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新疆且末县,离李桂枝的家乡,有4000多公里。  22年前的8月,经过长达5天4夜的车马劳顿,李桂枝从家乡河北定州来到新疆且末。  一踏上这片沙漠边的绿洲,当时22岁的她就爱上了这里:“且末,有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有香甜的瓜果,和谐、安宁、美丽,仿佛是世外桃源!”  且末县第二中学语文老师,是河北保定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李桂枝的第一份工作。  “当时,学校很缺教师。我想着,自己来这里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她说,“结果一待下来,就再也没想过要离开。”  她,是一颗种子,在沙漠中也要扎根成长。  且末是一个民族聚居地,70%多的居民是维吾尔族。身为人民教师,李桂枝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生活中,她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闲暇时,她主动向维吾尔族教师请教维吾尔语,并帮助他们纠正国通语发音。节假日,她常去维吾尔族同事和学生家里走访,与他们交朋友。  22年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在彼此心中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  她,是一面旗帜,在遥远边疆也要高高飘扬。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李桂枝来到大漠。她在大漠中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桂枝深知,新疆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她千方百计,把“文化润疆”融入具体工作。  借助语文课,她开设了每周阅读课,带领学生研读名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身心。  22年中,她播撒文化知识的种子,促进文化认同,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师,让鲜红的党旗在大漠中高高飘扬。  她,是一支红烛,燃尽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瘦瘦弱弱的李桂枝,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她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打心眼儿里喜欢上课堂、喜欢上学习。孩子们都说:“上李老师的课,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她带的第一届高三班,40人中有30多人考上了本科大学。  22年中,李桂枝在大漠中呕心沥血、甘为人梯,从青春年华到鬓生华发。她说:“我走进这片大漠,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漠,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7日 15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7日
无专业限制、无学历要求,短训即可上岗……一段时间以来,以“高薪”“市场需求大”吸引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广告频频出现于网络。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的培训项目收费几千元,但课程内容大多七拼八凑,承诺的高薪就业更是难以实现。  随着社会对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更是将“依法治教”延伸到家庭教育环节,“依法带娃”日趋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没有人是天生的好家长,子女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如何对子女开展家庭教育,每一位家长都需要在探索中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长的焦虑。今年6月,人社部公示的新职业中,就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公示信息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定义为:从事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家庭教育活动组织等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新职业受到官方认可,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家庭教育的成熟与进步。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指导师并不是代替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而是为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提供指导与帮助。想象家庭教育指导师出现以后,家庭教育就一劳永逸,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家长寻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预期,充分理解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界常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新手家长对家庭教育并无第一手经验,社会对家庭教育却有丰富多样的经验。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意义,就是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经验、常识、技巧传授给家长,让他们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少走弯路。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更具备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  但是,短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难以丰富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据报道,有的机构选择一些高校教师的讲课录像拼凑出一套课程,毫无系统性,“有的讲师全程念课件资料”。由此可见,不少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不过是脱离家庭教育实际问题的“纸上谈兵”。仅仅通过这样的培训,培训学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都谈不上,又怎么去指导别的家长?  据介绍,这些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有的收费几千元,有的一对一培训价格上万元。实际上,就算花钱完成培训,也并不等同于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尽管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但未必愿意花钱接受培训;另一方面,正因为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良莠不齐,限制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所谓通过培训就能拿到“高薪”的承诺,更是镜中花水中月。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该法第七条更是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在立法者眼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多的是一类公共服务,需要秉持公益性原则。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指导具有现实需求和广阔前景。不过,在社会尚未对家庭教育形成统一成熟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标准也付之阙如的背景下,不宜将家庭教育指导商业化、短期化,这恐怕与促进家庭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体系,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7日 02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7日
临终抢救由患者说了算!“生前预嘱”如何立?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7日
“生前预嘱”,深圳的”立法突破“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7日
"生前预嘱”2023年1月1日实行 医院需要做什么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7日
人的一生,如果不进三个院,那就是真正有福的人了。所谓三个院,就是法院、医院、养老院。这是老一辈的人说的,记得我也曾说过这桩事。 不打官司,不进法院,倒也比较可能做到;至于不进养老院这件事,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似乎有些难办了。当然!如果年老少病,不需要照顾,也可能办到。 唯独不进医院这件事,那是万万办不到的。现在春天到了,听说这个人颈椎有问题,那个人眼睛有毛病,发烧咳嗽连忙到医院吊水,不吊水心不安,有洋人把中国人的吊水一事,列入怪谈。 现在好像人人都有病,各式各样奇怪的病,甚至一出娘胎,就是个病婴儿。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极度缺乏,医生护士个个累得人仰马翻,也成了病人…… 有人说,西方医学发达,所以看病的人多了,因为古老时代,有病或土法自疗,或者不理不睬,有时自己莫名其妙的也好了。 有人说,空气、水、食物都有问题,造成各种疾病。 有人说,生活不正常,姿势不正常,心理不正常,以致疾病丛生。 有一种说法最有意思,认为社会人群不健康而多病,是文化问题。比喻说吧,饮食无节制,行为不合理,日夜颠倒,不守常规,情绪混乱等等,都是文化基础不稳固而造成的。 这话说得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文化是培育一个人,使人行为合乎天道人道,作人知道进退,有分有寸,做事也是有规有矩,才合天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天理天道的标准现在也不一样了,作人的规范也大为不同,所以说来说去似乎都没什么意义。台湾去年选了一个“苦”字,有一年选了一个“乱”字,可能也是这个道理吧。 反正,说这些害病、医病的种种苦恼麻烦,也没有用,因为我们无能为力,无解决之道。但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可能不病,或者少病,甚至学会简单的自疗,自然可以少去医院,医院的多病患压力也减轻了,大家真是功德无量啊! 说穿了,因为许多人对自己没信心,芝麻大的毛病,也要去看医生,药拿回家也不一定吃,病就好了,所以纯粹是心理作用。许多年纪大的人患失眠症,医生开给他的药只是安慰剂,像维他命之类的,可是他吃了也就可入睡,这不是心理作用又是什么? 台湾有个看病的笑话,因为公教人员看病免费,有些退休人员就每天去看病,也因为他们无事可做,于是三五成群在候诊室聚会谈天。有一天其中一人未来,有人问:“某人今天为什么没来啊?”知道的人答说:“他今天有病了。” 言归正传。说到如何可以做到不病或少病,那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注意饮食,不吃有添加物的食物,生活正常,多运动,注意身心休养,环境的适当等等,也就算是少糟蹋自己的身体了。最重要的是时时心存正念,行得正坐得端,虽不算是君子,至少不是小人吧! 这些话似乎象是老生常谈,有些酸腐乏味,但是你能做到吗? 我也提到过,曾看过一篇美国肝脏协会的报告,说到肝脏在人体担任滤毒的作用,现在再啰嗦一次,提醒年轻人,只有人在深夜十一时至凌晨一时熟睡时,肝脏才会起滤毒作用,其他任何时间,不管你睡得多么熟,多么久,肝脏也不起滤毒作用。 所以,午夜不睡的人,想想你的肝脏吧!至于有关小病自疗这件事,倒是需要学习的。有人建议在小学应设此类课程,使孩子们从小学习保健之道。更有人认为,小学应设中医药基本认识的课,发展国民健康的基础教育,当然家庭教育更是非常重要了。 ——《谈天说地:说老人 说老师 说老话》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是黄帝提出的有关生命的问题。他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那些有修养的人,中国称他们为真人,也就是神仙得道的人。以这个名称看来,我们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他说古代的神仙真人,本领大的,“提挈天地”,把整个的天地把握在手里。“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呼吸天地整个的精气。“独立守神”,他的念头永远是专一的,思想专一,超然而独立。守神,把握自己生命最初的功能——神。我们普通说的灵魂是不足以代表神的。灵魂是神的阴暗面,看不见的,是反面的代表;神是真正代表生命阳明之气的。“肌肉若一”,所以它不会衰老。因此,他说古人做这个工夫,这个修养,“寿敝天地”,这个敝字,等于比较的比,意思是寿命可比天地。“无有终时”,没有终止。换句话说,天地毁坏了,他的生命才结束。天地是不会坏的,所以他永远常存。“此其道生”,因此道家叫这个是道,是宇宙的功能。“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中古之时”,这个不是现代历史学的中古了。黄帝距离我们四千多年,他讲的上古、中古,距离我们已有很多万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比真人次一等的,“淳德全道”,道德非常高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他的行为一切,跟天地阴阳、春夏秋冬配合。这个问题很大。孔子在《易经》上也讲到这个事,天地阴阳配合调于四时。“去世离俗”,出家人离开世俗,“积精全神”,专门去修持。“游行天地之间”,修成功了以后有神通,随便在整个太空里头活动,不要买飞机票,不要坐宇宙飞船。“视听八远之外”,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听到一切,这种人叫至人。“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这是由修道练身体来的,“亦归于真人”,也算是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是黄帝提出来的问题。其次,就是儒家所讲的圣人,“处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于自然之间。“从八风之理”,不过注意冷暖气候的调整,注意卫生及个人身体的环境保养。“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一样地喝酒吃饭吃肉,还有嗜好;换句话说,一样地抽烟喝酒吧!(众笑)但是有个条件,心理上没有仇恨人,没有发脾气,没有恼怒,绝对没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学里讲就是有慈悲心,有爱人的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样穿衣吃饭。“举不欲观于俗”,但是他的行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会一般人,拼命去赚钱,拼命去做官,他都避开了。“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讲到乐观的人生,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常常讲,不晓得怎么搞的,我们黄种人有个特点,尤其中国人,都有一种讨债面孔的样子,态度也都很难看。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朋友问我,南老师,你们中国人会不会笑啊?他问这个话的意思我懂了。我说对不起,中国人当然会笑!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仇恨的面孔,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跟你们不同。在美国,路上看到人都“哈啰”,说句你好啊,不管认识不认识,脸上肌肉拉一拉(众笑),这个是美国的教育。我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同,小孩子路上看到人,如果喊一声喂!爸爸说:“死相,人都不认识,叫个什么!”(众大笑)我就告诉他,我们中国黄种人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人见人都没有笑容,没有“恬愉”之颜,不是乐观的表情。尤其是在银行里,现在银行好一些,过去银行柜台的小姐,邮局卖邮票的小姐,你给她钱,她那个脸拉下来不晓得多长,很讨厌。这里提到恬愉,学佛有四个字,叫慈、悲、喜、舍。这个喜很难,但是人只要一笑,整个脸上肌肉拉开,脑神经马上松了。所以学笑很有道理,大家都需要。“以自得为功”,自由自在地生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这样的修养,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不会散失,病不医也自然好了。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也不管了,一切恬愉乐观就好了。这样呢,他说也可以活一百岁。《黄帝内经》这一整篇,都在讲人生的修养,哲学的修养,这一段是最高的人生哲学。所以说,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修养,都在这个医学里头。我们普通把它当医学看,其实一切都通通包含在内了。——《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小的时候我们骂这些老头子,“老奸巨猾”四个字,越老越奸诈,花样越多,越靠不住。我年轻时也骂这些老前辈,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自己承认是老奸巨猾了。现在我八九十岁了,岂止是老奸巨猾,而且不是东西了。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休息者,心与法尔境相合时,妄念客无聚散,于本住大法性尽,获止息之义。如旅客疲而求止憩,松解一切而住,与休息相同。”什么叫休息呢?我们的心与自然法尔境界相配合。老子说得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们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内的奶娃儿一样,此心活活泼泼的,没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个奶娃儿,你逗逗他,他也会笑笑,你说那笑有意义吗?那你才见鬼;没有意义吗?有意义,他就喜欢笑,笑过了没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没得事。“心与法尔境相合”的时候,客尘烦恼的妄念,无所谓聚,无所谓散。刚才说的奶娃儿,你打他一个耳光,哇哇就哭,你逗他一下,他又笑,他的妄念,无所谓聚,也无所谓散,“法尔如斯”。我们凡夫越长大越不懂,笑了以后不笑了,心想:我刚才为什么对他笑?糟糕!他该不会说我神经病吧?一大堆客尘烦恼与妄念就来了,这个就是人长大了。大人一毛钱都不值,而且,大人变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远保持童心就是道。——《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