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经常在电视上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老师的几句批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急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一定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要当父亲或母亲。☞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是,从爷爷奶奶把孩子接回来后,发现孩子和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孩子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选择离家出走,服毒自杀、跳楼等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打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第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我们经常会发现,作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下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破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来源:如何教育孩子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小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是天,总觉得妈妈什么事情都知晓,而爸爸又特别有力量。父母就像两座大山,矗立在那里让我们心里充满安全感。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两座山不再伟岸,他们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许多事不敢问,话不再敢大声说。小时候,作业不会写,爸妈会非常生气地说:“这都不会,上课干嘛去了?”而现在反过来了。当父母因为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反复问我们时,我们总是很不耐烦:“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还是不会啊!”而他们也只是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或者难过或者默默地不再吭声,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                       之前,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幸福一家人》里一个片段,看哭很多人。儿子结婚后要和家人断绝关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这位儿子是医生,医院里很多人实力都比他差,可那些人却能靠着父母平步青云,而自己的父亲只是个卖面的老板。儿子怒吼着斥责父亲,每天只会问饿不饿,却不能在事业上拉自己一把。父亲听到儿子的控诉后,愧疚得泣不成声,满头白发的他,对儿子鞠了个躬:“对不起,我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父亲不但没有指责儿子的不孝,反而愧疚自己无能。这一幕,看了让人心酸,也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缩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没本事,不能让自己飞黄腾达。锦衣玉食的父母只有少数,普天之下,更多的是普通的父母,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是为了孩子的口中饭、身上衣,他们却倾其所有。这些自认为很有本事的孩子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没价值”的东西,其实却是父母的一生。02有句话老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他们有时迂腐、有时太严厉、很固执、年轻时工作太忙很少陪伴你、读书不多、不懂教育、观念守旧等等等。但谁又是完美的呢?生养之恩大于天,宽容父母的过错,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是人最基本的德行。弟子规里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爱我们的方式不对,做得不够好时,儿女还孝顺,才是儿女真正的德行。怎样善待父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因为父母存在的价值,绝不是他们能留给我们多少财富。前段时间,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节目里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初闻不明其意,细思深感悲凉。父母还在,不管你是30岁还是60岁,都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父母归去,我们就成了孤儿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这是人生最大的悲伤。有一天,当你回到家里,叫一声爸妈,空荡荡的房间里再无人回应。那时才感受到:有人唠叨,有人烦我们,在我们做错事时有人打骂我们,是多大的福气啊。a 如果你曾经在医院的重症手术室前彻夜守候过;b 如果你参加过亲朋好友的追悼会。c如果你感受过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和家的全部意义。做儿女的,不管地位多高官多大多有钱,请不要把最差的脾气留给父母。他们也许“没本事”,是因为他们把本事给了你。03有人说真正的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从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开始。父母也许很平凡,尤其是我们成年后,他们在经济和事业上能帮到我们的更少。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的眼界和观点可能也与我们格格不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因此而嫌弃和不耐烦,那些无法与父母和解的人,自己的日子也过得不舒畅。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寂静老师说:“生命是一棵树,祖先是种子,爷爷奶奶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子孙是树上的果子。那我们就知道了,祖先、爷爷奶奶、父母和我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的健康、事业、命运,都会受到父母和祖先的影响。祖先虽然看不见,却像种子一直影响整棵树一生的命运一样;虽然爷爷奶奶不常见,却像树根源源不断地给大树的枝叶花果输送营养一样。种子是酸的,果子肯定是酸的;树根如果在痛苦中,枝叶肯定不会好,果子也自然好不了。我们的生命是个组合体,不仅有父母的血液,还有祖先的精神在里面。我们所有的财富都是父母、祖先福报和阴德的化现。我们就像电灯,电站是父母、祖先、古圣先贤的能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连接能量,做一个使用者,连上了开关,一开,灯就亮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祭祀祖先,建立连接的通道,去感恩和承接来自祖先的恩德与力量。一个孝顺、懂得报恩的人,未来的命运怎么会不好呢?04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恩德第一,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百善孝为先,孝顺之人天地也会护佑,所以,改命从孝顺父母开始。不孝顺父母,就是在大大地损福,怎样积福也没有这样损福快。孝顺父母的6种方法:1有时候要 “请求” 父母为我们做一点点事情,不是去消耗父母,不是把父母作为带孩子的“保姆”,而是让他们获得有用的价值感。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给父母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接受父母的照顾;请求父母做你喜欢吃的菜;请求父母给你做点家乡土味;请求让父母给宝宝做衣服;出一点 “难题” 让父母去解决;2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曾经,媒体做了两个关于老人的调查。一个是:逢年过节你最担心的事是什么?排第一的回答是:担心子女过年不能回家。另一个是:逢年过节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排第一的回答是:我节假日不能回家。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对于父母而言,最好的礼物不是钱和物质,而是陪伴,常回家看看。重大节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给父母过生日;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庆祝结婚纪念日;3过好自己的生活恩典君小时候很喜欢读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书,其中有一本书是专门写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皮皮鲁和419宗罪》,借此警示和提醒少年们不要“肆意妄为”。书中有句著名的话,恩典君从小就印象深刻:“对亲人最大的爱,是看好自己,别惹事。”你知道吗?我们所做的一切决定,那一端都连着父母的心。所以,我们给父母最大的爱,就是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惊受怕。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己的家庭关系;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不惹事生非;4不给父母脸色看“好了好了,我知道,真啰嗦。”“这事不用你管。”“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在父母面前,我们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甚至摔门走人。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顺中最难的是色难。孝顺父母记得和颜悦色,不要给他们脸色看,别让父母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经常对父母微笑;不要对父母大喊大叫;不要批评父母无能;不要嫌弃父母啰嗦;不要抱怨父母什么都不懂;不要埋怨父母行动迟缓;5帮父母完成梦想其实,父母也是有自己梦想的人,或许就是因为碍于照顾我们,而把这个梦想深深埋在了心里。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照顾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哺一下父母,帮助他们完成年轻时未竟的梦想呢?6带父母去旅游你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去旅行了?我们小时候总是说:等以后有钱了,就带着父母环游世界,享受人生。殊不知,给父母的爱,是等不了的爱,带他们一起去看世界吧!来源:自然的恩典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一、不宜坐木俗话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故不能过于贪凉快,而应当让机体出汗降温。另外,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二、不宜多吃冷食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三、不宜“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时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就会“乘凉而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将身上的汗擦干或待汗发散干之后再冲洗。同样的道理,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四、不宜夜晚露宿盛夏时节,身上的汗腺不断向外分泌汗液,以散发体内的热量,睡着后,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此时如果正值夜晚,气温下降,再遇冷风袭来,露水加身,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夜晚露宿还易被蚊虫叮咬,可能染上疾病,如大脑炎等病。五、不宜缺少午睡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两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六、空调不宜开得太大空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环境。但如室内外温差太大,使人对室内外温度变化难以适应而容易“伤风”“感冒”,而且如室内外温差太大,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空气混浊,致使各种病原微生物孳生。若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就容易患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温差不宜太大,最好在摄氏5-8度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0度。七、不宜戴过深或过浅的太阳镜太阳镜能避免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但如镜片颜色过深,会因视物不清而影响视力;如镜片颜色过浅,紫外线仍可透过镜片损伤眼睛。因此,夏季选择太阳镜应允许15%-30%之间的可见光线穿过灰色或绿色的镜片,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牙齿为什么会长成这样,这种形状,这个比例。这和占人体消化能量百分之六七十的五谷,有关,和背后的神和气是一致的,和消化的功能是匹配的。这样吃,我们才会感到舒服才不会闹病。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五谷为养」?五谷者,植物之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植物、动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而且种子本身的蛋白质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当你把种子里面的这些物质能量,转化成自已的精气神,所消耗的自身能量是最低的。如果你吃别的部位,还需要再去消耗自身的能量,所以吃种子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从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吃饭实际上应该是吃种子,而其他的东西只是下饭的。因此,不能把主客颠倒了。现在的人吃饭都是吃肉、吃菜,不吃或少吃主食。这样其实是不符合我们身体需求的。请记住,五谷必须要吃,而且还要重点吃。可能有人会觉得吃淀粉会增加体内糖的量、会发胖,于是就不吃主食。你可以告诉对方说这是不对的。因为,植物的枝叶、躯干里有淀粉,种子里也有淀粉,但它们里边所含的淀粉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吃的主食里的淀粉,不同于其他食物里的淀粉。比如,红薯、土豆里所含的淀粉会使你的血糖变高,而种子里的淀粉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吃五谷。这么多,五谷到底是什么呢?麦补肝、黍补心、粟(小米)补脾、稻补肺、菽(豆子)补肾。要想详细了解五谷,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寒、热、温、凉和归经。对应我们的肝、心、脾、肺、肾,我们需要吃的种子分别是麦、黍、粟(小米)、稻、菽(豆子)。虽然,吃五谷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不能盲目吃。因为五谷分别对人体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补益作用。1  肝气虚时,要多吃麦,尤其是莜麦莜麦是一种对人体很有益处的谷物,莜麦需要满足「三熟」。所谓三熟是指:第一,它本身是成熟了的;第二,它要经过炮制,用火炒一遍;第三,需要再把它蒸熟。所以莜面的火性、温性特别大,因此肝气虚寒的人吃点儿莜面是很好的。我的老家大同在晋北,那儿的很多风俗习惯和内蒙古是一样的。在内蒙古和晋北,人们吃莜面、吃黄米糕,都是一种传统,能抵御当地的严寒和风寒,这也是由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决定的。我小时候在大同,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是经常的事儿,而独特的饮食结构使我们能够抵御当地的那种严寒。肝火旺的人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吃食—荞麦。但是,当一个人的肝火特别旺、肝气特别足、血压特别高,见火就着,身上有黄疸,甚至有出血症状的时候,就不能吃麦子了,应该吃稻子,补肺的东西肯定要克肝(金克木)。2  心气虚时,要多吃黍当一个人心火特别旺,整天欲望强烈,兴奋得睡不着觉,还吃黄米糕(黍),行吗?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黄黏米;还有种是秫, 指高粱。我偏向于认可后者的解释。心火旺,应该吃些苦的东西泻一下心火,比如绿茶。饮食上也可以吃些豆腐,水克火,补肾的同时也会降心火。3 脾气虚,吃东西吸收不了时,要多吃粟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五谷就是小米。很多人跟我说小米是凉的,这是互联网上的答案,其实小米是温性的。但是如果你喝的小米稀粥太稀了(我们管它叫「瞪眼稀粥」,就是端起碗能在碗里看见自己的稀粥。在古代,因为粮食少不够吃的时候人们煮粥就是一把米一锅水的比例),就容易排尿。因为小米稀粥的味道是甘淡的,甘淡的东西就比较利尿。所以很多人吃了小米稀粥后,上厕所很勤,这是因为伤着肾了。于是,人们就又想到了吃炒米,炒出一点儿焦苦的味儿,平衡一下甘淡的味儿。其实,这就像我们喝白开水容易排尿,放点儿苦的茶叶,喝完就生津是一样的 。以前,我们都是吃小米干饭,那会儿,大家总问:「你能吃几碗干饭?」觉得有点儿嚼不动的时候,我们就用一根木头棒子把它捣碎,掂成个小圆球。真正的小米粥就是指这种干性的,不是那种汤汤水水的东西。孕妇产后喝的小米粥,还要把小米上面的米精、米油熬出来,那是最滋补的。4  肺气虚时,要多吃稻种稻子,首先需要水,而北方气候比较干燥,所以稻子的产地主要在南方,叫水稻。东北产的稻子也不错,但水稻寒性比较大,好多人吃完之后就容易产生胃酸。那如果我们想吃东北大米,又怕大米寒会导致胃酸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在焖大米的时候,往里面加点儿带辛温之气的孜然或者桂皮,就可以平衡大米的寒气了(焖完之后只要把桂皮拿出来、孜然挑出来就可以了,也可以不挑)。常见的稻米包括:粳米、糯米、糙米。粳米,得秋天之气最重。我们日常所食基本都是这种稻米。种得最晚,收得最晚,得秋天金气——秋凉之气最重的那种米。有一个叫白虎汤的药方,是清肺热的,里面就会用到这种叫粳米的大米。为什么叫白虎汤呢?取的是夕阳西下,热量消减的趋势。中医认为「白虎」代表西方,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形容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平时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人要尽量少吃点儿米饭,多吃点儿馒头会比较好。吃大米对皮肤好,对眼睛不好,这是由于大米补肺泻肝。糯米,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少。糯米特别黏,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少,我们常用这种稻米来制作黏性小吃。稻米越糯,口感越好,所以就需要人们去捣糯米,现在客家还保留这个传统。糯米越打越黏,但是越黏越不好消化。《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有一个药方叫桂枝汤,药方的后面有一个方后注,里面提到了服用桂枝汤的时候要「禁生冷,粘滑」。什么叫生冷,粘滑?生的、冷的我们都知道;「粘」专指糯米;「滑」就是香蕉,香蕉性味甘寒,吃完容易拉肚子。糙米,带糠的、放在水里还能发芽的稻米。糙米是稻谷脱去外保护皮层——稻壳,但是是内保护皮层(果皮、种皮)完好的稻米。通俗地讲就是剥了壳、没剥皮、带糠的、把它放在水里还能发芽的稻米。现在的人其实很有必要吃点儿糠,因为我们吃了太多的精米,以至于很多人的胃越来越娇弱。5 肾气虚时,要多吃菽(豆子)补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人都说补肾需要吃豆子,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把一把地抓着豆子吃呀。于是就有人打豆浆喝。事实上这么个吃豆子法,吃多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腹中胀气,放屁还恶臭。这是为什么呢?把豆子磨成豆浆只是好消了,但还是不好化。豆子的正确吃法是做成豆腐吃,并且最好吃卤水点的豆腐。豆腐本身磨得很细,而且既营养又美味。我们小时候吃的都是现磨豆腐,取来一块儿,浇点儿胡麻油、撒点儿盐,夹一小块儿放到嘴里,那味道别提有多香了(不像现在的豆腐,都没有豆腐味儿)。而且,豆子磨烂,煮沸以后,上面会有一层油皮。挑起来晾干,就是腐竹,那是豆子里面最精华的部分。因此,补肾吃豆腐、酱豆腐、臭豆腐,或者吃腐竹,都是最好的选择。但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痛风患者是不宜多食豆制品的。作者徐文兵老师,版权属原作者并深表敬意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视频:高思恩命运多舛却跑出新时代的青春速度看完高思恩的演讲,我流下了眼泪。我想做为四肢健全的人,很难体会一位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不易!生活安逸的人,也很难想象一位年过花甲,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要养活一个身患残疾的女婴,有多么艰难!她们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靠捡别人的旧衣服穿,遭人嘲笑,被人看不起。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别人眼中的垃圾废弃物,都成为了她们眼里的宝贝。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高思恩不平凡的人生!高思恩生下来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而且还比别人少了一只手臂,她身患残疾,一贫如洗。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可她依然顽强的成长,依然热爱着生活,依然阳光乐观!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的坚强,让她能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向着阳光勇敢的奔跑?是什么力量,让她如此的自信?让她相信:“只要努力,别人可以的自己一样可以!”在她整个演讲的过程中,“爱”与“感恩”两个词贯穿始终。她说:“只要想起奶奶,想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就会再一次动力满满。“爱”是多么伟大的力量!正是因为奶奶的爱,大家的爱,让她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充满力量!她那颗对奶奶、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渴望报恩的心,给了她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报恩,才使她的人生彻底改变了命运!我们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户。当我们抱怨自己命运不好的时候,应该想想高思恩的人生经历,与之相比,我们就只剩下惭愧和感恩了,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才会幸福美满!做为家长,如果你看了高思恩的故事,感动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我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比她幸运,幸福无比,但是为什么没有她今天那样的成绩?也许因为没有她那份苦难的经历,所以就没有她那颗感恩报恩的心,做为成长的动力,就没有她那种坚韧与拼搏的精神,就没有......智慧的家长,不是给予孩子更多,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让他误以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来之容易!而是应该给予孩子一份吃苦的教育,让孩子生起感恩心!让他明白,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他才会倍加珍惜,好好的学习,长本领,将来要去报答有恩于他的人。像思恩那样,只有满满的感恩之心,孩子幸福的一生,才会有保障!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父母都想给孩子100%的爱,也都知道溺爱对孩子有害,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没有分清爱和溺爱呢?下面这10幅漫画,看完真的深有感触!孩子挑食厌食的原因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挑食、厌食,到了幼儿园还不能好好吃饭,其实这都是父母自己惯出来的。很多父母嫌孩子自己吃饭又脏又麻烦,也担心孩子吃不饱,所以一直追着孩子喂饭,求着哄着孩子能多吃几口。父母的催促和央求,反而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种负担,进而厌食、挑食、浪费粮食。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是让孩子体验自我探索、成长的乐趣,也是锻炼孩子的手眼口协调能力。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不想吃也不要强喂,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孩子挨几次饿,就会懂得按时吃饭。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根本不可能做到自己穿衣穿鞋,其实不是孩子不会,而是家长不愿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很多孩子直到上幼儿园,还不具备独立穿衣、自己穿鞋、独立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看到别的小朋友都会只有自己不会,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卑呢?父母包办越多,孩子的能力就会越差,而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越差,就越难融入新的环境,父母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其实孩子两岁多,就能自己穿简单的衣物,对孩子多些信任、耐心和鼓励,不要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引导孩子做事情父母保姆式为孩子包办一切,不仅会毁了孩子,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很容易养出“白眼狼”。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包办一切,而是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很多家长狠不下心来。如果不能一辈子当孩子的保护伞,就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当父母挡在孩子前面,孩子失去的是自信心、独立性、责任心、创造性等核心能力养成的机会。父母像保姆一样为孩子操办一切,孩子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不会懂父母的辛苦,等孩子习惯了父母照顾,也会不珍惜父母的付出。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所以当孩子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在一旁紧紧盯着、护着,父母的爱看上去很伟大,但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强大的机会。为了孩子不被欺负,有些父母一刻也不离开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孩子被欺凌我们要零容忍,但孩子一起玩有磕碰很正常。我们希望保护孩子周全,但不觉间却对孩子进入了过度保护模式,我们觉得是“为孩子好”,却把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依赖心强、缺乏自信心。在父母强大羽翼的保护下,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之间的问题,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也是锻炼孩子问题处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机会。要学会鼓励孩子做家务很多父母把孩子想做家务,当成孩子的调皮捣乱,这不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不让孩子插手家务,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你拒绝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所以不让你动半分。孩子刚开始学做家务,做不好的地方父母多包容一些,孩子就会越做越熟练,做家务不仅是让孩子学会整洁、归纳,也会让孩子有家庭责任感。会做家务的孩子,因为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父母的辛苦,也会更懂得体谅父母,而保姆式的对孩子一切代办,只会滋生孩子的懒惰、自私、不懂感恩。父母的耐心对孩子的重要性很多父母看孩子作业不会写,画画不会画,就直接替孩子写了、画了,但成长不能代替,不让孩子探索、犯错,孩子就永远无法自己掌握学习。孩子刚开始学习、画画,可能在大人眼里做的一点也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试错、体验中进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探索一再打断、干涉,非但不会帮孩子快速成长,反而会让孩子缺失自信,无法自己掌握学习。我们总以大人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差异,对孩子多些耐心和鼓励,要允许孩子“犯错”、做的不完美,让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成长。亲近大自然带孩子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不想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花朵,就不要把孩子一直关在温室里。大自然带给孩子的乐趣和体验,是房间里的益智玩具无法带给孩子的,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阳光、风、草石、溪水,能给孩子带来最纯真的快乐。大自然也是天然的运动场,常去爬山或者在田野里追逐嬉闹,不仅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让孩子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现在的孩子为什么特别容易生病呢?因为他们离大自然太远了,想很好的保护孩子,让孩子待在家里,反而会让孩子体弱多病。培养孩子的勇敢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才能学会勇敢、坚强和担当,总是帮孩子找借口,让孩子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孩子怎么成才?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孩子其实不怕摔跤,摔跤后孩子一般会自己爬起来继续玩,但孩子摔跤后父母的惊慌失措和过度紧张,会让孩子变得懦弱胆小爱哭。对孩子不要过度紧张,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让孩子从跌倒中学会如何自己站起来,会让孩子更勇敢、自信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挫折。总是帮孩子找借口,不但会让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退缩,也会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不能勇敢的面对社会。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父母总告诉孩子这里危险,那里很脏,不准做这儿,不准碰那儿,到头来却怪孩子胆小。我们是否应该抑制“我懂”“我经历过”“我知道什么对你好”的念头,解禁对孩子的各种不允许和束缚呢?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不应该被我们禁锢,很多事情孩子只有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和热爱。人生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想让孩子乐观、勇敢、自信,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去尝试、去探索,成功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失败则会让孩子积累经验。放手去爱懂得放手才是深爱,你替孩子避开的风险,生活总会如数奉还;你替孩子走过的路,孩子仍然需要哭着自己重新走一遍。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参与,却不能代替,我们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就会让他很苦。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想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希望替他挡住所有生活中的风雨。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但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孩子需要自己成长。孩子和种子一样,只有历经风霜、雨雪,挫折和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终将要学会自己面对一切,请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长大!来源:有缘慧听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8月23日
在这一期跑男活动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想想鼻头依旧有些酸楚。朱亚文、白宇看着那28个满满装满粮食的垃圾桶被倒入车中,一时的沉默。他们该去怎样形容呢,5000多斤,全都是食物,就这么浪费了,并且这仅仅是一个地区,我想他们除了心酸,更多的无奈和惋惜。                                 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认知中似乎有吃不完的粮食,所以现在的人们好像都忘记了曾经有多少人因为食物的缺少饿死街头。还记得1942年河南的那场大饥荒吗?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这场大饥荒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安徽。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导致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有多少家庭因为食物不足把孩子送走,大人们挖尽野菜,甚至吃虫子,听河南老一辈人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东西吃,饿了就吃榆树皮,有时候连榆树皮都吃不到,因为树皮已经被扒光了。就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不敢奢求白面,只觉得玉米粗糠就是人间美味。能吃窝窝头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这样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我们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我们的生活太方便了,所以我们体会不到农民在田间劳作究竟有多么辛苦,我们做不到换位思考,反而一味的浪费农民的劳动成果,或许每个人都以为我不过是一点食物没有吃,能有多大点事,可是我想说没有一粒食物是无辜的,那成堆的食物垃圾不正是散落各处的粮食堆积起来的吗? 中国粮食够不够?2019年7月8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谈梦想谈担忧谈身体!央视专访袁隆平,信息量有如"超级稻"》的文章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明确表示:"中国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袁隆平: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不可能了。但是有缺粮的情况,不可能饿到那个程度。记者:可是好多人都说咱们中国不缺粮食,粮食够吃了。袁隆平:没有,中国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举个例子:大豆也是不够吃,我们中国人吃豆腐,每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记者:您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袁隆平: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正因为袁老忧国忧民,年过90高龄的他,仍担任着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还带领团队在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建立区域试验种植基地,示范种植海水稻近两万亩。袁隆平为什么为令人敬仰?因为他在那个无比艰辛的岁月里,带给人们富足的食物,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我们应当记住前人的努力,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衣一食,来之不易。不要等到,懂得饿的滋味,才知粮食珍贵。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8月23日
如果说生命的高贵之处在于每个人生来就开始走向死亡,那么人类的高贵之处就是我们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重点是,怎么活?回顾我们的一生,童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童年阶段是儿童个性、做事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比如,2到4岁,儿童对于颜色、声音和触摸这些感觉会比较敏感,2到6岁则决定了儿童能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果儿童在2~6岁这个阶段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无疑对于TA后面的人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周杰伦曾在节目中透露,他4岁开始学琴,妈妈要求他每天练习2个小时。有时因为坐不住,妈妈就会拿着藤条逼他苦练,所以他取得了现在的成就。父母适当的严厉,会让孩子更加重视事情的本身,从而不敢懈怠,会更加专注的做某事,这也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你的爱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原则、有理性的爱。其实,儿童的内在有很强大的力量、主观能动性,还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儿童生来便具有很强的学习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通过不断探索去寻找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可以给他们带来喜悦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在探索过程中直接获取的经验,则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帮助孩子塑造自信、乐观、独立、积极主动等正向性格。模仿能力会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父母的样子从而进行效仿,孩子与父母的天然亲子关系,会给孩子一个认知,父母做的就是对的,在孩子的大脑深处刻上不可磨灭的印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不仅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还是奠基孩子人生基础的掌舵人。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