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彭景晖)7月19日,由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主办的“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在北京开展。展览免费对社会各界开放。  该展览是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第四个基本陈列,前三个基本陈列自2020年9月1日推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精选近百件古籍珍品,围绕国家统一、多元一体的主题,通过“辽阔疆域成一统”“悠久历史谱同心”“灿烂文化续根脉”“伟大精神耀中华”,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  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观赏民族文化宫珍藏的汉文、蒙古文、藏文、满文、朝鲜文、彝文、布依文、傣文、察合台文、东巴文、水文、古壮字等十多个文种的珍贵古籍,能领略古籍中记载的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发展历程。同时,现场设置的视频影像、“全息投影”互动、现场临摹等项目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古籍焕发生机是古籍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记者了解到,民族文化宫典藏近20万册珍贵古籍文献,有不少是孤品、绝品。  民族文化宫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族文化宫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发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不断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各种文化展览,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努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艺术人才培养重动手实践之“术”、轻思考明理之“学”——老师们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创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发挥直接作用,却忽视了文化积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深远意义。重“术”轻“学”导致一些艺术从业者文化素养不高,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很多演员在表演中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苏轼《明月几时有》的词时,完全是陈述语气。可这句话分明是苏轼对时间的思索和对青天的追问,无疑应该是问句。再比如,表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夜鱼龙舞”时,很多演员把眼睛望向水里和空中,说“看到了鱼在水里游,龙在天上飞”,可这里的“鱼龙”指的是鱼灯和龙灯,描写的是元宵夜众人耍灯的场面,表达的是古代人们的狂欢。还有一些创作人员,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敬畏,创作出的作品严重脱离史实,甚至架空历史、歪曲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陷阱。凡此种种,皆跟文艺行业从业者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把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对创作技巧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积累有关。  要想解决文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而要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则应从艺术教育这个“根子”抓起。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力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探索破解艺术人才培养“术”与“学”相脱节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成效初显,引发业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参与这门课的讲授。这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破解重“术”轻“学”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课程体系的构建,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始终与求道、明道紧密相关。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晚清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艺者,道之形也。”对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若只看到“器”的价值,而看不到“道”的意义,敬畏学术便无从谈起,艺术之路也很难行稳致远。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面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类全科博士生开设。课程内容涵盖易、儒、释、道、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古代戏曲等国学经典,以美学为隐线,勾勒出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的宏阔气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不同面向的研学之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原汁原味、回归原典的讲授方式,赋予了课程敦厚雅致的品格。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培养了“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品性情怀,涵养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气度修养,进而为承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做好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塑造理想人格、建设社会秩序、构建礼仪道德、塑造国政民风的内容,这些共同构筑起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能够在学生们未来的艺术之路上支撑起他们德艺双修、以德为先、以德养艺的价值追求。  回归原典,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此,《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每节课上,授课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一定的提问交流时间。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能够摆脱现有研究的束缚,转而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经历,联系个人听课的体悟,结合当代审美追求,敞开心扉、提出问题、深入交流。例如,在一次关于民间文艺的课上,一名来自影视专业的博士生反映,她在做中国偶动画的民族化研究时受到质疑,有人跟她说:“业界最热门的是数字动画研究,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那位博士生曾有过动摇,但通过学习民间文艺课程,她认识到自己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坚定了信心,并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新时代,建构新型学科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真正融为一体,不仅是满足当下文艺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时代要求。高等艺术教育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美学基础,培养出更多植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教育、理论评论与创作人才,续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暮夜不责,他要睡觉了,不要责备孩子,这样责备,孩子带着沮丧失落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恶梦连连。我们随时都不是情绪做主的,都能在这个境界当中观照到孩子要睡觉了,明天再说。我们有时候性子急就伏不住了,伏不住情绪了,非今天给他讲清楚不可,结果搞到父母、子女身心俱疲。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择交如求师”,选择好朋友像选择老师一样慎重。包含底下讲,“任人之长,不强其短”。这个就是一种度量,交朋友也要有这个度量,效法他的长处,包容他的短处。假如不能包容朋友的短处,那可能本来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后一定会矛盾冲突。因为你一直盯着他的不好,最后做文章还讲他的不好,最后感情就破裂了。所以要学他的长处,包容他的短处。甚至于是什么?“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有道义要让他的短处改掉,这是我的责任,你不只不会批判他的短处,你会用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改掉,这就对了。“日久见人心”,你这么良苦用心,朋友早晚有一天他一定可以感觉到,你处处都是为他好。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人还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这让我们感觉心地柔软。老师的心,我们前面跟大家有提到,《村学究语》内容里面提到,要有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正。父亲满有威严,母亲很慈爱,老师要同时具备严跟慈,这个柔软就表现在时时能体恤学生的状况。    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孩子都感受得到的。我的母亲要打我把我带回家,那个过程都能感觉到母亲的心境,就是你在走的那个过程都觉得很惭愧。但是我们都看邻居当爸爸的、当妈妈的,就当众打到那个扫把都坏掉,孩子都被打成破罐子破摔了,这都是情绪发泄,甚至很好面子还打给别人看,不妥当。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圣人的教诲大家把它束诸高阁,甚至还反对,他没有办法发挥。“愚者擅权”,愚昧的人掌握权力,错误的思想上了教科书,“天下之不祥”。学经济的人应该都听过,很权威的人讲了一句,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是大邪说,教科书里有。愚者擅权,圣人伏匿,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他居然教唯一目的赚取利润。听的人肆无忌惮,天经地义赚取利润,结果把整个自然破坏得那么严重。我们现在要把我们的环境重新整治回来正常的状况,都不知道要花赚的钱的几倍。说实在的,我们闽南话说的,赚的这是夭寿钱。你把河川污染了,后代子孙怎么办?你只想着自己眼前的利,都不顾死活。  老祖宗四千五百年,那是白鹿洞书院的纲领,教导我们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都是什么?道义,不谈利。其实我们父辈都还有这个精神,兄弟之间哪会去谈利?成德记得,比方说爷爷奶奶的事父亲都包了,后来弟弟妹妹知道了,大哥,不可以这样,我们也要尽点心。让我父亲说,现在有个事,你出多少,你出多少。我看我爸讲不出口。“财物轻,怨何生。”我们常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也得反思,我们自己也不能被社会的风气给随波逐流,我们得自己立得住。   现代都讲权利义务、权利义务,流弊出来了,虽然明明摆着权利义务,但是大部分都讲什么?我的权利、我的权利,谁在讲义务?近代这些思潮是我们该冷静的时候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尤其现在知识爆炸,每一年所积累的新的知识量太大,我们每天在手机当中看好多东西,假如我们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都被很多说法影响。我们得要“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这是《菜根谭》里面一句很振奋人心的话。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为什么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我们不看这些经典,我们判断不出来是非善恶,判断不出来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甚至于有时候很努力在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复杂。我曾经有跟大众交流的时候说,我们想一想,哪一代人花在教育孩子身上最多?他们都说我们。哪一代人教出来的效果最差?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吧?我听过一个长辈说,我们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是被孩子遗弃的第一代。要教孩子,不能只是赚钱,你都是把利摆在第一,你养出来的孩子当然被你潜移默化影响。讲这个话的长辈他为什么感叹?因为他生了三个孩子,有一天夫妻跟三个孩子坐着一台车,开车,结果他们还买了三栋房子,他的儿子就说了,哪一栋给谁、哪一栋给谁,刚好他们三个孩子分。妈妈马上说,那爸爸妈妈住哪里?他儿子说,到时候再说。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得有智慧才行。  曾经老子要过函谷关,当地的官员很会抓住机会,他说我有两个儿子,我以后要靠谁?老子也是满众生愿,他把两个孩子找来,老子拿出点钱,跟那个大儿子讲,你打你爸爸一下,碰一下就好了,这钱就是你的。大儿子比较憨厚,不耍小聪明的,儿子怎么可以打父亲?死都不打。大儿子走了,把小儿子找来,小儿子很聪明。“你只要打一下,哪怕碰一下这钱就是你的。”看一下,嘿,把钱马上拿进来了。老子对着这个官员,你知道要靠谁了吧。后来他小儿子做生意,父亲去世了都没有回来奔丧,赚钱重要。这些故事都很有启发,可不能培养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结果我们听师长讲经的时候说,幼儿园就开始教他竞争,那不知道读大学会怎么样,很难想象。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家里没有孝道传承,统统围着小朋友转。应该要去哪里玩先问老人,不能先问小孩。一个家要兴要衰就看知所先后,看家里吃饭谁先动筷子,小孩先动,败相已露。甚至于我们都看到老人还没吃,小孩吃饱了,肚子饿了就跳上去了,喜欢吃的菜都吃掉了,也不会想着留给老人。说到这里,太感恩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教育了,都是我们去盛饭,都盛好了,赶快去叫爷爷、去叫奶奶,给老人请回来上桌,老人吃了我们才开始吃。不能不听圣人的话。我们的苦难来自哪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