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褊当矫之以宽”,“褊”就是心胸比较狭隘,没有度量,要以宽阔的心胸来对治。量大福大,心量越大才越有福气,心胸狭隘可能连子孙都会被祸及。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嫉妒心很重的人心胸太小了,后代都遭殃。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当下心胸变得宽阔一点?不是深呼吸就好了,得练。当然你常常做深呼吸,身体机能好了,也会影响你的心情,所以还是可以多做伸展运动。扩宽心量,要真干,把你最看不顺眼的人的照片放在你的房间,每天起床给他鞠三个躬,“你好”!他今天再不好,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有那些习性,也是“苟不教,性乃迁”。要能包容别人,每天鞠躬,把真诚鞠出来,你的境界就突破了。今天回去就干,假如你回去一想,哎呀,一个都想不起来,恭喜你。假如你回去一想,“太多了,要挑三个有点困难”,那就太严重了。接着,“躁当矫之以静”,烦躁要用沉静来对治。多听古乐,多看好书,可调伏浮躁。当你急起来,赶紧看经书,看好的光碟。再来,也多请身边的人提醒自己,告诉你太太,“我有点浮躁的时候赶紧踩踩我的脚”。这要有默契。刘芳总裁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说,好几次她先生要动怒的时候,都是她赶紧在底下把他的手拉一下,“妻贤夫祸少”,妻子贤德,丈夫有很多灾祸就跨过去了。另一半的提醒,往往令他在最紧要的关口悬崖勒马,收回来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本周的学习,老师前前后后围绕着:“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改过,为什么改过。学生一遍遍的听,每次都深受触动。老师讲到:生命无常,世间无常,身体很容易失掉,一口气不来,想改也没有机会了。一念觉,一念智慧,犹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黑暗俱除。可是我们迷在这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里,想获得这盏智慧之灯不易。老师说,唯有学习才能明理,内心的光明才能升起来。学习要跟明师学习,注重师承。明理了,就能自律,不敢放纵,过不犯了,苦就没了。老师说过,学习就像是去宝山寻宝,犹如找自己的过错,改正过来,祸消福来,找到宝贝了,幸福就是宝贝。学生对于认识自己的过失,比以前清晰了一点,羞耻心、惭愧心也有了一点提升。       我们平日里在乎的衣食住行,钱多钱少,去哪里玩,与朋友欢聚一场…这一切都不重要!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断恶!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趁着自己还健康,赶紧改过啊!老师那恳切的语气,满含着想要将我们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急切,作为学生的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深感羞愧 。       以前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还认为自己不错。前些年,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我都是怨先生、怨别人,是他们的问题,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老师说很多人有“大爱”,可爱的是自己,听了几遍,学生笑了自己几遍,老师如此一针见血,直指学生内心。我的恶,我的任性,我的自私自利,我的不包容......全然不知。        老师的话一次次冲击着学生的心,我是如此幸运得到老师的教导。现在学生深深忏悔自己,曾经给先生以及家人带来的种种烦恼和麻烦,都是自己不对,都是自己的自私、傲慢、对立所致。学生非常羞愧,一定改过,做一个温顺的人、有包容心的人,点点滴滴的改自己,只有自己改了,周围的一切才会越来越好! 感恩康老师慈悲教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本周在学习《了凡四训》时,老师讲到,要落实“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须从“外思济人之急”做起。而要做到急人所急,首先要能够感知他人的需要。经过老师反复、细致的讲解,我才真正萌生了关注他人的想法。先生是我最亲近的人,我决定先从他入手,尝试体会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两个人,这次我从两个家庭的角度,剖析彼此的差异。我的父母在商业部门工作,与人打交道比较多,很在乎面子,无论是家里的卫生、吃穿、家庭氛围还是人际交往,他们都力求尽善尽美,绝不让人挑出一点毛病。他们的生活理念是一定要比别人强,不能让人瞧不起,看不上,总是要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公婆行事风格与我父母截然不同。公公是数学老师,沉默寡言却很有主见,做事踏实、严谨、认真,不爱交际,只要认定该做的事,他就会持之以恒,默默付出,做完也从不声张。比如,在困难时期,大家生活都很拮据,可他坚持多年默默资助经济困难的三姐,我们都是几年前才偶然得知此事。在和先生相处的过程中,我认为是我多年的付出,才为家人营造了一个整洁有序的家。但实际上,我心里想的大多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对先生的关心却很少。我甚至不清楚他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说来惭愧,我对先生的好,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经常事还没做,漂亮话就先说出去了。还会特意做一些我自以为能让他开心的事,结果大多不尽人意。我的这些行为,让先生感到无奈和反感,而他的反应也让我十分扫兴。以前,我以为自己所做的便是真诚待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走进先生的内心。我年轻时,容易紧张,害怕压力。和先生结婚后,他默默为家庭付出,对我也总是默默辅助,从不抱怨。轻松的家庭氛围,让我的紧张情绪改善了很多。结婚这么多年,先生一直用一颗善良的心守护着我,可我却因为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不仅忽视他的付出,还时常在小事上计较。现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会用实际行动关心他、理解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通过反思,我发现我与先生的不同,正是两个家庭的差异,而两个家庭正好彼此互补。夫妻之间若能取长补短,对个人和家庭都能起到纠偏为正,回归中道的作用。 作为妻子今天我才意识到”嫁”这个字的含义。嫁到夫家是为了传承娘家的美德,发扬夫家的优良家风,在圆满自己的同时以这美德孝养公婆、恭敬丈夫、养育儿孙,则自然成就和睦幸福的家庭! 真诚的感恩老师的耐心教导、反复讲解,才让我得以醒悟!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6月08日
大家好!本周学习《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悉心讲述了三个祖先积德、子孙荣显的历史故事。康老师说道:“父母断恶修善,必会福及子孙”。老师讲课经常强调要断恶修善,引导我们存善心、行善事。本周的学习,让我更深刻意识到存心的重要。这周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心。孩子的书包坏了,我给他买了新书包,刚好他网购的羽毛球和一本书也到货了,他让我给他送学校去。我认为他有指使我的想法,到底该不该去呢?恰好在听课时,老师提到“孩子什么样,父母就什么样”。我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修正自己?如何引导孩子?想到了杨自惩对待囚犯的态度,面对囚犯他没有指责,而是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苦楚,考虑该如何给予帮助。反观自己面对孩子的态度,看的是他的毛病,没有真正体会他的需求,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错误,这才发现自己的存心不对。从孩子三岁起,因母亲与婆婆先后生病,我将注意力全放在了两位母亲身上,总觉得儿子有爷爷奶奶和爸爸在身边关爱他,即使我有缺位,也不会影响他的心里成长。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直到上次回家,孩子主动提出想和我谈心,我才知道母亲的缺位与忽视,给孩子带来了多么深的伤害。还是那次我带孩子参加家校社的夏令营时,才让孩子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是爱他的。妈妈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我想起孩子上高中后课业繁重,锻炼时间少,我叮嘱他每天坚持锻炼。此后他每晚打电话都会向我汇报:“今天打篮球了”“今天跑步了”……哪怕下小雨、哪怕身体略有不适,他都会坚持锻炼。如今想来,儿子是多么渴望得到我的关注,多么希望我能将他放在心上。渴望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爱,而我却一直没能读懂这份心意。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孩子希望我送东西,实则是想证明我是爱他的、在乎他的。于是,我怀着满满的爱将物品送到学校。当晚,孩子打来电话时非常开心,还主动分享了自己洗运动服的事情。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面对一切人、事、物,存心最为关键。内心存何种态度,便会收获何种结果。无论遇到什么事,唯有以爱心、理解与体谅之心对待。发出的是爱,一定收获温暖,只有以爱作为生命的底色,人生之花才能绚烂多彩、馥郁芬芳。现在,我愈发体会到老师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深意。如果没有老师的耐心教导,没有义工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今天 不断成长的我!在此,衷心感恩康校长和所有默默付出的老师们!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7日
本周老师开始讲解《了凡四训》的第三篇《积善之方》,其中的两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杨荣先祖救人的故事,另一个是杨自惩为囚犯求情的故事。从两个故事中,我得到这样的启示:他们真诚帮助别人的心、不求回报的心,是为自己及子孙积下福报的根本,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地方。回想过去,在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我整个人都被自私自利的念头包围。那时自己的眼里只有欲望,一门心思只想挣钱,甚至连家人和孩子的需求都视而不见。为满足私欲,还带着别人一起干过不少错事,现在想来实在惭愧。在家里,我总以“一家之主”自居,大事小情都要我说了算。丈夫起初还会劝我几句,见我不听劝,反而变本加厉抱怨争吵,后来他也不再多言。现在回头看,感觉当时的自己既蛮横又愚昧。更可悲的是,遇到问题时,我只会一味抱怨他人,揪着对方的错误不放,却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跟随老师学习传统文化,我恐怕会一直盲目地“向外求”,让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越积越多 。所幸,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在学习的初期,自己做善事之前都要考虑考虑自己的腰包,要算计一下拿出去了自己还有花的吗?这善事做完了,能得到什么好处?是不是能给家里人集来福报?是不是能得到别人的赞叹和表扬?……其实都是带着私心来做事,自己当时认为做善事了,其实这颗存心已经不善了。这么多年,也没少做善事,可是没得到好结果,就是因为自己这份所求算计的心在作祟。记得以前老师也说过,真心做善是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不为自己谋半点利益。而自己看着是做善,其实内心全为自己及家里的一堆儿一块儿算计得失,这就是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有句话叫“小人冤枉做小人”,用在自己的身上,真的是太恰当不过了。人不学习真是很可怜,终日忙碌,到最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是存心错了。通过学习,自己明白了道理,知道了心是吉凶祸福的根本,所有的过错都要从省察自己的内心下手,只有真正的改掉内心的过错,才能得到平安、幸福和如意!目前学生作为义工跟着老师去参加巡讲活动,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报答老师的恩德,为老师的事业添砖加瓦!也让自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7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本周课堂上,老师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引,讲述了两个经典故事:明朝杨荣的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洪灾之际,众人争相打捞财物,他们却选择舍财救人;另有杨自惩在县衙任职时,见犯人受刑心生不忍,不仅下跪为犯人求情,还煮粥施以援手。最终杨荣和杨自惩的后世子孙多贤达。这些故事深刻印证:真心行善、德行深厚之人,终将收获福报。这两则故事让我领悟到,无论身份低微、还是生活贫寒,只要心存利他之念,皆能积功累德。杨荣祖上虽出身底层,却安于清贫、恪守伦常,正因平日里涵养善念,危难时刻才会本能地选择救人。这启示我们,积德行善并非偶然之举,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对他人需求的敏锐体察与善意积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守伦常、去私心”,倡导从孝道、规矩与小事入手,涵养慈悲之心。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常存感恩、孝顺与仁慈,才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助人。反之,若日常放纵杀盗淫妄,内心必然麻木,面对他人困苦也难生恻隐之心。因此,培养慈悲心需从身边人做起——细心关注父母、家人的需求,在点滴相处中锤炼柔软而体贴的心。这让我反思起过往:曾经因偏见与父母关系疏离,初接触圣贤文化时,我天真地以为只要专注诵经,即便心存芥蒂,也能获得庇佑。如今才明白,若人伦不守、缺乏仁爱,再虔诚的念诵也只是徒劳。唯有真正生发出孝心、感恩心,方能触动本心。就在昨天,妈妈因身体不适不能出门,电话里满是抱怨与不满。挂断后,我既担忧又思索如何帮她转移注意力。这时,老师课堂上的教诲突然浮现脑海,我决定向妈妈推荐课程。起初,她婉拒道:“等能出门和老姐妹们聊天就好了。”我耐心劝说:“聊天只能解闷,学习才能滋养心灵,况且‘活到老,学到老’,不妨试试?”随后,我分享了几位老年学员坚持学习、重燃生活热情的故事,并提议每天为她发送课程、交流心得。妈妈被我的坚持逗笑,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今日再通电话时,妈妈的声音明显轻快许多,主动分享:“我听啦,讲得真有意思!”尽管她还羞于表达感悟,只是笑言“等你爸不在家再细说”,但话语间的雀跃已一扫昨日阴霾。那一刻,我既欣喜又自责——为何从前没想到用这种方式关心母亲?共同学习不仅能帮助她明理,更创造了珍贵的沟通契机。 感恩老师的智慧教导,让我不仅领悟了积善的真谛,更学会将所学转化为行动。虽然妈妈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但我坚信,这份善缘必将滋养她的心灵,带来积极的改变。未来,我也将继续践行所学,在生活点滴中传递善意,让“积善”真正成为生命的底色。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通过跟随老师深入学习《了凡四训》,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曾有人说,人生太过顺遂并非幸事,这话对我而言深有体会。从小到大,我被善意包围:家人的宠溺、朋友的包容,让我在优渥的环境里逐渐迷失。习惯了他人的退让,我变得自私傲慢——只看得见别人的缺点,把所有付出当作理所当然;一味索取却不懂回报,满心抱怨却毫无感恩。古人所言“惯子如杀子”、“慈悲出祸患”,如今想来,字字诛心。痛定思痛后,我决心做出改变:从学会感恩开始,努力成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边的庆需姐姐。她的人生布满荆棘:在家常遭丈夫无端责骂,在单位被同事故意刁难,养育的四个孩子也并不省心。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她始终笑脸相迎,将所有磨难都视为成长的馈赠。丈夫的责骂,她看作是修行的契机;同事的刁难,她因一句“姐姐”就认真收拾残局;孩子们的调皮,也被她用一声声“我的孩子越来越棒”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她总说“更好、更好、更更好”,用积极的心态把生活的苦酿成了甜。如今的她,浑身散发着温暖与力量,一心只想把爱传递给更多人。反观习惯索取的我,即便被善意环绕,内心却时常感到空虚。这让我明白: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命运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渴望在康老师的引导下重塑认知,以感恩之心拥抱生活,像庆需姐姐一样,成为一个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人。老师说:学到了重要,践行更是不能少,我立志从现在开始,每天要想一想身边人给我的恩德,比如说公公婆婆帮我带大两个孩子,现在也是经常帮着照顾,还常常给我们做好吃的,我们经济上有困难都是鼎力相助,不计多少,不图回报,现在经过老师的提醒,我真的想起公婆给予我太多的恩德…提及到先生,他从来不多言不多语,每个月的工资都如数交给我,自己很节俭,而对于我和孩子的花销从来不过问,处处都顺着我,让着我…再想一想,单位的领导很照顾我,理解我家里孩子小,有老人,身体也不好,安排工作都很尊重我,从不强压,强按…周围的人给予我的恩德太多了,我怎么就完全被自私自利、傲慢强势给捆绑住了呢?想一想,太惭愧了,这样的我,就把自己心性里的善良,感恩,厚道,障碍起来了。但是我相信人性本善,人是可以教的好的,只要坚持学习,我一定会有所转变,期待着跟大家汇报好消息!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6日
参加工作12年,从菜鸟到冠军,从业务新兵到技能大师,从学员到讲师,说起自己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劳模工匠的“秘诀”,今年35岁的张峰嘉总结为“传承、坚持、认真,在不断啃‘硬骨头’中提升技能”。张峰嘉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怀化机务段怀化检修车间电力机车钳工高级技师。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回想起刚入路接触轴承检测工作时,轴箱静态检测要求每一项数据都精确到0.01毫米,张峰嘉就把误差不超过0.01毫米作为自己唯一的工作标准。不到半年时间,他成为班组业务骨干,更是练就了一手轴箱轴承拆解与组装的“绝活”,能将五六十斤重的轴箱轴承拆装工作从10多分钟压缩到5秒内完成,这一技能极大提高了轴箱轴承静态外观检查效率。工作中,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出“五多”工作法,多次破解轴承检测上的疑难杂症。从事轴承检测的3年里,实现了工作零差错的良好业绩。2015年10月,张峰嘉通过层层选拔,作为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参加全国铁路职业技能竞赛,并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脱颖而出,一举斩获电力机车钳工项目全能冠军。这也是他用每天学习18个小时、上下地沟超万次、磨坏5双皮鞋、手上磨出厚茧的艰辛努力和付出,收获的第一颗奋斗“果实”。“自己好不够好,大家好才最好。”张峰嘉除了认真自学技术理论书籍,还主动申请加入该段“何双宁党员机车质量攻坚团队”,并在队内担任走行专业小组组长。工作中,他不仅带领班组业务骨干参与机车质量故障攻关,修改完善班组《机车走行部检查作业流程》,同时还针对在制作六方公母套过程中测量数据存在偏差又耗时的问题,组织队员共同研究出一项“精密武器”,能准确测出六方公母套边长及角度,提高了制作六方公母套的精度。2014年至2015年,他严格按照工艺、作业标准检测分析中修轴承,共检测出合格轴承360余套,为该段节约成本36万余元。2018年,张峰嘉结合生产实际,带领团队攻关,发明便携式牵引销疏通装置,经反复试验后确定了新的作业程序,改造后的疏通效率成倍提升,只需要几分钟就完成了以往需要5个人3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暴发的不利影响,他仍带领团队节支创效达302万元。担任张峰嘉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以来,他针对段内配属机车惯性故障及突出问题,带领团队开展质量攻关,积极为单位建言献策,累计上报合理化建议81项,完成65项技术革新和惯性故障攻关,解决了210项机车配件自主检修难题,为该段节约成本5770万元。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张峰嘉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并传承着“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2021年,张峰嘉经单位推荐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修,实现了他上大学的夙愿。重返校园,他备感珍贵,书写感谢信致单位。他在信中说:“应时代之需,展担当之为,修业求真,孜孜不倦,做奋斗以成的开拓者;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做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奋斗者。”这不仅是他的奋斗目标,更是新时代铁路青年共同的奋斗方向。多年来,张峰嘉带领团队青工逐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团队先后有两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人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3人获火车头奖章,5人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10人获集团公司比武全能、单项名次,7人在全路机务系统技能比武中取得名次,7人被评聘为集团首席技师;2023年年初,团队成员参与的段自主设计研发的行安装备存取柜项目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记者杨宝光)责任编辑:杨海琴 董志成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