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待婢仆,身贵端”。有一些家庭,因为工作繁忙,都是请家政帮忙带孩子、做家务,甚至开车。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引导他尊重一切给予我们帮助的长者。假如看到司机陈先生,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称呼“陈叔叔”;看到做饭的王太太,应该称呼她“王阿姨”,一定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对人有高下之分,那孩子就失去了恭敬心,与道相违背。即使家庭很富有,也可能因此而毁了孩子的一生。有些地方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很严重,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父亲是开出租车的,有一天载他到了幼儿园。下车以后,这个孩子刚好碰到他的同学,两个人就一起往教室走,孩子的父亲没有马上离开,正好听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话。同学问:“那个开车的人是谁?”孩子说:“那是我们家的司机。”那是他爸爸,孩子却说是他们家的司机。如果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学会攀比,有很重的虚荣心,就相当危险。所以言语、行为确实要非常谨慎,应时时以慈爱、平等心处事待人才对。“虽贵端,慈而宽”,“贵”是指有地位。假如我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瞧不起他人,因为地位、名声跟义务、责任共存。我曾经遇到一位夫人,她的丈夫是一名政府官员,这位夫人常常去参加一些慈善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募捐,让孩子们有机会读书。这位夫人与其他爱心人士到偏远的地方去,看到有些孩子上学,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在学校学习几个小时,又要再走四个小时的路回家,非常辛苦。有一位朋友到了这个募捐的地方,见到了这些小孩。有个读六年级的孩子跟他们讲:“叔叔,我明天不能来读书了。”叔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爸爸去世了,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我的奶奶、妈妈都要我去帮她们干农活,这样我们才有钱生活下去。”这位朋友听了以后也很感慨,马上问孩子:“你读一年书需要花多少钱?”孩子说:“两百块。”这位朋友马上拿出一千块钱,对孩子说:“你这五年好好读书,这一千块钱给你当学费。”他又另外拿出一千块说:“这一千块给你们家当生活费,这样你就可以安心读书了。”这个孩子的母亲收到这笔善款很感动,全家人都跪下,非常激动地说道:“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这位长官的夫人说:“我们今天能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就代表我们对社会的义务要做的更多,应该用这样的名声、地位更好的造福社会才对。”他们援助的学校已经有一百六十多所,所以“虽贵端,慈而宽”,应该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关怀更多的弱势群体。我们请来帮忙做家务的家政人员,也应该好好爱护她们,毕竟有缘大家才能聚在一起。希望透过这个因缘,在她们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上,都能有很好的提升,以利于她们往后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弟子规》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至于改变命运的方法介绍给她们,这才是真正的慈爱。而我们的平等心、慈悲心就在当下真正得到落实。不只慈爱,也要宽厚,因为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不应该苛刻要求他人。“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物相感,以诚以忠”,上天有好生之德。“造物主所忌”就是为人太刻薄、太奸诈;而万物之所以能够互相感格,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诚心、忠心。所以,我们对待服务人员能够用真诚、宽恕的心,就可以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和影响。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的时候必须要专注,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教孩子上学的第一课就很重要。首先要求孩子在读经前端身正坐,书要摆正。当孩子一开始是用恭恭敬敬的心来读经,养成习惯以后就会终身不改,开卷有益。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得很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中的经文为纲要编撰出来的,它的成书得来不易。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把同学的《弟子规》碰到了地上,这个小朋友赶快把书捡起来拍一拍,然后放好,这就是先入为主。假如我们送给孩子书的时候态度很随便,孩子也不可能会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处处都要引导孩子并以身作则。学问一定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有一句成语叫“滴水穿石”,石头这么坚硬,为什么水可以把它滴穿?因为水不断地一滴接着一滴,当滴到十万滴、百万滴,甚至更多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石头滴穿,所谓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也像我们求学问的态度,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读好,久而久之我们的学问就有穿石的力道,从而改变我们不良的习气。所以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孩子,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中的字,嘴巴念那个字,心专注在那个字上,心、眼、口、手全都要用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求学问切忌贪多,多了反而会杂乱。《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现在很多孩子同时学三、四样才艺,家长也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都能接受,到最后孩子一定学不好,甚至不想再学了。所以学东西、求学问,都要专而不杂。有一位老师,写了四十一年的书法,她教学生单就“永字八法”中的“永”字的这一“点”,都要让孩子写几千次,才可以学下一个笔划。书法是修身养性的,是心法,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当孩子能够把这一个“点”写好,他的耐心、毅力就在这个过程中磨炼出来了,他的每一个基本功都很扎实,基础坚固了,再求发展才更容易成功;假如基础没打好,可能发展的愈快愈危险。这位老师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懂得了每一个字的结构该怎样写才更工整。有了这样的态度,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觉察能力,事情要怎样安排才能有条不紊。学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所以孔夫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游于艺”也离不开道德和心性的修养。读书也是如此,“方读此,勿慕彼”,先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在宋朝的时候,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部《论语》帮宋太祖取得天下的,再以半部《论语》帮他治理天下。所以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掌握纲领,并能好好落实。学习切忌贪多、贪快,太急躁冒进。假如我们的心是浮动的,与道德学问就不相应。所以曾国藩先生说,“心上不可无书,但桌上不可多书”,所以“此未终,彼勿起”。当然,这也不是让孩子以后什么经典都不学了,就背诵《弟子规》。其实《弟子规》不仅仅是拿来背诵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背诵,让里面的教诲重复不断的提醒自己,从而扎根于孩子心中。当孩子在读其他的经典,也可以继续读《弟子规》。这种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因为读经是训练定力,而《弟子规》是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循规蹈矩,当孩子事事都循规蹈矩,就与经典暗合道妙了。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触龙,是战国时代赵国人,担任赵国左师一职。赵太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赵丹继位,也就是赵孝成王,因赵孝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执政。赵太后刚刚执掌政事,秦国趁机攻打赵国。情势紧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长安君来当人质,我们才会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都极力劝谏。赵太后明确地告诉左右的人:“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老身一定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说希望晋见太后,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来后,小碎步急忙地向前走,来到赵太后面前,自己先谢罪,说:“老臣腿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好久没来朝见太后了,臣心里在想,不知太后玉体是否康健,所以希望能来朝见。”赵太后说:“老身行动全靠辇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赵太后说:“就吃点粥而已。”触龙说:“老臣进来胃口很差,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个三、四里,食欲稍微好些,身体也比较舒适了。”赵太后说:“这老身可做不到。”这时,赵太后的脸色缓和了些。此时,触龙接着说:“老臣的贱子名叫舒祺,年纪最小,不成器。而臣已经衰老,心里却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个卫士的缺,保卫王宫。所以臣冒死来向太后禀告。”赵太后说:“好的,他年纪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臣希望趁着未死前来拜托太后。”赵太后说:“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是啊,比女人还要更疼爱一些。”此时的赵太后笑着说:“女人疼爱小儿子可特别厉害呢!”触龙说:“老臣认为,您老人家疼爱燕后胜过于疼爱长安君呢。”赵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疼爱长安君那样深。”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作长远的打算。您老人家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紧抓着她坐的车后面的横木,为她哭泣,这是为她要远离而伤心啊,也真够疼爱她的了。她走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是每逢祭祀您必定祝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世世代代为王吗?”赵太后说:“是的。”触龙说:“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氏立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封侯的,现在还有继承人在位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单是赵国,当时其他诸侯的子孙封侯的,现在还有继承人在位吗?”赵太后说:“老身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样看来,祸患快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慢的就落在子孙身上。难道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厚而没有贡献,又拥有太多的宝器。现在您让长安君居于高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的宝器,又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太后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的打算不够长远,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对燕后。”赵太后说:“好!那任凭您安排吧!”于是触龙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当人质,于是齐国就出兵救了赵国。赵国贤士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骨肉的至亲,尚且不能仗着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贡献的俸禄,而保住他的尊贵,何况是臣子呢?”这篇故事记录了触龙以迂回渐进的方式、情理兼具的说辞,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赴齐国为人质交换了齐国出兵救赵国,从而让赵国脱离了这一次险境的经过。触龙首先消除赵太后的敌意,化解赵太后的怒气。再以幼子相托,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父母爱护子女上面,使让长安君为人质以救赵国的主题,得以水到渠成地提出。之后,触龙直接指出问题的是非利害。赵太后不让长安君为人质,看似爱护长安君而为他的利益着想,但从长远看来,其实反不利于长安君。而唯有使之为人质,以“令有功于国”,才是深远之计。因此,触龙并不反对维护长安君的利益,反而站在与赵太后同样是维护长安君利益的立场,指出其更为深远的考虑,更为积极的做法,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其主张虽与赵太后不同,反较赵太后之坚持更为理智而可行,少害而多利,所以能为赵太后接受。最后,赵国贤士子义的评说可以说是这一篇记载的核心思想:连国君的孩子,尚且不能仗著“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保住他的尊贵,何况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呢?这个见解放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怎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呢?原文: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齐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乃出兵。”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来源:慈光文化公众号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对于“善”,我们先需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判断的标准都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古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态度接受的?孔子赞叹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只要听到一个善,就会时刻放在心中,并一定会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于颜回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刻不忘去实践。当我们也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德皆建”。古人称当官的为“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以前的县令与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内容都由县长负责,他有责任把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有“爱民如子”的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当然这些地方领导人,也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在隋朝,有一个父母官叫辛公义。当他在岷州(今甘肃)当刺史的时候,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有人染上疫病就要被抛弃,让他自生自灭,不然就会给家里带来灾难。辛公义觉得这个风俗太残忍,孝义都丧失了。所以他主动把这些丢在路旁的病人、老人,都接到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医生来治疗。等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请他的家人接回去,并对他们的家人说:“我跟你父亲相处这么久,我也没生病嘛。”这些为人子女的都觉得很惭愧,这位刺史是以德行来唤醒人民的惭愧心,渐渐的把这种没有孝义的风气扭转过来了。所以当地的人都称辛公义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这位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们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每个人的良心。“过不规,道两亏”。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那我们就失去为人父母、为人朋友或者为人儿女的本分。规劝,也要找对时机和正确的方式态度,当我们可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样就能形成很祥和的风气,又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一个团体能够非常的和睦、和谐,这个团体一定会非常兴旺。所以我们在一个团体中必须要以和为贵,然后在该规劝时抓住机会“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顾及他人的面子。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假如我们是用权势、地位去压制别人,就会让人很不服气,对方虽然表面上对我们毕恭毕敬,可是心里面可能会有很多怨言。假如我们对别人的尊重不是发自内心的,就应该认真反省,这样的行为是虚华无实的,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人生。有一个小朋友说:“妈妈打我,我都忘记了,但爸爸打我,每次都记得很清楚。”同样是处罚,为什么在孩子的心里差距会这么大?因为妈妈打他是出于爱护、管教的存心,所以打完之后,孩子的心里也明白是自己错了,反而会去改正;但爸爸打他的时候,出发点不一定都是要教育他,可能有时候脾气上来就教训他,所以孩子的心里很不服气,每次都记得很清楚。家庭如是,我们在工作之中亦如是。应遵循“理服人,方无言”的道理。平等对待才能使人心平和,关怀、爱敬,才能让整个团体的气氛愈来愈祥和。纵观历史,只要是用权势、武力夺取天下的朝代,延续时间都不会长久。而以道德、孝悌来教化人民,君王以身作则的朝代,历史都比较悠久,而且对后世也都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国运最长的朝代是周朝,天子以德治天下,以礼制人,其朝代绵延八百年之久。再看用武力取得天下的秦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所以历史能让我们鉴往知来,启迪人生,不致重蹈覆辙。要让家庭和睦、企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唯有用道德、理智才能赢得人心。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邹忌,战国时代齐国大夫。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号成候。齐威王,姓田,名婴齐。在位三十七年。恭维阿谀能让人舒坦、讨人欢心,但这种不由衷的言行,也往往容易使人受蒙蔽、被利用而不自知;唯有明智之人,听其言而察其真伪,方不致于受害。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容貌潇洒美丽。有一天早晨,穿戴衣冠,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谁比较美呢?”他的妻子回答说:“您这么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哪!”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谁比较美呢?”妾说:“徐公哪比得上您哪!”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跟客人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比较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了看他,自认为比不上徐公;再照照镜子自己看了又看,更觉得远不如徐公。晚上,他躺在床上想着这件事,说:“妻之所以说我美,那是偏爱我;妾之所以说我美,那是怕我;客人之所以说我美,那是想有求于我。”于是上朝谒见齐威王,说:“臣自知确实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偏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人想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有千里见方,城有一百二十座。宫中的后妃近侍,无不偏爱君王;朝中的臣子,无不畏惧君王;全国上下,无不有求于君王。这样看来,君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对极了!”于是下令:“大小官吏和人民,能当面指出寡人过错的,可以领受上等的奖赏;能上书规谏寡人的,可以领受中等的奖赏;能在市集朝廷评论,让寡人听到的,可以领受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宣布时,群臣纷纷进谏,门庭像闹市一般;几个月后,进谏的人时断时续;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可谏的事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邹忌身为大夫,又曾拜相封侯,掌握一定的权柄,这是奉承者的好对象。而他周遭之人,基于不同的动机目的去恭维他,说他比城北徐公更美,这是可以预料得到的。邹忌却能保持冷静客观,透过事实的检视比较,“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这是他的洞明练达之处。他又能从自身推想到齐王,从生活的体验察觉到政治的道理,使齐王纳谏,朝政修明,真可以说是“能近取譬”了。学问原本是可以从经验中淬取,智慧原本是可以从实践里去磨练的啊!当然,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果能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并剑及履及(形容人行动果决、快速)的实践,遂使燕、赵、韩、魏四国臣服于齐国,这也是明君的典范,值得称道。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为什么是“流俗众,仁者希”?因为大家普遍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不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再加上外面的污染程度愈来愈严重,所以现在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彰显圣教,照亮人心。我们要把自己的马步扎稳,保证不会随波逐流,等自己站稳了,就可以帮扶他人。我们的能力慢慢增强之后,就能够把影响力从修身延伸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只要真正把圣贤学问的根扎好,一定可以转变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的风气。“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果然是仁者,一般人见到他都会心生敬畏之心。在《论语》中,夫子的学生形容看到老师“望之俨然”,远远看到老师非常有威仪,会心生恭敬;“即之也温”,真正亲近老师,一起研讨学问时,又感觉老师很亲切。因为仁德之人会处处替人着想,所说的言语都能开启人的智慧,所以“即之也温”。“言不讳”,仁德之人绝不求名、求利,他的言语不会有什么避讳,都会很正直的讲出来指导我们、利益我们,因为“无欲则刚”。“色不媚”,“媚”是指谄媚、阿谀,因为他们无欲则刚,无求于人,所以也不会有献媚、讨好的态度。当一个人无欲无求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非常的公正,无一事不可告人、无一语不可语人。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砥砺自己效法仁者,培养仁德,凡事无求,光明磊落。来源: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心随时保持谦虚,任何一个人的优点马上学习起来,任何一个人的缺点马上反省自己,那真的是德日进,过日少。刚刚这位学长讲的找好处,认不是,马上把它印在心上,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写日记,把这两项功课列上去每天写。真的,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就养成,观照自己不足的习惯就很自然提起来了,就生处令熟,熟处令生。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