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中国人自古以礼治天下,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礼仪道德的教化呢?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安定国家,教导人民恭敬和顺,没有比用礼仪道德来感化更好的办法了。所谓治国,无非是“安上”与“治民”,而孔子认为“安上治民”最好的方法是用礼,“礼”的本质是“敬”,虽然只是一个“敬”字,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巨大的,因为有“敬”便能有“悦”,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敬爱和喜悦而和谐,这就达到了“安上治民”的效果。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让我们从中领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中国智慧,领悟治国理政的上上之策。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现在我们都希望社会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富之,教之。”孔子认为想要社会和谐并不难,只要把“富之教之”这四个字做好了,社会就和谐了,我们知道,富裕很重要,而道德教育更重要。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孟子眼中,人如果没有德行,就与禽兽无异了。然而,物质生活的“富之”容易,伦理道德的“教之”却非一日之功。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迈向富裕的我们,如何接受人伦道德教育,让我们明白,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中国式管理”不仅仅是中国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文化,它更是一种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依道行之,国家之兴盛、企业之长青、家庭之和睦皆不远矣。《史记•滑稽列传》载文:“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那么,“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结合古代和现代管理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是管理的三个境界,而只有“不忍欺”才是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以法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就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五千年融汇,五千年传承,五千年化于人心,遂成强大而独特的民族基因。在漫长的融汇和传承过程中“家国天下”的理念贯穿于中华文化的精气神,累积了治家、治国、治企业乃至治天下的丰富经验,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相互关怀、人情味十足但又讲道理、讲原则的“中国式管理”。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从中国式管理的演变和传承中领略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群书治要》之《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必然惠及子孙,这种观念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以古籍经典中记载的故事联系习仲勋的家教和家风,精彩解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古人云:“善事父母为孝”,而“善事兄长”则为“悌”,在中国古人看来兄弟姐妹,骨肉一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相互之间要友爱,要做到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帮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对兄长要恭敬听从,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议告诉我们,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会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大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便自然体现在其中。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4日
(作者:刘晨  姚倩男)近日,长白县法院法官和工作人员来到十四道沟村案件当事人家中,在村民炕上为村民解决难题。当事人是一对年迈且身体有疾的夫妇,因一桩十几年前的买卖合同而起诉,因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撑其诉讼请求,当事人夫妇心急如焚。为了减少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法官一行人来到了当事人家里,与当事人面对面地交谈,充分为当事人讲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诉讼举证责任和诉讼风险等。还利用调解平台进行了一次远程调解,当事人对法官这种现场走访、实地调查的工作方法非常满意。随着政法系统“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本着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初心,打通为民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做出的裁判结果经得起时间、人民的检验。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1年07月14日
古人云:“善事父母为孝”。《论语》把“善事父母”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亲亲父母,人之常情,纵有千般不舍,也总有万般无奈的一天,父母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而去,当万般无奈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将以怎样的礼仪送走我们最亲最爱的人?《论语•学而》中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议告诉我们,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样才能是我们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
发布者:刘余莉老师
2021年0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