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慎”德之守也,这出自《周语》,“慎”谨慎的慎,就是守德的意思,我们能够做到谨慎就是守德,也就是说我们学这个慎、谨这一部分就是为了守住我们内心的德,具体点说就是保护我们内心的善良,保护我们内心的品德。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02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人交往越交越厚,越交越好,越来越和睦。这是圣人告诉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到这些,这就是一个为人学子掌握的最基本礼节,到人家见人父母有礼,彬彬有礼,敬。这是一个很好的和谐企业,和谐员工的很好的方法。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02日
由“兄友弟恭”开始,一直到在外面,见长者对长者的尊重、恭敬。对长者,无论是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站着的时候,坐车的时候,在室内在室外,在远处在近处,送,走......也就是应对进退之礼,对长者之礼,这些都显示出一个为人学子的尊重——敬长者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02日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就是见长者时赶紧的趋步向前。为什么?表示对长者的敬意,就是见长之礼,同时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热情。长者未必要求,但是我们做为学人应该学习到这样的礼节,这样的行仪,养成好习惯。为什么呢?这一个动作,显示出对长者的敬。当然有的时候可能这个心也不足,时间长了就好。
发布者: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原创
2020年12月02日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对于如何引领子女成才,父母心里总有一大堆疑惑,总想着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然而,父母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问题,孩子们就能给出答案,并且对于解决问题会十分受用。在2020润泽园学习会上,有这样一档赢得广泛好评的节目——《父母的问题,孩子都有答案》,孩子们通过自己成长的切身体证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他们是如何解答父母那些焦虑难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孩子们的自我介绍席少卿,27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习中华文化,修复了与父母的关系,感受到了身边更多的爱。刘嘉诚,25岁,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中华文化之后,链接到了更大的能量,与母亲的关系有了较大缓和。杜叶,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在海外学习与工作十余年。与中华文化相伴的六年中,非常真实地感受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股伟大的力量。郭心源,22岁,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华文化,走出了毕业求职季的迷茫,见到了更大的天地。慧云,27岁,毕业于辽宁大学。学习中华文化的五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恋爱、结婚、生子。答父母问刘利儿子今年18岁,从小学习中华文化,如今在悉尼读书将近两年,并有在悉尼读完硕士的计划。我很担心,九年时间是否会让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忘记中华文化?杜叶如果孩子从小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怎么会因为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忘掉呢?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就爱他的父母,这是他的天性,怎么可能换了一个国家就不爱了呢?从更深的角度来说,刘阿姨可以看一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想一想自己的心是否足够有能量去引领他。如果是,即使孩子身在海外,他也能够感受到这份力量。所以,坚定地成长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比如,当孩子遇到窗口期的时候,您可以有智慧地引导他,分享一篇文章或者通一次话,让他感受到您无条件的爱与智慧。那么,他自然会被吸引。而且,当您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拥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或者是公益工作,远在海外的孩子也不会为您担心。其实在海外多年,我发现许多孩子会担心父母生活在空巢家庭。有的孩子每天一定要和妈妈视频,但家庭微弱的力量依然让他感到揪心。其实,我跟我的母亲一周就通一次电话,但那个链接的能量足以让我坚定地再前行一周,或者是更长时间。这一份母子连心的情谊是不会因为距离的拉长而改变的。同样,您坚定地成长自己,孩子也一定会继续地成长。此外,中西方文化其实并不对立。心怀祖国、贯通中西、融会古今、利益天下,中华文化原本就是利天下的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之后,他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当地做许多事情,利益到当地的人。所以,引导孩子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他的自信就能够生起,那么他会更加会热爱自己的文化,并且践行出去。滕璐曼儿子13岁,初二,正面临青春期。孩子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未来想当导演。但在每次考试或者突然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发无名火,比较情绪化。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与他沟通呢?席少卿曾经我与父母的关系非常不融洽,父亲的脾气比较急躁,在初中之后,我开始有了逆反情绪,与他常常都是互相对抗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时候,要关注的是对方内心的渴望。脾气其实表达的是一种需求,你没法去满足他,他没法说出来,只能通过发脾气来告诉你。现在,每当发脾气的时候,我会观照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对别人发脾气并进行反省。在不断地净心练习中,我渐渐能够洞悉到对方当时的心理状态,并读懂了父亲。其实,不管是对父母,还是身边人都是一样的。只有真诚地把别人装在心里,才能更透彻地懂得别人的情绪和想法。陶峻儿子留学归国、找工作、娶妻、生子,我原本对于儿子如此的状态感到十分满意。但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错知错见的引领,让儿子满足于现状,过着一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生活。我想带领32岁的孩子学习中华文化,可是他非常不情愿,我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刘嘉成母子连心,彼此成就首先,想分享一个词,叫做“母子连心”。曾经我的母亲热衷于给我推送各种文章,并向我诉说她学习中华文化以来的改变。过去的我十分抗拒,因为母子连心,我真切地感受到,母亲所说的那些改变,都只是停留在说教上,最终目的是想让我改变。转折点是前段时间与母亲的一次通话。那一段对话中,我没有再听到她描述自己的改变,而是立志要成为甚至超越一位在业界知名的管理学家。那个时刻,没有言语的描述,但我反而比之前更能感受到她的改变,感受到她的引领,而不再是单纯的说教。那个时候,在我25年的人生中,第一次在同母亲的交流中流下了喜悦的泪水,我为我的母亲而开心、骄傲。所以,母亲实质性的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自己改变了,自然就会和孩子在高处相见。朱金茹 两个问题。1. 儿子27岁,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工作、房子、车、贷款等,他感到压力很大,作为母亲该如何帮助他缓解压力呢?2. 如今,网瘾的孩子特别多,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如何帮助父母们解决这个困扰呢?席少卿在这个年龄段,其实许多年轻人都会遇到来自现实社会的压力。但是,这份心中的压力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因为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期待,无形中给予了年轻人压力,并不断推着他朝这个人生的目标不断地前进。然而,在27岁的我们,刚刚毕业,真的需要去拥有这么好的物质生活吗?在这个年纪,年轻人更应该去立志,去思考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所以,我们要从当下现实的压力中跳脱出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为以后的人生战略做一个规划。郭心源解决孩子网瘾,这里有答案三个月之前,我刚刚从多年的网瘾中走出来。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因为他在现实里找不到存在感,想要逃避现实,所以他选择去虚拟世界里寻求一份快乐。曾经,我问一个14岁的孩子,打《王者荣耀》好玩吗?他摇着头说,有时候觉得不好玩,觉得很痛苦。为什么会痛苦?因为孩子的良知都知道,游戏给他们带来的都是转瞬即逝的虚假的快乐。当他玩游戏玩到凌晨时,内心都会有一个黑洞,被无尽的迷茫和无助所占据。他们很想向父母寻求帮助,却不知如何表达也不愿交流,因为迎来的总是父母严厉的指责。在我极度沉迷之时,妈妈给我写了一封家书,名为《一封给源儿临时起意的家书》。家书中的一段话令我非常震撼:“以前是妈妈把自己的心活小了,从来没有想到要为国教子。以后的妈妈要活成一束温暖的光,温暖你和妹妹、温暖整个家庭。”那一刻,之前对妈妈所有的排斥都消散了,因为那一封家书链接了我与妈妈的心。本以为我和妈妈都在山脚下,后来突然一抬头,发现妈妈已在半山腰向我伸手,我哪里还有不追上的理由呢?所以,各位妈妈爸爸,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够天天向上,孩子必然会天天向上,也一定会与您在高处相见。徐宏小女儿三岁半,正在上幼儿园,经常回来会问我 “妈妈,老师真的喜欢我吗?”尽管平时生活中,我们对孩子已经很用心了,但她总是缺乏安全感。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引领这么大的孩子成长呢?慧云其实,现在的家长都在犯一个错误,总会让孩子去选择更喜欢家里的谁。我们要教孩子的是,无论是爸爸、妈妈、姥姥还是姥爷,全家人都是爱你的,周围的人也都是爱你的,同时你也需要去爱大家。要教会孩子爱是正常的,而不是有选择与比较的,这个世界因为爱而存在。在学习中华文化时,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着我:“世间的万般美好,哪一份有你的贡献?”要让孩子知道,世界需要我们每天的贡献,世界因我们而美丽。杜叶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她的心灵是如此清澈,她可以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感知到些什么。在这个窗口期,家长可以引导她做一个迷你的反省练习。比如问她:“孩子,你为什么这样说啊?”“那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是帮助家长了解事情的经过,二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反求诸己的种子。然后,您可以继续再引导,如:“在这个幼儿园,上一周你有没有帮助小朋友?”“你有没有什么闪光的时刻?”让她对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认知,能够经常回到自己,这样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更容易回到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方法。海平老师孩子缺乏安全感,本质上作为父母,可能心里有负能量,缺乏安全感,然后传递给了孩子。所以,父母也要引导自己,在起心动念处爱更多的人。主动真诚地向身边的人付出爱,而不是一味地担心和索取别人的爱,强者付出爱,弱者索取爱。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刻将信心和能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本质上,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不要总是向外界寻求解决方法,而是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家长好了,孩子必然好。文章来源于: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发布者:幸福人家
2020年12月02日
 “嘀嗒,嘀嗒”,楼檐上的冰溜子化了,水滴不停地打在阳台上的塑质遮阳板,发出穿透力很强的声音,直刺耳膜,连续不断地让你无法逃避。听得久了,恍然间嘀嗒声已然似一声声哭泣。三天前的大雪,还没有站稳脚跟,转眼便被暖风吹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地的泥水。昨日老天还一脸的温和,今晨迎面便被阵阵寒风吹得瑟瑟发抖。11月的东北,气温就是这样的任性,温度“跌”幅之大比股票大盘还快。这样的抽风天气让你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现代人单薄的身板哪受得住这般折腾啊!本来,寒冬的到来对我们东北人来说根本不是事儿,但真正让我们心神不安的是,刚刚经受的这场新冠病毒世纪大瘟疫还没有退去,就一再传来有关专家和一些“高人”发出的警告:更大规模的天灾将随着2020年底寒冬的到来而会降临全球,比正在施虐人类的新冠还要严重。我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地球人类真的进入了“灾难模式”,但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从西方灯塔国到东方印度,新冠病毒这个杀手已经使6000多万“中枪”,直接放倒的就已经达到了140多万人,而且这些无处不再的无形病毒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许多国家出现了死尸无法及时处理的“末日”恐怖现象。照这样发展下去,即将到来的2021年会是个什么样子?实在不敢想象。其实,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突发的,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只是因为我们都天天忙于争斗,安于享乐,无心去观察研究老天的心情怎样。记得早在十几年前,网上就曾经传出这样一张照片——一座正在融化的冰山,清晣地显现出一张人类的嘴脸,且一眼垂闭,一眼隐藏在冰盖下,流出一条瀑布状水流,真真如一行泪水在流淌,看那只不愿睁开的眼睛啊,仿佛饱含着多么悲痛的神情。是谁把冰山雕刻成这般栩栩如生的人面?是谁又赋予她悲悯哀怨的神态?难道她是在为地球环境恶化状况而担忧吗?不可思议啊!这分明是上天“垂象”,以此向人类这些大自然的主宰者发出严重警告。我宁愿相信这是那位摄影大师用电脑技术合成的愚人之作,不然难以解释大自然怎么会如我们这些有情众生一样显露真情呢!据说,这幅照片拍摄于10多年前北极圈内的挪威,当时那里的冰盖已经开始迅速融化。有世界环境专家称,地球两极冰盖融化的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大量融化的淡水将会使全球的水温、岸流和海水成分迅速转变,从而引发气候剧变,接着将是海平面水位上升,洪水泛滥,粮食减产,瘟疫爆发,物种消亡,然后联合国将会极其悲痛地向世界宣告“冰河时代来临啦”。更有令科学家们担心的事——有科学研究表明,随着两级冰层大面积融化,原来封冻在冰层深处亿万年的远古病菌将随时会被释放出来,并将会在极短时间内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到那时,毫无免疫之力的人类极有可能会被无情的瘟疫所剿灭。不幸的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真的如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铺天盖地奔袭而来。难道“潘多拉”的魔盒真的被我们人类打开了吗?谁愿意相信这骇人听闻的预言会真的发生?许多人会认为这是那些居心叵测者的造谣生事,这是杞人忧天的无稽之谈。可是,翻翻近几年的日历,我发现,人类原来已经在开始经历了异常气候所导致的一次次灾难。仅从2007年欧洲的匈牙利遭遇到的那场极端高温(在一周内热死了500多人)、英国60年未遇的洪灾、美国的龙卷风泛滥成灾,到2019年燃烧了5个多月之久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美国山火,再到还没有结束的全球新冠疫情。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当每一次自然灾难发生之后,废墟下都会埋葬无数的冤魂,而废墟之上又会有多少泪水汇流成河呀!可是,这些泪水中又有多少流出的是反思和忏悔,有多少人会用泪水洗心革面,从中检讨自已是否曾经充当了违背大自然意志、破坏大自然环境、滥杀野生动物的罪魁祸首,才招来天地神明的严惩。可是,但可是,那些被佛陀称之为“刚强众生的”的人类啊!往往对灾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健忘基因。他们昨天才掩埋好伙伴的尸体,前脚走出火葬场,擦掉眼泪,后脚便迈进了灯红酒绿的红楼之中,该大口喝酒还大口喝酒,该大碗吃肉还大碗吃肉,该污水横流还污水横流,该黑烟滚滚还黑烟滚滚,该做奸还做奸,该犯科还犯科。他们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还没有发生,当下要过好每一分钟”,这样的论调说穿了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样的执迷不悟我行我素,当然也就看不清未来,更不会为未来负责。直到有一天,“死亡之神”敲开了自己的房门,掐住了自己的咽喉,这才流出了悔恨的泪水。可惜呀!这最后一滴泪水于己于人都已失去了任何意义。一个人的泪水流干了,地球照常运转,可如果一座冰山的“泪水”流尽了,那万古之冰就会化作汹涌澎湃的洪水猛兽,就像美国大片《2012》所描写的那样,浩浩荡荡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洪水将会漫过海岸,越过崇山,吞没城市,毁灭我们地球的家园。我不禁睱想,当人类流尽最后一滴泪水的那一天,一定是无水可饮之时。到那时,人人都将为水而战,人们纷纷逃离已再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躲进尚存树木的深山里;到那时,人将会退化到原始状态,人与人之间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唯恐对方抢占了自己的水源和地盘,人类此时已经无泪可流,变成了一群无情无意的冷血动物。我曾经无意中品尝过自己的泪水,特别是伤心时的泪,是咸的。那汪洋大海也许就是亘古以来无数人类生生死死轮回中流出的泪水淹咸的罢。   【作者简介】刘卫(网名法卫,号法卫居士),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国学交流协会理事。从爱好文学到转而从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旅》、《幸福人生解密》、忏悔录《我错了》,并为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主编了《阳光照亮的地方》一书。特别是近年来对堕胎現象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编写出版了一部系统论述堕胎真相的科普书《生命之痛》。志在借文学之笔修正"我见",弘传圣贤教育。
发布者:南溪
原创
2020年12月02日
【讲话原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处】(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原典】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释义】王守仁(1472—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立德、立功、立言集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世称阳明先生,开创阳明学派。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得罪宦官刘瑾,廷杖四十后,王守仁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在这蛮荒烟瘴、穷乡僻壤之地,王守仁完成了“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了龙场教化,正式收徒上课,每天讲学不辍,而《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他的“讲义”之一。教条,是王守仁为诸生立下的准则,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而立志,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为学的全过程。《教条示龙场诸生》开宗明义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没有立定,就像没有掌舵的船,随水漂流,没有嚼子的马,任意奔驰,最后到哪里才算了结呢?立志,是人的第二次降生。人的第一次降生是身体的出生,第二次降生是精神的觉醒。“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不满17岁的毛泽东向父亲发出的呐喊、对故乡吐露的心声。这首诗原出自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其实不独毛泽东,不独西乡隆盛:每个精神的觉醒,都是听到了内心深处那一声呐喊;而这一声呐喊,便是立志。立志,是人的第一次胜利。金一南认为:“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了“蜀之鄙有二僧”去南海朝拜的故事。富裕的僧人“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穷的僧人只凭“一瓶一钵”但一年之间已经往返。一贫一富而一成一败,根本何在?不在于外在之“贫富”,在于“人之立志”。志不立,事不成;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关键在于这个人、这个组织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彭端淑说:“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任何的外界环境都不是确保人胜利的充分条件,任何的先天因素都不是限制人成就的根本原因。身未动,心已远。当贫穷的僧人立誓“一瓶一钵足矣”的时候,他已经向南海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苏轼在《晁错论》里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忍不拔之志、事至不惧之勇、前知其然之识、徐为之图之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初心不忘,矢志不渝。改革开放走过40年,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犹在,铁杵磨针、滴水穿石的韧劲依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2020年12月02日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是远远大于父亲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现代科学表明,婴儿时期 ,人的意识极为单纯 ,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 ,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逐步形成善与恶 、真与假 、好与坏 、是与非的最初概念 ,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 ,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胡适先生也曾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冯顺弟,他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01、优秀的母亲,懂得尊重孩子胡适的父亲早亡,胡适的母亲既是他的慈母,也是他的严父。她从不在人前教育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刑罚,或罚跪,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胡适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反观现在,很多家长经常当面斥责孩子,半点也不给孩子留面子,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轻则唯唯诺诺,重了甚至会造成心理阴影,破罐子破摔。而胡适的母亲在胡适幼年就懂得给孩子留面子,这也使得胡适始终保留了一份自尊,所以他一生严于律己,十分爱惜自己的名声,很少做些出格的事情,正是他的自律为他带来了好的人缘,以至于在民国时候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社会各界人士都以和胡适交友为荣。02、优秀的母亲,懂得言传身教胡适的母亲是当家的后母,家里的财政并不宽裕,一年到头全靠胡适的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胡适的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赌博、吸毒,每次回家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当了,到处欠钱。  每到除夕,家里总有一堆要债的,母亲每次都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时候,才每一家债户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把讨债的人劝回去,等到胡适大哥回来,她不出一句责备的话,不露一点怒色,依旧和胡适的大哥大嫂一起吃团圆饭。母亲温和的性子和宽宏的气量对胡适影响很大,胡适本人几乎是民国时代,性子最温和宽厚的人。胡适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因为观念的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正是这份宽厚,让胡适在几十年之后,依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胡适晚年的时候,提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一生提倡“自由主义”,但是在晚年却回到了“恕道”,这份宽厚仁恕,正是受教于他的母亲。03、优秀的母亲,重视孩子的学习胡适小时候读书,教书先生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母亲冯顺弟见识过人,要求儿子读书一定要“求甚解”,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当时胡适家里十分困窘,冯顺弟依然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嘱托先生一定给他讲个明白。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正是冯顺弟在胡适教育上的倾力投入,让胡适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胡适也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后来更是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一个优秀的母亲,一定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度。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