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章观有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记者 袁中锋 摄“河里的鱼儿要有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新四军打仗在前线,老百姓帮忙在后方……”7月2日,唱起《军民团结保家乡》时,9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章观有神情坚毅,布满皱纹的手随着节奏有力地挥动。“母亲在别人家当帮工,我就跟着母亲到东家吃饭。”像众多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一样,章观有的童年同样饱尝饥饿与贫穷。1926年,章观有在安徽歙县森村乡绍村出生。因父亲去世较早,章观有与母亲相依为命。8岁时,章观有开始替别人家放牛;13岁时,又到了一家烟纸店当学徒工。16岁时,章观有加入游击队,后在浙江省孝丰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与队伍走散。1944年,章观有在当地加入新四军。1945年,章观有随同部队向浙西敌后挺进,攻打日伪军的据点,解放了大片的敌占区。解放战争开始后,章观有所在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在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中,章观有的英勇表现被详细记录着。“参战次数21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二次。”“日本鬼子的子弹头尖,穿透力特别强。”章观有说。如今,在老人的左侧腰部,一道4厘米长的疤痕仍清晰可见。女儿章红芸告诉记者,前些年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发现肺部、肝部有阴影,便让其做进一步检查。“他对医生说,不用检查,这是当年那颗子弹留下的。”章观有说,此次负伤之所以能得救,要感谢战友盛儹法将其从战壕里背了出来。“盛儹法,休宁县流口镇人。”尽管时间久远,但对救命恩人的名字与家乡,章观有仍能脱口而出。儿子章鹤飞说,父亲转业回来后,与盛儹法成为一生的挚友,两家人像亲人一样时常相互走动。“要转四五趟车,还要坐船。早晨出发,天黑才到。”回忆小时候随同父亲去盛儹法家的情景,章鹤飞说。1952年,从部队转业后,章观有回到村里,先后担任过民兵营长、生产队长等职。脱下军装后,章观有的军人本色并没有褪去,仍秉持着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甘于奉献等优良传统。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小学进行翻新,有人建议章观有花钱把废旧的梁头、门板等买回去,但被章观有拒绝,“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以权谋私呢,不要给人留下话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章观有同样如此。迄今,章鹤飞仍记得小时候的一件小事。“我哥哥拔了别人家地里的一棵白菜,父亲跟在后面,看着哥哥给人家送回去。”章鹤飞说,正直的父亲一生都在践行着“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一纪律要求。“爷爷,您现在还有什么梦想?”临别时,记者又询问了老人一个问题。“希望孩子们做革命的接班人。”章观有回答。(记者袁中锋 实习生吴思源)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责任编辑:潘琛琛 李桑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9月04日
7月16日,40℃的热浪蒸腾着山城。上午,在北碚区水土街道九龙社区,滚烫的不只是空气,还有一群人在陡峭坡坎上奔波的脚步——他们为20户老人送去“老班长的保温桶”,送去一份清凉的慰藉。清晨6点刚过,社区退役军人陈玉国和胡泽江在水土农贸市场穿梭,精心挑选着最新鲜的食材。被汗水浸湿的手掌拎起16斤排骨、20斤冬瓜和胡萝卜,送往社区老年食堂。7点整,食堂后厨已是一片忙碌。“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周登智和社区工作人员杨娟、邓小艳系上围裙,开始处理食材。周登智将大块排骨切成适宜入口的小段;杨娟和邓小艳则仔细清洗着冬瓜和胡萝卜。70多升的不锈钢大锅被架上了炉灶,食材下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转成文火慢炖。10点半,浓香弥漫。8位志愿者迅速分成4组,他们要赶在中午前,把20份排骨冬瓜汤送到20位空巢、高龄老人家中。社区党委书记蒋冬梅与陈玉国一组,顶着烈日出发。汗水很快湿透衣背,脚步却毫不停歇。在一栋青砖老楼二层,84岁的罗太芬老人应声开门。感受到房内空调送出的凉风,蒋冬梅与陈玉国首先放下心来,知道老人没委屈自己。温热的汤被仔细倒进老人的菜盆,橙红的胡萝卜、半透明的冬瓜和沉甸甸的排骨肉堆在盆底。“够吃两顿啰!”老人数着汤里的肉,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农贸市场路途遥远,上坡下坎、买菜做饭对罗太芬日渐衰弱的腿脚已成负累。“实在走不动了。”老人无奈地说,“要么等女儿女婿送菜来,要么托邻居帮忙带一点,急起来只能花十块钱喊三轮车去市场,一趟来回累得心慌。”全是老旧住房的九龙社区坡坎纵横,楼房都没有电梯。社区深度老龄化,30%的常住居民是老年人。其中不少是空巢、孤寡、高龄或行动不便者。对他们来说,在酷暑中出门买菜、做饭,是艰巨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社区307名退役军人挺身而出。2022年,他们组建了“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发起了“老班长的保温桶”公益项目。项目得到北碚区社区发展慈善基金支持,爱心人士蒋素红每月固定捐助1500元,让这份滚烫的承诺得以延续。每周一次,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地为老人们送去精心煲制的应季汤品——夏天是健脾的排骨冬瓜汤、绿豆南瓜排骨汤、海带鸭子汤;冬天则是暖身的菌菇鸡汤、排骨山药汤。最多时一天要送达26户,喝汤的老人们平均年龄已逾八十。来源:重庆日报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9月04日
7月1日一大早,88岁的雷月琴老人就伏在案头忙个不停。当手持绿色蜡笔在纸上画出最后一抹色彩,并在右下角郑重写下“2025.7.1”时,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张被雷月琴称为“母亲河绿色回归图”的手绘图,是她献给党104岁的生日礼物,也是她40余年义务巡护南明河的第七幅手绘图。雷月琴是贵州省贵阳市最早的一批环保志愿者。1984年,她退休后目睹南明河水质不断恶化,便开始义务巡河,沿河查找污染源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建议,一直坚持至今。1994年夏,眼看南明河污染加重,雷月琴便将十年巡河所见浓缩成第一张手绘图——黑线为河,沿河两岸密密麻麻的污染点如疮疤一般,十分刺目。这张手绘图寄往贵阳相关部门后,引起高度重视,南明河综合治理行动渐次展开。到2000年,贵阳市启动南明河“三年变清”行动,陆续实施10大类39项整治工程。治理之路并非坦途。南明河治理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污染问题却如“按下葫芦浮起瓢”。2004年,雷月琴的第二张手绘图标注出新增污染源;2008年的第三张图,她将两岸排污大户一一清晰列在图上。一张张手绘图,助力南明河治理。2012年,第五张手绘图寄出后,雷月琴很快收到有关部门反馈:“标注一目了然,立即查明。”令她振奋的是,随着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南明河治理也进入新阶段。2014年,贵阳首座深埋地下15.7米的青山再生水厂投用,将污水净化为生态景观补水反哺南明河。雷月琴(右)与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南明河边交流。在2015年绘制的第六张手绘图上,雷月琴笔下的污染大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再生水厂和湿地公园。2017年开始,贵阳市引进资金在南明河沿岸修建了35座再生水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84.5万吨。2025年,时隔10年,怀着“等南明河变成自己心中期待的样子,再画第七幅图”心愿的雷月琴,终于等来落笔时刻。与前六张图不同,这次雷月琴特意选用绿色来描绘南明河道——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南明河水环境长期稳定向好,目前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在Ⅲ类,2024年入选“全国美丽幸福河湖”。“南明河治理和保护之路还很远,相信通过科学治理,它终究会越来越好。”雷月琴说,自己虽年岁已高,但护水巡河不会中断。“因为这是一件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来源:贵州日报责任编辑:吴一凡 叶力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9月04日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边关哨所的积雪没到膝盖。为了确保装备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可靠,她跋山涉水来到祖国边陲,实地验证装备性能。漫天风雪中,她踩着战士们踩出的雪窝艰难前挪,每挪一步,腿都像灌了铅,太阳穴突突直跳。她很想停下来,可抬眼望去,替她背着实验装备的战士仍在风雪中顽强前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如针扎般刺痛着她的神经,那时,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装备做得更加轻便,绝不能给战士们增添负担。回到实验室,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终于研制出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从此,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礁盘,官兵们只需轻按按钮,就能实现信息“千里一键直达”。“离基层越近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我们越能知道怎么才能打赢。”她说,“作为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必须真正了解战场需求。”她,就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一位矢志科研报国强国的网信先锋。作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从弱到强的亲历者,她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瞄准网信科技前沿,紧贴备战打仗急需,大胆创新,奋力攻关,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建成我国新一代某型通信系统,为我军网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左二)与官兵交流装备使用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朝荣摄)20世纪90年代,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后,开始参与我国某型卫星通信装备的研制攻关工作。是时,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技术代差,卫星通信系统主要依赖引进吸收集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防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紧迫感如大山般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引进靠不住。”何元智暗暗立下誓言,“必须走出一条打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赶超之路。”博士毕业入职不久,何元智主动请缨担纲某系统预研项目,带领团队毅然选择自主创新之路,开启了科研战场的漫漫征程:系统架构追求整体最优,技术路线坚持原创突破,质量标准实施严格管控,关键环节制定多重预案……然而,在浩瀚苍穹之上,卫星系统这一国之重器,其建设之艰、风险之高、投入之巨,常人难以想象。每一颗升空的通信卫星都是坚守岗位的“孤勇者”,这对星上每一个元器件、每一行代码都是最严苛的考验。多少个深夜,她突然从床上爬起,匆忙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灵感;也数不清多少次,她把技术方案推倒重来、反复修改……春华秋实十余载,为国铸剑梦终圆。经过千百次技术模型推演及系统测试验证,何元智这位科研战线的“铁娘子”带领团队,最终攻克无数技术壁垒,将上千个“信息孤岛”巧妙串联,最终编织成联通天地的神经网络。她说:“看到信息‘天网’建成,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聂金波摄)2024年4月19日,信息支援部队正式成立。这是全新打造的战略性兵种,是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的关键支撑。为适应信息支援部队转型发展需求,何元智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通信装备的“瘦身革命”。通过系统化整合、智能化升级,团队将多款传统通信装备进行一体化改造,实现了体积和重量“双下降”,性能与效能“双提升”。何元智自豪地说,这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装备有望改变一线官兵通信保障模式,让作战单元装备更加简单高效。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人才是新质战斗力跃升的核心引擎。”何元智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她紧盯新域新质作战需求,积极构建跨领域人才矩阵,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无人协同等前沿领域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研攻坚队伍。如今,这个团队始终保持着“为战而研、向战攻坚”的鲜明导向,这也是何元智的骄傲之处。这些年来,她带领团队上高原、下海岛、赴戈壁、走边防,收集装备在不同环境下的实验数据;为深度融入某重大任务,她带领团队与任务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并肩作战,虽然晒黑了脸庞、累瘦了身形,但当看到科研成果得到官兵广泛认可,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把论文写在战场上”的价值所在。这种“研战一体”的工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也锤炼出了一支懂作战、为打赢的科研“铁军”——团队完成3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涌现出3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苍穹无垠,步履不停。如今,何元智带领团队又开始向网信前沿领域发起冲锋,有些技术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必须敢于闯无人区。”她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高可靠的信息“天网”,为强军胜战提供有力支持。(李国利 徐弘源 吴腾飞)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9月04日
丁德志(左)向搬迁户讲解征地移民政策(山关村村委会供图)2024年8月,我来到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山关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今年3月以来,我参与了征地移民工作,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千家万户冷暖的重点任务,是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系,也是我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最好试炼场。征地移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而群众是否理解、是否支持、是否配合,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工作推动是否带着感情、政策宣传是否说到心里。刚参与征迁之初,面对群众接连不断的提问:“拆旧房补多少”“青苗怎么算”“新房什么时候能住”……我心里虽有政策,但话讲不出“味”,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我跟着领导和同事们“沉下身、沉下心”,挨家挨户跑、用心用情讲,把“红头文件”翻译成“家常白话”,把“政策术语”转化为“贴心话术”。在一位大爷家中,我们围坐在八仙桌前,摊开“资金明白卡”,一项项解释补偿内容,一遍遍演算数字金额。直到第5遍,大爷终于点头:“你们讲得明白、算得清楚,我就放心了!”征迁之“难”,难在处理好利益调整背后的各种纠葛,难在打通群众心结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将改变,群众有担忧、有疑虑、有诉求,甚至有不舍和焦虑。记得村里的一位大娘有一次拉着我的手说:“小丁,我情愿没有这次征拆,没有征拆就不会有家庭矛盾,没有征拆也就不会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七十几年的家。”这份复杂的情绪让我动容,让我感同身受。群众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和问题往往具有反复性。有时,多次沟通也未必能解决问题;有时,个别群众因信息不对称或理解偏差而产生误解。我认识到,赢得群众的信任,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行动去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真诚的倾听、每一次务实的帮助、每一次公平的处理,都在为这份信任添砖加瓦。曾以为选调生要“干大事”,如今明白,群众期盼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文件”,而是“心里有底的实事”。这段日子,我逐渐习惯了每天带着“政策明白卡”出门,习惯了用“泥土话”讲清“大政方针”,也习惯了在日落黄昏中走村串户。汗水浸湿的衬衣、泛黄的笔记本、满是泥点的鞋底,都是我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春印记。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我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村里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份份沉甸甸的托付。未来,我将继续把人民至上的信仰写进工作,把服务群众的初心融入点滴,以实干托举民生保障,以奋斗书写青春答卷。责任编辑:俞玺勍 车婧总平台审核编辑:张健瑜
发布者:Summer
09月04日

夏季收好这份养心指南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

“清心火”:饮食要清淡,适量吃一些苦味的食物。

“养心神”:当以睡眠为先,建议睡子午觉。

“护心血”:可以用党参、茯苓、黄芪、肉桂、甘草泡水。

 

 

“夏养心”食补指南:

 

01*

宜吃红色的食物:

补心血:红豆、红枣、樱桃、枸杞、圣女果、胡萝卜等。红色食物属“火”,进入人体后可入心、入血,具有益气补血,增强心脏和气血功能。

 

02*

宜吃苦味的食物:

清心。苦莴笋、芥蓝、苦菊、莲子等。夏天吃“苦”,胜似进补,苦味的食物可以入心,滋养心脏,补水去燥。

 

“夏养心”穴位指南:

神门穴

功效:养气安神

定位: 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手法:用指尖用力点按神门穴一分钟,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左右手交替按3-5次。

内关穴

功效:安神宁心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法:用指尖用力点按神门穴一分钟,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左右手交替按3-5次。

 

供稿:脾胃病科 周文锐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发布者: 汀兰
09月04日

夏季吃藕原来有这么多好处!清热生津又解暑,还能养脾胃

广东卫生信息

 

 

 

每年的7、8月一到,早一批的莲藕就要成熟上市了。

 

与秋藕的“厚重”不同,夏季的藕口感更为鲜嫩,脆生生的、味道清甜,颇似脆梨,甚至可以直接当水果吃,养人的功效也很丰富。

 

夏季吃藕好处多

 

《本草纲目》将莲藕称为“灵根”,它味甘性凉,具有清热生津、养阴润燥、补脾益胃、补心安神等功效。

 

夏季吃藕既有利于降暑,又符合“夏养心”的食疗养生之道。

 

尤其是对于夏季经常出现心烦面赤、失眠多梦、便秘、易流鼻血等症状的人,适当吃点生藕是最好不过的了。

 

因为,莲藕生吃清热除烦、生津解渴、凉血止血效果更好。

 

国医大师路志正此前就在电视节目中介绍,他经常会将藕榨成藕汁饮用,方便又有效。

 

此外,大家也可以将其制成凉拌藕片,也十分清热开胃。

 

不过,生藕性凉,脾胃虚寒、易腹泻的人群,以及产妇、正值经期的女性,不建议吃。

 

 

 

 

莲藕熟吃补脾胃

 

大暑节气,正值长夏,由于脾胃在五行属土,与长夏之气通,故而此时脾土最易受伤,我们应尤其注意补脾。

 

莲藕熟吃,能起到更好的健脾益气、滋阴养胃、养血止泻作用,很适合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日常食用。

 

藕膳的做法颇多,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制作方法,供大家参考。

 

糯米红糖莲藕

 

材料:藕240克,糯米、冰糖、红糖各适量。

 

做法:将泡好的糯米放进藕里,为防止底下的糯米漏出去,可以先把下面的牙签插上,或者接一个盘子。不需要塞得太满,因为煮的过程中,糯米会膨胀。

 

然后把藕切开的两头用牙签插上后放进小锅,加水盖住藕,再加入适量冰糖和红糖,红糖可多放一些,颜色会厚重些,煮制过程中也会更黏稠。

 

熬的过程需要看着火,大火煮开后,调成小火慢慢熬制,直至把水熬制黏稠,过程约要1个小时。熬制完成,取出,切成小片,装盘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温脾暖胃、化瘀行血之功,适合多数人适量服食。

 

藕片炒芦根

 

材料:莲藕300克,鲜嫩芦根60克,葱、姜、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将葱白和叶分别切成末,姜切小片,藕削皮后切薄片,芦根洗净,去节,切丝;藕放入加了白醋的水中浸泡5分钟,以免变色。

 

锅中油热后,放入葱白末和姜片,炒出香味;将藕片倒入锅中翻炒,边炒边加入清水,缓缓倒入,再加入芦根丝,继续翻炒。

 

炒至藕片有些透明感,无实心的时候撒入盐炒匀;起锅前撒入葱叶末拌匀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养阴开胃、凉血止血的功效。适合于有胃阴不足的胃痛、消化不良、糖尿病、血热等的人群食用。

 

莲藕荷叶粥

 

材料:莲藕60克,新鲜嫩荷叶1张,粳米120克,冰糖30克。

 

做法:莲藕去皮,洗净切丁;荷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煎汤,去叶取汁;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荷叶汁中武火煮沸,加入莲藕丁,文火继续熬煮成粥,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清暑解热降脂的功效。适合于因夏季暑热引起的头晕恶心、食少腹胀的人群食用。

 

 

莲藕洗涤方法

 

01

巧用食盐

 

首先我们要将莲藕表面的淤泥先清洗干净,然后将切好的藕片放入大碗,倒入清水然后加少许盐。

 

02

加点白醋

 

再往清水加少许白醋搅拌均匀,水中加的白醋和食盐的量不需要太多,否则会影响莲藕的味道。

 

03

静泡5分钟

 

莲藕在这样的清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食盐和白醋可以帮助溶解出莲藕里的泥沙,还具有杀菌的作用。

 

浸泡好的莲藕不仅干净,而且口感较脆,炒制时还不会氧化发黑,看着又白又嫩哦~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发布者: 汀兰
09月04日

夏季补气,首选黄芪!加上4物泡水喝,气血双补,防病更健康

山西省中医院

 

 

夏天是生长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营养消耗量很大,需要好好补养。三伏天更是暑热难耐。中医认为暑热最能耗伤人的正气。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正气也随着汗水往外走。出汗太多就会造成气阴两虚。伏天雨水也多,湿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正所谓“春夏养阳”,以利于“秋收”和“冬藏”。然而夏天又是特别难调养的季节。此时:

 

心气虚的叔叔阿姨已经开始疲劳、心慌、头晕;

 

肺气虚的叔叔阿姨感冒之后也久久不愈,一动就喘。

 

脾气虚的叔叔阿姨出现了腹胀、腹泻、便秘的情况……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补气要药”黄芪来调理。黄芪,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它被誉为“脾为后天之本,补气诸药之最”,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青睐。多汗的三伏天尤其适合用黄芪泡水喝。

 

黄芪的功效

 

 

 

 

 

1、益气固表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

 

中医讲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气的功效是最强的。增强脾肺之气,就是在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因此黄芪可以强健三焦、补益五脏,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益肾气、补肝虚。

 

 

2、补气养血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的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常喝黄芪汤,防病更健康

 

 

黄芪与药材的巧妙搭配,不但可以治疗百病,还能做成药膳,防病更健康。

 

 

黄芪配山药

 

1、降低血糖:山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是滋补的药材,补脾养胃,健脾益气,而且能辅助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日久造成的脾肾衰弱有很好的治疗作用。2、补气止血:气血是滋养皮肤,保持年轻的根本,能够使得我们的皮肤颜色红润,气血充足,容颜难老。

 

3、具体做法:生黄芪30克、山药30克,粳米180克,熬粥喝。

 

黄芪配金银花1、清热解毒:金银花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但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还有解表祛湿的功能。2、慢性肾病:黄芪与金银花在治疗各类肾脏疾病中,可以说是一对绝配药对。

 

3、具体做法:黄芪30克,金银花10克,泡水,代茶饮。黄芪配白术1、补充能量:中气不足的人,身体比较虚弱,一动就出汗,如果感觉身体气虚无力,为“气虚”的表现,连喝两天黄芪白术汤,你会发现整个人非常有活力。2、抗氧化作用:白术能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去除能力。

 

3、具体做法:泡水,代茶饮。将白术和黄芪泡水饮用时,可大致按照一比二的比例配制。黄芪配枸杞1、有效抗衰老:枸杞养阴补血,益精明目,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2、提高睡眠质量:经常饮用可以改善身体体质,对于睡眠质量不佳、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提高记忆:枸杞子被称为“智慧果”,配上黄芪不仅能改善大脑记忆力,还能提高学习能力,适合学生及上班族常喝。

 

4、具体做法:将等量的黄芪和枸杞泡水,代茶饮。

 

三类人群不宜服用黄芪,要引起重视

 

1、湿气重的人

 

湿气重的人一般舌苔厚腻,在使用黄芪时,易阻滞气机,加重不适,因此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单独食用黄芪。

 

 

2、月经期间、怀孕期的女性

 

处于月经期间的女性不能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孕期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很有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

 

 

3、肺结核的患者

 

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发布者: 汀兰
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