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手握一捆又一捆细细瘦瘦的简牍,扬雄焦灼地走在长长的甬道上;在竹林间狂舞长啸,在雷电中昂首穿梭,嵇康想象自己是一只孑然独立的飞鸟;残阳如血,寒风凛冽,陈子昂忧思刻骨,登上了幽州台;30次委任,17次失宠与流放,苏轼一蓑烟雨,千里行舟;囚窗里,花白的头发披散着,书稿终于完成,李贽了无遗憾,自刎,遂绝……  这些中国世子的剪影,在历史的星空中,耀眼闪烁,落在著名作家、学者李舫的笔下,汇集成一部《大春秋》。她说,在这本用历史来串联的书中,她很想提示读者的是——忘却历史的悲剧和重复悲剧的教训。  中青报·中青网:之前你也出过不少文化散文作品,如《能不忆江南》《大道兮低回》《纸上乾坤》《苟利国家生死以》等。创作《大春秋》这部历史文化散文集,有什么契机或者初衷?  李舫:这些年我的阅读兴趣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西方现代性、现代派艺术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哲学,这可能就是契机。  2016年年初,我在某中央机关挂职。工作间隙里的阅读、时间碎片里的思考,成为我一天生活中最难得的放松。用这些碎片一样的时间,我读完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中的大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当然,没有目的的阅读,有时候是囫囵吞枣。某一天,囫囵吞枣之后,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大书”。  我开始思考很多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大问题,比如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和空间……书的内容还没有眉目,书的名字却固执地横亘在我的眼前——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  今天想来,这些思考是多么肤浅,而我的雄心壮志又是多么幼稚。可是,那时候,我沉浸在春秋战国的历史钩沉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老子和孔子的风云际会,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激情。  老子和孔子,两个历史深处的思想巨人,他们究竟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姿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以相见?如此迥然相异的两个人——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走到一起,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碰撞。  春秋,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大时代。  中青报·中青网:所以,书名“大春秋”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李舫:春秋,有很多种内涵,我们常说:春秋笔法、春秋积序、春秋鼎盛、春秋责备贤者……春秋,指的是时间,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更是方法论。  春秋者,时也,史也。古代先人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里的美好词语,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春秋之时,人道亦是天道。正是在这个时代,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一道,开始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还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在4个文明的起源地,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从而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实现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最终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在我看来,春秋,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觉醒。大春秋,这三个字里包含太多太多,我希望用这3个字来致敬伟大的时间。  中青报·中青网:书中有部分是你新写的散文,与以往作品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舫:这本书是我大约六七年时间里的历史散文,也是我的历史笔记。我很想说说我写的那篇关于李贽的文章《山山记水程》。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它们是我父亲的案头书。我曾经很认真地翻过这些书,可是真的读不太懂。李贽反对空谈理学,主张革故鼎新,痛恨满口仁义的卫道士、伪君子。这些都深得我心,可还是觉得跟他隔着很遥远的时空。  然而,2014年,我来到泉州,在李贽简陋的故居,我突然就懂得了他,懂得了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北京通州的监狱里,76岁的李贽宁死不屈,不为自己的所做所思忏悔,最后用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血流两天乃亡。  每想到这个场景,我就肝肠寸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怎样的时代?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又试图将怎样的自己留给后世?李贽是一本大书,也是一个沉重的谜题。写作李贽是个痛苦的过程,不说他卷秩浩荡的作品、特立独行的思想、运乖时蹇的一生,他的死就令人心疼,更让人震撼。  我也想说说李贽的泉州。今天的中国,北京和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1000多年前的宋元时期,泉州已经是中国乃至世界名列前茅的商贸中心了。  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下,泉州有来自当时大食、三佛齐、真腊、占城等很多国家的商贾往来。他们携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最时尚的艺术、最美味的食物、最多元的文化、最包容的信仰,在此汇聚。  大儒朱熹曾对泉州有过这样的评价: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弘一法师自感将不久于人世,选择泉州托付余生。正是在这里,他提前将自己的死期写信告知几位如夏丏尊一样的知交,然后写下绝笔——“悲欣交集”。  李贽,就生活在这里。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岁月留白处》一文中写道,“文学家如司马迁,其笔下的历史是独特的,文学的书写在历史的深处,更在岁月的留白处”。你如何看待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李舫:文学是历史的智者,历史是文学的富矿。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历史的本意其实是记事者,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在西方,多种语言的历史概念源自希腊语historia,亦即调查、探究,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历史包括一切过往,以及关于过往的记录和思考、研究和诠释。  这样说来,历史具有3个特性:一是时间的意识性,二是思想的在场性,三是向未来的开放性。时间是流动的,今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未来的历史又是过去的未来,历史的意义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不断用新的发现修正以往的谬见与误读,这恰是历史研究的价值。  而在历史学家不能及、无所及之处,让历史的细节变得更加丰盈、丰富、丰美,恰是文学家存在的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作者:车凤(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智库成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孔门四科着眼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虽文学方面见长的是子游和子夏,但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及后人们,仍是体现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品位。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有如此成功的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另外,《宪问》篇中对于孔子和老相识原壤的相见场景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有趣,从夫子对原壤的高度概括及一个微小动作体现了孔子的率真之气。原文为:“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孔子的老相识原壤为人放浪形骸,不守礼法,孔子去拜访他,原本他应该出门迎接,他却坐在那里,伸长了腿等着孔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是老熟人,孔子就直言批评了他,说他小时候不尊敬兄长,长大了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又不死成为祸害。正所谓“(君子)听其言也厉”,孔子的嫌弃之情可以说溢于言表了。而且,除了这种言辞上的硬刚,孔子还用手杖轻敲了原壤的小腿。这个动作反映出他对于老熟人的“恨铁不成钢”,更传递出对于“礼”的坚定维护。两个人的形象同时跃然纸上了。  以上两章内容,都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孔子广收弟子,周游列国,希望在整个社会道德危机、生灵涂炭之时,重新倡导和建立社会秩序,回到“内圣外王”“郁郁乎文哉”的德治礼治时代,以王道代替霸道,缔造礼义之邦。他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选择,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合时宜而且是愚蠢至极的。  《微子》篇中,孔子师徒与隐士长沮、桀溺的相遇,从文学表达的层面而言,情节曲折,情感流露自然真切,让人读来似微型小说一般: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的内容描述孔子师徒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偶遇隐者长沮、桀溺在耕田,孔子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不是“鲁国的孔丘”,子路说是。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再次确认了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而后说:“社会纷乱,像洪水一样坏人坏事到处弥漫,全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继续翻土劳作。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费力改变现实了。”  这段对话的核心是“问路”,子路问的是渡口怎么走,隐者跟他讲的是人生之路如何选择的问题。面对隐者长沮和桀溺鄙夷不屑的嘲讽言辞,孔子的落寞和难过溢于言表,此处“怃然”一词非常之准确传神,然而孔子对于自己的选择非常明确和坚定,因此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提醒子路,既然生之为人,便要有理性和责任,不能如鸟兽一般进入纯自然的环境,就要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末句“丘不与易也”,指天下若有道,人间和谐美好,自己就不会和弟子们一起去改变社会了。这一段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仁以为己任”的价值追求和不问结果、为天下苍生奔走的勇气担当,但并非直接对孔子歌功颂德,而是通过几个人物的言语、举止、神情,生动展示了他们“出世”和“入世”的迥异人生追求,也让读者体会到夫子选择的这条路其实比做隐士要艰难得多,烘托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使命感。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对于论理和记叙为主的《论语》文本增色不少,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两句都称得上是千古名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刻,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一种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一种有限性,达成一种卓然和不朽。不管是对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还是对于乱世危局的摧折和考验,孔子的感慨和譬喻都具有极深的意味。  《论语》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有趣比喻,是《述而》中的“浮云”意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君子务本,喻于义而非喻于利,夫子的根本追求在于“道”,因此孔颜之乐完全是精神世界的坦荡和快慰,对于物质的需要极其简单。相比之下,那些借由不义手段所获的财富地位,对夫子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之所以用“浮云”作比,是因为浮云虚无飘缈的特性,它看起来很美很高,但却聚散不定,是靠不住的东西。富与贵对世人充满了吸引力,是因为世人大都目光短浅,被欲望羁绊而不得自主。而以孔子的大智慧,自然心明眼亮,不受虚荣的惑乱,能够超然物外。  此外,《为政》篇中关于诚信也有精彩的比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此章把“信”喻为大车(牛车)和小车(马车)连接横木的輗和軏,别有深意,一方面强调这种连接工具的重要价值,没有它们,人就没有办法利用牛马的力量拉动车子前行,表现了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相助,寸步难行。另一方面,輗和軏在车子的部件中都属于非常容易磨损的部分,而一个人诚信的口碑亦是日积月累方能建立起来,但是一朝不慎便会毁于一旦,重新建立难于上青天。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13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译文】父子之间有生来就有的亲情,因此,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君臣之间有生来就有的道义,所以,君待臣要以礼,臣事君要以忠,上级要信任下级,下级要对上级负责;夫妇之间有区分,夫妇之间要相敬如宾,男主外,为一家之主,生计之源,女主内,要教育子女,料理家务,夫刚妻柔;长幼之间要有秩序,凡事要长者先,幼者后,长辈要爱抚小辈,小辈要尊敬长辈。兄弟之间要兄有弟恭,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朋友之间要以诚信为本,坦诚相待。以上就是“五伦”之教的条目。早在尧舜的时代,就任命大臣契作为司徒,负责伦理道德教化,教化的内容,就是这“五伦”之教。后世的人学习圣贤教化,就是学习和落实这“五伦”之教。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译文】父子之间有生来就有的亲情,因此,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君臣之间有生来就有的道义,所以,君待臣要以礼,臣事君要以忠,上级要信任下级,下级要对上级负责;夫妇之间有区分,夫妇之间要相敬如宾,男主外,为一家之主,生计之源,女主内,要教育子女,料理家务,夫刚妻柔;长幼之间要有秩序,凡事要长者先,幼者后,长辈要爱抚小辈,小辈要尊敬长辈。兄弟之间要兄有弟恭,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朋友之间要以诚信为本,坦诚相待。以上就是“五伦”之教的条目。早在尧舜的时代,就任命大臣契作为司徒,负责伦理道德教化,教化的内容,就是这“五伦”之教。后世的人学习圣贤教化,就是学习和落实这“五伦”之教。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译文】学习圣贤教诲的次序也有五条,既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的次第。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已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下。【译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让我们明白圣贤教化的道理。而“笃行”这一条就是要我们从日常修身到生活中处事、接物都处处要把圣贤的教诲落实到实处,这些,每一个方面都有要点,具体如下:原文言忠信,行笃敬。懲(ché ng)忿,窒欲。迁善,改过。又修身之要。【译文】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事要切实恭敬,心中有了愤怒腰立刻止住,有了过分的欲望也要立刻熄灭,要时刻一心向善,念念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是修身只要。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言忠信,行笃敬。懲(chéng)忿,窒欲。迁善,改过。又修身之要。【译文】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事要切实恭敬,心中有了愤怒腰立刻止住,有了过分的欲望也要立刻熄灭,要时刻一心向善,念念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是修身之要。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译文】对人对事,要符合义,以利益社会大众为前提,不能够谋求自己的私利,做人做事,要讲求道,要想到是否符合道德仁义,不能够以私人利害、功过为标准。这是处事之要。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译文】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强加于人。任何事情遇到失败或者挫折,不要怪别人,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要点。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