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今日素食:气虚,请多吃这些食物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易出汗,头晕心悸、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


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阳虚。



一、补益脾气的食物


01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02

马铃薯:味甘、性平


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03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04

香菇:味甘、性平


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和、过敏性疾病忌食。


05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者忌食。



06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二、补气的药物


01

人参


根味甘、微苦、性温,具有调气养血、安神益智、生津止咳、滋补强身之功效,被誉为"百草之王"。



归脾经、肺经、肾经,可补脾气,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补肺气,用于肺气虚弱,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声低懒言,咳痰清稀。益肾气、助肾阳。


适合肾虚不纳气导致的气短虚喘或则喘促日久,肺肾两虚,以及肾阳虚衰,肾精亏虚,阳痿宫冷等症。



02

黄芪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推荐8道素食菜谱

 青椒土豆片 

-材 料-

土豆1个、青椒1个

辣椒1个、油适量

盐、五香粉适量

生姜、醋、生抽适量


-做 法-


1. 青椒和辣椒分别切块。土豆切片,冷水浸泡10分钟以上,要泡出淀粉;

2. 土豆片捞出控净水分,炒锅加入适量的油,爆香五香粉和姜片,加入控净水分的土豆片翻炒;

3. 待土豆片变色加入青椒翻炒;

4. 土豆片和青椒炒至大约七成熟时,加入少许浸泡土豆片的水,让土豆片和青椒熟透,略有芡汁的作用;

5. 然后收汁,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加入盐、生抽、醋调味,关火。

 


 手撕香菇包菜 

-材 料-

包菜400克、香菇5朵

辣椒2个、玉米油适量

盐、鲜蔬粉、生抽适 量


-做 法-


1. 将食材洗好手撕好备用;

2. 锅里加油,下辣椒爆出味;

3. 再将香菇、包菜下锅一并炒至出味;

4. 加适量的细盐及少许的鲜蔬粉调个味;

5. 炒至食材熟透后,加少许生抽提鲜即可。

 

 彩椒菌菇烩 

-材 料-

红彩椒半个、黄彩椒半个

鲜香菇4个、杏鲍菇半个

蟹味菇1盒、金针菇1把

豆豉1把、鲜蔬粉1小勺

素蠔油2勺、盐适量


-做 法-


1. 所有食材洗干净。香菇去蒂切4块,杏鲍菇切片再切块,蟹味菇去蒂,金针菇剥开;

2. 彩椒切丁,豆豉切碎;

3. 鲜蔬粉、素蠔油、盐调匀,加点水,不用多,菌菇会出水;

4. 热锅入油,倒入豆豉翻炒出香味;

5. 倒入彩椒和菌菇大火翻炒;

6. 菌菇变软,倒入调味汁,翻炒出锅,装盘。


 

 椰汁香芋板栗南瓜 

-材 料-

芋头半个、板栗6个

南瓜100克、鲜百合半个

椰浆200ml


-做 法-


1. 食材处理好;

2. 锅中放一碗水煮,香芋切块加入煮;

3. 鲜百合加入,熟板栗切一半,用勺子将板栗肉挖进锅中;

4. 加入南瓜一起煮10分钟;

5. 椰浆倒入再煮3分钟即可出锅。


 黄芪山药粥 

-材 料-

黄芪5g、山药20g

大米50g、小米10g

红米10g、黑糯米10g

黑芝麻5g、枸杞适量


-做 法-


1. 黄芪洗净提前半小时用开水泡;

2. 准备米和芝麻,提前半小时浸泡;

3. 锅中适量冷水,倒入黄芪,煮开后放米,山药切片一起下锅煮;

4. 煮至米开花,放入枸杞搅匀即可。


 双红番薯甜汤 

-材 料-

红心番薯1个、红枣5颗

红糖40克、老姜1块


-做 法-


1. 红薯去皮洗净切刀块;

2. 放入清水中清洗,目的是洗掉淀粉,煮出来的汤色才会更清亮;

3. 红枣去核、姜片用刀拍扁容易入味。放入锅中烧开,慢火煮5分钟;

4. 加入红薯块;

5. 水开后加入红糖,煮至番薯熟透,大概15分钟就可以了。


 

 山药豆沙卷 

-材 料-

铁棍山药(约200克)2根

红豆沙馅150g


-做 法-


1. 山药去皮洗净放入锅内煮熟,约15分钟,筷子能轻易夹断即可;

2. 山药煮熟后放在碗内,用勺子背碾压成泥;

3. 分别把山药泥和豆沙馅装进小号的保鲜袋内;

4. 把两袋泥擀成长方形的薄片;

5. 用剪刀从开口处剪到底,两侧撕开;

6. 把豆沙馅平铺到山药泥上,山药泥慢慢的卷起来;

7. 最后切成1.5cm左右的块,摆盘就可以了。


 全麦红薯饼 

-材 料-

红薯300g,全麦面粉30g


-做 法-


1. 红薯去皮切块,隔水蒸熟;

2. 蒸熟的红薯捣成泥状;

3. 加入全麦面粉混合均匀,红薯和全麦面粉的配比约为10:1;

4. 面粉分成若干小剂子,搓圆拍扁入平底锅煎至两面金黄,就完成啦!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 汀兰
04月19日
作者:刘永加龚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在京任职多年,从内阁中书到礼部主事,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离京。他在北京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专门描写海棠之美的。三访法源寺海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自古素有“花中神仙”之誉。海棠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广泛,特别是海棠在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龚自珍曾有诗写道:“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当时宣南法源寺、花之寺,都以海棠负有盛名。更早时候,北京海棠不是很多,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后,北京西山的海棠树才繁茂起来。据说他的第10个女儿,小名“菩萨”,长得十分聪明美丽,但是长到十四五岁时,尚未出嫁便夭亡了,葬在西山。从此那里的海棠便繁盛起来,不但春日作花缤纷艳丽,而且秋日结果也垂实累树。后来这里还盖了庙,叫作无相寺。这里的海棠又被引种到城里的各个园林寺观,“西府”“铁梗”“垂丝”等,便盈都下矣。这个传说故事十分凄美,赢得了爱海棠的龚自珍关注,他曾吊以诗曰:“菩萨葬龙沙,魂归玉帝家。余春照天地,私谥亦高华。大脚鸾文靿,明妆豹尾车。南朝人未识,拜杀断肠花。”明代时,北京的海棠以报国寺、韦公祠最著。清初吏部尚书、画家、诗人王崇简曾写“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芷幽邃”,“燕京此花驰声价,韦祠为最此为亚”。写的就是这两处名胜海棠花。龚自珍出生官宦家庭,16岁时他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北京,备考顺天府乡试,这正是敏感好奇又雄气英发的少年青春,他来到了法源寺。此时正是春暮海棠盛极而衰的时刻,微风起花如雨,深深震撼了他。法源寺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段东侧,始建于唐,原名悯忠寺。清时,乾隆帝曾在此栽植两棵西府海棠,便开始以海棠花称颂一时。清翰林院编修、诗人洪亮吉曾写诗赞道:“海棠双树忽绝奇,花背得红面复白;岂惟花色殊红白,日午晓露光犹澈。”龚自珍后来又两次来到法源寺赏海棠花,对法源寺的海棠记忆尤深。他曾写下《悯忠寺海棠花下感春而作》:“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大隐金门不归去,又来萧寺问年华。”邀友花之寺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二十七日,正是海棠盛极之时,龚自珍与朋友金应城、汪潭、朱祖毂和族弟龚自谷,在丰宜门外一里三官庙的花之寺聚会,观赏海棠花。此后龚自珍还与朋友3次在春天来到这里,聚赏海棠花。三官庙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名为大慈延福宫,因供奉道家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故又称三官庙。庙不大,但一度香火旺盛,香客如云。《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花之寺’,曾经曾宾谷重修,俗呼‘三官庙’。壁悬宾谷诗帧,花木盈庭。”其中海棠为最,后被称为花之寺,成为文人雅士慕趋之地,因此有了“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这一说法。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杨懋建看过三官庙的海棠后写道:“南西门外三官庙,海棠开时,来赏者车马极盛。”清礼部侍郎、诗人周寿昌《花之寺看海棠》一诗,堪称描绘寺内海棠的佳作:“花之寺里海棠树,老佛坐看三百年。虬舞槎枒俯高阁,燕翻红紫烂诸天。偶因微雨破春寂,便放东风入酒颠。满眼芳菲感禅悦,却听笙磬咽流泉。”龚自珍和朋友们第一次在花之寺聚会赏海棠花时,大家都很高兴,喝酒吟诗赏海棠,突然一阵大风起,海棠花瓣落满地,别有一番奇异的景象。龚自珍惊呆了,思如泉涌,落笔如飞,写下了《西郊落花歌》:“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是写得大气磅礴、惊天动地、生动活泼,把海棠落花写出了新境界,同时也把他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境遇都写了进来。清代北京很多寺庙都种植有海棠,这些地方就成了北京人春天赏海棠花的好去处。除了法源寺,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极乐寺的海棠也非常著名。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西直门外极乐寺海棠,奇品也,相传寺僧以苹果树接种,开时雪肤丹颊,异色幽香,观者莫不欣赏。”《光绪顺天府志》也载:“极乐寺惟海棠数十株,暮春三月,拆苞吐馥,艳如赤霞,娇如晴雪,夕阳万点,尽收其中。”离京后的思念龚自珍在北京居住时间累计近30年,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以至都不愿出京任职。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中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朝廷要他去地方任知县,他却呈请仍继续担任内阁中书。几年后,朝廷要他赴京外任同知,升正五品,他依然坚持继续担任六品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叔父龚守正升任礼部尚书,根据朝廷引避制度,龚自珍就不能继续留在礼部任职,于是他辞官离开北京。离京时,原本就情感炽烈的龚自珍深情写道:“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写出了他一家与北京的渊源,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北京的不舍与眷念。离京不久,龚自珍就开始怀念北京的胡同小巷与风光景致,以及北京的海棠花。龚自珍应该是古代诗人中最爱海棠的一位,尤其偏爱北京的海棠。在返回老家的途中以及南归后,他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命名为《己亥杂诗》,其中就有两首点明忆写北京的海棠,生动描写海棠繁花满枝胜景的名句有“叱起海红(海棠的别名)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女墙百雉乱红酣”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己亥杂诗》第二〇六首,副题是“忆海棠”,写道:“不是南天无此花,北肥南瘦二分差。愿移北地胭脂社,来问南朝油壁车。”写这首诗时,龚自珍正在整修羽陵山馆以便居住,为此四下访求花木,致使他平时喜爱的各种花卉尤其是北京的海棠花,一一浮上心头。他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南方不是没有海棠,而是其饱满程度却比北京的海棠大约相差二成;他真想把北京的海棠移来,使其与江南的海棠作伴。可见他对北京海棠的怀念之深。后来,龚自珍偶然看到他早年到法源寺赏花时收藏的海棠花瓣,这是一位朋友所赠,于是有感而发,提笔写道:“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前面他还写有序言:“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龚自珍的一生颠沛流离、久不得志。所以这首词写得很是伤感,读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这也许正是他对自己一生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与苦痛社会感触的反思吧。如今,龚自珍离去已经180多年了,北京海棠花依然是人们的最爱,目前北京主要赏海棠花的地方有:元大都遗址公园、陶然亭公园、北京植物园、中山公园、颐和园、宋庆龄故居和香山碧云寺等,每到春天,人们就会热衷于到此观赏海棠花,一睹芳容。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程思遥 高炜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中国妇女报2025-04-04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迎来又一喜事:长者食堂正式面向村里7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开餐。上午九点半,大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冰梅将刚从智能烹饪设备出炉的食品与长寿面送到老人的餐桌上。前期对全村老人进行摸底、问询需求,再由多方资助建设长者食堂,大贤村高龄老人一餐热饭的问题迎刃而解。群众对长者食堂的认可无疑是对谢冰梅工作最大的肯定。在她的带领下,昔日落后的大贤村,正逐渐变成队伍强、产业兴、风貌美的星级村。我就是要回来的人2018年6月,谢冰梅从暨南大学毕业,随后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开启了教学生涯。然而,来自家乡的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我们村‘两委’准备换届,希望你能回来服务家乡。”2020年6月的一天,老家的村支书给谢冰梅打来电话,表达了对她回来建设家乡的热切期望,这让她陷入了沉思。“我从小在大贤村长大,对村里感情很深,小时候日子过得艰苦,就盼望着家乡富裕起来。”谢冰梅深知,乡村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而她学习的行政管理知识正好可以用来建设家乡。“总要有人回来,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当时,“时代楷模”黄文秀反哺家乡、担当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着谢冰梅的内心。“你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年轻人怕什么,总要有点儿理想。”大学导师这番支持的话,坚定了她回乡的决心。于是,谢冰梅毅然辞去广州的工作回到大贤村。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谢冰梅组建起一个年轻、有干劲儿的村“两委”班子。村干部队伍个个都是大专以上学历,6人中有4名女性,平均年龄33岁。大家工作热情都非常高,舍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扛起了振兴大贤村的重任。狠抓环境整治 让旧貌换新颜“一个人如果家里很整洁、环境很好,做人做事的信心也会提高,人改变环境,环境反过来也能影响人。”谢冰梅在微信空间置顶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话,希望与村民共勉。过去,大贤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生活垃圾乱丢乱放,虫蝇滋生、臭气冲天,村民怨声载道,环境整治势在必行。“当时大贤村集体账上余额不到2000元,但环境整治这件事必须搞,而且在2020年年底前一定要完成设施的建设工作。”作为“指挥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谢冰梅发动村民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协调建成了21个村屯垃圾收集箱。通过深入宣传教育,村民讲文明、讲卫生理念逐渐形成,自觉清洁房前屋后,种花养草,人居环境焕发新颜。大贤村变得干净清爽,篮球场、图书馆、小公园……公共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舒坦。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在村里有事干、有钱挣,才能真正活得安心。”大贤村环境改善的同时,谢冰梅四处奔走调研,寻求产业发展的良策。村里有个酱油厂,由于不善宣传,酱油销量一直升不上去。了解情况后,谢冰梅重新梳理了产品特点,做品牌、改包装,展现产品优势。同时,她积极联系宣传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并联系直播平台销货。如今,酱油厂每年的产量达到了20万斤,业务繁忙时会请乡邻来帮工,带动了15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大贤村集体建起了300亩中草药种植产业园。2024年,谢冰梅又引进占地300多亩、投资近3亿元的路基圆通养殖设施农业项目。酱油厂、淮山厂、实木家具加工厂、三华李基地等一大批产业在大贤村落地并实现蓬勃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贤村1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们的话很实在,我听了很感动,觉得自己没有白回来。”谢冰梅说,路是走出来的,希望自己每一步路都能勇敢地走,踏踏实实地走,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记者高峰)责任编辑:黄天皓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郑州晚报2025-04-02曾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称号的张升华,近日因主动替病故二弟偿还两万余元债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这名河南省郑州市发展改革委的转业军官,用行动诠释了“人走账不灭”的家风传承。2005年从武警某部转业的张升华,数十年来默默承担着赡养父母、帮扶两个弟弟成家、抚养侄女及照料残疾舅舅的重担。其家庭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但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2023年父亲去世、2022年孤寡舅舅患癌截肢等变故接踵而至,今年2月二弟突发疾病离世。处理二弟后事时,张升华意外发现三个泛黄的账本:既有早年因贫困向街坊借的生活用品钱,也有赊购化肥农具的陈年旧账,甚至包括病逝前为接送孩子赊欠的三轮车款,总计14笔债务涉及13位乡亲,时间跨度达15年。“人走账不能走!”家庭会议上,张升华说服了年迈母亲和大妹小弟。他优先偿还三笔紧急欠款,对余下债务逐一登门承诺:“我二弟借的钱,我们全家一定还清。”得知情况的单位领导同事曾发起捐款,却被张升华婉拒:“自家的事不能给大家添负担。”面对乡亲“不用还”的体谅,他坚持按期偿还,至今已履行九成债务。“这些年他帮两个贫弱弟弟盖房成家、给孤寡舅舅治病养老,现在又扛起这份债。”老家的乡亲和单位的领导、同事由衷地赞叹道:“真不愧是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的称号,他当之无愧!”(记者 苏瑜)责任编辑:张青玲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作者:陈玮2月26日,记者走进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检修库看见,一列列长途奔波的动车缓缓驶入,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董宏涛在给几名青年技工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多年发展,铁路行业从过去的既有线到高速铁路再到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取得了巨大进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表示,高铁技术的迅速迭代,对一线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董宏涛的职业生涯始终与基层一线紧密相连。30余年扎根铁路一线,他既是守护动车安全的“全科医生”,也是为产业工人成长鼓与呼的“代言人”。在“双轨”人生中,董宏涛用精湛技艺与履职担当,践行工匠精神与人大代表的责任使命。“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这是董宏涛团队的工作信条。团队每晚都要对动车组数以万计的零部件进行“体检”,确保列车次日安全出库。“每个细节都关乎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生命安全,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董宏涛说。参加工作30多年来,董宏涛刻苦钻研,提升业务技能,练就了诊断和处理动车组“疑难杂症”的本领,守护一列列动车安全运行。董宏涛深知,“金刚钻”不能只握在自己手中,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他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技术技能的“传帮带”,为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董宏涛尤其关注青年工人的成长。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他走进职业院校传授实践经验;在车间,他手把手指导青年技工拆解分析复杂故障,鼓励他们“既要用好扳手,也要握紧笔杆”,努力成为实践和理论融会贯通的高技术产业工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董宏涛将一线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他发现,许多工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根基薄弱,制约了技术创新。为此,他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培训学习制度的建议》,推动完善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董宏涛提出“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转型升级”的观点。他在调研时发现,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使“会操作机器”的工人与“懂机器原理”的工人差距拉大。为此,他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创新激励、完善终身教育等方面提出多条建议。过去一年的履职中,董宏涛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职业院校走访调研,跨界参与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助推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在陕西落地。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从技术专家到人大代表,董宏涛的“双轨”人生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近期,董宏涛正完善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新建议,他将继续聚焦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八级工”制度落实,反映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人之声”。记者手记在高铁脉搏中聆听“工匠之声”深夜的西安动车段依然喧嚣。检修库内,灯光打在银白色车体上,折射出冷冽的光泽。董宏涛在检修库里日复一日地忙碌,始于黄昏,终于黎明。他和团队成员每晚要为30组动车“把脉问诊”,但他的视野并未局限于车间。董宏涛巡检发现动车段外排污管道破损威胁铁路安全,助推多部门联合整治,将“垃圾山”变为绿化带。他多次到职业院校、生产一线走访调研,把来自基层的心声和期盼写进建议。在董宏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墙上的标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格外醒目。董宏涛不仅传授技术,还倡导“知识型工人”理念。他坚信,产业工人只有向知识、技能、创新三维转型,才能支撑“中国智造”。当复兴号穿过晨雾驶向远方时,董宏涛望着列车,眼神炽热:这里的每一列列车、每一颗螺丝都由工人铸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要把“工人之声”“工匠之声”传递得更远。来源:陕西日报责任编辑:丁佳豪 张锦茹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我们开发潜能,一来是孝亲,孝顺父母,再来是尊重圣贤人、尊重师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长大,而有老师的教导,我们才能从对很多事情不知道、不懂,慢慢变得懂事,从没有智慧慢慢变得有智慧。所以人有两种命,一种是身命,一种是慧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智慧,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第二个民族有这么高的智慧。这么高的文化智慧,代代传承了下来。我们这个民族代代都有孝子,都有忠臣,而且一个朝代几百年,几乎没有听过会伤害父母的人。可是我们这三五十年却忽略了中华文化的学习,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教育,人们堕落的速度将无法想象。所以,文化重要,智慧重要。有一句话叫“虎毒不食子”,多么凶猛的老虎都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孩子。人是万物之灵,应该是非常有灵性、非常有德行才对,可是没有文化的教育,我们将比老虎更狠。现在有些人没有听从圣贤的教诲,有许多堕胎的案例产生,而且堕胎的女子当中,不满十八岁的占大部分,可怜!       我曾经教小学生,有时候看到这些报道,我就觉得假如我没有把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我那些学生,让他们的人生走得这么凄惨,那就对不起我那些学生。所以从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就可以了解,人一定要接受圣贤教诲、接受老师教诲,才会懂得人性的尊严,才不去糟蹋自己,不去伤害别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老师这个行业就很特别,就是要把做人的道理传承下来。我们每天给孔老夫子鞠躬,为什么他会这么受尊重呢?因为孔子把他之前的圣贤教诲汇集起来传给我们。他是承续前面的两千五百年,又开启后面的两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功劳最大的就是孔老夫子。而且每一代都要有人传承。每一代都有老师把文化传承下来,我们才有机会学习这些智慧,才能分辨是非、善恶,才能把人生走好。以我自己来讲,我感觉老师的恩德非常大。我以前心量比较小,见不得人好。念初中的时候,同学考试考得比我好,我心里就很不高兴,心里想,运气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你看“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看到考得比我差的就很高兴,这叫“五十步笑百步”。人家只不过比自己考得稍差些而已。人家考不好已经很难过了,你还幸灾乐祸。他考不好,我高兴了,还把自己的考卷故意拿给他看,然后跟他讲:“哎呀,不小心就考得比你还要高。”人不学,就不知道这个心念不对,折福。所以,我走入社会怎么做事都不顺,前三年换了差不多十个工作,怎么做都不如意。我爸爸跟我开玩笑说:“你的名片都可以开展览,换太多公司了。”人没有福的时候,做什么都不顺利。      在我二十五岁那年,很幸运,也很有意思,我的同事送我一套录音带。他说这一套是人家送他的,让我先听。人家送给他的,是他的福气,他没有听,反而变成我先听了。然后就认识了师长。那个时候师长都快要到新加坡去了,而我就是从那一套录音带开始听。一听才知道以前的人生态度都不对,难怪做什么都不顺利。      《尚书》中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个人做善的事情,上天会降吉祥、福报给他,做不善的事情,会降临很多不顺利的事情,甚至是灾祸。      我之前不懂事,心态也都不对。师长说:“人的心量要大才有福。”我听懂这一句话之后,从那天开始,只要能帮助别人,我一定尽力去做。结果我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从做事都不顺利,到只要我想,考试就会成功,后来就顺利到学校去教书了。我教了两三年的书,后来又到了海口,就这样很多年了,我都在做推广中华文化的工作,都挺顺利的。因为听了师长的教诲把我的命运转过来了,所以我这一生非常感激师长他老人家的恩德。怎么报师长的恩德呢?好好照他老人家的教诲去做,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为民族做一点贡献。而你越尊师,智慧越能得到提升,因为师长教我们要帮助别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人民日报2022-06-21人物“时代楷模”钱海军故事钱海军,中共党员,现为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1999年至今,他在本职工作之外,累计提供电力维修志愿服务约2.5万小时,结对帮助困难老人100余位,同时还带动身边的人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行动,惠及数万人。钱海军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不久前,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点评钱海军的名片上只有短短的3行字:“电力义工”“钱海军”和手机号码。正是这张简简单单的名片,勾勒出钱海军持续20多年的公益之路,给无数家庭带去安心和温暖。在电力系统,有个行业术语叫“表前表后”,即以电表为分界点,从供电网络进入电表中的线路,归供电公司管,为“表前”;从电表出来接到用户家里的线路,是用户个人资产,为“表后”。从事电力服务工作30年,钱海军爱岗敬业、学用结合,从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成长为单位的技术能手、有口皆碑的“万能电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23年,身穿共产党员服务队红马甲的他走街串巷,为大家排忧解难,成为老人们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事不分‘表前表后’。”对于钱海军来说,“表前”是一生的事业,“表后”是无法割舍的牵挂。全年“在岗”,24小时“开机”,从风华正茂到头发花白,钱海军凭着“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的朴素想法,将志愿服务化为一种习惯,立足平凡岗位铸就非凡事业,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微光成炬,薪火相传。2012年起,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和志愿服务中心先后成立。由钱海军发起的“千户万灯”项目,不仅为慈溪1800多个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还走出浙江,为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6000多个家庭送去光亮和温暖。台风抢险、变电抢修、安全用电宣传、解决居民用电故障……在钱海军带领下,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不断延伸,“星星点灯”“复兴少年宫”“暖心空巢”等公益项目也在持续开展。如今,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到1200多人,累计开展服务3万余次,服务时长超21.3万工时。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西南山区,志愿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从一个人的一腔热血,到千余人的公益慈善品牌,背后是爱心的汇聚和精神的传递。来自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起而行之的力量。“能让老百姓少停电、不停电,再苦、再累、再危险,都觉得值”,同样从事电力工作的工人备受鼓舞;“未来,我也要成为这样热心助人的人”,曾受益于“千户万灯”项目的中学生默默立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用爱和奉献点亮心灯,照亮一方天地”,许多网民表达对钱海军的敬意,向善行善的涟漪不断扩大……无论身处何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向外传递温暖与善意的“光源”。人人“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爱与温暖。责任编辑:孙国策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