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敬畏,不要以为身边没有人就做坏事,要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及时地止恶行善。《太上感应篇》有云: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1、人活着,别缺德,别作恶《菜根谭》有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管天赋多高,能力多强,如果伪善、缺德,就算再努力也没有用。清代的金安清,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品行低劣,心术不正,经常滥用职权、胡作非为。皇帝本想重用他,但是大臣们都劝谏,说他心术不正。后来,皇帝就将他贬到老家,派人严加看管。金安清为了得到官职,便营救了入狱的林则徐。林则徐为报答这份恩情,就招金安清做了幕僚。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林则徐礼送出境。曾国藩也曾经评价过金安清:“此等人如鬼神,敬而远之可也。”人品德行,才是一个人行走天下的至宝!别为了金钱,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别为了利益,伤害了他人的真心。佛陀在世的时候,受很多人敬仰膜拜。有一次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很嫉妒他的婆罗门。这个人十分仇视佛陀,看到众生都尊敬佛陀,便心生一计,想要伤害佛陀。他和众生一样,跟在佛陀身后。趁佛陀不注意,手里抓了一把沙子,向佛陀的眼睛扔去。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他扔沙子的瞬间,突然刮来一阵风,沙子都吹到了他的眼睛里。他疼痛不已,倒在地上来回挣扎。众生看到这一幕,都嘲笑他。在众人的指责声中,婆罗门跪下忏悔。人活着,千万不要做缺德之事。如果想玷污或是陷害善良的人,最终一定会伤害了自己。做人,缺什么别缺德。做人太精明,早晚会无路可走;为人太恶毒,注定会自断福禄。2、人在做天在看,人不找你天找你俗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夜里不怕鬼敲门。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暗地里做了坏事,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迟早会被公之于众,人不惩罚你,天会惩罚你。清代的叶存仁,是一个清廉的好官,为官三十余载仍两袖清风。当他离任时,下属坚持要送他。但是他在江边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直到天黑,下属才乘舟赶来。原来,船上放着的都是给他的临别赠礼。下属故意到了天黑才来,就是为了避开人们的目光。叶存仁没有收这些礼物,并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实,叶存仁并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愧对自己的良心。《礼记·大学》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慎独,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也不要做那昧良心的事情。人在做,天在看。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做坏事没有人会发现,什么恶事都敢做。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做的坏事,瞒得过自己,瞒不过天,瞒得过现在,瞒不过长久,公道自在人心,早晚会原形毕露。3、世间有因果,福报自己修佛门里有这样一句话:福报是自己修的,痛苦是自找的。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今日你种下善的种子,终有开花结果之时,他日福报必来到你的身上。广种善因,广积福报,自然可以收获到善果。若是作恶多端,积下恶因,只会让自己离福报越来越远。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福与祸,一切背后都是因果报应。苏洵、苏轼、苏辙是宋朝的三位文坛巨匠。相传,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苏轼的曾祖母坟墓风水有关。苏轼的祖父端正道人,为人忠厚、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穷苦的百姓,积累了很大的福报。曾经有一位老者,接受过他的很多恩惠。老者对他说:“你对我这么好,我无以为报,我有两个穴地,一个会致富,一个会尊贵,希望你选择一个。”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孙读书,不愿他们有钱。”于是老者便带着他来到眉山,选了一处墓穴,端正道人将自己的母亲葬在了那里。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成就了宋朝的三位大才子。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富贵荣华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正因为苏轼的祖父种下善因,才会给子孙积累了厚重的福德。古人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行善积德,积攒的福气和福报,可以惠及子孙后代。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小人只能得势于一时,正人才能得势于一世。无论什么时候,请做个好人,修颗善心!- END -
我有一位生意场上的朋友,前几年到外地做生意,与当地一个女孩谈恋爱,几个月之后,听到他们分手的消息。至于分手的原因,女孩说是自从恋爱不久,两人就吵得不可开交,动手的事都发生过,很多事都伤她很深。她这一说,大出我的意外。据我的了解,那位朋友似乎不是那种人。是不是这个女孩因为恋爱不成,由爱生恨,才这么评价他的?我自己问那位朋友,出乎意料的是,他并不否定女孩所说的情况。说是跟她在一起,就没办法好好相处。每次伤害过她就后悔,每次都下决心要好好待她。可事到临头,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情绪失控,关系越弄越僵。分手之后,心里一直很愧疚,但跟她实实在在处不好。要说性格原因,他们俩平时都很会做人,怎么会这样呢?后来这位朋友另外谈了一个女友,两人在一起,一直处得和和美美。那个女孩原来是卖服装的,一个人打理着好几个大商场的专柜,是个挺有能力的人。他俩恋爱不久,我朋友看她工作太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的,舍不得她出去受累,就一直让她闲在家里。整天在网上斗地主,或在电脑上玩弱智游戏。他对她的宠爱,是得到朋友圈子的公认的。后来我从别人那里断断续续了解到一些他前任女朋友的消息,才知道那个女孩私生活方面不太检点,换男朋友如同换衣服一样频繁,脚踏几条船也时有发生。她做生意时,与客户不清不楚的事也时有发生,在当地风闻不少。后来不断听到她走马灯似换男朋友的消息,过了几年,终于听到她结婚的消息了。结婚一年左右,因为男人的婚外情而离婚,家中的的财产被她老公席卷一空。现在一个人带着孩子,住着40多平米的廉租房。有一次我问她怎么还不找个人嫁了?她说:“我碰到的人,一个个都太烂了,一个都要不成。你说我八字为什么会这样背?”听到这话,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有些伤人面子的话,也不知当讲不当讲。说实话,如果碰到一个两个那种男人,倒还算是偶然。一个个都这样,就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什么福报都是有限度的,婚姻方面的福报也是有定数的,同样经不起挥霍。也许有人能举出身边的反例,但人家婚姻方面的福分大,经得起浪费。我们市井百姓,能因为看到豪富人家天天歌台舞榭、挥金如土,就学着那样消费吗?从她的经历看,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和她在一起就暴戾难忍,到了别人那里,却成了体贴温柔呢?人是多面的,他展现给你的是哪一面,跟你自己的福报是不无关联的。婚姻方面福报厚的人,自然受人关爱。福报太薄的人,却每每遇人不淑。好人碰不到,拿不上手的却纠缠不清。即使侥幸捡到个好人,也单单对自己好不起来。像这种情况,从现世的角度分析,有性格、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等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福报决定的。我见过不少人,在严重折福之后,自己身不由己地将好好的家庭折腾散。这种婚姻之福,与宿世带来的有关,更与现世的行为息息相关。除了不孝损福之外,邪淫可以说是最明显的因素。关于邪淫折损婚姻福报,还听网友讲过一个类似的例子:她的一位同学,虽然不算太漂亮,但是妩媚风骚。初一就开始跟社幷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男孩交往,上技校读书时就跟人同居,后来不顺利分手。再去考外地的职业大学,因为底子差,很辛苦。加上又找了新男友,听说堕胎几次,结果患上了严重的哮喘。好不容易大专毕业了,刚上班一周,就旧病复发身亡,去世的时候也就二十六七岁,令人扼腕。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一直与很多的男人纠葛不清,最后溯源,死也死在这个根子上。其实她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有手段,有智慧,可惜没有用对地方。可能跟家庭也有关系,父亲在男女关系方面就是个很不正派的人,其家庭环境影响可想而知。人的命运是先天定的,不过后天的把握也很重要。一个女人,对婚姻的态度和选择,将决定她的后半生,所有的放纵,都会一样不落地反射到自己身上。你不信就观察一下,十年、二十年过去,原本资质水平差不多的女孩,人生却有了天差地别,你说这是命运在起作用吧,还不如说是因果律在起作用。婚姻方面,不孝也是很折福的行为。我的一位亲戚就是如此,刚结婚没几年时,夫妻关系极好,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家族夫妻恩爱的典范。她老公在外地工作,离着上千里路,只要有两三天的假期或空闲,就要回家来看她。每次回来,都给她带各种好东西。她家的收入一般,但她的衣服首饰,都是我们这个家族女人中最高档的,这也足以说明男人宠她的程度。只是她不懂得珍惜手上的福报,很是嫌厌住在一起的公婆,待他们很是刻薄。比如大冬天的,滴水成冰,家中火炉子都不让生,老人怕冷,只得每天走几里路,到亲戚家去烤火。晚上看电视,也不让开灯,让老两口坐在黑漆漆的客厅里。后来小两口偶尔闹点矛盾的,家族的亲戚上门调解时,她出乎众人意料地当众提出:“要么离婚,要么老两口搬走。”就这样将公婆扫地出门了。后来和自己亲妈住在一起,生气起来又辱骂母亲。有一次闹腾得太过分,母亲被逼得给她跪下,她不为所动,照样辱骂。你说这样折腾,什么样的福折不完的? 我在外工作,很少在家。发生那些事之后不久,我回家时看到她,吃了一惊,没想到前后才半年不见,她的面相已经由一脸的福相,变成典型的薄命相了。相由心生,真是所言不虚。我私下里告诉老婆,他们只怕不久就要离婚了,因为她一脸的薄命相,与现在的福报不相称了。当时还被老婆抢白了一顿,不幸的是,不久之后,果然开始闹离婚。虽然她万分不情愿,打了两三年官司,最后还是强制判决离掉了。离婚的过程中,她到处找人算命,没有一个人从她的八字中看到离婚的迹象的,也正因为这样,她心存侥幸,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婚。她没读多少书,也没有什么挣钱的能力,相貌平凡,娘家的家境又不好,离婚对她而言,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现在想想这些事,我还是常常叹息,她本来福报很好的,因为不孝,将手上的福报折腾得干干净净。因果的规则简单明了,只是众生业重,不易起信。太多的颠沛流离、太多的家破人散,身边经常上演活生生的因果事例,却还是很少有人得到警醒,一个个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到了必须付出代价时,才感到害怕,又有什么用呢?那么修什么才能积累婚姻的福报呢?修心,看到别人婚姻幸福美满随喜赞叹,不嫉妒,不要挑拨别人夫妻关系;孝顺父母公婆,不要挑拨别人婆媳关系;多做善事,放生,吃素……总之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如果以前有过损伤婚姻福报的行为,忏悔不再犯。以所有的诵经持名一切善行之功德回向自己的婚姻,回向所有人的婚姻。久而久之,自有效验。要坚信,因果不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美满的婚姻也是从一颗美好善良的心变现出来的。- END -
小道童问道长:“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道长说:“十年。”小道童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道长说:“得要二十年。”小道童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修行,又需要多久开悟呢?”道长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小道童惊讶道:“为什么?”道长说:“你只在意修行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这说明什么呢?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进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质量。为此,道长才劝诫小道童,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求得了这个,丢失了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其实,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坎;生命中诸多的痛苦,都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当你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攀比与欲望,让自己的身心都慢下来,细细地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以前的那个自己,快乐,而不缺乏梦想。慢了,才能保持生机《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人不能妄动妄作。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道德经》又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上的外在运动。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徐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重要。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在拼命玩命。这与“动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为人态度从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谐处众,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乱不浊,冷静就难,淡定受喜。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需要。少就是多,慢就是快《道德经》有云:“少则得,多则惑”,“大器曼(慢)成”。不论游戏,还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据说曾国藩少年时乘夜读书,恰有一小偷在梁上,想等着曾国藩睡了偷窃。想不到,一篇文章反反复复地诵读,曾国藩就是背不下来。最终,小偷一怒之下跳下房梁,将这篇文章给曾国藩背了一遍,并且扬言:你这脑子,就不要读书了!可见曾国藩资质之平庸,但正因为他自知自己非聪明人,所以读书做事不求捷径,用最扎实的方法慢慢来!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自知没有智力优势,因此比别人更虚心;他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更强;他做事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所以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但是一旦开窍,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这样才有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起伏蹉跌,实属罕见。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往往不愿意下苦工,做事总想找捷径,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松松垮垮,结果平庸一生!有些方法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它扎扎实实、不留遗弊!慢是一种境界,慢的不得不快!而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人都想做老板,没有人静下心来好好做事了;都认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没有人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能力了;都认为机会来了,所有人都想一夜暴富,没有人想到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天两天,三年树一品,十年磨一剑,要想成为一棵大树首要的条件是时间的积累!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孔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话做事,该慢下来的事情,就必须慢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而养心与求知,恰恰是人生种种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随着权与利跳来跳去,不过徒然心烦而已。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让他们谈谈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可子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通情感流露,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孔子事后也解释了冷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不是说你讲得不好,而是你这沉不住气的劲儿,太不像样。孔子一直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遇事须机敏麻利,雷厉风行。可讲话最忌“抢”,一定要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急着发话,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好话也多半成了坏话。试想,即便子路说破大天,师尊话音未落就抢将上来,任谁见了,不会先皱皱眉头,怪他失礼?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安石太过于激进,就连王安石自己都承认改革激进,“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全面地得罪了各个阶层支持者,于是改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宋代神童方仲永年少时业艺惊人,家家羡慕,可他父亲偏偏图他早赚名利,不让他静心学习,终日带他出席各种名流聚会,博取名声。就这样,方仲永的学养日退五尺,最终没能避免“泯然众人”的命运。大涵养的积淀,远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心智的历练,还是知识的学习,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唯心神宁定,厚积薄发,才是收获大涵养,大格局的正途。在墨西哥,有一个有趣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了。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不如,让我们试着从当下开始,慢下来。慢不等于懒惰,慢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对生活中风景的驻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挣扎,不狰狞,不恐慌。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才是慢生活的真谛。只有慢下来,我们才会有时间去思考;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真谛。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的心渐渐遗失了对美好的想象。但事实上,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因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让灵魂跟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