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有些人用不着读书,从一些现象,就可以把人生看得很清楚。只要到妇产科去看,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的。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就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在大陆西南山中住过的,就看到猴子偷苞谷——玉蜀黍,伸左手摘一个,挟在右腋下,又伸右手摘一下,挟在左腋下。这样左右两手不断地摘,腋下苞谷也不断地掉,到了最后走出苞谷田,最多手中还只拿到一个。如果被人一赶,连一个也丢了。从这里就看到人生,一路上在摘苞谷,最后却不是自己的。由这里了解什么是人生,不管富贵贫贱,都是这样抓,抓了再放,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光屁股来,光屁股走,就是这么回事。这个生死两头的现象我们看通了,中间感觉的痛苦、烦恼,这种心理上的情绪,是从思想这个根源来的。不讲现象,只追求思想的根本,便是形而上学。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试问谁能没有思想?没有思想是不可能的。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有思想则有我,我如没有思想则没有我了。西方哲学非常重视思想这个东西,人没有思想叫什么人呢?当然有个名称,叫作死人,那我就不存在了。这种观念,严格说来,应该归于唯物思想的范围。在我们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看到西方的这种哲学,能思想的我,都是断续的我。我们曾经以灯光、以流水来比喻过它。现在坐在这里,都可以体会到,只要是清醒的,一定有思想。但回转来反省、体会一下,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是永恒存在的。一个个很快地过去了。我们脑子里的意识形态,只要一想到我现在,便又立即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这个现在又立即过去了。像流水的浪头一样,一个个过去了。不过连接得非常密切。这是人类本性的功能所引起的现象。佛学对于本性,比作大海。我们现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觉、知觉,是海面上的浪头。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过去了,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从这里看人类的思想、感情,无论如何会变去的。譬如说张三发了脾气,就让他去发,发过了他就不发了。就是这个浪头打过去了。佛学在这一方面就告诉人们,这是空的。宇宙间一切现象,包括了人类心理上生命的现象,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一个停留着。这在佛学上有个名词叫“无常”。世界上的事情,水远无常,不会永恒地存在,但不懂宗教哲学的人便不同了,他把无常乱变成了无常鬼。其中,“无常”是一个术语,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永恒存在的。因此人的感情也是无常的,不会永恒不变。我喜爱这个东西,三天以后就过去了。这种无常的观念是印度文化,也在东方文化的范围。在中国的文化,见于《易经》中,不叫无常,而叫变化。天地间的事情,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一定在变。换句话说,《易经》中变化的道理是讲原则,佛学的无常是讲现象。名称不同,道理是一个。就是讲人的思想,心理的浪头都会过去的,所以认为是空的。这是消极的,看人生是悲观的。就像猴子偷苞谷一样,空手来,然后又空手跑了,什么都拿不到。这是小乘的佛学观念。怎么转到积极的呢?我们前面说过,生命的本身像大海一样,我们现在生命活着的一切作用,不过是这个本性的功能所起的现象。就好比一个浪头过去,又一个浪头过去一样。虽然这个浪头是无常的、断续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能起这个浪头的,是整个的海水。等到风平浪静,海水还是海水,没有变。这一切变化中间,有一个不变的。就如刚才的比方一样,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过去了,是无常的,把握不住的。我想“是”,于是“是”过去了,可是我要再想,它还是能够来的。那么这个不变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要找它,就是穷究那个生命的根本,和宇宙那个生命同体的,那个根本的东西。找到了那个东西,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本身一片大光明。所谓“光明清净”四个字,是形而上本体的境界。——《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6日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时候。而今年的三伏也快要到了,但不一样的是,今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异常的高温现象!!不仅如此,今年的三伏时间表有点特殊。今年最强高温来袭,多地局部将高达40℃!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闵裕秋在中国天气网刊文介绍,此轮高温呈现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再来要我们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今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今年的中伏比较特殊,因为从7月26日进中伏,到8月15日进末伏,这期间有20天,意味着在中伏之后还会再闰一个中伏,将中伏的期限延伸到20天。这种现象俗称“双中伏”或“俩中伏”。本来异常的高温现象已经够热的了!!这下还来了个双中伏,炎热的日子将会延长,也意味着,咱们中老年人最容易落下病根的日子,也变长了更危险也更难熬了。 01 过不好三伏,会落下病根.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其实,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 “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02 如何过好三伏?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入伏后有一个问题一般人都会搞混:“伏天里我们是不是要一心防暑?”错,正好相反!要一心防寒!夏天不防暑要防寒?不明白的人,赶紧往下看!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你没听过“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这是因为你可能在伏天时期常做以下事情而导致了寒气入体: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常吃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后果多严重呢?还记得当年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后,天天一犯病就冻成狗,身体里都是“寒邪”,最后要靠“九阳神功”才能逼出寒气!可见,万一寒气入体有多么可怕。况且:你们谁会九阳神功? 03 三伏天防寒,就看这3招!第一、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第二、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第三、饮食注意少寒凉。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04 三伏天里应该喝常温的水!那么,三伏天喝热水到底有没有用?三伏天喝热水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发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功能,起到透里疏通、清热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养生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并不是短短一个三伏就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的。运动适当出汗、泡脚微微出汗都可以祛除寒气,不过要长年累月的坚持,要除寒气平时可以少吃螺、西瓜、柿子、竹笋、荸荠、苋菜、黄瓜、藕、绿豆等寒性食物。如果只是想通过喝热水,一朝一夕就祛除体内的寒气,是万万不可能的。05 三伏天食疗记住“三”字法则 - 瓜:入伏吃三瓜 - 最热的三伏天来了,一定要吃三瓜!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可帮助排除毒素,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1、吃苦瓜:人伏祛痱子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2、吃丝瓜:人伏平痰喘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而且丝瓜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果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也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3、吃冬瓜:入伏增食欲“冬瓜”——听名字就知道非常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饭:入伏三主食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1、头伏吃饺子:平补效果好头伏吃饺子,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衣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头伏吃饺子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营养专家认为,伏天不能热补或温补,最好平补,饺子正适合平补。饺子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2、二伏吃面条:驱病败心火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之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三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面条出锅后用凉开水过几遍。麻酱要用水稀释,酱油要用热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几滴香油把这些佐料浇到面上,再配上黄瓜丝、菠菜等,不仅刺激食衣,而且“败心火”。3、三伏吃烙饼摊鸡蛋:恢复补营养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所以,这个时暌要适当多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烙饼除了面里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这时如果加上鸡蛋,就可以达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来源:成德集锦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光明网讯 印象西湖、绿色杭韵、钱塘十里繁华……6月23日,“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滨江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非遗剪纸艺术展在浙江杭州宝龙艺术中心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展览作品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师生和剪纸艺人们历经数月精心创作而成。  现场展陈的100多幅作品以杭州风土人情、现代生活为题材,涵盖了“杭州十景”“杭州故事”“中国神兽”“纸饰品”“立体装饰画”“立体装置”等6个系列。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图为现场展陈作品(浙江外国语学院/供图)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表示,本次剪纸展旨在用艺术“语言”讲述新时代的中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浙江和美丽杭州的故事。透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充分领略剪纸的独特魅力,了解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厉玲玲表示,举办本次展览是希望通过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碰撞,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文化艺术体验。  现场,作为本次展览的特邀嘉宾,著名剪纸艺人宋胜林、楼基洪、钱禄萍分别表演了非遗剪纸技法,他们以“剪”作画,“团花”“幸福”“植物”等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指间。图为现场展陈作品(浙江外国语学院/供图)  自2022年6月23日起至7月7日,市民可前往杭州宝龙艺术中心免费参观剪纸艺术展,一睹非遗剪纸艺术的风采。(田媛 姚祥燕 魏新宇)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周 缘  一半是平面手绘线稿、一半是手工木作模型,在苏州城建博物馆的展墙上,古城的地标建筑瑞光塔被“解剖”开来,繁丽精致的斗栱、出挑深远的飞檐、端庄秀美的壶门都得到细致复原,让这座七级八面楼阁式古塔的内部结构清晰呈现在观众眼前。  日前,苏州城建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为数不多以“城建”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博物馆以苏州之窗为核心元素,构建了穿越古今的“时光隧道”,连接起“城纪千载”“现代苏城”“城市生长”“城市客厅”“百馆之城”等展厅。  序厅内,纵横交错的《平江图》上以建筑模型组成一个灰色的“城”字,这是苏州城建博物馆的主视觉标志。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道观前潘宅为基础改建而成。  南宋平江府(今苏州)地图《平江图》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反映了苏州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平江路正是继承了这一特点的传统街区。与平江路相邻的巷子里散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徽商潘麟兆家族的潘宅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规模庞大,装饰华丽。如今,这座清代富商宅第变身博物馆,体现了“让古城在保护中创新开发”的理念。  “城纪千载”厅展示了5个微缩模型,始建于春秋的阖闾城、三国时期的瑞光塔、唐代的宝带桥、北宋的文庙和元代的盘门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留下这些古建筑印记的《吴地记》《吴郡志》等5部地方志书,《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苏州城厢图》等19张电子地图,述说着苏州悠久的城建史。  今年是苏州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现代苏城”厅以丰富的照片和文献资料回顾了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变迁,一份份泛黄的文件见证了古城保护路线的确立。1986年,苏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确定了“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基本方针。  76米高的北寺塔守护着古城的天际线,在古城之外,58米高的开发大楼、302米高的东方之门、450米高的国际金融中心相继建成。“城市生长”厅中,水晶沙盘模型以时间轴串联起苏州不同时期的最高建筑,展示着不断刷新的城市高度。  展厅里的新媒体交互装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当代苏州城建的蓬勃活力。展墙上有一排黄色测量仪,透过黑色圆筒里的目镜,可以看到桥梁、道路、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照片。按下“城市科教”按钮,苏州博物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等科教领域标志性建筑图片一帧帧播放。  见一馆而观百馆,探百馆而知一城。在“百馆之城”厅,一张动态的“苏州城建图”布满了整整三面墙,苏州大大小小100多座博物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地图上。手掌靠近墙面,国风插画就会变成360度旋转的三维动画。点击地图上粉墙黛瓦的几何形建筑,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点击10个近似正方体的盒子形建筑,去年9月开放的苏博西馆落成封顶。在这里,观众可以“云游”苏州的百馆百园与名人故居,将城市整体风貌尽收眼底。  苏州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孙旻表示,苏州城建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也体现了城市建设者的匠心,对当前苏州推动古城保护、城市更新以及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具有积极作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借助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圆明园数字化复原  帧帧光影,重现“万园之园”  本报记者 施 芳  核心阅读  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10余年来,圆明园持续开展数字化复原工程,通过采集文物数字信息、打造线上虚拟展览、开发互动体验的文旅项目等方式,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光彩。如今,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约2/3的景区实现精准数字复原。跨越百年时光,“万园之园”在虚拟中重现。  上下天光、夹镜鸣琴、坐石临流、茹古涵今……一个个意味隽永的名字,承载着圆明园的昔日盛景。  然而,160多年前遭遇破坏,大量文物珍宝流失海外,“万园之园”只余断壁残垣。  是保留原貌还是恢复重建?数字化给出了一种答案。“圆明园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复原它的壮美景象,也使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记录、保存,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说。  数字存档  采集海量数据资源,实现高精度永久留存  6月11日,圆明园虚拟仿真田野考古系统上线。人们在平台上既可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利用实景三维模型、全景漫游等方式,参与舍卫城南城门考古遗址、澹泊宁静一期考古遗址3D虚拟体验。“系统将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吸引青少年来体验考古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介绍,系统未来计划将虚拟考古与实景模拟发掘相结合,用于公众考古教学。  圆明园考古始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先后完成藻园、含经堂、长春园宫门、正觉寺、远瀛观等10余处遗址的发掘,明确了遗迹的保存状况、规模及其形制、规格等。  考古发掘中,文物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是重要一环。然而,一般的平面扫描或相机拍照很难将文物的细节与色彩完整保存下来。利用三维扫描,则可以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进而完成文物虚拟修复。“数字化存档可以通过信息比对,对文物进行长期监测,发现病害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性保护,同时为数字化复原提供支撑。”张剑葳说。  “文物也有生命周期,尤其裸露在户外的石刻文物,遭受风吹日晒,很容易受损。”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圆明园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技术手段,完成西洋楼遗址区内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海晏堂以及北大燕园内流散石刻文物的数据采集,采集的数字资源数据量达2TB(太字节)。  此外,圆明园持续对修复文物、库藏文物、回归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数据进入圆明园文物数据库和纹样库,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云观展”。目前,包括瓷器、玉器、铜器以及石刻等在内的118件数字化文物已在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展出。  全景复原  从建筑形制到树木品种,10多道程序确保精准  行走在圆明园里,面对一处处废墟,一个个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乾隆钦点的圆明园四十景在何处?它们原先是什么模样?随着数字化复原的推进,这些问题得到了解答。  2009年,圆明园启动数字化复原工程,80多名参与复原的研究人员来自圆明园、清华大学、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等50多家单位。  圆明园自1707年始建到1860年被毁,150余年间改扩建频繁,许多建筑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大到一座建筑的形制,小到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宽窄、一棵树的品种,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一景一物如何精准再现,皆是考验。  复原工作始终坚持科学性、真实性原则,每复原一个景区都有基础研究、复原设计、场景制作、维护更新4个步骤,共10多道程序,包括遗址信息精确采集、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虚拟拼接等。  除了实地勘察测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史料,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匠作则例》等档案资料开展研究。“在堆积如山、未经梳理的原始史料中仔细爬梳,寻找线索,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进而再还原合宜的周边环境和内部陈设。”项目负责人之一、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  据介绍,一般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包含3000至2万个面,已足够精致,然而,圆明园每个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则要求包含2万至15万个面。3D复原模型不仅包含了遗址、建筑,还包含花木、假山等。  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7个景区的195个时空单元……迄今为止,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其中约2/3的景区实现了精准数字复原,一些建筑复原精准率达到95%。  跨越300多年时光,“万园之园”在虚拟中重现。2016年,圆明园数字化复原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获得高度评价——“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古遗址、古墓葬类遗产的展示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如今,数字化复原成果已应用于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全部景区,共629项信息、520张景区复原图和19段复原视频。  “基于有证可查的一砖一瓦进行虚拟搭建,今人才可以切身体会‘万园之园’的不朽魅力。”贺艳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字化复原还将不断完善。”  交互体验  落地多种应用场景,让历史可触可感  漫步圆明园银杏大道上的拾光买卖街,步入“御园莺歌”光影互动空间,虫鸟窸窣、树影婆娑、琉璃错落。用手轻轻触碰墙上的动态光点,荷花绽开、仙鹤展翅。坐在西洋幻境·拾光咖啡厅,脚下是青花八宝万福如意地砖,抬头可以欣赏古代名画。“真是大开眼界,原来圆明园这么美!”游客张钰坤连声称赞,兴奋地拍照发到朋友圈。  数字+文旅,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2013年,圆明园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组织建筑、历史、计算机、文保、考古、测绘等学科的专家,开始探索数字化文旅服务产品转化路径。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遗址文化内涵叙事化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项目”将圆明园选为首个应用示范园区。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感映现实以及交互现实游戏,数字化复原成果在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帮助人们走进历史深处,感受中华文化的脉动。  光影圆明园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来到了更多人身边。2016年起,5个空间体验展先后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亮相,观众超40万人次;郑州园博园举办的数字感映展中,海晏堂数字重生全过程呈现于高7米的弧幕上;2020年7月,《重返·万园之园》数字交互展在北京首钢园举办,观众写下上万条留言:“历史与科技让人敬畏”“国家只有更强大,历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保护”;即将推出的移动式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和数字胶囊影院,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文化遗产的风采。”邱文忠介绍,“通过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式,为游客带来新鲜生动的感官体验、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在阳光肆意挥洒的午后,漫步在家中的小庭院中,与远道而来的好友谈论起日常生活琐事,进而再谈起创作时的灵感、童年的影响……这样的画面,就出现在前段时间刚刚收官的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日常2》中。镜头里,通过朋友拜访的方式,观众得以窥见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  纪录片创作新的“蓝海”  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也没有刻意塑造“高大上”的人生哲理,这部纪录片带领大家走近作家们的日常,展现出这些“文学大咖”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样态。正因如此,该片在豆瓣上收获了8.2的高分,近三分之一的网友给出了五星的满分评价。  当然,这并不是今年走红的第一部文学类纪录片。将目光放回到年初,一部聚焦于爱书人的《但是还有书籍2》,同样收获了高口碑与不低的热度。两部纪录片的先后播出,让人们注意到一种状况,那就是以书籍、文学为主旨的纪录片作品,开始打破“小众”的路径,成为了纪录片创作新的“蓝海”。  其实一直以来,文化类的纪录片在大众心中都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譬如认为此类作品观看需要一定的门槛,讲述的都是阳春白雪的内容,不免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但是细看《文学的日常》,观众仍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烟火气息。作家李修文在西北荒地的杏林与摘苦菜的大姐交谈;刘亮程与洪启游走在新疆的草场戈壁,与遇到的牧羊犬、野骆驼打招呼;双雪涛在狭窄的胡同里朗读,背后的人正在打台球……这些稀疏平常的点滴,构成了片中的烟火人间,而文学,也就诞生在其中。  更平易活泼的讲述视角  《但是还有书籍》将视角放宽到更多与书有关系的人身上,他们不一定是作家、学者,而是无数渺小而鲜活的“小人物”,比如:不遗余力挖掘新人且“不择手段”推荐作品的秃头编辑朱岳;回到草原上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图书馆的95后久美;从业55年,见证中国书籍设计变革与发展的宁成春……他们关于书籍的日常,或枯燥或重复,或有趣或跳脱,但对于文学和书籍的热爱,让他们于平凡的生活中“闪光”。  用更平易和活泼的视角,讲述文学和文化的故事,几乎成了该领域创作者共通的“意识”。倘若将目光放得更远、更早,还能发现文学类纪录片,早已诞生了很多新鲜的“玩法”。比方说2021年播出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将诗歌文学与旅行结合在一起,重返唐诗发生的地方,看见变换的山川风景,既有知识的浸润也有视觉的享受。还有2020年上线的《文学的故乡》,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让观众窥见作家创作的秘密……  在烟火升腾处窥见文学的日常,于独特微小的视角中看见文化的流动。正如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的主旨所说的那样,“以文学照亮日常,以思想反刍生活”。当镜头故事来到生活的烟火气中,其实也是让文学回到了它的来处。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作者:华建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龚术婷(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国学专业,就需要在新时代找准定位,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国学专业人才。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这就要求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兼容并蓄、守正出新,才最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也正是通过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互译互通、互谅互解,才最终汇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新时代国学人才一方面需要深入理解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吸纳多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的人才,不应该只是熟稔《诗经》,还应该对《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史诗也有较深的研读。这样的人才,在研究公元10—12世纪的中国历史时,其学术眼光不应该局限于宋史,还应该投到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身上,在中国疆域大背景下,综合分析各民族之间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到民间、从战争到贸易、从思想到艺术等多个层面或角度的互动交融关系。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记忆最基本的载体,是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语言文字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字格局,夯实自己的古代语言文献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研习历代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古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有一定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源流,具备解读中国古代各民族第一手文献资料的能力。纵观中华文明史,以汉字为载体的文言文献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对中华文明的奠定和发展、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进行国学专业教育时,古代汉语理应是核心素养之一,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也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古代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在国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同地区高校的国学教育,可以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齐心协力培养出一批能阅读汉文、藏文、西夏文、契丹文、蒙文、满文等多种文字形式古代经典的国学专业人才。比如,青藏地区的高校,可以着力培养兼通古汉文和古藏文、致力于汉藏对比研究的国学人才。更理想者,这些新时代国学专业人才,还应能在专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多语种文献,细致比勘不同文字的同一文本。比如,在研究中国佛教经典文本时,除了能借助传统小学研读汉文版本之外,还应该具备分析藏文、西夏文、蒙文等版本的基本素养。  当前中国早已进入知识驱动型社会,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高精尖领域,学科深度交叉已是基本趋势。有鉴于此,国家已经在学科门类中新增了“交叉学科”门类。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交叉学科视野下合理有序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交叉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从简单加和到有机结合的转变。国学天然就是交叉学科。国学知识的生产,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式创新,需要在掌握文史哲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比如,古代中国是如何对知识加以分类的?这一问题至少需要综合文献学、思想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又如,如何评价秦的“书同文”政策?这一问题至少需要综合文字学、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等多学科知识。  落实到国学人才培养上,除了传授学生文史哲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还需要训练和提升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大幅度提高课程的交叉培养深度,尤其是原典精读课程。以具体经典为载体,整合各分科研究成果,提取出基本问题群,以此引导学生对各学科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批判,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以《诗经》为例,教师需要充分吸收文学、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取容易激发学生进行交叉学科思考的学术问题,如“西周金文与《诗经》语言”“《诗经》与先秦考古”“《诗经》与礼仪”“《诗经》与音乐”“《诗经》文本形成与口述、书写传统”“《郑笺》的训诂方法与义理发挥”,等等。如是,方能充分彰显《诗经》的综合特点,也才吻合国学交叉培养的理念,真正实现考据、义理、辞章的统一。当然,这在实践层面难度不小,一方面教师需要走出自己的学科舒适区,时刻对路径依赖保持警觉;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建立起多学科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共同语言。  当前正处于两大变局的宏观形势之下,全球化进程放缓,地区民族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对话益发迫切,需要平等倾听不同文明发出的多样化声音,进而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全球学科视野下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积极提升自己的跨文明深度对话能力。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有关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基本认识,还需要对各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较为综合的了解。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两希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应该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涉猎。古代文明之间有哪些接触和交流?中华文明是如何传播的?西方古代文明如何孕育出现代文明?传统如何与现代对接?文言和白话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宏大学术问题,当代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跨文明对话框架下不断加以思索和解答。当然,受制于高校课程体系,将其他文明相关内容整体纳入国学人才培养方案并不现实。为此,高校国学专业教育需要学会“借力”,发挥好学校通识课程和其他学院专业课的积极作用,用好慕课等线上资源,根据国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以全面梳理,给出选修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尽量选择与国学课程体系形成互补关系的课程,激发学生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西方文明”“当代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等通识模块。  新文科旨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要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才。毋庸置疑,要培养这样的新时代国学专业人才,任重道远,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需要着力推进。我们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本硕博顺畅衔接的培养机制;需要打破专业路径依赖,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课程的交叉学科深度;需要加大学术实践力度,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还需要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加强学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的方法论意识,实现国学教育中的人机互通及科学与人文的互通;更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深度整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整合和价值涵养的有机统一。  国之大者,铭记于心;敢于担当,守正创新;一体多元,蹄疾步坚。相信新时代培养的这批“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国学新人,将创造一个新的国学春天,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学特色交叉学科的创建过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传播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从中华民族整体和交叉学科视角,对各族人民、对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明互鉴。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3日 11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5日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熊丰)记者4日从公安部获悉,为深入推进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打拐寻亲,公安部近日公布全国5000余个免费采血点信息,进一步便利广大群众及时就近采血,助力被拐家庭早日实现团圆。  近年来,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拐卖犯罪,累计设置3000余个免费采血点,并向社会公布地址、联系电话,为协助案件侦办、帮助群众寻亲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一大批离散家庭实现了团圆。今年3月,公安部会同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全国妇联部署在全国组织开展新一轮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公安部在此前公布免费采血点基础上,通过梳理汇总、集中资源,将免费采血点数量增至5000余个,并通过多种平台集中发布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免费采血点覆盖面。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免费采血工作不受户籍地域限制,请尚未采血的被拐妇女儿童父母、疑似被拐及身份不明人员,尽快到采血点接受免费采血。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打拐工作,积极转发扩散5000余个免费采血点信息,帮助更多离散家庭早日实现团圆。  据了解,公安部头条号、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已集中发布5000余个免费采血点信息,可及时查询全国采血点情况。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