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恩欲报,怨欲忘”。在宋朝,有个读书人叫杜衍,他十五岁的时候,哥哥很恶劣,用剑砍他的脑袋,他流了好几升的血,差点没命。可是后来他成为大官,不但没有记哥哥的怨,还帮哥哥的孩子读书,他对哥哥记恩忘怨。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互相包容。《弟子规》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兄弟有不对的,你不去劝他,他错了,我们也错了,没有尽这一份道义。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人叫陈世恩,他有个弟弟游手好闲,经常三更半夜才回家。哥哥很生气,拿他没办法,结果陈世恩就劝哥哥:“你别气了,这样伤身体,让我来等弟弟。”等到半夜,弟弟回来了,他没有跟弟弟计较,弟弟一进来,他亲自迎接,然后把门锁好,“弟弟,现在半夜比较冷,你穿这样够不够?肚子饿不饿?我去煮一碗面给你吃。”非常关心他。第一晚是这样,第二晚又等,第三晚又等,等了几天以后,弟弟不好意思了,就不敢再晚回来了。这是用关怀、耐心感化他的弟弟,这是互相包容的榜样。假如有些不愉快,要首先反省自己,有一句话叫“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其实痛苦跟快乐很可能都是一个心态、一念之间而已。有对夫妻,妻子给先生倒了一杯水,先生走过去的时候,不小心把这杯水弄倒了。这个太太马上说:“对不起,我没有把水放好。”先生说:“对不起,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把你的心意给搞砸了。”太太说:“来来,我再去倒一杯。”先生说:“我自己来,是我自己不小心的。”各自责,各自反省自己的不是,天清地宁。但是另外一户人家不是这样,先生把水给撞倒了,太太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先生说:“你倒杯水都不会放,还能干什么事情?”同样一杯水倒了,各相责,便天翻地覆。有没有可能因为一杯水跑去离婚?有没有可能?有,吵到最后没办法收拾,就变这样了。夫妻是这样,兄弟姐妹、家里人都是这样。有一个读书人叫缪彤,他们四兄弟住在一起。其他的兄弟吵着要分家,要争财产,他没有责怪他们,自己关起门来自责,“我读了这么多圣贤书,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感化。”他就自己打自己。他兄弟还有那些弟媳看到了,良心发现,就很惭愧,跪下来给他道歉。他没去指责人,反省自己,用德行感化对方。只在一念之间,你是反省自己,还是指责别人呢?最后,兄弟是手足,不要听到人家一些谗言,就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身边有人说:“你哥哥这样很过分,你要跟他吵,你要跟他争。”讲这种话就不对了。宋朝周文灿的哥哥住在他们家,经常喝酒,还打他。他的邻居说:“你哥哥太过分了,住你们家,喝酒你拿钱,回来还打你。”结果文灿说:“你们不要讲我哥哥的坏话,不要破坏我们兄弟的感情。”哥哥酒醒后,一听,真的很惭愧。这是兄弟之间相处,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态度。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5月29日

我有位同学,胆囊里生了结石,痛得不行,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要做手术。我听她说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的吃惊,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得这么重的病。老师在课堂上曾说过,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习气,就会得什么样的病。想想这位同学,做什么事情总要分清是非对错,非黑即白。曾经的我也认可这种观念,你错了,我就要说你,我对了,你就要听我的。可是学习传统文化以后,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全在我们的心念上。同样一件事,心念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就不一样。老师说,用善心做的事才是善事,所以好坏全在心念,而不在于“我的”评判标准。     我们评判别人对与错的同时,实际就是做比较,这个比较不是依圣贤经典为标准,而是是否符合我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周围的人事物不符合我的标准时,我就会认为他错了;反之,认为他是对的。我和那位同学一样,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生活中的每件事,自己也因此生了无尽的烦恼。现在知道,自己以前的标准是错的,心念也错了。   老师一直在讲“和”,第一个就是要和自己合,改变心念,放下坚固的执着,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坚固的执着就是坚固的自私自利,放下自我,才能真正敞开心扉,接纳、包容他人,学会去爱。   和家人相处也是这样,自己经常在和家人相处的时候,明明之前想的很好,但一住到一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来,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心不能完全真正的去爱他们,恭敬他们,就像爱自己身体一样。老师曾举例:所有的人和我们都是一体,就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我们会去计较你多拿了东西,我少拿了东西,你拿的沉了,我拿的轻了吗?不会的,真正的一体就是关爱、体谅、心疼,对方的毛病不放心上。无论对方吃饭多大声儿,关门有多响,脑子有多笨,我们都不会计较,只会去关爱和心疼他。老师讲“和”是什么?就是打开心胸,放下执着,真正的去爱他人,随顺他人。   跟老师学习,深切的体会到《弟子规》和《一日常规》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从心念上转不过来,还要从事上改。那么《弟子规》和《一日常规》就是我们行为、言语的标准。   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按照这两本儿书的内容去做就可以了。先在事上约束自己,事上养成恭敬、谨慎、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心念自然是慈悲和仁爱的。我发愿一定听老师的话,踏踏实实的学习落实《弟子规》、《一日常规》。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等线; mso-ascii-font-family:等线;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等线;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等线;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Summer
05月29日
“到明年”,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开始改起,“明年”就是隔年,三十六岁。‘礼部考科举”,礼部是教育部,他参加礼部科举考试。“孔先生算该第三”,孔先生已经帮他算好了,考第三名。“忽考第一,其言不验”,他忽然考了第一,孔先生的话已经不准了,命运改变了,信心就足。“而秋闱中式矣”,秋天参与举人的考试,也考中了。举人一般是省里的考试,进士是全国的考试,就是又高一层的功名。但是考上举人就可以分配当公务员,当官。 虽然了凡先生已经改变了命运,可是他很可贵在哪里?他还是觉得自己很不足,我们从这一段话就看到他在反省。人要不自欺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提升。“然行义未纯”,自己的善行、义举还没有非常真诚。“未纯”,就是念头里还夹杂很多不好的想法。“我这样做真的会得好报吗?”可能还会夹杂着怀疑或者不愿意去付出,还在那里跟本来的习惯拔河,所以叫“未纯”,还没到纯一真诚。“检身多误”,他检点自己的行为,还有很多过失,“误”就是过失的意思。哪些过失?“或见善而行之不勇”,做善事的时候不是很尽心尽力、见义勇为,可能还是私心太重,去助人不是很自然。“或救人而心常自疑”,要去救人、帮助人的时候,心里面常常还有一些疑虑,“我这样去帮助人会不会被人家说闲话?”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的功德非常大。在佛陀时代,有一个村落发生大火,火势非常凶猛,一村的人刚好在聚会,眼看很多人就要葬身在火海里面,突然有人说,佛陀就在附近,我们赶紧祈求佛陀来救我们。佛菩萨已经契入同体大悲,任何人有苦难他们都能感受到,都能去帮助。 “同体”就是一体,举个例子,这个身体是一体,请问大家,你把一根头发拉起来,你的脚知不知道?知道。因为同体不可分,所以契入同体的人,众生的苦他都可以感觉到,而且帮助你不会谈条件。请问你的左手帮你的右手抓过几次痒?你记不记得?同体是不计较,自自然然的。我再请问你,借给隔壁同事几次钱你知不知道?知道,还没还呢,记得很清楚。因为你跟他分得很清楚,“我”跟“他”,所以都记得。请问妈妈记不记得她拿多少钱给儿子?她做了多少次饭给儿子吃?你有没有遇过哪个妈妈说:“我煮了三千两百二十一顿给你吃了,你要还给我。”那是她的骨肉,同体不可分。 所以这些圣人的境界、行持,我们不可以自己做不到就怀疑他们的能力。“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君子自己做不到的事别人做得到,他会非常佩服、敬畏这个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他自己做不到,他就不相信其他人做得到,不相信更高境界的生命做得到。这个疑就是严重的习气,就对人产生障碍了,这些经教都不相信了。 我们很有福气,很多圣贤人给我们表演出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不识字,可是你看,他真正放下分别、执着,放下妄想,性德恢复。《六祖坛经》就是他讲出来的道理,那都是高度智慧。我们讲到这里,有没有人马上起一个念头:“真的吗?我看那是神话,是传说吧?”你看,不信人。这是从唐朝传下来的经典,我们中国有两部儒家都要读的佛家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都很熟的。所以不要有这些疑虑。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5月29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回顾过往,我总是不自觉地将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归咎于是他人的问题,完全看不见别人身上的优点,无论是工作中的摩擦,还是家庭里的矛盾,第一反应永远是抱怨对方不是。直到跟随康老师系统学习《了凡四训》,并养成每日反省的习惯后,我才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这种思维习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就拿早上喊孩子起床来说吧,面对赖床不起的大儿子,即便我反复告诫自己要冷静,可当我喊呀,喊呀,他就是不起,完全都没反应时,我带着怨气的话就会脱口而出了:"你再不起就别上学了!""明天自己想办法,我再也不管你了"。明知不该说,却又忍不住。不仅伤害了孩子,也让我陷入更深的自责。更糟糕的是,哪怕孩子最终不情愿地起了床,我的心情也已经完全被负面情绪所笼罩。而面对主动起床的二儿子,我也没能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看到他起床后一会儿无聊地抠弄手指,一会儿懒散地躺在床上,没有立刻开始读书学习,我的耐心也瞬间消失殆尽:"起来不做该做的事,起来有什么用?"孩子面对严厉的指责,一脸的委屈与迷茫,我心里虽有一丝不忍,可那根深蒂固的挑剔心态,还是让我无法及时收回伤人的话语。细想起来,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身边的人,习惯用放大镜审视他人的缺点,并将不足无限放大,直至完全遮盖住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就像面对丈夫偶尔的粗心大意,同事工作中的小失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挑剔和指责。这种偏执的思维方式,不仅让我与身边的人渐行渐远,更让自己陷入了消极、抱怨与痛苦的恶性循环。长期被负面情绪包裹的我,整个人变得越来越压抑。甚至自己都很讨厌充满怨气的自己,想要改变却又屡屡失败,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让我陷入深深的苦恼。幸运的是,在康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渐明白,改变的关键不在于要求别人,而在于修正自己。虽然目前的我,还无法完全做到不挑剔、不抱怨,但这份认知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我深知,唯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在自省中不断修正自己,才能真正拥抱幸福的生活。感恩今生有幸遇到老师,跟随老师学习让我得以一点点看清真实的自己,开始真正走向改变命运的道路!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5月29日
 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的抱怨心特别重。老师告诉我们,爱抱怨说明嗔恨心重,这样的恶心恶念足以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恶果。学习让我明白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在我们的真心还没有恢复之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来到身边,帮助我们改过学习,是他们照见了我们的缺点、过失,甚至有人冒着很大的风险来提醒帮助我、成就我。如果没有他的提醒,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的过失,更不会有改过修行的机会。所以感恩一切!当遇到不好的境缘时,我就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太较真,不要生气抱怨,告诉自己一定要认清楚,他是来帮助我成就的。最近发现孩子总是喜欢支使别人,比如取个东西、倒杯水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孩子不愿自己去做,总想让别人帮她,起初自己会抱怨孩子,觉得她太懒,还严厉的告诉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动手,不能去麻烦别人。后来想到老师的教诲: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定要反省自己,而不是抱怨孩子。通过自我反思,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就喜欢支使别人,每次长辈让我做什么事情,或者自己需要什么物品,总是懒得去做,就会随口叫弟弟妹妹们帮忙。直到现在,自己也会时不时以忙为借口,坐在那里发号指令支使先生或孩子干这干那。因为这件事情早已习以为常,所以如果不是孩子给我表演,爱支使别人,这个习气毛病早就被自己忽略,甚至遗忘了。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他们的出现一定为了告诉我们或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我们要感恩。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道理虽然摆在这里,当真正遇到不好的人事环境时,自己还是会忍不住生气抱怨,这是因为自己的真心被掩盖,看不清事实真相,所以常常迷惑颠倒、认假为真。如果我们能真正明理,认清事实真相,便不会再轻易动怒抱怨,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感恩,对万事万物的感恩。相信如果我们用一颗感恩之心对待生活,一切都将是美好的呈现!
发布者:Summer
05月29日
尊敬的二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好!本周的学习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最大的问题——习惯挑剔他人毛病。过去几年,我总是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身边人,尤其是对小儿子,常常揪着他的缺点不放。这种态度不仅没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引发了他的反感与抵触。今天早晨,孙老师在视频会议中分享的做法点醒了我:给调皮的孩子一个真诚的拥抱,能让孩子的心瞬间软化。我这才明白,一直以来,我满心抱怨与挑剔,用“完美”的标尺衡量孩子,却从未以身作则反思自己,难怪亲子关系如此紧张。表面上,我每天坚持早起学习,认真听课、写分享,甚至常把“严于律己”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我只是用所学知识去审视他人,却始终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不过是拿着镜子照别人的缺点,却从未真正反省自身,没有对自己“痛下狠手”,又怎能真正从学习中受益呢?再看自己的身体状况,长期以怨怼、自私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仅伤害了身边的人,也在无形中损耗了自己的健康。心明老师说:放下当下的对与错,在生活中发现并改正自身过错,一切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我在改过的路上屡屡受挫。即便意识到问题,也常常半途而废,一遇到琐事或他人影响,就轻易放弃坚持,说到底,还是对自己不够严格,过于在乎个人感受。周老师分享的一切吉凶祸福皆由心生,心善则境缘变好”,让我深受触动。课堂上,老师“对着镜子责骂、敲打自己,唤醒羞耻感”的改过方法,我尝试了两天,却因五一假期事务繁杂而中断。这种懈怠让我羞愧不已,也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改正过错、积累福报。看到各位老师在分享中展现的成长与进步,我更加警醒:唯有按照经典和老师的教诲,踏实反省、认真改过,才能不辜负师长的教导。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感恩二位校长的慈悲教诲,感恩各位老师的真诚分享!以上是我的反思与感悟,如有不妥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发布者:Summer
05月29日
这一周,对我而言,既短暂,又漫长。我去参加了会员大会,结束后又赶回来上课,周末还与班里的老师们一起开了视频会议。短短的七天时间,可经历的这些事情却让我感觉度过了好长时间。尤其是在学校基地和老师们相聚的短短两天,那温暖的场景与谆谆教诲,在我脑海中反复浮现,让我细细回味了整整一周。至今,老师们给予我的关爱与温暖,仍在心间流淌。在基地,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一定要坚持学习,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改过。不改过,心念无法转变,命运也难以改变。如果我们用善心、爱心去读经,去学习,会很快取得成就;如果我们不改过,学习什么经典都不得利益,所以改过至关重要。回顾过往,我意识到自己在改过方面多是敷衍了事,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虽然嘴上说着忏悔,说着要改过,但行动上却收效甚微。就拿看手机这件事来说,我无数次因沉迷小视频和无用APP而自责,删除后又重新下载,如此反复多年。去年,我曾下定决心,坚持了三个月不看手机视频,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但是这次从基地学习归来,我深刻认识到,连这个毛病都戒不掉,真正的大过错更无力对治。因此下定决心必须戒掉这个毛病。起初我仍像以往那样敷衍,效果不佳。这时,老师的话在耳边响起:“你不惩罚自己,怎么能有耻心呢!”于是,我按老师传授的方法,狠狠的惩罚自己。真心不出来,决不罢手,当到第七次的时候,我嚎啕大哭,羞耻心一下就出来了。那一刻我发愿,除了工作和生活必需,绝不再浏览无关内容。自那天以后,我始终坚守承诺,抵住了手机的诱惑。此外,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比如《一日常规》和《弟子规》本该是我的行为准则,可我却常常随性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比如穿衬衣的时候,我为了显得脖子长一些,总不扣衬衣的第一颗纽扣。在基地看到老师们的时候,发现所有老师的扣子都扣的整整齐齐。我才明白,《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看似小事,但却是心念上的大事。反映出了我内心的散漫。这些细节,都是需要我用心体会和改正的地方。在学校基地,两位校长的大爱与慈悲深深触动了我。听闻王校长经常因为老师们改过改的太慢而落泪,听闻康校长也经常因为这些问题孩子和家庭而忧心难过,这让我不禁跟着落泪,真切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曾经我不理解妈妈老让我吃肉、吃鸡蛋,心里特别的抗拒。这次妈妈劝我:“你吃点儿鸡蛋吧,要不身体营养跟不上”。我就一下理解妈妈的心,妈妈和老师的心是一样的,都是真心实意的为我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和老师,再也不会有人如此真心待我。这份恩情,唯有努力改过、勤奋学习,方能报答。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我会将这份感恩化作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在改过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者:Summer
05月29日
今天早晨起床晚了,特别惭愧。回想这一周的学习,真是不够积极,总是有懒惰懈怠的心。以现在这样的状态,这样学下去,自己能学好吗?不做一个让别人受益的人,就是自欺欺人,不能再这样了。老师反复地讲,学习要落实在改过上,态度要老实、听话。这两点自己都没做好。反思自己学习、改过老是存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做得差不多了,丈夫对我还挺满意,孩子也差不多就行了,没有认真,恭敬,严格的要求自己。心思不细腻,感知能力差,看不到他人的需求。上次去参加会员大会,王校长强调说,有的时候人很傻,一直在做掩耳盗铃的事。自己不就是那个掩耳盗铃的人吗?比如立志不看手机,但是真的没看吗?没看手机视频,依旧喜欢用手机购物;晚上躺在床上,丈夫看手机的时候,自己还会竖着耳朵听。所以,这颗心不是真正地安分,还是贪爱五欲六尘的这些事情,所以学习、改过就有懈怠之心。上午与丈夫、孩子一起去清河边散步,路上都是健身和散步的人。走着走着,突然看到路边有五六只死老鼠,一看就是被人毒死扔在路边的。自己就想找个工具把老鼠埋起来,省的污染空气散发臭味。丈夫就不同意,说:"你不准埋死老鼠,会传染病毒的,而且你又没有工具,拿手埋啊?"。自己看了看边上有树枝,但丈夫又说:"你快离远点,不准靠近啊"。要是以前,自己肯定会反驳丈夫,我就要把它们埋上,我这是做好事,给家人积德,怎么还不领情呢!今天就没有和丈夫争执,随顺他。心想如果今天我当他的面埋老鼠,肯定会引起他的反感,甚至是争吵。回家后他还会因这事生恶心恶念,促成丈夫种恶果,与其这样,不如等他上班的时候,自己拿工具、戴口罩再来埋。丈夫也是一片好心,老师说,我们看一件事不能看表面,要看他的发心。今天自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特别地感恩老师。自己越学习,越体会到老师的话真是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让家人之间、朋友之间更加和谐。学生前几年学习还觉得学得都是理论,不会用在生活里。现在随着学习,慢慢的发现在生活中,不经意之间,也会记着一两句老师的教诲了。无比感恩老师!老师说《弟子规》《一日常规》里的小事是很容易做到的。不容易的是我们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每天、每时、每刻都能够做到一日常规,这颗心要持久。学生要向老师一样,改正自己的习气,能够恒常地保持恭敬之心。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感恩老师慈悲教诲,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者:Summer
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