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在想办汉学院,这是好事情。汉学院里头内容是什么?就是儒释道。好事!要培养儒释道的传人,要培养儒释道的专家学者,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不但中国国家复兴,世界会走向大同,会走向和平。今天科学技术发达,能有三、五十个老师,每天利用卫星电视、网际网路教学,全世界人都受惠。能有这么一个汉学院,里面这些专家学者深入经藏,深入不是门门都深入,那入不了的,一门。学很多门都是浮,漂浮,心不专;学一样,一生专攻一样,成为一种学术的专家,一部书。从哪里下手?从《群书治要》下手,《群书治要》的原典有六十五种,六十五种里头选一种,这是儒家的,也有道家的,这里头选的有老庄的,有道家的。 如果汉学院真的开张了,有人邀我去担任教授,教授比较难,为什么?儒释道现在都没有人才了,要培养。所以,汉学院首先要招的不是学生,要招研究员。我提供学习的环境,提供安定舒适的生活,让他在这个学院住十年,专门研究一部书,十年之后,他就是全世界顶尖的汉学家。 唯有知恩他才会报恩,现在人不知恩,所以他不懂得报恩是应当的。为什么不知恩?没有人跟他说。头一个父母之恩,没人给他讲,儿子跟父母常常作对,没有人教。学生跟老师,老师给我们法身慧命,恩德等同父母。不知道报恩,所以就没有好老师;不知道孝顺父母,所以也就没有好父母,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孩子从小什么都没学到。他学的是什么?现在的小孩,每天不离电视、不离网路。网路跟电视教他什么?教他杀盗淫妄。他本性是善的,没有人教他,接受到的全是负面的,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负面,他全都学会了。从小学会,根深蒂固,长大不容易改。但是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传统教育论坛在中国各地展开,确实救了不少青少年。他们接受这个论坛的教育,才知道人生在世要应该孝顺父母,应该要尊重老师、要尊重长辈,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中国千万年前,祖宗世世代代的教后代,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把这四科总结就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做到,那就是圣贤君子,标准的中国人,接受标准的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是圣贤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圣贤君子,所以它的社会长治久安,跟外国不一样。外国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外国的学校。维系社会的,维系社会安全他们有宗教教育,所以外国非常重视宗教。为什么?没有宗教,伦理、道德、因果就没有了,社会会乱。他们只有科学技术的教育,现在科学进步,人登陆月球了,人要向太空去发展,宣布上帝已经死亡。宗教没有了,社会问题出来了,怎么办?所以要求助于中国。这个里面也有困难,中国人回头,他们就相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信心。如果中国人不知道回头,外国人看,你们都说中国东西好,好,他为什么自己不要?他还到我们这里来学习,要到外国学习,这么说起来还是外国的好。所以,必须中国恢复伦理道德,恢复传统教育,世界才有救。 今天你要去问,这个世界还会不会有和平?没有人有信心,我遇到的很多,都是垂头丧气。怎么办?我们也非常的幸运,找到了《群书治要》。我非常感谢替我找到这本书的同学,我只是在网路上说有这种书,我没见到过,居然有同学真的找到了。寄给我看,找到两部,送给我。我一看,两部都是商务印书馆在民国初年印的,八、九十年以前。纸张都脆了,还好这个书没有人读过,是新书,没有折叠的痕迹,字非常完整。我如获至宝,想了多少年,终于想到了。我赶快送给世界书局,因为九十年了,没有版权了,我交给世界书局总经理,印一万套,分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去收藏,这个书就不会失传了。它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年,唐朝亡国之后,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的留学生把它带到日本去了。那个时候没有印刷,印刷术是宋朝发明的,没有印刷术,全是手写的本子,所以分量不多。在日本也盛行了一千年,日本的帝王、这些大臣对于这部书非常重视,在日本也起了太平盛世的作用。四百年前,西方科学开始了,首先传到日本,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看得比较淡薄了,一味追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两百年前传到中国,从日本传过来的,所以日本比我们早两百年,我们比日本受西方的文化晚两百年 。《群书治要》里头以孔孟学说为主,除孔孟之外,诸子百家,有经有史,确实博大精深,是《四库》精华之精华,真管用。最迫切的是要培养老师,培养《群书治要》的老师,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各地的汉学院,我知道了,都劝他们把研究的课程,首先这个十年,完全用在《群书治要》它的原书六十五种。假如有六十五个人,每个人专攻一样,或者二、三个人专攻一部,十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就有一套活的《群书治要》的老师,个个都是专家学者。他们这些人利用网路、利用电视,每天讲这部书,讲得清楚,讲得透彻,讲得明白,让全世界人都听到,这个世界太平了,什么问题都化解了。 所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外国人都担心,怕中国崛起要复仇。他们过去欺负中国人,现在害怕了,要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我告诉他们,中国的兴起,不是军事,不是武力,也不会报仇,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中国《群书治要》的世纪。你们把《群书治要》翻成全世界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字,在全球流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会带给世界永续的安全、和谐,真正是地球上的大同之治。我们现在看到领导人他的一些言论、他所作所为,我们把《群书治要》打开,像不像他认真在落实《群书治要》?好事!我们现在想到的是怎样赶快培训一些《群书治要》的专业老师,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汉学院这个名称好,因为它包括儒释道。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作者:王少群 王俐苹)夜幕降临,长白人民法庭仍灯火通明,法官、书记员、司法警察悉数到场。大家不禁关注起来:如此情形,究竟为哪般?经了解,原来是正在审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该案一方当事人常年在国外打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请假十分困难,夫妻双方已近四年未能见面也未能有效的沟通。承办法官考虑到一方当事人的特殊情况,为了便于双方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同时给夫妻二人创造一次“当面”交流的机会。法官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诉讼等待焦虑,放弃休息时间,选择在下班时间开庭,耐心细致做工作,促使矛盾及时化解。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使用云间办案系统进行在线庭审并将开庭时间定在夜间21时至23时。该案以视频和现场交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审理,经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庭审,经过双方当事人充分的陈述、举证、辩论和承办法官的调解以及释法明理,最终双方均接受了再给彼此一年的时间,充分考虑沟通后再行决定是否离婚的处理方式。庭审结束后,已近凌晨,虽然身体已经极度疲惫,但因成功的给双方当事人创造了一次“当面”沟通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夫妻二人直面婚姻困境,大家仍然觉得充满干劲儿。近年来,长白县人民法院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实践活动,利用休息时间办理案件,发挥“智慧法院”庭审便于当事人远程开庭,采用电子送达等便民方式送达文书。充分发挥“比学赶超”的精神,将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卷”起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难而却步,从点滴小事入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动人民法院为民司法水平全面提升。
发布者:清风在线
2022年08月04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赏析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的地方。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了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两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这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代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接如水”。《庄子》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做“君子之交淡若水”。都表达了古人对于五伦关系中“朋友”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今天的故事,是《古文观止》所选编的《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听完这个故事后,相信每个人都对“君子之交”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认识。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二年),晋国执政的范宣子,因为听信谗言而放逐他的外孙栾盈。栾盈于是逃到楚国,范宣子却杀了栾盈同党羊舌虎等十人,晋国大夫叔向为羊舌虎之兄,因受牵连而遭囚禁。有人对叔向说:“您遭受到被判罪的下场,这恐怕是您不够聪明的缘故吧?”叔向说:“和那些死的和逃的人相比呢?《诗经》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意思是‘自在逍遥啊,姑且过日子’),这就是聪明啊!”晋国大夫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替您去求情。”叔向沉默而不答。乐王鲋离去,叔向也不拜送。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埋怨叔向的,说:“乐王鲋愿意替您去求情,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叔向却说:“一定要祁大夫替我求情才行。”叔向的老家臣听了,也劝叔向说:“乐王鲋对国君说的话,国君都会听,他要替您去求情,您却不答应;这是祁大夫做不到的,您却说一定要他去求情才行,这是为什么啊?”叔向说:“乐王鲋是一个顺从君王的人,怎能办得到呢?祁大夫举荐人才时,不避外人、仇人,也不避族人、亲人,难道会单单不管我吗?《诗经》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意思是正直的德行,四方都顺从),祁大夫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啊!”果不其然,后来晋候问乐王鲋叔向是否有罪时,乐王鲋回答说:“叔向爱护他的弟弟羊舌虎,大概有通谋吧。”这时祁奚已经告老退休了,听到这件事,立刻乘坐驿车去见范宣子,说:“《诗经》上说:‘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意思是赐我恩惠无穷尽,子孙永远保持它)。《尚书》上也说:‘圣有谟勋,明征定保’(意思是圣哲谋略兼训诲,应当相信维护他)。说到谋略少有过失、教诲不会倦怠,叔向就是具备这种品行的人。叔向是能够使国家社稷安定的贤人,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罪都还应该宽免,以鼓励有能力的人。现在竟然不赦免他,而遗弃社稷之臣,这不是令人困惑的吗?历史上,舜虽杀了鲧而起用他的儿子禹;伊尹曾放逐荒淫的太甲,太甲悔过而使之复位,仍旧用伊尹为相,始终没有怨恨;管叔、蔡叔为周公兄弟,作乱被杀,周公依然可以辅佐成王。为什么要为了羊舌虎而舍弃一个社稷之臣呢?您做善事,谁敢不努力效法而拥戴您呢?何必多杀人呢?”范宣子听了很高兴,就和祁奚一起坐车,去向晋侯报告,赦免了叔向。然而,祁奚没见叔向一面就回去了,叔向也没向祁奚谢恩就上朝去了。故事的最后,为何祁奚没见叔向一面就回去了,而叔向也没向祁奚表达谢意就上朝去了?正是对这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好诠释。祁奚虽倾力相救,却不图回报;而叔向亦深知祁奚爱惜贤才的厚德。两位都是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贤臣,一心为国效力,而非在意个人恩情得失,虽淡如水,却显真义。然而,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也并非偶然。叔向面对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非但不惊不怖,反而从容自在,乐天知命。叔向的冷静更表现在他能慧眼观人,当大家都觉得乐王鲋是解救他的最佳人选时,他却深信只有祁奚才能帮得了他。而后来乐王鲋的落井下石,正应验了叔向的判断,乐王鲋的虚伪狭隘与祁奚的真诚恢廓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祁奚对范宣子的劝说也很有说服力。他引用《诗经》和《尚书》,以史实为证,来说明父子、君臣、兄弟,罪不应相及的道理,希望范宣子为善救贤。而范宣子,虽然为了平定内乱而株连过多,可面对德高望重的贤臣祁奚,也能听其劝谏,悬崖勒马,解救了叔向。此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又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文观止祁奚请免叔向《左传》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晋候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与;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来源:智慧慈光工作室 慈光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基本区分: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丞相”解释“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称为相。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宰相”解释"宰相”则并不是我们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长官,通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的丞相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结论可见,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宰相则是指最高的行政长官。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丞相和宰相区别并不大,以至于经常被混用。【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0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02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活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03越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04评剧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评剧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代表剧目:《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等。05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等。06川剧川剧俗称川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白蛇传》等。07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有时演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等。08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等。09秦腔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代表剧目:《三滴血》《后三对》等。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状元”溯源现在每年高考之后,各省都会有文理科高考状元出现。那么,“状元”这个词是如何来的呢?在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是由礼部负责的,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按规定要事先向礼部投递一份状子,上面标明自己的名字、籍贯等相关信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考生档案。考后发榜时,礼部会将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写状,也就是写在榜单上公布出来,名字写在状首的人被称为状头,因为“头”与“元”同义,都是“首、第一”的意思,所以又称状元。历史沿革在唐代,殿试并不经常举行,再加上一般省试与殿试的名次也一致,所以省元与状元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宋太祖时期,为革除礼部考官舞弊之风,开始实行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礼部选中的考生并重新确定考生的名次,并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有了殿试之后,殿试的名次,并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有了殿试之后,殿试的名次与省试的名次经常不一致,后来就把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所以状元也称殿元;而把省试的第一名称为省元,开始有了省元与状元的分别。所以从宋代起,状元正式成为殿试第一名的称谓,并一直为元、明、清所延用。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二月,唐高祖李渊为了维护大唐的统治,下诏开科取士,广纳天下才士,于是就在京城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高祖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并加以完善。孙伏伽在众多士子中名列甲榜第一名,一举夺魁,状元及第,成为了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名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名状元,史料《武城史志办》对此也有相关记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刘春霖(1872—1944)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他中状元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一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拔河”解解拔河在唐代之前不叫“拔河”,而是叫“牵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与越国经常发生水战,人们发明一种叫“钩强”的工具,可以在战争时把对方的船只拖住或推开。平时为了训练士兵的这项技能,军队里准备了一条粗大的竹索,把士兵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拉竹索的一端,互相较力。后来,这种活动才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游戏。拔河用的绳索由原来的竹索改用四五十丈长的大麻绳,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为“拔河”古代拔河与现在的拔河稍微有些区别。古代拔河用的绳索两头系着数百条小绳套,拔河的人把绳套挂在胸前,就像纤夫拉纤一样把绳子使劲往自己的方向拉,而现在的拔河直接用手来拉。古代拔河有时场面很大,唐玄宗在皇宫里举行的一场拔河比赛,参观者还有来自周边国家的外交使节。比赛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当时观看比赛的匈奴使节当场就吓得把筷子掉到了地上。拔河的意义拔河在古代不光是一种娱乐游戏,它还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拔河游戏在唐代军队中继续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广泛开展。唐以后,拔河在民间广为流行,但参加者一般只是十几人或几十人为一对,再也没有像大唐盛世那样多达千人的大型拔河比赛了。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