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是拾遗君 拾遗物语看《八佰》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01前几天看了《八佰》,本来没打算写点什么,但这几天争议四起,所以我也想谈谈观影感受。关于《八佰》,如果你抱着看“纪录片”的想法,真的就别去看了,免得看了生气,因为它的确不够真实。它只是取材于真实事件,其中有很多虚构的情节。如果你抱着“是不是美化哪党哪军”的想法,真的也别去看了,免得看了心堵,因为其中有些场景确实很壮烈。但如果你抱着看一部电影的态度去影院,《八佰》还是值得一看,因为它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华语战争片。但如果你抱着中国人的身份去看这部电影,《八佰》就很值得一看,因为你会从中明白我们这个民族为何会绵亘五千年。02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开始念叨一句话:“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所谓“唐”,就是中国。可“遗憾”的是,丰臣秀吉至死也没完成这个伟业。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野心更是极度爆棚,“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为了征服中国,日本开始长远谋划。经过数十年筹备后,1937年7月7日,日军打响了侵华战争第一枪。当时日本对外宣称:“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03“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为什么日本这么狂傲自信?我们来看看几个对比就知道了。首先,我们来看看中日经济对比。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GDP超过100亿美元,而中国GDP只有13.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8倍。日本工业产值超过60亿美元,而中国工业产值不到2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30倍。日本当年钢铁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钢铁产量只有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也就是说,日本是一个工业国,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04其次,我们来看看武器对比。1937年当年,日本生产了1580架飞机,而中国一架也造不出来。日本生产了300辆坦克,而中国一辆也造不出来。日本生产了30艘军舰,而中国一艘也造不出来。日本生产了744门大口径火炮,而中国一门也造不出来。…………也就是说,当日本进入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却连机械化的边都还没摸到,因为任何一种主战大杀器都不能生产,跟日本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05再次,我们来看看兵力对比。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兵力总数为448.1万,这还不算协同作战的100多万伪军。而中国当时仅有170万兵力,补充兵力约50万,差距不止一点点。虽然中国后来补充了三百万兵力,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抓壮丁拉来的,跟训练有素的日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当时中国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是每个兵配发15发子弹,用于搞实弹训练。可日军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能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所以日军三分之一的士兵,都达到了优秀射手的水平。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中国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48门。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重火力,连日军的一个零头都不到。”06连“团结度”也没法比。日本当时是军国主义当道,国内主要势力非常团结,一心就想灭了中国。而中国这边呢,简直就是一盘散沙,除蒋介石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省区外,全国近半省区都被其他军阀所控制。这些地方军阀割据一方,名义上听从中央号召,实际上却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互相挖坑内斗的事天天都在发生,有的甚至干脆投敌叛变当了伪军。而中国70%的民众,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根本无法专心生产,所以常年挣扎在赤贫线上,连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哪里还有“物力”支援前线。07从“知己知彼”上看,中国更是没法跟日本相比。日本有多了解中国?单从其制作的地图就可见一斑。离退休师级干部章明,这样回忆见过的日军作战地图,“那一年,我跟随警卫排,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历史文物时,确定行军路线靠的就是日军地图。当行至一座大山前面时,李排长拿着日军地图说,有条小道可以直穿大山,不用绕道走50公里。但我们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这条小道,问了很多路过的年轻人,都说没有路。最后找到一位当地老人,他用刀砍了几十下荆棘丛,那条小道果真就显露了出来。我万分惊讶,仔细察看地图。发现地图用的比例尺竟是五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地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500米,实在是太精密太实用了。一座山丘、一条小溪、一块水田,一条小路、一座庙宇、一片水井……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山顶制高点和山腰等高线,都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了多少米,所有道路也都标明了分段里程。这个地图的绘制日期是昭和三年,也就是1928年,抗战爆发之前9年。”章明回忆说:“由于我们绘制的地图,远不如日军地图细致精密,所以我们每次伏击日军后,首先抢占的是他们的电台,然后就是搜缴他们的地图,缴枪倒是其次的。”日本对中国“知彼”,细致到什么程度?“在抗日战争开始前,所有中国少将以上的军官,他们都有细致的档案留存,其个人特点、作战方式,包括生活习惯,他们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为什么日本敢狂傲宣称“三月灭亡中国”?因为日本经济远强于中国,因为日本工业远强于中国,因为日本武器远强于中国,因为日本兵力远强于中国,因为日本团结度远强于中国,不仅如此,在对彼此的了解上,日本也是远胜中国。所以,日本在《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说:“三个月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毋庸置疑。”不只是日本这样认为,欧美列强都这样认为,“也许根本就用不了这么久。”08三个月灭亡中国似乎已成定局。日本打响侵华第一枪后,中国开始发生的一切,似乎也正朝着日本预测的方向发展,就像《八佰》里展示的那样:有人投降做了伪军,有人叛变当了汉奸,有将军做了缩头乌龟,有军人当了前线逃兵,有身份的人躲进了租界,有本事的人逃到了后方。而老百姓呢,基本上就是隔岸观火,该设赌设赌,该唱戏唱戏,该跳舞跳舞,该卖身卖身,该钻营钻营……而正在抵抗的中国军队呢,是那么的不正规:只图一份军饷的兵油子,一心只想保命的杂牌军,两腿直打哆嗦的文书,临时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乡下逃难来的小伙,没拿过枪的爱国学生……他们虽然成为了军人,但根本不懂什么是战争,既不懂如何杀敌,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面对这样的军人、民众和精英,日本人当然会觉得:“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09但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人才惊讶地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他们以为毫无抵抗力的中国军队,没想到突然之间就有了抵抗力。他们以为最善明哲保身的中国精英,没想到突然之间就敢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以为毫无团结力的中国老百姓,没想到突然之间就凝成了万里长城。就像《八佰》里展示的那样:刚开始的逃兵,后来变成了英雄;刚开始的兵油子,后来变成了护旗手;刚开始的汉奸,后来变成了战地记者;刚开始的黑社会,后来变成了送电话线的奔跑者。刚开始冷漠自私的商人,后来变成了捐献家产的援助人。…………那些脆弱的中国人,那些冷漠的中国人,那些惜命的中国人,那些自私的中国人,突然之间就被某种东西唤醒了,纷纷投身于这场“抗日战争”。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觉醒了?因为战争全面打响之后,无数中国人终于意识到:“这不是别人的战争,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战争。生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为中国而战。国亡,我们就亡。国在,我们才在。”日军本想三个月占领中国,结果一打就是八年,不但未能占领中国最后还铩羽而归。10喜欢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在这本书里提道:日本人始终不明白他们会什么会输。他们运用经济学原理,把中国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赢,但没想到最终还是输了。日本人为什么会输?当年明月说: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所谓埃及,在历史长河里,都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无论什么样的绝境,无论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她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11就以《八佰》中的谢晋元为例吧。谢晋元,广东梅州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他的妻子叫凌维诚,凌维诚出身上海商人家庭,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吹拉弹唱无一不精,是很有才华的新女性。谢晋元与凌维诚相识于1927年,两人分别为朋友充当伴郎和伴娘,在婚宴上一见钟情。1936年,日本步步紧逼,上海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为了安心抗日,谢晋元决定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带三个小孩子回广东乡下老家。他对妻子说:“为国杀敌乃革命军人之天职,职责所在,为国就不能顾家。”1937年10月,激战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主力部队战略撤退后,留下一个营坚守四行仓库,对外号称是一个团。这个“团”的最高指挥官,就是“团附”谢晋元。所谓团附,相当于副团长。接到命令后,谢晋元写了一句话:“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他带领一群散兵游勇,与日军展开四天激战。《八佰》就是以此为基础加工创作的一个故事。坚守四天后,谢晋元接到命令,“撤入英租界。”英军原本答应“负责掩护撤退”,使“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但谢晋元率众撤入英租界后,英国人却突然反悔,将谢晋元等人全部软禁。这一禁就是4年。在这4年期间,日军和伪军多次派人来劝降,但都被谢晋元严词拒绝。劝降不成,日伪就派出刺客,在英租界杀死了谢晋元。▲凌维诚和四个孩子 作为谢晋元遗孀,凌维诚更是活得不易。她本是上海商人之家的小姐,从小锦衣玉食,后来却来到粤北穷乡僻壤,侍奉一双年迈的公婆,养育嗷嗷待哺的四个子女。从来没干过农活的她,竟要下地挑粪种田,其子谢继民后来回忆说:“年迈的祖父无法担负农活,母亲便成了唯一的劳动力。母亲脱下旗袍、高跟鞋,摘下首饰细软,换成当地农妇的粗布衣衫,从头开始学做农活。播种插秧、浇水施肥、耕耘收割,母亲由一个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蜕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谢晋元遇刺身亡后,凌维诚从报上得知,“幸存的‘八百勇士’,尚有不少流落街头、生活无着。”在养育公婆和孩子尚且艰难的情况下,她竟然还给“八百勇士”捐钱捐物。后来她奔走于上海各界,奋力营救被软禁的“八百勇士”。中国正是因为有一个个谢晋元,正是因为有一个个凌维诚,才在日军的炮火下八年不倒。12《八佰》之所以值得看,其实不在于它的“场面”,而在于它展示的“精神”。《八佰》里没有主角,它展示的是一个群体。《八佰》里没有大人物,它展示的是一群小人物:油得冒泡的老铁,怕死得要命的老算盘,几次想逃跑的端午,总是抱怨不停的羊拐,贩卖情报的方记者,看热闹的大学教授,开赌场的地痞刀子,安逸度日的歌女,…………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些人?为什么会讲述这些人觉醒的故事?因为这些人最接近普通人,最接近“我们”。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这样普通的军人,就是这样普通的民众。这世上啊,哪有什么天生不怕死的英雄,所谓英雄,不过都是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我们也怯懦,我们也怕死,我们也混蛋,我们也自私,我们也旁观,我们也内斗,但是有一天“国之将亡”时,我们终究会站出来,哪怕明知道这一战有去无回,但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战斗,“因为这不是别人的战争,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战争。生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为中国而战。国亡,我们就亡。国在,我们才在。”正是因为一个个小人物的舍生取义,中国才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长城,我们国家才扛住了日本的炮火,我们国家才有了繁荣的今天。《八佰》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种精神。这部片子里,没有哪党哪军,只有中国土地、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013一个民族的坚韧度,不看英雄,要看无名之辈,所谓国家,即是“我们”。几千年来,为什么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为什么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绝境,为什么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强敌,都没有人能征服中华民族?答案正如当年明月所说:“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她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这两年,中国正遭遇二战以来的最大危机,美国及其爪牙,正动用一切力量,对中国进行打压和封锁,企图抑制和击垮中国。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所以,当此之际,我也想用这段话忠告美国:有些伟大的民族,你永远不能低估,尤其是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先进性的民族。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