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时辰养生法:傍晚5点到7点,最宜护肾气养肾精
广东省中医院
酉时,是指傍晚5点到7点之间的时段,此时太阳西降,即将落山,大自然的阴气开始转浓,故又称日落、日沉、傍晚。在人体内,酉时正值肾经当令,也是肾脏功能最活跃的时候。
肾脏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具有独特且无法替代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纳下和收藏的功能,贮藏五脏六腑的精气,以滋养先天之精与满足身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肾经当令的酉时,维持肾脏的纳下和收藏功能非常重要。
01
锻炼宜以静态运动为主。
酉时阴气转浓,凉意暗潜,此时若剧烈运动或大汗淋漓,则寒气容易从皮肤孔窍入侵,与体内阳气相搏,影响人体正常气机,也阻碍肾脏行使收纳精气的职责,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即到了日沉之时,人体应该以收敛气机,以闭拒外邪,而不宜过度活动筋骨,导致汗出受寒。此时运动只宜以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这些静态运动为主,当运动到背部有温热感、微微汗出时即应暂停下来休息。对于平素易出汗或者常有掌心汗出者,除了必要的添衣防寒,此时也可以用砂仁3克,肉桂1克,糯稻根10克,焗服,有纳气归肾,收敛止汗的功效。
02
进食宜“一少二素三慢”。
中医认为,肾脏在人体饮食消化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脾胃的消磨运化活动,还是小肠的泌别清浊或大肠的传导活动,皆需要依赖肾脏的蒸腾气化作用。在酉时,人体的气机与精气呈蛰伏趋势,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过度耗损肾气,影响肾脏封藏精气。民间所言:“晚餐吃得像乞丐”则生动体现了晚餐的正确打开方式,可用“一少二素三慢”来概括。晚餐饮食7-8成饱,进食量以可以维持到第二天早上没有明显的饥饿感为标准,且要少添食零食或水果,为一少;尽量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谷类、蔬菜、豆类为主,避免进食脂肪类食物或动物内脏,为二素;细嚼慢咽,尤其根茎、瓜类、豆类必须嚼至糊状感,才吞下去,为三慢。
03
应避免不良情绪波动。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体内气机和脏腑机能有着密切联系。在《素问·九气论》就提到不同情绪对体内气机活动的影响,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灵枢·本神》也提到比较剧烈的情绪反应如怒、恐会引起肾脏封藏功能失调:“怒不止,恐不解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经常遗精)”,因此,在酉时肾经当令之时,尤其应该避免不良情绪波动,以防影响体内纳下收藏活动。
对于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者,平时可艾灸太溪穴以起到调神定志的功效,《会元针灸学》认为:太溪穴对于情志失调者,能“养其大志”,也能调节肾经肾气。此外,对于长期情志失调,引起筋骨酸软无力、容易遗精者,平时可以用酉时护肾饮:合欢皮10克,杜仲5克,益智仁5克,黄柏3克,煎水代茶喝,以起补肾、安神、祛湿、涩精功效。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三伏天,这4个饮食禁忌要避开!推荐这碗健脾祛湿汤
广东省中医院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老百姓常说的“苦夏”也就在此时。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尤其是饮食方面。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三伏天的饮食注意事项。
01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的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口气重、口干舌燥等,故这段日子也被称为“苦夏”。
入伏后的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累积,所以会一天比一天热,依次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时天气就最热。
此外,岭南夏天多雨水,空气湿度比较大,水的热容量要比相对干燥的空气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使天气晴朗少云,更有利于阳光照射大地,地面直接受到阳光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02 三伏天适合吃什么?
重在健脾祛湿
中医根据五行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
长夏主要是指农历六月,涵盖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基本处于“长夏”阶段。长夏对应于五脏中的脾脏,五行属土,湿气当令。
脾主运化水湿,然水湿又容易困脾,影响脾的运化,进而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三伏天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湿。简单而言,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健脾祛湿的食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玉米等。
兼以清心泻火
此外,三伏天包含于夏季中,夏季对应于五脏中心脏,五行属火,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因此三伏天饮食还需注意清心泻火。心火旺常有口舌生疮、易烦易怒、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小便黄、舌尖红或者有芒刺等症状。
清心泻火的食物有:新鲜莲子、莲心、苦瓜、百合、绿茶、苦丁茶等。
辅以解暑生津益气
夏季暑热当令,尤其是三伏天火热至极,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故三伏天饮食还需兼顾解暑生津和补气,一般来说感受暑热伤津常会出现身热、躁动、头痛、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小便少、大便燥结、舌红少苔或者苔干等症。
而伤津严重可导致气随津脱,出现气虚时常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手脚无力、精神萎靡等症。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麦冬、桃子、李子、杨梅、甘蔗、猕猴桃、西瓜、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蓝、海带、酸梅汤(由适量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样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饮(鸭梨、马蹄、莲藕、鲜芦根、麦冬这五种食材榨汁而成)等。
补气的食物有:党参、黄芪、人参、西洋参、糯米等。
适时散寒祛湿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让相当一部分免于经历“苦夏”,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空调房,喝着夏日凉茶或者冷饮,不禁让人产生这个夏天也不那么热的错觉。这部分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容易出现恶心欲呕、关节冷痛、腹痛、腹胀、腹泻、舌质淡白苔厚腻等症状。
散寒祛湿的食物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姜、葱等。
03 三伏天饮食禁忌
少食冰冷
三伏天应少食冰冷。
中医认为,三伏天的伏字有“阳盛于外,阴伏于内”的意思,说的便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也藏于人体之内。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三伏天期间大自然的阳气充足,有利于寒冬伏藏于体内的寒湿邪气排出体外,轻者只要期间不食冷饮或冰冻之物体内的顽固寒湿邪气也能好个大半。若此期间不戒口,可加重体内寒湿之气,到秋冬逐渐发作。过食冰冷也容易让寒湿之邪直接损伤脾胃,加重岭南夏天的大多数人体常态——脾虚湿盛。
少吃肥甘厚腻
在热极夹湿的三伏天里,过食肥甘厚腻容易滋生痰湿内热,无疑是火上浇油,很容易发生湿温疾病,常见湿疹、腹泻、口臭、大便黏腻臭晦、肛门灼热、小便黄且有异味、舌红苔黄腻等。故像肥肉、奶茶、啤酒、烧烤等能免则免。
宜清淡
三伏天期间建议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但应注意,因为三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的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出汗多,代谢快,消耗大,所以要适当补充营养食物,以满足三伏天人体高代谢需要。
切忌吃饱就睡
三伏天高温耗气,有气虚血旺的特点。很多人中午一吃完饭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气都集中到脾胃运化水谷去了,切忌刚吃完饭就马上躺下午睡,一来不利于消化,二来容易导致胃食管返流,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相思子与赤小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情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红豆”抒情,表达相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但诗中所说的“红豆”并非我们如今在市场上能见到的赤豆,并非药食同源的是赤小豆。诗中的“红豆”是指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子的种子。“相思子”的叶、根、种子均有毒,其中种子的毒性最大。该种子呈椭圆形,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平滑具光泽。相思子也可入药但是只能外用,治疗痛疮,腮腺炎,疥癣,风湿骨痛等。现代研究表明,相思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
既然诗中表达相思的“红豆”只能看而不能吃,那现在就来介绍一下,即可食用又能入药的“红豆”。按照各版《中国药典》中规范的叫法,在中药学中将其称为“赤小豆”。
中药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红豆、赤豆、小豆、猪肝赤等,古称小菽、赤菽,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而得。尽管赤小豆和赤豆都是药典中收录的品种,但两者不是同一物,并且有很多差别。
首先,在外观上: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至8毫米,直径3至5毫米;与之相比,赤豆更为“圆胖”,呈短圆柱形,直径4至6毫米。其次,在颜色上:赤小豆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赤豆表面暗棕红色,更具有光泽。最后,仔细观察上面的白色种脐,赤小豆种脐突起,中间凹陷成纵沟;赤豆的白色种脐不凸起。不仅如此,二者在质地和口感上也存在区别:赤小豆质地较硬,难以煮烂,即便经过长时间煮制,还是一颗一颗的形态;赤豆则更为软糯,煮后会“开花”,容易出沙,口感绵密。最后,在产地上,赤小豆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赤豆全国各地均产。
中药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是一味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甘味补脾,性善下行,所以赤小豆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此外,赤小豆还能研末后外用,可解毒排脓,也常用于缓解皮肤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等症,可搭配清热解毒类中药同用。如今,临床上常用赤小豆内服,以通利水道,祛湿热,缓解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和泻痢等。
《本草纲目》曾记载:“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现代中医药认为:赤小豆偏于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一般药用或在家制作药膳,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赤豆偏于化湿补脾,养心安神,健脾益肾,提高抵抗力,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进行滋补。目前,市场上售卖的,以及平时煮粥做豆沙馅用到的多为赤豆。
尽管,赤小豆作为我国传统杂粮食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如果成人体质虚弱,正服用补益作用的中药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儿童平素吃东西较少,食欲不佳、大便稀溏时,也不宜食用赤小豆。另外,食用赤小豆时也不能进食太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来源 | 药学部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抗暑卫士——藿香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炎热的夏季,闷热潮湿的空气不仅增加了人体的代谢负担,还可能导致抵抗力下降。中暑、发热倦怠、食欲不振、肠胃不适和腹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藿香,作为一种传统的解暑良药,以其独特的芳香和功效,成为了守护我们健康度过夏季的卫士。
藿香,因叶似藿(大豆叶)且香气浓郁而得名。据《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原产于国外,后在广东栽培,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所指的藿香,就是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广藿香。《本草正义》中也提到“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香得清气之正,而藿香气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者为佳。”故在中药房中我们常见的藿香为广藿香。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抗暑卫士——藿香。
一.自我介绍
1. 来源: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是唇形科刺蕊草属草本植物。茎直立,被柔毛;叶圆形或宽卵形;轮伞花序,下部的稍疏离。广藿香在中国栽培区的花期为4月。《纲目》云:“豆叶曰藿,其叶似之,而草味芳香,故曰藿香。枝香者,亦以香气得名”,因此得名广藿香。
2. 别名:枝香、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
3. 历史渊源: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有本草考证的研究者发现,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开始,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著名本草著作中都有关于藿香的记载,据考证,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
4. 广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避秽和胃、发表解暑等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以及外感暑湿引起的寒热头痛,发热身困,胸闷恶心等症状,广泛应用于夏季。
二.配伍应用
1. 治暑月吐泻:滑石(炒)60克,广藿香7.5克,丁香1.5克。为末,每服3~6克,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2. 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广藿香、甘草各6克。为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3. 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广藿香10克,香薷6克,野菊花15克,青蒿10克,制成冲剂,每6小时1次,每次15克,开水冲服。
4. 香口去臭:广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玄方》)
5. 治膈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广藿香叶、石膏(水飞)、山栀仁各1.5克,甘草(炙)3克,上为极细末,新汲水调服。(《疡科选粹》)
6. 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三.现代制剂
1.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药,为祛暑剂,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等。那么藿香正气水该如何正确使用呢?让我们来细细了解一下。
1.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应症:水土不服、胃肠道不适。用法用量: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
2. 止泻。夏天是各种微生物繁殖和生长迅速的季节,如饮食不当容易引起腹泻等胃肠疾病。适应症:腹泻。用法用量:取干净纱布一块,折叠成4~6层置于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在纱布上,以充盈不溢为度,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两日即可见效。
3. 芳香通窍、促使气行。中医认为,白癜风是风湿两邪侵入毛孔,以致气血癌滞、毛窍闭塞而成。而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适用症:白癜风。用法用量: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一日2次。
4. 缓解眩晕。有的人外出游玩时会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用好藿香正气水,就可以缓解这种旅途不适。适应症:晕车、晕船、晕机。用法用量:可用医用棉签蘸取藿香正气水,直接外涂肚脐,或将药液敷于肚脐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 治眩晕、耳鸣、耳聋。经常耳鸣的人,通常情况下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耳朵里面的血液循环异常,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长期严重的耳鸣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导致睡眠补偿精力不集中,甚至会出现听力下降、耳聋等症状。适应症:眩晕、耳鸣、耳聋。用法用量:用10毫升藿香正气水,每天服3次,连用3~5天。
6. 治瘙痒。夏天外出被蚊虫叮咬后用藿香正气水涂抹可以立即止痒,防止抓挠引起感染。适应症:蚊虫叮咬。用法用量:用适量的藿香正气水外搽患部3~5分钟,很快就能消除瘙痒。
7. 治疗湿疹。中医认为,湿疹有很多症型,如果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这类湿疹的患者,理论上是对证的,但其他湿疹藿香正气水未必管用。适应症:湿疹。用法用量: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若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近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8. 抗致病菌、杀滴虫。因藿香正气水是由抗多种致病菌和杀滴虫的藿香、紫苏、白芷、生姜等中药组成,故治疗外阴瘙痒有较好的效果。适用症:外阴瘙痒。用法用量:以藿香正气水1克兑50克凉开水清洗外阴。
9. 消炎止痛。藿香正气水在炎症期发作时使用,有消炎止痛,促使萎缩的作用。适用症:外痔。用法用量:先将患处洗净,每次用藿香正气水2支加凉开水1000毫升,以药棉擦洗,每日2次。
10. 抑制真菌。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分别对多种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用症:头癣、手足癣、灰指甲。用法用量:涂擦患处,每日1~2次(有条件每日多擦几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11. 抑制葡萄球菌。中医一般认为是多发性疖病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气水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此外,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适用症:疖病。用法用量: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四.使用注意
虽然广藿香在夏季养生中具有诸多益处,但并非人人适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的人群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此外,广藿香的使用量也不宜过大,以免产生不良反应。藿香正气水中也还有乙醇等成分,服用过头孢类药物的患者以及司机朋友服用广藿香时一定要在药师指导下服用。
文稿/药学部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十二时辰养生法:下午三点到五点,遵循这三大原则养生
广东省中医院
申时是指15-17时之间的时段,此时自然界太阳西移,阳气下沉,即将潜伏。人体内,申时正值膀胱经当令,是六腑之一膀胱功能最活跃的时候。
《黄帝内经》对膀胱这个器官的功能有一个精辟的描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提示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津液和通过发挥“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活动。
在膀胱经当令的申时,膀胱的气化功能是一天当中最强的,那么此时该如何养生呢?可遵循以下三大原则及方法:
首先,一套八段锦,一碗白米汤。
膀胱为调节体内水液的主要脏器之一,被称为津液之腑。体内津液充沛,膀胱进行气化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起到营养内脏组织、溶解排出毒素的作用。
中医认为,膀胱气化的津液虽然来自饮食水谷,但要依赖中焦脾胃的运化、肺脏的宣降、三焦的气化、肾气的温煦,才能贮藏于膀胱并为机体所用。
在膀胱经当令之时,建议经常锻炼导引功“八段锦”。该功法有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尤其该功法中的动作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调肺气、“两臂单举”健脾胃、“两手攀足”益肾气,可起到鼓舞脏器的功效。
锻炼后可喝一碗白米汤,不方便获取者也可以用温开水代替,以起到补益津气的作用。
其次,刺激膀胱经,出汗排排毒。
膀胱除了藏津液,另一个功能是在气化作用下,通过皮肤出汗、小便排泄起到排除体内废水、毒素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申时进行如上所述导引功法八段锦、饮用白米汤后,可以出现微微汗出、小便增多的现象。
对于素体气虚,或者膀胱经气不足者,可能难以汗出。这时也可以通过晒背部、捏按膀胱经,以增强膀胱经气化功能,促进机体排毒。
晒背部即背对太阳站立(建议穿一件薄衣服)10-15分钟,至背部微微汗出即可。
捏按膀胱经法,可取端坐体位,下肢垂直于地面,用手沿着大腿、小腿后正中线,自上而下缓缓捏按,共8-10遍,每日1次。
最后,劳逸要结合,避免太过用脑。
申时阳气下沉,即将潜伏,人体气机处于“内收”和“下纳”的趋势。因此,一方面,要顺应膀胱经活跃应“少劳而汗出”,另一方面,顺应人体整体气机趋势应“劳而不乏”“劳逸结合”,故适当运动后应稍作休息。
此外,在工作或者学习中,申时应该避免过度用脑耗神,不宜一直处于凝神专注状态,否则容易出现精神疲劳后的虚性兴奋,久而久之,可能引起心悸、烦躁、失眠等病症。
建议在申时工作时,有意识稍稍暂停手头工作,放松远眺,闭目养神,或者吃一点点心,很多公司或者学校设有“下午茶”是很不错的做法。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古人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申时适合复习记忆,而不宜深度钻研或灌注新知。
复习期间,也可以播放一些轻松音乐以松弛神经,这样才能使工作、学习效率都处于最佳状态。
对于工作状态长期紧张、难以做到劳逸结合者,建议平时用申时调神饮,用合欢花5克、茯神5克、龙眼肉5克、酸枣仁3克、石菖蒲3克,加水煮20分钟,代茶饮用,具有养心益脑、调神定志的功效。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夏天就要吃这种瓜,开胃解暑,利尿消肿
广东省中医院
老话说:“冬瓜冬瓜,四海为家”。随处可见的冬瓜并非长在冬天,但它可以在夏秋各收获一波,秋季收获后只要储存得当可以保存数月,冬天便也能吃得上瓜,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冬瓜”。然而人们大啖冬瓜还是在夏季,此时天气炎热,冬瓜汤、冬瓜茶,都是开胃解暑的“时令菜”。
01
开胃解暑
浙江宁波一带还流传着“秦桧和臭冬瓜”的传说,据说当年奸臣秦桧害死忠良后,日日忧虑不安,以致于得了“嗝食症”,胸口闷胀吃不下东西。百般求医无效,秦桧便前往宁波参拜天童寺菩萨。当时正值盛夏,附近百姓在吃“臭冬瓜”下饭,秦桧忍不住尝了一些,没想到竟然胃口大开,胸膈舒畅,于是便常命家中厨子做这道菜。由此民间便流传起“秦桧吃臭冬瓜,臭味相投”的说法。
这个故事也非全无根据。夏季炎热时,频繁的出汗会耗伤津气,导致胃口变差。气阴两伤的情况下,人便只想喝点汤水,一口干饭都吃不下。而冬瓜本就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甘而微寒之性,最能滋润三伏天里“干涸”的脾胃,使得胃口得到改善。
02
利尿消肿
除了开胃,冬瓜还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夏天口渴时,人们容易饮水过度,再加上汗多尿少,小便憋在膀胱里排不顺畅,整个人也会非常烦躁。而甜甜的冬瓜汁甘寒清爽,能增加尿量,暑热也就随着小便一同清除了。
以部位而言,冬瓜肉偏于甘寒止渴,而瓜皮利水的功效更为突出;就连平时当作厨余垃圾扔掉的冬瓜子,其实也是中药的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如果肺热咳嗽,出现痰多色黄又便秘时,医生往往便会在药方里加上一味冬瓜子,既能润肺又能通便。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