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1951年11月18日,朝鲜战场上,时任飞行大队长的王海与战友共击落5架敌机,打出了五比零的战果。今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米格15歼击机,机身上的九颗红五星,仿佛一直诉说着王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共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辉煌战绩,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1950年11月,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多次出色完成大桥抢修任务。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正在清川江大桥上指挥校正钢梁时,一枚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以杨连第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筑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的双腿被敌人炸弹炸断,他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友炸毁敌人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时,他用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最后子弹几乎打光,他拉响手榴弹,与反扑的敌人同归于尽。孙占元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当今国人就象大口吃肉那样大谈幸福是什么,却怎么也品尝不到幸福的美味,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欲望值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人们的幸福感在下降,甚至感到了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前所末有的危机。实不知,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根源,关乎道德。是我们自身道德水准的堕落,造成了今天的江河日下。探究起来,道德这杯水的清与浊,离不开孝道、仁爱、德行这三个元素的含量。孝敬之道人们有所不知,当一个人来到这世间,是贵是贱,亦或是福还是祸,除了受先天的命运支配外,还与后天的行为造作有关,而人的一切行为中,能否遵守孝敬之道则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能否得到改变,这是古往今来早已证得的为人之道。只是近百年来随着世人自我意识的日益膨胀,对这个做人的最基本概念模糊了。2012年春节我在拜访12位朋友的父母时,发现只有1家儿女晚辈在大年三十给父母行了磕头之礼,其余11家的老人均表示这辈子从没有得到过儿女行此大礼,而多数儿女在本人提出欲行此礼的倡议下,竟然表现出很大的勉强和不适。本来过年给父母长辈磕头是我中华儿女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之礼,如今竟然演变蜕落到了不知所措的地步,这原本父母所缔造的双膝竟然不愿为父母所跪,怎能不令人感到难堪?有趣的是,据本人所知,那位唯一得到儿女磕头的老人,虽然今年已经80高龄,但却耳聪目明,做为国内知名的作家,不但享受着离休待遇,而且儿女全部事业有成,四代家庭幸福美满;而另外那11个家庭,却都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缺憾和窘迫,或生活困难,或失业无职,或多患疾病,或家庭不和。这种显明的反差,很难说不与孝道有关。这似在告诉世人,行孝是家庭和谐幸福的源泉,正如《易经》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话讲的“百善孝为先”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如今我豁然醒悟到,要寻找幸福,当以孝敬父母师长为第一要务。要从学习如何行孝开始。克尽孝道,有二点可鉴:一者,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应该尽量守护在父母身旁,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二者,孝顺必须是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必须是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当从饮食、衣服、起居、疾病、悦亲五方面做起。要先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慰藉。而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最基本态度。古人云,对父母以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善念,远离邪见烦恼,是为大孝;视天下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才是无上的至孝。欲做到至孝,当先从小孝做起,然后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使自己的孝心日日滋长,  变得越来越宽广,直至达到能孝敬天下所有的老人的崇高境界,此乃为人孝顺之道也。仁爱之道想获得别人的爱,首先自己要学会爱他人,而不是只爱自己和亲人。《弟子规》所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共生在天地之间,本是一体,就应该互相友爱,用大爱之心去爱戴、理解、包容、关心、帮助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能化解一切矛盾和冲突。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上司,长期以来一直受其千方百计压制,横竖怎么干都不对,弄得人左右不是。对此,我一度非常想不通,不服气,内心充满了怨恨。后来认识到,即然改变不了对方,那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从此在工作中要求自己虚心接受他的指责和刁难,学会去恭敬他、理解他、宽容他、原谅他,甚至经常主动关心他,与他交流思想,最终解开了彼此纠结了长达十多年的恩怨,直到最近他被调离,我们的关系已经恢复。我知道,这是爱的力量化解了也许是宿世的恩冤。记得大圣人孟子有一句话:“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他的意思是,想做一名君子好人,获得众人的爱戴,得从存心上做起,心存仁义的人,能从心底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好,不希望别人有灾祸。这种存心是把着眼点放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放在“我”身上,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雷锋的大爱,是基督的神爱,是释迦的博爱,是孔子的仁爱。但是无论什么爱,都是发乎于爱人敬人的心,这才是君子所存的心。这种爱心不分亲近的、疏远的;尊贵的、低微的;聪明的、愚笨的;道德的、下流的,千千万万人都视为我们的同胞,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哪一个不该爱他敬他呢?爱是一种宽容,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是人与人交流、共存的保障,是人类共同的信念,因此,它应是公理。但是,爱也分大小高低,如果这种爱只停留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亲人、情人身上,那充其量只是一种情爱。而真正的大爱,是建立在仁义之上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人,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平等待一切人 。所以,只要心中有了仁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仁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只有仁爱才能把爱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芸芸众生,这种爱不但能包容全人类,还包括善待一切动物,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山川大地等一切无情的物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虔诚般的尊重,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佛陀又把这种爱誉为慈悲。总之,仁爱是人所追求的最纯粹最高尚的境界。是平等之心的真实流露,有了这种以奉献自己为快乐的大爱,人就从此告别了痛苦,自然会获得幸福的人生。崇德之道中国人崇尚仁德,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行为不端、为人不实的人斥为缺德,而对那些谦虚、礼让、守信、有仁爱之心的人誉为贤德。如此,如果一个人的德行高尚,那他就是一个可造就之人,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有一位曾经的同事,只是高中毕业,没有什么技能特长,看似无有过人之处,但却为人热忱、谦和、礼貌,非常有人缘。不想十年后再见到此人,只有30多岁的他竟然已经官升至街道委员会一级政府的书记。在官场,这种年轻升官的现象其实并不为怪,只是引起我感叹的是,据我所知,这个人即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学历又很低,这种条件一般不具备升迁的可能,而他却能剑走偏峰,官运横通,这只能从他为人谦和的德行方面找到依据。我们古圣先贤把能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的规则去做事的称之为德。反映在人伦上,则指人的本性和品德。儒家把德的内含范围诠释为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并以八德为做人的规范,其中的男子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八德是:孝、顺、和、睦、慈、良、贞、静,以此代代相传,奠定做人的基础。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兴国之本,至今,我们还把“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高悬在教育圣殿之上,足见以德行为人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失的基石。一个人的品德是无法伪造的,也无法像衣服一样随兴地穿上或脱下。就像木头的纹路源自树木的中心,美好品德的成长与发育也需要从内心去滋养。我们把这种培养过程称为立德。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等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成为对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有德的人,一定是不伤害、不妨碍社会和他人,且常怀一腔恻隐之心的人,所谓积德正是积累这样一片恻隐心。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充满仁爱之心的善良人。人只要具备了这样一种高尚品德,就能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就能保持谦虚不骄傲,当然也就会获得福德,从而求得吉祥,诸事顺利。   (作者:刘卫)【作者简介】 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多年来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旳宣传和研究,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之钥》、忏悔录《我错了》,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1月13日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涌现了无数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潜伏任务中,敌军的燃烧弹落在他附近,为避免暴露,他一动不动,直至被烈火吞噬,时年26岁。凭着钢铁般的意志,邱少云践行着自己的战前誓言,他用个人的牺牲,让“纪律重于生命”这句话在烈火中熠熠发光!作为严守纪律的代名词,邱少云的名字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四川省中江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区西部。在这座城市,有很多以“继光”二字命名的建筑,例如:继光大道、继光中学......这里就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温铁血荣光 唱响英雄赞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迈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用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次日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都长眠于此。蓦然回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重现,志愿军先烈的光辉事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他们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他们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小高岭的战斗中,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打退美军8次冲锋。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面对敌人的第九次进攻,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三个不相信”的誓言。尽管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需要我们不断擦拭,记录在教科书里的英雄赞歌需要我们反复吟咏。致敬是最好的继承,前行是最好的铭记。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被誉为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陆上他们能一招制敌水下他们能潜行渗透空中他们能空降突击背水攻坚、勇往直前能攻善守、所向无敌他们就是海军陆战队超强实力的背后有难以想象的艰苦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抢滩登陆在地表温度高达五十摄氏度的热带岛屿他们驾驶两栖突击车从登陆舰坞舱中鱼贯而出在海上火力的交替掩护下进行抢滩登陆训练奔赴高寒地区进行寒训,图为演习现场。在气温低至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区草原他们在严寒条件下展开隐蔽机动、穿插渗透积累高寒地区的作战数据海上突击训练无论在水际滩头、热带丛林还是在高寒山地、林海雪原海军陆战队官兵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不断刷新练兵备战的新高度随时准备上战场随时准备打胜仗就像血液一样融进每名队员的生命他们的演训足迹翻越祖国山川跨越四大海域历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从远洋护航到国际比赛从跨区驻训到中外联演他们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崭露头角让世界见识中国军人的果敢与刚强最后一起聆听这首《出征战歌》感受海军陆战队官兵们的风采和决心                 为他们点赞!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