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徐艳:湖北人民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策划责编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话语:说什么? 怎么说?》,策划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目前正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自然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发展通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宝贵财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是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添枝加叶的文化工程。  一个民族是否具备一部优秀的大型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是衡量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便是土家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也是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830多万土家儿女的隆重献礼,表达的是包括土家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心,对民族团结局面的高度拥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决支持。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地处我国内陆的武陵山区,长期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和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土家族聚居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变得便捷而频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语言、艺术、民间习俗、古籍文书与传统技艺等等也在悄然消失,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对土家族地区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来一次系统的梳理,显得非常必要而紧迫。  《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词条8485条,近400万字,内容涵盖地理、历史、民族、经济、民间信仰和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科学研究、文化事业、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游艺、民俗、文物古迹、古籍文献、人物共十六大门类。该书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集中了土家族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前土家族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部地理范围覆盖整个武陵山区的土家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以超大规模、超全门类,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在土家族社会、经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编纂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着树立士气、志气、勇气,做好编纂的浩繁工程;讲求对策、良策、实策、科学、民主、方法,做好民族文化的民心工程;崇尚务实、求实、扎实,把成果做成精品工程。项目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互通、经验的互鉴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集中该领域百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十年的集体攻关而完成。  该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前后持续十年时间。编纂工作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牵头组织,三峡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武陵山区高等学府共同参与,确保了编纂工作所依托的资料的全面和翔实。编纂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他们前后深入土家族聚居区进行了5次大规模和30多次小规模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记录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为本书的编纂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出版社项目团队积极跟踪,与作者团队保持顺畅的沟通,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使得项目尽早获得国家层面的肯定和关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了编纂团队巨大的信心,坚实了他们的方向和目标。另外,出版社还成立了由文史专家、民族学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以及资深编辑和中青年编辑组成的出版团队,他们为该书的出版工作呕心沥血,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内容上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精益求精,为项目的顺利出版保驾护航。  编纂出版《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是及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文化盛事,更是中国民族出版史上的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它系统整理和详细记录了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发掘和提炼了土家族民族精神,全面回顾和认真总结了土家族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大力普及了土家族聚居区自然和历史文化知识,客观彰显了土家族聚居区的建设成就。基于该项目的重要性,湖北人民出版社还在该项目的融合出版积极探索和尝试,依托该项目构建了“中国土家族百科智库”,并将通过多个渠道对外推广。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每位孩子都寄托了爸爸妈妈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德行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从小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有孝心,有文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弟子规》作为传统童蒙读本,内中详细指出生活中“食、衣、住、行”应注意的事项。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是饮食方面事项。饮食要均衡,不要挑食,饮食 也要适量,不要过饱,也不要饮酒 ,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童蒙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尤为重要。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这是穿衣方面事项。穿衣要扣好扣子、拉好拉链,衣服要常清洗,保持整洁,平时要将衣物放置有位,不要乱放。 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慢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起居事项。良好的作息习惯,更有益于孩子身体的生长。“朝起早”是早上要早些起床,而“夜眠迟”这一句,这里的“迟”并非让熬夜,而是稍微晚些休息,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我们要了解《弟子规》成书年代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个时代是没有电力照明的,所以才有“迟”的说法,不要太阳 才下山,没有照明就去休息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起床之后要刷牙洗脸,便后要洗手, 这是教注重个人卫生,是护人护己。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路遇长,疾趋揖;过犹待,百步余”这是出门外行事项。行走时应当不慌不忙,站立的姿势应当挺直。遇到长者,要快步上去问好,行礼的态度要恭敬,姿势要到位。道别时,待长者走了一段距离后,自己再离开。这些都是待人之礼。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有大量句子是在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的。如“执虚器,如执盈”拿空的器皿要有如同内中装有东西一样的态度,避免器皿摔坏,也避免自己因此受伤 。“勿畏难,勿轻略”做事要谨慎,切莫因为简单而粗心大意,许多意外就在于一时的疏忽,而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宽转弯,勿触棱”转弯的角度要大些,不要因为看不到对方而撞在一起。“斗闹场,绝勿近”从小引导孩子不去那些容易引起争斗的地方,打架斗殴容易被伤害到。  《弟子规》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弟子规,圣人训”一开篇便是告诉我们,《弟子规》是圣贤的生活方式,全文来源于四书五经与传统蒙学,其中“圣与贤,可驯致”便是最好的励志经句,勉励我们要成贤成圣,成为 社会的栋梁。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是学习方法,读书要做到“心眼口”三到,能增强记忆能力与定力。学习要踏实认真,切莫不懂装懂,不懂就要问,以求得确切的意义,这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  “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是重要的意志力。不要觉得事情特别困难,就起了害怕之心,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打了退堂鼓。同时也是勉励自己要懂得自爱,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一定会有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得最后的胜利。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是养纯净纯善之心。对身心健康没有帮助的 书籍,应该避而不看,因为那会败坏心志。再来,奸邪诈伪、污秽肮脏的言辞,粗俗鄙陋的习气,一定要戒除,做言谈文雅,言语文明人!  可见《弟子规》是孩子们的“保护伞”,能让孩子们身心更加健康,从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成为孝心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弟子规》每一句不可等闲视之。“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成何人”就是一生枉然,做不成好人、善人;“但力行”,拼命做,可是对经义的理解有限,甚至於解错了,“但力行,不学文”,会“任己见,昧理真”。要能解行相应,学文是解,力行是行。解行相应,就好像我们推著一台车,两个轮子的车,左右非常的协调它就运行得非常的顺畅,其一都不可偏,我们要听经,我们也要行经,听明白了赶快去做,做得愈深入解得愈深刻。  《弟子规》这两句跟《华严经》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华严经疏钞》里面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解无行就是“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那就邪见一大堆;但是有行无解,“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昧理真你就愚痴了,所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弟子规》,《弟子规》每一句跟《华严经》是很相应的。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家是教什么?家是教孝顺的地方,家是教责任的地方,家是教付出的地方。要能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冬则温,夏则凊”、“亲所好,力为具”,时时能看到父母的需要,那他就能时时看到别人的需要。一个家长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是他的德行,是他的智慧,他要能高瞻远瞩!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已经踏出社会了,才哭哭啼啼回来跟我们说:妈,我为什么跟我们的同事都处不好?为什么我到处看人不顺眼?那他会烦恼一辈子。而他那一分处处替人著想的心,源头在哪?就在《弟子规》这一句,“冬则温,夏则凊”、“亲所好,力为具”。他在时时体恤父母冷不冷,父母渴不渴,父母现在的心里好不好受,他时时能用这种同理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他也同样的内化以后,会感受到一切人的需要。他已经拥有人生最大的财富,那就是人和!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们为人父母者,哪个人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在社会当中,受到他人的尊重恭敬,受到他人的关爱、爱护?这是每个父母所期望的。天底下没有自己掉下来的馅饼,要求这样的结果,那要种好的因才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扎下来处处替人著想的心,他就拥有了成就家庭、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一个根基,就是人和。中国话讲,家和万事兴。同样的,企业只要和了,那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成就。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在学中国文化当中,中国文化小大是非常圆融,小到一个人的修身,修养自己,大到治国平天下,道理是相通的。家能和,就可以治国。你看以前这些留名青史的读书人,他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都是从他的修身、齐家的道德学问当中,自然成就出来的。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我们看控制的念头。人一有控制的念头,容易强势。有的女士,这个强势能把先生给压下去了,这个阴阳有一点颠倒。我发现强势的女子,先生都会郁闷。而且,他的儿子会软弱,这是我的观察,我不是乱讲的。太太太强势了,先生好像郁郁寡欢,然后那个孩子很怕事。你问他什么事情,“你问我妈。”去参加一个毕业旅行,“我还是问我妈才行,不然我妈要骂我。”就很没有阳刚气,为什么?被妈妈给压下去了。所以阴阳要正常。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教出来的孩子人格很健康。  还有这个控制是什么?权力欲望太强,别人都要听我的,这个都是控制的念头。应该转这个念头,是成就他人的念头。再来,控制,人家不听我们的就不高兴了,要转成什么?耐性。他现在不听我的,我还是对他很好,我不跟他生气。再来,要把权利欲望转成什么?转成感恩一切人付出的念头,不能人家帮我们成就事情,都觉得是应该的。每个同仁的付出,我们都感恩在心里面,才不会在这个当领导的位置上堕落下去。很容易,占有的念头就出来了。“你应该帮我这样做,应该帮我那样做。”占有的念头从哪里来的?就是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慢慢占有欲就愈来愈强,“你应该给我的”,不给就生气了。所以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会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慢慢他那个占有欲很强。所以要把应该的转成珍惜每个人的付出、珍惜每个因缘,知缘、惜缘、造缘,知恩、感恩、报恩,这才对,这才是在每一个事情、因缘当中提升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堕落。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弟子规》讲“人所重,非貌高”,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决定不是靠自己的外表,而是在于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令人真正信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的气质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那如何变化气质呢?《论语·学而》一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一定要践行,将所学的用到生活、工作之中,将知识变成思想言行,内化为自己所有,内心的喜悦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细胞,外表容貌也就有变化了,这也是读书变化气质,变不变化的关键是在于能否勇于践行。  《弟子规》是日常生活的说明书,也就是说是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之中,指导我们如何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的,果真用起来,内心自然会趋于安详,能将圣贤教诲内化为自己的,就是变化气质了,这种气质是由内及外的,这是任何化妆品所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靠外在的衣服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说读书变化气质。  比如“衣贵洁,不贵华”告诉我们,衣服重要的是整洁,衣服的本质是保暖与遮羞,引导衣服只要穿着得体、端正就可以,不要盲目消费,不要攀比消费,即使普通的衣服也能穿出气质与修养,而非一定要追求名贵的衣裳,从穿衣开始,穿出自信,穿出气质。  又如“置冠服 有定位”放置一切物品都要有定位,摆放有序,让我们能随时拿到使用,除了节约大量时间外,因为能及时找到所要的物品,不会因找不到而内心起烦恼,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心情好能影响到整个身体的细胞,确实能够落实这些教诲,一定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  《弟子规》强调“学文”与“力行”要同步,就是知行要合一,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改过,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就能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和魅力。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7月25日
我的成长日记——节约粮食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2022年07月25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在京郊一家国营农场上班。当时,我上中学,一到暑假,他就带我到农场去。他递给我一把镰刀和一个筐,指点我到地里割草,然后告诉我将草卖给农场奶牛场。一个暑假下来,我挣够了下一个学期的书本费。烈日下割草,周身似火烧,汗水透衣衫,两手起血泡。我有点儿不想干了,父亲说:“割草这活儿,是苦是累,但能磨练你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你割累了,可以找个树荫处,歇会儿再割,不能有不想干的想法。”一天,我割草到了农场梨园。我躺在梨树下休息。我口渴难忍,摘了一个梨,三下五除二,就吞进肚内。返回父亲住处后,我对父亲说了吃梨的事。父亲说:“你怎么能随便吃园子里的梨,明天要把梨钱交给农场!”接着,他给我讲了“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的故事。父亲说,解放军战士不吃老百姓的苹果,你为什么要吃果园里的梨呢?你要知道,我家祖祖辈辈没有白吃别人东西的家风。祖辈告诉我们要树立公私分明、艰苦奋斗的好家风。打那天起,我记住了父亲给我讲的故事,割草再渴再累,也不敢再摘农场果园里的梨吃了。后来,我通过学习中共党史,更深入地了解了父亲几十年前给我讲的故事。那是1948年秋,辽沈战役在即,东北野战军某部九连驻扎在锦州城北的温滴楼乡附近,连部借住在一位老大爷家。一天,司号员小李和通信员小张帮助这位老大爷打扫完果园,小李在树下捡了一个带疤的小苹果。吃还是不吃?小李犹豫不决。小张发现小李的举动后,当即批评了他。后来,他俩将这件事向指导员赵云鹏汇报了。赵云鹏以“带疤的小苹果该不该吃”为题,要求各班排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识提高了,一致认为:“小苹果无论多少、无论带疤不带疤,都是老百姓的财产,不管大小都代表老百姓利益。”“群众的一针一线都不能动,带疤的苹果也不能吃。”之后,毛泽东同志通过战报及其他途径,了解和记住了解放军战士不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时隔8年后的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阐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他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这是毛泽东同志首次讲“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故事。之后,他于1971年视察大江南北时和1972年建军45周年的重要批示中,又讲了“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毫无疑问,“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故事,也是当前进行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实践证明,多年来,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人民的苹果”,已成为解放军战士加强纪律性、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廉洁、密切联系群众的代名词,更成为好家庭树立好家风的代名词。为什么父亲当年给我讲解放军不拿不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呢?我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的苹果”的论述,进一步理解到父亲这样讲目的有三:一是教育我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公私分明,不拿公家和群众的一针一线;二是教育我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三是教育我艰苦奋斗,发扬人民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传承祖辈的好家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我吃了一个梨,挨了一顿批评。这顿批评,我一辈子铭记在心。几十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故事。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仍然要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的苹果”的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永远发扬好传统好作风好家风,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