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2021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阿生青代表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问。“以前一到冬天就得烧火炕,火炕会冒烟,既不卫生也不美观。”想起烧火炕的日子,班彦村村民吕志伟深有感触。2018年,班彦村实施“柴改电”项目,村民们都用上了电热炕。从土炕到电炕,乡亲们的取暖方式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的关切始终如一。2016年8月23日,考察完班彦村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强调青海要抓住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发展好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让清洁能源更好造福人民。在总书记的关怀下,班彦村的发展驶入新赛道。如今的班彦村,一座座院落依次排开,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安全、温暖的电热炕,一块块光伏板带来了“绿电”。村民们利用自家屋顶的光伏发电,实现了烹饪、清洁取暖及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零碳排放。“光伏发电做起来以后,老百姓家家户户有收益,屋顶上‘种庄稼’一样。”在班彦村当了5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仲关因保,亲眼见证了乡亲们钱包鼓起来、精神头好起来的全过程,“每天唱着花儿做盘绣,日子过得美得很”。监制|马丽君制片人|张鹏军编导|王喑禾记者|李永辉摄像|陈逸哲鸣谢|总台青海总站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中共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互助土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胡佳
发布者:Summer
02月27日
李生辉李生辉,山西永济人,1916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5分部19大站参谋长。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总务科科长、区委书记、区长、工作队队长、运输部监委书记、研究室主任等职。1951年11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11月,李生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六排十号。李生辉的遗物参加土改1938年3月,日本侵占了永济县城,22岁的李生辉目睹了日寇法西斯暴行,满腔仇恨,义愤填膺,他不甘心做亡国奴,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报考临汾“民族革命大学”第二分校(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进步学校),他辗转于山西万荣县、乡宁县、吉县、大宁县、永和县一带,宣传进步思想,发展革命力量,组织群众开展对日寇的斗争。一次,他在荣河镇执行任务时意外碰见多年未见的本家兄弟,为党组织的安全,不暴露身份,装不认识,转身消失在人群中。1939年秋,李生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随后不久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他被派往绥德难民纺织厂任总务科科长。1945年8月13日,组织上安排李生辉前往东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他先后被任命为黑龙江省桦南县县委委员、柳毛河区和湖南营区党委书记兼区长。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农村,耐心细致地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雇农、贫下中农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严厉打击欺压贫苦百姓的恶霸、地主、汉奸和土匪,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土地改革任务。李生辉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同志却像春天般温暖。当年的北大荒,环境非常艰苦,住在自己动手打的地窝子里,随时可能遭遇不测。他的个子不高,大伙都叫他“小个子”,个子虽小但机智勇敢,胆量过人。因工作队分散在各村各户,他平日来往于县、区的乡、村、户之间,有紧急情况则必须赶回县里或区里,所以常常深更半夜手里提把盒子枪,只身一人穿梭在漆黑不见五指、偶有狼兽出没的山路上。惜别妻子1948年10月,李生辉被调往辽宁省作为全权代表接收辽宁锦州合成炼油厂,1949年1月,被调往本溪钢铁公司运输部任监委书记,1950年又先后担任南芬铁矿党委组织部部长、本溪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必须迅速有效地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供给军需,因此已责成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据此,“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宣告成立,总队下设两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李生辉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公路抢修中队中队长。工作中,他坚持原则、作风严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他热爱生活,性格乐观,喜欢把当地民间小曲记在本子上随身携带,闲暇之余就拿出来哼唱。李生辉赴朝前和家人合影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同时征召地方人员参加。李生辉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报名要求参加。赴朝前,妻子樊忠清已有身孕,他依依不舍地对妻子说:“去朝鲜,这是舍小家、保大家,等打败了美帝侵略者,咱们再团聚。”他叮嘱妻子:“一定要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同时教诲妻子:“要努力学习,力求进步,提高工作能力,多用思想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工作才能逐渐有预见性。”后勤保障兵站生活1951年6月15日,时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5分部19大站参谋长的李生辉随部队入朝。大站是兵站勤务系统的最高组织形式。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后,志愿军后勤主要抓本部和分部、军后勤的建设,而将仓库、医院、汽车部队等勤务保障部队划归兵站、特别是大站领导,也就是实行站、(汽车)团合并和站、(医)院一体化。大站由过去单纯接转物资、招待过往部队的简单组织,转变为基地性质的指挥和管理机构,是集供应运输、医疗后送、道路维修、对敌斗争为一体的保障实体。对于没有军队经历和经验的李生辉来说,他深感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刚到站不久,他就参加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召开的首届兵站工作会议,他也明晰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接收、保管、分配与运输物资,收治、转运伤病人员,保证交通顺畅,维持后方秩序和治安,肃清军事间谍和特务。为尽快熟悉情况、履行好职责,他深入机关每一个部门和基层每一个站点,虚心学习、用心思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兵站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办事程序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协助两位主官做好物资供应、后送伤员等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指挥才能。1951年8月,美军趁朝鲜北方发生特大洪水之机,在发动夏秋季攻势的同时,对志愿军后方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空中封锁战”——“绞杀战”。为避免敌机轰炸袭扰,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领导提出把后勤的主要工作转入夜间进行。为落实上级指示,19大站建立了以兵站为主,由汽车、铁运、医院、装卸等参加的联合办公制度,白天联合办公,夜间分头行动。李生辉为了搞好协调,总是从全局上分析情况、周密部署、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1951年11月18日,李生辉在组织运送物资时突遭敌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2月27日
●慕清桐     读书是拓宽视野的捷径。消朝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在书房中挂着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大意是说:世上延绵百年不败落的家族,靠的是行善积德,天底下最有益处的事,还是读书。      人们常说,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其实读书首先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认知提高了,脚下的道路才能走得笃定自如。通过不断学习给自己的大脑充电,是人生路上最低成本的投资。      每次听完康老师的课程,都深有体会。他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帮助我避免了人生中的很多弯路。在康老师的课堂上,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学到了智慧。在此之前不知道“蒙以养正, 圣功也”这句话的意义,不知道原来教育的责任和意义是这样重大。如果真的把教育这项事业做好了,把一个孩子教育好了,将来对社会对国家,甚至是对人类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真是功德无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至今,非常重视教育。《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的核心就是两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孝顺父母,第二个是尊敬师长。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就是“孝、敬”两个字。能孝顺父母,就能用同样的善心对待其他人;能尊重老师,就能用同样的恭敬之心对待其他人,孝、敬这两个概念必须从小扎根。     要从哪里做起呢?《弟子规》就是孝敬的教科书。孝敬落实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上的样子就是《弟子规》。这本小册子一共1080个字,说了113桩事情。把这113件事做到了,就是孝、 敬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我才知道“童蒙养正”的重要性,其实孩子一入胎就已经在开始接受教育了。《列女传一一母仪传》中记载:“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这段话是在讲述周朝的太任在怀文王时,非常的恭敬谨慎,言行举止都很守礼节,不会大喜大怒,不会抱怨生气,会保持很好的心态。所以说文王出生后相貌非常的庄严,聪慧过人,品行端正。      现在我们发现很小的孩子,爸爸妈妈就管不了,有些家长并不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听话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一位家长跟我说:“没事,等小孩长大就好了。”不明白“童蒙养正”的道理。     曾经我也这样认为,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性格,就像天生固有的一样,很难改变。所以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长大就好了。小时候不听话,性格倔强,长大后只会更加严重,所以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     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7日
作者:刘贞岐      古语道:天地能化育人,但是不能教育人,人虽有绝世的聪明,也不能不受就自己认字的。所以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有大成就的圣贤伟人都是受到了好的教育。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追封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那么孟母是怎么教育他的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一下孟母是如何为孟子奠定了圣贤的基础。说到《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件事情发生在孟子的儿时。孟子在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织布来维持生活。最开始的时候,孟子与母亲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地方,由于居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周边的小朋友整日就模仿大人跪拜和哭丧、办理丧事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这种情况就起了搬离这个地方的念头。她心想:“这样天长日久可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这样孩子长大了怎么会有出息呢?”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来到一个屠宰牲口的地方住了下来。到了这里没过几天,小孟子又和邻里的小朋友玩起了做生意、屠宰牲口的游戏。孟母看到小孟子学着集市上的叫卖吆喝声,心想:“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附近还有寺庙。孟母看到在这里每月夏历初一,就有不少官员到文庙里来行礼跪拜,彼此礼貌相待。孟子每次见到此情形便默自模仿,牢记在了心里,学堂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孟子听到后就会随声读诵。没过几天孟母看孟子行为举止恭敬有礼,嘴里常常念诵着圣贤典籍。见此情景孟母高兴地点头道:“这才是最适合我儿子生活的地方。”母子二人便在此地长期定居了下来。孟子在母亲为他选择的优良环境下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文明、恭敬、有礼的感染,不知不觉奠定了圣贤基础,后来孟子成为一位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      孟母三迁这个历史故事,深刻地反应了环境熏陶对孩子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荀子在《劝学》中曾写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你的孩子是 什么样就要给他什么样的环境。试想如果孟母当初没有搬家,没有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也许中国历史上会多一位精明的商家,却损失了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圣人。而正是因为几千年前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深知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千辛万苦为孩子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才培育出了一位圣人。      而现在我们每次出门,在街头巷尾、火车站随处可以看到成年男女抱着手机专注地看,他们身边有牙牙学语的孩子,有在襁褓中的婴儿,还有很多人,他们每到周六周日一睡一天,也不想着去看看父母或收拾家里的卫生,连饭都懒得做,饿了就点外卖。这就是今天的父母给孩子创造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怎么能不懒?怎么能好学呢?怎么能上进?又怎么能孝顺呢?因为他没看见勤劳的样子,他没看见吃苦耐劳求上进的样子,更没有看到孝顺的样子。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有出息,跟自己的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孩子一生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要使孩子将来有出息,父母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      孟母正确的教育给儿子带来的是成功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不懂教育的妈妈,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给自己孩子带来的是痛苦的一生。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唯有当自己足够优秀时,孩子才会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上,达到更优秀的层次。父母用自我成长来影响孩子,最后孩子才会努力生长,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7日
记忆里,喜欢喝茶的父亲每次下地干活,总会在大榕树下焖一壶用碎茶叶泡的浓茶,小憩间隙畅快地喝上几大口。等晚上劳作完毕回到家,父亲便在家门口老槐树下与街坊邻居唠嗑,一大壶浓茶常常会变得没了颜色。自从大姐远嫁,父亲喝茶的品位才慢慢上了档次。姐夫家所在地方出产一种品质很高的普洱茶,知道父亲对茶情有独钟,大姐每年千里迢迢回娘家,就给父亲带回一些。不知父亲是看到好茶叶兴奋,还是见到很久未曾谋面的大姐高兴,脸上笑开了花。一生清苦的父亲小心翼翼地用大姐带回的茶叶泡了一壶浓茶,细细品了一口,眉头皱了下,之后又笑着说:“好香,真是香极了!”大姐说:“这普洱茶在全国都非常出名,下次我还给您买。”大姐走后,父亲就再没碰过那些普洱茶,平日里依然泡他的碎茶末。因为路程实在太远,大姐每年回娘家一两次,每次回来依旧会带普洱茶。父亲高兴地接过茶叶,无比慈爱地把大姐看了又看。大姐问父亲之前买的茶叶喝完没有,父亲说喝完了。那时我年纪小不太懂事,就当众把父亲藏的普洱茶抖出来。大姐看看茶叶,又看看父亲,十分不解。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茶叶太苦了。”大姐恍然大悟说:“是您泡茶的方法不对,也怪我事先没给您说明白,喝普洱茶不像您之前用的普通茶叶,不需要那么大的量……”说完,她拿出专门给父亲买的新茶壶示范起来。茶泡好后,父亲喝一口,舒心地笑了,不住地点头。之后他就喜欢上了大姐带回来的茶,每天在家门口槐树下,一边喝茶一边向街坊邻居炫耀:“这茶好喝,我大女儿买的!”以后的日子,大姐有了自己的孩子,回来的次数更少了。父亲的茶却越喝越浓,即使泡多了茶叶也不嫌苦。我问他为什么喝如此浓的茶,父亲说:“茶叶喝光后,你大姐就该回来了。”我给大姐打电话,大姐二话不说,不到一周就赶回来了。看到大姐,父亲笑得乐开了花。父亲一天天老了,可依旧每天在家门口槐树下用大姐带回的茶叶泡上一壶浓茶,一边喝一边自语道:“凤儿,你嫁那么远,要是想家了,就赶紧回啊!”无数个日子,父亲倚在窗前盼望着大姐熟悉的身影出现;无数个夜里,父亲在心中一遍遍念着大姐的名字。原来父亲那么钟情于泡浓茶,不仅是因为对茶香的偏爱,更是一位老父亲对远方游子的万般不舍和牵挂。茶香悠悠,父爱绵绵,在记忆的闸门里,我又闻到他手里那一抹满含牵挂的茶香……(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林跃佳 孙靖总平台审核编辑:贾勤缘
发布者:Summer
02月27日
●苏艳玲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没有农民辛勤的灌溉,就不会有“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的丰收之景。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贯彻了我们整个历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更是人们永远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今天早上,有一个6岁孩子吃完早饭,就到厨房主动帮助我一起做善后的工作。我看见他把高压锅里面的内胆直接拿到水池旁边,拿起刷碗布就准备要刷时,我赶忙阻止了他,并且让他拿着锅先到旁边去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个锅不能够马上刷。      他站在那有几分钟,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到我面前询问。我就告诉他,让他数一数内胆里有多少个米粒儿?他一下子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      然后我就给他讲粮食的来之不易:“你还记得我们去年秋天去地里收谷子吗?我们需要先到地里去割谷子,然后拿回大院晒,再到工厂去加工。加工好了,是老师们帮忙邮寄到北京,我们才能吃上的对不对?那在我们收谷子之前呢?在谷子的成长过程中,咱家的老师们为了让我们吃到没有农药化肥的食物,都是蹲在地里,用手一点一点地拔草,有多辛苦?今天锅里的这些小米,是很多人付出了很多辛苦换来的。你这样轻易把这些小米直接刷掉,冲到水池子里,这是不对的,要懂得珍惜粮食。”      孩子听完我说的这些话,很认真地点点头,并且把锅里的每一粒小米都放到了碗里。后来我又告诉他看看锅边上是不是还有小米,他也认真捡起来放到了碗里。最后我又鼓励他做得很好,问他是不是以后都不会再浪费粮食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把碗里的小米粒儿都吃了。      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不断地告诉他,让他把这些道理、这些事情都牢牢记在心里才行。尤其是孩子自己切身经历过的事情,更会让他深有感触。这是我们要求孩子多习劳、多干活的原因。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经过数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稼穑,我们中国用仅占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居安思危,我们切不能因为现在吃饱、吃好了,就忘了饿肚子的历史,不能因为粮食丰收了, 就忘记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家庭也罢,要想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厉行节约”,而奢靡浪费一定意味着衰败。勤俭朴素与励精图治不可分割,而奢靡浪费往往与颓废腐败息息相关。对待一粒粮食的态度,包含着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教育孩子节约,就从珍惜“粒粒盘中餐”做起。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5日
●康金胜       在《周易·蒙卦》里说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时候要养孩子的正,养什么正?养浩然正气,就是让他心念端正,养他的孝悌之心。蒙以养正是造就圣人的必经之路,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他的正气太重要了。在蒙童时候养他的端正,让他孝悌之心升起来,保护他的孝悌之心,这是神圣伟大的事情,功德非常大,所以《易经》里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说我们从事教育,尤其是从事幼教,责任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那么我们知道我们功德无量, 你要把一个孩子教育好了,那么你要知道你对社会的贡献就很大,不要说培养出来一个圣人,就是培养出来一个君子,他对社会的帮助都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培养出来一个君子,他以后会教育出很多好学生,那么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正,这个正太重要了。      怎么养正?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做到《弟子规》里面的内容,第一篇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里孝顺父母,善事父母。善事父母,一个是心,就是我们的心常在父母的身上。另一层意思是照顾父母,就是常常想着照顾父母的生活,全部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父母的身上,这就是孝顺。     《弟子规》这本书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成圣成贤的基础,就算我们不成圣成贤,我们想改变命运,想做个好人都要从这里开始。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尤为重要。我读了这句,让我深有感触,这是“入则孝”全篇的第一句话。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这句话是全篇的的总纲领,如果这句话做不到,《弟子规》里其他的内容也做不到,因为这是基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那么不能迟缓,怎么能做到不迟缓呢?一定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我们知道“不迟缓”,这就是对父母的恭敬,如果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连父母的话都不听,都不能照着去做,那又能听谁的话呢?《孝经》里告诉我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孩子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里讲到:“如保赤子”。保护人民,就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孩子想要做什么父母都知道,是相通的呀!我观察过两三岁的小孩,父母到哪他都瞅着,心全在妈妈身上,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亲爱一直保护住,孩子自然就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      我们要知道,只要一缓,孩子就不敬了。在外表对于妈妈是敬,在心里是对妈妈的爱,这种爱是天然的,不是后天学的做的,所以从小教孩子最容易。从小教孩子孝敬,就是全部注意力放在妈妈身上,孩子小时候在家里,要培养他观察妈妈的需要,观察爸爸的需要。       要想让孩子的孝敬之心保持住,父母一定要互相配合,妈妈告诉孩子,爸爸叫你,你要赶紧答应;爸爸告诉孩子,妈妈叫你,你要赶紧答应。如果没有父母之间的配合,教育是完成不了的, 没办法养孩子的端正之心。父母之间有矛盾,常常争吵,那就完了,孩子的善良之心就被破坏了。 孩子一定会变得不听话,让他做什么事情特别的缓慢,这不仅仅是动作缓慢,是对父母的不敬, 不敬就不孝了,渐渐长大,就养成了忤逆的心理,就不是叫他不答应了,这就麻烦了。      如果父母和睦,好好教育孩子,共同配合养孩子的孝敬之心,从小孩子常常观察父母的需要,将来他长大了,观察能力会非常强,爱心会非常足,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非常好啊!所以“蒙以养正”太重要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啊!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5日
    康金胜老师:      几年前,我们夏令营班来了一个9岁的孩子,叫东东。在夏令营期间,老师发现这孩子有手淫的问题。老师把孩子的问题跟他父母讲了之后,父母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没有毛病,你不要乱说!去年,夫妻俩又带孩子来了,参加了我们在云南大理举办的“研学游”。这个时候孩子长高了,1米8的个子、很瘦,看人有时斜着眼看,神态恍惚。我们要不要管?当然要管!现在这个孩子在我们这儿学了一年了,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我们听一听他的父亲怎么说。东东的父亲说:      我儿子一直被爱包围着,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有一次,回奶奶家吃烧烤,吃多了,从此胃肠功能失调,经常腹泻,去厕所一蹲就很长时间。这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没有完整地参加过一次考试,如果他能考20分,我们就很满足。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动画片毫无节制。手淫导致他头经常迷糊。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时常要喝药,要跳楼!自杀的字眼经常挂在嘴上。来康老师这里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孩子!谢谢康老师夫妇,谢谢苏老师、陈老师!康金胜老师:        听了这位父亲的肺腑之言,我们能感受到,这个父亲现在非常高兴,因为孩子改变了,因为孩子得救了。下面我们再听听孩子的妈妈是怎么说的。东东的妈妈:      孩子会这样,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惯出来的。我们特别感谢传统文化,能让孩子有这么大的改变。现在我对孩子充满希望,希望他能为大众、为国家做更多的事。现在我们特别开心,这都要感谢老师们,给你们鞠躬了!康金胜老师:      因为溺爱使孩子非常自私,唯我独尊。导致身体和精神上出了问题。为了医治孩子,解决学习困难,他们一家先后到吉林,去福建,闯北京。去了很多大医院和学校。孩子的病都没有看好,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我们。那我们再看看现在孩子什么样。康金胜老师:     这位是陈艳庆老师,就是他 创造的奇迹,把一个心理非常扭曲,身体非常糟糕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靠的什么呢?靠我们陈艳庆老师的爱心。大家知道我们不是医疗机构,也不卖药;我们陈艳庆老师也不是医生,但他知道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爱心。下面我们就交流一下,看看陈艳庆老师用什么方法,把这一个身体非常糟糕,抑郁的孩子,变成了健康的正常的孩子。陈艳庆老师:      各位老师好!八年前跟康老师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我的家庭,我的家族,都得到了拯救。我看到了康老师团队的大爱和无私。如果说我能帮助一些孩子转变,源于老师对我的指导和信任。康金胜老师:      陈老师,请你谈谈,当你见到东东的时候,他是什么样子,给你的印象是什么?陈艳庆老师:      他眼睛是斜视的,坐不直,背是弯成快90度了,10分钟都站不住。他不是一个阳光男孩,不喜欢交流,有的时候还傻笑。看到他我特别痛心疼,这孩子问题很严重。他穿的衣服都是名牌,上千块钱的衣服,几百块钱的鞋很正常,想吃啥吃啥,全是孩子说的算。他的爸爸妈妈还说这孩子总有自杀这个念头。康金胜老师:      陈老师,你见到这孩子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陈艳庆老师:      我是这么想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给他正确的教育,这个孩子就能救过来。对孩子一定要给他爱心,他干活很慢,我给他时间。洗双袜子能洗40分钟,但是我还要给他时间给他耐心,发现他自己有一点点成就感了,他知道自己能做事情了,他就有自信了。第二周的时候,他就跟爸爸妈妈说:“我喜欢陈老师,我喜欢这里,我不想离开他们!”爱心和耐心可以改变孩子的很多问题。康金胜老师:      陈艳庆老师有爱心、耐心、有信心。因为陈老师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从恢复孩子的本性出发。他既没吃药,也没打针,更没手术。我们可以证明,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一句话,就是一切疾病都来源于心里。记住,心变好了,能治病。孩子确实转变了,你看看他现在身体多有力量,说话条理清楚,还会更好的。我们希望他更好!陈老师,你跟大家说一说,你刚见到他父母时,他们是什么样?陈艳庆老师:      当时他的父亲抱着一种对我们怀疑的态度,他父母很焦虑、很痛苦。我就找机会,把他父母的观念转变过来,这是非常关键的。当他父母受教育后,这个孩子就一定会转变,所以我给孩子的父母开了第二课堂,专门为他们制定了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康金胜老师:      在对他的父母开第二个课堂教育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非常难办或者说比较有难度的问题? 陈艳庆老师:      有。我跟大家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我当时带两个孩子,他们经常趁着我不在的时候打起来,虽然东东有一米八的大个子,但由于说话反应很慢,总是被小赛欺负。刚开始得知这个情况的时候,东东的爸爸就曾找到我,觉得这么顽劣的学生,总欺负他的儿子,希望我把俩孩子分开。其实我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学生是无辜的,也是一定能教得好的。      我先是找到欺负东东的小赛,跟他说了一些东东的情况,让他知道东东是身体有缺陷的,小赛作为一个健康健全的大男生,不应该欺负他。他意识到了自己这样欺负人是不对的,后来甚至哭了起来。接着我又去找东东,问他是不是恨小赛?东东说,是的。我就接着跟他说: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之间的那份磁场是能够感受到的,你心里恨小赛,他都有感受,所以他才会打你。你想想,小赛是不是总是帮助你,因为你慢,很多活儿都是小赛替你干的,他付出的比你多,你是不是应该感谢他,怎么还能恨他呢?这样一说,东东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对话,但是每每发生这样的问题,我都会一次次地化解、劝说。除此之外,我还会多多安排他们习劳,在习劳中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恩德,当他们心里的爱与感恩越来越多,这些看对方毛病的心,也就会随之淡化。最终,两个同学之间的怨恨终于化解,如今能够像朋友一样友好相处了。事后,我把处理学生问题的录音发给了东东的父母,他们听到整个过程,也很受感动。康金胜老师:      陈艳庆老师是在启发孩子的善心和人性本有的这种羞耻的心!他用爱心对两个孩子,人性本善。所以说我们教育孩子如果没有爱心,没有细心,没有耐心,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从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老师,必须真正去长养爱心,才能够把孩子教育好!      夫妻必须和睦,和睦的夫妻就会唤醒孩子的善良。总之,希望更多有爱心的家长,有爱心的老师来重视家庭教育,使我们的家庭能够幸福,社会能够和谐。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