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孟子是真正明白人生快乐的圣人,孟子说,“父母俱存”,有父母可以奉养是最快乐的人;“兄弟无故”,兄弟都平安,常常聚在一起,想想小时候兄弟姐妹五六个一起吃一根冰棒的快乐。现在可以买十根二十根,但免不出那个味道了。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曾经采访过一位孝子翟俊杰先生,他六十几岁了,他说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推开家门,还能喊一声“娘,我回来了!”他母亲已经九十几岁,他觉得自己六十几岁还是娘的孩子,是他人生的幸福。所以这些人都真正明白人生的真乐在哪,这些真乐不花什么钱!只要你用心去感恩、用心去报恩,这些快乐每个人当下都可以获得。 可是我们现在误会了人生的快乐,就变成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再不改掉,“自作孽,不可活”。我们看整个社会的乱象,任何一个年龄层的灾祸都离不开这两个字。现在有小学就自杀的,被谁逼的?为什么父母会逼成这样?“我的面子啊”,利益、欲望。再来,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要不就是为了钱,要不就是为了欲望违背了道义,欲啊!现在得抑郁症的为什么这么多?自杀为什么这么多?根源决定离不开这两个字。抑郁症,得失心太重,最后身体就受不了。或者别人都是利欲,他已经对人性绝望,常常被自己的至亲伤害,至亲为了利欲都不管他,甚至伤害他。所以,人生的追求错误了,思想错误了,怎么可能会没有这些家庭跟社会的灾祸? 可是我觉得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不幸是在功利主义之下,我也被卷进去了,我也曾经觉得这样就是人生的成功,要有大房子、大车子,旁边还要站一个身材很好的女人,也不知道她买一件衣服就是一个月的薪水,这些都不懂,就被广告给误导了。何其有幸,遇到圣贤经典,遇到师长的教诲,终于懂得回头。其实以前过得蛮痛苦的,痛苦到跟姐姐出去人家都说我是哥哥。上一次出去还有一个学长说:“啊,那是你妈妈?我还以为你姐,我都不敢说。”我听到这里有点快乐,又有点忧伤。快乐是因为妈妈年轻,忧伤是因为自己,妈妈都变姐姐了。现在我已经好了很多,以前真的看起来很苍老,为什么?忧能使人老。欲是深渊,哪有止境。利是什么?冲突的根源所在。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上下交征利”,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所有的人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国危矣”,而家危矣。现在的灾祸一句话讲透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古圣先贤,哪有教我们以利欲为人生目标的?要以道义呀!所以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了凡先生能改命?他放下了利欲,更重要的,“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他的人生价值观、目标摆正确了,不自私自利了,不纵欲了,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道义。所以现在整个地球的灾祸要化解,也要靠人类真正回到道义。对另一半有道义,对后代有道义,对地球母亲要有道义!大地生养我们,我们就这么糟蹋它,哪可能没有灾祸?“天作孽,犹可违”,这些自然灾害要降临,还是可以挽回的。“自作孽,不可活”,假如是自取灭亡、自讨苦吃、自暴自弃,那就很难生存下去。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收获颇丰。老师常讲:“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改过是最大的善。多年来,我身上存在许多过失和难以改正的习气。老师说,对待自己的过错,要像抓贼一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如此一来,即便福气尚未到来,灾祸也已远离。反思过往,我总是爱挑别人的毛病,尤其是先生和孩子的。在没有学习之前,即便他们身上有诸多优点,我也视而不见,还常常对家人百般挑剔。 这一周,通过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我每天都像照镜子一般,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努力去发现先生和孩子的优点,并及时说出来,为他们点赞。我发现,他们因此而欢喜,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这次回家,我牢记老师的教诲:和父母说话要柔声细语,态度温和,时刻顾及父母的感受。早上擦地时,妈妈说用拖布就行,可我觉得拖布擦得不干净,但是老师说,孝顺,如果没有做到“顺”老人心,那就是不孝,最后我听了妈妈的话,擦完之后,我的内心格外平静,原来用孝顺父母的心做事真舒服。感恩爸爸妈妈给我这个积累福报的机会。这周先生做的特别好,主动去看望公婆,还说下周要去看望姥姥。以前先生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去看姥姥,婆婆去看姥姥时,他有时还不太乐意。这周先生的变化很大,早上会主动起床扫地、收拾卫生,还耐心地等孩子一起上学,孩子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我要听老师的话,处处向榜样看齐,看家人的优点,说他们的好处!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今后一定要勤奋学习,改过自新。因为只有当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善的,行为才能是善的。反思上周,我做了一件错事。对于不清楚的事情,我就随意和同事说了,没有做到“知未的,勿轻传”。以后我每天都会坚持读诵《弟子规》和《一日常规》,并按照经典的要求去做,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改正。 感恩二位校长,也感恩群里的所有老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经文讲道:“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有定数,有这一生的命运;只要我们从今天开始,时时提起恩义、道义、情义,这样念念都在积福,这样的态度、这样的人生,就是道义的人生,决定可以“格天”。“格天”就是感动上天,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看这些经文,我的感受是云谷禅师真的是苦口婆心。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福?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面对身边长者贵人的苦口婆心我们还嫌烦,怎么会有福报?所以诸位学长、诸位朋友,我们要改造命运,首先你觉得最烦的人,他的话你能听得下去,你的命运就改变了。这个时代人都管自己而已,谁还这么烦你?一定是爱护你的人才这么烦你,他又不是吃饱撑的。所以人如果能珍惜最爱自己的人的叮咛,哪有不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话:“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真正富贵的人是什么人?知足的人。觉得自己很充足,这是真富之人,人纵使有上亿的资产,每天跟人计较,也是很贫穷的人。所以人要活得实实在在,不要活在虚幻中,一大堆痛苦。 王老先生有一段教诲,真的值得我们去体会:“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贫人。”很会计较、很会占便宜的其实是贫穷的人。“贵人”,不能只看外表。为什么?《弟子规》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仁慈宽厚才显出高贵。利用自己的福报去爱护他人,去成就他人,这才是贵,而且还是成为别人的贵人,因为有影响力可以带领人,可以教育人。贵人不耍脾气,很仁慈,“耍脾气是贱人”。一个人的行为把别人给吓坏了,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那怎么是高贵的人?所以人因为行为而高贵,不是因为身份而高贵。我们现在冷静看看,其实我们看事情不深入,看一个人是不是富人,看什么?他有多少钱。其实真正富贵的人是知足、不占便宜的人。处处占人便宜,斤斤计较,福报很快就享完了。所以现在真富贵人非常少,富贵能超过一代的都很少。大家有没有留心这一点?我在七八年前看到一个报道,我国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2.9年,不到三年就关门。能开公司也算是有点富贵,可是为什么一下就垮下来?因为没有德啊,一做生意了,一有点发展了,马上骄奢淫逸都来了。或者有点小成绩,傲慢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又垮了。 所以老子留了一句话给我们,叫“祸福相依”。看起来是福来了,只要没有德,绝对转成祸;看起来是祸,只要有德,化成大福。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留一大堆钱,要留给他转祸为福的德行。诸位朋友,我们的孩子这一生有没有可能不遇到任何挑战跟灾祸?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我们的孩子能够逢凶化吉、化灾祸为福报吗?所以《三字经》说,“人遗子,金满篇”,一般的人都把一大堆黄金留给孩子;“我教子,唯一经”,经典里面充满了智慧,把智慧传给孩子。你看几百年前《三字经》就提醒世间人不要留一大堆金子给孩子,现在的人还是没搞明白,结果留到最后,兄弟姐妹走上法院争夺财产。 老祖先发明文字的时候已经提醒我们,“钱”字怎么写?金子最后会变成两把刀在那里抢,你看老祖先很慈悲,提醒我们不要把钱摆在第一位,不然凶险。现在很多夫妻把钱摆在第一位,结果离婚率这么高;兄弟把钱摆在第一位,都吵架、打架;朋友把钱摆在第一位,当初一起创业的人最后都撕破脸。何苦呢?告诉大家,只要撕破脸得来的那个钱绝对守不久,凶相已经出来。能孝悌的,能和顺的,家道可以绵延不衰。“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我还挺善良的,不过常常发脾气而已,不过常常埋怨人而已,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都不领情?”我们付出都是谈条件的,都是希求人家回报,这个存心就不善,那是利害心,不是道义心。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康老师在《了凡四训》中讲道: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祸福,过于薄者常近祸。过去有德行的人常能通过观察人的言行举止,而看出一个人是近福还是近祸。由此看出,德行关乎我们的祸福,所以老师常常嘱咐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增长德行,远离灾祸。从老师开始讲课,我就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德行是浅薄还是深厚。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好人,待人厚道。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德行浅薄。为什么呢?反思自己,首先我的孝心不足。孝是德行的根本,任何善行必定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然而我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如今我与父母住在一起,心里还经常会有对立的情绪。虽然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却常常忤逆、对立。再有我说话言语刻薄。比如,丈夫说他哥哥自从改名字以后运气好多了,觉得改名字管用。我听了心里很不屑,脱口就说:“命运和名字有什么关系?都过了大半辈子了,改也没什么用。”丈夫一听,气得直瞪眼。现在想想,当时自己说话太刻薄了,一点儿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伤害了别人都不知道。 厚德的存积就是我们在言谈举止、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比如,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懒惰、不放逸、走路轻手轻脚、关门轻声、不打扰别人;无论事大事小,都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不浪费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济人之急,成人之美,用真诚的心和每个人相处等等,在积累的过程中自己的德行会越来越厚重。 之前看到有老师在分享中写道:当下我们不是在做恶,就是在作善。确实如此,当下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是在作善还是做恶,是近福还是近祸。当下在看手机视频,生的就是贪心恶念;当下在读诵经典,生的就是善心善念;当下我在睡觉,看似不做恶也不做善,但我是用贪心,随心所欲想睡就睡,那就是恶;我怀着感恩、持戒的心去睡觉,那就是善。每时每刻我们都面临着善恶的抉择,没有中间状态。所以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决定了自己的德行与命运。因此任何时候都要警醒自己,要小心谨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古人说:圣贤之道,在诚与明。其中“诚”这个字,是圣人与凡人都具备的,是完全相同的真心。“明”这个字,是指存心养性、反省检查自己,这是从凡人走向圣人的必经之路。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能跟着老师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能够反省自己、断恶修善、改变命运。 我清楚自己的根基很差,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不松懈、不放纵,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服务。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暴当矫之以和”,“暴”就是太容易生气,当用温和来对治。而且常常提醒自己以大局为重,在家里一生气,全家人都痛苦,尤其下一代人格会受影响。在公司里面,能够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都不容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折中一下,五百年才修得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是吧?既然要修这么久大家才能共聚一堂,那应该知缘、惜缘,互相爱护,而不是脾气大互相伤害。 “粗当矫之以细”,粗心要用细心来对治。人生有很多重要的机会,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粗心搞砸了。其实现在说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了,像我已经步入中年,想想当时初中的情境还历历在目,现在已经四十岁了,真是岁月如梭。所以赶紧提升自己的灵性,把这些习性改掉。我们假如从小就粗心,现在还粗心,等于我们几十年的岁月浪费了。具体用什么方法对治?比方说用一个记事本,每天睡觉以前,把第二天要做哪些事都计划好,第二天一大早再看一遍就不容易忘记了。如果早上看下午还是忘记,那你就午觉起来再看一遍,养成习惯,这样慢慢就长了记性,不会粗心大意了。此外,还可以让身边的人多提醒我们,一次、两次、三次,你肯主动要求别人提醒,又非常欢喜别人提醒,慢慢地这种细心也能够提升起来。或者你用一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念念为对方着想,这样你也会越来越细心。看到对方有什么需要,赶快记在本子上,当天晚上回去把本子翻开来,把东西准备好,放在明天出门一定会看到的位置,然后送给他,一次、两次、三次,人家会觉得很温暖,你也会越来越细心。 当然这个对治的方法是谈不尽的,每一个错误的念头就有一个正念可以对治它,每一个错误的行为也有一个有德的行为可以调伏它。人的存心只要偏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错误的念头。所以我们时时守住这五个心,让自己不要随顺坏的存心跟习气,用五心来时时调整自己,这也是一个方法。 吕洞宾在《孚佑帝君心经》中举出三十二个错误的心态,又用三十二个正确的心态来对治它,讲得很详细。给大家举个例子,以谦虚恭逊的心来对治傲慢的心;以忠厚的心来对治刻薄的心;以看作妻女的心来对治奸淫的心,你看到女色有动念了,马上想这是我的女儿、我的姐妹、我的亲人,我不能动这样的邪念;包括以安分的心对治非分之想的心,都是非常好的教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褊当矫之以宽”,“褊”就是心胸比较狭隘,没有度量,要以宽阔的心胸来对治。量大福大,心量越大才越有福气,心胸狭隘可能连子孙都会被祸及。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嫉妒心很重的人心胸太小了,后代都遭殃。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当下心胸变得宽阔一点?不是深呼吸就好了,得练。当然你常常做深呼吸,身体机能好了,也会影响你的心情,所以还是可以多做伸展运动。扩宽心量,要真干,把你最看不顺眼的人的照片放在你的房间,每天起床给他鞠三个躬,“你好”!他今天再不好,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有那些习性,也是“苟不教,性乃迁”。要能包容别人,每天鞠躬,把真诚鞠出来,你的境界就突破了。今天回去就干,假如你回去一想,哎呀,一个都想不起来,恭喜你。假如你回去一想,“太多了,要挑三个有点困难”,那就太严重了。接着,“躁当矫之以静”,烦躁要用沉静来对治。多听古乐,多看好书,可调伏浮躁。当你急起来,赶紧看经书,看好的光碟。再来,也多请身边的人提醒自己,告诉你太太,“我有点浮躁的时候赶紧踩踩我的脚”。这要有默契。刘芳总裁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说,好几次她先生要动怒的时候,都是她赶紧在底下把他的手拉一下,“妻贤夫祸少”,妻子贤德,丈夫有很多灾祸就跨过去了。另一半的提醒,往往令他在最紧要的关口悬崖勒马,收回来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本周的学习,老师前前后后围绕着:“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改过,为什么改过。学生一遍遍的听,每次都深受触动。老师讲到:生命无常,世间无常,身体很容易失掉,一口气不来,想改也没有机会了。一念觉,一念智慧,犹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黑暗俱除。可是我们迷在这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里,想获得这盏智慧之灯不易。老师说,唯有学习才能明理,内心的光明才能升起来。学习要跟明师学习,注重师承。明理了,就能自律,不敢放纵,过不犯了,苦就没了。老师说过,学习就像是去宝山寻宝,犹如找自己的过错,改正过来,祸消福来,找到宝贝了,幸福就是宝贝。学生对于认识自己的过失,比以前清晰了一点,羞耻心、惭愧心也有了一点提升。       我们平日里在乎的衣食住行,钱多钱少,去哪里玩,与朋友欢聚一场…这一切都不重要!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断恶!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趁着自己还健康,赶紧改过啊!老师那恳切的语气,满含着想要将我们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急切,作为学生的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深感羞愧 。       以前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还认为自己不错。前些年,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我都是怨先生、怨别人,是他们的问题,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老师说很多人有“大爱”,可爱的是自己,听了几遍,学生笑了自己几遍,老师如此一针见血,直指学生内心。我的恶,我的任性,我的自私自利,我的不包容......全然不知。        老师的话一次次冲击着学生的心,我是如此幸运得到老师的教导。现在学生深深忏悔自己,曾经给先生以及家人带来的种种烦恼和麻烦,都是自己不对,都是自己的自私、傲慢、对立所致。学生非常羞愧,一定改过,做一个温顺的人、有包容心的人,点点滴滴的改自己,只有自己改了,周围的一切才会越来越好! 感恩康老师慈悲教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本周在学习《了凡四训》时,老师讲到,要落实“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须从“外思济人之急”做起。而要做到急人所急,首先要能够感知他人的需要。经过老师反复、细致的讲解,我才真正萌生了关注他人的想法。先生是我最亲近的人,我决定先从他入手,尝试体会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两个人,这次我从两个家庭的角度,剖析彼此的差异。我的父母在商业部门工作,与人打交道比较多,很在乎面子,无论是家里的卫生、吃穿、家庭氛围还是人际交往,他们都力求尽善尽美,绝不让人挑出一点毛病。他们的生活理念是一定要比别人强,不能让人瞧不起,看不上,总是要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公婆行事风格与我父母截然不同。公公是数学老师,沉默寡言却很有主见,做事踏实、严谨、认真,不爱交际,只要认定该做的事,他就会持之以恒,默默付出,做完也从不声张。比如,在困难时期,大家生活都很拮据,可他坚持多年默默资助经济困难的三姐,我们都是几年前才偶然得知此事。在和先生相处的过程中,我认为是我多年的付出,才为家人营造了一个整洁有序的家。但实际上,我心里想的大多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对先生的关心却很少。我甚至不清楚他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说来惭愧,我对先生的好,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经常事还没做,漂亮话就先说出去了。还会特意做一些我自以为能让他开心的事,结果大多不尽人意。我的这些行为,让先生感到无奈和反感,而他的反应也让我十分扫兴。以前,我以为自己所做的便是真诚待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走进先生的内心。我年轻时,容易紧张,害怕压力。和先生结婚后,他默默为家庭付出,对我也总是默默辅助,从不抱怨。轻松的家庭氛围,让我的紧张情绪改善了很多。结婚这么多年,先生一直用一颗善良的心守护着我,可我却因为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不仅忽视他的付出,还时常在小事上计较。现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会用实际行动关心他、理解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通过反思,我发现我与先生的不同,正是两个家庭的差异,而两个家庭正好彼此互补。夫妻之间若能取长补短,对个人和家庭都能起到纠偏为正,回归中道的作用。 作为妻子今天我才意识到”嫁”这个字的含义。嫁到夫家是为了传承娘家的美德,发扬夫家的优良家风,在圆满自己的同时以这美德孝养公婆、恭敬丈夫、养育儿孙,则自然成就和睦幸福的家庭! 真诚的感恩老师的耐心教导、反复讲解,才让我得以醒悟!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