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弟子规每日一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弟子规》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勉励要提升道德学问。《说文》“唯,诺也。”本义是回答。作副词相当于只有。《说文》“德,升也。”本义是登高。引申为道德、品行。《说文》“才,草木之初也。”本义是草木初生。引申为才能,才华。《说文》“当,田相值也。”本义是两块田相当、相等。引申为应当,应该。《说文》“自,鼻也。”本义是鼻子。指本人,自己。《说文》“礪,磨也。”本义是粗磨刀石。引申为勉励,励志。“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告诉我们,当德行学问、才能本领不如别人时,这个时候切莫自暴自弃,以为自己无法追赶上人家了,而是总结经验,努力学习,不断自我砥砺,奋发图强,以此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技能上的提升,能更好的为团体、社会服务。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使自己当前的学问、品行还不如他人,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也是能够进步的。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林则徐先生有两句跟学习、求学问相当有关联的话,提到“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假如他的言行举止没有孝心,没有恭敬之心,纵使读书也是徒劳无功。下一句提到“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当一个人起了傲慢之心,纵使他读的书再多也是没有帮助,甚至于只是常常瞧不起人。我有个朋友他是研究所毕业,有一次他的母亲因为他一件小事做不好,就跟他说:你怎么连这点事都没有办好?你要好好反省,这样太笨了。结果这个朋友听完以后,马上跟他母亲说,我都已经念到研究所了,你还骂我笨。诸位朋友,研究所给了他什么?给了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诫,不能反省为什么这点小事我也没有做好!  当他有学过《弟子规》的话,他当下一定会跟他母亲鞠个躬说道:母亲,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他一定会奉行“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的称赞他觉得受宠若惊。为什么一个人听到别人的称赞会虚心,会不敢承受?因为他明白他有今天的能力、今天的品德,都是父母以及人生过程当中师长、老师的提携才有今天。而且做一件事情一定都是众志成城,大家努力的成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不敢居功。他心里时时提醒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希望透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这件事,绝不愿意因为自己起了傲慢之心、起了轻率之心,而把原来应该做好的事情搞砸了。  “闻过欣”,因为他了解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两边也很难完全看清楚,而后面更不可能看到。当他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很欢喜,那将有很多的亲友愿意做他第二双眼、第三双眼,甚至于是无数的双眼,帮他看清自己的偏颇。有了这样受教有地的态度,他的人生必然会遇到很多贵人相助。从林则徐先生这两个提醒,我们一定要警觉到,要把《弟子规》这个德行的根扎得够深够广。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炎热程度超过小暑。大暑之后,就是立秋。夏天即将结束,极度的高温之下,已有阴气显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天即将在大暑的序幕里优雅退场。临别之际,它用自己的独特的物语,为我们讲述生命的真谛。一、万物各争其时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徘徊在 35-40度之间。除了烈日炎炎,还有雷雨暴作。大暑时节雷阵雨最多。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夏天午后,闪电若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面前;如果闪电在西方出现,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雨水充沛,天气炎热,为万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所以大暑天气,是一年中万物最为繁盛的时节。天地发威,仿佛要自焚一般,榨干所有的生命力,尽情展示它的魅力。万物疯狂汲取养分,从作物到花草都进入一个疯狂生长的状态。草木葱葱郁郁,五谷饱满充实。梨、枣、核桃等也满面堆笑地躺在阳光里,被风吹得丰满,被太阳晒得成熟。它们无忧无虑,只管按着时令知足地长着,乐此不疲。蚱蜢、蜻蜓、蟋蟀,青蛙,各色的昆虫活蹦乱跳,蛙鸣、蝉鸣一声急似一声。《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大暑孕育着成熟,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里各争其时,展示生命的丰盛、辉煌和多姿多彩。在《周易》的卦象里,此时节正处于恒卦时空,万物得其时,生长较为迅捷,人循天道,只要不犯太大的失误,守一个“恒”字,都能顺顺利利。二、众生各安其命大暑过后,立秋在望,阳气盛极而衰,由酷热转向清凉。一切的狂欢慢慢沉寂,开始迎来秋的萧索,冬的肃杀。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受到暑气的影响,萤火虫在此时孵化出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人们在月色下乘凉,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但是萤火虫只能短短几日,不出几周,就会消失殆尽。树上的蝉在暑热里尽情鸣叫,但是数周之后,它们也会一一沉寂。万物有生有死,有各争其时,就有各安其命。《雪心赋》里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阴阳轮转,寒暑交替,万物都将改变。春天的嫩绿,初夏的青绿,慢慢转变为大暑的苍绿。绿色终要归于苍然,人生也终将归于沉寂。再多的权势,再多的财富,再美好的青春,也会一一逝去。曾经丰盈的生命一点点干瘪,一点点走向荒芜,一点点领悟生命的真谛。叶芝说:“从枯萎而进入真理”。人生只有经历过起落,盛衰,才能真正明悟。面对荣辱得失,面对生老病死,才能有一份超脱。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生一世,看遍繁华,去除浮华,看遍人情,看透岁月,最终各安其命。坦然接受生命的历程,不盛大,也不浩荡,却有一种荣华之后的淡然与洒脱。来源:弘华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人的一生,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不可能天天蜜里调油,也不会时时黄连苦胆。所以决定一个人苦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要获得快乐,就要懂得自我调节,人生要懂得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知足常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知足。屠隆《娑罗馆清言》:家坐无聊,不念食力担夫,红尘赤日;汝官不达,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襟。你闲坐家中,觉得无聊烦闷,怎么不想想那些靠劳力吃饭的挑夫,还在炎炎夏日中辛劳奔走呢?你觉得官品职位不够显达,但还有才能卓越的优秀人才,到老仍是布衣平民。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则说更为明白: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健康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每个人的天资禀赋和人生际遇都是不同的,总把自己放在人生的上限与他人比较,得到的自然总是颓丧失望。快乐是一种心境,能作退一步想,则无往而不乐,唯知足者能之。懂得知足的人,眼之所见,都是风景。看山有山的巍峨,看水有水的温柔,看月有月的明澈。快乐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知足,就是幸福。自得其乐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底色是温柔,他总能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保持热忱,发现美好与快乐。汪曾祺离开大学后,在当地中学教书,结识了一生挚爱——施松卿。那个时候,他们整天乐乐呵呵。他们在田野中散步,聊文学,一边走一边吃从当地农民那里买来的胡萝卜。昆明的胡萝卜好像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细嫩清甜,洗了可以当水果吃。后来,他被下放到偏僻的山里劳动改造,但不管到哪儿,他总能想方设法找乐子。他发现“波尔多液”农药是好看的天蓝色;他在坝上采到一个大蘑菇,高兴得跳起来,像个孩子;他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片叶子,回到屋里,插进玻璃瓶,就能画上一整天。他病重住院,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龙井茶。人这辈子,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色彩繁,味道多,重要的是豁达通透,自得其乐。就像汪老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苦中作乐在姑苏城外,有一寺,名为“寒山寺”,有一诗,叫《枫桥夜泊》,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是千古名诗,因为诗的背后有一人,有他的故事,他叫:寒山。寒山是唐朝初年人,生在富裕地主家,参加了五次科举,依然没考上。举家五次重金支持,花费巨大,加上哥哥长年滥赌,殷实的家底很快耗光。父母大受打击,相继病死;妻子无望,也带了孩子离开。家道中落,事业不顺,妻离子散,人生中的绝望事一齐砸到寒山身上,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落魄文人,不得不告离故乡,开始了流浪。寒山没有垮掉,他在天台翠屏山遇到了一个愿意陪伴他的女人。娶妻生子,读书、卖茶、挽舟、做草鞋……三十年田园隐居。生活虽苦,但总有一点甜。他在《诗三百三首其二十七》中写道: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寒山本想就这样:一妻一儿一床书,简单过完一生。可世事无常,苦难又来,妻儿染上重疾,一病不起,竟撒手人寰了。这一年,寒山65岁。尘世间又一次只剩下了他一人。人生至此,寒山决定告别过往的喜悲,去了姑苏城外的一座无名寺,做了个时而披衣袒胸、散发御风,时而癫狂大笑,时而静心修禅的僧人。明代“缁衣宰相”姚广孝在《寒山寺重兴记》中写道: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衣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掣风掣颠,笑歌自若”,短短八个字,道尽了寒山一生苦难艰辛,而又能笑歌自若的人生态度。人要懂得苦中作乐,富贵穷达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要学会调整自己,取悦自己。无论经历什么,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保持乐观的心态,开心生活,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清人王士端《养真集》: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神仙也没有更好办法,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才能只生欢喜不生愁。愿你往后余生,能学会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翻得过山,趟得过河,受得了苦,寻得到乐。来源:弘化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作者:刘梦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蝉鸣声声中,我们迎来盛夏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从字面上,便可以感知它的模样:“暑”,天热如煮,“大”,炎热至极。正值三伏天,“湿热交蒸”模式几乎席卷全国,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桑拿天跟随大暑一起到来了。  此刻,万物有自己迎接盛夏的节奏—  草木知暑。《管子》曰:“大暑至,万物荣华。”天热,雨水多,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中各争其时。草木知足地成长着,乐此不疲。现在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你瞧,它们亭亭玉立、生机勃勃,趴伏在荷叶上面的青蛙,一跳,把浮萍砸出一个水圈,很快,浮萍就又围拢了。如此藕花珠缀、意趣盎然的画面,如何不叫人流连?新华社发  百虫知暑。大暑之日,“一候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当夜幕流转,疏云散去,树梢间抑扬顿挫的蝉鸣声终于安静下来,萤火虫隐隐出现,幽幽穿梭,带来星河一般闪烁的点点光辉。大人静静观赏,孩童轻罗小扇扑流萤,如此明快浪漫的夏夜如何不叫人难忘?  你我知暑。“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暑热难耐,人的心气容易亏耗,近来新闻里也不时出现“热射病”的报道。但很久以前,古人早已将生活智慧刻入自然时序,我们有那么多的方法乘凉避暑、怡然自乐:不论是“饮伏茶”“晒伏姜”,还是花间竹影、凉茶豆糕,为的皆是驱走炎热,留下清凉;午后盼风雨来,或迎大雨滂沱,或听轻雷断雨,又别有一种诗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三五好友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则又充满了盛夏乐趣。  大暑之日,正是收割播种的农忙时节,又容易有灾害、时疫侵袭,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便在此时将心愿放飞。“烧伏香”这一古老习俗,最初便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又拓展到祈愿工作顺利、收获满满。而在浙江台州地区,大暑之日送“大暑船”的传统也沿袭至今。看呀,伴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抬起大船在街上巡游,最后在大海点燃,以此祈福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农人们埋头躬耕,诗人们则在字里行间留下消暑心境。南朝诗人徐勉有一首《晚夏》:“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夏夜纳凉,席地而坐,赏莲荷、品美酒,想来实在惬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销夏》:“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无长物、有清风,向后人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也有人喜欢深居远山避暑,王维便留下了那首百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高骈也在《山亭夏日》中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无论是林间的皎皎月光,还是山亭间的蔷薇飘香,当今天我们读起这样的文字,仿佛眼前的夏天也没有那么难挨了。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消暑固然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但许多步履匆匆的都市中人,还是会怀念从前的时光。那些暑气蒸腾的夜晚,邻舍们不约而同挎着藤椅条凳、拎着西瓜走出家门,他们或聚在村口比自己年岁还大的老树下,或围坐在清凉石板铺就的井边。苍穹之下,微星闪烁,远处而来的热风掠过井口,变成丝丝清凉。手里的蒲扇随着乡音荡漾,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就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悄然流转。  不论是过去还是眼下,盛夏仿佛永远如火焰一般热烈;万物生发、生长,生命的狂欢仿佛没有尽头。但时间的秘密就藏在古老节气中—作为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火焰在大暑达到顶峰,也即将从这里开始优雅、安静退场。一代代中国人在大暑之日心照不宣:就让我们一起在这团火焰里取一方沉静,以强大又平和的内心,去告别这场盛大的夏吧!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题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句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评解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来源:文学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作者:侯楠楠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来的。大暑节气正值“三伏”的中伏阶段,此时桑拿天到来,大地就像蒸笼,闷热潮湿。但“七下八上”的时节,北方陆续进入雨季,雨水带来些许凉意,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俗语云“冬吃萝卜夏吃姜”,盛暑时节,山西、河南等地有“晒伏姜”的习俗。人们在三伏天时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拌匀后装入容器,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后食用。夏季贪凉,吃过伏姜后,身体会发热出汗,带走身体里的寒气,是种反向的养生智慧。(点击图片观看动态海报)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的集体创作。动画制作:满晨  除了晒伏姜,广东人会在大暑时吃仙草,而在清代京师地区,时鲜佳肴就更多了。据载,京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且有鲜菱、芡实、茨菇、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其莲藕芡菱,凉水河最胜,有坊曰十里荷香。”  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开得正盛,是盛夏时节最清凉美好之所在。苏州一带还将农历六月二十四作为荷花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泛舟赏荷,消夏纳凉。  除此之外,浙江台州葭芷一带还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据民间传说,清同治年间,当地有病疫流行,大暑日前后尤为严重,人们认为是五位掌管瘟疫的神仙带来的灾祸。葭芷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商定在大暑日这一天集体供奉“五圣”,将满载供品的“大暑船”送至椒江口外,以求送走瘟疫,保佑人们身体健康。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大暑时节到底有多热?北宋书法家蔡襄写有标题就很直白的《暑热帖》:“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什么心静自然凉,都是骗人的,根本没地方可躲好吗?  米芾就不一样了。他也有一件书法作品,叫《逃暑帖》:“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米芾当时担任一个闲职,上班不用打卡,所以干脆在暑热之时“逃”进深山之中,乐得清净又享得清凉。  还有更机智的王鉷,在家也能“人工降雨”。唐代《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唐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家里建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王鉷让人通过水车等将水引到屋顶上,水沿着屋檐流下,如同降雨一般,凉快却也奢侈。  不过,人们“苦夏”,农作物却“乐夏”。从气象物候可以看出,大暑的节气特点是高温湿热,这样的气候对稻作农业丰收大有好处,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农谚曰:“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不酷热,五谷不多结”。虽是大暑时节,农人一刻也不得闲,特别是对于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早稻抢日,晚稻抢时”,此时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才能确保粮食丰收。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吃得简单、不社交也不买衣服,白居易过得很“低欲望”,好像做什么都没有心气。实际上,大暑伴着蝉鸣,是盛夏的最后乐章。夏季独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已经准备退场。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酷暑都有些值得珍惜了?来源:光明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
今天我们选取了王姓的家范代表,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会学到的重要人物——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先生的家规家训。浙东余姚,姚江两岸,历来人杰地灵,名门集聚,一幅范仲淹笔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的家园盛景图在此展开。宋室南渡期间,中原三槐王氏后裔纷至江南,其中有数支辗转迁居姚江之畔,姚江王氏由此发端。自明以来,这个家族名儒辈出,先后有6人被明清正史立传;三部清代《余姚县志》,皆以其先祖为明朝列传之开篇。姚江两岸也因这个家族的崛起从此“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 这究竟是怎样的神奇,让这个家族在短短的两百年间声名鹊起,并从此名扬天下?穿越历史的镜头,一起追寻族中典范王阳明的成长足迹,答案或许就在那里。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出身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经历了宦海风涛,又身处荒蛮之区的王阳明,既反省了自己的遭遇,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了寻找最具深度的答案,他请人作了一副石棺,并进到石棺里面,作了一次“死亡体验”。有了这次站在死后的角度对于人生的体悟,他彻底领会了什么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天地恒长,肉身易殒,财富是什么,荣利是什么,虚名是什么,死后的答案,全都出现在“龙场悟道”的觉醒之中。但是,这种体悟又是十分积极的。因为王阳明不仅想到了“死”的归宿,更想到了“生”的意义。“生”,就要做一些对得起“生”的事情,这才使“生”字不像“死”字那样虚无。“龙场悟道”使王阳明“死后方生”,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王阳明一生坎坷。他从小以神童知名,但数次科举失利,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中举之后,走上官场,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但走向内心的强大,要经过历练甚至磨难,王阳明就是最好的例子。王阳明小时候,堪称顽劣少年,各种记载中都有他行事乖张、屡遭殴打的故事。青年时代,他也一度迷惘,精神不知往何寄托,后人曾概括他年轻时的“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用今天的话来说,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痴迷求仙拜佛,喜欢打打杀杀,走了不少弯路。这种沉溺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也有很多与当年王阳明一般的同龄人,沉溺于游戏、追星、情色、金钱……但是很多人一直未能挣脱,一辈子沉溺其中,甚至成了悲剧的主角。龙场顿悟,使王阳明第一次清楚认识到“心”与“理”的融合。“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他的军功,主要是“三征”,按时间顺序,先是以赣南为中心,跨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地,一举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继而在江西快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后人誉为用35天时间,平定了朱宸濠策划了三十年的叛乱;第三征是指成功讨伐广西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八寨的叛贼。赫赫军功,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最成功的验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这么形容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一代大师钱穆也说,他最佩服的三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人均文武双全。难怪阳明精舍舍长蒋庆感叹:王阳明是“行动圣哲”,阳明学是行动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口若悬河、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阳明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寥寥无几。而说到王阳明,就不得不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王阳明小时候是个调皮孩子,史料中有不少被父亲责打的纪录,少年时代,年少轻狂,也常被父亲呵斥。例如,他十五岁的时候,愤怒于叛乱四起、攻城略地,便跟父亲说: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并请皇帝像当年汉武帝授权侍臣终军一样,给他“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王阳明父亲一听,怒吼起来:“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有病啊?你找死啊!”王阳明被骂之后,不吭声了,老实读书。王华是个好父亲,对儿子在学问与道德方面一直要求严格,但并不一味禁锢儿子的思想,他为人坦荡真诚,急公好义,且有一副峥峥铁骨,不媚佞人。宦官刘瑾专权时,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此时正好王阳明得罪了刘瑾,于是这对父子双双遭殃。王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驿,王华也被迫致仕,但他回乡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父亲的这些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阳明。“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他的父亲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在这里为大家摘录几段王氏家规。【原文】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摘自王阳明家书《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释义】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原文】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摘自王阳明《示弟立志说》【释义】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去浙东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王阳明故居瑞云楼是必到之所。故居前面,矗立着一尊明代大儒的威武石像,便是姚江王氏家族的杰出典范王阳明。走进故居,正堂前上方抬头可见“吾心光明”四字,既包含着王阳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心学悟道,也体现了王阳明临终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最后独白,更是对他毕其一生追求真理、心治家国的真实写照。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练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更值得学习的是:王阳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的名言。是的,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阳明心学,影响深远;家风浩荡,泽被后世。在今天乃至未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源源不断启迪着世人,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路。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