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们接著看,“自私”怎么形成的?诸位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就想,今天这个同事骂我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今天别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今天人家夫妻相处和乐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长智慧。当你找到原因,就能够对症下药,就很快的能把很多情况转成好的良性的发展。我们回想一下,今天你们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妈妈夹起第一口菜,诸位朋友,给谁吃?小孩吃。好,标准答案!来,掌声鼓励。这个标准是普遍现象,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小明,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一点”。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盘菜也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帮谁夹菜?孙子夹菜。谁的菜满满的?孙子。所以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孙子最大。这样有没有颠倒?颠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颠倒了!这样合不合理?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需服务他,小皇帝产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请问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么?自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服务他,所以他只会想到自己。俗话又说,“伴君如伴虎”,所以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当你对他百依百顺,十件事顺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顺他,他会怎么样?会大哭大闹。你又没有原则,他一发脾气你又说什么?好了好了,给你买!那他就攻城略地,你是会节节败退。所以诸位朋友,教孩子从哪里开始?从夹菜开始。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当今天你一夹起来,马上夹给你父亲:爸爸,多吃一点。你的孩子看了,会不会说:爸,你怎么都没想到我!不会,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学》里面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序对了,你这个道才建立起来。所以,你菜夹对了,你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  我们打开冰箱,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我的父亲水果拿对了,假如我父亲在我小时候水果拿错了,那现在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跟诸位朋友讲课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说:蔡老师,有这么严重吗?拿个水果就能影响这么大?有没有影响?真有。小时候我们看父母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东西都先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很自然就效法、就学习。其实我是很有可能变成败家子的,你们有没有看出来?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因为我爷爷也是长子。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给我曾祖母扫墓,那时候三、四岁,跪下去头抬起来,突然看到两个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抬头挺胸,有使命感,以后这个家族的兴衰,我们要尽心尽力。所以中国人重视长子,重视长孙,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每一个他这一个时代的子孙,就要有人当榜样把他带好,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假如我的父母宠爱我,爷爷奶奶又宠爱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学习圣贤之学,可能就开始早就不知道挥霍到哪里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现在的家长拿水果出来,不知道有没有给爷爷奶奶先吃?我还听说有些妈妈都会买些特别贵的水果,然后先把它藏起来。怎么有些朋友在笑?你是不是心有戚戚焉?藏起来,结果爷爷奶奶去睡觉了,赶快拿出来,“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儿子吃得很高兴,他也学得很彻底,人算不如天算,他以后一有钱,买水果给谁吃?给他儿子吃。有些朋友马上回答,给他老婆吃。你是用好恶你的孩子就学到好恶,而不是学到情义、恩义。所以,我们还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启发孩子本善之心。这个“自私”,现在找到问题根源,还是从孝道,还是从处处替人著想,我们父母当榜样。  诸位朋友,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来不来得及?你要相信《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其实都不是别人不能改变,都是自己先被自己击败,自己都不相信,当你没有信心的时候,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来。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编者按   风景描写曾经是优秀小说作品的标配,为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意义的展现提供着强大“背景”,不仅能化入情节的叙述而浑然一体,也能单独择取出来而当成“美文”看待。可是,当下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此中原因到底何在?我们开设“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栏目,刊发系列文章,试图一探究竟。   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在主编刊物之余,也编一点书。记得当时编了一个作家的书,很好看,后来也很畅销。编完之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哦,少了点风景描写。我把这个意见很认真地和作者沟通了,希望修改一次,加进一些风景描写,现在有点太“干”了。作者也很认真地听了,说回去好好修改。可等他把修改稿拿过来一看,我说,这景物描写太平常了,没有自己的特点,关键是融不到小说的整体中去,可有可无,建议作者回去继续修改。又过了一段时间,作者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他完不成这次修改,原以为风景描写很简单,现在发现太难了,要融到小说的整体中太难了。最后只能作罢。小说出版了,尽管很热卖,但我从内心觉得它的质地是有缺陷的。  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作者的缺陷,而是一些人的缺陷,慢慢地也成为当下小说的一个软肋。在我读到的小说中,一些作家的创作,往往有很好的故事和主题,也有很合适的人物设置,甚至还有很精彩的对话,但是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和喜欢的风景描写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是小说里的湿地   如果说描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不擅长风景描写也就罢了,因为城市文学对作家来说还是新开启的课题,不像乡土题材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转化,城市的风景没有可参考的坐标,作家回避或写不好可以理解。新近读了一些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小说,发现这些作品“见事不见人”,人物塑造缺少新时代的印记和个性,一些人物塑造成功的作品,又“见人不见景”,那些曾经优美的乡村风景被索然寡味的会议、人际冲突所代替。人物生存的空间没有风景的存在,就像在积木搭起来的舞台一样,不生动,也不真实。  优美的风景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如果缺失了风景,就像我们的生活环境消失了湿地一样,拥挤,干燥,没有活力。多年以前,一些城市改造,曾经填过河泊,平过湿地,当时的管理者认为这些湿地占用空间。后来排水出现障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这些城市又重新恢复湿地。我们的小说是不是也走了部分城市建设的老路?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如果说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就是小说里的湿地。我们对文学的记忆,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作为文学作品“非遗性”的风景描写,越来越少了。没有湿地的城市只是水泥森林,没有优美风景的文学也只是文字森林和语言集装箱,人物像空壳似的浮动,不接地气,灵魂苍白。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   造成这种风景描写缺失的原因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20世纪末兴起的畅销书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学的核心是商业文化,是眼球经济的体现。获得更多的读者,赢得更多的观众,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才能产生眼球经济、商业效应。这些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消费故事、消费情节,而景物描写在快餐文化里属于累赘物,影响阅读观赏的节奏。在畅销书写作中,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而风景属于“慢”的书写,当然被弃之如敝屣。大量作家加入影视剧创作,为影视剧写作输血,但影视剧本基本是场景加对话的模式,哪有风景生存的空间?我曾经看过一个在影视界很有名的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居然是电视剧本的简单改写。这类场景加对话的“小说”出版,对注重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的严肃小说创作而言是一种亵渎。网络文学本质上是商业资本运作的产物,流量的需求使写作变成情节和悬念的无限叠加,风景描写最多也是调节气氛的缓冲,你想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那是走错了门。  风景描写的缺失还是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造成的。网络文学和畅销书这些类型文学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无门槛进入,使一些年轻作家走上文坛,不是从经典文学入门,而是经由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进入创作,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无论中外,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所谓“言外之意”“境外之境”,都是基于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如此,“美人芳草”的《楚辞》亦是如此。唐诗宋词更是留下无数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风景经典。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高峰的《红楼梦》里的风景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其展现出的虚实相间的风景世界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一些作家片面地理解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理念,他们认为风景描写是古典主义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写作追求扁平化,放弃象征的深度模式。但后现代主义的扁平只是对那些概念化的象征之塔的摧毁,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只是在使用时更为谨慎,也更为精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被后现代主义推崇的作品,但其中不乏风景描写。中国当代具有后现代性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也没有放弃风景描写,他们以优美的笔触对中西方经典风景描写致敬。风景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   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无论采取哪种视角,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  视角源自眼睛,眼睛则源自心灵。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个杰出画家,达·芬奇笔下人物的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最后的晚餐》里那些人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情绪,都是灵魂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文学的境界,存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但又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情”是作家内心的存在。法国新小说派强调“物化”与“无我的零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造成了心灵的空洞,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近来一些所谓创新的美术作品,新奇是新奇,怪异是怪异,画家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但由于缺失基本的素描训练,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能称之为“装置”,或者干脆是“行为艺术”。  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汪曾祺是一个非常讲究叙述的作家,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但在其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里却有着大片大片的风景描写,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不仅成为小说的有机体,也成为小说的“主建筑”。这和汪曾祺的小说观念有关,他认为氛围即故事,他追求的是和谐美学。我们在汪曾祺的那些漫不经心的风景描写中,读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的和谐。  虽然当下不少小说的风景描写缺失,但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作家没有放弃。在刘亮程、马金莲等作家的小说里,依然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马金莲笔下西海固的乡村图景是温馨和善意的。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捎话》对新疆风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甚至让风景本身成为小说的主体,受到热切关注。  顾城有一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灰色的,用灰色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的更多是市场关系下的人际冲突、利益瓜葛和精神困惑,心中怎么会有光明而优美的风景世界呢? (作者:王干,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北京市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将于8月1日起实施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中庸》上也说,一个君子的修身和弓箭手的射箭有相似之处,“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当这个弓箭手把箭发了出去.结果却“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靶心,那么他是不是去埋怨说今天的天气不好,风把我的箭吹歪了?或者说我今天状态不佳,要是平时我就能够发挥得更好?甚至说,不知道这个箭是哪个厂子生产的,原来是假冒伪劣产品,害得我把箭给射歪了?一个真正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寻求这些客观的原因,而是反省自己在技艺上有哪些不够精湛的地方,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一个君子的修身也是如此。      《孟子》中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们做事如果没有成功.应当马上反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的圣人,都是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       有一次,尧帝走在路上,看到两个犯人正被押往监牢。想到自己统治下的人民犯了罪,他内心很惊慌,马上跑过去问他们说:“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会犯法?”这两个人回答:“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没有东西吃,就偷了人家的东西,所以被抓了起来。”尧帝听完,对押解犯人的士卒说:“你把他们放了,把我抓起来。”大家都很惊讶,尧帝接着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因为我没有德行,才使得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我是一国之君,没有把我的臣民教好,他们才会犯罪。”据传尧帝话才说完,天空就变化了,乌云飘过来,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      商朝的汤王,在自己洗脸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督促自己要不断进步。遇着大旱祷雨时,汤王又提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因为我的过失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没做好,都该由我自己负责。       这些传说或古训喻示着人必须要有反躬自省的意识。      因为古人有这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所以对于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觉察得清清楚楚。而现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越来越差了。为什么呢?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人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抱怨的声音。显然抱怨的都是他人的责任、客观的环境、领导的原因,很少有人说这件事自己哪儿做得不好,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然而走人生之路的时候,人们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很多人无论怎么样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低头,却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      既然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而现代人又缺少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我们自己可能有一些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有一些不健康的心态,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儒家经典《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社会”的命题,正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并进一步形成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张,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简单地说,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们知道,礼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说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最好距离。假如没有了“礼”,人与人之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从而影响我们的心态健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有着良好礼仪的社会,人人和谐相处,则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健康。所以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让我们的心态健康起来。要注重言谈举止这些细节,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养成好的习惯,这个人就会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关于健康的说法。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很简单,对于每个人而言,健康是“1”,其他一切。如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即失去了这个数字最前面的“1”,那么后边纵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       在现代社会,这个数字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也就是说,前面这个“1”如果是正的,那么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加了一个负号,那我们还不如要一个小的正数。       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健康心理没有了,我们的心理失衡了,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更加重要。摘自《心态即命运》作者:刘余莉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4日
我的成长日记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24日
放手让孩子体验活着✦ 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而痛苦。我们这一生都仿佛在和痛做着抗争,出生是痛,死亡是痛,而在这两端的中间,我们还将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身痛、心痛。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很多家长在苦难中打拼,他们拼命努力,只是想要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少吃点苦吗?”是的,我们为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苦。但是一生顺遂的得天独厚者寥寥数人,绝大多数的人都必定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着不同的苦难。我们让孩子从小衣食无忧,享受生活,但是无法保证孩子一生都没有痛苦,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孩子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让孩子体验“苦难”,并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让孩子从中得到能够面对苦难的勇气,以及能够与苦难和解的智慧。诚然,孩子们以后都不会去做拾荒者或者其他社会的底层工作来维持生活,但是经历和体验这种苦难会赋予一个人深刻。因为只有自己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看得到别人的苦难,才会升起把别人的苦难放在眼里的悲悯之心。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面对苦难的勇气、与苦难和解的智慧,以及感同身受的仁慈。放手让孩子体验活着,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2022大理夏令营体验课+++学会吃苦 学会活着+++今天的课程是男孩子体验“活着”。早上老师带着几个男孩子兴致勃勃地出发了。看见垃圾桶里的瓶子,虽然很嫌弃,但还是硬着头皮去捡,这就是突破自己的第一步,活着,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人生。我终于捡到瓶子啦!为了捡一块纸盒钻草丛,扎得满身都是刺,同学们帮助他清理,活着让孩子懂得了坚持、不放弃,让同学们收获团结、奉献、爱心。经过一天的辛劳和努力,虽然物资的收获不多,但是心灵的收获是丰富的,因为每一个瓶子的取得,每一分钱的收入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所得,哪怕一个瓶盖,都浸透着自己的汗水,孩子们体会到,自己所用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得到的,都有他们看不见的人的辛苦付出,这一堂课让孩子们更珍惜生活。清澈的山泉水如同孩子们清澈的心灵累并充实的一天!今天的成长日记,他们都会有哪些收获呢?北京•好习惯养成夏令营第二期开始报名一、培训时间:8月3日—8月17日营期:15天二、培训地点:北京大兴三、主办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四、课程特色:启发孩子的善心、孝心,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心开启,万福皆来,一个孝顺的孩子将来的一切都会顺利。五、教学方式:01 习劳知感恩通过习劳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为家庭操劳的不容易,“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只要用心加以引导,孩子的善心、孝心很容易启发出来;02 养成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孩子有能力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他就有能力把学习、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03 读经和抄经读经千遍,其义自见,圣贤的经典可以使孩子的心安定,孩子本有的智慧和善良就会显露。六、课程安排:06:00一06:30 起床洗漱06:30一06:50 晨练(八段锦/跑步)07:00一07:40 早餐时间07:40一09:00 生活课09:00—09:20 课间休息间食09:20一11:30 读经、抄经11:30一12:10 午餐时间12:40一13:40 中午休息13:40—14:00 起床吃间食14:00一15:30 感恩课15:30一17:20 劳动体验17:30一18:00 晚餐时间19:00一20:30 成长日记七、报名须知:01 招生对象(1)年龄6—15周岁,自愿参加,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传染病、精神障碍等),隐瞒病情者后果自行承担;(3)建议父母一方陪同;(4)每期限招20人。02 注意事项(1)需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原件;(2)报到时间:8月2日下午3:00;(3)疫情防控要求:低风险地区,行程码绿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4)开课之前,需统一购买意外伤害险;(5)学习期间为保证学习效果,孩子的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须交由父母管理,不得携带危险物品及电子产品(游学拍照及给家人打电话时除外)。报名电话:15101063667 里老师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