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人物小传  马德静,1931年出生,云南腾冲腾越街道下绮罗社区绮罗图书馆志愿者。1951年至1987年,马德静辗转云南多个边远山区任教。1987年退休后,主动报名到绮罗图书馆当志愿者。她筹集资金重建新馆,承担了图书馆的购书、整理、编号、上架、借阅等工作,30多年义务值守。2015年11月,绮罗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年会组委会评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褪色的木窗框,古朴的书架。一双颤颤巍巍的手从整齐有序的书籍中取出一本,轻轻打开书页,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老人名叫马德静,是云南腾冲腾越街道下绮罗社区绮罗图书馆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建馆上百年,藏书数万册,在云南腾冲,有这样一个乡村图书馆。薪火传承,绮罗图书馆一直保留着吸纳退休人员提供志愿服务的传统。  购买图书、整理分类、管理古籍、登记借阅……今年91岁的马德静,已经为图书馆义务服务了35年。“我有两个家,一个是住了60年的老房子,另一个就是这里。”马德静说。   “一定要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能让人们多读书”   与图书馆结缘,可以追溯到马德静的儿童时期。  1931年12月,马德静出生于云南腾冲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马寿山,就是绮罗图书馆的创建人之一。1919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火种播撒到云南腾冲。在当地一些新文化运动先锋和社会人士的倡建下,绮罗图书馆诞生了。  踩在木地板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翻阅一本本最新的书籍报刊,儿时在图书馆的快乐时光一直印刻在马德静的回忆里。“那时候,图书馆就有了脚踏风琴、油印机、动植物标本等,都可以供读者参观和使用。”马德静说,“社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能让人们多读书。”  1951年,马德静来到云南边远农村,辗转多地任教。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马德静就在放学后帮他们补课;有的学生读不起书,马德静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书和学习用品。  1987年,马德静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但她没有选择在家休息,而是主动报名到绮罗图书馆当起了志愿者。彼时的绮罗图书馆,已不能容纳日益增多的藏书,也无法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建设新馆迫在眉睫。  为了筹措资金,马德静四处奔走,牵头印制了500多封信,寄给相关部门和关心家乡事业的人士。不久以后,捐款、书籍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图书馆新楼建设得以迅速启动。  建设期间,马德静不怕苦不怕累,严格把关工程质量,“直到新馆建成那一天,我的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书的捐书……村民们争先恐后,不计回报。如今,图书馆外的一块石碑上刻着重建图书馆的捐资明细。“有一位卖菜的老奶奶,那天早上挑着一担子菜,卖了8角8分钱,最后全部捐给了图书馆。”马德静回忆说,“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就是为了告诉后人,绮罗的乡亲们对读书有多么重视!”   “我要为家乡多做贡献,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   图书馆内,有一面照片墙颇为引人注目,上面是为图书馆的建立、重建、管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和社会人士。马德静经常饱含深情地看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是图书馆多年来发展的见证。  绮罗图书馆现有藏书3万余册,每年接待读者6000余人次。从1919年成立以来,就一直保留着由志愿者进行管理的传统。据统计,从1990年新馆建成以来,先后有70多位退休老人参与了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而马德静已经在图书馆默默奉献了35年。  不论晴雨寒暑,每天早上,马德静总是第一个到达图书馆,把图书整理好,把阅读室打扫干净,就连院中的花花草草都被马德静照顾得充满生机。村民们都说,绮罗图书馆之所以有这么好的阅读环境,跟马德静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30多年来,马德静先后担任了三任副馆长兼出纳,承担了图书馆的购书、整理、编号、上架等工作。马德静刚到图书馆时,馆里的图书目录管理比较混乱,村民们想借一本书,光是找书就要花上很长时间。  为了让图书管理更规范,马德静专门跑到县图书馆学习。分类管理、粘贴标签……马德静掌握图书管理方法后,马上回到绮罗图书馆进行分类整理工作。明晰的分类标注,工整的标签誊写,图书经重新整理上架后,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和学生们借书方便多了。  图书馆中有不少珍贵古籍,马德静经常检查、晾晒,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本珍贵古籍。  在马德静的动员下,丈夫段德也来到图书馆当起了志愿者,一起提供志愿服务,一起捐资助学。对于夫妻俩的付出,村民们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在马德静的带动下,不少人都加入了图书馆志愿服务团队。“在我有生之年,我要为家乡多做贡献,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马德静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静静地、认真地读上一本书”   “你看这本作文书,教人写人写事写物,你们要跟着学,争取把文章写得更清楚、更好……”走进图书馆,马德静正认真地给孩子们讲解书籍。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绮罗图书馆里,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字写得很好看,笑起来和蔼可亲。  每次遇到学生来借书,马德静在借阅登记后,总会给孩子们传授一些读书的“小秘诀”。“推荐合适的书籍给孩子们,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籍的海洋中快乐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德静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喜欢朗朗的读书声、开心的欢笑声。桃李满天下的她,最大的学生已有70多岁,而如今来图书馆看书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刚上小学一年级。  “造福乡邦”。在图书馆门口,一块牌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能传承百年,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过去在农村,人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但在绮罗,村民们可以接触、阅读到各类图书报刊。”马德静深深地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这也让她找到了人生方向,并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以前,村民李宗一直想搞种植业,在电脑、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很难学到种植技术。绮罗图书馆中的一本《樱桃种植技术与管理》成为“及时雨”。樱桃如何栽种,种植时间、生长习性如何,从最开始的试验到后面连片的樱桃林,绮罗图书馆的这本书给了李宗很大的帮助。  现在,以绮罗图书馆为依托,当地成立了下绮罗社区启智老年服务队,以马德静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工作室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每到节假日,图书馆就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阅读学习平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静静地、认真地读上一本书。”马德静说。   ■记者手记  传递绵绵不绝的文化力量  初到下绮罗,让人惊叹,小乡村里居然有一个历史悠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历经百年,村庄几度变迁,这座乡村图书馆依然屹立,代代不息。  这与当地村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密不可分。为了建设图书馆新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图书馆门前的石碑上,记录着捐资修建的人,有爱国华侨10万元的爱心捐赠,也有村民几毛几元的点滴付出。无分老幼,村民们一代又一代地接力守护着图书馆,不要任何报酬。在图书馆的志愿者名录中,有夫妻、有父子、有兄妹。绮罗图书馆能够延续至今,仍旧发挥着教化乡梓的作用,与他们的付出密不可分。  从诞生之初,绮罗图书馆就成了当地百姓接受新思想、汲取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今更成为村民们重要的文化家园。让书香延续下去,就是马德静的愿望与使命,更传递着绵绵不绝的文化力量。(本报记者  李茂颖)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善恶不能抵消,就像种子。譬如说古代有个公案,有个老和尚他就教小沙弥,他说这里有一包种子,这包种子就是我们讲荆棘的种子,这两片土地,你把这个种子撒下去。其中有一片土地,你给它灌溉、浇水,另一块土地,你每天去把它踩踏,然后浇石灰,不要浇水。结果过了好几天,浇水的这块地是不是发芽了;浇石灰的、去踩踏它的,那个就没有发芽,没有浇水就没有发芽。过了一个月之后,荆棘就长出来了,没有灌溉的,荆棘就没有长。他就告诉这个小沙弥,你看,我们的恶念就像这个荆棘的种子,如果你一直浇灌它,你用什么在浇灌它?用相续的恶念。相续的恶念在浇灌它,它是不是就会发芽?这里虽然你下了恶念的种子,但是你不浇灌它,你不用相续的恶念去浇灌它,它是不是就不长,对不对?它自然就不长了,对。所以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像这个比喻很好,就是你为什么一直行善就能改变命运?并不是你把恶的种子抵消了,不是的,而是你让善的种子一直发芽。但恶的种子是不是还在那里?对,还在那里。或者是说,恶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已经长了,但是你开始不给它浇水,它是不是就会枯萎,是不是就会烂掉?对。这个就是善恶不能抵消,可是行善会改变命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是很浅显的道理。这是讲到命运转变,所以善恶不能抵消,不可以抵消。但是这个都是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真正自性里面,说老实话,也没有善,也没有恶,我们是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真的学得好,在处世待人当中体现出来。跟人家共事,“敏于事”,这个“敏”在哪?首先他很谨慎,什么事情做好规划。“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现在变成这些道理没有领会清楚,都没有做好准备,“你放心,祖先会保佑的,不要担心。”事情做不好,也没有反省,说:“随缘,过去就过去了,随缘。”做事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反而不能领受,拿著一些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是顺著自己的习气。你看,我们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随缘”两个字。什么是随缘?随缘下面要随缘“尽分”、随缘“尽力”。你随缘没尽力叫随便、叫不负责任;你太强求了,叫攀缘。所以随缘是中道、随缘是智慧,不能把这两个字拿来变藉口。所以事情还是要非常慎重、尽心的去对待。所以“敏于事”,事前的规划。再来,做的过程当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这个都是“敏于事”。这个体现什么?《曲礼》曰:“毋不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今天讲恒心、毅力,有一句《中庸》的话跟大家一起共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有这样的毅力、有这样的决心,恒常的去用功夫,人家一次会,没关系,我一百次;人家十次会,没关系,我一千次;真有这个心态,不会找藉口、不会退缩,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去做了。孔子赞叹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只看到颜回不断的往前进,从没有看到他停止下来,恒心重要。一停下来,前功尽弃。所以精进重要,精进就像钻木取火,你不可能钻两分钟休息一分钟,那你钻一百年火都出不来。再怎么累、再怎么苦,什么时候休息?豁出来了再说。所以精进不懈怠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对人恭敬,对事要恭敬,在应对事情当中很慎重,这个就是恭敬的落实。“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对事情的恭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恭敬。你不能答应人家的事情忘了,答应人家的事情拖延了,这个恭敬心就失掉了。我们现在这个五常不能时时提起来了。上司交代的工作忘了,拖延了,然后还得上司打电话来问、来追,到底谁是秘书都搞不清楚了,你让上司来问你,上司变秘书了。所以《弟子规》教我们,“出必告,反必面”,晨昏定省这个习惯转移到工作上来,就变成你要让领导安心,交代的事已经做了,赶紧发个email通知一下,还是用skype通知一下。一个人有责任感,还没有办完,他心里会有一个负担,马上通知他已经办好了,他这个负担就放下了。所以这个都要善体亲心,善体领导的心,这个是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尽力去做。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应而不藏,在对应这些因缘的时候,心还是清净。你看镜子,它照了这个人,人走了,它落不落印象?它不落印象。不落印象,下一个来,它才照得清楚。这个镜子假如落上一个人的印象,下一个人来,它怎么照?我们常常是,刚刚跟这个人谈完话,走到另外一个人的办公室去,眼睛看著他,脑子还在想刚刚的事情,然后对方说,“你有没有听我讲话?”“对不起,对不起”。那就没有应而不藏,应而有落这些印象,甚至还在挂念那些事。用心如镜,就是随时随地心都是清净的,没有负担、没有罣碍。不是没人的时候没有负担、没有罣碍,有人,在应对的时候也没有负担、没有罣碍。我们有时候跟人在谈话,边谈话边紧张、边担心。要一切随缘,不要强求。跟他聊聊,看对方不能接受,急了,讲话音调拉起来了,适得其反。真的不行,不要急于一时,任何事情让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的目标是用心如镜。孔子有说他“空空如也”,这段话孔子是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智慧吗?人家都说夫子很有智慧,夫子说他“无知也”。这个无知就是没有小聪明,就是没有自以为是,就是内心里清清净净,空寂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当我们的心里放得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就无所不知,你本有的智慧就起现行了。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既然不能决定命运,那就去拼命改变它。”今年37岁的王慧,大学时因病致盲,却始终在全力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自强不息,成为天津视障人士顺利考取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第一人;他勤敏好学,是国内首批“读屏”软件的研发者之一;他乐于助人,无偿为残障朋友普及手机电脑等应用常识;他推己及人,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助力社会“残健共融”……  夏日午后,树影斑驳,记者来到绿荫掩映下的灵石里社区。“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不少视障的小伙伴对于人脸验证比较头疼,常因对不准镜头导致验证失败,下面我就教大家如何掌握一些小技巧……”推开“心之光”无障碍智能体验中心的大门,王慧正在进行线上课堂的视频录制。听到声响,王慧似乎猜到了来者,微笑着起身说:“这以前是个居委会,居委会迁址后就闲置了下来,为了支持我们做公益事业,社区工作人员特意申请将这里免费提供给我们开办体验中心。”在这里,王慧常常组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比如为视障人士讲解科技产品使用方法、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为社区老年人开办手机课堂等。他还给这个“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心之光”。  “希望无论何时,都保有心中那束光,因为将有人借它穿越黑暗。”王慧说,这便是“心之光”的由来。因为,他就曾经是那个借助他人爱心之光,照亮黑暗的人,“刚毕业找工作时也碰过不少壁,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支持我走到了今天。”  2018年,王慧萌生了参加“法考”(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想法,努力备考后,到了“临门一脚”,心里却擂起了鼓。填报报名信息时,他压根就没提自己视力障碍这回事,自己会不会被拒绝在考场之外?王慧给市司法局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希望能提供一些合理化便利,以便他能完成考试。市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不仅答应了他的需求,还嘱咐他安心备考。考试当天,王慧走进专门设置的考场,最终以“读屏”方式顺利完成了客观题考试。而后,在市司法局、市残联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再度通过主观题考核,并于2020年正式应聘进入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开启了一名“大状”的职场生涯。  一路上收获的满满爱心,让王慧觉得该为社会回报些什么。除了本职工作外,一有时间,他就和朋友们潜心研发各种便于盲人使用的“读屏”软件,积极与开发软硬件的科技公司沟通视障群体的信息无障碍需求;并通过“心之光”无障碍智能体验中心,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线上线下等学习培训和互动体验活动。  “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采访临近结束,街边一间音像小店传出了这首熟悉的《和你一样》。正如王慧所说,残障可能有点不同,但并不特殊;你与我,都在为梦想拼尽全力。(今晚报记者 李杨)来源:今晚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
“妈妈,我和纪祥玉分到了不同的学校,以后我不能再送他上学了,他以后怎么办呀?”今年小学毕业的灵武市第七小学六年级(7)班学生杜歌得知自己和同班同学纪祥玉没有分到一个中学时,心里又担心又难过。  连续几天,杜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心里总在惦记一件事。他不知道开学后,纪祥玉每天怎么去学校?谁接送他?在学校谁又能帮他去厕所?  上小学时,杜歌和纪祥玉是同班同学,两家在一个小区居住。不幸的是纪祥玉小时候因意外事故导致下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小学一二年级,纪祥玉的奶奶每天推纪祥玉去上学,并且守在学校,课间,奶奶再推纪祥玉去卫生间。慢慢地,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利落,父亲要上班,母亲要照顾刚出生的弟弟,每天谁送纪祥玉去上学?在学校里他怎么去上卫生间?这些都成了纪祥玉父母最头疼的事。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小伙伴们凑在一起聊天,无意中纪祥玉得知杜歌家和他家同住在一个小区,他半开玩笑地说:“杜歌,要不以后你每天送我上学吧。”没想到杜歌一口答应:“行,没问题!”  第二天早上,杜歌比往常提前了半个小时起床。他敲开了纪祥玉家的门。当纪祥玉的妈妈打开门时,纪祥玉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杜歌真的来了。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天他来我家的样子,他站在门口,小小的身影,在我心里像个超级英雄。”纪祥玉回忆4年前杜歌第一次来家里推他上学时的情景。  就这样,整整4年,风雨无阻,每天杜歌都会到纪祥玉家接他,推着他迎着风迎着光奔向学校。放学了,再推着他披着夕阳一起回家。刚开始,纪祥玉想上卫生间但不好意思说,杜歌发现后,便主动推纪祥玉去卫生间。因纪祥玉的双腿没有知觉,杜歌每次帮助他上厕所都很费力,但在困难面前,杜歌从不退缩。  在灵武市第七小学的校园里,总会有两个小小的身影,他们彼此相伴,一个人看着一个人喧闹,一个人看着一个人欢笑。“我就是你隐形的翅膀,我就是你的拐杖。”杜歌笑着对纪祥玉说,4年的坚持和担当让这个小小少年成长成熟了起来。  做一次好事很容易,坚持4年做同一件事情并不容易。4年里,在照顾纪祥玉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杜歌从未退缩、抱怨过,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提过一次。当有人夸奖他时,他总是笑笑说这没什么。小小年纪的杜歌就像初春的一棵树,充满了生机和向上的力量。  今年6月,杜歌被评为灵武市新时代好少年,他用真诚和善良填满了整个小学时光。“这个暑假我要好好锻炼,希望我的个子能长高一点,力气再大一点,我就可以推纪祥玉到更远的地方。”杜歌笑着说。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