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是做家长的失职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高分”不等于“高能!社会不需要只会应试的学生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为什么这一届“躺平”的孩子这么多?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新四军是拿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新四军。”在我的家乡江苏盐城,至今传唱着这样的民谣。我曾多次到家乡的新四军纪念馆瞻仰这段红色历史,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光芒,指引我不断奋进前行。革命印记 历史丰碑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纪念馆主馆外形呈“四”字形设计意指为新四军的“四”,图案醒目的“N4A”(NEW 4 ARMY缩写)臂章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尽现新四军的文化本色。“N4A”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面旗形花岗石阴雕画,再现了新四军“两军会师”和“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展览大厅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向我们展示了新四军八年抗战、十年征程的烽火岁月。喋血皖南 浴火重生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又被称为“铁军”。沿着时间脉络浏览展馆,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新四军听党指挥、始终如一,对党忠诚、永在心中。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新四军听从党的指挥,为顾全抗日大局毅然开赴苏北,继续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同意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建议,并将军部设在盐城。毛泽东亲笔起草重建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这标志着历经磨难的新四军重新站起来,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盐城也由此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铁军精神 代代相传“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把巩固纪律、反对腐败、勤政为民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铁军精神也在一个个故事里代代相传。抗击黑热病,白衣执甲为人民。当时,“黑热病”在苏北流行,新四军医护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深入到群众家中治愈黑热病人,编写科普材料向群众宣传防治,最终阻断了疾病的传播。严把纪律关,风雪无惧守初心。为突破日军封锁线新四军趁黑夜挺进村庄,并下令全军将士不准敲群众家门,不准动群众东西,不准大声喧哗、惊扰群众。战士们坚守纪律,在村民的房前屋后、草堆边度过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投身筑堤坝,无私奉献护河山。盐城沿海曾发生特大海啸,新四军官兵与当地党员干部利用战争间隙,争分夺秒修筑海堤,最终修建工程实际支出只占工程预算的一半,体现出新四军廉洁治军、公正无私的作风。新四军的奋战史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历史。在血与火中淬炼而成的伟大铁军精神,为我的家乡盐城注入了红色血脉、塑就了城市底蕴。作为盐城儿女,我将始终以铁军精神滋养初心、砥砺品格,在我所从事的纪检监察岗位上以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前行。(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我的家乡是位于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和华北平原交汇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它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被誉为“燕赵第一城”。邢台又称“卧牛城”,反映了邢台人民对牛的勤劳、敬业、开拓、奋进精神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激励着牛城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邢台自古是兵家必争的重要城镇,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先后孕育出无数铁血军魂!今天我和大家讲述的主人公叫:杨春增。他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他在紧急关头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仅23岁,他是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齐名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先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杨春增1929年生,河北邢台沙河县人,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8月5日,在朝鲜金城前线座首洞与敌军作战时,副排长杨春增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现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第4连3排,向守卫在江原道金城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的南朝鲜军首都师第26团第11连发起进攻,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志愿军勇士们突破南朝鲜军防线,攻占541高地,全歼守军一个排,当夜,敌人组织多次反扑,企图夺回阵地,均被击退。6日晨5时,突击队奉命回撤,杨春增带领第9班8名战士继续坚守高地。天亮后,敌军再次组织强大火力向541高地猛烈轰击,进攻兵力由1个排增至2个连。敌军发动数次反扑都被我军打退后,发起了集团冲锋。杨春增从容不迫命令炮兵集中优势火力向敌开炮,从早晨激战到下午3时,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十余次反扑,毙伤敌200余人。黄昏时刻,我军伤亡严重,阵地上仅存杨春增、卫生员牟元礼两人和一颗手雷。他忍着伤痛,加紧整修工事,收集零散弹药。此时,百余名敌兵再次蜂拥而至,两人分头抗击,战至弹尽,十余名敌人冲上了阵地。紧急关头,杨春增吩咐卫生员到后面联络部队,自己毅然举起最后一颗手雷奋勇扑冲入敌群,只听一声巨响,烟柱腾起处,杨春增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3岁。杨春增实现了他生前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阵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士兵王成在战地上喊出这句话后壮烈牺牲的画面,感动了几代人,也刻印在无数人心中。英雄远去,精神永存,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再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进。(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2021年5月,我随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团队,来到位于北国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敖汉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当地的亲情融入,让这里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一年来,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看到了许多传承“红色敖汉”精神的故事。下面,我就向大家讲述一下它与国歌的不解之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很快沦陷。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下,各地纷纷自愿组成抗日铁血军、抗日救国军、抗日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烽火连绵不绝。此后,东北各路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顽强抵抗着日军侵略。1933年2月的寒冬时节,“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的朱庆澜、杜重远、王化一等人组成慰问团(对外称考察团),筹集大量物资,从上海出发赴东北热河慰问,并于2月26日抵达了敖汉旗四家子镇。随队人员中,有一名刚刚加入共产党、年仅21岁的年轻党员,他便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谱曲人聂耳。在慰问时,聂耳和同行人员反复听到部队中流传的战歌。聂耳操着南方话问到:“大家唱歌的调子是‘满江红’,用东北话唱的歌词我听不懂。你们唱的是啥子歌?”部队的官兵说:“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誓词歌’。”说着话,将一张写有“义勇军誓词歌”歌词的传单,递给聂耳。聂耳大声地朗诵:“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聂耳激动地拿出小提琴,拉起“满江红”的曲调,战士们随着琴声高唱起来。1935年,聂耳与他的入党介绍人田汉,共同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那么,《义勇军进行曲》和那首聂耳在敖汉旗四家子镇慰问抗日前线义勇军时听到的《义勇军誓词歌》到底有何关联?对比发现,两首歌的歌词从主题、内容到具体的词句、韵律、格式、用字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点。《义勇军进行曲》词曲定稿,自始至终,都是聂耳和田汉一起进行的,聂耳得到《义勇军誓词歌》后,回去同田汉进行交流是有可能的,对田汉后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有所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因此,从广义上说,国歌是从敖汉旗四家子镇走出去的,具有依据。不朽的《义勇军进行曲》,因其诞生的特殊时代、发挥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旋律,谱写出中华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史诗,宣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2014年,敖汉旗四家子镇党委政府立了一块石碑——聂耳慰问义勇军旧址。站在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上,回溯曾经的国破家亡,感受艰苦的抗日斗争,愈发体会到新中国以来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的珍贵和自豪!我也将利用好余下珍贵时间,同当地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的美丽家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该市地处淮河上游,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这里气候适宜、平原广袤、沃野千里、人丁兴旺,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伏羲画卦、肇启文明的地方,是轩辕黄帝夫人嫘祖的故乡,是千古一相李斯的出生地,是战国时代的兵器制造中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爱情发生的故里,也是诞生抗日民族英雄、军事指挥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的地方。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李湾村人。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杨靖宇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带领东北联军多次突袭日伪后方、打退敌人四次进攻,取得了“摩天岭大捷”,提振了东三省乃至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信心!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专门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的作战计划,实行保甲连坐制,切断抗日联军与老百姓的联系;实行重点进攻,把杨靖宇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并悬赏两万元收买他的人头。杨靖宇以退为进、化整为零,率领东北军民穿梭于深山老林,跋涉于白山黑水,与日寇血战到底!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手持双枪、孤身一人,饿吃树皮棉絮、渴饮冰雪,与大量日寇周旋6个昼夜,后被叛徒出卖,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年仅35岁。日军当场解剖了他的遗体,他们惊奇发现将军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肉躯在东北大地书写了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抗战历史 !是什么支撑将军义无反顾、空腹奋战、喋血疆场呢?野蛮残暴、人性泯灭的侵略者感动了,害怕了,他们给杨将军举行了“慰灵祭”,但他们至死也不会明白一名共产党员信仰的力量!记得小学三年级上思想品德课,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杨靖宇的名字、了解这位同乡抗日英雄的事迹。安静的课堂上,头发花白的女教师从杨靖宇的少年私塾求学讲起,讲到他青年入党领导确山暴动、驱逐军阀武装,讲到他到东北地区拉起队伍扯起抗日大旗,在那个暗无天日、汉奸遍地的东三省,在那个“亡国论”盛行、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他和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穿林海、跨雪原、打日寇、捉汉奸,成为东北抗日队伍的一面旗帜!成为救亡图存的东北民众心中的一把圣火!当讲到杨靖宇将军悲壮牺牲并被解剖发现胃里全是树皮草根时,老教师的声音从激动、颤抖到泣不成声,同学们在台下从义愤填膺到低声啜泣、泪流满面,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位顽强英勇的中原老乡、舍身为国的民族英雄!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同志在多个场合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叛变了;张秀峰,军部警卫排排长,杨靖宇贴身秘书叛变了;张奚若,特等机枪射手也叛变了,成为后来射杀杨靖宇的侩子手。在野外碰到杨将军并被请求帮忙买馒头的蒙江县保山村村民赵廷喜,带着日伪军过来劝降“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其实他还不知道,只要杨靖宇投降,不但不杀还要给与高官厚禄,让杨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杨的影响力消灭抗日武装。当时满脸、满手都是冻疮,棉鞋还跑丢一只、好几天没吃饭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对赵廷喜回复了一句“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将军朴实的话语撼天动地、气壮山河! 地质学家丁文江曾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讲过一句话:“只要少数中的少数,优秀里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总会有希望。”杨靖宇就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共产党人也是这样少数中的少数,就是这些人用他们的脊梁,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就是这些人用鲜血用生命昭示了中国的血性,扛起了民族的希望!为此,我写了首诗纪念杨将军:飞翮快枪风冽冽  白山黑水雪纷纷驰骋千里驱倭寇  铁骨铮铮三十春墓园静静草青青  隔叶黄鹂鸣啭音待到年年胜利日  旌旗蔽日慰英魂如今,杨靖宇将军已经牺牲了八十二年,我们仍要学习他的精神!我深信,再过一个八十二年,两个八十二年,我们的子孙后代仍需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是无数先辈们替子孙负重前行。我的家乡在北京平谷,小时候最喜欢的时光就是夏天傍晚和姥爷一人一个小马扎坐在老家院子的门口,一盏门灯照耀着两代人,听着姥爷讲着他的革命故事,懵懵懂懂地将爱党爱国的种子根植于心,在革命春风中迅速成长。岁月荏苒,这些红色故事始终让我刻骨铭心,它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在姥爷讲述的故事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不垮的鱼子山”。鱼子山村在平谷城东北约10公里处,坐落在一个曲折、狭长的山谷间,两侧山峰连绵,形成天然屏障。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是之后八路军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原因。鱼子山村特殊的地形决定了它在抗战时期的命运,作为平谷抗日堡垒第一村,既是八路军练兵磨枪、游击伏击的宝地,也是小日本的眼中钉,因此在抗战期间,鱼子山村和村民一刻也不得安宁。在1920年9月之前,平谷地区还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只有零星的几个党员,经过平谷区各个村中第一批党员的发展,最终在桃棚建立了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第一党支部建立不久,鱼子山就遭遇了惨绝人寰的灭顶之灾——鱼子山惨案。从1940年底开始,日伪军先后在鱼子山杀死180余人,10户被杀绝,烧毁房屋两千多间。在党的领导下,以鱼子山根据地为基点的平谷军民住山洞密林、吃野菜树叶、打燧石取火、伐橡树铸武器,还组建了担架队,医护队……老百姓为八路军放哨送信、救治伤员、筹集军粮……军民们拿起自制的土枪、地雷、手榴弹,利用地理优势,通过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方式打击日寇,在战火中捍卫了自己的民主政权。鱼子山人民上山伐橡树烧炭,制造炸药,用毛驴驮运手榴弹,积极拥军支前,为国捐躯的烈士16名以上;村西山中有处隐蔽的八路军养伤处,先后有50多名伤员在此养伤,村民每天秘密地翻山越岭送饭递药,即使遭受严刑拷打也誓死守住秘密,最终没有一个伤员被敌人发现。平谷人民耳熟能详的民谣“铜南山、铁北寨、打不垮的鱼子山、攻不破的白羊山”,便是鱼子山村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七十余年,但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却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如今的鱼子山村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片和谐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重新建设了新家园,“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成为了致富路上的无形资产。昔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靠着农业,旅游业走上了小康之路,已然成为美丽富足的小康村。但鱼子山人没有忘本,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兵工厂等抗战遗址,一直被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进行保护和使用,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温当年的红色历史,“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打不垮的鱼子山”精神已经从幼时根植在我心底,时刻影响着我,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