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原文: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宏谋按: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知之。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雋(jùn),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悌忠信为何事。朱子谕学者,所云志不立之病,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作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yílǐ)向圣贤一路上去。故是编既示以学之纲,即不可不正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译文】陈宏谋按语:做学问以立志为先,这本来就是人们都知道的。只是现在世俗之人所谓立志,却是志在功名,志在利禄罢了。每每弟子启蒙的时候,都以名利禄相引诱。所以他们所夸奖的才智,不过是泛滥于记诵诗词文章,而不再懂得孝悌忠信为何事了。朱子告诉学人,所说的志向不能确立的弊端,却是贪图利禄,不贪图道义;要做贵人,不想做好人。教导后生晚辈,必须将做学问的方向,先给他们指点明白,方能渐次引导他们走向圣贤之道。故编了这篇册子就是以示做学问的纲要,即不可不端正他们做学问的方向。否则所立非圣贤之志,所做学问也非圣贤之学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宏谋按: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知之。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雋(jùn),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悌忠信为何事。朱子谕学者,所云志不立之病,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作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yílǐ)向圣贤一路上去。故是编既示以学之纲,即不可不正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译文】每每弟子启蒙的时候,都以名利禄相引诱。所以他们所夸奖的才智,不过是泛滥于记诵诗词文章,而不再懂得孝悌忠信为何事了。朱子告诉学人,所说的志向不能确立的弊端,却是贪图利禄,不贪图道义;要做贵人,不想做好人。教导后生晚辈,必须将做学问的方向,先给他们指点明白,方能渐次引导他们走向圣贤之道。故编了这篇册子就是以示做学问的纲要,即不可不端正他们做学问的方向。否则所立非圣贤之志,所做学问也非圣贤之学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原文: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朱子谕学者,所云志不立之病,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作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yílǐ)向圣贤一路上去。故是编既示以学之纲,即不可不正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译文】朱子告诉学人,所说的志向不能确立的弊端,却是贪图利禄,不贪图道义;要做贵人,不想做好人。教导后生晚辈,必须将做学问的方向,先给他们指点明白,方能渐次引导他们走向圣贤之道。故编了这篇册子就是以示做学问的纲要,即不可不端正他们做学问的方向。否则所立非圣贤之志,所做学问也非圣贤之学了。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原创
2022年07月01日
01读书要“通”中国读书人,不是问你有没有什么学位,我们以前讲读书,说这个孩子书“读通”了没有。读书要通,通就是由渊博,然后归纳起来变专才。光学一门专学,其他不通,只能做专门的事,其他的事情就不行了。——《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东方出版社中国文化所谓达人这个名称不简单,达人不容易做。我们过去读书,老辈问读通了没有?通了就是融会贯通,所以叫通人,不是读成专家。人生修养要成为达人,通达两个字很难。——《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中国文化”这个名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以前没有这个名词,只是叫人读书明“道”,而且要读通。要注意的是“读通明道”,不是只读“懂”而已。读一本书,懂得它的文字,懂得它的含义,这不难;可是读书要“通”可就难了。依古人的目标看来,许多人读书并没有读通,而是读“塞”了,那是不通的。所谓通,就是所作的学问,经也好,史也好,包括农工科技等各种学术都能相互通达,融会贯通;而且做人处世之间,也能明白畅通,这就太不容易了。——《孟子旁通(中)》(尽心篇)东方出版社02柔日读史、刚日读经,经史合参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要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二十多年前在一个朋友家吃中饭,他家客厅挂了一副对子很正派,字也好,写的是“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朋友晓得好,就是解释不出来。其实柔日是阴日,不是指阴天,也不是指干支阴阳。所谓柔日,是一个人心里有烦恼,事情复杂解决不了,这时阴柔之气在心中,最好多读历史。读历史启发人的气魄,勇气眼光就起来了。刚日是精神特别好、思想特别清明的时候,要读经,读四书五经,读佛经,读基督教的《圣经》都可以。读经需要思想,哲学思想必须要头脑精神够的时候去研究;精神不够的时候,看看《红楼梦》,看看什么彩虹蓝天那些小说也可以。如果你人不舒服,头脑昏昏的还来研究《参同契》,那只会睡着啦!当安眠药来用蛮好!所以刚柔就是代表阴阳,《易经》里的阴阳两个是物理代号,这个观念要懂得。——《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03须得把这个道理会之于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读通了要注意的是,人看书时容易将好的比成自己,看《三国演义》,每把自己比成诸葛亮,绝对不自比曹操,读经书也是一样。但书中的道理是否能进入自己的心中,成为自己的精神,落实于自己的行为上,这就是真学问了。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要注意的地方。读书时,对书中的道理懂了,可是当实际的状况临身时,能不能依道理做到,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在此,不在于认识字,也不在于解释文字。我曾经告诉一些听讲的青年朋友,我这里不是学校,来这里混是不行的,我并不欢迎,我没有精神跟大家做游戏;如以在一般学校混文凭的态度而来,则大可不必费这个精神。对于书上的文字解释得出来,懂得书上所说的道理,那只是知识,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将所懂的道理变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为,而且能实行、做得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处处都有,学问却要自己去做出来。像孟子这段文字,人人看了都会叫好,可是叫好归叫好,必须事到临头照这个道理去做才行。所以须得把这个道理会之于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读通了,才算有学问,才算是成功了。成功不一定是升官发财,并不是公司开得大,那与一个人完成学问无关。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拯救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孟子旁通(下)》(离娄篇)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他就晓得修道了。这也就像是禅宗,释迦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另有些人,一听到哪里在论道,不管什么人讲,都跑去听;如果叫他修道的话,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来。然而他太太的事办完了,又有儿子的事来了,了了儿子的事,女儿又生了孩子,又有外孙的事了,如此便永远完不了。如果说他不修道嘛,任何修道的地方,都看得到他;若是说他修道嘛,空的地方都没有他,有的地方他都在。这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有时候不阴不阳,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讲不出来他究竟是什么。世界上,像“中士”这一类的人非常之多。“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人听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听经,听讲《老子》,他认为像是一群神经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你越笑,我这个“道”越高。看起来老子是自吹,但是,讲句老实话,世界上最高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我经常说,你只要看钞票,就懂得世间的道了。世界上哪一种钞票最走运,那种钞票就又脏又臭,虽然快要破了,还是一天到晚走运得很。用这样的钞票买菜,菜贩收到以后,又赶快把它用出去,因为它又脏又臭。如果是一张新的钞票,就包好存放,舍不得用出去。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志,就赶快学做那一张脏钞票,一身都脏,就像那一张在市场上满天飞的钞票一样。如果把自己搞得太干净了,一定给人家包起来,放在抽屉里不用,最后更锁进铁柜里去了。悟到了这个道理的人,便会前途无量了......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是故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家注意!这里告诉我们,大家学了《易经》,是要我们“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不是要我们来卜卦算命的。“观其象”,我们人生,人与人接触,每天一起床,自己当天的运气自己知道,一看自己的现象就知道了。“观其象而玩其辞”,我们观看现象之后,要再看看爻下面的辞句,几千年经验累积下来,其中含义,有个原理你自己要能找出来。“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人随时在动,你要做生意,念头动了,或者你当公务员,上级给你一个命令去办一件事情,这也是动……一动另一个现象就来了,你观察这个变化,如果懂了《易经》,“而玩其占”。占就是占卜,可以未卜先知,晓得这件事情如果照这样办,结果是什么样子;如果照那样办,结果又是什么样子,自己都已经知道了。也就是说懂得了人生,自然会达到未卜先知。“而玩其占”,不要卜卦就已经知道了。下面一个中国文化的重点告诉大家,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们信宗教,信主、信安拉、信菩萨,请上帝帮忙,统统没有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他力能够帮助你的。学生求老师,请老师帮个忙,我说办不到。我是你老师,也帮不了你。有时候求妈妈帮帮忙,也做不到。肚子痛,求妈妈帮我痛一下,可能吗?不要说妈妈,上帝也一样做不到。人要怎样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则天助。自己保佑自己,上帝才能保佑你,一切来自自力。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唯有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帮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佑,自己保佑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这个天,就代表他力给你的感应。来自他力的一切,就叫感应;有感就有应,所以自己能够自力站起来,“自天佑之”,那么上天才能感应你。自己如果站不起来,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会走路啦!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干了!只好让你永远躺在地下。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够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易经》告诉我们:人生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在佛学里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就叫做“八风”,实际上都在毁誉之中。利就是有利于我,衰就是倒霉。毁誉是广义的,称讥是狭义,扩大了就是毁誉了。所以你看这四个字,用起来是一个,为什么分开来四个呢?因为称讥的范围小一点,你我之间;毁誉是全面性的,社会之间或者历史之间。苦乐,不是苦就是乐。这叫八风。有个故事你们研究佛学的都知道,苏东坡学佛,自己觉得很高明,写了一首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给他那个和尚朋友佛印禅师寄去,佛印禅师打开信一看,拿起笔来写两个字,“放屁”,就把信送回去。苏东坡受不了啦,马上就过长江来看他。佛印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个是称讥。所以人啊都在八风里头转,《列子》这里也提到这个事,在毁誉里转......“凡是重外者拱内”,对外界的环境太重视时,心里就虚了,因为被外在影响了。人处理事务也一样,太重视环境,自己就受影响。比如,有个人进到我们这里,看见全堂坐满了,被这个场面吓住了;有些人不在乎这个场面,哪里都可以坐,很自然。所以被外界环境所影响的人成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常有国外的青年同学夜里打长途电话给我,问婚姻的事,考虑东考虑西的。我电话里骂他一顿,我说你这个孩子,平常跟我那么久,人生就是赌,婚姻也是赌,赢输谁有把握!所以孔子也讲到,谁有把握啊!把握就是孔子说的“巧一也”,巧是智慧,智慧是同样的。你赌泥巴的时候很轻松,没有负担,智慧就高了;心里一有负担啊,智慧就低了。心理负担是怎么来的?受外界的影响来的。他说你忘记了一切外界的影响,你就是大丈夫,可以顶天立地了。——《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缘,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缘,要想求财、要求子,要这要那。《西游记》中用猴子来代表这攀缘心,猴子不抓东西不舒服。因为有攀缘所以就有病,求东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大攀缘是三界,我们普通在欲界中攀缘,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学来这里,他在为佛教做事业,做得很痛苦,又没有帮手。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怕人家笑。我说学佛的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吹不动,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时候也不要人赞叹,直道而行。这就是在欲界攀缘,好名、好胜、好强。贪图清净是在色界攀缘。连清净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无色界去了,还是在三界中攀缘。攀缘心不断,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怎么断攀缘?一切无所求,没有要求,只有布施出来就算了,不想要求回报,身体和生命尽量布施完了。“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你们要真实做到,不要嘴里光念,连吃这一颗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这两句话进到心里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萨行......我们活着,就受外在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体的影响,自己始终不得自在。这还是大的绳子,还有许多小的绳子,要求名求利、要结婚、要求学,都是。你不想捆这绳子也不行,都在这圈圈中打滚,永远跳不出来。不过你不要讨厌它,有时候这条绳子还难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对象,明明知道这条绳子算不准是上吊的,可是还不容易找到呢!连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条绳子。所以人生最难得是解脱。真解脱了以后是真自在,那真是观自在菩萨了。人生最苦是解脱不了,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脱了不是没有了,是法身清净成就,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就清净圆满。——《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有真学问、真修养,就是“居天下之广居”。宇宙在我,万化由心,人生顶天立地,还受什么外在物质居住环境的拘束!也就是说,真正有了学问、修养,就不受任何环境、物质的影响,这就是大丈夫。孟子教育学生们,了解一切物质环境影响人的力量,而大丈夫绝对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转变人的意识思想,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学问会养成自己的天地,就是后世讲的“性天自有风月”。也就是自己精神领域扩大,顶天立地,自有一番伟大的景象,哪里再看得上物质有形的环境呢?——《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本文转自公众号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
“善建者不拔”,一个真正会建筑的人,插一个棍子在地下,别人也拔不掉。依我看来,除了老天爷建了一座山在地上,别人永远拔不掉之外,世界上没有拔不掉的建筑物,当然也没有善建者。真正能够建立而动摇不了的,那是一句话,它包括思想方面、道德方面、精神方面的一项真正的学问,一个真理。像老子本身就是“善建者不拔”,他的道德思想,后世经千万年不衰。多少人研究他,多少人企图推翻他,但是推翻不了,也动摇不了。孔子也是一样,建立了一个道德的基础标准,摇撼不动。所以只有他可以称作圣人,只有他可以与天地并存,就像天地建起来了一座喜马拉雅山,建筑了一座阿里山,没有人可以拨动这个物理世界。所以,只有道德文章的建立不是别人能够动摇的,这就是“善建者不拔”的道理。用之于做人做事,用之于创业,就要有高度的智慧,能建立一个东西,绝非他人所能动摇得了的,这也是“善建者不拔”的道理。“善抱者不脱”,真会抱的人,把东西箍住了,怎么样都脱不了身。那是什么样的“善抱”?爱情就是“善抱者不脱”,感情这个东西就是“善抱”的,把你抱住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解脱不了;真能解脱的话,那就成仙成佛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子也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道德观念、一个真正的真理,就要牢牢抱住,绝对不要放弃。如果对于道德的真理,热心一阵子又休息一阵子,有时懒有时又反感,那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把握到道德的真理,当然就不是“善抱者”。“子孙以祭祀不辍”,懂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句话,好比懂得了一个秘诀,把这秘诀用之于做学问、修德业,或随便做什么,都会受用无穷,可以立万世之功,建千秋之业,即所谓“子孙以祭祀不辍”,永远留之于后世。我们以几位宗教的教主来讲,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耶稣、穆罕默德、摩西等等这些人,都是“善建者不拔”。他们建立了一个东西,一个道德的规范,思想的标准,可与太阳同存,除非太阳爆炸毁坏,否则他们的教化永远存在。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的事业,有的甚至是终身事业,一生有钱、有声名、有地位、有权力,但是,最多十年二十年,过去就没有了,最后连人都看不见了。比如说,我们随便提一个问题,唐太宗的姓名是什么?如果在电视节目问,观众立刻作答,也许三分之二以上可以答出来,至少有三分之一已经把他的姓名忘记了,而他当时却威风了几十年。再看另外这几个人就很不同了,那是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耶稣等人,放弃了这一世的一切,建立千秋万代的事业,只要地球、月亮、太阳这三个在运转,他们的事业就永远存在,这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谁也没有办法摆脱他们建立的规范。随便你讲了多少道理,他的影响力量始终存在。即使是反对他们的学说,看了就不喜欢,实际上反对者已经受了他们的影响。这个就是“子孙以祭祀不辍”的道理,千秋万代永远不朽。佛家经常用的两个字“解脱”,千秋万世求“解脱”,可是一般人永远解脱不了。老子为什么特别提出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呢?单独来看,第一个观念是“善建”,就是说,一个东西造得坚固之极时,就永不能改变,永远不会动摇。第二个是“善抱”,前面已经提到过,“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间只有阴阳是两个正反的力量,彼此互相在摩荡,互相在关联;这两个力量和向心力离心力一样,也像手背手心一样,永远箍在一起。由这两句话,也使我们了解到,要把生命的中心把握住,才能不生不死。讲到“负阴而抱阳”,以我们一般人本身的阴阳来说,像气与血,精神与肉体,这都是阴与阳。我们平常不能互相抱元归一,都是因为阴阳不均衡、不调和,因而慢慢消散,消散就导致死亡。如果阴阳相互均衡,平常稳定不变,便可以脱离生死的变异现状,即所谓长生,也就是“子孙以祭祀不辍”这句话。把握住了“善建”与“善抱”这两样事,则后代的子孙永远延续下去,也就是生生世世生命绵延不休。——《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