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俗话说“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常人的精力,这精力是由意气、志气来的。如果一个土匪拿枪逼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当然绝不敢睡了,就有堪任性了。因为你要保命,精神就来了,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有人说:“唉!不行呀,我身体不好”,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懒家伙。像我碰到这种人,绝不叫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精神,一分学问,人都是这样来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人很奇怪,身体弱的人头脑都好,试看《孟子·尽心章》里:“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运动得锦标的,要他写两篇,他很吃力。这两件事,不可得兼;体能好,智慧又高,文武俱全的人太少了。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所以何必要求太过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观察他的行为。我们从生活和教学的经验中体会,便可知孔子这样的话,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对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并不简单。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曾国藩的相法便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二至”就是冬至、夏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夏至那一天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讲科学的道理,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天天气很冷,地球的表面冷,这个时候热能向里面收缩,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里头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这个水是凉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地球的物理。我们的身体,冬天吃火锅,什么都不怕,消化力很强;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的道理。阴阳两个字是代号,它是古人把科学东西的浓缩;不要因为自己不通,看到阴阳就头昏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中国的这些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等,通了以后才知道其中有个原理的。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作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有些科学家随便骂,什么天人合一他也没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么大学者、博士,反正你学识不到不要乱开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那个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一条路。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的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东方出版社我们提到过的,《易经》的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一年只有两个至日,冬至和夏至,一阳初生叫冬至,一阴初生叫夏至,也叫作长至日。夏至那一天白天最长,过了这一天,慢慢白天缩短了;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过了冬至,白天慢慢放长了。“先王以至日闭关”,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化,老祖宗们懂得在至日闭关。什么叫闭关呢?斋戒、沐浴、清净,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理,这也就是温养了,就好像婴儿刚刚生下来,放在温室里保养。这个时候阳气一来,只宜温养之,这就叫作子午温养,像培养幼苗、婴儿一样。怎么培养?不增不减,顺其自然。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不能帮助它,帮助就不是温养了。一个乡下人种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长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长高了,稻子也死了,这就叫揠苗助长。许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长”,刚刚有一点对了,一下子发光了,以为得了道,然后要加工,又吃补药又练气功,这样那样都加上去,结果发光变成发暗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揠苗,不能帮助,只是看住,这是温养。换句话说,就是佛经所讲的“照见”,观自在菩萨那个“照”,“观”就已经在温养中了。——《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当家长的头脑要清楚,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是我非常反对的。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儿女好啊?也可以让人家的儿女好一阵子啊!人不要这样狭隘,而且儿女好不好各有因缘。这个在教育上,我们觉得是家长出了问题,家长把自己平生的痛苦失败、假想的光荣拼命逼到孩子身上,然后近视一千度,最后弄到一个学位,酸不溜丢的,如此而已,何苦来哉!——《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我最近观察到,整个社会对子女的希望太重了,太过分了。我们第一希望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如果不太平,社会不安定,儿女怎么会好?我开头就讲,你们是温室里长大的,这三十年太舒服了,不知道灾难痛苦,万一社会不安定,国家不太平,你要照顾孩子就没有机会了。像我从十九岁离开家到现在没有回过家,对父母所欠的恩情,没有办法报答;父母对我想照应,也没有办法。所以大家在这几十年安定的环境里头,不要希望将来自己孩子如何如何,而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放手一点,让他自然长大。我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都长大在做事,我真要感谢你们。这个话怎么讲?你们没有犯法,没有给我丢人。如果你们做了坏事,犯了法,我才不好办啊!可是你们没有,所以我很感谢你们,平安长大。” 人平安就是福,苏东坡有一首诗,我也常常提到。你不要看苏东坡那么了不起,他官大,名气也大,可是一辈子受罪,一辈子没有好境遇,他受的罪跟我们不同。他的《洗儿诗》说: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说,世上的人都说人聪明好,他却认为自己一辈子被聪明耽误了,但愿生一个笨得一塌糊涂的儿子,但一辈子官得大大的,也没有犯法,也不会倒霉。我经常说苏东坡这一首诗不太好,前面三句我都赞成,最后一句他又错了,又被聪明误了。生个儿子又笨又蠢,功名富贵样样有,这个算盘打得太厉害了,哪里做得到啊!希望大家不要犯跟苏东坡一样的错误。我只吩咐孩子们,不要一定想升官发财,一定想做什么大事业,一定想读什么名大学,只要好好学个谋生技术,可以生活糊口,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发财做官,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一切要他们自立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人贵自立”的道理。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地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公众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我几十年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给儿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带兵,对儿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几十年来讲了多少次!你们有谁完全可以背得出来?——《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东方出版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告诉儿子,先学会宁静,宁静不是单指打坐时思想的宁静,而是你心境要随时可以宁静,欲望减轻了。第二是“俭”,这个“俭”好像省钱的俭,同样的寓意,简化,脑子情绪不要复杂,一切都要简化,抓到要点。尤其这个时代,事情那么多,大家都忙昏了头,都在拼命,精神问题越来越多,要好好学习“俭”和“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求学问的道理,先要学会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淡化了,甘于寂寞,甘于淡泊,要安静。你天天要去玩,欲望太多,卡拉OK呀,交男朋友啊,交女朋友啊,耽误很多时间的。求学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问要宁静。“才须学也”,才能是靠学问培养的。“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一辈子写的信都是几句,很简单,所以诸葛亮的一生只有两篇大文章哦,万古流传的前、后《出师表》。他文学水平非常高,写的信简单扼要,有时候只三句话,包含了很多。“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傲慢,“慆”,自己得少为足,有一点点懂了认为了不起了,然后傲慢,看不起别人了,这样求学没有用啊,不能研精,不能深入了。“险躁”,心里蹦蹦跳跳的,情绪很乱,则不能理性,不能静养。这句话讲做学问。然后下面是告诫儿子的话,“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年龄一年一年长大了,时间溜走了,时间像车子一样,跑过去很快很快。“意与岁去”,我们的意志、思想随着年龄大了会懒,堕落,勇气没有了。这八个字非常重要!他告诫“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他说如果你犯了这个毛病,一天偷懒,以上的告诫你做不到,随着年岁老大,“遂成枯落”,永远就是这个程度了!年纪大了才后悔,“悲叹穷庐”,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有屁的用啊!“将复何及也”,那个时候都来不及啦!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一封信,简单明了,一辈子都适用。所以诸葛亮的一生,你看虽然帮助刘备建立一个国家,当宰相,但他始终是“淡泊宁静”四个字,这是他的学问修养。他死了以后,现在是万古一人,大家都想学他。他的学问是“宁静”来的,所以知识分子要学他。——《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01教知识和技术是容易的,这个地方才是教育的核心和瓶颈回忆过去他的身教言传,反省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习气,是向老师学习的最起码着眼点。譬如老师最重要的著作,是他自己所写的《禅海蠡测》,那是他智慧的结晶,可是他为什么强调《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这些呢?《论语别裁》侧重在做人做事上,做人做事本身就是习气转变的过程,也是习气暴露的过程。理论讲得再好、地位再高、财富再多、名气再大也没有用,重点是你做人做事时的反应,才是最关键的。教育的核心在这里,教育的瓶颈也在这里。教知识和技术是容易的,但传授知识与技术不过是教育的外围而已。转变习气、开发本有的智慧,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但往往也是教育最无能为力的地方。即便遇到再伟大的老师,这个积习的转变与智慧的觉醒,根本上也还要靠自觉。自己不自觉改变,一百个释迦牟尼和孔子在身边也没用。南师用自己的身教言传去启发大家,但是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每人的自觉,自己的反省。不论释迦牟尼佛,还是孔孟、老庄、耶稣,他们亲自教化而有心得的人不过是少数,不肖弟子和糟糕学生也不乏其人,提婆达多害释迦牟尼佛,犹大害耶稣,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人性习气的刚强难调。倘若糟糕习气再叠加了利益关系和欲望,那就更加糟糕了。所以说圣人不能改变所有的人。实话说,没有谁改变了谁,只能是影响而已。教育就是影响、熏陶,但影响、熏陶也只能是外部作用。外部土壤再好,内在种子如果有问题,也不会结出好果子。所以,真正的改变,要靠自觉,只有自觉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所以要谈传承,先从自觉改变习气入手,否则不要谈传承。——《点灯的人》东方出版社02南师讲的这个改变习气的经验很宝贵,我在别的地方没听到过早期的时候,在我的眼里边,好像什么都可以改变。后来发现,其实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所以他的学问里边,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说,怎么样去启发人引导人,去改变自己,但是这个是真的很困难。改变自己必须要自己下决心,而且是从一点一滴地去改。比如把他的书读一段,然后体会进去,然后怎么样变成行动,其实这个转化蛮难的。你像《论语》里边讲,“敬其事”,要敬业了,尊敬你所做的这个事情,工作呀等等任何一件事情,包括帮朋友办事啊,包括自己为自己做事情,都一样。要有一个恭敬心,这个其实平常很难做到。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那个心思都是飘浮不定的,这个修养真的练起来的话,其实很受益。我看到这一些老同学,每个人其实都有改变,但你说要改变多大,这个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决心、愿望、意志,还有智慧。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了,改变自己最难了,一个小毛病都很难改的啦。因为大家习惯了,习惯就是一个路径依赖,你不依赖的话,你会焦虑,所以到那个时候碰到那个关节,你就会按习惯去走,所以改变习惯是最难的。所以南老师也提出来,就是说自己修养改变自己的话,或者是乃至于社会国家,比较好的一个改变的办法,改善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说你要去培养新的好的习惯,然后用新的好的习惯,一点点地替代旧的,不好的习惯,这个办法比较自然地过渡,没有说剧烈的一个波动动荡,普通人的话,如果你没有新的好习惯建立起来,你要改掉旧习惯,那个是几乎非常非常难。你新的好习惯,如果说坚持努力,一点点,每天培养一点,慢慢就改变了。然后它会自然地替代旧的习惯。社会改革,国家政治也是一样,道理都是这样。所以这是我在别人那里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一个经验,这是很宝贵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访谈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
疫情三年,很多企业停产了,倒闭了,很多老板转行了。卢旺欣作为一个小企业的负责人,她的企业在三年里创造了三个奇迹:员工没有离岗的,有活儿大家抢着干;员工没有私藏多报销的;企业营业额由70万增加到1000万。她靠什么打造了这么一支令人羡慕的团队?如今,卢旺欣和她的员工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四个字,“幸福快乐”。据了解,几年前,卢旺欣有幸接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认真践行,她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孩子越来越听话、孝顺。企业在卢旺欣的带动和影响下,员工不仅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来学习传统文化,而且每个人自愿从每个月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支持公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这个企业注入了活力,充满了凝聚力和向上向善的风气,为我们树立了文化兴企、强企的榜样!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加入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一起推动家庭教育深入人心,惠及万民。“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拟在全国各地每月举办一场,为期两天,有意愿发心承办、协办此项利国利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欢迎与活动组委会联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愿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携起手来,为增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承办电话宋老师:15210015229(同微信)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04日
《增广贤文》中说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们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些名言都是古圣先贤留下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记住、细心体会并努力去践行的。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当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很容易会把所做的好事放在心上,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并期待着回报。今天听了康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要把心定在改过上,改过就是在修德,过失减少了,心中的恶没有了,这就是在修善,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过就是修善,而且是在修大善。另外不能把心仅仅停留在做好事上面,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并因此停止不前,不再进步。了凡先生曾说:“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要放在修善的前面,过失改正了,善心自然就出来了。如果不改过,只是一味地去做好事,就好像用竹篮打水一样,最后只能是一场空。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跟我们分享,她说:“以前我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做义工,因为我知道这样做会有善报,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为什么我也在不停的做好事,自己以及家人都没有什么改变呢?后来学习我才明白,原来是用心错了。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好的一颗心,没有真正利于别人的心,而且一天下来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常常把做的好事放在心上。从未反省过自己的过失,在生活中这边做着好事,那边还跟人斤斤计较,看人毛病,跟人发脾气,对父母很不耐烦。”境缘没有改变,恰恰是因为我们的过失没有改。我们知道想得到好果实,需要种下好种子,付出多少辛苦,就会有多少收获。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都是在心田上种种子,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为什么要反省,为什么要改过,因为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都是在种种子,每个种子都会结出果实,是苦果,是甜果,都要自己去承受,所以过失一定要改。提到改过的重要性,先为大家讲述一下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的成功,与他的勇于改过,是有直接关系的。曾国藩的改过,贯穿其一生。他10岁的时候,和我们许多人小时候一样,喜欢睡懒觉,太阳照屁股了还不醒来。曾国藩心想这么下去不行,于是想了个办法。他用一根线吊着一个秤砣,置于铜盆上方,然后在线上系一根香,点燃。香燃尽烧断线,秤砣掉到铜盆之上的时候,正是每天天快亮的时候。曾国藩每天就是被这响声惊醒,然后爬起床读书的。久而久之,曾国藩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曾国藩早年喜欢抽烟,是铁杆烟民。师从唐鉴、倭仁两位先生后,他立志改掉这一毛病,最终,历经与烟瘾的无数次决斗后,曾国藩戒掉了烟瘾。戒除睡懒觉、抽烟这两大毛病。曾国藩最重要的改过,是改掉了自己原本过于刚硬的性格。由于个性过于刚硬,原则性太强,曾国藩在最初带兵的两三年,得罪了很多人,碰了很多壁。后来归乡期间,他经人点拨,懂得了以柔克刚的道理,从此做事做人不再一味蛮干。这一改变,对曾国藩一生至关重要,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曾国藩说:“知己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了凡四训》中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所以我们一定要每天反省,每天改过。方能“德日进,过日少”!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04日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