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我的家乡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依山临海,素称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青梅之乡”,是原中央苏区县、重点老区县。早在1926年11月,诏安县便成立了中共诏安支部,成为福建省较早成立的党组织之一。老一辈革命先烈在诏安留下光辉的足迹,使得诏安成为一方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而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座巍峨高大、挺拔隽秀的红色革命之山屹立于东北部,那便是乌山。乌山曾是中共闽粤边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是早期苏区和闽粤赣边区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南方八省十五块重要游击区之一,是撒播闽南革命火种的地方,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大批共产党人扎根乌山,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乌山之巅,揭开了乌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序幕。1935年9月,为进一步发展闽粤边的游击战争,使闽南和广东韩江以东地区连成一片,同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靖和浦根据地的“清剿”,中共闽粤边特委指派闽南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带领红三团40多名指战员挺进乌山,成立了闽粤边独立营,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打通了潮澄饶、饶和埔诏、靖和浦三块苏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云和诏县委组建,统一领导乌山地区的斗争。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粤边特委和新组建的中共云和诏县委以乌山为依托,领导边区人民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多番“围剿”,传播革命火种,壮大革命队伍。西安事变后,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主动与国民党闽南当局进行多次谈判,达成“六•二六”政治协定,然而,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连续制造了“漳浦事变”与“月港事件”,闽南红三团、独立营千余名指战员被强行缴械,闽粤边特委及云和诏县委10多名领导人被捕被杀。但是,革命的大火是扑不灭的,乌山红旗不倒。“漳浦事件”发生当晚,卢胜、王胜、陈高顺等重建红三团,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迅速发展至300多人。1937年11月,闽粤边特委派卢叨、莫丁贵到乌山地区恢复因“月港事件”而停顿的云和诏地方工作,迅速重建云和诏县委,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配合了闽南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反动武装大举进攻乌山根据地。云和诏县委实施“保卫乌山,开展反封锁斗争”的策略,建立四路工作团,而后又组建了四个武装大队,分赴各地开展游击活动,不断打击敌人,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成立,与云和诏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使乌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扩张。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一中队南下抵乌山与云和诏县委会师,在红星坪林村举行南北干部会师大会,宣告中共诏安县委与诏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12日,诏安县城解放。在长达十五年的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红旗,铸成了以“坚守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内涵的乌山革命精神。如今,五星红旗依旧高高飘扬于乌山之巅,作为乌山脚下的诏安青年,不管身在何处,都将沿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道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戒骄戒躁,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让“乌山革命精神”薪火不息、代代相传。(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15日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尚栩 杨骏司源)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有着很多“知音人”。而如今,中国年轻人不仅能与外国朋友面对面交流,还能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更广泛地“链接”受众,把自己所理解并深爱的“国风”传递给世界。在新华社记者牵线搭桥下,请“云欣赏”一场跨国联动的“国风对话”——  身穿汉服、弹拨琴弦,一把古筝、一枚中国结,留学法国的中国“古筝姑娘”彭静旋在巴黎塞纳河畔、波尔多街头广场传递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令当地听众折服。  凌空飞旋、身姿俊逸,一把红扇、一副水袖,执教英国的中国舞者马蛟龙在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展现中国传统舞蹈的风采,引发当地观众惊叹。  为何要传播“国风”?彭静旋的答案是,“我爱国风”,“相信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希望介绍给世界上更多朋友。  如何理解“国风”?马蛟龙的答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经过现代化创作的一种国有风范”。  彭静旋自小学习古筝,已在法国求学多年。她说,自己在法国街头表演古筝的初衷非常简单——“分享美好,分享音乐”,同时也期待“将古筝作为一个桥梁,让更多法国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乐器”。  彭静旋说,初次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时“还比较忐忑”,大多选择《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传统曲目,但随着渐入佳境,她的尝试越来越多元,用“中国风”形式演绎了很多西方作品。“当地观众反应都很积极,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她说。  一些民意相通的瞬间格外令她感动。她回忆说,“会有小姐姐画下我,还把画送给我,告诉我很开心能在美丽的午后与我相遇。还有人在我的演奏结束后告诉我,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中国的山山水水,很想以后有机会去中国看一看”。  除了继续通过街头表演的窗口展现中国文化,她还期待着今后有机会与其他音乐人合作,“探索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马蛟龙几年前被公派到英国教学。他的教学工作一度受当地疫情影响而改为线上,但一名舞者必须坚持训练,而住处空间又有限,很多舞蹈动作施展不开。他的“街头国风秀”就在这样机缘巧合下上演。他在热门旅游景点格林尼治公园录制了一段舞蹈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后,受到很多人喜爱。  马蛟龙说,他很喜欢在户外跳舞,不仅更亲近大自然,也让很多当地人对他的舞蹈产生兴趣。如今,制作并分享视频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向更多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古典舞。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街头表演,“而是一个中国舞者手持红扇、水袖等传统道具,与西方风景和建筑的融合,这也像一种不同方式的对话”。  他认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他的英国学生不是简单模仿舞蹈动作,而是将学习中国古典舞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来源:新华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5日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题:“画郎中”如何令海外中国古画重见天日?  ——专访大英博物馆资深高级修复师邱锦仙  作者 金旭  在大英博物馆第91a号展厅,《女史箴图》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量身定制的展柜里,每年仅有6个星期的展出时间。作为该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女史箴图》也曾一度“支离破碎”。如今,春蚕吐丝般的绘画笔法和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一睹真容,它的新生离不开古画修复师的精心呵护。  作为进入大英博物馆工作的第一位中国人,资深高级修复师邱锦仙“抢救”了很多重要的中国古画。近日,她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海外古画修复师如何用妙手拨开历史尘埃,重现文物往昔光彩,如何以仁心延续文物生命,让历史一隅得以在一丝一缕、一笔一画中保存流传。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文物修复师被形容成“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第35个年头,您一共修复了多少中国古画?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留在大英博物馆?  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工作那么多年,经我修复的古画数量早已记不清,应该有200多幅,其中有100多幅来自敦煌藏经洞的绢画。现在馆藏中还存有一张未修复的敦煌绘画,这堆起酥的碎绢片原封不动地放在盒子里,用于再现古画修复前后的对比。  1972年,我进入上海博物馆裱画组,先后师从徐茂康和华启明两位师傅学习裱画技巧,成为我书画修复生涯的开端。1987年,一位伦敦古董商有很多古画急需修复,我也希望能有机会了解国外裱画技术,增长见识,于是我和上海博物馆约定去英国工作两年。  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英国著名汉学家、中国艺术史学者韦陀教授(Roderick Whitfield)。他于1968年至1984年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现亚洲部)任职,负责中国古书画的管理。经过韦陀教授的推荐,当时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罗森教授(Jessica Rawson)邀请我去演示中国传统的古画修复技艺。那天,韦陀教授和负责管理中国文物的白珍女士(Jane Portal,现亚洲部主任)拿了两幅画让我修复,其中一幅就是傅抱石的《金刚坡》。  我用了两周时间,演示修复傅抱石的作品,这幅山水画有好几个大破洞。我先看了画的颜色,确定遇水不会掉色后,便决定用烧开的水在画卷的正面冲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惊讶。5次洗画后,我把画卷背后的腹背纸揭掉,重新托上命纸并上好浆,补好破洞再全色。修复后很难看出有修补痕迹。这次演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年留英期满,罗森教授对我说:“我们太需要你了,你不在,库房里的中国书画就没有机会重见天日。”于是,我决定继续“抢救”中国古画。  中新社记者:日本的书画装裱技术在英国有一个多世纪的传承,在您去到大英博物馆之前,中国古代绘画经常用日本的方法修复。中国传统的古画修复技术和西方技术有何不同?  邱锦仙:日本的书画装裱工艺源于中国唐宋时期,例如常见的“惊燕”就出自宋式裱,是附着于画轴上的飘带。中国的古画修复技艺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不断改进,“惊燕”也从“活贴”改为“实贴”固定。就绢本画来说,日本的修复方法偏向从画的正面补洞,多用“仿古锦”,材料较厚。我们用的材料薄,绘画卷起来较柔软。我们一直在背后补洞,采用刮磨细补法,等画心干后,就可以刮磨洞口,用毛笔将清洁的厚浆水在洞口上刷匀,然后把补绢的经纬丝对正,再刷上一层浆水,干透后用马蹄刀或钢片刀刮平,去掉多余的补绢。修复好绢本画心后,我们用绢和绫子来做镶料,根据绘画的底色,挑选素静的颜色与之匹配。  我去大英博物馆时,那里的修画师掌握的大多为日本的修画技艺,没有装裱、修复中国古画的经验。在看到我用中国的传统方法装裱中国古画后,他们会和我交流、探讨和学习。  中新社记者:修复古画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难?在国外如何找寻修复绢画所需的材料?  邱锦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大英博物馆没有补绢让我犯了难。补绢时,我们要求其纹路、结构、包浆、全色都要跟画心一致。补绢的材质有稀疏厚薄之分,绢又分为单丝绢和双丝绢。即便是同样的补绢,旧补绢年代久远,相比于新补绢来说,光泽较暗,质地较为疏松。根据绢本画的材质去寻找拥有同样经纬丝的补绢,是让修补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关键。  我的师傅给了我很多珍贵的补绢材料带到英国,才能抢救那么多重要的中国古画。我每次回上海也会为博物馆采购裱画材料。如需特殊材料,我会请上海博物馆的同事们帮忙购买然后寄往伦敦。可以说,古书画重现光彩的背后凝结了很多人的努力。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让《女史箴图》唐摹本、明代朱邦的《北京宫城图》、元代盛懋的《映雪读书图》等恢复生机?  邱锦仙:如果是绢本画,我首先看画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热水来洗;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  由于受损程度和原因不同,每张书画的修复技法也不尽相同。初次看到《女史箴图》时,绢和托纸已经分开,布满裂痕。由于外国化学糨糊无法适用于这幅千年古画,我将其与日本淀粉糨糊混合起来对画进行修复,这样既能保留弥合画卷的黏度,又不会留下糨糊痕迹,我和助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修复后的《女史箴图》再保存数百年也没问题。  而元代画家盛懋的绢本《映雪读书图》是一张整绢托的画,画纸纤维十分“酥脆”,画卷中间还有一条明显的断裂痕。于是,我选择将肉眼能看到的破洞一个一个补好,再用质地偏厚的糨糊慢慢渗透到画心,然后用颜色纸把画心托显出来。  中新社记者:中国传统修复技术有着上千年历史,古画修复的工艺往往是师徒相承,您如何给您“洋徒弟”传授本领?  邱锦仙:我到大英博物馆工作后,一共带过4名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学生,也带教过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实习生。他们在慢慢接触中国古画修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学习中国古画修复技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每张等待修复的书画需要用到不同的修复工艺,因此修复工作无法标准化,只能靠传统的言传身教。清洗、揭、补、托、全这几大道工序需要从基本功开始练习。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会从制作钢片刀等工具、如何磨刀、如何打糨糊开始教他们,哪怕是最简单的裁纸,也需要苦练好几个月。其次是手腕功夫。中国宣纸纤维短,很容易在刷糨糊的时候破掉,所以我会要求他们手不离刷,反复进行“刷墙练习”,感受排笔与纸张之间的触感,以培养出“心中有数、手上有度”的软硬力道。这是一份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积累和耐心的职业。  中新社记者:古画修复师被称作“画郎中”,您怎样看待这份职业?您觉得在海外修复文物对增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何帮助?  邱锦仙:古画是修不完的。从我到了大英博物馆以后,中国绘画慢慢有机会开始在陈列室里展出,以中国绘画为主题的展览也会定期举办。我想尽自己所能“抢救”更多古画,延长文物生命。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我希望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历代书画能通过我的双手重见天日,和走进博物馆的人们“对话”,让世界感受到深藏在艺术品中的中华文化。同时,文物保留下来,就可以供学者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对还原历史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中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学术机构、企业或个人都在帮助、支持我修复中国古画,让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文物、热爱文物,我们的历史遗产能更好地传承延续。  从上海博物馆到大英博物馆,罗森教授说我搭建了两馆交流的桥梁,加深了友谊,也促进了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我在这里工作的35年间,遇到了很多来博物馆的实习生,他们对文物修复怀着好奇心和满腔热情,我对他们倾囊相授,让他们感受中国古画修复背后“十年磨一剑”的手艺魅力,这就是意义所在。(完)  受访者简介:  邱锦仙,上海人,大英博物馆资深高级修复师,1972年进入上海博物馆裱画组工作,1987年在大英博物馆担任中国古画修复师至今。2002年,与上海博物馆裱画师诸品芳老师合作,修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画,共裱成116件;2007年,修复明代名画家吴伟《九天玄女图》绢本画;2012年,重裱元代画家盛懋的绢本《映雪读书图》立轴;2013年,重裱(传)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绢本《双马图》立轴和明代画家朱邦的绢本大中堂《明代宫城图》立轴;2014年,与日本同事及学生们一起修复《女史箴图》唐摹本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5日
“谏使更”,我们劝父母、劝他人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他改变、改正过来,不是硬要他听我的。他一次不听你的,你就生气不理他了,这样就跟我们本来的动机背离了。既然是为了让他变好,那我们就要想想用怎样的态度、方法,他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尤其是对成人、长辈,你的态度不好,他绝对不能接受!一时劝不听、劝不进去,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悦复谏”,“悦”就是等他心情比较好了再劝他,纵使他不能接受还骂你,你也无怨无悔!一个人有这种修养,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5日
(作者:刘晨 熊化靖)近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法缺席审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判决崔某返还徐某借款2万元。据了解,崔某与徐某是相识多年的朋友。2021年,崔某由于急需用钱,向徐某借款2万元,承诺4个月后就偿还欠款,并当场出具借条。徐某出于对崔某的信任,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借给崔某2万元。借款期限届满后,徐某向崔某主张权利,崔某以各种理由推脱,多次讨要无果后,徐某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向崔某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开庭时,崔某经过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也未提交答辩状。徐某向法庭提交了证据足以证明崔某借用其2万元的事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依法缺席审理后,遂作出上述判决。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7月15日
为贯彻落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推进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宁江区人民法院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司法公开工作。经过常态化的工作开展,各项工作已逐渐规范。落实“三个”到位 增强公开意识‍思想认识到位。司法公开是各级人民法院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司法公正廉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宁江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司法公开工作,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组织全院干警学习最高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吉林省高院《关于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的实施意见》,切实提高全院干警对司法公开工作的认识。组织领导到位。司法公开工作由审判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调度,各庭室派专门人员负责对接负责司法公开的日常工作,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为有效推动司法公开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保障到位。按照司法公开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法院实际,制定了《宁江区法院司法公开实施方案》及司法公开工作目录,由院长亲自修改把关并经党组会充分研究讨论通过。定期向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及律师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司法公开工作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努力实现集思广益,实时提升。围绕“三步”环节 深化公开内涵审判流程公开,加快当事人熟悉诉讼流程的脚步加强立案诉讼服务公开。坚持做好导诉服务,向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诉讼指导服务。向当事人及咨询群众提供法律文书样式、诉讼服务指南,告知诉讼风险、完善案件信息查询系统、解答诉讼疑问。告知立案工作流程、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诉讼费用交纳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的程序和条件、立案后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诉讼和执行风险提示、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及程序等。公开宣告判决。对于依法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在法庭内或者通过其他公开的方式公开宣告判决,并努力提高当庭宣判率。坚持每庭必录。所有案件庭审都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实现庭审活动的公开透明。实现庭审网上直播。选择一些社会关注度高、有法制宣传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庭审网络直播。截至目前,宁江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的案件达1174件。创新法官下基层公开调解案件的审判方式。鼓励法官深入基层,携卷下乡,巡回办案,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民调组织的调解作用,让司法权行使在阳光之下,争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公开,增加解决执行难的脚步实行执行风险告知制度。在当事人申请立案后,及时将立案的有关情况、当事人在执行中的权利义务及其承担的风险,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利用媒体公布执行相关信息。通过公告栏、法院政务网站、省司法公开平台,向社会公开执行案件的立案条件、收费标准、执行风险、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信息。公开评估、拍卖机构和评估、拍卖过程。法院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拍卖的情况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鼓励当事人之间相互协商选定鉴定、评估、拍卖机构。建设信息化执行指挥中心。建成集执行指挥、被执行人信息查询、被执行人信息发布、执行要情等系统为一体的执行指挥中心,实现统一调配警力,实行远程执行调度,努力提高执行效率。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发布制度。根据案件的实际状况,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布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的基本信息、财产状况、执行标的等信息,督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法定义务。裁判文书公开,加快法院对外普法的脚步贯彻裁判文书全面公布原则。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依法、全面、规范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并在政务网站设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网址链接。目前,宁江法院在全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2405件。实行文书档案公开查询制度。为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查阅和复印相关档案提供服务。依据《诉讼电子卷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所有卷宗实行档案电子化。目前,2022年已结案件已全部扫描完毕,当事人可随时对自己的卷宗进行查阅。宁江法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最高院的司法公开要求,扎实推进司法公开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让司法公正以群众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宁江区经济建设再立新功。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7月15日
(作者:刘晨 马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纳入电子送达适用范围。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灵活多样的送达方式,提高送达效率。送达小组在承办法官的指挥下,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通过司法送达平台对多起案件当事人依法送达裁判文书,当事人通过短信的提示操作,即可接收到裁判文书。将裁判文书通过电子送达的方式进行送达,提升了法院裁判文书的送达效率,极大地方便当事人诉讼。截至目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在立案环节,通过电子送达方式成功送达裁判文书150余件次。新的送达方式,送达效率高,成功率明显提升。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多措并举采用最优化的送达方式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切实方便当事人诉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民事诉讼活动高效有序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便利。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7月15日
2021年5月6日,全省府院联动2021年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长春召开,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全省九个市州唯一一家法院介绍了府院联动工作经验。彼时,松原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刚好一年。而这一年,府院联动机制也以雨后春笋之势,在松原大地蓬勃发展。“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2020年以来,松原市两级法院牢记“国之大者”,躬身践行、主动担当,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建设,以良法善治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助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迈出新步伐。让法治发声 助力法治政府建设松原中院将协调化解程序自立案前开始贯穿行政、赔偿案件始终,既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为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中心工作落地落实提供司法保障。2021年6月,长岭县村民贾某等15人因不满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而将长岭县征收单位起诉至法院。征地拆迁一直属于行政诉讼中的疑难领域,情况复杂,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此,政府和法院都高度重视,多次就争议矛盾点讨论解决方案,对拆迁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在法院的努力沟通和释法明理下,贾某等人终于明白,不管是按国家的《土地管理法》,还是按照松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征地补偿通知,征地补偿数额都与长岭县政府的方案一致,于是纷纷撤案,同意按规定的标准接受拆迁补偿。12月下旬,征地补偿款纷纷到账。至此,这15起案件终于圆满解决。行政争议的妥善化解,得益于松原府院双方打出的这套府院联动“组合拳”,促进工作实体化、规范化运行。让法治行动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多年来,松原市两级法院多次主动“出击”,走进企业,问需企业发展,提供司法帮助,开展惠企、暖企、安企服务企业活动,进一步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细处。全市法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推动松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建章立制,制定出台《护企助企营商十四项措施》,着眼企业司法需求制定多项举措。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严格适用失信惩戒措施,依法删除、屏蔽相关信息,为困难企业“减负”,对经济困难的企业减缓免诉讼费。建立“府院银”联动机制,定期走访金融机构,了解司法需求,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审判质效。让法治下沉 参与前端社会治理 松原市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争取市委、市人大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松原地区两级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建设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决定》,依托综治中心建立诉调对接中心83个,基本覆盖各县市区。松原市二桥东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争议案件是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成立后受理的第一批案件,迟某等4位被征收人请求撤销市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及省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经询问并征得被征收人同意后,松原中院将该案件转到松原市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进行调解。经过三天的协商、协调,房屋征收部门与4位被征收人达成了征收补偿协议,争议得以圆满化解。在积极推进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实质化、规范化运行的同时,全市法院注重基层创新,宁江法院依托多元解纷组织、扶余法院依托人民调解中心、前郭法院依托萨日朗小组、长岭法院依托人民法庭,乾安法院依托巡回法庭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让法治出力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2022年初,松原中院作为召集单位,联合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成立松原河湖连通司法协作中心,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围绕共护生态环境,在“府院联动”机制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工作协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案件重点管辖区和司法协作区建设,完善松花江流域、查干湖等重点区域相关配套措施,并通过协同机制,引导、带动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形成环境治理大格局。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松原中院联合省内多家兄弟法院,建立省内松花江流域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有序、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审判工作格局,为松花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进一步擦亮查干湖“金字招牌”。2020年5月至今,法治松原建设整体呈现“两升一降”,即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化解率为85.28%,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上升至96.77%,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司法建议回复率达100%,且均在60日内回复。这是松原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显著成效。56个政府机关积极参与,同向而行,肩负法治建设使命;共同发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良性互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握指成拳,助力松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多元解纷方式深化诉源治理,努力实现源头预防、联调联动、多元化解的纠纷治理新格局。这是松原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终极目标。擎天自古非单手,跨海从来有众梁。松原法院将不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在提档升级、叠加功能、创新模式等方面深耕细作,着力在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增添法治力量,展现法院“硬核”担当,为松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