地回想,想起来有一次忘了经典放在包袱里,那天没有枕头,就把自己的包袱拿来当枕头,忘了把经书取出来。所以就折掉了功名,最后没有考上。还有一个人名叫杨百行,他把经典当椅子,坐在经典上面,那就更不对了。结果他全家都折了福,都是不恭敬感召的。       还有一个例子,清朝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叫葛子和,他住在寺庙里,准备去考试。他住的卧房在楼上,一次,他一不小心把尿桶给打翻了。尿倒出来了,从地板缝隙滴到了楼下。他赶紧下楼去把书移开,但已经滴到他的书上了。他就把那一页撕掉,然后扔到水里去。这就是对经书不恭敬。他隔天去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他撕掉的那一页内容。他应该怎么做?应该先把这一页经书洗干净,再拿火把它烧掉,然后再恭恭敬敬放到水里去,这样才对。所以他不恭敬,结果刚好就考到那一页,他漏了经文,就没有考上。       我们古圣先贤都教我们从哪里学习?从恭敬的态度学习,这就叫“毋不敬”。我们讲的敬田,对什么恭敬呢?随时随地都保持一颗恭敬的心,对人恭敬,对圣贤、对父母,以至于对一切的人都恭敬。再延伸到对一切生命都爱护、恭敬,你的心量就越来越大了。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7日
       我们来看广东的一个真实的例子。广东有一个人叫陈原成,我们现在谈的是尊师的好报。这个陈原成,他本来是不识字的,可是他非常仰慕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喜欢《论语》、《孟子》,《大学》是曾子传,《中庸》是子思传。这四个圣人他都非常尊重,所以他每天就给这四书礼拜。结果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感通了,因为有这个至诚、诚敬的心,因缘具足,最后就看得懂字了。尊师,把自己的潜力都开发出来了。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宰相王曾。他的父亲非常尊重圣贤人,对圣贤人的教诲也很恭敬。有些书坏掉了,字纸掉在地上,他都非常心疼,赶紧把这些字纸捡起来,用香汤洗一洗,然后恭恭敬敬焚化。他常常这么做。有一天晚上梦到孔子来了,孔子很感动,说:“你这么尊重我的教诲,但是因为你年纪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让你再考功名,不过你这一念恭敬心有很大的福。”结果就派曾参做这个王先生的儿子。不久,他太太怀孕了,所以这个孩子生下来,取名叫王曾。后来王曾当到宰相,整个家庭非常显贵、兴旺。你看,尊重圣贤的教诲感来好的结果。       如果不尊重圣贤、不敬老师、不敬这些经典,会怎么样呢?古籍上记载,在宋朝,南昌这一带有一个知县,叫李纯仁。他所在的这个县,孔子庙倒了。因为这个孔子庙常常可以教很多学生,他就赶紧又建好一座庙,要把孔子像移过去。可孔子像是用泥做成的,比较重,结果请了十几个人还搬不起来,要慢慢移。在搬移的时候,旁边有个读书人,他就说了一句话:“为什么搬不动?因为叫重泥。”       他说这个泥土很重,所以叫重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我们很尊重夫子,只要提到孔子的名,我们就不念丘,都念某,也是星种尊重。结果这个读书人就用轻慢的语气说:“难怪了,因为是重泥,所以抬不动。”那就是拿至圣先师开玩笑。当下这个李县长就非常生气并且很严肃地骂他:“你这样太不尊重圣人了。”这个读书人自己也心虚了,就赶紧跑回家去了。       当天晚上,梦到有一个当官的人斥责他:“你怎么敢轻慢孔老夫子?”判打他二十板,二十大板打屁股,在梦中真的就被打二十大板。醒过来之后,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看不懂了。所以不恭敬圣贤、师长,他的智慧就没有了。这都是历史当中记载的真实故事。所以我们要尊重夫子,尊重夫子教诲的这些道理。       明朝时候,有个人叫汪会道,他从小就很聪明,八岁就能写文章,而且过目不忘,这算是天生聪明了。可是大家知道,有一句俗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假如聪明而没有道德或者不尊师的话,福报可能也会没有了。他虽然很会写文章,但是脾气特别大,如果老师讲几句他不喜欢听的话,他就会在背后骂老师。       他这行为始终没有改,有一天他打哈欠,恍惚中有个人跟他说了,本来你命中可以考上状元的,可是你脾气大,经常骂老师,你的福报已经折完了,你这一生都考不上功名了。果然这个汪会道终身都没有考上功名。所以你看,这么聪明的人没有福,最后还是潦倒一生。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7日
我们上一次谈到云谷禅师引导了凡先生去思考,他自己觉得应不应该有功名、有好的后代。后来他自己沉淀之后,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习气都折了自己的福报,他把自己的坏习性都找出来了。其实人只要能改掉习气,每天都是用德行跟善心去工作、去处事待人,每天都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所以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先改掉习气。 听到了凡先生的反省,“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云谷禅师说,岂止是科第求不到、子嗣求不到,因为你没有积德,你的命运就不可能改变。接着讲到世间的人其实都有数、都有命运:“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我们看这个“定”,就是云谷禅师对真理丝毫没有怀疑。世间的人确实有千金福报的,他的命中就能够获得这样的福报,谁也抢不走,因为他是自己修来的。前面我们讲了“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都是用心去积累的。 我们复习一下,福田分为三种:恩田、悲田和敬田。“恩田”,就是知恩报恩的人有福,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祖先恩,以至于回报生命中所有对我们有恩的人。俗话讲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这种存心的人是有福之人。“悲田”,悲悯他人、悲悯一切生命,爱护生命、救济生命。接着“敬田”,恭敬圣贤、恭敬所有人,在公司恭敬领导,在国家恭敬领袖,以至于你所负责的一切事情你都尽心尽力去做。一来积福,二来尽力把事情做好,在社会上的信用、在团体中的信用就可以不断提高。人家说这个事情交给某某人放心,他会尽心尽力、很恭敬地把它做好。而且一个人恭敬地把事情做好,不只有福,他的工作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起来。 天底下有没有吃亏的事情?大家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吃亏是福。别人都是浑水摸鱼,能偷懒就偷懒,那些老老实实的人在那里做好像比较傻。其实人算不如天算,那个很聪明会浑水摸鱼的,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会去观察这些细微的地方。 恩田、悲田、敬田,一个人积福,他这一生才享千金的财富。世间人的福报一不一样?不一样。大家看到有福之人内心作何感受?“运气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是吧?心里都酸酸的,这不好。他能享千金之产,一定是他修来的福,不能嫉妒,嫉妒这个心念又造业了。要效法他乐善好施,我们也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假如嫉妒了,甚至毁谤、陷害了,那命运一定越来越差。 所以很多人生的道理假如不搞清楚,有时候会很郁闷、会去埋怨,最后搞得怨天尤人。比方说在团体里面,这个人没有我工作努力,为什么他升迁得快?为什么他的福报大?同样是开车,人家的车好好的,我的车就爆胎,还被人家撞,还要去修理。这些事越想越觉得无奈。还有一句俗话叫“祸不单行”,为什么祸会不单行?我们要了解,人生的际遇跟自己的念头有关系,一直埋怨的人,他的坏事就会一件接一件,财神爷到他门口,看到他的臭脸都被吓走了。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的磁场会跟万物相感应,怨恨不去掉,感来的人事物就是不好的,难怪祸不单行。可是假如人心善良,遇到一个不好的事情,用善心去应对,灾祸就化解了,它会转过来,就看怎么用心。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2日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万物的生长得到天地的化育、爱护,一个人的成长得到父母、长者、师长种种的爱,所以爱是生命之本。“忍为不育之根”,“忍”是残忍苛刻,会伤害生命。而且“余矜惜名节”,还是都为自己想。比方说你今天去做一件好事,可能别人会调侃你、挖苦你,会说一些风凉话,你还做不做?纵使别人不理解你,还误会你,但是只要能够利益人,还是去做。而且要舍己为人,了凡先生不能舍己为人,这就是吝啬,“宜无子者三”。 第四,“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话讲太多,首先伤元气;第二,“话说多,不如少”,言多必失。话多的人一般来讲就是心里浮躁,才会噼里啪啦一直讲话。《易经》说“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话少,一开口就是能利益别人的话,平常废话不讲、闲话不讲;“躁人之辞多”,急躁的人话就特别多。你的话很多,心又浮躁,考虑不周全,可能就会得罪人。“三思而后行”,“话到口边留半句”,这都是给我们在言语行为方面的重要提醒。而且假如话多,又伤到别人,那就折福了。又耗气又折福,难怪没有孩子。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喜欢喝酒,折损自己的精气。“喜饮铄精”、不惜元气的人,一般无子,纵有后代,孩子大多身体孱弱,或者有可能夭折,体质太差了。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第六点谈到了凡先生喜欢整夜打坐。一般打坐是修定,修定之后没有烦恼,精神清朗,智慧如涌泉,这是入定的状况。假如在那里打坐头都在那里一直点着,那叫打瞌睡,不叫打坐,不叫入定,那叫硬撑,所以会耗元神。你假如看到这个情况就送他一句话:“躺着睡比较舒服。”其实人为什么硬撑?装腔作势好面子,好像很有修养,其实是在打瞌睡,最后还损了身体。修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能硬撑。而且会硬撑的人往往有个人格特质-好胜,要比别人高很多,把别人比下去。没有必要这样,修身应该是越修越谦虚。 林则徐先生谈到“十无益”,都是人生道理彻底开显、非常可贵的教诲。其中林公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连父母都不孝顺,每天去拜拜没有用。所以古人提醒我们“堂上二老(我们家里的老父老母)是活佛”,你真正孝养父母,那是真正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听佛菩萨的教诲,不孝父母,再怎么拜都没有福报。“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兄弟都不友爱,哪怕朋友一大堆都是酒肉朋友,不是真心朋友。还有,“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心地不好,龙穴都变鼠洞,再好的风水都被破坏了。风水是动的,不是不变的。真的,很多读书人本来所住的是断子绝孙的地方,他一住最后五子登科。 还有一个有关身体的,“不惜元气,服药无益”,不珍惜自己的身体、精气神,哪怕再有钱,去买一大堆珍贵的补品、食物,还是没有用的,你这个身体的大根大本没有守住。大家注意看,现在有钱的人很多,但健康的人很少。医院盖得很多,可是健康指数一直下降,原因在哪?林公这句话提醒我们,预防重于治疗。现在的人日夜颠倒,元气耗得厉害,女孩子十七八岁身体就很差,真的遇到大风可能会被吹走,好像没什么气力。以后还要生孩子,还要照顾孩子,你说她的体力扛得过来吗?现在很多女孩子生理期都痛得下不了床,那都是吃呀、睡呀不正常,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2日
我们看到《了凡四训》“立命之学”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很慈悲,循循善诱,引导了凡先生,让他明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都要从内心改过,才能改造命运。紧接着引导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是怎么样啊?”了凡先生一五一十告诉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听完,了解到他的命运中考不上举人,考不上功名,命中没有儿子,没有后代。接着这一问就很有智慧:“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引导了凡先生沉淀下来反思,我应得科第吗?应生子吗?大家这一两个礼拜有没有在家里沉思一下,我应得科第否?应富贵、长寿否?知过是改造命运最重要的基础。过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没法改。每天都在犯过失,都在折福,那就更不可能有福报了。这是一个知过的过程,而云谷禅师是引导他、启发他,让他自己思考。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长辈跟孩子讲一句话:“你要比较会想。”意思就是“要成熟一点”,不要什么事情都不会想,都乱做一通。可是重点来了,我们教孩子要会想,要成熟一点,要考虑周到一点,不要随意妄为,可是我们再反问,请问我们有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去想、去思考、去考虑?有没有陪伴他,在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引领他怎么用理智、用智慧去处理?我们是不是忙到根本都没有跟孩子谈心的时间?没有谈心的时间,怎么引导他去成熟地思考问题?有爸爸听说要陪伴孩子成长,也觉得很有道理,回去就说:“好,晚上陪孩子半个小时。”结果一进书房,“叮……”电话响了,出去了;回来坐了三分钟,“叮……”又出去了。然后他儿子说:“爸爸,你还是别陪我了,你出去打电话吧。”陪伴要有诚意,陪家人的时候,手机要关掉或者调成震动。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孩子问他爸爸:“爸爸,你一天赚多少钱?”爸爸说我一天赚多少钱。孩子一听,“爸爸,那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爸爸把一天赚的钱除以八,然后告诉孩子。孩子听了,没有那么多,就很高兴。爸爸也搞不清楚,这孩子问我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干什么。后来有一天,这个孩子拿了一把钱,很高兴地说:“爸爸,这一段时间我省下了这些零用钱,我可不可以买你一个小时,陪我谈谈话?”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多么期盼父亲的陪伴! 这一点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父亲在银行上班,其实工作还是很辛苦的,有时候工作没做完,回到家还在做。父亲虽然忙,但是他尽全力让我们的成长有美好的回忆,那样家就很有向心力,我们就不会在外面游荡,喜欢回家,因为父母都会陪伴我们。我们家都是公务员,也没赚什么钱,但是我爸爸省吃俭用买了一台二手车,人家已经开了十年。全家兴高采烈,虽然后坐是倾斜的,但姐弟三个坐得很高兴。每次要出去,父亲都会让我们买一些喜欢吃的,欢欢喜喜出游去。我记得有一次到台南的关子岭,那个坡太高了,车子性能不好,在坡上往后退,全家尖叫。现在说到这个事情,都是美好的回忆。父亲买一台二手的车,我们都完全了解他的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和和乐乐、欢欢喜喜地去出游,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父亲没有跟我讲过,可是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孩子的心很敏锐,父母的一点用心都可以感觉到。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领导,还有为人师者,要像云谷禅师很有耐性地引导了凡先生一样,帮他把问题找出来,改造他的命运。而且云谷禅师功德无量,他不只利益了凡先生的一生,还利益了谁?大家现在不都是在读《了凡四训》吗?没有云谷禅师的智慧,我们后世怎么传这么久?包括没有了凡先生真正地断恶修善,留下这一本经典,我们后世就没有办法受益了。云谷禅师有慧眼,知道这个人会真干,所以多教他一点,不然平常云谷禅师都是拿一个蒲团:“坐。”很少说话的。假如我们生命中有贵人出现,他愿意给我们多说一点,都是因为我们愿意受教的态度。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每一句都非常慎重地去思考,不马虎,而且不隐藏,全盘说出来,云谷禅师才好指导。这些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2日
     《弟子规》上说:“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也有很多老师很照顾我们。在念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一位姚老师。当时我上四年级,很贪玩,成绩不好,结果这个老师提名我当班长。我从来没有当过班长,成绩不好,又调皮,人家都不会选我。结果老师选我之后,我就变得很有责任感,当班长行为不能丢脸,成绩也不能丢脸。自从当了班长,五、六年级考试从来没有低过前三名,差不多都是第一或第二。你看老师重用我、赏识我,我不可以让老师失望。回报老师,具体就是不能让老师失望。       我们当下怎么样来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恩德呢?考试考个好成绩,老师当然很欣慰。考试要考得好,平常要用功,《弟子规》说“宽为限,紧用功”。可不可以临时抱佛脚?那可能效果就不好。所以平常就要用功,尤其听课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学习,不能临时才做准备,要平时用功。       老师所讲的做人的道理要依教奉行。人最可贵的学习态度就是老师讲了,我们马上就去做,这样的人道德学问一定会有成就。假如老师讲了你还不专心学,那就很难得利益,不管谁来教你,可能都教不动。尊重老师、尊重学问,事实上就是真正尊重自己。你自己不尊重学问,就是糟蹋自己、瞧不起自己,而尊重老师、尊重学问才是真正尊重自己。       韩国有个很有爱心的老师,教学生很用心,常常都是笑容满面。每个同学看到他都称他“零缺点老师”,很受欢迎,同学们都很尊重他。结果有一天他的笑容不见了,而且从那天开始,这个“零缺点老师”不坐椅子了。后来人家就推测,是不是他的屁股上长了痔疮,会痛,所以都没办法坐。大家都这么传。有个家长很有爱心,就特地做了一把椅子,把中间的部分挖空,这样就可以坐了。这个家长拿来,“零缺点老师”看了,也很感动,就流下眼泪。可是最后他讲,是因为他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犯了罪,被关在监狱里面,他去监狱看他,觉得很自责,他以前念初中的时候都没有很好地教他,最后他还是犯罪了。所以这个老师觉得自己有责任,就从那一天开始以不坐椅子来惩罚自己。       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假如我们不学好,他们是最难过、最伤心的了。所以回报父母、回报老师,最重要的是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学习。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是父母、老师最安慰、最光荣的事情。我们说“大孝显亲”,你对社会有贡献,父母高兴,教过你的老师也感到光荣。       有一个老师,教书教了二十多年。有一天下课,突然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走进门来,就给他跪拜。他吓了一跳,仔细看这个年轻人,认出来了,这是二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当时家里很穷,吃的是救济的食物。老师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后,就用心地照顾他,而且还送给他一把汤匙。从那天开始,老师每天带便当都带两份,分给这个学生吃。这个学生很感激老师,二十多年之后,他事业有成了,就邀请老师到他家吃饭。他也娶到一个很贤德的太太,还做饭给老师吃。这个学生把自己收集了二十多年的东西倒出来,其中有一个就是老师二十多年前送给他的那把汤匙。这个学生记老师的恩,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经典当中讲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人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还是决定在自己的态度上面。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2日
            尊重老师还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方面,我们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要服务老师。比方你在走廊看到老师提了很多东西,还抱着一些簿子,你赶紧去帮忙;或者你跟老师走在一起,你很恭敬地让老师先走; 或者跟老师一起到办公室去了,都是先请老师坐,“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有吃的东西,都是先请老师吃;在路上遇到老师了, 都能主动走上前去问好。这都是具体尊重、服务老师的表现。       还有,我们到学校去,整个班就像一个大家庭。以前的学校, 同学之间叫师兄弟,还是兄弟姐妹。所以,友爱同学就是把“兄道友,弟道恭”延伸到学校里。友爱同学,把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照顾。你照顾你的弟弟妹妹,父母最高兴,你照顾同学,老师、校长最欣慰。这都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尊师。      我跟同学们也讲过,人的福分、智慧、德行其实发挥都很有限, 就像冰山才露出百分之五而已,只要能尊重老师、孝顺父母,你的潜力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2日
       人有身命,还有慧命。身命来自于父母,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所以恩重如山。慧命来自于老师,所以有一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都是感念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栽培。       我们讲到杨时尊师的例子,所谓一分诚敬,如果他的心非常真诚恭敬,那他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诚敬,他就得十分的利益;有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有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学校老师讲一堂课,学生收获的大小不是老师决定的,是自己的恭敬、专心决定的。所以自己能长多少智慧,都在于自己真诚、恭敬的态度。我们常说“程门立雪”,最后杨时确实得到程颐的真传,就是因为他恭敬。       再来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是南宋的大忠臣,他所带领的军队非常地有纪律,纵使冻死,都不抢占老百姓的房子;宁可饿死,都不抢老百姓的食物。所以他的军队所到的地方,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拥护。带军队能带到这样,不简单。岳飞的武功还有学问都非常好,他学射箭是跟他的老师周侗学的。他的老师传给他三百斤的弓箭,就是拉起来要有三百斤的力量。后来他的老师周侗去世了,他初一、十五都到老师的坟前去祭拜。到老师的坟前,他一定把老师教给他的武功,就是拉三百斤的大弓,射三箭,等于告诉老师,时时不忘老师教给他本事的恩德。所以尊重老师,很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       王莽乱政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云敞。云敞的老师叫吴章,吴章想方设法劝王莽,希望他能回头,不要再专权破坏国家。结果王莽不听,居然还把吴章给杀死了。吴章有一千多个学生,王莽还说,只要是吴章的学生就不可以当官,就不录取他进政府部门。这一千多个学生听到了,很多人就不承认自己是吴章的学生,甚至于赶紧改投别人的门下。这就是没有道义、没有情义。老师被处死,施以腰斩。那时,只有云敞说,我就是吴章的学生。而且亲自去埋葬老师,他不怕谁来陷害他,他为了尽到对师长的情义,置生死于不顾。当时许多人由此对他非常地尊敬,王莽乱政之后,太师王舜大力举荐他,后来受到了重用。所以历代读书人对老师都非常有情义。       韩国有一个片子叫《医道》,有一个神医叫许浚,他的老师叫柳义泰。他去考试的时候,传说那个主考官跟他的老师有过节,假如他承认是柳义泰的学生,可能主考官就不让他考上了。他要进考场的时候,还有人跟他讲,你绝对不能承认你是柳义泰的学生。果然那个主考官问到柳义泰,许浚说,他就是我的老师。他心里想:我假如为了考上,都不承认我的老师,那我就忘恩负义了。其实这个主考官对他老师根本就没有什么看法,都是小人乱猜的。因为他的老师医术很高,人家都传说这个主考官嫉妒他的老师,其实主考官肚量没有那么小。他承认自己是柳义泰的学生,也考上了。这都是对老师很讲情义的体现。       还有一位宋朝的彭汝砺。彭公有学问,又有爱心,他的老师叫倪天隐,学问很好,对他倾囊相授。他的老师没有儿子,老师、师母去世,没有人送终,他就亲自给老师办后事,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办得非常好。老师有一个很年轻的女儿,他就赶紧为她找到一个很好的对象,给她主持婚事,这样老师在天之灵就可以得到安慰了。所以他不只恭敬老师,还照顾老师的后代,这都是尊师很好的榜样。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