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父母欢喜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哪些事情父母会很欢喜?第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看到兄弟姐妹非常和乐,他们最放心。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兄弟姐妹三个,父母想给他们一些钱。给大姐,大姐说:“妈,不用了,我不缺这些钱,您给弟弟妹妹就好了。”父母去问弟弟,弟弟说:“给姐姐和妹妹就好了。”后来去问妹妹,妹妹说:“给哥哥跟姐姐就好了。”大家想一想,父母一定很欣慰、很安心,兄弟姐妹不分彼此,“财物轻,怨何生”。父母很感动,对我这个朋友讲:“纵使我们离开人世,也不担心你们兄弟姐妹了,因为你们这么和乐,会互相帮忙、互相体恤。”     “兄弟睦,孝在中”。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大姐跟我同一所大学,我妈妈就很放心,因为我姐姐会照顾我。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吃中药,姐姐熬了一两个小时,又从校外端到宿舍给我喝。所以要常常念着父母、兄弟姐妹这一份恩情,这是兄友弟恭。       我从小跟两个姐姐感情很好,我都是叫大姐、二姐。然而我看现在的人不尊重哥哥姐姐,直接叫哥哥姐姐名字,这样不尊重,很不好。有时候人家问:“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把姐姐名字说出来,心里怪怪的,从来没有直接叫过姐姐的名字,都是称大姐、二姐,越叫越亲。       养父母之心,除兄友弟恭外,还有哪些事会让父母觉得非常欢喜、欣慰的?日行一善,做好事,父母很欣慰。你们参加青少年营,这都是在落实养父母之心。大家认真学,德行越来越好,父母不是高兴一天两天,这一辈子都放心、都高兴。所以我们好好学习,父母是最高兴的。在学校的功课不要让父母操心,跟同学们相处很有德行,就不会有摩擦,这都让父母安心。      “身有伤,贻亲忧”,首先,自己的身体要照顾好,不能让父母担心。要让父母早睡早起,睡眠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早睡早起身体才会好。第二,饮食要均衡,不能暴饮暴食或者偏食。第三,要锻炼身体,新陈代谢才会好,每天持续的、固定的运动习惯很重要。第四,情绪要好,每天要有欢喜心,每天要去感恩,看人家的优点。常常都是念父母恩、念别人的好,心情就好了。      “德有伤,贻亲羞”,你道德有损伤,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身体损伤了,可能担心一两个礼拜;德行有损,可能父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甚至死不瞑目。所以为什么古人提醒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定要守住道德的标准,不可以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      据报道,有一个官员差一点儿就要贪污,为什么后来还是把持住没有贪呢?因为他想到了父亲,他的父亲是小学老师,一生中最重视名节。假如儿子贪污了,等于让他父亲从此抬不起头来,甚至有可能会自杀。因为他了解父亲是很重名节的人,这样做会让父亲生不如死,他一想到这里就不敢贪了。后来东窗事发,他许多同事通通被关起来。是什么救了他?孝心救了他。事后他很感叹地说,假如他贪了,现在中秋节、春节,他就不能跟父母、跟所有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这一生做什么事都要守住道德的标准,做事情要谨慎。这是“德有伤,贻亲羞”。      而且“德有伤”,不只会让父母蒙羞,假如你走到哪里行为很不好,人家一看,“那就是华人。”羞了谁呀?让整个中华民族蒙羞,这就造罪孽了。你是某某学校的,你穿着校服出去干坏事,公共场合讲话很大声,很没礼貌,人家一看,那就把整个学校的脸都丢光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调皮,人家说:“那是谁家的孩子?”我一听就觉得很丢脸,赶紧乖乖的,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感到羞耻,否则就不孝了。       小时候,父母抱着我们,婴儿七八个月的时候天真可爱,常常都能逗父母欢喜,长大以后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大家想一想父母的感受,曾经那么可爱的儿子,现在讲话居然句句都刺到妈妈的心上去了。有一位妈妈跟我讲,她的孩子每一次讲忤逆的话,她都要三五天心情才缓过来。听到这里,我们真的不忍心再讲一句让父母痛苦好几天的话,报恩都来不及,还这样折磨父母就不对了。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恭敬地侍奉父母,这是养父母之心。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1日
             自从学习《了凡四训》课程后,我的情绪比以往平和许多,对待人和事有耐心了,尤其是学会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太重要了。       我感受到先生和孩子也在往好的方向转变。更重要的是,我的学习动力加强了。在“弘扬”传统文化这件事上,不再只是心上有,而是开始付诸行动,也稍稍懂得该如何去做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在高兴之余,我也察觉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与人相处时,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很难迅速从事中摆脱出来。就像周六晚上在老人那儿吃完饭,我一直忙着回复信息,没有着急回家。到了八点多,先生开始不耐烦,说了些抱怨的话,说我做的都是没用的事。我嘴上顺着他,但心里却很不高兴。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太自私,只想着做自己的事,没考虑到先生的感受。他想回家加班,而且他刚出差回来,身体疲乏需要休息,我一点都没有体贴、理解他。想到这些,我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       其次,我的反思能力不足,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事情发生之后,甚至过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并且反省的深度也不够,尽管是这个状况,我也不气馁,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再有,我还总会产生恶的心念,把别人的好心往坏处想。有一次和先生去超市,路上先生说想买土豆,我当时正拿着手机看群里的信息,就随口应了一声。快到超市时,我的眼睛还盯着手机,便问先生是不是只买土豆,先生说一起去看看。那一刻,我竟觉得先生是想阻止我看手机,可接着先生就说,一起去看看有什么你想吃的……顿时,我满心惭愧,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通过学习,我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以前我根本没有反省意识,总觉得自己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特别感谢老师给大家提供线上和线下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感恩老师的教海!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08日
       通过这一周学习《了凡四训》,对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几句话印象很深刻。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了凡先生心中一片大义,想的都是天地祖宗、国家社会,以及修身,齐家、治国,没有一句提到自己,也没有提及要怎样利于自己。了凡先生的这颗心,真是无私公正,满怀的都是感激之情。      了凡先生改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对天地、祖宗、国家都是一片感恩之心,浩然之气。与了凡先生一对比,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习气和毛病没有改正就是自己的这颗感恩心不足。忘记了祖宗、国家、父母、老师的恩德,失去了感恩心,必然就会失去改过向善的动力。       对于国家给予自己的恩德,平时很少想到,但生活中却实实在在的享用着国家给予我的恩惠和庇佑啊!       回想过去,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师范院校,还没参加工作就开始领国家的补助,每月60元的生活费,现在看似不多,但是在30年前,基本就能解决温饱了。再看我父母,现在能够颐养天年,领着退休金,悠哉悠哉的过日子,也是因为有国家的护佑。而自己很多时候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忘记了国家,忘记了社会,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该怎样报国家之恩?现在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像康老师、王老师能够办学,引领大家学习圣贤文化,举办公益论坛,挽救破碎的家庭和有问题的孩子,这就在做利国利民的大事,这就是真正的报国家之恩。我和老师一比,真的差的很远。我愿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       同时也特别感恩今生能遇到康老师和王老师,二位校长呕心沥血,教学、传播圣贤文化,让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最近几天,身边的一位要好的朋友要离婚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说散就散了,自己劝了好几遍,怎么劝也劝不住。让他们来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也不学,并且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学,我怕自己变好了,不恨他了,我就不能和他离婚了。她的说法真的是让我无言以对。如果自己不学习传统文化,肯定也和她差不多,“任己见,昧理真”,不知道对错,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不在乎父母、孩子的感受。       所以特别的感恩老师,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由此而知跟着明白的老师学习该有多么的重要。       老师在课上讲,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一定要时时提起感恩之心,报答天地祖宗、国家社会,父母老师等等所有的恩德!      无比的感恩老师,感恩大家。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08日
张志宏张志宏,河北南皮人,1925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航空兵第6师16团副团长。1939年1月入伍,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10日,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1952年10月11日,张志宏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八号。张志宏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6师16团副团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前,他一直在沈阳东塔机场做飞行训练,曾数十次翱翔在沈阳的上空。他在一次飞行训练中牺牲,被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战斗英雄到飞行员张志宏14岁报名参军,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参军后,他历任战士、青年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由于他执行任务坚决,作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屡建战功,曾获“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诞生。为了加速空军建设,上级决定从陆军选拔一批受过战斗考验和锻炼、表现优秀的干部战士,到空军航校学习飞行。张志宏经过政审和体检,于1950年8月调入锦州空军第3航校学习飞行。学习期间,他严格训练,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飞行技能。1950年11月20日,以独立步兵第170师师部及508、509团团部为基础,在鞍山组建空6师,下辖第16、17两个团(空17团于1951年1月13日改称空18团)。1951年4月19日,空6师接收苏军驻沈阳一个空军师的装备,包含米格-9飞机58架,雅克-11飞机2架,雅克-17飞机5架,通信机2架。就在同一时间,张志宏从航校毕业,被分配到空6师16团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后升任副团长。他带领飞行员投入换装飞机后的紧张飞行训练中。整装待发的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参战荣立三等功1951年12月8日,空6师由沈阳东塔机场进驻安东(今丹东),共有42名飞行员、52架米格-15战斗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空16团驻守安东的机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美空军将该机场作为“A点目标”,实行白天“12小时控制”和夜间“宿营干扰”战法,实施不间断袭扰,妄图摧毁机场。张志宏组织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不定时进行空中巡逻,并加强与高炮部队协同配合,迫使敌机不敢靠近,确保了机场安全。1952年1月31日上午,空16团出动36架飞机在朝鲜平壤附近上空与12架美机空战,1大队大队长许秀玉击落F-84型飞机1架,2大队中队长朱玉廷击落F-86型飞机1架。这是空6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以来首次击落敌机。战斗中,张志宏发扬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敢打敢冲,荣立三等功1次。在沈阳上空训练时失事1952年3月13日,空6师结束轮战锻炼回到辽阳。3月15日,该师开赴广州接替空18师防务。1952年5月中旬,中央军委要求志愿军空军歼击机部队进行第二番作战,即已经参加过和正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空军部队,继续轮番参战,以增强志愿军的战斗力量,加强空军部队的战斗锻炼,当时也称之为“加打一番”。空6师积极备战,随时准备第二次出征。1952年7月10日,空6师由广州出发,21日抵达沈阳东塔机场准备参战。1952年8月,米格-15比斯开始引进,空军分配给空6师52架,张志宏和战友们开始进行新飞机的飞行训练。1952年10月10日,空6师16团在东塔机场组织昼间飞行训练。16时22分,张志宏驾驶米格-15教练机,带飞行员谢恩邦进行复杂的特技检查。飞机高度上升到500至600米和进入三转弯前,塔台与他联系均正常;飞机高度上升至3000至4000米时,再与其联系,已听不到回答;塔台发现他们的飞机进入左螺旋,马上命令他们改出螺旋,飞机向右改了一下,未能改出,机体在螺旋中不断下降;塔台连续3次发出跳伞口令,未见其动作,第4次跳伞命令还没有说完,只见飞机急剧下降,坠地爆炸。张志宏和谢恩邦不幸牺牲。张志宏使用的皮箱他们应该是想保住飞机而放弃了跳伞,毕竟多一架飞机就多一次打击敌人的机会。1953年1月28日,空6师带着张志宏的遗愿由沈阳东塔机场起飞进入安东浪头机场执行第二次参战任务。1953年7月16日,空16团中队长娄连仲、飞行员刘传玉各击落1架F-86飞机。7月19日,在新义州上空反击战中,空16团3中队飞行员沈洪江击落美机1架、飞行员郭树武击伤美机1架,这次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次击落敌机的空战。空6师两次参战,共击落美机26架、击伤5架,被击落飞机28架、击伤19架,牺牲飞行员15名。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战斗机飞行员年轻的生命更是无价之宝。但是,在生命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空中勇士的忠诚与无畏。感恩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
清代文人袁枚不仅精于烹饪,而且是一位烹茶高手。这从他的《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即可看出端倪。在仅有300余字的《茶》一则中,袁枚将茶道的用水、藏茶、泡茶之经验娓娓道来。文字摇曳多姿,极富层次感,读来饶有趣味。泡茶用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的优劣。袁枚深谙此道,故开篇即言:“欲治好茶,先藏好水。”天下好水得之不易,一般人家可藏些天泉水、雪水用来泡茶。他还得出“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的结论。谈茶之品质,则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最,其次是龙井。论藏茶,提出了“用小纸包”,“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用纸盖扎住”。讲泡茶,主张“烹时用武火”,“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亦不可取。接着,袁枚列出了认为“可饮”之茶,仅有武夷茶、龙井茶、常州阳羡茶和洞庭君山茶,三言五语即说出了茶之特性。如介绍武夷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概括其功效“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用比较的手法,说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最后得出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的结论。此外,书中还写到与茶有关的食品。如《点心单》中介绍了一种叫“面茶”的点心:“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这里说的“面茶”,其实就是今天的茶点。《须知单》里提到“茶腿”,即用茶叶、竹叶熏制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宜快炒,易贮藏。《水族无鳞单》中写到我们非常熟悉的“茶叶蛋”:“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随园食单》对茶叶方面的记述虽然十分有限,但在这极其有限的文字中,足可看出袁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品茶评茶专家。来源:语言文字报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
几千年来教育孩子都是以德为本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我们看现在青少年,几个人人格健康?谁养出来的?《三字经》讲得很清楚,“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谁都有责任,尤其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以至于负责教育方面的官员。这个“父之过”也包含父母官,因为管教育的官员,他是拿旗帜的,他是指引方向的,你这个指挥棒错了,底下就偏掉了。所以公门好修行,当官的人走对了,利益后世、当代;你走错了,整个偏掉。你教育方向走错了,二、三代人都受到损害,培养出来可能心性、人格上都不是很健康。     我们几千年来教育孩子都是德为本,现在德摆在末去了,本末倒置怎么教得出好人才出来。所以《孝经·开宗明义》就讲到,“夫孝,德之本也”。你得先把孩子的根,根本扎稳,要从孝道教起。你教知识,孝道就很难落实了。孝道要从很多思想去引导,还要老师做榜样,还要引导学生回去落实,那这个孝就深植在他的心中。你一直在赶进度,怎么培养德行?结果一直赶进度,一直填鸭一大堆知识,我们不也是这么过来,读了十几年,现在心里还装了多少这些知识?都忘光了。所以东方的教育注重悟性,智慧的启发,德行的启发,而智慧、德行启发了,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近这二、三代人,教育不是依照老祖宗的教诲,依照功利社会,甚至依照美国那些做法,欧美那些思想观念。欧美他们注重这些才能、知识的培养,坦白讲他们的下一代也是乱七八糟。我们有五千年经验,居然没信心,还去学他们,结果我们现在的下一代,也乱七八糟。本来五千年的教育都遵从老祖宗,像民国初年的时候,小学生的作文,现在的大学生都写不出来,能力培养得很好。现在大学生好像接受的知识很多,但非常浮躁,写一篇文章错字连篇,根本不成为一篇文章,愈教能力愈差。所以这个时代值得我们省思,不能再错下去了,要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来。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
教好子女
上世纪八十年代,牙科医生爱德华家的小儿子迷上电影的艺术效果,说想拍电影。父亲爱德华没有把孩子的话当玩笑,而是买来一台手持摄像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儿子合作拍了一部影片。10岁那年,孩子对编程产生兴趣。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爱德华也不甚了解,但仍陪着一起捣鼓。在爱德华的教育理念里,陪孩子成长,是再为重要不过的事。后来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创建了大名鼎鼎的社交网络Facebook。这个孩子就是马克·扎克伯格。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写下什么,取决于父母。有位作家曾感叹:“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但很多父母都无视这个有效期。在他们眼中,赚钱比孩子重要,事业比教养重要。为了工作,放弃陪伴孩子,他们说:“放心,家里有人带。”为了事业,不再亲自教导孩子,他们说:“放心,孩子长大后会明白的。”然而,很多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教育孩子也只有一次机会。正如一位主持人曾这样提醒父母:“孩子的成长不可逆,等他攒够了失望对你失去信任时,你再想插手他的教育,喋喋不休地说教,他只会想:我需要你陪伴的时候,你一直说工作忙,要赚钱,等我长大了,你再来指手画脚,凭什么呢?”真正明智的父母,都懂得在教好孩子上下功夫,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孩子。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父母事业做得有多成功,而是培养出一个善解人意、让父母省心的孩子。​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
作者:杨俊钦 张志强 党艳丽 鲁奕辰 郭伟伟 0:00 / 00:42在辽阔的昭苏高原西南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四团就在这片土地上。七十四团西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有着绵延百里的边境线,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气温只有1.5摄氏度,堪称远离城市的“孤绝之地”。自七十四团建团以来,一代代女护边员就在这里守边、护边,把青春和热血镌刻在边境线上,成了新时代的“花木兰”。图为巡逻中的女子护边队。杨俊钦 摄春天的昭苏高原仍是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七十四团的边防哨所,近距离采访这些“花木兰”。昭苏高原迎来第一批女护边员为什么护边?护边为了什么?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女护边员郑海燕向记者讲述了母亲李淑英的故事。1963年2月,新疆伊犁的天气格外寒冷。李淑英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坐着解放牌汽车从六十八团出发,一路奔波15天,最后抵达了七十四团,他们将作为护边员在这里守边、护边。李淑英是一名山东女兵,动作干练,目光如炬。经过一路的奔波,除了劳累,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与世隔绝”。一路上,没有公路,都是雪原,特克斯河上没有桥,只有渡船。抵达团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雪山,紧接着便是沿着纳林果勒界河分布的边境线,也就是他们要守护的地方。当地牧民说,这里的地名叫坡马,是蒙古语,意为“边防要塞”。看着绵延的边境线,李淑英思绪纷飞,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不久后,作为团场第一批女护边员,李淑英学会了骑马,和其他女职工一起,定期在边境线上巡逻。很快,初来时的新鲜感逐渐淡去,艰苦的生活时常令人难以忍受。一家人住在地窝子里,喝的是融化的雪水,吃的是干馍,生活物资极度缺乏,日子过得很艰难。尽管如此,李淑英工作起来依旧干劲十足,她多次给子女讲起一段令她引以为豪的经历。“那年4月中旬,师里调拨来2台东方红拖拉机、2台轮式拖拉机。当时男驾驶员不够,我母亲学过拖拉机驾驶,便被选中成了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每次说起这事,她都特别骄傲。”李淑英的女儿郑海燕回忆说。那时的昭苏高原春寒料峭,残雪尚存,李淑英不畏寒冷,风风火火地驾驶着拖拉机,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为了抢时间开荒播种,李淑英和同事们黑夜驾驶拖拉机犁地,白天抢时播种。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全团开荒播种春小麦、油菜、马铃薯6000多亩,超额完成了师里下达的生产任务。在钟槐哨所圆了守边梦1965年,李淑英家里增添了新的人口——最小的女儿郑海燕在边境线旁出生了,家中的孩子从3个增加到了4个,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家里每天都充满了爱和温暖。在李淑英的悉心教导下,4个孩子茁壮成长,长大后都留在团场工作,担任会计、水管所工作人员、护士、社区工作者,为团场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2015年,郑海燕从社区工作岗位光荣退休了。那一年,钟槐哨所的护边员因工作调动离开,需要补充一名护边员。自小在边境线上长大的郑海燕,特别敬佩像母亲那样的女护边员,便主动提出申请,如愿成了一名“高龄”女护边员,驻守在钟槐哨所。三月下旬的钟槐哨所。杨俊钦 摄钟槐哨所是七十四团成立初期“一号哨所”的旧址,距离团部12公里。郑海燕刚到哨所时还没通柏油路,冬季车辆难行,物资运输困难。“我都是赶在入冬前就从团部购买、拉运足够4个月用的越冬物资,来年冰雪消融时才下山。哨所上没有信号塔,手机无法使用,也没有电视,我就每天以步行巡逻为乐,登高望远,眺望祖国的美丽河山。”郑海燕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满是自豪感。图为郑海燕(左)带着一名女护边员巡边。杨俊钦 摄长期驻守哨所,生活充实而愉快,唯一让郑海燕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她的父亲早在2000年就去世了,每到万家团圆的时候,想起年迈的母亲无人陪伴,她内心就会感到无比愧疚。每次,她向母亲表达歉意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希望她以工作为重,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这份叮嘱,郑海燕牢牢记在心间。后来,钟槐哨所附近修了柏油路,各项生活设施日渐完备,郑海燕便把母亲接到了哨所里同住。母女两代女护边员“合体”的日子温馨而愉快,也是哨所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钟槐哨所里,摆放着不少七十四团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其中好几张照片里有年轻时李淑英的身影。已经90多岁的她腿脚不利索,但总是爱看这些照片,边看还边跟郑海燕分享从前屯垦戍边的故事。每次郑海燕都听得泪眼婆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护边员的责任和使命。2020年9月28日,李淑英盘算着快到国庆节了,想和女护边员们一起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那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山脊,照到小小的哨所时,护边员队伍安静地肃立在哨所旁,郑海燕搀扶着母亲李淑英站在第一排。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国旗缓缓升起,李淑英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郑海燕说,她永远记得那一天那一幕,母亲内心翻涌的情愫,深深感染着她、激励着她。2021年3月,李淑英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在她所热爱的第二故乡——七十四团离世。办完丧事后,郑海燕继续上山,留守在钟槐哨所巡边护边,把母亲为祖国守边护边的遗志继承下去。新时代的女子护边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像郑海燕一样来到边境一线,加入护边员的队伍。目前,在七十四团的百里边境线上,女护边员的数量有数百名。其中,一支由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女性组成的女子护边队,像一朵绚丽的花朵,绽放在边境线上。巡逻中的女子护边队。杨俊钦 摄这支女子护边队的队长名叫乌登,今年31岁,是蒙古族,曾是一名军人。2016年9月退伍后,她没有选择去大城市,而是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返回家乡从事护边员的工作。在工作中,乌登表现优异,不管是体能训练,还是徒步拉练,总是冲在前面,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每个女孩都有机会穿上婚纱,却不一定有机会穿上军装。我是幸运的,不仅穿上了‘迷彩绿’,退伍后还能做守护祖国和人民的一块砖。”乌登自豪地说。同为蒙古族的韦哈也是女子护边队中的一员。小时候,她经常跟着母亲在边境线旁放牧、巡逻,附近边防连的解放军叔叔是她最熟悉的人。从小到大,守边护边就像是空气一般,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韦哈的女儿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也光荣地加入了女子护边队。岁月斗转,如今,七十四团依然偏远,却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风光秀丽,成为很多游人心中的“诗与远方”。钟槐哨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展陈内容日渐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而郑海燕这样的老一辈女护边员,则成了这里的义务解说员。“作为兵团人,边防要塞处,就是我们的家……”每次为游客讲解,郑海燕总喜欢这样开头,尽管这个故事讲过百遍、千遍,但每一次讲解她都会湿了眼眶。巡逻中的女子护边队。杨俊钦 摄责任编辑:赵凯 马艳霞 杨倩尧 肖振兴总平台审核编辑:王程鹏
发布者:Summer
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