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公共图书馆就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支点。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不断“修炼内功”,加快数字化建设,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曾经单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丰富阅读打开方式  走进四川成都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二楼,墙上“边走边听万卷书”的标识提醒着读者已进入有声读物区。扫码、登录、点单、戴上耳机,便可开启“云端”听书之旅。  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说,如今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提供藏书和借阅的地方,更是一个将读者与知识、体验、创新力联系起来的场所。  早在2004年,成都图书馆就建成了数字图书馆,经过多年积累,馆藏数字资源丰富。如今已有电子图书160万余册、有声听书10万小时、电子期刊3000余种、视频15万余集。  当前,四川不少公共图书馆都持续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比如攀枝花市图书馆从2019年启动建设了3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项目;阆中市图书馆的数字古籍数据库将300余册古籍数字化。  动态管理阅读数据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入口处有一块展示屏,实时动态更新着成都市22家公共图书馆的进馆人次、图书借阅人次、读者分析等数据。  成都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王承佳说,通过数字后台管理端,图书馆的各业务部门能够快速掌握馆藏资源的检索、浏览、借阅等情况,再综合研判,作出科学的采购和服务管理决策。  如何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既有功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大胆尝试,把图书馆与科技、旅游、生活美学场景等多行业跨界融合起来。  “我们配置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场馆、机器人馆员、智慧墙等设施,不仅方便读者,管理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肖平说,主题分馆充分以景区化、景点化、可参与标准重塑空间布局,使图书馆成为时尚的旅游、阅读、休闲体验空间。此外,主题分馆打破传统图书馆模式,采用书店图书展陈方式及文创售卖方式等,不断丰富完善图书馆业态。  共享馆群数字资源  去年3月,成都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合并成功,标志着成都市通借通还模式从分布式集群架构向多级总分馆集群架构转型。成都市郫都区图书馆的窗口馆员小李介绍,这样更有利于制定统一的编目规则,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早在2014年,成都图书馆就作为中心馆,与21个区(市)县馆共同组成公共图书馆联盟。2015年,成都图书馆发挥联盟优势,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搭建了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单馆服务壁垒,实现全市数字资源整合。  如今,成都全市1520万社保卡持卡人已成为公共图书馆联盟的读者。全市共建立分馆578个,各类图书流通点1593个,有效打破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边界、提升了图书馆基础服务效能。  据统计,2021年,成都市各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682万人次(含数字图书馆596万人次),较2020年增加了153万人次;书刊流通量为47万册次;举办公益讲座137场,展览83期,阅读推广活动96场;官方网站浏览量41万次,数字图书馆资源下载560万篇册次。  馆群的联动不限于成都。2020年12月,成都图书馆、德阳市图书馆、眉山市图书馆、资阳市图书馆共同签订了《“成德眉资”公共图书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德眉资公共图书馆联盟就此成立。通过业务合作与服务融合,4城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效能叠加,自身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宋豪新)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5月的第一天,上海歌剧院“艺起前行·云上歌”经典放送栏目在线播放了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经典舞台作品《布兰诗歌》,这是上海歌剧院“线上赏乐计划”的重头环节,受到听众广泛欢迎。《布兰诗歌》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作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在作曲家逝世40周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依然常演常新,受到各大剧团和影视配乐大师的青睐。  《布兰诗歌》分为序歌《命运女神》和正歌《初春》《在酒馆里》及《爱情》,表达了对生命的赞颂、对短暂人生的惋惜和哀叹。1937年,《布兰诗歌》在法兰克福首演即获得巨大成功。演出结束后,奥尔夫专门给出版商写了一封信:“此前我写过的作品——遗憾的是已经出版了,你都可以全部销毁。我的作品全集将从《布兰诗歌》开始。”  《布兰诗歌》取材于收藏在巴伐利亚一所修道院内的诗集,这本流传于13世纪的手抄本诗集几百年来不为人知,直到19世纪初才被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古卷中的诗歌大多用中世纪拉丁文写就,出自吟游诗人之手。诗歌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既有酒歌和情歌,也有抒情诗、讽喻诗等,被称作“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1847年,古卷经过整理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版。  读到这部诗集时,奥尔夫正值不惑之年,他如获至宝,沉浸其中。“哦,命运像月亮般变幻无常,时而圆时而缺,可恶的生活,把苦难和幸福交织”,这些诗歌让他深陷对自我的思考。当时的奥尔夫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方式整整奋斗了10年。他做了诸多具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工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积累了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认可,压力之下,他退出音乐教育领域。这时,奥尔夫揣摩着诗集的字字句句,迫切地想要创作出一部舞台作品,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奥尔夫的创作理念,在这部“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中,他将音乐、舞蹈、戏剧等融为一体,让古老与现代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为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有雄壮的呐喊,犹如湍流撞向巍峨的岩石,发出震人心魄的澎湃之音;又有委婉的咏叹,仿佛洁如明镜的小溪流过柔软的草滩,潺潺之声萦绕耳旁。《布兰诗歌》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有世俗的轻松欢乐,形成了奥尔夫独特的音乐风格。  奥尔夫认为,“音乐表达愈具有本质性、单纯性,效果也愈直接而强烈。”他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即使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他也能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反复中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观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这是他作品中强烈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布兰诗歌》序歌中的第一个曲目《哦,命运女神》便因壮美凝重的曲风和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全世界的音乐会和影视作品中多次奏响,中国观众对其也并不陌生。令人震撼的打击乐使人感受到命运的召唤,给心灵带来强烈冲击。  此后,奥尔夫开始全力创作具有“整体艺术”特性的舞台音乐作品。他研读古希腊悲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作品,被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打动,遂以古希腊悲剧为主题相继创作了《安提戈涅》《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其中各种形态的独白、朗诵、“说话式的咏叹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从遥远的古代、神话或童话中提取素材,他这样回答:“时间因素会消失,但精神动力却永远存在。我的全部兴趣在于实现精神现实。”他始终致力于用纯粹且质朴的音乐语言表现强烈的、动人的精神力量。  二战后的慕尼黑陷入一片废墟,人们不仅要生存,更需要重铸精神力量。已经离开音乐教育领域10余年的奥尔夫,开始了新的教育工作。过去,他主要培养那些未来要担任音乐教师的年轻人,这一次,他要为孩子们服务。奥尔夫主办的教学节目《为了孩子们的音乐》在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孩子、父母和教师都希望这个节目能继续播出。他为此坚持了5年多,后来根据节目内容,编就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  在奥尔夫看来,“不存在没有乐感的孩子,音乐对于孩子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若了解作曲家幼时与音乐间的深厚缘分,便不难理解他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出生在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家庭,从孩提时代,他的艺术灵感与天赋便得到巧妙引导。一岁多时,他就喜欢听母亲弹钢琴;两岁多,他已开始用钢琴做各种声音游戏;4岁时,他被木偶戏吸引,把土豆画成各种角色的头像,即兴创作对话并进行表演;5岁时,他便可以与母亲四手联弹……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唤起孩子们的音乐本能,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歌唱,随心所欲地演奏。  地处慕尼黑近郊的迪森,是奥尔夫的故乡。幼年时,他每年夏天都会回到乡间生活,那里有起伏的丘陵、美丽的田野,不仅带给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音乐理想。晚年的奥尔夫回到了故乡,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阿默尔湖边坐落着他简朴的乡间住宅,高山密林与清澈湖水交相辉映,山景、湖景风光秀美绝伦。他的家中,除了一架钢琴、一些打击乐器外,没有任何现代化装饰,保留了纯朴的乡土气息。在繁复天地之间,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奥尔夫保持着质朴的单纯与非凡的深刻,正如他的音乐人生。刘婷婷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阅读提示  面对新技术、新市场、新消费群体,一些老字号达到企业生命周期的“极限点”,亟须开辟企业生命周期新通道,其核心便是创新。天津老字号向年轻态、市场化挺进,凭借网络销售不断火出圈儿。为了促进老字号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国企品牌赋能等多项举措正在加紧推进。  前不久,在百年企业——春合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届天津老字号“津牌汇”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天津地毯”“盛锡福”“山海关”“飞鸽”“七二九”“京万红”“桂顺斋”“梅花”“长城”等29家津门老字号企业齐聚春合,共启百年记忆。  天津是百年老品牌的汇聚地。老字号企业如何以创新为“笔”,开辟生命周期新通道?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创新才能跟上时代  “天津大部分老字号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也有一些处于逐步退出市场的衰落期。”天津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坦言。  面对新技术、新市场、新消费群体,一些老字号达到企业生命周期的“极限点”,亟须开辟企业生命周期新通道,其核心便是创新。  近两年来,天津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各大直营店内,3克的“迷你麻花”逐渐登上销售“C位”,受到年轻顾客的青睐。  这家95岁的老字号一直“以大为美”,长达2米、重达75公斤的“麻花之王”,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随着消费者对休闲零食的爱好发生了转变——健康、便携,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需求,企业的产品创新也被提上日程。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一款“小而精”的“迷你麻花”终于“破茧而出”。2018年,赶上直播浪潮兴起、休闲食品消费群体扩大,公司推出的“小麻花”一炮走红,成了备受欢迎的“网红爆款”。  同样着眼于产品创新的还有创建于1932年的“抵羊”毛线。来自天津纺织集团的设计师邓茗在“津牌汇”活动上,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抵羊1932”量身定制西服。“在我们的‘抵羊’专卖店里,我一年为百余位顾客量身制作高端西服,大家都很喜欢。”  除了高端定制,“抵羊”还推出校服、休闲运动服、军训迷彩服以及学生床品等系列产品。  诞生于1935年的鸵鸟老工坊是中国第一滴墨水的诞生地。消费者对传统书写需求的大幅下降,让扛过数轮变革的鸵鸟墨水一度迷失了方向。  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调整用量配料、打磨颜色亮度……随着一个个技术难点被攻破,企业逐步研发了染料、颜料、荧光等多体系700多种色彩及金粉系列墨水。  “国内文具消费呈现品牌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在消费升级力量的驱动下,彩色墨水必将成为带动鸵鸟墨水发展的新增长点。”公司总经理黄强说。  线上销售火出圈  2021年“双11”,老字号在全网走红,新国潮备受追捧。有着良好口碑的众多天津老字号,同样圈粉无数。  “双11”当天,天津“风味三绝”之一的狗不理包子,就香出了新境界——狗不理集团在天猫和京东一天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其中八成是包子。狗不理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尝试着在抖音上开了一个直播间,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到一个月,销售额就冲到了130多万元。  天津市老字号协会一位负责人说,人们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老字号一定要创新发展思路,尤其在销售方式变革求新,才能让金字招牌走在时代的潮头,拥抱电商已经成为销售增长的必由之路。  天津老品牌“郁美净”入驻抖音后,销售额直线上升。“直播平台对市场反应敏锐,可与郁美净联合探索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天津抖音直播生态产业园一位负责人说。  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老字号线上销售的速度。创建于1911年的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新零售体系不断完善。疫情期间,老美华的“直播带货”吸引了不少年轻网友。  企业负责人感慨,之前销量最高的线下门店单日营业额都很难达到10万元,直播电商发展太快了,有的单品一推出销量就近10万件。  在亚马逊等海外平台上,“鸵鸟”墨水一直备受欢迎,产品远销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不少天津老字号都完成了改制,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进程中,天津老字号向年轻态、市场化挺进,凭借网络销售不断火出圈儿。  赋能老字号  作为一座百年商埠城市,天津有众多享誉海内外、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商业老字号。据天眼查统计,我国目前有老字号企业1100余家,其中天津共有中华老字号66家,占比为5.85%,此外还有津门老字号163家。  近年来,天津市明确提出大力振兴老字号品牌,让天津成为国际消费目的地、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全国消费者向往地。  天津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为了促进老字号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国企品牌赋能等多项举措正在加紧推进。”  2018年,天津市商务局发布了《天津市振兴老字号工作方案》,将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历史、文化、创业和市场积淀等方面优势,引导老字号企业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推动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焕发活力。张玺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人民网北京7月26日电(韦衍行)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论坛期间,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要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反映时代反映人民,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  张艺谋将“文化自信”摆在了首位。他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只要是创作关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都需要文化自信,“因为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中国式浪漫”在科技与创意的加持下让全球为之惊艳。“凡事都要创新,我个人也非常推崇创新精神。”张艺谋给出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化创新”。他认为,只有勇于创新,呈现新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新的变化和面貌,文艺创作才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个关键词是“反映时代反映人民”。“我们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一个时期的作品,必定要反映这个时代。同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生活。”张艺谋说。  近年来,多部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电影作品都是“北京出品”。《“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中提到,北京要“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对此,张艺谋认为,影视高地建设需要全方位下功夫,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让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承担更多任务。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谈到年轻人,张艺谋表示,未来如果要拍一部与北京有关的电影,会将镜头聚焦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中国梦’以及对于未来的向往等等。希望能早日碰到心仪的剧本。”  据介绍,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年度主题为“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力争打造成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平台。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问天舱踏上“问天”之旅。问天发射对接全过程是怎样的?问天对接后要干什么……这些知识,讲给孩子听↓↓先通过一个3D动画演示来看问天发射对接全过程问天舱长啥样?具备哪些神奇功能?将主要承担什么工作?一组大图了解↓↓“问天”对接后要干什么?继续来看↓↓对接并转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开启生命维持系统,航天员入驻实验舱。组装各个科学实验柜,开启先期的多个学科既定实验,确保实验舱整体工作状态达到预期。它配置了能进行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研究的实验柜,可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遗传、衰老等响应机理研究,有力推动我国在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在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三名航天员也将从这里进行2-3次出舱行走,完成舱外作业。新版的天宫课堂,也将在崭新的“问天”实验舱内进行。同时,它还要为即将到来的神舟十五号任务,提供天宫的第二间“卧室”。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薛百成  不期而然地,古籍保护这样一件文化意蕴颇重的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关联。关于这件事的意义,两个月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如是界定:“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样的庄重表述,也出现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第一版收录了作为专有名词的古籍保护,其定义为:“为使古籍免遭自然和人为的损毁,延长古籍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  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和先辈们不计得失的保护传承古籍密切相关。大量人士之所以耗尽心血保护传承古籍,从文明史的角度考量,是因为在他们心中的古籍象征着民族血脉的传承,这极易令人联想起孔子当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勇毅担当。当时,孔子是以天下之文这一极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人自居的,自觉此事乃使命所在,当义无反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未缺失这样的担当,最决绝而掷地有声者当属宋人张载之“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今日欲做这件事,有必要以先贤往圣之作为为榜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这是古籍保护这样一件通俗的事在上升至理性高度之后的意义之所在。  而关于此事的具体意义,相关学者、专家论说既多,毋庸赘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自有其恒常之缘由。在这件事上,如果我们过分看重经典与日常之差异,夸大艰涩与通俗之间的既有矛盾,而质疑此事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略显幼稚。须知,今日中国人的日常道德规范以及精神风貌,无一不与曾经艰涩的中华经典之传承有着重大关联。经典传承过程中,雅与俗固有其辩证之道。作为经典的“四书”在持续普及的过程中,其相对简易是学子每每倒背如流的原因之一,也是于通俗之中隐喻微言大义亦其持久之理由。  所需注意者,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确实存在着就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一视角而言,说书人的三国故事及话本传奇类的《三国演义》在接受度方面每胜于正史《三国志》的问题。这也是众多学者、专家以及相关志愿者在古籍保护这一文化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发现诸多“保护不到位”现象的原因之一。对一件事的重视程度当然与此事的普及程度有关系,但是这些具体问题只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这项工程中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逐步予以解决,而并不应该亦无可能干扰大方向问题。此间大与小之辩证,弥足深思。  至此,在古籍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放下身段,直面具体问题,诸如文言文、繁体字之类本就附着于我们的学识或教养之左右的微小细节,当于无意识之间,内化为常识。这样,整理、修缮、保存、传播、学习,直至学以致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下,养成并积蓄我们的文化力量,构建并巩固我们的精神风范,才会有可能。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
我的成长日记——感受到了爱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26日
她一生热心公益捐赠近40万元在生命的最后她选择捐赠遗体成为浙江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这位老人名叫方爱兰享年103岁1当了半辈子的英文老师足迹遍布全国方爱兰出生于1919年5月28日原籍东阳,一生未婚早年毕业于原东吴大学当了半辈子的英文老师为了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爱兰到大西北的铁路系统工作单位在全国各地新建铁路她就在各地的铁路学校教英语去过包头、秦皇岛、长沙、岳阳方爱兰年轻时的照片。退休后,方爱兰来到厦门在集美中学担任英语教师5年后来到舟山商业学校直到68岁离开教学岗位方爱兰才到杭州生活1950年代,方爱兰(右二)和家人合影。2她对自己非常吝啬帮助他人时却很大方方爱兰很有爱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资助他人上世纪80年代起方爱兰曾资助湖州一对兄弟他们患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长期卧床、不能动弹方爱兰每个月给他们寄10元生活费直到90年代两兄弟去世为止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她马上通过新闻机构捐赠了3万元2016年5月方爱兰通过学生兼监护人金方云资助了6位宏志生每人每月5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2019年老人又一次资助了6名学生2017年教师节,被资助学生看望方爱兰。今年三月份方爱兰进行了最后一次资助她将108000元捐给了岳阳市第十二中学6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希望帮助他们完成初中学业当时离老人去世只有四个月的时间金方云感叹“她是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帮助别人”方爱兰与监护人金方云(后)一家人的合影。从1973至今老人捐资助人已近40万元资助了18名学子方爱兰老人常说“我一个孤老太太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多做点有意义的事”3一生行善103岁老人最后捐出“自己”早在10多年前方爱兰老人就有了这个念头她多次对金方云表示身后要捐献器官、遗体方爱兰一直坚持学习,坚持读书读报。2020年7月16日老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2022年7月24日方爱兰与世长辞完成了最后一次崇高的捐赠2009年正月初一,方爱兰在老年公寓室内照片。一生为师、一生行善向方奶奶致敬!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