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端木赐,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善于言辞,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政治、外交才能卓越。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把学和行结合得很好。司马迁作《史记》,子贡的传记在孔门弟子中是篇幅最长的。子贡在理财经商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能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后世商界所推崇。“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为代表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在现代工商业社会,“儒商”一词,更是美称。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传遍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子贡“其功甚伟”。“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即子思)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者,自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社会地位十分显赫,而且他善于言语,每到一处,每每宣讲夫子之道,充分体现了子贡的尊师重道。每当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是为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于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供养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贡以侍父之礼庐墓六年,为孔子弟子中守丧最长者。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现在的孩子真想成就,(家长、老师)那你就要跟他一起学习,你要做他的榜样,你才能够建立他的信心;如果说是你要求他做到,你自己做不到,他的信心没有。你教我做,为什么你不做?你说这个好,为什么你不学?他看到你追求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你叫他学圣人之道,他的问题就来了:你是来骗我的,你不是真的。所以必定引起他的怀疑,他在这个上面没有办法建立信心,你这个教育肯定失败。为什么?你搞名闻利养,他也学名闻利养,他学的一定超过你,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尤其这种扎根的教育,一定要自己做好样子。自古以来,所谓圣人,圣人是他做到了,他才教你,他做不到,他绝对不会说。第二等的,是圣人的学生,跟他学的。他学了之后,听了教诲之后他也能做到,老师做到,他跟老师学,这是贤人。我们做不到,要求别人做到,太难了,没有人能相信。我们今天有这么个机缘,参加联合国的一些和平的活动,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会议。我发现与会的这些学者专家们,努力做,做了这么多年,也是没有成效。原因在哪里?自己没做到!希望别人做到,自己不肯做,所以这个希望永远落空。我看到这个现象,所以我在大会里头说话就劝他们,我说我们这个工作做得没有成效,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方向有问题。这些人就问我,他说我们的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我说,我们从事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我们的念头,起心动念就是「你错了,我是对的,我要来教你」。这是什么?这个念头就是制造冲突、制造对立,你制造对立怎么能化解对立?他们冷静想想,也没有话说。我们要怎么做法?我们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从今之后,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们要把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矛盾的念头、误会的念头统统化解。我的身心和平我才能帮助别人,我讲话别人才会相信;就是说,我自己要做不到,你叫别人做到,难!太难太难了。最后我加强语气,我说: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他们听了之后都摇头,这个太难做到了。我说:难做你能做到,你就对今天这个社会、世界和平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两句话的意思非常非常深,确确实实不是一般人能听得懂。所以,我回到澳洲之后,我用老子两句话,我写了个扇面。这个扇面在杭州做了一万多把,我就准备送给国际上参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的人,我送给他们做参考。「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就是你今天这个和平工作做了几十年不能落实,你看每年投下去多少人力、多少财力、多少物力,收不到效果。原因,必有原因,这个不能不知道。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要提升本身的境界,我们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那是错误的;自己做到了,做人家的榜样,再劝导别人,能够感动别人,你才能够做到。所以,做老师、做家长的要读书,要读圣贤书,要能够契入,他就明白了。他要不认真去学圣、学贤,那没办法,这个事情就是做些表面工作,我觉得时间跟精神都是浪费。——恭录自《关于童蒙养正教育问答》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大方漆器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光友  大方漆器,是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贵州三宝”之一。  我们大方县盛产优质生漆,彝族先民从明代便开始制作皮胎漆器。漆器绝大多数用的是木胎、布胎,而我们是用牛羊等动物的皮做胎,硬度和张力更佳,也更经久耐用。漆好、胎好、纹饰好,让大方彝族漆器“好上加好”。  大方漆器被誉为“雕琢时光的技艺”,一是学艺时间长,过去曾有“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之说,我从25岁学艺,到现在已经33年了,依然还在学习呢。二是制作时间长,一件漆器,需要历经制漆、制胎、灰底、漆底、装饰5大工艺,至少58道工序,起码得半年时间。  将优质黄牛皮胎底风干成型后,让大漆充分渗透;紧接着用粗灰、中粗灰、细灰髹涂在胎体表面,每道灰底干后粗细打磨;再用生漆和色漆髹涂6至12道漆底,再进行描金填彩、蛋壳镶嵌、打捻等装饰工艺;最后用食用油等反复擦拭推光,直至亮如镜面,触如婴儿肌肤。一件漆器2至6年后,方能达到兼具亮、光、滑、嫩、浑厚为一体的形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走遍了贵州台江、丹寨、关岭等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收集素材,借鉴油画、版画、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陆续创作《古彝夜舞》《索玛花开》《图腾捧盒》等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展演。我们还与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漆艺教学与创作基地,并定期开展传承人培训班,先后传习授艺200余人次。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书 医”讲述人:湖北省非遗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 盛兰  老话说,纸寿千年。纸张就像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会罹患霉变、虫蛀、鼠啮、酸化、老化等“病症”。  我们古籍修复师,就是“书医”。修复一本(套)古籍,时常要花好几个月。你这段生命,便和它难以割裂。往小了说,修书就是修行修心;往大了说,修书就是赓续民族文脉。  治病要千人千方,古籍修复也讲究一书一策。古籍纸色装帧不一而足,破损原因各有不同,残破状态千差万别,必须要有相适用的修补方案。  拿到一本待修的古籍,首先要核查、拍照、除尘,检查书籍的版本、册数及破损情况。然后测纸张酸碱度、厚度、拉力、白度,进行配纸。  接着是拆书皮、撤捻、分离书叶、书叶去污、修补书叶。用针锥、竹启等趁手工具,把古籍拆解开,用衬纸、黏合剂或者纸浆补书机,一处处、一页页地为残纸做“外科手术”。当一张张纸得到修复,就要喷水压平、折叶、剪齐、撴平、捶平,再穿纸捻、装书皮、打书眼、订线,还原古籍一册册的样貌。  我的体会是,古籍修复最难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取舍,使之呈现出岁月里最本真的姿态。从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到湖北省图书馆的庋藏古籍,再到民间族谱,我修复古籍数百册。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7日
【新闻随笔】  作者:施芸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暑假期间,“孩子去哪儿”成为讨论热点,在众多选项中却很难看到“社区”这个答案。一众教育场景中,社区常常仅被当作教育治理的末端环节,其在重塑教育新生态、推动立德树人上的意义,还远未获得学界和社会充分讨论。其实,如何吸引儿童重回社区,既是“双减”向纵深突破的一大着力点,也是开展高质量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关键一课。  对儿童来说,社区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开展生活教育的很好场所,最宜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当前,社区在儿童课外教育中缺失,有诸多深层原因。首先,当前城市社区复杂度高、流动性高,缺乏传统共育基础;而社区中公共空间不足,也使邻里之间缺少互动,难以重建信任和认同。其次,对“优绩主义”的过度追求和互联网的渗透,使儿童的课外时间被刷题、培训或网络短视频、游戏等挤占,缺少在社区中生活的真实体验。再次,社区教育的原有定义过于狭窄,被视为正规教育之外的补充,对儿童参与关注不足,对社区资源挖掘不够。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家庭的重要延伸,更是儿童真实成长的地方。比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更重要的人际连接和社会整合的意义,而这也正是实施难点所在。社区教育无法由单一主体完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儿童教育、家庭成长、社会治理的交叠之处。因此,如果说“双减”需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那么,社区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微循环末梢,需要在其中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要吸引儿童重回社区,首先要拓宽对社区教育的理解。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在此意义上,社区是非常适合儿童的城市公共空间,有着时刻上演的真实生活和稳定玩伴,这是学校、机构、家庭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要探索新型社区教育方式。不同于正规教育的封闭性,社区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鼓励孩子们面对社会问题、发现和感受真实世界,这恰与当前国际前沿的“项目式学习”理念契合,以社区生活为蓝本设计创新型教育内容,蕴含着巨大潜力。社区教育的另一特点是实用性,可以针对不同儿童因材施教,涵盖从课业辅导到生活技能培训种种内容。创新和实用两个特点,能增强儿童和家庭在社区教育中的获得感,培育社区生活的“黏性”。再次是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减轻基层负担,健全教育生态。政府要变直接管控为间接引导,更多发挥资源匹配和平台整合的功能,建设开放包容的支持型环境,鼓励多样性、释放创新活力。  此外,还需看见儿童教育对于社区治理的“附加值”。当前,儿童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亲子活动不仅能动员三代,还能触发“家”背后强大的文化认同。社区教育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在本地场景中的实施过程,能够强化儿童与社区的联系,增强社区归属感,是一种更为柔性、灵活的共识达成方式。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面对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断档”和“脱节”问题,立足社区的课后教育是构建“育人全链条”的关键一环,这种形式不仅便利可及、成本适当,而且能与当地生活、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实施过程中的全龄参与重塑社会认同,创造更为包容的育人环境。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
【阅读提示】小牛误食塑料垃圾,新疆文旅厅: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一段时间,“民宿一晚17000元”“独库公路变成‘堵哭公路’”等新疆游客暴增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网友笑称“草原上的人终于比羊多了”。不过,在旅游火爆的另一面,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引发了担忧。  日前,新疆各个景区的垃圾问题引发关注,有游客注意到牛羊会在吃草时嚼到垃圾袋。塑料袋在动物体内无法消化,此前也有动物因误食塑料袋而死亡的案例。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公众号发文呼吁,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眼下正是暑期,国内很多景区都迎来了旅游消费旺季。这其中,疫情防控形势相对平稳的大西北,尤其成了很多游客的首选。但在“热闹”的另一面,游客乱扔垃圾导致独库公路“垃圾成山”等现象,确实堪称是大煞风景。  其实,不唯独是新疆,稍微检索一下相关信息就可发现,在一些热门景区,游客乱扔垃圾带来的困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过,独库公路的遭遇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垃圾遍地的场景,天然与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的大好风光形成更强烈的反差,说得通俗点,就是太刺眼了。另一方面,独库公路作为地理位置偏僻的自然景区,不仅环境自净能力相对较低,且人工清扫、维护的成本也非常高,由此,大量垃圾乱扔对景区的破坏程度,要远高于一些成熟的景区。  这些年,旅游文明的话题经常被讨论,在网上,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的谴责声音也是非常一致的,这表明旅游文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像独库公路这种偏远的自然景区恰恰又最为考验游客旅游素养的真实成色。因为它处于完全的自然天地里,几乎没有外部约束力,基础设施也比较缺乏,垃圾是随手带走,还是就地乱扔,完全靠个人的自律。此前就有网友建议加大对318国道沿线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因为人手不够,处罚措施操作难度比较大。这对独库公路来说,恐怕更是如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独库公路这样的天然景区,可谓游客文明素养的最佳试金石。  更进一步来看,这些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以及疫情影响,自驾游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游选择。但是,自驾文明的发育程度是否跟上了自驾游普及速度,还要打上一个问号。表面上自驾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甚至成了社会新的消费象征之一,但在内里,自驾文明的发育状况却远没那么“风光”。这毫无疑问提醒更多的自驾游客,出游请带上文明上路。  对于这一状况,也有很多人呼吁从外部加强干预。如对独库公路采取更严格的限流,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增加一些垃圾箱。这些建议当然是务实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一点可谓是“文明是文明者的通行证”的绝佳注脚。道理很简单,因为乱扔垃圾的现象太突出,已经超出景区负荷,甚至影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景区为此不得不作出限流,这实际也就是对出游自由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限制。反之,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成为文明出行者,也就能获得更自由的出行便利,可以驰骋于更广阔、自由的天地。由是观之,文明出游确实关于所有人的利益。出游越文明,出游越自由。(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
 【光明论坛】  作者:楼俊超(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鲜明的未来刻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更强、始终奔向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和不竭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意气风发迈向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撑。  面对新征程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民、育民、乐民作用,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方面,深入挖掘城乡历史文化价值,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知名度的影视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集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为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底蕴所在,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在千年延续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都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赶考路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绵亘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笃定弘扬者。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面对相互交织的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
作者:乔金亮  近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通报了6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涉及的违法违规主体已被严肃追责。日前,四川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提出到今年年底,初步建立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这两条新闻共同彰显了保护耕地的坚定决心。在城镇化大潮中,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因此有必要再次重申:农田必须姓“农”。  “大棚房”问题是指以建农业大棚之名,占用耕地建设“私家庄园”、休闲度假设施、商品住宅等非农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其表现有多种,有的在耕地上直接违法建设“私家庄园”;有的在大棚内布置大量商业或生活设施;有的违规改扩建大棚看护房、面积超标等。此前暴露出的某些“大棚房”着实让人惊讶:小桥流水俱全,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备,能种菜的地方只是点缀,反而是餐饮、娱乐、居住等设施占大头,还对外出租出售。  由此来看,“大棚房”的本质是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改变农业生产功能,触碰耕地保护红线。简言之,“大棚房”就是农地非农化。农田就是农田,大棚就是大棚,用心耕作才是正道。“大棚房”假借农业的名义干着非农的事,既损害耕地资源,又影响粮食安全,必须坚决遏制整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开展了“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与“回头看”,全面清理排查,严格整治整改,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大棚房”问题并未禁绝。分析本次通报的6起案例,有3例发生在或持续至去年。这提醒我们,对非法侵占耕地要时刻保持警惕,守住耕地红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新发现的“大棚房”问题,要坚决做到“零容忍”。针对不同表现形态的“大棚房”,具体应对手段会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让被占耕地恢复农业生产功能。  “大棚房”整治不意味着农地政策的改变,发展设施农业、合法耕作大棚一直是政策鼓励的。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实践中,整治“大棚房”与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不矛盾。在乡村,不同的产业要用不同的土地来承载,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并行不悖,共同维护着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比如,发展乡村民宿要靠盘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而不能占用本应种庄稼的农业用地。再如,落实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和台账动态管理制度,设施农业就没有用地之忧。  要优先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眼下,“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正在全国推开。我国国土空间有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种类型,分别有三条控制线与之对应。过去,有人认为生态保护红线应优先划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这意味着要把耕地保护红线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要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对耕地的侵蚀。  要规范工商资本等用地行为。本次通报的案例里,“大棚房”多由公司开发。在土地流转中,少数工商资本在利益的诱惑下,打起了非法占用耕地的主意。针对此,要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对其利用耕地的规范管理。眼下,很多地方在推进田长制,应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建立“电子保护桩”,第一时间捕捉耕地上的动工情况,构筑起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探、田长地头实地查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网络。  仓颉造字颇具深意,有“田”为基才为“富”。对耕地的态度大抵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特质,也昭示着一个国家饭碗的成色。对我国来说,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个永恒的课题,不能有丝毫松懈。(乔金亮)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