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正义之声网讯  11月10日,松原市中级人民法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省法院1—10月重点工作通报会精神,听取各庭室重点工作汇报,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动员全院上下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自我加压、合力攻坚,全力以赴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秋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省高院召开的全省法院重点工作通报会,对全省法院持续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持续规范司法行为、转变司法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市法院对标找差、改进提升指明了努力方向。全院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高院部署要求上来,全力提升落后指标、推进后进工作,努力实现后发先至、跨越赶超。会议强调,年初以来,院党组持续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领导,审判执行工作稳步运行、服务大局成效明显、府院联动扎实推进、队伍管理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诉调对接中心建设,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大格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省高院和市委充分肯定,为打好年底收官战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院上下要坚定信心,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状态,一鼓作气,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会议要求,全院各部门要锚定目标。总体要实现省高院提出的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双胜利目标。审判执行工作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司法行政综合部门要实现服务保障审判执行工作平稳运行,健全完善“三大管理”制度,推动形成一整套较为系统、较为成熟、较为定型的制度体系,使法院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要明确任务。持续抓好审判执行第一要务,突出做好重大案件审理、重点事项处理、重点工作推进,确保重点工作和常规工作“两手抓”“两不误”。要强化措施。坚持目标导向,综合各审判执行业务庭室工作实际,科学设定任务指标,确保工作到岗、任务到人。要巩固拓展“抓结案、提质效”专项行动工作成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抢工期、赶进度,全力做好各项工作。要严格执行重大案事件请示报告制度,强化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风险预估预判,确保工作平稳运行。要精准发力。全院各部门负责人要坚持靶向攻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全体同志大干苦干扎实干。要进一步加强对下业务指导,实现整体提升。要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带头讲纪律、守规矩,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及时发现身边党员干警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理,推进法院事业健康发展。
发布者:清风在线
原创
2020年11月12日
 正义之声网讯  2020年11月10日,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秋在省委政法委来松调研座谈会上,详细介绍了全市两级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诉调对接中心建设情况。年初以来,面对松原两级法院人案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境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松原中院确定2020年为“诉源治理年”,作为全市法院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一体推进,主动融入到全市社会治理大局中,以打造“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为目标,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诉源治理大格局。以加快推进诉调对接中心建设为着力点,优化“调转衔接”“调裁一体”和“线上运转”等工作流程,促进各级诉调对接中心实质化运行。自6月14日以来,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工作在5个县(市、区)已全面铺开,目前已经挂牌34个,成功调处矛盾纠纷800余件,诉调对接中心职能作用效果已经并将持续显现,成功打造了全省法院系统诉调对接“松原模式”。深化“三个中心”融合发展。目前,松原法院已经初步打造了以诉调对接中心为桥梁纽带、以综治中心为共治平台、以诉讼服务中心为指导保障的“三个中心共融发展”的多元解纷工作大格局。接下来,将配齐配足专业人员、建立起更加契合、互通、便民的工作程序衔接机制,真正实现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深化诉调对接中心实质化运行。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使诉调对接中心工作成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第一阵地。全市法院选派优质人员进驻诉调中心负责“调准衔接”工作,真正实现两个中心共融互通,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化解社会矛盾。同时,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对诉调对接中心工作的指导和司法确认,为多元解纷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下一步,全市两级法院将充分吸纳建议,不断强化举措,结合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职能,结合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从制度机制建设、工作流程优化、案事流转环节等方面,重点推动诉调对接中心的实质化运行,强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和诉调对接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实现“三个中心共融发展”,切实为加快推进松原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0年11月12日
正义之声网讯  近日,船营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在亲姐妹之间产生的纠纷案件,使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原告赵某与被告赵某某系亲姐妹,两家人住在楼上楼下,2019年,被告在窗外安置了空调外挂机,因安置空调外挂机引起了漏水现象导致楼下原告赵某家墙皮脱落,墙体受损,双方经亲属多次协调,被告同意修理空调,但一直未付诸行动。2020年8月,被告家中空调外挂机漏水严重,后双方又经多次协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原告遂一纸诉状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办案法官受理此案后,感到此案具有特殊性,一旦处理不好会激起姐妹之间矛盾的深化。为了深入掌握案情,尽快处理该案承办法官亲自到现场察看,同时请其亲属协助,共同做双方当事人工作。起初原、被告态度十分强硬,原告甚至要求对其损失进行鉴定。为了缓和双方矛盾,给双方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办案人员结束了第一次调解工作。时隔一周,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以双方为亲姐妹为突破口,晓之以情、动之以情,经过办案法官耐心调解,赵某某承诺修理自家空调外挂机并赔偿损失费五百元,姐妹二人握手言和。近年来,船营法院建立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注重加强诉前、诉中调解工作,积极有效地减少了当事人诉累,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发布者:清风在线
原创
2020年11月12日
正义之声网讯 王某与李某是一个村的村民,两人一起外出打工,共同承揽了吴某家房子装修的工作。一日,在拆一面墙时,意外发生,李某被倒塌的墙体压伤,造成八级伤残。事故发生后,王某与吴某都不想承担责任,三方因此产生巨大分歧。不得已,李某起诉至法院。承办法官经过深入的了解发现,李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父母年迈,孩子还小,妻子身体不好,其受伤致残后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李某的家人多次找到王某和吴某索要赔偿未果后,争吵再次升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承办法官意识到,本案如果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势必对让三方当事人产生更大的矛盾。解铃还需系铃人,承办法官找到三方当事人,耐心地向其解释了本案的法律规定及可能给各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使其明白雇主责任,经过耐心细致的疏导,吴某最终同意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并协助法院做好调解工作。最终,法官从实际困难出发,摆事实,讲道理,讲责任,讲法律,让大家都理解各自的困难,最终达成和解,吴某表示愿意承担部分赔偿责任,李某也表示愿意放弃部分不合理的要求,最终三人握手言和。
发布者:清风在线
原创
2020年11月12日
正义之声网讯  近日,在船营法院法官的巧妙调解下,让因钱财闹了多年矛盾的两姐妹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王某芳与王某华是亲姐妹,因王某芳住在外地,两人商议70岁的老母亲由妹妹王某华赡养,但是王某芳每个月给妹妹王某华1000元钱做为母亲的赡养费,由于王某华条件不好,没有房子,于是一直住在母亲的房子里,就这样两年后,老母亲去世,王某华认为,母亲最后这段时间一直是自己照顾的,房子应该归自己,王某芳知道后也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照顾母亲,但是每个月都有给母亲生活费,所以母亲的房子应该有自己一半,两人因此产生矛盾,姐姐王某芳多次上门索要无果后,无奈之下起诉到法院。在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细细读了诉状,在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考虑到,王某芳与王某华这种亲情关系,打官司会破坏亲情,于是决定以调解为主,首先找到王某芳和王某华两姐妹以法律和亲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多方劝解,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王某华表示退让,母亲留下的房产愿意和姐姐一人一半,但是以自己现在的条件腾不出房子,姐姐王某芳随即表示,自己并不是想和妹妹争家产,只是妹妹的做法让人气不过,房产虽有自己的一半,但是妹妹王某华可以一直住在里面。听了姐姐的话,妹妹王某华当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至此,通过法官的调解,姐妹的亲情得以延续,双方握手言和。
发布者:清风在线
原创
2020年11月12日
我已经好久没有摸那两盒我珍爱的云子了,它们静静地躺在我书柜的一角,在无奈的岁月当中沉淀它那沉静的品格。好久没有云的消息了,所以也就没有了那奢侈的手谈。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多年的习惯,在网上捉对厮杀,往往一下就到深夜。现在三月,是怀春的日子,应当出去走走,感受些懒洋洋的阳光,听和风细雨,看云卷云舒。这温情的三月,就像江南的处子,温柔可爱,小巧细腻。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这柔柔的三月便溶进你的空虚、你的寂寞、你微颤的酒杯和那玫瑰色的梦,甚至你那闪躲的眼神。我沉浸在这泛绿的三月,也沉浸在黑白的世界中。华灯初上,泡上一杯茶,在袅袅的烟雾当中,在电脑前听着双方每一步铿锵的落子。那优雅的飞,仿佛展开了双翅,于平静的湖水当中带起一片呼噜噜的水声;美丽的双,就像人生当中的相濡以沫,阳光和风雨相守一生;那沉稳的渡,是在江河湖海的水面倾听内心的涛声,汩汩的流动,清澈透明;还有那斜斜的尖,如冲破困境的角,在生活的纠缠当中寻求一片新的天地,书写柳暗花明的诗篇……有时,冒失的进,不如温柔地退,退一步才能无牵挂地出发,才能海阔天空;有时,牵强的攻,不如冷静地守,守住自已的青春岁月,守住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操守。往事俱成陈迹,距离期盼相逢,一路风尘滚过,我仗剑高歌,问鼎中原,胜负在终点没伏,经纬在方寸中延伸,风霜雪雨尽成玉碎,跳托关压终成不朽,我献身这灵与肉的交响,在一次又一次豪情与悲壮当中,见证生与死的轮回。棋品即人品,有人韬光养晦,只为海纳百川,有人胸中万千气象,于独到的思索中绽放美丽的光华;有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只在小处着眼,无用处争却。棋以品论,酒以德交,酒之真味,不在酒量多寡,棋之真味,不在棋力高低,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杜甫有诗曰:“将棋度日,应酒为年”,看来历史上的文人们重视棋和酒的程度比现在还要大,过去讲琴棋书画,是讲一个人的才艺,现在是讲一个人的清闲,但棋中真味,不下者是无法切身体会。盘上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于别有洞天之中磨洗自已的性格与气度,胜与负只在一笑之间。 佛学是讲人生的,而人生就像下棋一般。荣与辱不过片刻,何须介意;是与非只争一问,最宜留心,处事让一着为高,退步即进步之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即利已之基,布局当中,你把这个好点留给别人,那么下一个好点就一定是自已的。 月上阑干,棋盘轻敲倚月色,壶中醉酒,好事何须梦中求?于夜色浓浓之际,徜徉黑白地带,感悟这灿烂的人生,体味这世间的真情,再挥洒些激扬的文字,岂不快哉?作者:杨树   —— 此文选自杨树散文集《 留不住斜阳》 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作家》《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诗探索》《山花》《歌曲》《词刊》等一百多家报刊。    获延边“金达莱”政府文艺奖、第八届“石花杯”延边文学奖、中国鲁黎诗歌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    著有诗集《渤海的月亮》《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往生泉》《和平饭店》三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唐朝的影子》,电影、电视剧剧本等。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1日
余生也晚,且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以至未闻函可其人,遑论其诗其文,不禁羞赧汗颜之至。幸于己亥年五月二十日,蒙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先生及秘书长黄文兴先生之邀,忝列“函可与盛京慈恩寺”笔会,得以拜谒盛京慈恩古寺,欣遇函可故人故事。盛京笔会归来,即捧读笔会获赠《沈阳慈恩寺志》《函可传》。于是了然慈恩寺前世今生,品读函可其诗其文其人,一时心绪难平,感慨良多。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六十载人生之旅,尝游历北国南疆,登临三山五岳,遍访布达拉宫、大昭寺、塔尔寺、峨眉金顶、五台宝刹诸多佛教圣地,然独于东北各地佛家寺院不甚了了,亦不知不识几淹没于高楼巨厦之中略显低矮落寞的慈恩古寺。此行幸得盖忠方丈亲自引导讲解,由寺院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而藏经阁,行经处但见旧时模样依稀,今日殿宇俨然。盖忠方丈佛法精深,说古道今,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嗣后,学者、专家云集笔会,高谈阔论不绝于耳,论及慈恩寺历史、冰天社旧事、剩人和尚函可身世浮沉,余闻之而新耳目,开茅塞,启心扉,大受裨益。慈恩寺地处闹市之间,民居之侧,寺院稍显逼仄,殿堂亦非巍峨,如出家人一般谦和、谦卑且低调。想来于此闹中取静之一隅,弃绝红尘,潜心向佛,清心寡欲,研习佛法,弘扬佛宗,须葆有异于常人之坚韧定力。尽管今日慈恩寺正在修缮,环境条件业已大为改观,然僧人之起居饮食依然清苦。当是时,观盖忠方丈及其弟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其严谨谦恭平和令余心下钦敬崇仰陡生。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如佛门清静圣洁之地亦难幸免。不由得记起此前所闻佛教界腌臜之事,想起僧俗两界啧啧诟病之佛门个别败类罔顾佛法、不遵戒律、奢侈无度、蒙哄众生、贪敛钱财之丑行。曩者每至佛寺,但见顶礼膜拜者摩肩接踵,梵音缭绕,香火鼎盛,然贪欲无度、欲壑难填之徒混迹于朝拜者,其叩拜佛祖心心念念者不外乎升官、发财、荫妻佑子而已。一时间,铜臭污染众生心智,为逐利而不知敬畏、不择手段者大行其道。我佛悲天悯人,普渡众生,教人弃恶从善。然则诸如此等朝拜佛祖者之心性与行径无乃与佛法相悖而行,与佛理相去甚远者乎?当此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之际,传承佛法,弘扬佛法,劝人清心寡欲,洁身自好,正当其时也。而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悟得佛法真谛,僧人方能修得正果,佛家方能普渡众生,于是乎或可期冀匡扶世风,疗救世人哉。于慈恩寺得遇函可乃余之幸事也。追溯函可遭遇,阅读函可诗文,余愀然心动,感念频生。函可乃清初关东流人之中坚。函可因《再变记》罹难,以戴罪之身发配流徙塞外苦寒之地。尽管东北乃满族和大清王朝之发祥地,然旗人皇胄贵族大举迁入北京,彼时作为陪都之盛京——沈阳历经战乱兵燹,业已满目萧索,一片荒芜。函可与一大批戴罪士子由关内甚至江南迁谪此地,于化外蛮荒之地播撒文化文明种子,以冰天社开清初文人结社先河,流人文化遂为辽沈地区文化文明之曦光。函可四十九岁逝于英年,后人疑为绝食以尽。究其原因,不惟贫病交加,更兼心神摧折,尤以听闻阖家长幼至亲惨烈死国,其创巨痛深岂可道哉?当是时也,大明故国不堪回首,骨肉至亲走死逃亡,《金塔铃》业已编纂完成,茫茫尘世了无挂碍,函可则坦然慨然向死矣。函可乃清初辽沈地区得道高僧。身处明末社会板荡之际,目睹朝廷昏聩,官场龌龊,民不聊生,外族入侵,加之父母先后故去之伤痛,函可毅然斩断尘缘,一心向佛。后因《再变记》蒙文字狱之冤屈,被徙关东,“奉旨焚修慈恩寺”。初,如函可自述:“山僧自来关东,匿迹慈恩,承体光僧主种种加恩,又承印真禅人分我半席同寝,处者年余,不啻骨肉。”寄身慈恩寺,幸有住持与僧人扶助,函可方能熬过初来塞外饥寒交迫困窘时日。生命最后两载,又承金塔寺老僧相邀,托身佛寺,编成诗集《金塔铃》而了却平生夙愿。关东僧人之间,乃至天涯流人之间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乃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读之令人感怀。函可寄身慈恩寺,讲解《楞严经》《圆觉经》,一时佛堂声名鹊起,乃至开法于辽沈七大寺院。函可家学渊源,儒学深厚,既弘扬佛法,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儒佛相济,深得僧俗各界景仰。时人记之:“凡七座道场,趋之者如河鱼怒上。”足见函可于佛坛声誉日隆也。函可乃清初辽沈地区诗坛之翘楚。国家不幸诗家幸。函可身逢乱世,陷文字狱,披桎梏,遭酷刑,九死一生,戴罪流放。是时,函可形容憔悴,万念俱灰,心无所寄,惟诗歌聊以遣怀,消愁,明志也。“由来志士,遘此穷途,未有不柔翰以消忧,托长歌而申恨者也。”“到边仍论法,有客尚投诗。”“我死终无恨,我生良独艰。不因频得句,何以破愁颜?”诗歌抑或函可艰难度日、聊以偷生之唯一寄托,而《金塔铃》确系函可剖白心迹、传诸后世之绝响。函可留于后世诗作1500余首,读之,可管窥清初辽沈地区社会现实,体味诗人家国之痛之恨。一者,倾家国之恨。函可尝以杜甫自况,抒发遗民内心之离愁别恨。 “白山黑水愁孤衲,国破家亡老逐臣。纵使生还心更苦,皇天何处问原因?”“故国知难忘,乡心终未灰。”然则关山迢迢,望断岭南故乡。终于有了故乡亲人讯息,却如雷击顶,令函可万念俱灰。“几载望乡音,音来却畏真。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地下反相聚,天涯孰为邻?”“新泪拭不干,古泪已没趾。二仪清浊分,伤心从此始。”函可悲痛欲绝,泣血继泪,令人扼腕。二者,哀生民之艰。函可初到盛京,满目萧然。“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函可流人与僧人之双重身份,致其陷于困顿,竟至温饱不继。“三更雪尽寒更切,泥床如水衿如铁。”“努力高山挖草根,至今面带黄泥色。”底层百姓之艰难困苦,于兹可见一斑矣。三者,寄思乡之念。“自从来北塞,几度见南飞。”望断北雁南飞,勾起函可痛彻心扉的故国故乡之殷念。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雁惊心。“我有两行泪,十年不得干。洒天天户闭,洒地地骨寒。不如洒东海,随潮到虎门。”函可思乡心切,却也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因为“岭南仍更苦,处处落荒城。”生命最后时刻,函可于金塔寺编成诗集《金塔铃》。其时塔陨铃湮,铜铃喑然,犹如函可饥寒衰弱之躯,已然来日无多。孰料百余年后,乾隆帝再兴文字狱,函可塔毁书禁,记于《盛京通志》之函可事迹亦遭逐一删除。然《金塔铃》穿越漫漫时空,玉振金声,余韵犹存。若函可有知,或当含笑九泉?函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然毕竟难断尘缘。面对朝代更迭,社会骤变,函可依然青灯黄卷一僧人,沥胆披肝一志士,其家国之思、生民之叹、遗民之恨昭然于世,其铮铮铁骨、超拔心志不掩泽辉。函可诗作直抒胸臆,明白如话,决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函可居于关东苦寒化外之地,生活艰难困顿,乃至不得温饱,度日如年,然则内心达观向上,桀骜不驯。函可不改初衷,以笔为枪,歌以明志,拼尽一己之力向黑暗周遭做不屈抗争。反观当下之诗坛,关注国家兴衰、民族复兴之黄钟大吕鲜矣,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之现实主义力作鲜矣,以至直面人生、抒发真性情之诗歌佳作亦不多见。毋庸讳言,当今诗坛不振久矣,今日诗人桂冠蒙羞久矣。盖方今新诗似可归于二流:一则佶屈聱牙,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以至不知所云;二则平直清淡若大白话,了无蕴藉与诗意。而操作旧体诗者颇多充数滥竽,学识不足,笔力不逮,或格律不通,或语言不雅,或意境全无,不过顺口溜与打油诗耳。诗人生活优渥,动辄无病呻吟,或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满纸风花雪月小资情调,或无聊吟唱“非常白,格外白,无比白……”之白云,甚至有人不顾廉耻以“下半身”写作为乐。诗人之沦落,诗歌之沦落,令人瞠目而无语。与函可及其诗作相比较,其高下优劣何止霄壤。函可物质之赤贫,愈反衬其精神之富足。而今诗人生活之富裕(至少不虞温饱),则愈显其内心空虚、精神萎靡、人格堕落。古人云,诗言志,诗无邪,诗者可以兴观群怨。呜呼,诗道之不存久矣,诗歌之不振久矣。余今日读函可,忧心忡忡,忧心如焚,盖因吾辈置身其中之文化氛围,吾辈面对之诗人、诗歌与文坛。余不解禅,不谙诗。拜谒慈恩古寺,拜读函可诗文,心有所动所感,于是不避嫌忌,姑妄言之,乃心声。(作者:马 平。写作于:2019年7月5日)      作者简介:马平,辽宁作协会员,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辽宁音乐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抚顺作协顾问、评论委员会主任,抚顺散文学会副会长,抚顺传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文集《与书为伴》面世。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1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诗作的评价。有的诗如画一般,当你品读它时,脑中似有一幅画,缓缓展开,让人陶醉不已。《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遗爱寺》唐·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江行无题》唐·钱珝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春行寄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发布者:关注民生
原创
2020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