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你应该有福报、有功名吗?你应该有好的子孙吗?这样一个反向,让了凡先生的心沉淀下来,反思他自己的处世待人。人能够反省就是改造命运的开始。了凡先生说他自己不应该有功名,因为他反思自己本来福就薄,不是很有福报,又不能努力积德行善。人知道自己福薄的话,要有自知之明,赶紧行善。 人世间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行孝,父母大我们一辈,假如父母不在了,那就是我们人生的憾事。再者,行孝是性德,是自己天性的流露,那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古人希望我们不要有这样人生的憾事,留了一句话给我们深刻的提醒:“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再就是行善不能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做事业,积累财富。我们所积累的财富是有形的,银行里面看得到。还有一种财富是无形的,看不到。诸位朋友,请问大家:发生意外的人都是有钱的还是没有钱的,还是都有?所以有钱的人也会遭祸。曾经有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的亲人得了癌症,他自己盖了一个医院,“我一定要把我至亲的病给治好”。医院盖好了,专门研究癌症,他的至亲还是走了。所以看医生是缘,人有福报,遇到好的医生,灾祸就可以化解掉,可是假如他没有福,纵使看最好的医生,也不见得看得好。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明白。 我最近刚好跟朋友谈到,确实行善不能等,福要积得厚。有一个作家写文章强调忠孝仁义,结果避免了一场灾难,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写的歌曲、唱的歌曲、写的文章是善的,这个善的东西影响这个世间越久,这个人的福报越大,甚至庇荫他的后代子孙。大家看在历史上留下千古文章的,后代都很好。但假如是不好的东西,像现在很多歌曲是靡靡之音,很多公众人物、明星很有名,很多人崇拜他,可他的行为非常偏颇,把整个社会风气,尤其是年轻人都给误导了。大家冷静去看,这些公众人物短命的很多。他一场演唱会,五千人、一万人来听,他有没有福报?我去唱,五十个人都不一定来,你去给人家发票,送人家糖果,还不一定来听。这些人的福报大到什么程度?你要花一两千块买票去听,排队买票还不一定买得到。人生有这么大的福,假如他把忠孝仁义用来教育大众,把好的歌曲唱给大众听,功德就无量无边。同样有这么大福,唱的是靡靡之音,那造的罪业就大。 所以人有大福,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去用自己的福报,成就自己的德行,又能造福世世代代的子孙。像范仲淹先生,他有福报当到宰相,并且没有乱花钱,他有智慧,他去行道义,给后世子孙培福,树立好榜样,结果他的后代八九百年之后还是很兴盛。假如一有福报就开始挥霍,那一代都过不了,我们这个时代就明显看得出来。 最近灾祸比较多,在印尼海啸那天,我提到的那位宣扬忠孝仁义的作家刚好就在现场,就在那个海边,他去度假。他订了一个山上的房间,结果他们到的时候房间还没整理好,他的女儿就很急,说:“父亲,我们到山下马上就有房间,不要在这里等老半天。”女儿就催爸爸退房,到下面去。这个作家修养也不错,不疾不徐地劝女儿,“都已经订了,就不用再换了。”后来决定不下去,就在那等啊等啊,突然海啸就来了。假如他听女儿的话,把车开下去,那刚好就碰上海啸。这件事不是偶然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 台湾有一次火灾,六十条人命短短几十秒钟就烧没了,因为电线起火烧得非常快。在这一场火灾中离开的人里,有抱在怀里的,也有年纪很大的,什么年龄层都有。有一些人是要进去,突然被一个电话给叫走了,有些人是根本没有要去,五分钟以前刚好朋友把他叫进去。这样的事很多。所以通过这些事例,我们要很冷静,两件事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还有行善不能等。你现在积极去行善,很可能就化解了自身、家庭的灾祸。 所以我们改造命运首先要反省、知过,进而去改过。了凡先生已经察觉到自己的过失了,他讲到,自己没有福,又不知道去好好积德累功。人要有自知之明,像我看起来就是福薄,所以我就要赶紧去多行善。我记得我二十九岁那年身体就很不好,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都会睡着,而且还不止一次。幸好台湾高速公路的车道两旁都有反光灯,晚上车灯一照它就会发亮,而且那些反光灯本身都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我压到的时候会有警觉,之后就醒过来了。说实在的,除了车灯的提醒之外,冥冥中有很多祖先的保佑。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了凡先生接着又反思自己不能有孩子的原因,“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大地包容万物,感觉好像很污秽,但事实上是量大,那是能滋养万物,平等的慈悲。“水之清者常无鱼”,河水太清澈了,反而不能够养育这些鱼类。了凡先生反思自己太喜欢干净,最后变成洁癖,给人很大压力。比方说这个地拖啊拖啊,人家稍微弄脏了,就把人家骂一顿,人家看到你就很紧张,慢慢就变得苛刻。又有一句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能有洁癖,“察”就是苛察。一个人假如看别人的缺点都用放大镜来看,他出现的时候,身边的人浑身不自在,好像在他眼里一点好都没有,这叫“至察”。“无徒”就是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跟他相处。所以我们的人缘好不好,要看有没有包容性,不要苛刻。 当然,朋友有缺点也要懂得去劝谏,所谓“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可是不要苛刻,更不要在别人面前讲他的缺点,那样他会很难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很重要。“将加人,先问己”,你的亲朋好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你的缺点讲出来,你受不受得了?当然面子挂不住,很难受,所以我们不希望这样,也不能对别人这样。有一句话讲,“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好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效法;劝谏别人的过失要在私底下,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去劝,尤其我们都是成人,要顾及人家的自尊。不要“我这个人就是很直”,“嗒嗒嗒”就出去了,那叫机关枪不叫直,不管人家的感受就出去了。 而且纵使是劝,也不能次数太多。孔子提醒我们:“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我们老祖先通达人情事理。人与人有五种关系,有三种是亲属关系:父子、夫妇和兄弟。今天母亲唠叨几句,你虽然很烦,但心里会不会说“以后不要再见我妈了,烦死了”?她生你养你,一辈子都是你妈。而君臣跟朋友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今天哪个朋友讲的话你听了很烦,“离他远点,以后不要再见他了”,就有可能是这样发展。今天你侍奉领导,你劝领导的次数太多,他听了实在有点反感,脸色已经很不好看了,你还一直讲,然后可能领导的脾气控制不住了,就骂你一顿,可能就变成侮辱。这是我们自己不会察言观色,自己招感来的。所以假如几次劝,领导都不听,那先把自己做好。除非这件事情攸关整个公司的存亡,那你可以“号泣随,挞无怨”,都没有关系,纵使是坐在地上哭也没有关系。一般不至于造成太大损害的,领导个人的一些修养问题,一些小细节,劝了几次他不听,可以先缓一下,让对方恼羞成怒就不好了。朋友相处也是这样,你劝他几次了他不能接受,那就先缓一下,先把自己做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动他,不要操之过急。不然这个朋友以后都不想见到你,你利益他的机会可能就错失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德行的大根大本是孝道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我们看到这个“务本”,对一个教育工作者太重要了。我们总不能教了一辈子,结果是什么?本末倒置,甚至忘本,那我们不是好心做坏事?教育界非常多的同道非常认真,但是他们眼看着学生的素质愈来愈差,找不到根本。我也是啊。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我也着急啊。结果祖宗加持、祖宗保佑,刚好让我翻到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看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务本的句子,“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教”是教育,“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假如不从孝道开始教起,就不叫教育。这个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搞一辈子,连“本”是什么都不知道。      有人会想,现在的学校这么多,而且从幼儿园学到大学,十八年的时间都有,那这个算不算教育?假如不教孝道,叫知识传习所,教了他很多知识,但是做人不懂。这个我们翻开报纸就看得出来,现在不孝子,不是说没读书的人是不孝子,学历读得很高,父母还没下葬就开始争财产了。大家冷静去看很多大企业家,他那些孩子都是留美、留法、留德的,为什么他去世之后,那棺木一、两年都下不了葬?摆不平啊。他培养了这么多的子孙,全部都读一、二十年的书,但是不懂得孝道,只懂得money(钱),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怎么是教育?功利主义怎么是教育?       夫子讲“君子喻于义”,培养君子是让他了解道义,做人的本分,义是应该的。家的本分是什么,团体的本分,对国家民族的本分是什么,这是培养君子。“小人喻于利”,从幼儿园就教他竞争,那是培养小人出来了,会伤父母的心,会伤领导、会伤他人的心。他纵有二十年知识的积累,他还是不可能能去利益人,因为心坏了,才干愈高,所产生的副作用愈大,这个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体会得到。我曾经听同道们讲,有才无德叫危险品,还有讲的更绝的叫毒品,那变毒害社会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花了十九年写的,有篇文章叫“才德论”,就提到“才胜德谓之小人”。跟孔子讲的,“小人喻于利”,那小人他都想自己多了,就很难去利益到别人。平安,浩然正气,天地精华,传颂千古!孩子福报平安,浩然正气,天地精华,传颂千古!孩子福报 ·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好人,君子,圣人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命运掌握在母亲手中! 人之初,性本善,重视儿童启蒙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向古代四位伟大母亲学教子                                                                                                                                (孟母三迁 [民国]顾城作)   
  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对于很多家长都是初为人母,没有太多经验,这里给介绍古代四母教育,希望对各位父母们有所启发。  1、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之为孟母。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因此孟子受到熏陶学会了跪拜哭丧的事,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家到集市旁,在集市孟子又学会了屠杀和买卖。孟母又想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又把家搬到学宫旁。在学宫旁孟子学会了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等孟子长大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启示:教育孩子要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  2、 岳母刺字  抗金名将岳飞自幼受到父母恩师的教养,赤胆忠心,一身正气,练就一身的好武艺。岳母希望岳飞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于是在岳飞年轻时在岳飞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岳飞能够时刻鞭策自己,牢记使命,报效祖国。岳飞在岳母的言传身教下奋勇杀敌,终成一代名将成为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岳母刺字的佳话在后人中口口相传。  启示:孩子的爱国教育要从小培养,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3、 陶母责子  东晋大将军陶侃年少时担任河道管理及渔业的管理,曾将命人将一坛干鱼作为官奉送给母亲。母亲得知这坛干鱼是官府的资产后回信责备陶侃你做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拿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  启示:培养孩子做人清廉,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4、欧母画荻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欧母一心想让孩子读书,但是没有钱供孩子上学,于是她决定亲自教儿子读书认字。买不起笔纸就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笔纸。欧母经常把欧阳修父亲的事迹讲给他听,对他说做官要向他父亲一样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等到欧阳修年龄稍大一些,就到富贵人家借书读,最终在欧母的教诲下终成一代文学家和史学家。  启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任,以上古代四母教育经验与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到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培养出国家栋梁之才。教育重在培养习惯  学习贵在打基础 健康第一  生活第二  学习第三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了凡先生分析了第二个他没有孩子的原因。“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我们看到“和”字,就想起“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那和的反面呢?其中有一点就是发怒,怒是猛虎,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很凶,就好像一只老虎一样把人给吓坏了。所以当父母的脾气大,等于小孩从小被吓到大,那身体跟人格怎么会健康呢?所以真正爱护孩子,成就他健康的人格,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 有一对夫妻很有心,二人同心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结婚当天就约法三章:我们以后有孩子了,只要孩子在,任何一个人情绪上来,另外一方就赶紧先离开,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这很有道理,另外一个离开,架就吵不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一个发脾气,另外一个也忍不住才吵起来。他们约好这一点,结果夫妻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吵过架。这对夫妻九十岁的时候,还办了六十几周年的结婚纪念,晚辈看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吵过架,所以才请教他们夫妻相处之道-就是念念为这个家、为孩子着想,就不会乱发脾气。 而且我们作为丈夫,是值得依靠的人,要领妻成道,带领自己的妻儿成就道德。这位老先生对这些年轻人讲:“我们夫妻约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而且我告诉你们,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诸位男士,听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六十多年来每次太太有情绪的时候都是自己先离开,“这样不会很委屈吗”,还是“哦,这个男人很有修养,很以大局为重”?我们用心去感受看看,这六十多年来都是先生看到太太有情绪了,赶紧低着头先离开,先出门走走,当下太太留在家里作何感受?“又是我。”慢慢地惭愧心会起来,以后就不好意思发脾气。当下太太会感觉先生很有修养,念念为大局着想,所以会佩服先生。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现在这个社会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用言语、用气势把人家压下去就是“我多厉害,我赢了",那叫愚昧无知,那叫输得很惨。比方说你在公司看到两个同仁发生冲突了,有一个很凶,得理不饶人,把人家骂得狗血淋头,另外一个人只字不提,甚至还给他道歉。旁观者清,请问你在旁边,你会佩服哪个人?你会觉得哪个人没有修养?所以用言语把人压下去的人,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整个团体对他人格的信任,“脾气这么大,得理不饶人”,反而在摩擦的时候能够认错、不计较的人,赢得了同仁的认同跟爱护。所以这个输跟赢,愚昧的人分不出来,愚昧的人只会顺自己的坏习性而已。 所以人生首先要理解,吃亏是福,不要发脾气,不要跟人计较,这才是有福的人。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父亲是长孙,可是每次我曾祖母发东西,我爸爸都走后面不跟大家抢。结果每次糖果都分完了他都没有,吃不吃亏?看起来好像挺吃亏,但这样才是当大堂哥的风范,让这些弟弟有什么关系?结果我曾祖母每次看所有的孙子都离开了,会从她的床下再拿出留下来的,留给这个最老实的长孙,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曾祖母常常会从床下拿东西给我,爱屋及乌。你看我爸爸厚道,不跟人家争,连他的儿子都有福气。人生要心平气和去感受这些道理。 当然先生出去不要太久,十五分钟就该回来,为什么?出去太久,太太会不会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那种设身处地就在这么细微的地方。每一件小事都是这么设身处地,对方怎么会感觉不到你那份关爱跟柔软? 所以差不多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该回来了。一回来,太太刚刚先动了气,不好意思了,女子是比较含蓄的,有这种婉约之美,所以就端了一杯先生喜欢喝的茶,然后也不好意思讲话,脸也不敢看,就放在桌上。诸位男士,你们要会欣赏女人的美啊。先生看到这种情景该怎么说,该怎么做?你会不会看太太茶端过来了:“怎么样,又是你先发脾气了吧?又是我有修养吧?”然后你太太瞪大了眼:“有什么了不起!”那你不能用嘴巴喝,只能用眼睛喝了。诸位朋友,人生很多情境为什么别人会跟你冲突?为什么别人会对你怒目相向?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激怒了对方,最后变成自取其辱,所以人还是要厚道,不要让人难堪。这个先生不会这样,他看到太太这么不好意思,就赶紧给她个台阶下,你看人柔软到这种程度。 古人给我们做了榜样,古人的胸怀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读书人叫淳于意,人家到他田里偷割稻子,他怕那个同乡发现他,不好意思,蹲下来不让他看到。大家体会到古人那种胸怀没有?不忍心看人家出糗。他没有想:“哎,那是我的稻子。”他种的水果被不认识的人采,他还去帮忙采。其实这样不计较的人,一次、两次、三次下来,对方的良心会被他唤醒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他明明有错,不去指责他,宽恕他;他做得好,鼓励他。对方慢慢觉得,我不好人家都不讲,都肯定,人家这么尊重我、肯定我,我不能自暴自弃。所以人的善根都是被这些德行所唤醒。 太太端着一杯茶过来了,先生要让太太有台阶下,马上转移话题:“哎呀,好久没有去看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刚好有空。”赶紧买岳父喜欢吃的榴梿、岳母喜欢吃的山竹,这两种配起来比较好,不太容易上火。太太还在那里尴尬,你不只不计较,不放在心上,还马上想到她的父母,她会很感动,从尴尬变成感动。请问大家,感动多久?会感动一辈子,是吧?一次就能感动一辈子,这种事常常发生,哪有夫妻不相亲相爱的?所以夫妇之间、家人之间产生尴尬,要懂得转移话题,转到让大家都提起这份爱跟关怀。 先生这种德风感动太太,太太怎么回报这份情义跟恩义?一定尽心尽力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女人对整个家庭的气氛,还有对下一代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叫家庭主妇,她是主角,没有她不行。而我们做丈夫的,也要求自己的德行能感动太太,很自然地为这个家的未来付出。这不是要求来的,是夫妻之间的情义互相感召的。我记得卢叔叔曾经讲到,自己的太太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好,那是自己的德行不够,要做到让太太很感激公公婆婆生了这么好的儿子跟她成为夫妻。这是好榜样,要效法。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要求到好的子孙有三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保身节欲,以培先天”。夫妻双方身体很健康,生下来的孩子体质才会好。假如夫妻双方身体本来没有保养好,还纵欲的话,那孩子先天就很不好,甚至根本生不出孩子。大家冷静来看,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观念都是偏颇的,比方说纵欲,西方说没有关系,不影响身体健康,精液只是物质而已,只是蛋白质的成分而已。大家要了解,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可以变成一个身体,其他蛋白质变得出来吗?所以现在很多说法都是错误的,而且还在教科书里面,真是把很多人给害惨了。教科书是听谁的?听最近这几十年来研究出来的结论,五千年圣人的话、老祖宗的话不听了。难怪现在的人吃这么多苦头,就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真的,现在那些教科书很多地方错了,会误几代人。包括女子生完产要坐月子,可现在很多人说:“你看人家欧美的,一生完孩子就去游泳,又没有怎样。”她是当时没怎样,你去研究十年以后她怎样了吗?现在的人都看眼前,吃大亏啦。大家注意去看,只要不懂得这些道理,很纵欲的人,很多四十岁看起来就非常老。可是懂得养生的人,四十岁看起来像十八岁。许哲女士出过一本自传,里面有一张她的照片,七十岁时照的,七十岁的时候穿洋装看起来像姑娘。所以懂得养生,真的是不容易老的。注意了,这是大事,你做到了,生出来的孩子个个先天好,又有德行。 第二点,“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我们敦伦积德也是给后代树立最好的榜样。第三点,“胎幼善教”。胎儿,还有孩子幼时,母亲的风范非常重要。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三岁以前常常在父母身边,尤其是母亲。“胎幼善教”,把孩子的德行根基扎稳,“以免随流”,他不会随波逐流。这是求子三要。 除了这六点以外,了凡先生觉得还有其他很多“不能悉数”,“悉”就是完全、全部。他自己知过了,进一步就要思考怎么去改过。了凡先生反思了他人生为什么没有福报、没有子嗣,同样的,这一段我们也要回到我们自身:我现在的人生有没有福?我现在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就像了凡先生一样,首先要什么?自我反省!而且反省还要有勇气,要面对自己,要承认过失。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人生“三达德”,你今天智慧要成就、事业家业要成就,一定要有这三达德,“智、仁、勇”。 智,要有智慧。智慧首先表现在哪里?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知”,了解别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当一个明白人,不能糊里糊涂,你糊里糊涂每天都造罪业怎么可能有福?所以智慧首先要有自知。智慧还表现在哪?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反省自己的问题。老祖宗留了一句话给我们,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着你要有勇气承认过失、改掉过失。诸位朋友,改自己的坏习惯容不容易?不容易,像扒皮一样,撕下来会痛,可是长痛不如短痛,要有勇气去改过。而在处理整个家庭问题的时候,仁很重要,仁爱慈悲,不管是孩子,是另一半,还是长者的过失,我们都要用仁爱慈悲的心去帮助他、陪伴他,而不是指责他。 有一个例子,一位朋友通过了凡先生的反省来反省自身。这位朋友说:“我的女儿今年九岁,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大家注意这句话,“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你怎么让她不爱做功课变成一直以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都是要到病很严重了才知道治,假如一点小病你就赶快去调整,那怎么会有大病?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看得远,要懂得“防微杜渐”,当领导的要有这个智慧,当父母、老师的也要有这个智慧。 "不爱做功课,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喜欢做小动作,并有动手打同学的现象,屡教不改。最近学校有三个老师找我反映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再没有改善,会面临退学或转学的问题。学校老师说真不敢相信这个孩子是学《弟子规》的。”我有点冷汗直流,这个孩子假如还到中心来学过,那我对不起他的家庭。“老师都说,我没有办法教了,你还是去找教《弟子规》的老师吧。请问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先要冷静,先要沉淀,先要反省。其实,智慧,我们刚刚提到要自知;再来,智慧表现在,面对任何问题不在结果跟现象中打转,或者懊恼、不敢接受、逃避,而是什么?面对现在的结果,去把原因找到,然后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了。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结果,他在哪里养成的?家庭嘛!比方他不专心,那一定是在家里就不专心,哪有说在家里专心,去学校变得不专心?所以孩子行为不妥,其实他只是把结果呈现出来,他在提醒我们,我们教育孩子错了。他也在提醒我们要赶紧做对的事情,所以那也不是坏事。孩子在提醒我们教育的偏颇处,孩子在提醒我们,我们都忙在工作上,没有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 喜欢做小动作、动手打同学。在家庭里面,是不是这个孩子需要做这些动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现在是在分析,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要你自己去思考。一定是在家里养成习惯,去学校才会这个样子,或者是家里有人喜欢打人,他就学会了。“屡教不改”,首先你要想一想,你教的方法对不对?你教他的时候脾气很大,那没什么效果,你要很有耐心地去引导、去陪伴他改过来。纵使你没有情绪不好,很有爱心地去教他,也不要想教一次他就改,这也是贪快。假如教一次、教两次孩子没有改过来,你就心浮气躁,很生气,那你就教不了。今天孩子不受教,基本上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身教做得不到位,或者耐性不够,这两点真的做彻底了,你不要担心,孩子会慢慢越来越好。 学校的老师说这个孩子面临退学或转学的问题。我想假如我们是学校的老师,我们有一种使命,要振兴师道,师道可贵在哪?绝不放弃人。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弃人。而且我们要自问,我们尽力了吗?我们用对方法了吗?我们有跟家长好好沟通,进而跟家长共同来帮助这个孩子了吗?因为我自己也在小学当过老师,我们这一代的老师有责任从自己身上来振兴师道。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孟子很诚恳地劝我们:“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我们侍奉他人,什么最大?以侍奉父母为最大。因为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我们假如是一棵树,父母就是我们的根。连根本都忘了,我们就是行尸走肉了。“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先照顾好这个身体,不能让父母操心,那要在哪些方面谨慎呢? 首先,“谨嗜欲”,自己的嗜好不能损害身体,喝酒喝很多,熬夜,都是不对的。还有人喜欢去找刺激,去攀岩、去挑战极限,做那些危险系数很高的运动,好不好?你挑战极限,家里的人提心吊胆,那你这种快乐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家人的痛苦跟担忧中,这很重要。再来,“慎愤怒”,脾气要控制好,不然很伤身。“慎饮食”,饮食要懂得适中,不要挑食,也不要暴饮暴食。 “慎寒暑”,天气变化的时候要懂得保暖,懂得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我记得我在澳洲的时候,冬天的温度有时候到零下一两度,一般差不多六七度,都很冷。那两个多月我都没有感冒,因为那么冷的地方我第一次去,包得很安全。我们九个男人住在一起,我比较瘦弱,结果他们都感冒了,只有我没感冒。其实这就证明一点:越谨慎的人越安全,越觉得没问题的人才真有问题,他会粗心大意。所以纵使在夏天,早晚还是要注意保暖,不要被寒气入侵了,尤其进到有冷气的地方,要带个薄外套,不然你在冷气房进进出出很容易感冒,毛孔一打开,寒气就进去了。 “慎思虑”,很多事情尽力就好了,不要一直在那里想,想到睡觉都睡不着,慢慢地就损害身体了。不要想太多,“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良心能安就好了,该放下要放下。假如你今天在那想东想西、翻来覆去,另一半也睡不好,最后全家人还都替你担心。现在得抑郁症的人很多,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胡思乱想一大堆,慢慢地脑神经衰弱。所以人生要练一个功夫一-放下,该睡觉就睡觉,该吃饭就吃饭。不要吃饭睡觉的时候还在想,听课的时候打瞌睡,精神气力要用对地方。 再来,“慎烦劳”,考虑事情周详,但是不要太过,不要常常在那里烦恼。包括不可过劳,损害身体,事情可以计划好,每天按照计划扎扎实实去做。你不要性子很急,“我今天就要把它做完”,结果做到三更半夜,身体严重损伤,这样就不好。所以当家里的人说,“好了好了,明天再做,去睡觉啦”,要领家人的这份善意。“别烦了,去去去”,这就很不妥当。以上这些是提醒我们具体要谨慎的地方,如此才能守好自己的健康。而我们人生有一件事很重要,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是没有好的下一代,这是对不起祖先,因为整个家族都要通过孩子代代去承传。《易经》告诉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万物之间是相交感的,“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请问大家,你们能不能感来圣贤子孙?《了凡四训》讲:“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年清明,我们全家踏上归乡路。我与父母乘火车,丈夫和孩子坐飞机先行一步。下了飞机,他们便购置水果、鲜花等祭祀品上山。大伯哥久居老家,早早约好一同扫墓。 站在半山墓地时,远远看见一个人扛着一桶水拾级而上,不用猜,一定是大伯哥。每年扫墓,他都不辞辛劳扛水上山,用纯净水洗刷公婆与奶奶的墓地。起初,我不解,觉得这太过辛苦,何况他腰一直不太好。今天再看到大伯哥的身影,我的内心里满是感动。这桶水,承载的是大哥对父母沉甸甸的深情与敬意,是思念与缅怀的重量。  我的两个孩子见大伯如此认真恭敬,累得汗流浃背,也意识到扫墓是一件庄重严肃之事,不可敷衍。大伯哥的言传身教,诠释着“孝”的真谛。小儿子从未见过爷爷奶奶,这次清明扫墓,让他知道老家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没有祖宗,没有爷爷奶奶就没有自己,懂得了感恩先祖。 此次清明回乡,更加坚定我跟随老师学习的信念。人唯有明白真相,断恶修善,方能拥有利他之心,利他之行,回报列祖列宗的深恩厚德。 清明,不仅是缅怀逝者的节日。更是传承孝道、启迪后人,让爱与感恩在岁月中延续!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