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在我从事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咨询解决的过程当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心理学,当我把大部分心理学学习完后,我发现在咨询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当中,很多问题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我继续深入探索,在我学习家庭系统排列的时候,看到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灵格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推崇老子以及他的《道德经》。那时刚开始,我觉得挺诧异,一个外国人如此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当我逐步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越学习越惭愧。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却毫不了解。而且过去我对于传统文化,基本上都不怎么相信,觉得那些都是封建迷信。但是当我自己深入了解后,并且不断在咨询实践的过程当中运用的时候,我发现传统文化不仅不是迷信,反而是能够真正彻底根本性的解决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的智慧。于是,我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在我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家长和过去的我一样,不相信传统文化,排斥传统文化,觉得是封建迷信,觉得玄乎其乎,不可信。我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我们从小再学校接受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地告诉我们,凡事要讲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所以,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思考一下,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我们看看,科学的百科定义是: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是通过各种实验分析论证已经证明的一些知识,而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所以科学会不断的颠覆自己过去以往的观点。比如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认为地球就是宇宙中心,然后过一段时间,科学家又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又过一段时间,科学家认为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然后现在科学家就说宇宙没有中心,或者说我们目前找不到中心。所以科学是在不断的自我证明,自我否定。比如当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DDT农药,在使用了几十年后,科学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发明,于是后面一致把这个农药给禁止了,因为它的危害远远大于它的好处。所以科学它是永远处于发展当中的,永远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今天科学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过一段时间他就自我否定了。比如现在的转基因食物,不少科学家就认为没有问题,既能够保证高产量,食用也没有问题。但是按照科学的定义,在未来不久,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又把这个观点给否定,认为转基因食物不能够食用。那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的源头其实来源于易经,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其实是阐述天地人运行规律的一本经典,但是比较深奥,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易经的分支有一些应用于预测,所以很多人对于易经的印象就是占卜预测。孔子读了《易经》后,留下了四书五经,告诉我们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老子看了《易经》后,留下了《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人与自然万物的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创立的佛教,之所以在印度不能盛大发展,而在中国盛大传承,就是因为佛教的宗旨思想和易经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形式角度的表达!所以,传统文化阐述的很多其实是中华老祖宗几千年来总结的天地人的规律,规律其实总体是不变的,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就像孔子讲述的五伦关系,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五伦关系,就直接说封建迷信。其实,一个人没有深入了解,就断然下一个判断,本身就是迷信。五伦关系分别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孔子讲的五伦关系的本意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夫妇有别讲的是,夫妻要各尽其责任,为人丈夫要担起要养家的责任,而妻子要有责任把家庭里的一切事务治理好。如果分工不同,很多女士不是全职家庭主妇,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丈夫应该和妻子争做家务,家庭才会和谐。父子有亲讲的事,父亲对孩子要慈爱关怀,而子女侍奉父母的时候要孝顺。长幼有序讲的是,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兄长。君臣有义讲的是,上级要爱护下级,下级要忠于上级人,忠于他的本分与职责。朋友有信讲的是,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誉,讲究信用。人无信而不立,信是与人交往的根本。所以,我们看,五伦关系讲的是家庭成员中,每个人应尽的本分,完全没有一点封建迷信。我们今天社会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家庭成员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如果每一个成员,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其实家庭自然就和谐了!古人讲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理解是人必须自私,自私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也是被以讹传讹了,本意讲的是,人如果不提升自己的修为和道德,让自己变得更加趋近于完美,那么老天都不能容忍你。所以,传统文化里很多讲的都是智慧,但是我们误解错解的太多了。很多人说,传统文化很多都是不可证明的,所以不是科学,是迷信。其实如果秉持这样一个逻辑,那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因为科学不能够证明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科学自己不能够证明,然后就把对方批判为迷信,本身就是一种歪理。科学如果不能够研究证明的东西,那么科学应该谦虚的认为自己发展的不够,那些未知的领域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不能够下判断。就像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强势的歪理。科学是建立在唯物世界观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看西医一直研究的是物质细胞分子,而我们传统文化,看待问题都是从整体的角度上去看待,是从总结有效的规律去看待,传统文化既不会唯物,也不会唯心,就像中医既重视药物的作用,同时也很重视情绪情智对人的影响。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通过研究量子力学证明,人的思想意识其实是可以影响物质改变的,所以,这个结论又颠覆否定了过去很多的结论。所以,科学永远在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研究结论中发展。什么是迷信呢?很多以讹传讹、误解错解圣贤思想的说法往往就是迷信,我曾经就讲过,迷信就是有些人想走捷径,想机谋巧算,所以容易迷信,比如期望拜一拜菩萨,给菩萨多一些香火钱,就期望菩萨保佑自己,这就是迷信;其实,拜菩萨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对父母的孝顺之心,提醒我们要向圣贤、菩萨、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习,以他们为老师,这才是拜菩萨的意义!迷信的人往往是不想往内修自己,希望有一个外力来直接帮助自己,所以就容易迷信。《易经》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人要自己,不断修为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可惜,人都有惰性,喜欢求捷径,不劳而获,人都不愿意反思修正自己,就像有些家长,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宁愿花钱给孩子做心理咨询,不愿意自我学习成长;宁愿请大师看风水,也不愿意看看自己内心的风水;宁愿在痛苦中彼此指责,也不愿意在觉醒中自我学习!所以,这些就是迷信。当然,我不是说看风水就是迷信,风水不是迷信,迷信的是人。人的思维认知对了,就不容易迷信,思维认知错了,就容易迷信!正确的思维认知,应该是永远向内心看,因为我们的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心对了,世界就对了!所以,希望每一位朋友都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观对了,我们才能把脚下的路走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家庭教育,您的随手一次转发,可能就会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孩子!
发布者:Blue
2023年03月11日
素食的由来已久,最早的人类大多都是吃素的,因为没有掌握利用明火的方法,因此吃生肉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现在科学高度发达,人们融各种烹饪技巧制作肉类,它们对人体的负荷依旧相当巨大。真正的素食文化起源最早是于《吕氏春秋》。这本由吕不韦重金打造的书中明确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而《黄帝内经》则认为最好的饮食搭配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佛教素食文化传统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萨”——梁武帝萧衍,他对中国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设有着直接的参与和深远的影响。梁武帝的生活甚是节俭,日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平日里,命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入鸟兽之形。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极具浓重的中国特色。不食荤腥的戒律如今已成为中国佛教遵循千年前的第一铁律。很多人认为僧人在持戒中只是不吃肉类,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严格上说僧人是不沾荤腥的。荤是荤,腥是腥。那么“荤腥”到底具体指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荤: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是植物而非动物,因此佛教的荤是指蔬菜,叫五辛,是指我们常见的葱、蒜、韭菜、茭头、兴渠(洋葱头)。腥:专指一切动物性的肉类。佛教的出家人以及在家受菩萨戒的居士对荤腥一律是要戒断、禁食的。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不杀生不吃肉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而这5种蔬菜不是素的吗?其实不仅是佛家禁止吃荤,我国本土道教也是将韭、薤、蒜、芸苔、芫荽(香菜)定为禁食的“五荤”。从佛教的角度说,吃素食是慈悲心的体现。吃素的人心里很是慈悲,尤其吃素久自然就使慈悲心滋长,这个慈悲心不需要培养,那是上天的奖赏。我们没有伤害动物,自然不承受因果法律的果报,由小爱变大爱,发展成无分别的爱,让自己爱的境界升华,得到升华的爱自然利己利他。一个爱心满满的人不仅自身快乐、幸福、平静也会带给他人幸福快乐。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吃素食可降低并调节体内胆固醇,且不至因吃肉类而摄进过高的尿酸,不至提高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率。此外,人类体质偏碱性,肉吃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机会,吃素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同时降低体内毒素堆积素食营养非常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肉食在胃中不易消化,甚至进至大肠时尚有大部分未消化或只是一半消化,因此肉食在大肠中腐化极盛,且多带毒性,对人体有害。由此可见,佛教提倡的素食文化从身与心两个方面都在开示我们如何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心灵上的清净与身体上的健康是我们修行路上最应奠定的的基础。
发布者:Blue
2023年03月11日
※※:某大德开示,发心的重要,以吃素与吃肉为例,吃素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反而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或延寿而吃素,那么过患很大,因为种出一片菜叶,也可能死去无数的菜虫,然而吃肉,可能只是吃动物身上一小部分肉而已,相较之下过患没那么大。吃素应该要有如何发心呢?应该要生起为了长养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我不直接食众生肉,因此发心而断除肉食,这样的话吃素才会成为功德。请问法师,您认同这种说法吗?您怎么看待吃素这个事情呢?宽见法师:强调发心是对的,就是你用什么发心来做这件事情,你吃素的发心是什么,有人天乘的发心、小乘的发心、大乘的发心,当然大乘的发心是最正确的,功德也最大。在同等的条件之下,吃素总比吃肉更好。吃素强调发心没有错,那吃肉就不需要强调发心了吗?而且有时候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把吃肉当成一种借口呢?你这是贪肉的口味,还是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去吃肉的呢?哪怕他去吃素,你们不要去指责现在他吃素没有圆满而给自己吃肉找借口。其实这都是对等来讲的,这些话放在吃肉的人上面也是一样的。还有说吃素的话会伤害一些虫子,这样的讲法其实我觉得不是特别圆满,那就干脆什么也不要吃了,那也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们吃素也要带一种惭愧心,注意不要伤害虫子。你吃肉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啊!你吃肉,从动物身上割一些肉,动物体内也有寄生虫,也会有很多的虫子因此而遭到杀害啊!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不能说吃素的人不圆满,因此可以吃肉。我们首先要肯定吃素的发心总体上比吃肉的发心要好,为什么呢?因为吃肉直接伤害这些动物啊!佛教当中有很多经典,像《楞严经》,还有很多大乘的经典,宣说食肉的过患,吃肉断大慈悲种子【注1】,而慈悲是大乘菩萨的一种重要的核心精神,佛经当中都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历代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了,其实汉传、藏传的大德也都有这样的开示,我们要有经典的依据。固然吃素的人当中也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我们可以在吃素人当中去告诉大家,去更好地培养一种正确的发心,从只是为健康,更加培养这种大乘的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吃素,固然要强调这个,同时我们要避免因为吃素存在一些不圆满的发心,就为吃肉找一些借口。我们奉斋放生并不否定如法放生的重要性,如法放生我们仍然是大力提倡,但是在现在这种条件之下,我觉得没必要太过于去强调了,因为时代在变化,你说把这个生命放了,哪怕马上等一会儿它就要死,哪怕这片刻的自由它也会感谢我们,固然这个也有道理,但是如果说我们根本就不去吃肉,我们都来吃素了,你想想它会不会是更高兴呢?我们可以去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说我们是一只小羊吧,现在有人想要吃羊,所以就导致我天天处于一种要被吃的危险当中,那么现在有人提倡放生,在我要被吃的时候把我拉出去放了,放了之后可能马上还是会被杀,又被别人抓住要再杀,那固然我还是要感激放我的那个人。那同样,我们提倡人不要吃羊,因此能使得我们很多的同伴因为人不再吃羊就不会再被杀了,你想想看,难道我们对这样的人不是应该更感激吗?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分几个方面来看,我们不要绝对化。还有很多方面,其实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我们再一次强调奉斋放生,我们提倡奉斋放生并不是反对如法的传统放生,我们是指,如果说我们传统放生不能如法的情况之下,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拿出一些同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奉斋放生这方面呢,去减少这些吃肉方面的需求呢。而不只是因为吃素的人他的发心不够圆满而为自己吃肉找借口,或者为一些不如法的放生找借口。这就是我的回应吧,可能也答的不够圆满,但是供大家参考吧。不如法的放生并不是一点儿功德都没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同等的精力去考虑一下奉斋放生呢?我们并没有反对如法的传统放生,我们也甚至没有反对不太如法的这种传统放生,我们只是建议。那你既然可以做不如法的传统放生,那是不是也可以放一些精力去做更加符合现代条件的奉斋放生呢?以我们天开寺为例,我们天开寺前面有一个水库,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放生团,著名的放生团叫云居寺放生团,每个月来个一两次,每次都四五辆车,甚至来一百多人,每次几十万元的鱼放在水库里,那么生态园会跟他们讲我们不会捕捞的,但其实这些鱼很多都会被捞起来,因为生态园里面有餐馆,这些鱼捞起来卖给大家吃了,同时还提供钓鱼的服务,周围的人买个一百六十园的门票,到这边来钓鱼,钓到了鱼就全部归你,增加收入。这样子的话钓鱼的人和景区都因为这些放生的人都挣了钱又有肉吃,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其实反而助长了他的贪心。如果是我们通过奉斋放生,也就不存在这种钓鱼的,不但是减少了这种吃肉和杀生的需求,也减少了这些经营肉类产业的人造杀业的机会,我们何必让那些杀生的人一边从我们身上挣钱,一边还笑话我们?世俗舆论还在谴责我们的条件之下,何不考虑一些创新呢?为什么不考虑一种其它的放生方法可以各方面都能够兼顾?比如说奉斋放生,既减少了这种杀生的需求,同时也使很多杀生行业的人减少造业,还减少了社会舆论对我们佛教的讥嫌谴责,也减少他们诽谤佛法所造的业,如此一举多得,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既然你觉得做放生不太如法,那也是有功德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同样的也去考虑一下做奉斋放生,也是有功德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花至少同等的精力,甚至应该更多的精力去推广一下奉斋放生呢?佛法讲依法不依人,这些也是公开让大家去探讨的,供大家参考吧!阿弥陀佛,这个问题就回应到这里。【注1】:诸多经典均开示不可食肉,此处仅恭录三个教证。《大般涅槃经》卷四:“夫食肉者断大悲种。”《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楞伽经·断肉食品第八》:“大慧!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发布者:Blue
2023年03月11日
本篇约5300字,阅读约需要13分钟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就是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所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那么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那么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么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那么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那么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那么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那么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那么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那么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那么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那么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那么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那么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那么这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那么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那么我们讲,我们现在要谈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疾病,然后有了疾病,健康,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那么《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那么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叫,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中医讲,这个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是死生之本,就是四时阴阳,万物的终也是它,始也是它,我们观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万物的开始是不是因为四时阴阳决定的,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候下种,开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收获的时节。放开来,死生,人的死生也是从这个里面来的。那么我们要想跟它保持平,那么就要顺从,四时阴阳我们要顺从,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这个身平或者说形平,那么身形处在中和的状态。还有一个就是饮食,节饮食,这里《素问》很强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饮食和起居,饮食就是我们日常的这个吃的东西,起居呢就是我们的睡眠和觉醒,我们现在是起,我们晚上休息是居。那么饮食要干嘛呢?饮食要有节,古人没有讲饮食营养怎么怎么样,要讲有节,大家很好体会,饮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道在平常呢?就是我们把好了饮食这个关,把好了起居这个关,实际上健康已然,当然这个是外在的,那么更是把好了下面一个关,那么健康就操在我们自己手里面。(违背)这样一些因素呢,那么就会使我们的形产生疾病。那么神呢,心呢?就是刚刚我们讲的平人反过来,我们刚刚讲的恬淡虚无嘛,对不对,刚刚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嘛。那么反过来,就是不能够恬淡虚无,所以在《大学》里面又有“四不正”,就是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就是我们的心,忧虑也好,恐惧也好,患得患失等等这些因素,就是偏离了恬淡这样一个因素了,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处在中和,也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生观,这些是很重要的致病途径,当然这个致病主要是使我们的心产生不平,而心和身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是疾病。健康是这样,平人是健康的,致中和是健康的。那么非健康呢?疾病是这样,失去了平人,就是有什么,有些时候是过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不能够处中,有些时候太过了,有些时候是不及了,对吧,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处中。那么现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治疗它,就中医的治疗,它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大家也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叫中医呢?本来医不叫中医,本来中医的概念是什么呢?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指的是治人,中医是治人的,中医不是治病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好了才生病,所以把人调整好了,他自然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的着眼点是在人上面,不在病上面,只有下医才是治病,这个古人是界定得很清楚的,中医是什么呢?就是中道之医,就是我们刚刚秉承着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中和的这样一种精神命脉的这样一个医学它叫中医。那么这样一个精神我们清楚了以后,那么疾病治疗我们就很了然了,怎么治疗?因为一个病的产生就是不平,不平,要么太过了,要么不及了。所以老子有一句很妙的话,叫做什么,叫做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了有余,有余的东西就是什么,过了,不足的东西呢,就是不及,损有,有余的我要损你,天之道,要损你,不及的怎么样,要补你,这个损这个补,它恢复一个什么,平,对,中,中医的治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中医的很多,在《内经》里面,在《素问》里面,它提了很多治疗的大法,治疗的原则,我在这里举两句,其中一个是《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它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什么,老子讲的什么,有余,对,有余,刚刚我们讲是损,实际上泻就是什么,损,实我们要泻它,虚呢,就是不足嘛,我们要补,实的泻了,虚的补了,它最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平和,中正平和的状态。这个还有《素问》的《至真要大论》里面也讲到,“谨察阴阳之所在”是“以平为期”呀,这个治疗没有其他的,就是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说不管你什么病,我都不管你,为什么人家很多人说中医呢?这个肝病的也用这个药,肾病的也用这个药,心病的也用这个药,为什么都能好啊?古人讲得很清楚,无问其病,不管是什么病,以平为期,你只要把人调到平的状态,平人的状态,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中医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所在。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怎么办?有些什么具体的措施?疾怎么样以平为期,病怎么样以平为期呢?这个实际上就要心身两调。为什么我们要有针灸啊,要有按摩,为什么要疏通气血,大家都很清楚要疏通气血,为什么?我是从南宁来的,南宁那个地方,大家知道,昨天我是穿着什么,穿着衬衣来的,到了机场开始加衣服,到了这里还冷得直哆嗦,南宁这个一年四季几乎就没有,没有变化,就是它不行,所以那个地方这个热行,天气很热,热太过了,那么为什么呢?就是说它老热,夏天老停留在那里,所以它容易产生不平,为什么这个中国的文化是在陕甘、在中原这一带产生呢?因为这一带四季分明,老在流行,所以你必须是流行了以后,另外前面的来了,来了要走了以后,后面的才能来,对不对,夏天要过去了,夏天要走了,秋天才来,秋天要走了,冬天才来,那秋天老停在那里,夏天老停在那里,就是不走不行,那么这个不平就产生了,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要疏其血气呀,要针灸啊,要,那就是保证机体处在行的状态,流转,流通的状态,那么这个是保证我们处在,处平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还有药物的,具体药物的补泻,不足了,我们怎么去补它,太过了,我们怎么去泻它。另外还有心的调整,我们要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就能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是《内经》的原话,就是我们能够这样调整我们的心,使它处在安然的状态,处在平的状态,我们不是经常有一句话叫心平怎么样,气就和,五脏就安然,那么这样就能够保证没有病,当然这个整个如何调这个心使它平呢,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很重要就在谈这个问题,今天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展开,那么总之,那么中国,中医,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它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是同体的,所以你要告别中医吗?那就请你告别中国的文化,我在开玩笑,我说,你要告别中医,那么你就必须得告别中国的文化,那怎么办呢?那请大家思考。
发布者:Blue
2023年03月11日
一、清政府灭亡后的中医出路清政府最后为自己的腐朽统治付出了代价,一方面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从鸦片战争之后基本无招架之力,丧权辱国的条约将中华民族陷入绝境;另一方面腐朽的清政府却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色厉内荏。在国难民怨之下,清政府越来越失去了人心,但是又不能够及时的对社会精英群体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对国内体制进行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在革命实力与清政府悬殊的情况下,在南方革命力量影响下,袁世凯窃逼帝退位窃取革命成果,清政府倒台,孙中山履行承诺让出大总统,袁世凯控制了民国政府,这就是北洋政府。袁世凯非要玩当皇帝游戏,结果众叛亲离,去世后北洋政府迅速分化,互相斗争,南方孙中山再次革命接连胜利,一直到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在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历史进程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强势到弱势的过程,是西方科学大举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自身文化顽强抗争最强烈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受到冲击最激烈的时期。自民国成立到北洋政府时期,战胜清政府的新一批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热情的对中国进行了西方资本主义方式的改造,政治上向西方一边倒、经济上学习西方、工业学习西方,医学教育也向西方学习,特别是西方列强控制下的各路代言人更是对复制西方不遗余力。医学教育也开始有了雏形。北洋政府时期,医学学术、医学教育、医师管理归教育部,公共卫生归内政部、警察总署。到国民政府时期,卫生部负责卫生行政事务,教育部负责医学教育工作。但是也曾经十分遗憾的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制下以及西医学的逐步深入,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中一些高级留洋主政人员思想开始全面西化,随着清政府的太医院解体,中医只能在民间以坐堂医的形式经营,缺乏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统治阶级眼中微不足道、或不成体系,在帝国主义眼中也是阻碍西医普及、急于消灭的,由此就形成了极其艰难的发展环境。二、“北洋政府教育漏列中医案”中医界的抗争是不断的,清政府倒台与之相附和的传统中医教育体系一时间没有了依靠,国家体制内的太医院系统回归民间,长期在民间行医的先生们也等待着新政府采取措施保证自己有吃饭的技术。但后来的结果是,中医被统治阶级们遗忘或者抛弃了,最著名的就是“北洋政府教育漏列中医案”。北洋政府时期,也是鲁迅叫做“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期,各国列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于帝国主义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医学方面主要仿照日本的医学教育体系,我们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废除了汉医学,全盘西化。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大学规定,医科类设置医学和药学,在医学和药学当中都没有把中医药列入。没有中医列入医学教育体制,社会上的中医先生们该如何生存呢?未来中国的医学该如何发展呢?这引起了当时中医界的强烈不满,当时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等与各地医学团体一起发起了“医药救亡请愿团”于1913年11月23日到北京请愿,那可是天寒地冻啊,南方中医先生们辛苦到了教育部,但是请愿遭到了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汪大燮何许人也?百度百科信息,汪大燮(1859年-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汪大燮自幼聪颖,光绪四年(1878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举人,其后屡次会试不第。但因贵人相助,一路走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曾担任外交官员和政府公职,1913 年汪大燮任熊希龄内阁的教育总长,1916年6 月任段祺瑞内阁交通总长。1917年11月22日,内阁总理段祺瑞辞职,汪大燮以外交总长身份代理国务总理,不过没当几天就退了。此后,1918年又主持了徐世昌总统时期的外交工作,作为外交人物,在五四运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 年11 月,黎元洪大总统特任汪大燮署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29年1 月5 日逝世,终年71岁。没想到这人是个老倔头,他不仅不听群众意见,接到请愿书后在12月29日公开发表了废除中医的主张。汪大燮明言“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他的人生传奇,可以呼风唤雨,历任清朝、民国、北洋政府要职,但是却置全体中医先生们生存和几千年来医学事业于不顾。如今感叹,多少留洋海外归国当了高层智囊以及喝过洋墨水的高层决策者们和那些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主们,有谁还在内心如此的排斥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技术手段呢?新的历史环境下,也不能不深思啊!中医先生们无奈,只能向总统府递交请愿书。这个请愿书写了中医应该提倡发扬的理由,情深意切。摘录如下:“一曰学理精深不可以废除中医之经验;二曰中外地理气候饮食体质不同故不可单以西人之法施之华人;三曰民间信中医者多,求治于中医者十倍于西医之门;四曰专重西医者,非有十万人不足供全国之用,然至速亦需二十年后方养成;五曰神州医药富于天产,乃国家财税利源之所在。”今日读罢,也是感慨良多。当然,看今天西方医学已经全面普及,中医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成绩卓著,我辈中医先生和西医医生携手共同维护人类健康事业,不能不说也是我党采取英明的教育和卫生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中医先贤们的努力,也是碰壁了。但迫于压力,政府一面虚与逶迤,诡词搪塞说废除中医中药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计划。1914年1月16日国务院也进行回复:“前次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医……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教育部和国务院始终未把中医列为合法教育,对中医教育采取了“准予分别筹办”的批复,对民间办学似乎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而军阀混战,当时统治无力,北洋政府很多政策也只能如此了。这个抗争历史上叫做“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实质上就是“教育系统不列中医案”,是北洋政府压根就不想,何谈漏了呢?由此说来,目前中医发展这么好,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中医政策,把中医地位放的很重很高,结合北洋政府的行为,我们内心作何感想呢?三、中医民办教育的兴起此后,不同的中医学校相继开办,这应该是中医行业的一次从教育出发的抗争吧!1915年丁甘仁、夏应堂、谢观等发起成立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正式招生,谢观任校长,教授先生都是我们熟知的大家如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黄体仁等。1917年浙江在杭州成立浙江中医专门学校,1919年张山雷创办兰溪中医专门学校。1919年山西建立了山西医学传习所、1924年卢乃潼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但斗争从没有停息过,政府消灭中医之心依旧。1922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发给医士开业执照的资格,必须经各地警察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或在中医学校、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医士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上海中医学会、中华医药联合会再次行动召集了有170人参加的大会进行声讨,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务部被迫宣布暂缓实施《医士规则》。四、时代的感悟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英雄不同,当封建统治一下子消失的时候,与之相关的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受到相当的冲击,而从事医学的先生们就会如同抛弃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道路,如果当政者不能顺应民意,对祖国文化漠然视之,一味追求西方制度并用西方技术压制中医发展、改造中医、让中医说西医话,岂不是悲哀?这些民间坚持办下来的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医发展特别是中医教育的重要发源地,这也是那一代中医志士斗争的结果,是当今许多名医大家的摇篮。可以想象,中医之所以在政府封杀下还能够存活下来,除了先贤们的斗争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声援之外,基础还是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是围着老中医看病的普通百姓挽救了中医,是简便效廉的优势赢得了民心从而不在意于西方医学的冲击,实践证明百姓才是中医的衣食父母。如果那个时候医学教育如同明治维新一般,中医被淘汰出局、自身自灭或者彻底限制,今天还会有中医药事业吗?由此感慨,中医人当自强,如果不拿出实力,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赢得百姓支持,如果真的脱离了百姓,后果不堪设想。
发布者:Blue
2023年03月11日
佛告誡比丘們說,人有四種因緣,對其貪愛有輕有重,因此而偏離了解脫的正道。譬如一個人有四個妻婦。第一婦最受丈夫寵愛。坐起、行走、工作、臥息都未曾分開。沐浴、衣飾、飯食、享樂常先給予她。遇到寒暑饑渴時,關心地安撫照顧。她想要什麼都滿足她,從未與她爭吵過。第二婦常為丈夫所記掛,坐起言談陪伴在左右。得到她就歡喜,得不到就憂愁。有時或因她而導致早衰疾病,有時或因她而導致爭斗訴。第三婦與丈夫經常見面,相互問候,雙方也不限制對方。在窮困病瘦時便相互厭惡,或相遠離,只是在某些時候才會相互思念。第四婦者主使是發號施令,奔走勞作於各種困難與事務。可是,主人對四夫人卻從不愛護,不聞不問。對於她的事,從不關心也不在意。這四個妻婦,丈夫一旦死亡,應當跟從而去。一天,四位夫人的丈夫將要死了,他便對大夫人說:『你跟我一起走吧!』大夫人回答說:『我才不要咧!我不會跟你走的。』丈夫說:『我這麼疼愛你,誰也比不上。無論什麼事,總是依順著你的意思,提供你生活所需,愛護你,讓你處處稱心如意,為什麼不跟我走?』大夫人說:『你雖然很愛護我、看重我,但是,我最終還是不能跟你一起走的。』丈夫只好含恨去呼叫二夫人,說:『你應該跟我一起走。』二夫人回答說:『你最疼愛的大夫人尚且不能跟隨你,我最終更是不能相隨的。』丈夫說:『想當初我追求你的時候,是多麼地辛苦,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冒著嚴寒、酷暑,忍受著饑餓、口渴,又經歷水火、官府、盜賊種種危險、和人爭奪,吵吵鬧鬧當中好不容易才得到你,為什麼不跟我走?』二夫人說:『你是為了貪圖自己的利益才硬要追求我,可我不曾求過你,你何必對我說那些辛勞困苦的話呢?』丈夫只好含恨去呼叫三夫人,說:『你應該跟我一起走。』三夫人回答說:『我曾受你布施的恩德,我能做的就是送你到城外,但最終還是不能和你一起遠行到你要去的地方。』丈夫獨自悔恨,最後找來四夫人商量說:『我將離開這個地方,你就和我一起走吧!』 四夫人回答說:『我離開父母之後,本來就是給你差遣的。不論生死苦樂,我都會跟隨你去任何地方。』這個丈夫,無法得到自己重視的三位夫人自願跟隨,只有辛苦丑陋、他從不在意的四夫人,跟著自己一起走了。佛說:「上面所說的譬喻,丈夫就是人的神識(有的翻譯成識神,或者有的學派翻譯成根本識),而大夫人是譬喻人的身體。人類愛惜、呵護身體的程度,超過文中丈夫對大夫人的寵愛;然而,一旦命終將死,神識只能跟隨罪業福業獨自離開,身體卻僵硬地臥倒在地上,無法跟隨而去。」佛說:「比丘如果不能隨順四種正行,便無法得到解脫。是哪四種正行呢?一、知苦,二、斷集,三、證滅,四、修道(就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道要具足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要真誠地修行去體證四聖?。二夫人是譬喻人的財產,得到了很歡喜,得不到就會發愁。直到命終時,財寶繼續留在世間,也不會跟隨自己離開,對此只能百般無奈而感到憂愁苦惱。三夫人是譬喻父母、妻兒、兄弟等五親,以及朋友、奴婢。活著的時候,看起來非常恩愛,互相思念;然而,一旦命終時,只是哭哭啼啼地送到城外墳墓邊,便捨棄死人各自回家了。憂愁思念不超過十天,便再度吃吃喝喝,把死者忘得一乾二淨。四夫人是譬喻人的心念。天下人少有自愛、守護自己心念的,多數人對心念是恣情放縱,滋長貪欲、瞋恚,不相信正道,身死之後墮落惡道,有的墮入地獄,有的轉生為畜生或是餓鬼,這都是由於恣情縱欲、放縱心念所致。比丘!修道應當端正自己的心念,應當去除愚癡的心,不造作愚癡的行為,止息惡念,不造作惡行;不造作惡行就不會遭受禍殃,不遭受禍殃則不來三界投生,不生就不會老,不老也不病,不病也不死,不死便得無為涅盤道。」佛說了這段開示,比丘們都很歡喜,信受奉行。佛說的譬喻非常善巧,也很有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為什麼說大夫人最受寵愛呢?這大夫人就是譬喻我們的身體,我們給它吃好的,穿好的,還幫它沐浴、按摩,對身體百般照顧;可是,人一旦死了以後,這個身體只是僵硬地倒在地上,甚至發臭、腐爛,它能跟著我們一起走嗎?不會的。為什麼說這男子當初追求二夫人費了千辛萬苦才追到呢?這二夫人就是譬喻錢財。為了追求財富,要忍受嚴寒、酷熱,有時為了得到它,甚至與他人反目成仇,而且還經常有火災、水災、盜賊等逼迫,好不容易得到它,覺得很歡喜,但一旦失去它又感到很憂愁。這麼辛苦才得到的財富,一旦命終時,也只能留在世間讓他人任意取用、揮霍,還是無法跟著我們一起走的。為什麼說這個人跟二夫人最有話談呢?因為開口閉口「錢、錢、錢」,但是最後它還是不能跟你一起走的。為什麼說常常與三夫人噓寒問暖而又有時悲歡離合呢?這三夫人就是譬喻我們的親戚、朋友。偶爾聚在一起或許很快樂,可是久了卻又覺得厭煩。遠離一段時間之後,又開始想念對方。最後命終時,這些親朋好友最多也只能送到墳墓邊,辦完喪事之後就各自回家了,誰能陪著你去死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又聚在一起吃喝玩樂,把死人忘得一乾二淨。如果你沒有做一些真正利益他人的事,誰還會思念你呢?而這丑陋的四夫人是誰呢?就是譬喻我們的心念。它整天忙東忙西,但我們卻很少去關心它、愛護它。為什麼說它丑陋呢?因為我們的心念充滿著貪、瞋、癡、慢、疑,污穢不堪。雖然我們的心這麼丑陋,但它卻忠心耿耿,甚至死後還緊緊地跟隨著我們,連它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也伴隨在一起。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太看重自己的身體、錢財,有時卻忽略了對親人、朋友的關懷?而對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好好地守護、關愛?如果我們好好地守護心念,讓它變得純潔干淨,那麼它所造的善業、福德、智慧也會跟著我們一起走;反之,如果我們任意放縱自己的心念,那麼它就是丑陋鄙劣的,當人死去時,它所造的種種惡業,也就如影隨形地跟著死者一起走了!我們對於親人、師友平時也要多關懷,而且把這個慈悲心擴及一切眾生。至於錢財,也不是不關心,我們是希望把世俗的錢財,轉化為功德的法財;而身體,不是要利用它來吃喝玩樂、為非作歹。而是利用色身來行功立德,多做利益眾生之事。希望大家不要錯用功夫,時刻關照著自己的心念,時時保持正念、正見、正思維。我們大家一起共勉!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人民安樂,風調雨順,災劫不起,正法久住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3月11日
◆ ◆ ◆一位老教师从教近30年,担任过备课组长、班主任、年级主任,至今仍战斗在教学一线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2018年,19岁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作为教育者,作为一位父亲,他对教育孩子一直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不久前的一次家长会上,他为家长提了三个问题和四条建议,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他强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这虽然是针对高中生家长的一次讲话,却值得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细读和践行,而且越早看到收益会越大!培养孩子贵在坚持我认为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如果真的探讨起来,我认为家长培养孩子主要是两个字:坚持。坚持在平常中,坚持在每个环节,时时刻刻在坚持。家庭教育的大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哪位家长能坚持!我做过14年高中班主任、2届年级主任,带完13届毕业生,当了19年的爸爸,我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视角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我提三个问题和四条建议。向家长提的三个问题如果说家长是个职务,那么这个职务是伴随着孩子出生自动拥有的,不需要别人任命。那么我请问大家第一个问题:1、第一个问题:如果做家长是你的事业,你的这个事业现在走到哪个层次?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这篇文章提出家长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我想问各位家长,除了愿意为孩子花钱,你还会为孩子花时间吗?你会花时间吗?你还会有更高层面的思考教育、思考孩子的人生规划、思考与孩子同步学习,伴随孩子成长吗?能够始终与孩子成长对话吗?你的思想与孩子成长的步伐合拍吗?我想大部分的家长可能花在物质上多一些,精神层面的要少一些。我们做家长的是否满怀热情和梦想,是否科学做家长、理性做家长,而不是以“父爱母爱的名义”,在有意无意中伤害我们的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呢?2、第二个问题:现代家庭教育的十把刀,你无意中使用了哪几把?第1把刀:太多的关爱 , 使得孩子不知珍惜;第2把刀:太多的唠叨,使得孩子逆反对抗;第3把刀:太多的干预,使得孩子缺乏自主;第4把刀:太多的期望,使得孩子难以承受;第5把刀:太多的责备,使得孩子失去动力;第6把刀:太多的迁就,使得孩子不知约束;第7把刀:太多的在意,使得孩子要挟家长;第8把刀:太多的享受,使得孩子不知节俭;第9把刀:太多的满足,使得孩子缺乏快乐;第10把刀:太多的溺爱,使得孩子不能成长。你以为父母无偿地付出就会有理想的回报?虽然我们付出不图回报。我们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感知我们的爱,不要让爱泛滥,也不要什么都以爱的名义。随着孩子的越来越大,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1)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到高年级,身心的发展对家教水平提出更高要求;(2) 家长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水平有限、权威下降;(3) 相处时间很少,机会减少,缺乏深度的交流;(4) 新时代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但是,不管挑战有多大,对孩子的管教永远是你的事业。因为你是孩子的家长,终身不能辞职不能退休的职务,18岁以前你不管,18岁以后还是来找你麻烦。你后半生的幸福指数就是你的孩子发展状况。所以我们家长朋友不要只管现在快活,不管孩子,将来烦恼不断,只要孩子过不好,你一辈子就会牵肠挂肚,这就是父母!3、第三个问题:开家长会你提前备课了吗?一般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中,有爷爷奶奶参加,也有亲戚代表,妈妈家长多,要特别对当爸爸的能参加家长会点个赞,对夫妻都参加的点个赞。家长会就是教育者的大聚会,家长是我们老师对孩子教育的合伙人,合伙人不来如何合伙教育你的孩子,对你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上心,还能指望别人上心?老师可以上心,但是效果就差远了。家长要提前备好课,至少完成四个环节:(1) 安排好本职工作,按时参加。如确因工作忙脱不开身,则应向班主任老师说明情况,请假,日后约请老师单独交流,不要错过时机。(2) 赴会前有机会应认真地与孩子谈一次话。带着问题与老师作个别交谈,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把问题、忧虑全部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3) 认真听取学校领导或老师关于学校情况的汇报。重点领会学校工作的进展和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学校和老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4) 回来后与孩子认真谈心,交换意见,与孩子共同研究改进措施,制订下一步努力目标。教师教学负担重,精力有限,因此,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向老师反映和了解孩子表现情况,以便学校家庭共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给家长的四条建议我们做家长的要注意哪些呢?1.相信和配合学校老师很重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下边两角是家长和老师,教师和家长的长度可以决定学生的人生的高度。学生是顶点,无论活动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办学的追求点!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非议老师,非议学校的规定要求。这不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会让孩子增加抵触情绪、投机心理。如果家长不尊重教师,你的孩子对老师的尊重也好不到哪里,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我记得我儿子的班主任,第一届当班主任,第一次带特奥班,当时二十多岁,我一直对儿子班主任很客气也很尊重,因为我相信他。我们有的家长朋友瞧不起年轻老师,也不尊重年轻班主任。其实,我们都是从年轻过来的,优秀与年龄不成正比。我作为家长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与他的老师密切来往。我知道尊重孩子的老师也是在尊重我自己,同时我在赢得未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不过,家长可参与教育但不能干预。我反对家长随意指手画脚。我们和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关系,合伙时间就是孩子在校期间。让懂教育的来从事教育。谁都不应该成为弱势群体,但是谁也不能凌驾为强势群体。当然,家长如果觉得有什么问题,可以与学校交流,但在孩子面前一定维护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权威。我与我的爱人从有孩子就定了规定:(1) 夫妻双方管孩子,只要一个在管,另外一个就不能插,其他人也不准插,不管对错;目的是维护权威;(2) 夫妻双方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激烈争吵,有问题私下解决;目的是孩子有安全感;(3) 夫妻双方不能在孩子面前非议对方的老人,有想法私下交流;目的是孩子尊老孝顺。既然我们是教育的合伙人,我们就要同向同心,信任配合。2.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策略。你知道孩子在成长变化吗?你知道孩子现在在想什么吗?你会与孩子交流吗?许多家长在社会在单位能言善辩,但由于不知道亲子沟通技巧,和孩子说不到一起去,坐不到一起去。多年来我在孩子面前,既有严父的一面,也有挚友的一面。记得2017年元旦我儿子上大学后回来的当晚,我们父子俩平躺在儿子的床上,两个爷们床头胡侃神聊一两个小时,我谈了四个问题:如何把握大学的学业与创业;成绩与活动;恋爱与成家;出国与考研。孩子在成长,你要知道该管与不该管的尺度,理解与尊重的重要。如何与孩子谈话?这里有几个建议:(1)首先是抓住把柄谈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如果家长谈话抓不到点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见面就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成天将陈词滥调挂在嘴边,孩子不烦才怪!如果家长平时多观察,积极与老师沟通,多到学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实的具体情况,那么一旦谈话,“某月某日某时某地某事”内容确凿具体,学生一下子被点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关住他,也不会狡辩托词了,再继续谈下去效果会截然不同。(2)其次是集中时间谈学生平时忙于学习,外面任务重,人累,回家你啰嗦,心累,没有喘息的空间,他怎么可能会与你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呢。因此平时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注意场合,一周或一段时间,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固定时间和地点将问题集中起来,家长提前备课,很庄重地与孩子坐在一起,要么不说,要说则集中起来一次说到位,有力度有深度。(3)其三是针对问题谈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没有不足,而且不足表现在多方面。与孩子谈话不要奢望面面俱到,全面开花,集中地针对一两个问题突破就足够。其他问题时机不成熟则不谈。谈的多,面拉得宽反而效果不好。要就事论事,孩子最忌提陈年老帐,与其他孩子攀比,胡乱联系,主观臆断。总之,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谈事说服他,既指出问题又给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相信孩子,给孩子以成长发展的机会,孩子才会慢慢理解家长的苦衷,才会慢慢敞开心扉。3.需要懂的三种基本教育理论。做不断学习的家长。家长要研究孩子特点、了解孩子学习阶段的情况,密切专注孩子的变化和需求,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真正扮演好合格的监护人角色。我们许多家长朋友,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培养目标是盲目的、教育观念是滞后的、教育方法是随意的、教育知识是贫乏的。想要当一名合格的家长,我建议家长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以下教育理论。(1) 最近发展区理论:别老是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常说的“看起点,比进步。”每个孩子知识能力、情商智商有差别,每个孩子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我们多纵向比,孩子自己多与自己比,今天与过去比,只要现在的自己超过过去的自己,就应该肯定自己,鼓励孩子。总成绩不够理想,单科在进步也要肯定,这块知识不行另外一块知识相对过去解决了也应该肯定,奋斗目标让孩子目前看得见,够得着,才有希望去努力,跳一跳摘桃子。不要老是关注分数,而是多关注名次的变化,只要年级的名次在进步就行,没有进步也要冷静分析而不是武断全盘否定。每个孩子只要盯着下一个目标,每次小步快走就行。每个孩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不能拉得一般长,提一样的要求。不要横着比,人比人,气死人。(2) 压力与绩效理论: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压力与工作绩效成一个倒U型的关系。压力太小不利于激发人的动力,压力过大又使人被压抑,导致不能得到高的绩效,所以要有适当的压力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绩效。北大清华谁不愿意上?但并非北大清华人人都能上。在努力中实现,在实现中找到成功的感觉,不断的增强自信,才会不断进步。适度的压力是动力。不当的压力是反动力,并非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学会因人而异,适当加压或减压。我们许多孩子之所以成绩不稳定,要么是家长加压过度,要么是自我加压过度,都会造成荡秋千。过山车的成绩也不是家长需要的,这种状态看电影很刺激,看孩子就要命。每次给孩子提奋斗目标要切合实际。(3) 教育的先天论和后天论:鸡窝是飞不出金凤凰的;丑小鸭原本就不是鸭蛋孵出的对人素质的影响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的主观能动等等。先天论强调遗传,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人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后天论强调环境、教育、后天主观努力对人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之所以我提醒先天论不是强调绝对性,而是告诫家长:鸡窝是飞不出金凤凰的;丑小鸭原本就不是鸭蛋孵出的,是误落在鸭窝的天鹅蛋。孩子走多远,家长先审视自己,当年的读书状况,现在对生活的努力状况,爹妈都不一样,何况孩子!不再把超越的希望一股脑儿压在孩子身上。所以学会加压,适当减压,不能没压,科学用压。不要把三代的压力交给孩子。我们在坐的家长年龄都差不多,目前发展的都不一样,为何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一定要一样呢,甚至必须超过别的孩子呢。但是我们对孩子的努力可以缩短差距,一代比一代强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先天不足可以靠后天努力也能成功,先天过人的,经过后天的影响也有可能堕落!所以当前学生有个别差异性,大多智商都一样,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不少,小聪明一时走运,大智慧一生走运,大智慧是什么,就是后天不懈的努力。当今世界很多稳稳成功的都是看起来比较笨比较卖力比较吃亏的那些人。做人如此,读书也是如此。有时我们作为家长的,总有攀比心,让自己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比,结果闹得两代关系紧张,我奉劝家长,您怎么不自己也与别的家长比呢?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将希望寄托在下一辈子上,指望孩子给自己翻本?有点太自私吧。所以现在,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要约束自己,自己也要成长。比如生活态度积极、热爱工作、喜欢学习新知识等等,自己成天牢骚满腹、东溜西逛,指望孩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这种教导没有说服力。如果孩子的暂时发展状况没有我们期待的好,我们沉住气,多正面鼓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对他的失望,不然他泄气、破罐破摔的速度比你还快!期待可以随孩子进步缓步增长,但是不能无限期待。有时将这种期待藏在心中比挂在嘴上更有效。我们首先是有保证有一个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4.孩子是看着家长的背影长大的,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终生负责。他来自家庭,他成长于家庭,将来他也营造更高水平的家庭。所以我的体会是:夫妻关系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大树,是孩子的靠山,没有父母就没有家,更谈不上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隔代监护多,老人照顾孩子,只能照顾生活;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养自己教自己管。家长要成为学习型家长,家长的学习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中小学生的家庭,最好不要经常在家里打牌玩麻将,也最好不要整日里高朋满座喝酒闲聊的,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我过去的家庭公约:只要孩子不毕业,家里是不设牌桌的。我常常与孩子比赛晒业绩,比如2016年高考后我与儿子约定:当儿子拿回大学通知书时,我一定将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整理成专著,现在终于出版了,各新华书店都上市啦。父母生活正能量,不愁孩子不正能量。人到中年,事业要,家庭也要!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不管我们在外面如何轰轰烈烈,最终我们还要回归家庭。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关注他的成长,同样可以作为一项事业!多一个成功的孩子,多一个成功的家庭,成就和谐的社会,不也是在为社会汇集正能量吗?谈几句家庭教育的感悟1.你可以不优秀,但是你可以表现很积极。2.你可以生活委屈,但是你可以表现得很热爱生活。3.你可以很平凡,但是你不能表现太平庸。4.你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你指望孩子积极乐观发奋自强?5.你成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你指望孩子努力做事学有成就?6.你不爱学习瞧不起老师,你指望孩子渴望知识尊重老师?7.孩子是看着家长的背影长大的。8.每一位成功的孩子都在父母身上找到优秀的因子。9.每一位失败的孩子都在父母身上找到潜在的根源。10.管教孩子必须父母思想统一立场一致。11.关爱孩子必须理性科学让他感知。12.教育孩子是一项永不退休的事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但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和老师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状况。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加用心学习,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困难与坎坷常伴,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教导孩子应讲究方法,老师更应该助孩子寻得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填鸭式教学已不适用于当今的教学模式,过重的学业压力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坚持因材施教,为孩子制定专业的教学方案,才能帮助孩子在高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从而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家长朋友,期望孩子成才不是说在嘴上想在心上,更要体现在长期行动上。家长朋友们,孩子学业成长的过程,有风有雨还有阳光,我们要坦然面对,没有不变的社会,只有我们对孩子不变的心。家长朋友们,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健康的、快乐的、幸福的孩子,然后才是成人的、成才的、扬名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多元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上天为每个努力的人都准备了一扇窗户,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苏艳平老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研究员)《童蒙养正,天下太平之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教孩子什么?怎么教?作为家长如何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在孩子成长关键期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苏艳平老师将结合多年一线幼童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精彩讲述如何成功教子!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