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刘余莉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邢《疏》:“父子之道,简易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故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也。”意思是父子之间如果过于简单平易,那么慈孝之情就接续不上;如果过于亲密,会产生怠慢之心。因此,圣人顺着人亲爱、尊敬父母之心,重视对儿女施以爱敬的教育。      爱敬的教育在古礼中有所体现,例如,“父子有亲”是一种天性,但是父子之间到底应该怎样保持这种关系才叫亲?是否父亲和儿子就像朋友一样直呼其名,才显得亲近?像外国人不把父母称父母,都是叫父母的名字。      父亲在家庭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尊严?这些中国古人早有思考,所以讲“圣人因严以教敬”, 在礼上也有规定。例如,祖可以弄孙,父不可以弄子。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 可以和孙子在那里玩耍,但是父亲跟儿子就不可以。做父亲的,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 所以时时要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父亲失去了这种尊严,孩子会对他很轻慢,对他的话不放在心上,就会很造次,教育就很难有成效。      如果不懂这些道理,掌握不好分寸,最后孩子长大,不把父母的教诲放在心上,教育出了问题,再后悔也是悔之晚矣。明白这些礼仪对于现在世间的很多说法、做法,就知道它是对还是错, 是可取还是不可取。不要什么都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流行的就是正确的。      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它对人与人之间怎样保持和睦而又不失亲密,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不仅父子之间是如此,君臣之间、师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礼,父亲会没有父亲的尊严、 领导会没有领导的威仪、老师会没有老师的尊严。结果儿子不尊敬父亲、下属不尊敬领导、学生不尊敬老师。就会出现孔子所说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在孩提的时候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等长大一些都懂得尊敬长辈,这说明人情之中本具有爱敬之礼。圣人正是顺着人的性情加以教导。圣人是根据人对父母的尊敬之心,教导人懂得恭敬。根据人对父母的亲爱之心,教导人懂得仁爱。顺着人的性情而教导,效果会非常好。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邢昊《疏》:“圣人谓明王也。圣者,通也。称明王者,言在位无不照也。称圣人者,言用心无不通也。”圣人和明王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称“明王”,是讲他在位无不照见;称“圣人”,是讲他的圣心无不通达。圣人的教化不需要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明王的政令不需要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的根本。     “其所因者本也”根本是指孝道。孝道来自于父子有亲的天性。首先体会一下父母是怎样关爱儿女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不会说话,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地用心,所以做父母的能时刻体会到孩子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冷了、什么时候尿床了。之所以父母能体会出来孩子的需求,就是因为父母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     “慈爱”的“慈”字,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告诉大家“念兹在兹”是“慈”。 从中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就是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儿女。正是因为有这种爱心, 所以父母才不需要儿女表达,不用儿女说话就能懂得儿女的意思。这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谁是先学会了生养儿子才去嫁人的。但是她嫁了人,养了孩子, 做为母亲自然地就懂得怎样抚养孩子。因为做为母亲,有真诚心、有爱心,所以她自然就会。      这就是“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之教”是发挥母爱,所以他的教育不需要严肃就可以成就,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天性,有了对父母的爱心,对其他一切人也可以发挥爱心。      儿女要培养对父母的爱心,也要像父母一样。父母全心全意地放在儿女的身上,儿女的心也要全心全意地放在父母的身上。父母不仅有爱儿女的心,在事上也是做得尽善尽美。父母爱儿女, 吃饭要让孩子吃得好,穿衣要让孩子穿得暖,睡觉时,孩子把床尿湿了,母亲愿意自己睡在湿的地方,而让孩子睡在干燥的地方。当孩子得病的时候,父母宁愿自己代替孩子受病苦,也希望孩子能健康。父母关爱儿女,无论是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做儿女的也应该学着父母爱儿女的心,去体会父母的需要。     《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具体要求,例如“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待搭不理,装没听见,不耐烦地回答父母。这样做就是不孝。     “父母呼”,不仅有“呼”出来的,比如呼喊你的名字,还有一些心意是没有说出来,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做儿女的要善于体会。       对于父母没有说出来的呼声,对于父母的期望,做儿女的也要用心去体会。例如,父母期望自己的是什么?父母希望儿女学做君子、学为圣人;希望儿女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希望儿女志存高远、学有所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这些都是父母的呼声,做儿女的是不是尽心尽力地来满足?所以,做儿女的能把学业学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父母放心, 把自己的本分尽到,都是在回应父母的心声。[作者简介]      刘余莉,女,1973年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曾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与研讨。      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根本》 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      代表著作为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 中文著作:《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在牛津《中国哲学》《应用哲学》等知名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11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次老师是第六回讲《了凡四训》,可自己还没有学明白,非常对不起老师的辛苦付出。老师为了让我们能更加深入领会,找了很多的史料,对了凡先生及其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加相信了凡先生的成就与他的先祖和父母有密切的关系,让我更加相信福报与德行对命运的影响。  了凡先生能够遇到孔先生和云谷禅师,我们有机缘遇到老师,都是因为祖上有德,这样的机会太难得,应当倍加珍惜,精进努力。想到自己常常懈怠,没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心,没有高远的志向和利他之心,证明还是一颗自私自利的心,对不起先祖、父母和老师。  没有利他之心,就是孝道太差了。老师常讲,孝就是恭敬、随顺,学生无论如何都要把他做出来。从当下入手,力行《一日常规》,对万事万物恭敬。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读书写字,严格按照经典来要求自己,培养这颗恭敬、认真、谨慎之心。  在力行的过程中,看到和想到父母公婆的不易,他们都年龄大了,各有各的苦。父亲身体本就弱,这几天又感冒了,整整躺了两天,我守在父亲身边,光怕父亲像之前一样醒不来。想到父亲为了这个穷家付出一辈子,落下一身病,做女儿的却不能分担父亲的病苦,我默默祈求上苍,把父母所有的苦都给我,我愿意替他们承受,让他们寿命增长,福慧增长。  母亲过了年就76岁了,一生没有疾病,在我心里就是刚强不阿之人,夏天还跳广场舞,这两天却看着那么笨拙,难道母亲真的老了吗?我心里难过极了。可我还是偶有不敬,我太后悔了。我早应该珍惜的,我的心太硬了。想想母亲的苦和难,想想父母的好,他们并没有大恶啊,习气谁没有,如果自己不是学习了,德行无法与父母相比,有什么资格品头论足,真的太不是人了。我不能再对父母有一丁点不恭敬,不然我还是人吗?我不能给传统文化丢脸。每个人都很不容易,我不能再要求他人,修行是修自己,绝不能再让自己留有遗憾。  看到公公婆婆也没有去年那么灵活了,腿总不舒服,我会为他们按摩,婆婆说,虽然咱们没钱,只要咱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平平安安的就好。  老师说,孝是文化之根,敬是文化之本。这段时间一定做好敬顺,不再给老师丢脸。做好自己才是真正报老师的恩。  家里气氛比以往和谐了很多,丈夫提醒我说,你要做到更好。我想,对啊,我就是满足现状了,不思进取了,忘记了报恩之心,为他人服务之心,没有主动积极对待爱人。这源于愿力不足,达则兼济天下,要以师志为己志,以报先祖父母老师之恩。  落实在点点滴滴中。前天93岁大舅过生日,我整个过程照顾几位老人,虽然没吃几口,却让每个人欢喜,自己内心也很快乐,没有给老师丢脸。 当看到家里每一件物品被我打扫的干净整齐时,我的内心很充实,对自己说,这才配做老师的学生。  学习这么久为什么没有进步?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力行学一条就踏踏实实做一条。不能执着于学习,要把所学运用在生活中。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真诚待人,渐渐发现,大多是私心贪心做主,孝心不牢,尊师之心必然也不真。但现在我要踏踏实实把地基打牢,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孝亲尊师的人。老师讲要如何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孩子这段时间放假,真是出考题,当自己真干,用一颗爱心待孩子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并在日常撒扫、应对、进退等方面引导孩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了凡先生母亲的德行让学生触动很大,她只是做到敦伦尽分,不在事,纯是心上功夫,这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时时念念考虑别人的感受,学生非常受益。总之,无论尽哪道本分,最终就一个爱字。老师讲到一定不能傲慢,学生现在时刻提醒自己,永远都是最差的那一个,非常受益。 通过学习明白了,命运是由念头决定的,好好学习、力行自性自然就会显现。学生无比感恩老师给予慧命,错误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通过本周学习《了凡四训》,学生收获颇多,真是如获至宝,今天把我的收获汇报给各位老师。一、学习的态度及方法1、一分诚敬得一份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2、一门深入,长期熏修。 3、学习的连续性和密集性。二、立命改命1、改过之前先立命,命立起来顺从自然,立命就是立定志向,有志向才会有动力改过。2、改过前要知道,什么是是非对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3.改变命运其实就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思想),观念(思想)变了,心念变了,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善声、语、意其实就是种善的种子,我们就会得到善的果子)4、《了凡四训》的学习重在改过,改过前一定要控制我们的欲望,欲望就像洪水,放开就了不得了,一定要控制住。改过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有哪些过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设定目标一定把它改掉,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跟老师及古圣先贤学习,明辨是非,不明辨是非不知道过从哪里改起。学习就是提升认知和觉察的过程。知难行易,难的是改变认知提升观念的过程,认知提升了,改过就容易了。三、当机者想改变命运的人,想超越命运的人。 康老师还讲重点放在抓教育上,教育是提升正知正见,改变人心(观念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它有五千年的历史及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智慧及做人的道理。它的正确性不用质疑,改变人心,就能改变世界,一切由心造,也由心改。 早学早受益,晚学晚受益,马上学马上受益,学习完收获很多,感恩能遇到好缘。一定好好把握,提升认知、明辨是非对错、知错改错,方能改变命运。还有就是跟随康老师一起弘扬传统文化,帮助更多人破迷开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启智慧。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尊敬的康老师及群里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为了让大家快速改变命运,老师不辞辛劳给我们第六遍讲解《了凡四训》,而且是越讲越细,越讲越深入。感恩老师的慈悲!  通过前面五次的学习,到这一次学习时印象更深刻。能闻圣贤之法更是父母祖宗所积厚德,无比感恩父母以及祖先!同时学生也无比愧疚,曾经对父母公婆忤逆无礼,身为子女最基本的孝心都不具足,身上有很多过恶通过学习要一点点洗刷掉。我是父母公婆的孩子,要尽人子的本分,更是孩子的母亲,对子女有一份教育的责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恭敬有礼,有孝心,善心,感恩心,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给社会带来负担,对不起父母祖宗。将来也会成为祖先,更要给儿孙留厚福。就像了凡先生的母亲一样,以德抱怨,心胸宽广,才会有孝子贤孙。老师引用圣贤智慧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路,按这个方向去行、去做,修的是自己这颗心,而不是去看别人,管别人。 感恩老师慈悲授课,感恩群里各位老师互相勉励!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这周通过跟老师学习“立命之学”,对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命运是命十运。人虽各有其命,但运是可以转的。我们要认命,但不能屈从于命运的束缚。  认命是我们在遇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时,要有乐天知命的心态,不惊不喜、不逃避、不傲慢。不管好事、坏事,只要我们把心用正了,都是我们的善缘。不屈从于命运的束缚,我们人人都想过好日子,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呢?一切唯心造,种善因得善果,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唯有从心源隐微处一心向善,日日增进,才能过上好日子,获得真正的喜乐幸福。   以前看不惯家人的某些习惯,总去说对方,越说越不改,还起了对立;以前总以自己的认知判断他人的需要,结果让对方难受、很不舒服;以前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以前总是感受自己的需要……  让一个家感受不到温暖和关怀,经常是指责抱怨,家成了彼此伤害的战场。  现在明白点道理了,好命要有好心。不能怨他人不好,命是自己造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生开始谨言慎行,言语上不再冷、横、冲,态度恭敬谦和,行为上积极主动关心对方所需,有错就改。“爱出者爱返。”现在学生也收到了“爱”的回馈。盼望已久的温馨、和睦、关爱终于回到家中! 感恩康老师慈悲教诲,感恩能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如有不对,敬请各位老师指正原谅。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真是太多了,我最大的收获是慢慢学会转念了,以前听到不合自己意的话或遇到不顺自己心的事,心里立刻升起一股怨气,整个人都会不舒服,全身瞬间变成一个负能量体,又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给身边的人或物,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现在想来是多么愚痴。 在学习了康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学会了践行转念。在家里若是先生的哪句话我不喜欢听,不会像以前一样生气怼回去,反而觉得自己以前不也跟先生一样吗?想来可笑又无知。现在先生也感受到我的变化,说要夫妻一起学!幸福的家庭需要有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我觉得自己改变后,家里的磁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孩子们也更幸福了!感恩康老师慈悲教诲,感恩群里的老师们陪伴我成长改变!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日子过得太快了,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紧紧兮兮的,但是自从跟了康老师学习以后,那种烦躁不安,压力很重的现象,就淡了很多,尤其是这第六遍,听康老师讲《了凡四训》,给了学生很大的信心,因为看到了很多好榜样,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明白道理,进而精进勇猛,断恶修善,个人、家庭、事业都有了好的收获,这就证明学习真的是可以帮助人改变命运,收获幸福的!这次《了凡四训》是从头开始学习的,对于当下的存心,就是吉凶祸福根本点,又清晰了一步,了凡先生能够增长寿命20多年,又如愿得到儿子,还有了官位,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命运,那个根本点就是他拥有一颗孝敬的心,他从小到大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随顺父母的心愿做事情,父母怎么给选择,他就照做,可以说,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似简单,这就是德行的根本,也是福报的源泉,如果没有康老师细枝摆叶的一遍遍讲解此处道理,真是愚昧无知把它看的太淡了,也是因为轻视了这一点,所以没有这颗孝敬之心,学习传统文化这么多年,智慧和福报都不尽人意,这是自己最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密集的,不间断的跟康老师学习,真是挖不到自己那颗忤逆不孝顺的心。自己从素食以后,家人就很不理解,尤其是我妈妈,非常的心疼我,后来就发展到葱蒜韭菜也不吃了,最后连牛奶和鸡蛋也不动了,我妈每说起这件事,能看出来她的表情就心疼不得了,还有点生气的样子,觉得我太可怜了,我不以为然,依旧是一意孤行,觉得这是在持戒,修福报,自己是学传统文化的就得动真格的,坚决不能吃… 自从加紧力度跟康老师学习,渐渐的清晰了持戒,持什么戒?持孝敬之心,爱心和善心的戒,而自己呢,一点都没有,这颗坚固的自私自利之心,从来不考虑妈妈的感受,不能随顺她的想法。没有孝敬做根本戒,怎么会得利呢!还有作为学生也是很惭愧,不能理解康老师就是想让他的学生快些改变命运的存心,总是觉得作业越来越多了,没有时间分享啊,论坛群里的事儿又增加了,没有时间应付啦…这是最近越来越觉得学习重要了,所以恭敬心稍微就比以前强了一点,听课,分享也努力往上提升,才渐渐觉得自己错了,作为康老师他什么都不需要,是自己要提升消化吸收的过程,不写分享,不写反省自己怎么能受益呢?而且要有孝亲尊师,尊师重道这颗心,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自己份内之事,能力有限尽心就好,存心必须要有。在论坛群里我看到了好榜样,群里老师那份奉事师长心行做的太用心了。不论做什么事情,包括说话都是让老师欣慰,让大家既有信心还有动力,而且老师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氛围好极了,在二位老师的带动下,所有人都不断的在提升和进步自己。学生在此发愿,要向老师们学习,放下自私自利,随顺长辈和他人的想法,以孝亲尊师为根本提升点,随顺父母和老师心意去说话,做事情,进而把爱心扩大给有缘的人,希望自己也能正己化人,不枉老师的教诲,不负同学们的提携和帮助!以上是惭愧学生心诚浅见的学习体会,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正,无尽感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
一周总结学习体会向老师们汇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学生一开始感觉是有压力的,因为有家庭和工作,再加上群里的护群工作,真的是非常的紧张。但是仔细品味老师的用心,又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大慈大悲之心。因为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就是为了快速让我们增长福报,趋吉避凶,改变这个不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一直跟我们讲,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更是在第一集重点帮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态度,要求认真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利益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心念和我们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变化。老师每次讲课重点提出的就是学习要有连续性、密集性。只有时时刻刻观察起心动念都是经典的内容,老师的思想,我们在生活当中的为人处事才能有一个正确主宰。学习《了凡四训》时,老师曾重点说过,是什么人才是当机者呢?第一、现在生活非常痛苦的人,想脱离苦难。第二是想通过学习《了凡四训》改变命运并且超越命运,而且还能励大志,通过自己的改变帮助更多想脱离痛苦的人。学生反省自己,既是第一种又是第二种,所以学生认定了自己就是当机者。老师跟我们讲《了凡四训》这本书虽然不是经典,却是经典的总结,只要我们把《了凡四训》学通了,学懂了,并且真干了,改变命运的力量就非常的强大,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个人的意愿,称之为愿力。反省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力,那怎么可以改变命运呢?通过老师这次让我们深入的学习,学生看到了了凡先生,他就是通过《立命之学》知道自己的命运,然后听懂了孔老先生对他命运的总结,经过他的核实,命运是丝毫不差。 康老师也多次在讲课当中提到自己的命运也是通过学习《了凡四训》改变的,‌曾国藩对《了凡四训》评价极高,认为这本书是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要求子弟必读。就证明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的学习和落实。学生通过仔细回味第一集,为什么了凡先生能遇到孔老先生,遇到云谷大师,而马上接受教导去立马执行呢?康老师为了给我们解除这个疑惑,翻遍了各种古书找到了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部分,就是了凡先生的祖先和他的祖父祖,包括他母亲的一些详细事迹。他们的祖先历代都是积德累功。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本分上,为社会,为国家,为家族做着应有的贡献,并且他们都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做根基。特别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更是做到了一个圣母。他虽然不是特别的出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凡先生的成就。    通过这以上的论述,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孩子能够好,母亲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祖先和父亲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的教育对我来说是更加要学习的。 每每想到了凡先生的母亲如此有德行,学生就反思自己的心量太小,思想太狭隘,人可以如此大爱博爱。尤其是一个女人有这样高的智慧,那么她的孩子耳濡目染,心量必定会扩大。所以了凡先生不管是学医还是走仕途,都是从孝心出发,进而扩大心量利益社会大众。无私的人怎么可能没有福报和智慧呢? 学生非常的感恩康老师能把课讲的这样生动。这样的入我们的生活,契我们的根基,帮助我们在面临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领导,同事找到了最会处理人事物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孝心和爱心唤醒了。学生分享到这里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我们怎么这么有福报,在这个污染的大环境当中遇到了这样的有智慧的好老师。学生一定死心塌地跟着康老师坚定不移的学习下去,并发愿把自己变成康老师的一个小助手。尽最大的能力为康老师去分忧解难,为复兴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哪怕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也要把整个生命融入到弘扬我们的家教家风,弘扬我们的正法当中。学生学习体会浅显,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