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作者:钱仓水(淮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我在不同年龄阶段读过,感受不一,先为其梗要叙述白蛇娘娘的故事吸引,后为其彻底的反封建压迫的思想感情打动。近二十多年来,我研究中华螃蟹文化,换了一个视角,又觉得鲁迅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最近为追溯“蟹和尚”传说的来龙去脉,发现鲁迅更是一个在螃蟹话语上有继承开拓之功的文学大家。蟹 唐云/绘  “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民间俗称的“蟹和尚”,实际上就是螃蟹胃袋里的胃磨。将螃蟹煮熟,揭开背壳,剥去黄膏,便是承接蟹口和食道的胃袋,圆锥状,外面包裹着灰白色的薄膜,里面常见食物残屑和泥沙。胃袋里有形态独特的骨质化咀嚼器,凭着肌肉的扩张收缩可以转动,把吞进的食物碾磨成细微颗粒,因为长在胃里,通称胃磨。把胃袋翻转,抖落污物,便见胃磨,整体黄褐色,头上一圈黑色,犹如削发后的圆顶,乍看,仿佛是一个披着袈裟打坐的和尚,这就是“蟹和尚”。  我先梳理一下中国人自宋至清认知“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蟹斗精上有孔,其中有子有泥,食之杀人。”这“蟹斗精上”,即蟹额区中间的蟹口,“孔”当是又短又直的食道,“其中有子有泥”,触及了食道末端的蟹胃和胃磨,“食之杀人”,它是不能吃的。明朝高濂《遵生八笺》:“《本草》云: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当去勿食,有毒。”历史上称《本草》的医药书籍甚多,此为何代何人所著,未详,谓“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可以确定为胃磨,只是称作“脑骨”而已。  据我查考,最早把“脑骨”形象地叫作“蟹和尚”的,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薛朝选,他在《异识资谐》里说:“蟹黄中有小骨如猴,俗呼蟹和尚。儿子擘酒蟹说,一僧兀坐胡床,余观之,果相似。近有上人作诗称为蟹壳仙者”(此书未见,转录自清孙之騄《晴川后蟹录》卷二“蟹仙”条)。这条文字,反映了时人观察到了蟹黄中骨质化的犹如“一僧兀坐胡床”的胃磨,称之为“蟹和尚”或“蟹壳仙”。  至清,屠绅在神魔小说《蟫史》第二十卷里说,交趾一贼,精气已铄,跃入江中,“乘海蟹空腹入之”,捞蟹人得而刳其腹,随手取出,“俨然盲僧”,点及“蟹和尚”由来。张南庄在滑稽小说《何典》里反复提到“蟹壳里仙人”,第六回中让其现身,一个“戴一顶缠头巾,生副吊蓬面孔,两只胡椒眼,一嘴仙人黄牙须”的道士,点及相貌。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里说“无肠牵挂成和尚”,自注“蟹筐中有袋泥软壳,俗称蟹和尚”,点及处所。  以上种种说明,作为蟹腹中隐蔽而微小的“蟹和尚”,一方面已经写进笔记、医书、小说和诗歌,广为群众所知;一方面受到时代局限,所记又都显得简略、空疏、模糊、零星,没有留给人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  1924年10月28日,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从听说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写起,引出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压在塔底的故事,再讲到玉皇大帝拿办法海,他逃到蟹壳里避祸,接着便是如此一段: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这段文字浅显、优美、亲切,写法层层剥笋、步步推进、引人入胜,随着“煮”“取”“揭开”“吃”“露出”“切下,取出,翻转”一连串的动作,终于见到了“蟹和尚”。对照历史上“蟹和尚”的记录,明确地交代了它的位置,精准地说明了见到它的步骤,形象地勾勒了它的形态,从零星到完整,从模糊到清晰,从空疏到缜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的第一人。  这段描叙文字的溢出意义,还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后人仿效的操作模式。我就是其中一人。出于对“蟹和尚”,即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的好奇,我按照鲁迅指示的程序和方法,曾经独自并为子女、为友人表演“捉拿法海和尚”。每次都兴趣盎然,反响热烈,当大家看到法海竟躲在如此封闭而窄小的胃袋里,与死鱼烂虾、浮萍水草为伴,也都从心底里喊出“活该”。  鲁迅为什么能够笔墨灵动、娓娓描叙呢?他是浙江绍兴人,“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自小爱吃会吃。之后,他关注过生物,学习过解剖,讲授过博物学,特别是从头到尾抄录过北宋傅肱《蟹谱》,发表过螃蟹脱壳的寓言式小品《螃蟹》。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定,他早先一定对历史上所说“蟹和尚”产生过浓浓的兴趣,就在自己吃蟹的时候,刨根究底,仔细观察,经过知识储备,亲自摸索,于是才得心应手写出了这番朴实而精彩的话语。  “蟹和尚”与“法海禅师”  更可贵的,鲁迅又把“蟹和尚”引入了白蛇娘娘的故事里,成了这个故事冠冕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白蛇娘娘的故事,流传悠久,先见于笔记,后来写进了小说,搬演于舞台,说唱于书场,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家喻户晓。  鲁迅小时候就听祖母讲了这个故事:  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环,也跟着。  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当时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后,人们议论纷纷。或说明其倒坍的原因,或回顾其建造的历史,更多的是对失去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惋惜。当然,鲁迅也怦然心动,经过醖酿,博观约取,另辟蹊径,在一个多月后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他震聋发瞆地说:自我听了祖母讲述白娘娘故事,“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为什么呢?“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特别要说的,就在这篇杂文里,鲁迅把“蟹和尚”与“法海禅师”挂上了钩。“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不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对于这个挂钩,大家都毫不在意。其实,这是鲁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体现,是前所未见的令人拍案称好的神来之笔。一方面使漂移了几百年的“蟹和尚”获得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身份,人格化了,一方面使人神共愤的“法海禅师”获得了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归宿,物质化了,相得益彰,融合为一。至此,白蛇娘娘的故事才算有了一个最终的圆满结局。  白蛇娘娘故事的圆满结局  鲁迅说,这个结局,“或者不在《义妖传》(按:清朝陈遇乾所著的讲述白蛇娘娘故事的弹词)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诚然,不在《义妖传》中,可是,据我所知,亦不见之前所载的文字记录,故而推测,当是鲁迅萦绕心间已久的卓绝创作,退一步说,即使不是鲁迅自己的创作,那也是鲁迅把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在文学上作出的最早披露,无论哪种情况,鲁迅都是功不可没的,都是白蛇娘娘故事里最符合广大群众意愿的结局。  必须补充,自鲁迅首开记录说了“蟹和尚”就是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禅师”后,才陆续出现民间相关的后续故事:如说螃蟹背壳上为什么凹凸不平,那是青青见法海躲进去后用剑画的符,锁禁他;如说螃蟹本来是直着爬行的,自横行霸道的法海钻进去后只能横着爬动了;如说螃蟹嘴里为什么老吐白沫,那是法海在蟹腹里念经,妄想解脱……  常说鲁迅是有着特识卓见的文学大家,即以他的螃蟹话语而言,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讲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讲了“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这两个观点也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9日
【书香一品】  作者:吴然  李朝德送来他的新书——《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我既感到欣喜,也有点意外,我以为这本书早就出版了。  去年5月,朝德拿着打印的书稿找到我,让我提意见。他谦逊地说,给孩子们看的书,一个字都不能马虎。我一边读一边写下阅读感受,难掩激动,最后一句话是:“多么希望老师们、同学们都读读这本书,它给你爱,给你希望和力量。”  记得,朝德骑着电单车来取稿时,我和他在小区附近沿着大观河边走边谈,谈张桂梅,谈山里的学生,谈创作和阅读感受。拿回稿子几天后,朝德又担心稿子是否写深了,少年儿童是否有理解障碍?关于稿子的深浅及思想内涵,我们又通过微信进行了交流。一般来说,交了稿,且出版社已认可,作者完全可以抽身而退,静等出版。他这样做,完全是自己给自己加码。较去年的书稿,成书后又有很大改动。  以前,这样的写作者不少,特别是老一辈作家,习惯了与稿子较真。当然,以前生活和工作节奏慢,出版社和书店也没那么多,大家都不急,一年或更长时间写本书,是很常见的。但是时代在变,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匆匆忙忙向前赶路,很少有人愿意对一部已经被认可的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况且,各行各业都在“抢种抢收”,慢就意味着丧失先机,影响后期的发行与效益。然而,翻开书便明白,作者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慎之又慎。写作者就是要对文字心存敬畏,尤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  这部作品让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值得称道的是写作的态度。主题文学创作,特别是写先进模范人物,往往跳不出宣传的思维和方式,如此,难以和新闻报道拉开距离,视野和格局受到了限制。去年,听说作者在华坪县住了两个多月,进行了大量的“外围”釆访,我就觉得这部书一定是独特而有戏的。朝德大多是随意釆访毕业后的学生及其家长,或者其他周围的人,而不是盯着主人翁。“在华坪这个县城,我在鲤鱼河边闲逛,与当地人聊起张桂梅,他们向我讲述了很多她的故事。……他们以为我是一个外地来的好奇的游客。”正是这样扎实地深入生活,朝德笔下的故事才如此真切动人。  其二,主题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不能淡化文学的理想与追求。我们要考量的不仅仅是宣传理念、出版课题、市场前景,更要考量心灵课题、人文情怀和读者认可等维度。这种写作表面上是考验作家的文学技巧,实则是检验一个作家的情怀和格局。李朝德写张桂梅,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爱和教育。这个角度具有很强的带入感,文字背后有一种力量拉拽着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从而在阅读中重拾教育之本、人生之本。  其三,主题写作不是概念写作,而是追求有质感的在场写作。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动人、生动形象,这与文学的艺术追求实质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写给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更离不开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细节。这部作品写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张桂梅。除了模范人物大爱无私,也写出了作为普通人的张桂梅。她有失落,爱开玩笑,爱生活,有时还爱发脾气。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很大篇幅写孩子和家长,如第四章写青春成长的迷茫,贴着青春少年的心理去叙写,也从侧面写出了张桂梅像一束光,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所有这些,正是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们所希望看到的有意义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文学所追求的品格。  拿到透着墨香的新书,再次翻阅还是让我情难自禁。李朝德写过很多精美的散文,但长篇纪实儿童文学写作还是首次。这次投入,激情燃烧,成就了这本书。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9日
作者:周岩壁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国中院  五十六岁时,王安石(以下简称荆公)退居金陵,悠游林下,开始对围棋有兴趣,而且甚是着迷。这在长诗《戏赠叶致远直讲》中有生动的描述:  棋经看在手,棋诀传满箧。  坐寻棋势打,侧写棋图贴。  携持山林屐,刺擿沟港艓。  一枰尝自副,当热宁忘箑。  欢然值手敌,便与对匕策。  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  樵父弛远担,牧奴停晏饁。  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嗫。  所矜在得丧,闻此更心惵。  熟视笼两手,徐思捻长鬣。  微吟静愔愔,坚坐高帖帖。  未快岩谷叟,斧柯尝烂浥。  趋边耻局缩,穿腹愁危嶪。  或撞关以攻,或觑眼而擪。  或羸行伺击,或猛出追蹑。  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  或外示闲暇,伐事先和燮。  或冒突超越,鼓行令震叠。  或粗见形势,驱除令远蹀。  或开拓疆境,欲并包总摄。  或仅残尺寸,如黑子著靥。  或横溃解散,如尸僵血喋。  或惭如告亡,或喜如献捷。  陷敌未甘虏,报仇方借侠。  讳输宁断头,悔误乃批颊。  终朝已罢精,既夜未交睫。  写到下棋者痴迷劳心,寝食皆废。写打柴的、放牧的旁观技痒,急得直揪胡子,又不敢插话,种种情态。用12个“或”字,写棋势花样百出,招式千变万化,策略工于揣摩。吴聿在《观林诗话》中称赞此诗“曲写人情之妙”;葛立方《韵语阳秋》云:“可谓曲尽围棋之态,非笔力可以回万钧,岂易至此。”洵为具眼;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王荆公于棋艺虽起步较晚,但用心专注,所以,有时也能赢。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一次与薛昂下棋,预先言明输者要作梅花诗一首。结果荆公赢了;但薛秀才不善作诗。荆公赢了棋,心情很好,就代输家作了不止一首,而是两首诗!之一就是《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云: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培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欢快心情,溢于言表。  荆公诗中不少地方,说到下棋。如:《送董伯懿归吉州》:“时时对弈石,漫浪争死生。”《访隐者》:“童子穿云晚未归,谁收松下著残棋。先生醉卧落花里,春去人间总不知。”《酬王微之》:“君家咫尺堪乘兴,想岸乌巾对弈秋。”《叶致远置洲田以诗言志次其韵二首》之一:“土山欲为羊昙赌,且可专心学弈秋。”  荆公晚年,政治理想破灭,变法失败,看遍官场倾轧,识尽人情冷暖;又加上爱子元泽夭逝。可谓内外交困,老景颓唐,心灰意冷,忧伤极矣。借助围棋,聊舒抑郁,暂开襟抱;本是好事。但荆公脾气过于执拗,一上场,老是不由自主地计较输赢。《遁斋闲览》载:  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可见,荆公下棋的风格是一味快着子,既不瞻前,又不顾后。一看自家要输,就把棋给毁了。还说:本是要寻个开心,何苦如此,不下了不下了!  荆公当然是知道自家这个毛病的。《棋》诗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此诗好像意图自儆;但知行实难合一,临阵厮杀,忘了章法也。所以,在这方面,荆公难免遗讥后人。  另外还有一点,荆公在对弈棋的价值评判上,持传统儒家的功利看法,认为棋艺是小道,不值得从事学习、研究、探讨。《论语集注》卷九:“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乎,为之犹贤乎已。”朱熹引李氏曰:“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儒家对弈棋的态度,至为明确;也是荆公所遵从的。《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  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  此诗在李壁《王荆公诗笺注》中,凡两见,字句全同;只是标题又作“对棋呈道源”。又有评云:“言棋与诗之妨学也。”就是说,荆公不但要罢棋,而且要罢诗,立志要做个道学家或理学家!这在前引《戏赠叶致远直讲》最后已经点明:“翻然悟且叹,此何宜劫劫。操具投诸江,道耕而德猎。”可见这是荆公始终一贯的看法。问题是,能贯彻吗?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载:“元丰癸亥春,予谒王荆公于钟山,因从容问公比作诗否,公曰:‘久不作矣,——盖赋咏之言亦近口业——然近日复不能忍,亦时有之。’”魏泰所记是1083年,荆公想罢诗而不能。正因为未能罢诗,我们才得以从中寻绎出他下围棋的趣事,才知他心欲罢棋,实未能罢棋。可惜的是,三年后,荆公就去世了;自然也永远解除了他在下棋上的心理煎熬和现实中的窘困。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9日
120秒珍贵画面缅怀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8月16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扎实做好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通知作出七项部署,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了解↓↓↓一是坚决贯彻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做到精准化、人性化,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影响,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二是安全有序推进秋季学期开学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区域统筹,综合研判当地疫情防控形势,“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做好开学工作。三是周密部署安排师生员工返校。要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明确师生员工返校条件,制定返校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分区分级、错峰错时确定返校批次和具体时间。四是科学精准抓好常态疫情防控。要不断完善校园疫情防控方案,科学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专题培训和健康管理、公共场所清洁消毒与通风换气、防疫物资和核酸检测能力储备等。五是全力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下,最大限度保障正常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生活,细化优化校园管理服务,充分保障师生合理需求,构建安全舒心的校园环境。六是积极有效开展卫生健康教育。要凝聚“家校社”合力,宣传新冠肺炎和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措施,坚持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做好个人防护。七是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要在属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筹下,加强配合协作与信息共享,完善校园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保障校园疫情防控平急转化高效畅通,处置快速有力。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18日
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天资平庸,人又不勤勉,就难有成就。天资过人,只要一骄傲,就生出祸端。世上许多康乐之家,都是凭着勤俭得以兴旺发达。世上许多高尚之人,都是凭着谦虚待人积累福德。01“勤”是兴家之道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不论是修身自律,还是齐家治国,“勤”字都是不二法门。曾国藩把“勤”字看作兴家立业的根本。早年间,曾家祖父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养猪、种菜、喂鱼、读书,这是居家之事;起早、打扫、祭祀、睦邻,这是治家之道。要想身体力行地做到这八个字,就必须勤劳地从事读书、生产。这猪、蔬、鱼、书四个字,讲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大人们耕田种菜、养鱼养猪,供一家人吃食;小孩子用功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能放心。百姓之家,只要园中有菜、栏中有猪、塘中有鱼,幸福生活就有了保障。子孙向学,能够发奋勤勉、修身养性、考取功名,家族振兴就有了希望。居家后,进而考虑的是该如何治家。早,就是每日清早起床,做事情更要有提前量。扫,就是外要洒扫庭院,内要扫除心灵的灰尘。考,就是要缅怀先人,逢年过节祭祀不能懈怠。宝,就是要尊亲睦邻,保持住一种纯朴的民风。此八字家训,一家奉之,则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国泰而民安。曾国藩本人,也曾在给次子曾纪鸿的家信中写道:“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家世代以此为训,培养了良好的家风。02“谦”是避祸之门《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狂妄自大者,人人讨厌;高调炫耀者,人人反感;自以为是者,人人疏远。唯有低调不张扬,谦虚不自夸,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狂傲大多源自精神的空虚,怕被人瞧不起;谦卑则是发自内心的力量,不被外物干扰。真正聪明的人,都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低姿态做人,高姿态做事。话不说满、事不做绝。给别人留后路,也是给自己留后路。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做人低调谦虚,才能常保安康。位居人上,不要目中无人;屈居人下,不必谄媚求人。强者不是人上人,弱者不是人下人。永远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个人。这才是为人处事之根本。国学君说:勤则天下无难事,谦则平生无祸端。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谦逊待人,勤奋做事。一个人、一个家,做好了这两件事,安康富贵指日可待。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18日
 【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  见到人家的德行,见到人家的善行,就像自己做的一样高兴,随喜他的善,叫见人之德如己之德。没有丝毫的嫉妒心,都是肯定、效法、学习人家的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里是提醒我们,人的心中一定要去掉嫉妒心,嫉妒心是很大的烦恼。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8日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见到人家一个善行,肯定他这个善行,然后他以前所有的不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感觉夫子很容易相处,因为处处都看人家的好,肯定人家的好。这句话也给我们反思,我们不能倒过来变成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人家做得很多很好的,就一件做不好,就看他不顺眼,就不想理他,这心胸就太小,不能容人家之过。而且夫子这样的态度会让身边的人很受鼓舞,我这么多错,孔老夫子都能包容,我才这么一点点善,他这么肯定、这么鼓励我,我不能让老人家失望,我要赶紧加油。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