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人之所以为人,以其生存于父子、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夫妇、长幼、朋友之中,其心术、威仪、衣服、饮食无不各有符合自然法则的规范。对于这些做人的规则,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在童蒙阶段的培养,因为「修之则吉,悖之则凶」,而且「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中国童蒙养正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我们现代年轻的父母多注重子女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练,而忽略了孩子的根本教育。但有没有这基础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且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两个新分配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甲和乙,学业成绩是同样的优秀。但试用期过后,单位只留下了甲,却没有给乙转正的机会。为什么呢?  我们看一看甲乙的表现:  甲到办公室后,微笑而有分寸地与同事和领导打招呼,在工作中言语有礼,称呼冠师,尊敬每一个同事。工作之中常常热心帮助大家,大到计算机故障的解决,小到提重物,擦桌扫地,样样干得。同事们也因此都乐于在工作中教导和提示这个新来的小伙子……  乙呢?不论是到达还是离开办公室对谁也不打招呼。对于单位的长辈直呼其名,态度随便。周遭同事需要帮忙时,他往往是视而不见。就连午餐也是大家都点好菜后,他纔来,还有人未吃完时,就无故提早退席。常常令大家感到另类、不易交流、不好合作。  甲乙的差别实际上就在于有没有接受过基本的、点滴的、做人的教育。乙的职场生涯从一开端就跌跤了。  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在幼童阶段进行的德行培养、做人教育和生活学习,其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远比此例所表述的要重大且深广得多。古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育儿教育,通过生活学习实践,扎扎实实地实现变化气质、养正心性,在此基础之上的才艺和知识的研习纔能真正起到改善民生,造福社会的目的。在此我们推荐《朱子童蒙须知》,请为人父母者从了解到实证,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受益。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着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着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迭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试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解:旷废,音:同瓜)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着豪。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  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解:缺少、亏损,音:同缺)。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解:烧,音:同弱)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  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古人的教诲完备周详,虽然我们身处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可以从每一则教诲中读出其规范的义理,守住原则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中,就能落实儿童的养正基础教育,真正造福于我们的孩子们。参考数据:《五种遗规》(陈弘谋编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张潮《幽梦影》论读书“读史宜夏,其时久也。”“史鉴宜与友共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大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愿学之;名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不敢学之。学大家而不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名家而不得,则士画虎不成反类狗矣。”“史官所记者,直世界也;职方所载者,横世界也。”(“尤悔庵曰:普天下所行者,混沌世界也。”)“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凡是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读之。”“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语;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陈眉公《围炉夜话》论读书“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看书需放开眼孔。”“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读书须切己用功。”“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蒲草笔记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  布袋笔记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陶罐笔记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中国老年报》7.27)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曾国藩在家书中答复其弟要求赴京读书以求深造说的一番话,“苟能发愤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古人语“书犹药也,可以医愚。”明代东林党人的首领顾宪成于书院门题有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徐特立应湖南一青年的要求,赠书一联:“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旧日有幅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郑板桥曾撰一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清人王文治联云:“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清人毛怀和黄钺二联云:“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明祝枝山联云:“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宋人楼钥有一联是:“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清人包世臣联道:“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郑板桥有一联谈此:“书从疑处翻成语,文到穷时自有神。”旧联说:“读古人书须设身处地一想,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周恩来题联自励:“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教出喜欢阅读的孩子    文/林振春(大学教授)阅读是一种动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要教出喜欢阅读的孩子,首先要激发他的阅读动机,营造家庭的阅读气氛。●创造阅读的乐趣阅读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巧。小婴儿看到书本会拿起来啃,接着是拍打、撕裂,最后才是翻看。让学龄前儿童玩弄立体书的用意相当明显,重点在于玩弄而非阅读,先让他们亲近书本、习惯与书为伍,最后才引导他们观看书本中的图画;至于看到书中的文字,一定要教他们认字识字,从此才能进入阅读的殿堂。阅读的乐趣来自于具有成就感的阅读经验,想要营造具有成就感的阅读经验,下列三点相当重要:1.慎选适合子女的阅读材料:父母亲可以多方试探子女的性向偏好,仔细观察他们在书店或图书馆中如何翻阅各种书籍,以找出孩子偏好哪一类书籍。只要你找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就等于找到激发他阅读动机的方法,而这些都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密不可分。2.陪孩子一起看书: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最佳良方,是常陪子女一起看书,帮他翻折书页,与他共同朗读字句,倾听他对书本的内容心得或意见,不但可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巩固了子女对阅读时间的珍惜和期盼。3.赞美子女的阅读行为和成就:无论子女对书本内容作成何种反映,一定先赞美他的表现,再提出可能未思索到的问题供他反省。孩子的阅读信心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先决条件,而阅读信心的建立,当然是父母亲的赞美和鼓励。●加深印象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方法以SQ3R法较为简便可行,它的作法如下:第一步是纵览(SURVEY),把全书概括性看一遍,尤其是书的序言、目录、标题、图表、索引、参考文献等,以便对全书有直觉的印象。第二步是提问(QUESTION),在纵览的基础上,就书中的重点、标题、图表等,提出自己的疑问,使读书成为一种有方向、有明确目标的思维活动。第三步是阅读(READ),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阅读,画出书中的关键语句,标示问题的可能答案,并作读书笔记以加深记忆。第四步是背诵(RECITE),就阅读所获得的理解,进行记忆的工作。特别要闭上眼睛或合起书本,提纲挈领的回忆或背诵问题的解答,或书本上的重点,这是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第五步是复习(REVIEW),其目的在巩固阅读成果,采三天、一周、半月、二月、半年复习所读之书,以加深印象,并且进一步延伸学习的效果。●练习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阅读技巧又称为阅读的花招,如同调酒师会变化不同的招式来调酒,跳水人员变换不同的姿势来跳水,厨师也会变换不同的手法来切菜一般,那是一种对制式的创新,更是一种乐趣的创造,使得工作变得更富韵味、更有人味。依其性质可分成下列数种:1.朗读与默读将每个字词读出声音,可以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更可以强化听觉的学习效果,这是朗读的独特性。父母可以选择具有韵律性的诗歌和散文,与子女一起朗读,共同感受其律动之美,让孩子喜欢朗读,从而踏上阅读之路。亦可以选择一篇短文,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相互约束不可出声。先教导动口但无声的默读方式,再练习不动口只用眼睛看并用心默念,让孩子感受默读的乐趣。2.精读与略读父母可以选择精练的小品文章,作为精读的材料,然后引导子女逐一阅读每一字词,推敲作者的本意,延伸作者的企图,体会作者的情怀,使子女了解精读的功能和精读文章的丰富性。略读的做法不在探索推敲每一字词,而是快速掌握文章大要,大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数个要点即可。父母可以选择通俗性文章或是报章杂志上的材料,要求子女快速浏览,并报告她所看到的重点摘要,以达到略读的目的。父母也可以透过寻找字句的游戏或比赛,来训练子女的略读能力,例如找一篇文章,两人比赛计算文章中出现「台湾」的次数,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者获胜。此种方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增进子女的略读技巧,值得父母采用。3.连读与跳读连读是依照文章材料的编排次序,一段一段的逐一阅读;跳读则是选择性的跳过阅读者认为无关紧要,或不甚重要的段落或章节。连读不需要特别指导,每个人刚开始阅读时,因为深怕遗漏作者的关键词词,大都采取连读的做法。跳读就必须要有父母的指导,先用纸版遮去某些段落,让子女阅读未遮到的文字,问他是否能够看懂全篇大意;接着再让他们看完遮住的部分,帮助他了解某些段落在全篇文意中只是补强作用,有没有读到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此经验之后,父母便可以陪子女练习找出补强的段落,并进行更强化的跳读动作,感受一种「打水漂」的阅读快感。4.全读与分读当文章材料较长,分读是必要的训练;但是分读可以分成逐步推进分读与反复累积分读两种。所谓逐步推进是将材料划分成数个大块,读完一块就休息;反复累积则是每次阅读时,一定重复以前所看过的章节,以免遗忘,然后再进行下一章的阅读。父母可以引导子女练习阅读不同的文章,以找出最适合他的分读方式,因为采用逐步推进分读或反复累进分读,完全依阅读者的能力与文章材料性质来作判断,父母无法随时陪侍在旁代为选择。5.慢读与速读慢读无须训练,速读就必须接受训练才有可能达成。父母可以制作纸卡洞,利用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纸卡洞的速度,来加速子女的阅读速度。纸卡洞使用初期可能只是单字,接着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组;其后可以改变成一行一行的纸卡洞,让子女一次看一行字。成行的纸卡洞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的速度,由慢到快,子女的阅读速度也就在此种练习下,不断加速。此种练习不能强制,一定要先营造有趣的游戏情境,采寓教于乐的设计教学方式,才不会引起子女的消极抵制。●建立有利于阅读指导的亲子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影响学习成效甚大。个人从事师资教育工作经年,从经验中发现:获得学生喜欢的老师,无论他所教的课程多么艰难,学生必然全力以赴;同样的,父母是每个人成长中遇到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第一个学习园地,为人父母者要成为子女的良师益友,更应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换言之,父母应与子女维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在他需要支持的时候陪伴在旁,给予有利的协助;在他需要肯定的时候给予掌声,分享他的成就;在需要安慰的时候加以拥抱,建立他的信心,当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才能创造阅读指导的良好环境气氛。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多人都选择听音乐的方法进行胎教。那么,对胎儿进行经典诵读是否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效果也非常好。《诸病源候论》中有:“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钱氏儿科学》中谈到“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    胎儿能听到声音,这通过B超就可以测出。胎儿对来自母体外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如父母的声音、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等等。在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听觉给胎儿带来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胎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借助声音对胎儿进行教育非常的重要。通过经典诵读实施胎教,我们也主要提倡“声教”的方法:    1.孕妇亲自诵读经典。孕妇可以定时诵读经典给腹中的胎儿听,孕妇若一直反复念同一经典给胎儿听,会令胎儿神经系统变得对语言更加敏锐。怀孕第8个月直至生产前,是施行阅读胎教的最佳时机。医学研究发现,胎儿的意识萌芽大约发生在怀孕第7~8个月的时候,此时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发育到几乎与新生儿相当的水平,一旦捕捉到外界的讯息,就会通过神经管将它传达到胎儿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了让母亲的感觉与思考能和胎儿达到最充分的交流,最好是保持平静的心境,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孕妇在怀孕期间,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反应。母子连心,孕妇的这些变化与反应都直接影响到体内胎儿的身心发展。我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在增补大生要旨》中指出:“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气失合而影响胎儿,所以孕妇宜心境平和,心情舒畅,遇事乐观,不要喜怒无常。经常恼怒,则气血不顺,必然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孕妇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安母体心神,驱散“心头翻滚的乌云”,让“心中之水”平静,为体内的胎儿提供最好的身心环境。     2.丈夫为妻子和胎儿诵读经典。胎教不仅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父亲在创造良好的胎教环境、调节孕妇的胎教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丈夫为妻子和胎儿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夫妻两人的道德修养,改善夫妻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保证孕妇精神愉快,身心健康。一个融洽、和谐、温馨和充满爱心的家是保证胎儿身心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    同时,父亲的声音对胎儿的影响是母亲无法取代的。英国科学家通过对胎儿的听觉功能试验得出结论:胎儿最容易接受低频率的声音。他们给一组8个月的胎儿听低音大管乐曲后,胎动大大加强。这组胎儿出生后只要一听到类似男子声的乐曲,便停止哭闹,露出笑容。美国的优生学家认为,胎儿最喜欢爸爸的声音,也许是因为男性特有的低沉、宽厚、粗犷的噪音更适合胎儿的听觉功能,也许是因为胎儿天生就爱听父亲的声音,所以胎儿对父亲的声音都表现出积极的反应。     3.听经典诵读的录音。通过播放经典诵读的录音进行胎教,具有较好的便利性。不论是在休息或者做事时,都可以将录音作为一种背景音乐来听。经典诵读录音对胎儿的影响类似于经典音乐对胎儿的影响,但比音乐的内涵更具有丰富性和价值性。通过经典诵读实施胎教,不仅提高了夫妻两人自身的心性修养,同时也熏陶和强化了胎儿的德性与慧性,可谓一举多得。因为教育具有连续性,如果能坚持下来,在胎儿出生后,继续对他进行经典诵读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话,那效果会更好。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除学习《弟子规》外,《三字经》、《孝经》、《论语》和《大学》都可以阅读,但德行的根一定要赶快扎下。读经能够让孩子的心定下来,定能开智慧,接受中国圣贤的教诲就是开孩子的根本智,而根本智从定中来,所以经还是要继续读。但是,假如孩子的行为跟经典教诲差距越来越大,他的德行没有根,可能一下子就被这个社会的染浊之风连根拔起。所以,《弟子规》要一句一句地讲解,而且不是只讲一遍,当我们已经从头讲一遍,再回过头来讲第二遍时,绝对跟第一次不同,因为老师提升了,学生也提升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积累更多的生活事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跟《弟子规》联系起来,不断地检查自己做到了多少。《孝经》与四书五经还是要读下去,但是德行的根一定要赶快扎。德行根了扎,他念《孝经》《论语》的感受会不一样,他可能念到《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时,就联想到《弟子规》中的『身有伤,贻亲忧』。当孩子都强调落实的时候,他再念《论语》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看到孝,他看到悌,他就了解到,孝就是代表『入则孝』,悌就是代表『出则悌』,生活的点滴都要做到,所以他对经典的解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宽广。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半功倍。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一曰循序渐进。一曰熟读精思。二者固尽其要。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渐进。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而以居敬持志终焉。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然后进之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而终之以居敬持志。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于为学之序似较顺。故是编采程氏所辑。而辅氏之说。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 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撰。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有不合. 便穿鉴之使合。如何能见得圣贤本意。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  切己体察。  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 须要将圣贤言语. 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 我实能克己复礼. 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 方有益。其切己体察之说如此。  着紧用力。  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 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   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 敬于应事。读书时. 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 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
静定训练:请小朋友坐好,双手放桌子上,告诉小朋友,在老师没有宣布睁开眼睛前,就一直闭着。然后打开温柔的乐曲,注意控制音量不能太大声,告诉小朋友,慢慢闭上眼睛,全身放松,面带笑容,轻轻的吸气呼气,做几次。让后让小朋友们静静的想:我们走到了森林里,闻到了淡淡的树香味,向前走,又闻到了路边小花的花香味...,然后走出森林,暖暖的太阳照着我们,风儿也吹过来,我们沐浴在幸福中。... 然后,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