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叶培建 资料照片2024年6月25日,随着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徐徐下降,嫦娥六号返回器稳稳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上,它携带着月球背面的月壤样品安全回家了。千里之外,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一片欢腾。雷鸣般的掌声中,年轻的航天人齐刷刷转头望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他是“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系列各型号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每次执行任务,有叶院士在,心里踏实!”在众多航天人眼中,叶培建是嫦娥系列研制团队的“定海神针”。这“定海神针”,是50余年各种任务和考验淬炼、熔铸而成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也是叶培建从计算机工程、卫星应用领域转型后,挂帅研制的第一颗卫星。2000年9月1日,卫星顺利升空,运转正常。然而,就在从发射场前往指挥控制中心途中,叶培建收到报告:卫星失去姿态,原因不明……“我的心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仿佛整个人重重摔进了冰窟窿!”每每忆起,叶培建总是心绪难平,这颗卫星耗费了大家近10年的心血,如果失败,该怎么向国家交代?向人民交代?“危急关头,我必须振作起来,天大的担子也要扛起来。”叶培建深知作为总设计师、总指挥的责任,他迅速调整情绪,要求大家沉着冷静思考问题,“姿态突然变化必有原因,最短时间找出原因,卫星还有救!”大家迅速各就各位,全面排查发现,是地面测控中心发出一条不当指令,致使卫星出现紊乱。所幸卫星的蓄电池性能良好,在及时发出正确指令后,问题随即排除。让叶培建欣慰的是,这颗命途多舛的卫星在太空遨游了四年零三个月,超过设计寿命一倍有余,成为中国寿命最长的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有一点点的疏忽,一点点的失误。”这场惊心动魄的“急救”,不仅磨砺了叶培建的“大心脏”,也让他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责任意识贯穿在之后的所有工作中。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启动,年近六旬的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这是我国航天发展第三个里程碑的开篇之作,叶培建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国际上对相关技术严格封锁,经费紧张,资源匮乏,没有队伍,没有经验,甚至连怎么飞到月亮都不知道……“拼了!”叶培建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开始攻关——设计方案、测算、试验,仅飞控实施方案就做了20多个,加起来有4800多页……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项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掌握,嫦娥一号卫星越来越接近叶培建心中至善至美的“嫦娥”。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顺利升空,经过8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揽月之梦。嫦娥一号出色完成了预期的工程和技术目标,更重要的是播撒下我国深空探测的“种子”,“这些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是未来月球探测的主力军。”从嫦娥二号任务起,叶培建主动将接力棒交到年轻航天人手中,用创新引领与耐心陪伴影响和支撑他们成长。嫦娥一号表现完美,作为备份星的嫦娥二号该何去何从?有人反对继续发射嫦娥二号,但叶培建据理力争,保住了嫦娥二号,并和团队一起对嫦娥二号进行技术创新与改进,使嫦娥二号摇身一变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为嫦娥三号落月做了前期准备,并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直到今日,它仍在不断刷新我国深空探测的最远距离纪录。“如果没有当时的较真,哪能得来这么多的深空探测成果!”有嫦娥二号“珠玉在前”,不发射备份星嫦娥四号的意见很快消失了,但对于具体发射规划仍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让嫦娥四号着陆在月球正面更有把握,叶培建说:“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叶培建坦言:“作为力主去月球背面的人,我压力甚大!”但他坚信,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人类探月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哪怕我失败了,将来肯定还有人干。我失败的教训,会给后来人带来启迪。所以,不要怕失败!”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如今的叶培建已将目光聚焦在“更远”的研究和项目上:“我要配合专家‘开些荒’,再培育一点新的‘土地’。”(记者张晓华)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06月04日
5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公安局大武口区分局朝阳街派出所所长方波波将宿舍更换下来的40条旧床单清洗、消毒、熨烫后,送给了塞上水乡八旬居民安凤英。安凤英抚摸着柔软的布料,哽咽着说:“孩子,你们天天那么忙,还记挂着我,谢谢你们……”方波波掏出手机,向安凤英展示同事们穿着她送的鞋垫的照片说:“安奶奶,您看,这是我们最喜欢的‘装备’。”安凤英做鞋垫。2022年,方波波退役后来到朝阳街派出所工作。无意间,他从报纸上得知“拥军模范”安凤英是辖区居民。建军节前夕,方波波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上门看望了老人。当他走进安凤英家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时看到,床上堆满了做鞋垫的布料,阳台上放满了箱子,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尺码的鞋垫。原来,安凤英老人20多年来缝制了4万多双鞋垫,先后送给武警战士、公安民警和消防员,从未间断。当日,安凤英为感谢来看望自己的方波波,非要送给他几十双鞋垫,方波波说什么都不肯收。“你们都是保护我们的人,我只给对社会有奉献的人送鞋垫,你要是不拿,今天就别想走。”盛情难却,方波波只好带走了十几双鞋垫,送给了同事,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老人。安凤英向民警赠送鞋垫。20多年前,安凤英摆摊卖鞋垫,过路的两位武警战士来买鞋垫,安凤英不肯收钱,武警战士坚持把钱塞给了她。“‘娃娃们’年龄都小着呢,他们日夜守护这个城市,我咋能要他们的钱?”回到家后,安凤英连夜赶制了100双鞋垫,第二天一早送到和她家一墙之隔的原石嘴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大武口区大队。安凤英的举动让武警战士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们定期去安凤英家打扫卫生,逢年过节上门探望。“这些娃娃好啊,老惦记着我,我没啥能回报的,只能做鞋垫送给他们。”安凤英老人四处收集旧衣物,拆洗、消毒、剪裁后,一针一线地缝制鞋垫,坚持了20多年。安凤英(左三)向民警赠送鞋垫。20多年来,安凤英和老伴李发仁不辞辛劳,将做好的鞋垫抬上电动车,一路骑行,送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公安分局、石嘴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山特勤站等单位。石嘴山市公安局民警杨丹说:“穿上安奶奶做的鞋垫,脚底软乎乎,心里暖洋洋。”“只要我眼神还好使、手脚还利索,就会继续给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鞋垫。”安凤英说。来源:宁夏日报责任编辑:马梅 苏峰 陈华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04日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西藏消防救援总队日喀则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宾守朋等9名同志光荣入选2025年“最美职工”。宾守朋扎根高原14载,始终坚守在灭火抢险救援第一线。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宾守朋持续奋战18个昼夜,全程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记者:洛卓嘉措 庄云凯画面来源:西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者:Summer
06月04日
编者按光明日报刊出的“建功西部”系列报道,在无数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关注者众!呼应者众!抒发志向者众!的确,曾经的西部,与贫穷落后连在一起。能有今天的面貌,与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的倾情奉献分不开!他们用行动,在西部大地和西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也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真正可贵的青春,不慕浮华,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真正闪光的人生,不求闻达,而是以奉献铸就人生大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足印?走,和我们一起去追寻……“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扎根大地,走进生活,你一定会成功!”新学期伊始,在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学第一课”上,年届九旬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寄语学子,话语深情。这句话,正是吴天一的人生写照。自67年前初到青海起,吴天一始终奋斗在这片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土地上。1958年,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号召,大批青年涌向青海,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吴天一就是其中之一。初来乍到,“高原怪病”接连发生。“很多人嘴唇发紫、喘不上气,头疼得整夜整夜合不上眼!”回忆起当时情形,吴天一眉头紧蹙:“那会儿只知道这是高原病,跟高寒缺氧有关,但因何诱发、怎么治疗,谁也搞不清楚……”“必须找出高原病致病原因,捍卫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吴天一暗下决心。要找出原因,必须对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开展系统性研究。而在当时,高原缺氧问题是困扰了国内医学界很久的难题,相关研究几乎空白。怎么办?吴天一想了个并不讨巧的法子——群体调查。他带团队骑马深入雪山草原,白天为藏族同胞看病、做调查,晚上在帐篷里整理资料。渴了,喝两口烧不开的水;饿了,生咽下泡不开的糌粑……这一调查,就是十多年,覆盖了足足10万人,积累下近百万份临床资料和数据!终于,吴天一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取名“青海标准”。这,也是中国医学界的第一个国际标准。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吴天一带着团队奔波在铁路沿线。推动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配置,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发放抗缺氧药物……完备的医疗保障,给14万人的筑路大军装上了“护甲”,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5年间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国际上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如今,吴天一依然步履不停——2024年6月,由他提议建设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中国高原医学迎来了春天!”吴天一欣慰地说。在《吴天一高原医学》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中国高原医学好像雪莲花一样在冰峰雪岭中生生不息,成为人类医学的奇葩,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记者王雯静 万玛加)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06月04日
前言今天,有这样一位少年——富楚然,来自辽宁抚顺,他在北京家校社教学基地学习三年多,从小因为父母的极度溺爱,养成诸多不良习惯,并且并未因为父母的溺爱而感到知足,反倒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常常想自杀,打骂父母,学习成绩极差,更没有丝毫的生活能力,通过家校社多位老师的耐心教导,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陪伴,手把手教他生活自理能力,启发他的孝心,现在富楚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真诚且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分享自己与传统文化结缘的故事。从曾经的懵懂无知、肆意妄为,到在传统文化滋养下学会感恩、懂得守规矩,他的经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与塑造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富楚然的世界,聆听传统文化之光照亮他成长之路的动人故事。                                                  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我的成长之路我叫富楚然,今年十七周岁,来自辽宁抚顺。在未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我的人生以享乐为主。每天去西餐厅,经常要求父母单独为我做菜,从未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当时,我自认为在家中地位最高,所有人都该服从我。一旦家人不听从我的意愿,我就会辱骂他们,这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我呢,当时虽偶尔也会感到一丝羞耻,但并未真正放在心上。来到北京家校社教学基地,老师首先教导我的是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第一步,也是幸福快乐的开端。经过三年多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渐渐对父母生起了感恩之心,这标志着我新人生的开启。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陪伴着我们,时时教导、引导我们。所以,老师的恩德就如同父母的恩情一样深厚。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孝顺父母。老师教导我,“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恭敬心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只有切实力行老师的教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恭敬。只有力行老师的教诲,我们才能生活在规矩之中。活在规矩里,人生之路才会平安顺遂,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若不是学习传统文化,若没有老师的教育,我绝不会有今天的改变。记得老师给我们播放过关于节约地球资源的影片,教育我们要珍惜福报,明白水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守规矩,守大自然的规矩。如果我每天都不节约用水、用纸,肆意浪费地球资源,福报就会随之流失。到那时,我可能会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未来的人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每当我想起老师的教诲,就会收获一分福报。老师教给我们的每一门课程,其实都是在教导我们守规矩、守伦常。只要我每天都能按照老师的教诲去做,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最后,我要感恩两位校长,是他们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感恩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和关爱。                                                                                                                                             2025年5月20日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前言青少年身心健康管理训练营的一位“老”学员,四岁时,父母带他来到家校社育工委教学基地学习,至今学习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宛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经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大家好,我叫陈有福,今年14岁,来自黑龙江大庆。在我三岁半时,父母通过观看光碟后,带我开始学习传统文化,至今我已学习了十年。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会,进入私塾班学习。那时,是苏老师和付老师带着我,手把手地教我。记得小时候,我懵懂无知,同学们却都能理解我,主动帮助我。老师们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比如洗衣服、叠衣服、擦地,还有如何把床铺叠得像军被一样整齐。每当我遇到困难,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刚来的时候,我不懂什么是“听话”,也不明白“父母呼,应勿缓”的含义,老师们同样不厌其烦地教导我、引导我。如今,我懂得了感恩。如果没有两位校长创办这所学校,我不可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如果没有父母的坚持,我也不会在这里长期学习。倘若不来学习,我或许会和外面的孩子一样,不听话、耍脾气、沉迷游戏,惹父母生气,甚至做出更严重的事,比如打骂父母。所以,我要感恩两位校长,以及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曾经的我,不听话、干活不认真,还任性妄为,让教导过我的老师渐渐失去了信心。王校长特别忙,天天带领大家学习、讲课,还亲自带我,耐心地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有远大志向的男子汉。我感恩两位校长创办了这所学校,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还有现在正在教导我的吴老师,他是负责男孩班教学的,天天带着我们学习,给我们讲道理。我感恩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校长,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天天思索如何更好地教导我们、带领我们。这些老师给予我的,是智慧的启迪。如今老师们教导我们生活技能,就是希望我们长大后能德才兼备,有能力自食其力,甚至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外面一些人那样啃老。之前,我把教导过我的老师气得耐心和信心都没了。从今往后,我要重新做人,坚守自己的志向。我要将传统文化弘扬下去,让更多人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所以,我得先做好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帮助别人。从现在起,我要做到“听话”,不擅自做主,规范自己的言行。曾经我说话都语无伦次,今后我一定要改正身上的错误,化恶为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愿望。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符号。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中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吹雨打,长城或许会有些许动摇,但它依然屹立不倒。我登上长城,眺望着四面壮美的景象。今天我能登上长城,欣赏到这雄伟的景致,是因为背后有无数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生命铸就了长城,把鲜血洒在了长城,也在用生命守护着长城。我之所以今天能安全地登上长城,是因为背后有无数人在维护它。这些人不仅是在维护长城,更是在守护一个文明。随着客流量的增多,他们也在加大修缮工程的力度,让我们能看到更多雄伟的景象,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我在登长城时,就应该想到这些人。我虽然登长城时很累,但这些人更累,所以我也要感恩他们。人生不能因为累就停滞不前,只有奋勇向前,才能找到目标,才能体会到他人的付出。 我看到有人在长城上刻字,心里非常难过。因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爱护自己的文物。在长城上刻字的人,实在令人悲哀,我也很想抹去这些刻字。我看到老师身体劳累时,心里想的都是我们,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陪着我们登城。所以,我也要时时想起老师的好。因为他们不惜体力,为我们准备了丰厚的物资;不惜钱财,为我们买门票,让我们认识文化。老师几乎没有任何索求,就陪着我们。 校长让我们去长城,是让我们看到长城的雄伟,让我们生起文化自信,生起志向,生起爱国之心。所以,校长和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非常辛苦。                                                                                                                                     ——青少班富楚然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昨天是不同寻常的一天,虽然是去长城游学,但我从中体会并学习了不少东西。感恩两位校长给我们这次游学的机会。从知道要出游的那天开始,老师们就开始忙碌了。念信学长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给我们买票、准备吃的等一系列物品。心果老师身体不适时,还在想着我们需要带什么、行程流程,以及谁来接我们。大家都在忙碌着。前天下午,我们看念信学长找的长城简介,了解长城是如何建造的、长城的历史。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所有的围墙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土长城,但是土长城经不起炮火的进攻,历朝历代便进行整体修整。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代所建造的。长城每一块砖有两三千斤重,每一块砖都是无数劳动人民辛苦付出的成果。我看到念信学长给心果老师找的登山杖和手套,还会想到大家每一个人的需要。历史了解完后,开始准备出游的食物,有的人包包子,有的人做烧饼,有的人煮卤蛋,有的人夹汉堡。我们准备完都已经六七点了。我看到念信学长一直在忙,虽然他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做,但还是一直带着我们把东西都收拾好才离开去忙自己的事。8点多快9点的时候,我看见贝贝一直在卫生间里干活,没有着急准备自己的东西,完全放下了自己的事,来帮助大家,一直想着老师、同学的需要,我不禁被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第二天早上,虽然心果老师身体难受,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趣,老师还是起来和我们一起爬长城。在车上,我们满怀期待,一起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古人用双手筑建的长城是多么雄伟壮观。到达长城脚下,睁眼看到长城的宏伟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古人是多么有智慧,才能建造这万里长城。我们开始登长城,老师告诉我们地上有垃圾就要捡起来。刚开始我有点不想捡,因为我想会有人收拾的,但看到大家开始捡,我也开始捡。缝隙里有很多垃圾,我想我一定要把垃圾捡起来,因为长城下不知埋了多少劳动人民,他们用智慧筑造长城,我们却如此不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乱扔垃圾。我看到有人在城墙上乱涂乱刻,把名字刻到上面,这是多么不尊重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想到这里,我觉得要把垃圾捡起来,让地面变得干净,维护好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没有这些劳动人民,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万里长城。登城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看到我身体难受时,会帮我分担书包里的东西,他们都很关心我。贝贝帮我拿水杯,子慧为了接我,下来把我推上去。在登城的时候,我看到贝贝、王钰斐一直在推着老师上山,帮老师分担书包里的东西。徐睫即使已经很累了,也还在为老师、同学们分担。在爬的过程中,我从刚开始的不想爬,到后来一点点坚持。看到老师在那么累的情况下都努力爬上去,我怎么能不努力呢?在我爬不上去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想起老师说,登长城也是在练我们的耐力。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爬到了长城最顶端。我想,只有努力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老师告诉我们,登长城也是在学习,只是把教室换到了长城上。要体会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无数劳动人民从山下搬到山顶,那么陡峭的山,而且城楼那么陡,那些士兵为了保卫家园,不让外人侵犯,还是会一往无前,不惧生命危险。我看到古人建筑的长城,为了在敌人来袭时能召集到其他人,就建造了烽火台,点燃烽火就会有人很快前来支援。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小垛口是用来放箭的,大的用来放炮。每个城墙上还可以住士兵,是存放武器的地方,一处处都让我们想到古人的神奇智慧所在。后来我们去了熊乐园,看到小熊们为了能吃上一口饼干,为人们表演,看到它们每天只能在一个圈里面生活,没有自由,真的好可怜。回到家后,我看到徐睫一直在忙,他们一直在观察老师和同学的需要,帮老师同学洗衣服,把衣服都洗好、晾上。在那么累的情况下,他们还在想着别人。看到子慧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就去帮老师扫院子,王钰斐收拾完东西就去准备今天早上的早餐。大家回来都没有想到自己累了要休息,而是一直在为老师和同学们忙碌着。通过这次游学,我体会到古人是多么有智慧。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八达岭长城,每一块砖都印刻在我的心里。我还学习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好榜样,让我去学、去看。我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观察与关心别人的需要,用这份耐力去改正自己不好的习气。我要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耐力,去突破自己不能突破的事情。                                                                                                                       ——青少班16岁尚子裕(念智)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