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羹是中华文明脱离原始,开创繁复饮食文化的起点,不满足于最初食物与火直接接触的烧烤做法,智慧的先人开始以水为媒介,调和五味,丰富了味道的层次。唐宋之后,饮食日渐丰富,依节应景的吃食随之出现。宋《清异录》曾经记录了这样一则信息,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人呼为,张手美家。据记载,张手美是史上第一位按照时令出售美食的大厨,他家店面有一道特殊的中秋特供,玩月羹。在唐宋,中秋赏月活动称为玩月,玩月羹是餐桌上的主角,可惜,随着月饼的崛起,玩月羹这个曾经的主角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玩月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喜爱研究古代美食的童树春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立志复原玩月羹。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12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吃元宵,南吃汤圆。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 每到农历十月,家住海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会林就开始忙活做元宵了。泡糯米、碾米粉,这些最基础的工序一点都不能含糊。 尹氏清真元宵传到尹会林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用簸箕秋千摇元宵的方法是他家做元宵的根本。摇元宵的步骤并不难,难的是每次都严格按照规矩精心操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12日
清明之际,有一种饭并非五谷相聚,却五色相成。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是壮族传统的歌圩节,歌声飘荡在壮乡的山野田间。无论是三月三还是清明节,米香总会弥漫在壮乡的屋檐灶前。五色糯米饭就是这几天壮族人餐桌上真正的主角。从商周时期开始,糯米就被用于祭祀,但把糯米染成五种颜色是壮族人祈愿五谷丰登特有的做法。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
民间风俗称农历五月为“毒月”,为此中国古人依据以毒攻毒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祛毒仪式,五毒饼也因此应运而生。五毒饼没有毒,古人强调毒物造型,主要目的在于祛毒。事实上,五毒饼已经濒于失传60年,陈六梅师傅有着十几年的面点经验,近些年她追随对御膳颇有研究的王希富先生开始尝试捡回这道传统御膳。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
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笔下《外婆的桐叶麦粑》飘出甘甜糯软的清香,馋得人流口水。又到重阳,曾维惠思念起过世的外婆还有外婆做的麦粑,那股始终铭刻在心的香甜味道,于是她找到重庆江津桐子叶麦粑的非遗传承人,彭天智,周夕书夫妇相约一起做麦粑。 西南地区有重阳节吃粑粑的食俗,用以祭祀神祖,驱害求福。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
农历六月十五,梅增寿打开了祖传的小屋,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要在这里度过十五天。祖辈传下来的糖塔模具,香樟木制成,油性大,不粘糖,防虫蛀,是制作糖塔最重要的工具。千百年来,沙县崇文重教的习俗浓缩在这古朴的模具内。每年七夕节,即将入学的孩子都会得到长辈赠予的一副糖塔,度过一个特别的七夕节,沙县人称为“做七夕”。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
糖环,珠三角一带过年吃的一种糯米食品,它诞生在西周,那个时候叫“粔籹”。《楚辞》说,粔籹是国宴必备的零食,后来,水稻和小麦兵分两路,在北方的粔籹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麻花和馓子,在南方就变成了糖环。 庾美连是糖环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而她95岁的婆婆也是百岁被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婆媳俩能够亲如母女也源自庾美连制作糖环的手艺。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
石塘,一座位于我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县的沿海小镇。每年的七夕节,这里没有玫瑰花和巧克力,而是过着一个古老的节日,小人节。小人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石塘镇凡是有小孩的家庭要准备“三牲”和“四福食”放在家里的桌子上,以此来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四福食”中的糖龟是小人节最重要的食物。 糖龟的原料只有三样:糯米粉、早米粉、红糖,糖龟好不好,从打粉的时候就决定了……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