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发怒会有什么结果?“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所有的道德修养都一把火烧光了。发怒后要几天才能平复过来?三天。“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只是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对他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有位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观心为要,时时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于这样的敏感度,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要是一整天没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用刀子在肉上划一下,只要一两个星期就能修复,但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他那个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平息。有没有听过因为被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恶毒的言语有时比刀剑更锋利。因此,父亲告诉他,虽然你现在不发脾气了,但是你以前所发的脾气,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际关系上很多的障碍。瞋恚、发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这种自他都不受益的事,是否还要继续做?当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办法来对治。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指点了凡先生说:我们所有人都有念,不可能无心无念,正是因为有心有念,所以被阴阳所缚。很多人被命运所缚,动弹不了。云谷禅师是出家人,他是以经典上的内容作印证的。经典告诉我们:“求之有道得自命,感无不通命自定。”这非常要紧。这告诉我们,世间人求名、求财,可不可以求得到?可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得到名和财,但是所得到的,通通是自己命中本有的。一些人不择手段,乃至愿意以大换小,去实现愿望,可最终真相是:他追求到的都是命中本来就有的。现在有些人坑蒙拐骗,认为挣到了钱,但其实,命中本来有的,自然能得到,而且留得住;命中没有的,不择手段得到了,也很快就会败散。这是所有人都要去体会的。我们追求欲望,可是得到了又是什么状态?比如很多人追求名,可是得到名之后呢?被名所累,天天被人纠缠。有钱了呢?也被钱所累,天天愁。为什么?投资、合伙,经常搞得不愉快。甚至有些人有钱之后身体变得很不好,天天吃药,最后根本没有享受到,钱通通给别人花了。这说明,这个钱不是他命中本有的,所以会流失。比如说你有一个水池,水池里是你的水,水就不会流出来。但如果水不是你的,或者你的水池没有那么大,你还一直往里放水,水就会流出来,流得到处都是,就相当于到处需要花钱,这其实是划不来的。所以“求之有道得自命”,虽然你求的方法多,但是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感无不通命自定”,如果真的是真诚感召、感应,我们的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接下来,我们再讲两个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李广。有一次去打猎,大概是傍晚,他看到有一只很大的老虎坐在那里,他很紧张,全神贯注地用箭射过去。“啪”,射中了,因为他本来就是射箭名将。他想:“射中了,老虎跑不掉了。”天色很晚了,他就离去了。第二天他叫人去把老虎抬回来,结果手下的人回来报告说:“没有老虎,射中的是一块石头。”李广不相信,亲自前去,看到整支箭都没在了石头中。石头那么坚硬,他自己都感到很怀疑:“我有这么大的力气吗?”然后他又反复地射箭,结果每次不是箭断了,就是射中石头溅起火花,没有一支射进去的。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前一天李广以为那是老虎,很专注地、心无旁鹜地去射,所以整支箭射入石头。第二天知道射的不是老虎了,已经没有前一晚的专注了,所以就射不进去了。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同样的道理。“孝感动天”的故事舜帝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他的命很苦,小时候就死了母亲,父亲找了个后母。后母总想害他。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跟舜也没有兄弟缘,也一直想害他。有一次后母跟舜说:“你上山摘果子,你弟弟要吃。”她是什么目的呢?想看看他上山能不能被老虎吃掉。舜上山摘果子,很久都没有回来,父亲就去找他,结果被路边的毒蛇所伤,眼睛瞎了。父亲一直怪舜,舜却从来没有告诉父亲为什么自己那么晚还不回来。虽然被冤枉,舜仍然肩负起家里所有的活儿,而且吃和穿都是最差的。后母害了他几次都没成功,就借机把舜赶出去了。舜到历山开荒地。虽然后母和弟弟一直想害他,但是舜对他们还是念念不忘。因为他德行很好,孝感动了天,连动物都感动了,愿意帮他干活儿:大象帮他松土,鸟帮他播种,松鼠帮他填土。他的孝行被尧帝知道了,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还赐给他田地和粮仓。后母和弟弟知道了,非常嫉妒,看他越来越富有,就更想害死他,从而把他的东西据为己有。有一次,因为粮仓的顶漏了,后母叫他上房顶去修。等舜上去,后母就把梯子搬走,在底下点火。还好他的两个妻子早就给了他两个斗笠。舜左手拿一个斗笠,右手拿一个斗笠,从粮仓顶飘下来。他们想烧死他,没得逞。后母又叫他去淘井。等舜下去,后母和弟弟就把石头丢下去,想砸死他。没想到,他两个妻子很聪明,很早就找人在井里挖了地道,舜赶紧躲在地道里,顺着地道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我肯定有什么问题,不然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弟弟不喜欢我呢?”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他还是这样想的,你说这是什么人?所以他的孝真的达到了一心,没有任何杂念,没有任何交易,没有任何怨气。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念端正,并且集中,“制心一处”,很多“奇迹”都会发生,这也是改命的方法。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组织家庭也是这样,现在儿子要找好的对象怎麽找?找有钱的好不好?你找个千金小姐娶过门来,她把钱用在哪里?用在去排队买一个保养品听说要几万块,是不是?用在这个身上,她没有德,她不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是!你娶个有钱的人来了,她家里面都不去做,只会请菲佣来,那这样子家会兴旺吗?所以一定要有德行,才能感来好的对象。你重视钱财,感来的一定是爱财的人,这都是感应。所以孝悌之家的人都会感来好媳妇,很奇怪,但是一点都不奇怪。「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有智慧的人,他要嫁女儿他会看。你看那个孔夫子的外公,要把他女儿嫁出去的时候,是先看看夫子的祖宗都是积德的,这个要,有德,嫁给他,他们家族以後会出圣人。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对夫子的外公要非常的崇敬,没有夫子的外公就没有孔夫子,就没有促成这一段好的姻缘。所以纵使是组织家庭,也一定是从德为一个重要的根本。  这段话很重要,因为现在年轻人都提早谈恋爱有没有?搞得很乱,学业乱七八糟,怎麽办?你要把这个道理给他讲明白。因为我们曾经到一个学校去,然後这个学校的校长就说: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很乱,学业都荒废,都谈恋爱,老师你可不可以给他们讲不要谈恋爱?结果我们的老师去了,这些中学生知道今天的主题是不要谈恋爱,所以每个人坐在底下都瞪着我们,都对立。所以要学大禹的精神,不要用防堵的,堵的就跟他的正面冲突,要用疏导的。所以古圣先贤这些教诲很重要,你用防堵的,保证两败俱伤。我们看情况,看他们这麽对立的情况,所以就跟校长商量,可不可以我们今天讲如何谈恋爱?这个校长说:不行,怎麽可以这麽谈。然後我们的老师说:你放心,绝对不会出状况。这个校长有点忐忑不安,不然试试看。  结果我们老师们上台:诸位同学,我们今天来谈如何谈恋爱。全部本来脸色很难看,突然热烈的鼓掌,然後就开始跟他们讲:「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你看娶一个好的太太可以旺三代,所以娶一个好太太多麽的重要,给他们讲了一大堆,这些经句都举出来,《中庸》:「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这个家庭很和乐,父母很放心,夫妻相处好。结果谈完之後,底下的这些中学生说:旺三代关我什麽事?给他讲一堆,他说旺三代不干我的事,漂亮最重要。你看,现在孩子们短视到什麽程度,有没有责任心?我们没教。他从小,你只要书读好就好了,其他你什麽都不用管。一个人的责任心从家庭教起,他每天回家觉得,这个家我要负责、我要爱护、我要保护,他责任心自然提起来。现在什麽事都不干他,他责任心去哪里锻链?所以以前大家庭的孩子,为什麽很懂事?为什麽进退应对都很得体?他在家庭里面就锻链了。所以「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宁可娶大户人家的仆人,也不要去娶那个独生女。小家庭里面独生女她都娇生惯养;那个大家奴每天都看到很多人情事故,很懂事,为大局着想,能屈能伸,她时时都以家庭为重。所以这些话都很有道理。  一看孩子说旺三代不干他事,漂亮最重要,怎麽办?接着老师又引导:你们是要漂亮三个月,还是要漂亮一辈子?再笨也要一辈子。所以一定是有内在美的人才能漂亮一辈子,愈看愈舒服,因为她心地善良。那个只是表面漂亮,看几天,讲话就会让你昏倒,会让你吐血。所以不要漂亮三天的,要漂亮一辈子。他们一听很有道理。你今天要判断能漂亮一辈子的,你一定要学习。你学习,才有智慧,才有判断力,不然你会看错。他说嗯,那应该来学习。学弟子规就能判断什麽样的人才有德行。好,现在你会判断,找到了一个很有德行的女子,结果她不要你。你判断她很有德行,可是你没德行,她不要你。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好的对象,首先你也要有德行。为了以後能找到一个漂亮一辈子有德行的女子,你现在要增长你的德行,好好学习。所以要谈好恋爱就是现在不要谈恋爱,现在好好学习。你不讲出个道理来,也很难说服他们。所以孩子们听完比较能够接受。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老师,您好!    自从听了幸福人生讲座,我的心开始能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我试着体会他们,我们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可是最近半年,我们因为一件事情,中间有了隔阂,我甚至不愿意回家,因为会听见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反对我交的男朋友。因为那个男孩长相不是很好,学历是大专,没有我高,家庭经济也不是很好。他们认为她没有很强的抱负心,以后没有什么大出息,以后他没有我能力强赚钱多,我们必然会吵架。但是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相处有大半年,没有任何矛盾和争吵,性格融合程度和彼此的幸福感程度都是我们未曾想象过的。但是父母以他们“过来人”的目光,就是觉得我们不合适。父母要求我们分手,我十分痛苦。我怎么说那男孩子性格怎么好,我父母都不同意,反而每次都让他们很生气。当父母知道我们还在交往,就很生气,又时候对我说话十分重,我觉得很难过。    我不想让父母因为这件事情而不开心,可是我和他真心相爱。老师,我很想做个听话,孝顺的孩子。可是感情这种事情怎么能用“孝”来控制?回复:    -尊敬的女士:您好!    您的留言其实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如何选择未来的先生和太太,现在年轻人和父母大人各有自己的观念。那么我们可以大家不互相争论,而达到一致的是:我们都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知见,而是从古圣先贤的教诲里达到见和同解。因为老祖宗的智慧是几千年以来代代承传,真正为后世子孙的幸福美满着想,我们听老祖宗的话,就一定能经营圆满的人生。    比如说,不管您跟您现在的男朋友相处是什么情形,您都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来看他的品行如何?当然同时还要反观自省:我自己的品行如何,是否与他相匹配?只有真正孝顺父母,礼敬他人,忠于职守,待人诚信,知礼守节,深具道义,懂得廉耻之人,才可以托付终身。        父母是对我们人生有重大恩德,穷尽一生心血都无以回报的至亲。我们展眼看去,父母爱儿长流水,儿爱父母一阵风。古代的圣王舜帝,自小失去贤淑的亲生母亲,父亲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继母恶毒,弟弟傲慢。在这样的家庭生活,舜从未对他们产生任何怨恨,总是以孺慕之情,来恭敬孝养父母。当父母有所不满不快,他就会悲伤号泣,反省自责,一生都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父母打他,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当父母弟设计要谋害他,他都能及时化解逃脱,而当父母有所要求希望他出现的时候,他总是常伺候在左右。他登上帝位之时,一点也不开心,反而悲伤地说:就算我拥有了天下,我的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的孝道没有做圆满,我又怎么能开心得起来呢?    我们来看舜王,其心至孝,其德至纯。因而感得尧帝的认可,将女儿嫁给他。他人生其他方面可以说任何人都无法相比,但是他仍然坚守孝道的圆满才是人生至善的圆满。他给我们后世子孙做出了永远的榜样。        所以我们来看自己,父母之言稍重,父母之态稍变,我们就受不了了。那么将来这人生伴侣如果脸色稍恶,我们哪堪承受?因为父母从小生育、养育之恩,他们的悉心呵护直到如今,在我们的终身大事上,关注备至,一颗舔犊之心,都表现在无尽的操心和不停的唠叨上面。我们再反省:为什么我们到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操心,选择一个男朋友会让父母如此紧张不放心?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让父母放心过。我们的品行不过关,但是父母仍然以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暂时或永久地离开自己怀抱,自己没有可能再保护她的情况下,会有一个和他们一样给予这个孩子关爱、怜惜、呵护之人,保护她今后的人生,给予她安全和幸福。如果能够体会到父母之心,哪怕因为此事棍棒加身,兜头痛骂,那都是我们做子女的福分哪!        多少孤儿连得到父母一声呼唤都不可能,多少的子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离世,希望让父母看到一眼自己的笑脸都不可得。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最深重的悲伤。亲爱的朋友,请珍惜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不要以「自己称心快意」为「幸福快乐」,拂逆自心,就以为是痛苦和烦恼。烦恼来自于我们那一颗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不明是非之心。如果一个人,为了和异性相处的愉悦而恼害父母之唠叨,我们可以肯定他的今后人生一定会屡遇挫折,得不到伴侣的尊重,儿女不孝,中老年凄惨无比。        我们有一位朋友,小时候还真是一个可爱的女孩,非常听话、勤劳。但是她上了中学之后,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迷于情执,耽误学习,整天就想着风花雪月的事情。大学谈了一位男朋友,不顾父母、兄长的强烈反对,就是要和他在一起。她感觉:人生最重要的是爱情,为了爱情可以万死不辞。父母的唠叨和兄长苦口婆心的教导,全是多余,他们什么都不懂!    后来家人没有办法,就只好任凭她而去。后来她的男朋友看她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就一脚把她踹了。她因为当初说话太过,没脸面对父母兄长,就跑到外省去打工。这一去比在家更惨,因为固执己见,专意行事,一下就被男人骗了,连小命都搭上了。真是应验了当初那句话「为了爱情可以死」,她死了,老父老母面对着这倔强孩子的骨灰,真是悲痛欲绝,老泪纵横,短短几年就身患不治之症相继去世了。        孝道的落实是需要至诚感通的。古人也教导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指我们做子女的和父母沟通,一定要谨记我们是子女,应该符合做子女的本分。即使自己有道理,但是要如何让父母能够接受我们所说的道理,这个态度、方法就是落实孝道。当今的人们,普遍认为既然我是对的,那么我就要坚持到底,否则就是违背良心,不干。于是就在这坚持的过程中,孝敬父母的心提不起来,父母脸色不好,子女就会生气,脸色比父母难看一百倍。父母的心痛到底,这做子女的还在那里烦恼生气,根本就体会不到父母的心伤到哪里。    有一位女学生,一次非常凶狠地对她母亲大嚷大叫,她的母亲哀哀的说:「你这样对我讲话,我的心好痛哦!」后来她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教诲,每次想到母亲的这句话,她都会痛苦后悔自责不已。就是现在下跪一千次,叩头一万次,又怎能挽回那已经发出的声音,已经造成的伤害呢?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再也不要有任何的顶撞,任何的冷脸,而是以父母之心为心,深体斯爱,曲顺亲意,尽心竭力孝养父母。父母一看我们如此乖巧,言语和缓,笑容满面,柔声细气地跟他们讲道理,就慢慢地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我们的话就会听得进去了。        所以,并不是父母用「孝」来控制您,是您有孝心,但是还不懂得如何尽孝,又想任性而为,但是良心又不安,所以烦恼起来,把责任往父母身上推。        那么真正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您和男朋友如果确认:彼此都是很好的人,非常合适。那么双方的父母,您们都要尽到孝心。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一步一步慢慢来。让老人家充分了解您们双方的优点,同时在老人的指导下,改正浮躁、任性的缺点,让老人们完全放心,这样子您们今后的幸福才是真实的,永久的,可以利益后世子孙的。        请不要着急,不要烦恼,我们有古圣先贤的教诲,只要肯认真听从,就一定能化戾气为祥和。古人云:「一念之善,景星卿云。一念之恶,疾风骤雨。」我们和父母之间,要永远都是欢欢喜喜的,这样家才像个家啊!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做子女的,真正懂得如何智慧地尽孝啊!    愿我们共同努力,孝道做圆满,事事做圆满!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老师您好:     通过学习,真的是越学越感觉自己的缺点越多,总是改了这样还有那样,细细的观察自己,真是<弟子规>没有做到几条.可以前总是没有察觉到,还感觉自己做的很好,真是惭愧,惭愧!     老师,不知为什么每次做错事或说错话的时候,总是过后就后悔,可是又收不回来,正象所说的那样恶习真的难改掉吗?我想做个好人为何这么难呢? 回复:    -尊敬的女士:您好!    《三字经》云:「人不学,不知道。」古人云:「人不学,不知义。」人,可千万别轻视了自己,因为托生为人非常非常难得,能好好地活下来,也是父母、师长、国家、众生重重恩德之所成就,我们要知恩报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才不枉此生。否则不学好,实在是禽兽不如。    有人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心中都有良善的种子和恶习的种子,碰上适当的缘分,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说,一个小孩,有向上积极学习的心,也有偷懒耍滑,喜欢玩乐的心。一天星期天的上午,母亲叫孩子做作业,父亲却叫孩子一起出去公园玩,这个时候,孩子就有可能留在家做作业,但是如果禁不住诱惑,就会吵闹着到公园玩。一玩呢,就有可能买饮料,吃垃圾食品,还买上一大堆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回来。妈妈的话就不一定听得进去了。    我们就是那个小孩,心中的善与恶时时分明斗争。而且因为从小缺失童蒙养正的伦理道德教育,做人的根基一点没有,受到这么多年不良风气的污染,贪瞋痴三毒烦恼很重。因此想要做个好人,必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个「放下」的功夫,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功夫,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功夫、就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智慧、慈悲的功夫,就是能过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明理的日子的功夫。前途是光明灿烂的,但是一路走过一定会有艰难困苦的考验,一定会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诱惑,如果希望今生能成就真实的道德学问,是需要我们「真干」才行。    做好人难,是否我们就不要做好人了呢?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人都自私自利,大家都搞竞争,竞争发展就是斗争,斗争发展为战争,战争发展就是世界末日。大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想必没有一个人愿意吧?但这就是事实真相。我们自私自利,不做好人做恶人的结果,就是自掘坟墓集体活埋。        所以咬牙拼命,拿出吃奶的劲也要冲出来,一定要好好做人,否则我们眼见的下一代就完了,我们的后世子孙将会无比痛恨我们这一代人,不学习、力行圣贤教诲,还让圣贤教诲断代,让他们生活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饱受污染的恶劣环境中,生活在大家互相敌视、冷漠、争斗、暴虐的人际关系中,身心灵整体焦灼不安,这是多么痛苦啊!        比起这样深重的无法排解的痛苦,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惭愧、羞耻、后悔、自责等等心情,实在是利于我们成长的甘露啊!《菜根谭》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矣。」        所以我们不要贪图一时之良好行为,心中欢喜过后即忘,一下就随顺烦恼习气。这样一曝十寒,进一寸退一尺,很难以成就。应该时时存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从起心动念处观照自己,倘若稍有不好的念头出现,就赶紧提起《弟子规》里面的句子对治。每天要坚持听老师们的讲课,反复听,集中精神听,听通透,天天做。做得不好,要勇于改过自新,而不是躲起来,害怕自己的心面对这个问题。事实上,真正能解决问题就是面对问题而已。哪怕惭愧欲死,那真是太好了!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过去那个有毛病的自己「死」了,换来新「生」,何乐而不为?这样日日反省,日日改过自新,待时日长久,必定感到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所提升。只要不给自己堕落的理由,就会有成长为圣贤君子的希望。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老师:     你好!     从小我就不太爱说话,并且一直都很自卑.这种情绪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并且,我不喜欢与人接触,不了解我的人会以为我很高傲,了解我的人就知道我是这种性格.虽然知道在社会上立足与人交往很重要,但似乎很难做到,对于陌生人我会害觉到害怕.我知道是自己不好,可是不知道如何去改掉这种坏毛病,希望老师能教导学生.     在我的思想里,觉得每个人都比我要好,不管是学业,为人处事方面,我都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非常的没有信心.     回复:    -尊敬的朋友:您好!    看了您的留言心中非常感慨,从小到现在,想必您一直过得小心翼翼,很在意别人对您的眼色和评价,是吧?    当别人表示对您的关心和爱护,您在心中很容易感动,甚至激动,但是又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所以您一直记着别人对您的好,总希望自己能够在什么时候报答别人;    当有人对您表示恶意或轻视,您在心中就会紧张起来,但是又无法与人沟通,只好默默的将委屈和痛苦憋在心中,日子久了,就很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就越发不愿意和人接触;    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到大,您所获得的名次、奖励并不是太多,而且亲朋好友、老师同学都比较注重这些有光环的东西,您也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别人来比,感到好差哦!所以就自卑起来,而且越来越自卑。        您这样的一种状态,让古圣先贤看到了,心里一定会感到好心痛哦!        我们现在学习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就是几千年以来,慈悲的先祖,将做人的道理,待人、处事、接物的智慧,以文言文的方式、以身体力行的表演代代承传下来的。很遗憾的是,不仅您没有受教过,包括近一百年以来的人们,普遍失去了圣贤的教诲。所以您的爸爸妈妈不是不教您,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人教,所以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生活在和您同样或者不同样的心理烦恼的沼泽地里面。    您仔细回想一下,在您感到自卑的时候,有没有人鼓舞您「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很少听到吧,即使听到类似的话语,能够通透地给我们讲述清楚,我们人生的大方向该怎么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该怎么具体去落实,就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德能了。但是现在,很幸运的是,我们重新接触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教诲,其中《弟子规》,就是童蒙养正的好教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我们无论是自傲也好,自卑也好,或者其他不良的心态也好,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很重要的成分是如此,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并不明了: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生之中最应该追求的、好好做到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这几十年以来,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和金钱方面的享受,以为享受这些就是「幸福的人生」;很多人都很羡慕得奖获名次者,多么「荣耀」;对于居官处高位,很多人不是看到这样的职位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反而觉得如果拥有了一官半职,就可以走后门,收受不应该的钱物肥一己之私,名车豪宅「傲然风光」。没有这样条件的,就显得落落不得志,甚至无比忧郁、烦闷……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因为参与其中演出的人太多太多,导致我们的视听被蒙蔽了,天性的善良被泯灭了。我们也开始追逐名闻利养,如果得不到就遗憾、痛苦、自卑……我们生活在这样的身心环境里,是多么的可怜啊!难怪深具慈悲心肠的智者,谆谆教诲能身体力行道德学问者:「莫忘世上苦人多!」        要把苦转变为「甜」,我们要自己心中笃定才行,犹如泰山心中总是稳稳当当的,就不会心神不安,游移不定了。那什么才是我们一生最重要、最应该做的事情呢?就是「行孝、行善」。        我们为人的本分,就是知恩报恩。我们托生为人,一个平凡的生命在这世间活了这么久,那是因为我们蒙受四重恩德的庇护: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和众生恩。    父母对于我们的生育养育之恩德,细细数之无法计算,古人对苍天呼喊表白:「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孝子,曲顺亲意,承欢膝下,让父母大人因为有我们如此孝顺的好孩子,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老师教导我们道德学问和知识技能,使我们懂得待人、处事、接物的道理。那么老师,可以说从远古四万五千年以前,一直到今天,凡是教导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让我们拥有谋生的能力者,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的老师好多好多,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离开这个世间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我们今天能都有幸接受到他留下的教诲,并好好地做到,我们就是他的学生、弟子。当今学校的老师,凭着一颗良心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们感恩不尽的好老师。    国家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重要保障。国家稳定,我们就可以安居乐业,好好学习和生活。    更有无数的人,辛勤劳动和工作,提供我们衣食住行和各方面的服务。所以我们这一条生命,其中凝聚着数不尽的无私的奉献和关爱,我们怎么能不深体斯恩,尽心尽力报答呢?    孝顺父母,我们的心会充满喜悦,会安宁、祥和,不会被外境的人事物所转。只要心中牢牢的记住: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孝子!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父母欣慰、安心、放心。我们不去追名逐利,迷失自己!    对待他人,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但是要有理智和智慧,做好人,并不是做一个「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的懦弱无能之人,而是能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并且能够从容面对、化解的人。        《格言联璧》云:「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我们的思想问题,古人早就看得很清楚,并在经典之中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光明大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就不会被外境所累。所以,请从现在起,再不要起纷纷杂念,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各方面事情,一五一十地做好。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和别人比。您看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小草有小草的作用,牡丹有牡丹的艳丽。但是拿小草和牡丹比,说小草没有牡丹好的人,是没有智慧的人。    知足、本分,坚持每天听老师们的讲课,好好学习,日日改过自新,您会渐渐发现,一切外在的都没有改变,而内心宽广,天地变得如此让人欢欢喜喜!        从做个孝子开始起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写字要执笔和吃饭要拿筷子一样是每个人的本能,因个体的差异会略有不同,但必须要符合生理要求和基本规律。那么,这个一生都离不开的写字方式,每个人是否都能做的正确呢?可以说问题很不容乐观(如图)。  笔者近几年在任何不同场合注意到,20--35岁的执笔错误者占90%左右,女性的比例更大;20岁以下的在98%左右。就在一些影视镜头里,大凡表现青年人写字的特写镜头,基本都是满手握笔,既误导了青年学生,演员形象也大打折扣。  有些人认为,没必要强求写字方式,愿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个人行为。然而,执笔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写字和学习,而且影响生理健康,也折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形成的原因:  一是家庭对学龄前的培养不正确  大部分年轻父母自己的执笔就不正确,孩子肯定会受到不良影响。只有少数家长较注重正确的执笔,这些孩子入学前是对的,但入学后一夜间就被异化了。家长责其改正,但孩子却说老师教的就是这样,别的小孩也是这样,让家长很是无奈。  二是学校不能给予严格的正确的训练  与家庭相比,学校的责任更为重要。传统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严格训练执笔方式和书写姿势,这一关通不过是绝对不能往下学习的。而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意识荡然无存。35岁以下年龄段自然也包括年轻老师,他们自己的执笔方式大部分就是错误的,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正确。这个问题不仅是教师个体的责任,教育部门应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三是社会的相互影响  满手攥的执笔方式到处可见,小孩们误认为是一种时尚,盲目仿效,进一步强化了小孩们的不良习气。  问题不容忽视  正确的执笔方式,是严重违背生理卫生规律的,它对学生一生的生理健康影响极大。满手攥笔因看不见所写的字,就得歪着身子用眼使劲去够着看,必然导致脊柱、颈椎和眼部的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的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是正确的执笔和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结晶。不要求都发展成艺术家,但生活总是朝着美的方向发展。青一色的满手攥好比箩圈腿走路,实在感到笨拙并有失素养。与之相比,国外情况大不相同,正确的执笔方式显得落落大方,潇洒雅致。  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环节都出现了漏洞,误导了后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从这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断层,与文明建设相背离。  笔者纳闷,这么普遍的问题就没有人发现?就没人来管?但又需谁来纠正,需谁来引导呢?最关键的是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强化教师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加以全社会的配合,使之尽快扭转过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
问:末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学了弟子规,吃完饭自己收拾碗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她奶奶会常跟我们小住一段时间,每次来了总是叫她不要做,说她小不会做这些事情,把事情都包揽下来。这孩子知道奶奶会这样,每次吃饭、洗澡时,就会故意拖拉或找别的事情走开。末学和先生也跟婆婆讲了很多次,老人家过了就忘。末学很愚笨,不知如何做才算是好?答:长辈基于庝爱孙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错误,下次如果奶奶又帮孙子做事,您可以拉孩子与奶奶三人一起做事,并利用机会告诉孩子,因为奶奶是长辈所以妈妈和你都要帮长辈做事,让孩子培养自动自发的精神,从内心尊敬长辈而去做事。再由孩子自己告诉奶奶,长辈应该多休息由晚辈服务,这样应该会比父母告诉奶奶有用。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