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我们看到《了凡四训》“立命之学”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很慈悲,循循善诱,引导了凡先生,让他明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都要从内心改过,才能改造命运。紧接着引导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是怎么样啊?”了凡先生一五一十告诉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听完,了解到他的命运中考不上举人,考不上功名,命中没有儿子,没有后代。接着这一问就很有智慧:“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引导了凡先生沉淀下来反思,我应得科第吗?应生子吗?大家这一两个礼拜有没有在家里沉思一下,我应得科第否?应富贵、长寿否?知过是改造命运最重要的基础。过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没法改。每天都在犯过失,都在折福,那就更不可能有福报了。这是一个知过的过程,而云谷禅师是引导他、启发他,让他自己思考。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长辈跟孩子讲一句话:“你要比较会想。”意思就是“要成熟一点”,不要什么事情都不会想,都乱做一通。可是重点来了,我们教孩子要会想,要成熟一点,要考虑周到一点,不要随意妄为,可是我们再反问,请问我们有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去想、去思考、去考虑?有没有陪伴他,在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引领他怎么用理智、用智慧去处理?我们是不是忙到根本都没有跟孩子谈心的时间?没有谈心的时间,怎么引导他去成熟地思考问题?有爸爸听说要陪伴孩子成长,也觉得很有道理,回去就说:“好,晚上陪孩子半个小时。”结果一进书房,“叮……”电话响了,出去了;回来坐了三分钟,“叮……”又出去了。然后他儿子说:“爸爸,你还是别陪我了,你出去打电话吧。”陪伴要有诚意,陪家人的时候,手机要关掉或者调成震动。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孩子问他爸爸:“爸爸,你一天赚多少钱?”爸爸说我一天赚多少钱。孩子一听,“爸爸,那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爸爸把一天赚的钱除以八,然后告诉孩子。孩子听了,没有那么多,就很高兴。爸爸也搞不清楚,这孩子问我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干什么。后来有一天,这个孩子拿了一把钱,很高兴地说:“爸爸,这一段时间我省下了这些零用钱,我可不可以买你一个小时,陪我谈谈话?”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多么期盼父亲的陪伴! 这一点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父亲在银行上班,其实工作还是很辛苦的,有时候工作没做完,回到家还在做。父亲虽然忙,但是他尽全力让我们的成长有美好的回忆,那样家就很有向心力,我们就不会在外面游荡,喜欢回家,因为父母都会陪伴我们。我们家都是公务员,也没赚什么钱,但是我爸爸省吃俭用买了一台二手车,人家已经开了十年。全家兴高采烈,虽然后坐是倾斜的,但姐弟三个坐得很高兴。每次要出去,父亲都会让我们买一些喜欢吃的,欢欢喜喜出游去。我记得有一次到台南的关子岭,那个坡太高了,车子性能不好,在坡上往后退,全家尖叫。现在说到这个事情,都是美好的回忆。父亲买一台二手的车,我们都完全了解他的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和和乐乐、欢欢喜喜地去出游,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父亲没有跟我讲过,可是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孩子的心很敏锐,父母的一点用心都可以感觉到。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领导,还有为人师者,要像云谷禅师很有耐性地引导了凡先生一样,帮他把问题找出来,改造他的命运。而且云谷禅师功德无量,他不只利益了凡先生的一生,还利益了谁?大家现在不都是在读《了凡四训》吗?没有云谷禅师的智慧,我们后世怎么传这么久?包括没有了凡先生真正地断恶修善,留下这一本经典,我们后世就没有办法受益了。云谷禅师有慧眼,知道这个人会真干,所以多教他一点,不然平常云谷禅师都是拿一个蒲团:“坐。”很少说话的。假如我们生命中有贵人出现,他愿意给我们多说一点,都是因为我们愿意受教的态度。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每一句都非常慎重地去思考,不马虎,而且不隐藏,全盘说出来,云谷禅师才好指导。这些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4月22日
     《弟子规》上说:“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也有很多老师很照顾我们。在念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一位姚老师。当时我上四年级,很贪玩,成绩不好,结果这个老师提名我当班长。我从来没有当过班长,成绩不好,又调皮,人家都不会选我。结果老师选我之后,我就变得很有责任感,当班长行为不能丢脸,成绩也不能丢脸。自从当了班长,五、六年级考试从来没有低过前三名,差不多都是第一或第二。你看老师重用我、赏识我,我不可以让老师失望。回报老师,具体就是不能让老师失望。       我们当下怎么样来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恩德呢?考试考个好成绩,老师当然很欣慰。考试要考得好,平常要用功,《弟子规》说“宽为限,紧用功”。可不可以临时抱佛脚?那可能效果就不好。所以平常就要用功,尤其听课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学习,不能临时才做准备,要平时用功。       老师所讲的做人的道理要依教奉行。人最可贵的学习态度就是老师讲了,我们马上就去做,这样的人道德学问一定会有成就。假如老师讲了你还不专心学,那就很难得利益,不管谁来教你,可能都教不动。尊重老师、尊重学问,事实上就是真正尊重自己。你自己不尊重学问,就是糟蹋自己、瞧不起自己,而尊重老师、尊重学问才是真正尊重自己。       韩国有个很有爱心的老师,教学生很用心,常常都是笑容满面。每个同学看到他都称他“零缺点老师”,很受欢迎,同学们都很尊重他。结果有一天他的笑容不见了,而且从那天开始,这个“零缺点老师”不坐椅子了。后来人家就推测,是不是他的屁股上长了痔疮,会痛,所以都没办法坐。大家都这么传。有个家长很有爱心,就特地做了一把椅子,把中间的部分挖空,这样就可以坐了。这个家长拿来,“零缺点老师”看了,也很感动,就流下眼泪。可是最后他讲,是因为他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犯了罪,被关在监狱里面,他去监狱看他,觉得很自责,他以前念初中的时候都没有很好地教他,最后他还是犯罪了。所以这个老师觉得自己有责任,就从那一天开始以不坐椅子来惩罚自己。       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假如我们不学好,他们是最难过、最伤心的了。所以回报父母、回报老师,最重要的是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学习。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是父母、老师最安慰、最光荣的事情。我们说“大孝显亲”,你对社会有贡献,父母高兴,教过你的老师也感到光荣。       有一个老师,教书教了二十多年。有一天下课,突然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走进门来,就给他跪拜。他吓了一跳,仔细看这个年轻人,认出来了,这是二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当时家里很穷,吃的是救济的食物。老师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后,就用心地照顾他,而且还送给他一把汤匙。从那天开始,老师每天带便当都带两份,分给这个学生吃。这个学生很感激老师,二十多年之后,他事业有成了,就邀请老师到他家吃饭。他也娶到一个很贤德的太太,还做饭给老师吃。这个学生把自己收集了二十多年的东西倒出来,其中有一个就是老师二十多年前送给他的那把汤匙。这个学生记老师的恩,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经典当中讲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人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还是决定在自己的态度上面。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2日
            尊重老师还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方面,我们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要服务老师。比方你在走廊看到老师提了很多东西,还抱着一些簿子,你赶紧去帮忙;或者你跟老师走在一起,你很恭敬地让老师先走; 或者跟老师一起到办公室去了,都是先请老师坐,“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有吃的东西,都是先请老师吃;在路上遇到老师了, 都能主动走上前去问好。这都是具体尊重、服务老师的表现。       还有,我们到学校去,整个班就像一个大家庭。以前的学校, 同学之间叫师兄弟,还是兄弟姐妹。所以,友爱同学就是把“兄道友,弟道恭”延伸到学校里。友爱同学,把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照顾。你照顾你的弟弟妹妹,父母最高兴,你照顾同学,老师、校长最欣慰。这都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尊师。      我跟同学们也讲过,人的福分、智慧、德行其实发挥都很有限, 就像冰山才露出百分之五而已,只要能尊重老师、孝顺父母,你的潜力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2日
       人有身命,还有慧命。身命来自于父母,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所以恩重如山。慧命来自于老师,所以有一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都是感念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栽培。       我们讲到杨时尊师的例子,所谓一分诚敬,如果他的心非常真诚恭敬,那他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诚敬,他就得十分的利益;有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有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学校老师讲一堂课,学生收获的大小不是老师决定的,是自己的恭敬、专心决定的。所以自己能长多少智慧,都在于自己真诚、恭敬的态度。我们常说“程门立雪”,最后杨时确实得到程颐的真传,就是因为他恭敬。       再来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是南宋的大忠臣,他所带领的军队非常地有纪律,纵使冻死,都不抢占老百姓的房子;宁可饿死,都不抢老百姓的食物。所以他的军队所到的地方,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拥护。带军队能带到这样,不简单。岳飞的武功还有学问都非常好,他学射箭是跟他的老师周侗学的。他的老师传给他三百斤的弓箭,就是拉起来要有三百斤的力量。后来他的老师周侗去世了,他初一、十五都到老师的坟前去祭拜。到老师的坟前,他一定把老师教给他的武功,就是拉三百斤的大弓,射三箭,等于告诉老师,时时不忘老师教给他本事的恩德。所以尊重老师,很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       王莽乱政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云敞。云敞的老师叫吴章,吴章想方设法劝王莽,希望他能回头,不要再专权破坏国家。结果王莽不听,居然还把吴章给杀死了。吴章有一千多个学生,王莽还说,只要是吴章的学生就不可以当官,就不录取他进政府部门。这一千多个学生听到了,很多人就不承认自己是吴章的学生,甚至于赶紧改投别人的门下。这就是没有道义、没有情义。老师被处死,施以腰斩。那时,只有云敞说,我就是吴章的学生。而且亲自去埋葬老师,他不怕谁来陷害他,他为了尽到对师长的情义,置生死于不顾。当时许多人由此对他非常地尊敬,王莽乱政之后,太师王舜大力举荐他,后来受到了重用。所以历代读书人对老师都非常有情义。       韩国有一个片子叫《医道》,有一个神医叫许浚,他的老师叫柳义泰。他去考试的时候,传说那个主考官跟他的老师有过节,假如他承认是柳义泰的学生,可能主考官就不让他考上了。他要进考场的时候,还有人跟他讲,你绝对不能承认你是柳义泰的学生。果然那个主考官问到柳义泰,许浚说,他就是我的老师。他心里想:我假如为了考上,都不承认我的老师,那我就忘恩负义了。其实这个主考官对他老师根本就没有什么看法,都是小人乱猜的。因为他的老师医术很高,人家都传说这个主考官嫉妒他的老师,其实主考官肚量没有那么小。他承认自己是柳义泰的学生,也考上了。这都是对老师很讲情义的体现。       还有一位宋朝的彭汝砺。彭公有学问,又有爱心,他的老师叫倪天隐,学问很好,对他倾囊相授。他的老师没有儿子,老师、师母去世,没有人送终,他就亲自给老师办后事,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办得非常好。老师有一个很年轻的女儿,他就赶紧为她找到一个很好的对象,给她主持婚事,这样老师在天之灵就可以得到安慰了。所以他不只恭敬老师,还照顾老师的后代,这都是尊师很好的榜样。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1日
       我很幸运遇到一位很好的老师,他姓卢,我叫他卢叔叔。卢叔叔二十九岁就当职业总经理,就是企业的医生。也就是说,哪一个企业快要倒闭了,就请他去,找出这个企业的问题在哪,又把它经营得非常兴盛,然后再把这个公司还给董事长。他有这个本事,个人到一个公司去,可以把这个公司改造过来,二十九岁就有这样的能力了。他就是二十多年来都听师长的教诲,才有这么高的智慧。      我到澳洲去的时候,卢叔叔刚好坐我旁边,我也挺幸运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对长辈恭敬,看到他们的年龄跟我爸爸差不多,或者比我爸爸小几岁,我都会主动去给鞠一个躬。我就对卢叔叔说:“卢叔叔好。”恭敬、尊重有智慧的人,就能得到他们的照顾、爱护。我记得那时候给卢叔叔问好,旁边还有个长辈过来说:“我也要。”结果那一天,整个寝室里面所有的长辈我都叫了。我记得有两个叔叔、一个伯伯,有一个比我爸爸还大。结果这么一尊重,隔天这个卢叔叔就跟我讲了两个小时的话,这两个小时都是他整个人生的智慧。我听完了,收获很大,那都是钱买不到的智慧。      两个小时听完之后我很感动,很难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就很自然地跪下去要感谢他。结果卢叔叔以前是学柔道的,功夫很好,动作很快,马上把我拉起来。他很谦虚,他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其实他的智慧相当高。长辈对我们生命的启发,这种恩德都是报不了的,就像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如天高、如海深。我自己第一次给父母跪拜,真的突然感觉到,其实报恩让内心非常欢喜、快乐。跪着跟父母讲话比站着舒服多了,因为跪下来的时候,才能表达那份孝心,那一份对父母的孺慕之情。       所以,珍惜老师给你的教诲,尊重老师,你的潜能就会不断开发出来。你的智慧开发了,心量扩大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你就是有福的人。       尊师,在古代有很多很好的榜样。宋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杨时,他跟着老师学习,老师叫程颐。宋朝有两个非常有学问的兄弟,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程颐是弟弟。杨时很好学,他先跟程颢学习,后来程颐去世了,又跟程颐学习。有一天老师程颐有点累,就闭目养神,休息了一下,结果睡着了。杨时不忍心吵醒老师,希望他多休息,就跟另外一个同学游酢,站在门外等老师醒过来。结果老师闭目养神多久呢?外面的雪积了三十多厘米,老师才醒过来,看到外面积雪这么厚了,而这两个学生还很恭敬地站在那里。老师看到学生这么恭敬,一定会把他一生所有的学问都倾囊相授。这是一个很尊重老师的榜样。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21日
作者:白素君每次英语课后,高文博总是被学生们团团围住,或一起聊天,或一起弹奏吉他唱歌。24岁的高文博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第四中学七年级(6)班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2023年8月1日,他从甘肃出发,与众多西部计划志愿者一同奔赴新疆。3月5日,高文博(中)教学生们弹吉他。“我来新疆,很大程度是受爸爸的影响。20多年前,他在新疆打过工,每次听他讲起新疆的风土人情,我都很向往。爸爸也鼓励我多出去历练,所以一毕业我就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文博说。高文博说,他来新疆时没有犹豫,中途不曾彷徨,现在更不后悔。“新疆人非常热情善良,不管是同事还是学生家长,都没把我当外人。”高文博说,时间越久,他越想留在新疆。高文博和记者分享了自己在精河县两年来经历的难忘瞬间和点滴温暖。去年夏天,高文博和同事在公园里游玩,离开时不慎将手机落在草地上,正当他焦急万分时,警察已将手机送到学校门口。原来,一位市民捡到手机后第一时间交给警察,警方确认失主后赶来归还。还有一次,高文博到学生艾孜买提·阿不力克木家中走访。刚一坐下,热乎乎的奶茶、各种糕点和水果就摆满了餐桌。“交流完学习情况,我准备离开,家长说什么都不让我走,非要挽留我吃一顿拌面。”高文博说,离开时,家长又往他口袋里塞满了红枣和核桃。一年服务期结束,高文博陷入沉思。他向家人表达了想留在新疆的想法,家人都支持他。高文博对未来充满信心。业余时间,他主动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他的朋友圈和小红书里有新疆美食美景和他写下的一篇篇随感,比如:刚来时,我以为是短期服务,如今,我渴望在这里长期耕耘。500多个日夜,新疆这片土地,早已从地图上的陌生坐标变成了我心中挚爱的第二故乡……2024年10月,高文博被评为年级组优秀教师。“高文博老师授课方式风趣幽默,擅长在课堂上穿插生动故事与学生互动,深受学生们喜爱。”精河县第四中学党总支书记孙建峰说。2024年11月,高文博的女朋友马亚茹也从河南来到精河县。“我被新疆戈壁的风、孩子们的笑脸,还有老奶奶做的抓饭吸引了。”马亚茹开心地说,他俩准备在精河县安家。闲暇时,高文博会带学生到精河县生态园捡拾胡杨树的种子,他告诉学生:“荒漠里的生命从不轻易向命运低头,即使再小的种子都蕴含着向上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一棵树修剪成标准模样,而是帮助每颗种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我愿扎根新疆,助学生们茁壮成长。”高文博说。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责任编辑:孙红霞 高丽媛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作者:刘琼 汪秋萍12年前“跳回农门”,12年后“种出国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带着他的“种粮大队”,一路种到了国外。至此,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的软弱涣散村,实现了民富村强。近日,记者走进红桥村,探访这位“领头雁”,揭秘他的治村绝活。万亩种粮版图“你在我们村看不到一分地撂荒。”黝黑的面庞,炯炯有神的双眼,54岁的孟凡余话语间都是对土地的珍爱。正是这份乡土情结,让“跳出农门”的他再次“跳回农门”。红桥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缺水易旱、农业结构单一,曾经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发展后劲。2012年,义井镇摸排能人,向在广东开物流公司的孟凡余发出邀请,希望见多识广、能力出众的他,回村带领大伙闯新路。“一开始我很犹豫,返乡之后心里动摇了,我们农民最看不得田地撂荒。”考虑再三,孟凡余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要治好红桥村的“穷病”,必须发展产业。憨厚的农民发挥出“精明商人”的智慧,运用市场经济意识,抓住土地这个关键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发展一产。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孟凡余带领村“两委”紧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600万元,对全村的土地进行系统整治,并将建设出的542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变身股民。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长到73.8万元。规模化、机械化耕种,蹚出了增收致富“好路子”。2022年,孟凡余将“锄头”伸到周边的曹岗村、义井社区,成功托管耕地3500亩。同年5月,红桥村又与合肥经开区签署协议,接管新桥机场附近预控土地约4500亩。昔日的低效田、空闲地,种上了高粱、小麦、油菜,从此年年大丰收。“村民喜欢吃大米,但我们这里又不适宜种植水稻,怎么办?”思路清、点子多的孟凡余,又谋划“飞地”种植,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依兰县洽谈合作,共建5800亩绿色水稻基地。村民享用到优质东北大米的同时,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红桥村的“家底”逐渐厚起来,孟凡余将精力转向拓展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成立了长丰县第一家村办企业——合肥义井红桥坊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现代化的食用油加工厂、农事服务中心,在合肥开设了3家农产品直营门店,不断拓展着红桥村的产业边界。“一开始,我们的粮油加工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菜籽作为原料,后来一合计,不如发挥我们的专长,直接到当地种。”于是在合肥市外办的协调下,孟凡余带着村“两委”干部前往俄罗斯,最终在下诺夫哥罗德州租下了1.5万亩土地。四千天“早餐会”暮秋的朝阳穿过尘埃,照亮清冷的屋顶,“吱呀”的开门声渐次响起,迎着瑟瑟秋风,孟凡余轻轻阖上家门,赶往村食堂。“今天早上就把昨晚的剩饭炒一炒……”6点钟,食堂里蒸腾起烟火气。自担任村书记以来,孟凡余每天早上都会为村干部做早饭,坚持12年,算来已有4000多天,以“早餐会”代替传统工作例会,因而也被村干部亲切地称为“大厨书记”。6点40分左右,一盆蛋炒饭、几碟小菜刚上桌摆好,村干部们陆续到齐。趁着吃饭的工夫,孟凡余和大家聊起了工作。“俄罗斯那边的试验田收成不错。”专门往返俄罗斯的村干部李华回道:“是的,2000亩的小麦,没上化肥,亩产就有400斤。”“这样明年咱们扩大种植就很有信心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雨,咱们要抓紧时间收高粱啊。”原红桥村党支部书记顾正团笑着应道:“我们一定站好各自的岗。”“老书记、老主任们都是种田的‘老把式’,耕种、管理交给他们很放心。”孟凡余对记者解释道。7点30分,大家吃完早饭,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有班子有了战斗力,乡村振兴才能有成效。这么多年坚持‘早餐会’,我就是希望能把咱们班子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孟凡余说。“大厨书记”不仅烹饪美食有一手,更善于“腌制”年轻干部。今年3月,合肥市组织乡村干部到浙江湖州开展为期两周的跟班学习。孟凡余去了15天,扑下身子,学习研究当地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很受启发。回来后,他自掏腰包,把村里5名年轻干部也送去学习。“他们回来之后,每个人的工作作风都有很大改变。”年轻干部孟袁笑着说:“是的,几天的沉浸式体验,湖州干部‘倍速’的工作节奏以及沾满‘地气’的工作方式,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培训回村后,恰逢红桥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推进,孟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积极入户走访,对私搭乱建的村民进行耐心劝导,并主动帮助村民拆除违建、归置物品。这项矛盾多、任务重的工作,在孟袁“破冰”之下,得以稳步推进。“瞧见那个充满徽派韵味的建筑了吗?那也是咱们‘大厨书记’的培训‘套餐’。”孟袁指着远处的建筑对记者说。原来,孟凡余还瞄准了干部培训的赛道,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打造成安徽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目前,基地装修已进入尾声,即将投入使用。千万元收入行走在红桥村,平坦宽阔的马路纵横连通,道路两旁的大树渐染秋意,农趣满满的民宿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12年时间,灰头土脸的落后村蝶变为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除了孟凡余敢拼敢闯的“精准导航”,也少不了关键时刻的牺牲奉献。2012年12月20日是孟凡余上任的第一天,迎接他的却是一堆“白条”。时值年关,每天都有人到村委会讨债,村干部们只能把大门锁起来上班。“欠了那么多钱,群众怎么可能信任村干部?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这个钱我来出!”孟凡余二话不说,自己把村里欠的16万元旧债还上。2019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迁移散落田间地头的老坟是最紧迫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孟凡余以身作则,第一个把自家祖坟迁到了公墓。在孟书记的带动下,村干部、老党员们也纷纷带头迁坟,并到村民家中做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仅用45天就完成1200余座老坟的迁移任务。“以真心换真情”,在孟凡余的努力下,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红桥村的发展越来越好。2023年,红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18万元。红桥村一直践行“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治理、反哺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多项公益性活动和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村里80周岁以上老人,除了政府发放的福利外,红桥村也按1:1配套发放福利,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村里今年有11个人考上大学,有好几个还进了“985”高校。“其实,这些事是共产党员应该干的,是基层干部应该干的,我们就是要把一件件平凡小事做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福利。”孟凡余动情地说。责任编辑:俞玺勍 车婧总平台审核编辑:张健瑜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光明日报2023-12-18敦实的身材、黝黑的脸庞、淳朴的笑容,这是鲍卫忠给人的印象;承办802件执行案件,化解650件“钉子案”“骨头案”,为困难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款90余万元,这是鲍卫忠交出的答卷……鲍卫忠,生前系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一级法官。2021年10月21日,这位佤族汉子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去世,年仅45岁。巍峨的佤山,见证了鲍卫忠扎根祖国西南边陲,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信念与担当。磨案子一张桌子、两个文件柜……鲍卫忠生前的办公室有些“冷清”。矮柜上摞放着二三十个笔记本,随便打开一本,里面记录最多的是执行案件信息。鲍卫忠是土生土长的佤族干部。1997年,鲍卫忠进入沧源法院工作,圆了当一名人民法官的梦想。2015年,工作突出的鲍卫忠担任法院执行局局长。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为了一件标的额5000元的“小案子”,他曾先后6次赴现场办理,累计奔走400多公里。“干执行工作,就是人心换人心。”鲍卫忠有自己的“规矩”: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鲍卫忠都不穿制服、不开警车。“为何不亮明身份?”有的年轻干警不理解。鲍卫忠说:“老百姓看到警车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太好,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开展工作。”2020年,何某来到沧源法院,请求依法强制崔某、欧某履行68万多元的债务及利息,案件由鲍卫忠承办。无足额财产的两名被执行人找到鲍卫忠,请他帮忙跟何某协调用房屋抵债。可何某就是不松口。初次调解失败,鲍卫忠没有泄气。他督促崔某和欧某想办法履行,并多次和何某沟通。直到当年11月12日,案件终于和解结案。欧某说,在还款过程中,鲍卫忠还时常给自己打电话了解情况,让自己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对生活陷入困境的申请执行人,鲍卫忠积极为他们争取和办理司法救助,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90.97万元,为61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没有一万,那咱们就五百、一千地还”“就为这么点钱,我不想下次来把你带走”……多年来,鲍卫忠带着干警们“磨”掉650件“钉子案”“骨头案”,用心“磨”出一方和谐。解难题“给当事人垫执行款了?”在妻子周红的追问下,对一万元装修款的去向,鲍卫忠终于点头道出实情……原来,被执行人扎某因母亲生病花了不少钱,打工工资也未到手,而申请执行人又急需钱,鲍卫忠就垫付了尾款。法院进行电话回访时,扎某才知道这笔钱是鲍卫忠垫付的。得知鲍卫忠去世的消息,电话那头的扎某哽咽不已。在沧源法院,大部分执行案款数额不大,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用心用情,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鲍卫忠常跟同事这样讲。有一起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的土地纠纷案,鲍卫忠主动承办。第一次上门,吃闭门羹;第二次去,双方情绪激动,眼看就要打起来了。鲍卫忠马上站出来,一句“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的族训,让双方平静了下来。到了佤族“新米节”,他带上水酒、新米、稻穗到艾嘎家送祝福。终于,这起8年的争地纠纷被圆满化解。一头是申请执行人,一头是被执行人,就像天平的两端,鲍卫忠尽心竭力将司法温暖触及每一位当事人。被执行人陈某因工程材料款没还清,被起诉到法院,执行期限临近未交付案款,电话又打不通,鲍卫忠便到陈某家了解情况。刚进村,碰到陈某,便一路小跑跟过去。陈某以“今天是老人忌日,按习俗钱财不能外送”为理由,让改日再来,鲍卫忠一口答应。同事认为这是借口。鲍卫忠说,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第二天,陈某如数结清案款。重坚守“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入党申请书上的这段话,成为鲍卫忠一生的坚守。2003年,临沧市选拔百名年轻干部到100个自然村挂职锻炼,27岁的鲍卫忠名列其中。他来到糯良乡任副乡长,同时驻点坝尾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旧房改造是鲍卫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村民住的多是茅草房和油毛毡房,容易漏雨不说,火灾隐患也很大。改造旧房本是好事,但推进起来并不容易。“一遍不行就多去几遍,用佤语跟他们拉家常,老百姓最终都会理解。”鲍卫忠和村干部多次讨论,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200多户900多人的旧房改造工作终于完成。新问题又随之而来:盖新房需要运输材料,但没有路,鲍卫忠便跑县城协调运来水泥;几户人家面临拆迁,相关村民不同意,还对村干部破口大骂,鲍卫忠上门好言相劝……这些年,鲍卫忠缺席了很多与家人的团聚,唯一没有缺席的,是肩头那沉甸甸的使命。有张便利贴是鲍卫忠去世前几天贴上去的,上面写着“班莫村、执行救助”,还有一个大大的“急”字。原来,鲍卫忠在执行一起案件中发现,被执行人刚刑满释放,借住在亲戚家,又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拿不出十多万元的赔偿款,可申请执行人因伤残急需钱治病。于是,鲍卫忠决定立即申请执行救助。沧源法院执行干警陈美红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开车赶到班洪乡一个村小组,路上车辆右后轮爆胎。等赶到村小组,已经过了饭点,我们饿着肚子做当事人贫困情况的调查笔录,又前往村委会开相关证明。等回到法院,已经是晚上了……”发病当天,鲍卫忠还惦记着这桩案子。在他去世后一个月,5万元执行救助款终于到账了。“除了案件账,鲍卫忠还有本人民账,只要事情没有处理清楚、矛盾还没化解,就都记在这本账里,他为此奔波劳累。”一位律师这样评价。(记者靳昊 通讯员杨帆)责任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