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十七岁那年,奉父命去了南昌完婚。他的岳父是江西布政使司参议诸养和,诸养和也是浙江余姚人。
在新婚的当天,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诸府高朋满座,人来人往,阳明先生在进行了必要的礼节应酬之后,感觉无事可做,就信步走出府门。诸府附近有一座道观,名唤铁柱宫。阳明先生曾听人说过,这座道观中有一位高人,就进了道观。
在道观的偏殿之中,有一位道人正跏趺而坐,阳明先生走上前去行礼,与道士攀谈起来。由于阳明先生从小身体不好,所以对养生的话题非常关心,就和道士聊起养生来。那位道长果然见解非凡,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最后,道士教阳明先生呼吸吐纳之法,阳明先生索性与道士相对跏趺而坐,练习起呼吸吐纳来。
能够和王状元做亲家,也是诸养和很高兴的事情,他满心欢喜的与贺喜的客人道别。
这时,有一个仆人过来报告:“老爷,新姑爷不见了。”
诸养和皱皱眉头:“大惊小怪,新姑爷能到哪里去,找找就是了。”
仆人说:“老爷,全府上下都找了,没有找到。听门房说,新姑爷申时三刻左右出大门了。”
诸养和说:“那就快去找啊。他刚到南昌不久,也没有朋友,能到哪里去呀!快找!”
就这样,整个诸府乱成了一片。诸老先生坐在客厅里心急如焚:“新姑爷能去哪里呢?难道对这门婚事不满意,逃婚了。不能啊,他来订婚还是满心欢喜。再说,以王家的家教断也不能有这样不懂事的儿子。”在新婚洞房之中,红色的龙凤蜡烛静静地燃烧着,照的整个房间都很明亮。诸小姐盖着红盖头坐在床上,心中忐忑不安:想着未见过面的夫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此时的阳明先生正与道士相对而坐,微阖双眼,静静地体会着自己呼吸的起伏。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又明亮起来。突然,道观里早课钟声响起,把静坐的阳明先生惊醒。“坏了,忘了回家了,今天是新婚啊。”阳明先生赶紧朝正在打坐的道士拱拱手,悄悄地离开了铁柱宫。铁柱宫的大殿之中,已经响起了抑扬顿挫的诵经之声,道士们已经开始早课了。
“回来了!回来了!…….老爷,新姑爷回来了!”仆人跑进来报告。“啊?在哪里?”在客厅里坐了一夜的诸老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这时,阳明先生也匆匆走进客厅,上前施礼:“小婿昨晚在铁柱宫请教道长吐纳之术,一时兴起,忘记了时辰,岳父大人担心了。”诸老先生虽然对新女婿的表现不满意,但是因为是翁婿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嘱咐:“坐了一夜,身体想来疲乏了,抓紧回房歇息去吧。”
2023年04月21日
为了学习吐纳养生之术,居然忘记大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阳明先生的一个特点,凡是学到的,必然要踏踏实实去做,去验证,不会让自己停留在知见上。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阳明先生在南昌完婚之后,又待了一年。第二年十二月携妻子返回家乡余姚。在返乡途中,正好路过广信府(今江西上饶),阳明先生拜访了当世大儒娄谅娄一斋先生。这次拜访对阳明先生此后的人生道路影响极大。
阳明先生十二岁时,一句“读书做圣贤”石破天惊,这句话不是孩童戏语,他一直念念不忘。现在见到当世之大儒,当然要向娄一斋先生请教成圣成贤的方法。
娄一斋先生并没有因为阳明先生年轻而轻视,相反他对阳明先生能够提出“读书做圣贤”来,感觉非常高兴。他向阳明先生详细的讲述了宋儒的格物学说,并肯定地说“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的”。阳明先生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欣喜若狂,从此他开始学习宋代大儒朱熹的学说,希望通过这条道路成圣成贤。
阳明先生用了三年的时间把朱熹的所有著作都读完了,可是连个圣贤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天理在何处?
圣贤到底怎么做得?就在阳明先生感到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读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一句话。
阳明先生欣喜若狂,原来天理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啊!既然学“格物之学”,不应只在口头上学,须要身体力行。他看到自己庭前郁郁葱葱的竹子,想到这竹子也是一物,按照朱熹的观点也应该包涵着至理,自己索性去格一格,把这个至理格出来。
开始先由一位姓钱的同学格竹,结果钱同学格了三天,没有格出至理来,反而病倒了。阳明先生认为是这位钱同学精力不够,于是自己亲自去格竹子,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格出其中的至理,也被累的病倒了。
阳明先生悟道之后才知道自己功夫用错了,这天底下哪里有可格之物?格物,只是在自己心上下功夫。
由于阳明先生的观点与朱熹等先儒的观点不一样,引起了别人的批评。阳明先生曾经对弟子说:“大家都说格物要按照朱子的教导去做,有哪一个真的按照他的教导做过呢?我是真真实实的做过。”从古至今,多少人就在书本里打转转,还自以为得到了真理。禅宗“以指为月”的譬喻正是批评人们的这种做法。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说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耶稣解释说:“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圣人的学问就像天国的福音,如果只是听一听,就像撒在石头上的种子,虽然当时欢喜领受,遇到考验还是不行。而体悟出来的,就是从自己心里发出来的,就像种子撒在好土里,就可以成倍的结果实了
2023年04月21日
文章来源于中和道塾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阳明先生在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私塾先生回答:“读书登第耳”,我们不要笑话私塾先生浅薄,其实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把登第作为第一等事,我们今天拼命的帮孩子择校,想让孩子考上好大学,目的是孩子以后有个好工作,与这位私塾先生一般无二。
阳明先生在十二岁时提出读书的目的是“做圣贤”,已经显出与一般人迥然不同的气象,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是家教使然。他已经隐隐有超越功利了。
阳明先生十九岁那一年,他的祖父竹轩翁去世,父亲龙山公回家守制。“守制”又称“丁忧守制”,是古代孝子守丧的规矩。父母去世,儿子需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在这期间,王华就担负起教导子弟辈读书的任务。他让自己的堂弟王冕、王阶、王宫和妹夫牧相和阳明先生一起读书,讲析经义。
阳明先生白天和大家学习一样的内容,到了夜晚就搜罗一些经史子集来读,每天读书都到半夜。其他四个人看到阳明先生的文字功夫突飞猛进,都自愧不如,后来知道阳明先生晚上读经史子集,恍然大悟:“他的心思已经不在科举上了,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呢?”
明代科举考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把南宋大儒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作为标准答案。所以,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尤其是朱熹的著作。而对于其他的经史子集,因为不是科举考试内容,大部分人都不会学习。就像我们今天高中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准看课外书一样。阳明先生晚上读经史子集其实就是读“课外书”。
这些课外书没有影响阳明先生的考试成绩,他在二十一岁就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阳明先生又参加了会试,不过没有考中。
龙山公的同僚都来安慰阳明先生,其中大学士李东阳最喜欢阳明先生。李东阳是明朝前七子之首,天资聪明,读书一目十行,还过目不忘。同时,他还有一特点就是喜欢开玩笑。这次,他就跟先生开玩笑:“以你的才能,下一科必然能和你父亲一样高中状元,你就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结果,阳明先生毫不客气,挥笔而就,真写了一篇《来科状元赋》。在座的老先生们都大惊,连呼:“天才!天才!”有的人背后就琢磨:“如果这个年轻人年轻气盛,如果考中状元,必然会目中没有我们这些人。下一次考试一定想办法别让他考中。
弘治九年,阳明先生再次参加会试时,果然被那些人做了手脚,再次落榜。有一个人和先生在一个考场,因为没有考中感到非常难过和羞耻。阳明先生安慰他:“大家都认为落榜是羞耻的事情,我倒是认为因为落榜而动摇自己的心志才是真正羞耻的事情呢。”在阳明先生看来,心志动摇说明养气功夫不够,与落榜相比,这才是大事。
2023年04月21日
阳明先生悟道之后,在给他的弟子黄诚甫的信中说道:“一个人真正有志于道德,功名是不足以扰乱其心志的。”阳明先生说致得良知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句话要真正要做到,必须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心,超越了荣辱得失的牵绊。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阳明先生二十七岁那年,因为读朱熹的书,仍然读不通,大病一场。此时他没有怀疑朱熹的学问,以为自己从儒家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转向了佛道。
弘治十四年八月,任刑部主事的阳明先生到江北地区,就是今安徽、江苏一带,复核刑事案件。公事完毕之后,就去登九华山。当时九华山有个道士叫蔡蓬头,善于谈仙论道。
阳明先生就把蔡道人请到府上,非常虚心的向他请教。结果蔡蓬头回答:“还不到时候。”过了一会儿,阳明先生把身边人打发走,又请蔡道人到后花园,向蔡道人行“再拜”之礼,又问蔡道人。“再拜”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蔡道人仍然回到:“还不到时候。”阳明先生再三请教,蔡道人无可奈何的说:“你在后堂后亭礼节虽然隆重,但是终究没有放下官架子。”说完,拱拱手一笑而别。
阳明先生又听说在九华山背面有个地藏洞,地藏洞里住着一个高人,不食人间烟火,吃树籽喝清泉,住松针铺的地铺。他就攀着险峻的岩石,找到了地藏洞。到那里的时候,那位高人正在熟睡,阳明先生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等着。等了一会儿,那个人醒了,惊叹:“山路崎岖,你是怎么过来的?!”。阳明先生就向这个人请教最上乘教法,这个人笑而不答,说:“你们儒家的周濂溪、程明道是两个好秀才。”后来,阳明先生再去地藏洞,那位高人已经搬走了。
阳明先生对官场兴趣缺失,第二年五月索性辞官回到了家乡。这时候阳明先生的父亲龙山公已经把家从余姚迁到了山阴县,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市区。绍兴市东南四十里有一座山,叫做会稽山。会稽山是佛道胜地,素有洞天福地之称,传说葛玄曾在这里炼丹成仙。
阳明先生在阳明洞旁盖了几间房子,住在那里修炼道家导引之术。有一天,他在山中打坐,对身边的仆人说:“你下山去迎一迎王思舆先生,他要来看我。”并且把王思舆的来的路线讲得清清楚楚。仆人半信半疑,但是也知道自己这位主人不是一般人物,就按照他吩咐的路线下山迎客,结果在路上果然迎见了王思舆等四人。
王思舆听说仆人是来迎接他的感觉非常惊讶,说:“你家主人怎么知道我来拜访他呢?”仆人说:“我也不知道。”王思舆等人见到阳明先生就问“你现在已经修炼到可以预知未来了?”阳明先生微微一笑,说:“你刚出五云门我就知道了。”王思舆又是赞叹又是艳羡,众人纷纷说阳明先生得道了。
一日,阳明先生突然醒悟:“哪里有得道之人卖弄神通的。这哪来是什么得道?这分明就是簸弄精神。”于是,放弃了这种修炼,开始静坐。逐渐得到见性抱一的真髓。阳明先生后来对弟子说,自己在静定之中可以内视自己的身躯,如同水晶一般,完全达到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虚空一体的境界。
2023年04月21日
这时,阳明先生心中开始有了遁世修行的念头。一天,他又警醒到:“我在孩提时代就有这种想法。这个念头可要不得,这是断灭种姓啊!”于是,决定下山回红尘中修炼。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弘治十六年,阳明先生迁居到杭州西湖畔养病。这段时间他经常到南屏山、虎跑泉一带的寺庙游玩。
一天,阳明先生听说寺庙里有个僧人在闭关,据说三年不说话,不睁眼。他就去看这位僧人。果然,这位僧人正闭着眼睛跏趺而坐,外人进了他的关房,他也毫无反应,只是一心参禅打坐。
阳明先生走上前去,大喝一声:“你这个和尚,整天价张着嘴说什么,整天价睁着眼看什么?”这一句话,就惊得那位僧人睁开眼睛。
阳明先生其实对禅宗机锋,也是十分精通。阳明先生晚年的一天,有个学生跟阳明先生请教一个禅宗故事:老和尚在徒弟面前伸出一根手指,问:“看见了吗?”徒弟回答:“看见了。”老和尚把手指藏在袖子里,问:“还能看见吗?”徒弟说:“看不见了。”老和尚摇摇头:“还未见性。”他问阳明先生,老和尚这是什么意思。阳明先生说:“手指有时见,有时不见,但是人的见性常在啊!”朋友恍然大悟。阳明先生这一声大喝,就是禅门机锋。
阳明先生直指僧人的痛处。僧人三年来用不言不视的方式,试图让自己达到禅定的状态,却并没有做到。虽然眼睛不睁开,嘴巴不说话,但是心中思绪纷飞,一刻不曾静下来。
他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位相貌不凡的读书人,不知道如何开口。这是阳明先生开口说话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在?”僧人说:“老母尚在。”阳明先生说:“你想念老母亲吗?”这一句话,让僧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老母年迈,如何不想念!”。
阳明先生说:“母子之亲是人的本性。你自己出家来,可曾想过老母亲倚门而立,盼着再见你一面吗?”僧人听了这句话,泪水又止不住流下来:“我何尝不是这样想,只是已经出家,尘缘已了,不好再去看她老人家了。”
阳明先生摇摇头,说:“这人间伦理不就是本心所发吗?为人子只管自己解脱,不管家中父母伤心,不但是大大的不孝,更是大大的私心。这般私心在,如何见性?如何成佛?”僧人听罢,合十道:“多谢施主点化。”阳明先生叹了一口气:“我倒是羡慕你,老母毕竟还在。我十三岁母亲就去世了,想报母恩,哪里去报啊!”
阳明先生是个至孝之人,十几年后,他平定宁王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到余姚省墓,再次见到瑞云楼,想起自己的母亲,还大哭一场。
2023年04月21日
第二天,阳明先生再去那座寺庙,问起闭关的僧人。寺庙里的僧人说:“师兄昨日突然收拾行李,下山探望母亲去了。”阳明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转身出了山门。他知道不能光呆在这清净之地养病,圣人的学问需要有人去弘扬。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弘治十七年九月,王阳明回到了京师,他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第二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新科进士湛若水。
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在弘治五年,也就是他二十七岁时中举人。二十九岁那年,他拜当世大儒陈白沙为师,为了表示自己求学的决心,他毅然把“路引”(也就是考试证件)烧掉。从此,潜心研究心性理学,几年时间就学业大进。尤其是,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被陈白沙大加赞赏。
弘治十二年,陈白沙写了一首诗,叫做《江门钓濑与湛民泽收管》,“民泽”是湛若水的字,湛民泽就是湛若水。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是陈白沙要把江门钓台送给湛若水。原来,明成化年间,陈白沙仿效东汉严子陵隐居桐江,筑台垂钓的方式,在蓬江边筑了个钓鱼台。他是要把这座钓鱼台送给湛若水。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以衣钵相传作为信物,江门钓台就是我的衣钵啊,今天我把它交给湛若水,希望将来我的学问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从此,湛若水成为白沙学派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八年,湛若水考中进士,并被授为庶吉士。
回到京师的阳明先生看到当时的文人,与几年前他离开时没有任何变化,都沉溺在作诗写词之中,把儒家安顿身心的基本精神忘掉了。于是,阳明先生提出学者要先立志,立必为圣人之志。
新科进士湛若水也陷入苦闷之中,他在广东一直追随陈白沙,并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原以为来到京师,定然是一番圣学气象,不料一班文人都沉溺于辞章,这让他极其失望。正在这时,他听人议论有个叫做王守仁的兵部主事,标新立异,居然要荷担圣学,还开门收徒,他不觉眼前一亮,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自从颜子去世,圣人之学就失传了,曾子把一以贯之之学传给了孟子,从此断绝了两千年。宋代大儒周濂溪、程明道又接续上,从此以后说理越详尽,离道越远了。”
湛若水说:“家师白沙先生的学问,以虚为根本,以静为学问,以勿忘勿助为体认,一定要认得本心。”
阳明先生说:“今天的学者都知道尊崇孔孟,贱恶杨墨,摒弃佛道。但是现在有人能做到墨翟的兼爱吗?有人能做到杨朱的为我吗?有人能做到道家的清静无为吗?有人能做到佛家的究心性命吗?他们和圣人之道虽然不同,但是毕竟有自己的心得。而现在的学者呢?只会雕章琢句,舞文弄墨,浮夸媚俗,不再在圣人之道上用工夫。”
湛若水说:“是啊,圣人之道只是随处体认天理,当今之世,我辈更要担起这副担子。阳明先生在昏昧之世,敢于首倡圣学,令人敬佩之至。尤其要学者必先立志,更是抓住要害。”
阳明先生,拱手笑道:“鼎革一时之风气,断非阳明子一人所能为,正要一二同志共倡此学,舍甘泉先生,吾谁与望?”二人相视而笑,从此成为一世好友,后来虽然二人学问不同,但一生交情不变。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04月21日
实际上,阳明先生和湛若水还有一层渊源。大家还记得,阳明先生十八岁那一年从南昌回余姚途中曾经拜访过一位大儒娄一斋,并受到极大的影响。娄一斋与陈白沙都师从吴康斋,某种意义上,二人还可以算得上同门。
2023年04月21日
正当二人雄心勃勃,要革新一时风气之时,一个噩耗传来,被视为中兴之主的弘治皇帝驾崩。阳明先生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多疑心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经常表现为对人存戒心、提防心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有些人看到别人在一起窃窃私语,就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在街上走,看到别人多看了自己两眼,就觉得人家不怀好意;自己做了坏事,即使没人看到、但看到别人在看自己时,仍会怀疑别人都知道了;别人讲个笑话,他就会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嘲笑。这种人身边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厌恶这个世界,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具有这种消极心态的人,经常会带着一种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得出不好的结论,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猜疑。通过假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消极的前提,然后再把与之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无中生有地自我幻想出了一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疑是对的。这样的人其实已经陷入严重的猜疑心理而不能自拔了。首先我们来分析多疑心理的成因。第一点就是因为对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当别人向你来说某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或者进谗言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为诬词所蒙蔽。古人有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的下属在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的时候,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这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是有所企图,他或者是嫉妒同事的成就,或者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不想让同事去获得,所以才向你来说他的过失,来影响你的决定。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诗中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君听臣当诛”,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他听到了别人的诬词和谗言,结果可能就在诬词的蒙蔽之下,把忠臣给杀害了。比如在南宋的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屡屡得胜,眼看着就可以收复中原了,但是昏君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谗言,一天之中连下了12道金牌,把他火速召回临安,使十几年的抗金事业毁于一旦。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就是因为赵构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听谗诗》描述了这些情况: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碍,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所以我们对于言语要有判断能力,要相当谨慎,也就是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真心希望我们幸福的人绝对不会故意制造矛盾,影响人际的和谐。多疑心理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封闭性的思路。简单的逻辑推理,使猜疑心理笼罩上了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就像我们听过的那个“疑人盗斧”的故事。一个人把斧子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他来观察这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眼神、他的举动、他走路的样子,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于是他断定这个斧子就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后来他在山里打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然后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结果发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儿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我们对别人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怪。多疑的人都是从一种预定的假设目标出发,再去观察,然后再寻找一些论据证明,最后回到了自己假设的目标。就像有的妻子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寻找论据,丈夫回来之后,她看一看他的衬衫,是不是有口红,是不是有香水,是不是有女人的头发,然后去检查他的手机,看看有什么可疑的短信,或者可疑的电话号码。这些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假想出发产生的一种多疑心理。导致多疑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一个人自己诡计多端,经常疑神疑鬼,那么他也会从这样的心理体验去出发,无端地推测别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没有原因地去推测别人。所以《论语》上孔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就是因为他俯仰无愧,心胸开阔,为人处世没有一件事不可以告诉别人的。但是小人,经常会疑神疑鬼,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然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推测别人。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很多人难免会犯一些类似“小人之心”的错误,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有一次,一个刑警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出警。案情重大,疑犯手中有枪。正好有一个记者当时在警队进行采访,于是跟着他们一起出警,好得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因为情况紧急,刑警们便拿出了防弹衣,以防万一。可是全队有十几个人,而防弹衣只配备了五件。此时包括刑警队长在内的五名战士,一声不吭就把防弹衣穿在了自己身上。记者看到这里,心里就觉得有些别扭,心想,这队长也太过分了,抢着穿防弹衣,那其他没防弹衣穿的人怎么办?后来任务胜利完成,刑警队长和另外几个穿防弹衣的同事表现英勇,上级准备颁一等功给他们,但是批下来是二等功。记者于是就跟队长开了个玩笑,说:“你看,你当时抢着穿防弹衣,不然,很可能就立一等功了。”队长听了,马上就明白了这个记者是在嘲笑他怕死,抢防弹衣穿。但他也没生气,而是很平静地对记者说:“防弹衣的数量有限,一接到危险性大的任务,出警人员多,防弹衣肯定不够穿。你看我抢一件穿上了,要是不抢,就被别人抢走了。你不知道,在我们队,谁穿着防弹衣,谁就得冲在最前面,就得第一个面临危险甚至死亡,这是我队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队长还没说完,这个记者就已经明白了,他感到非常羞愧,从而也认识到自己犯了“小人之心”的错误。这种错误虽然小,但是如果不小心犯了,就会影响我们与朋友、同事的关系。遇到问题时,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够将心比心,或者看到问题就起疑心,甚至不但不帮忙,还要去百般挑剔,无端指责,就很容易得罪身边的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情况,而不是不明就里地猜测;把自己放在事情中来,多沟通,多交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要站在圈外去批评指责。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我们读过《论语》的都知道,孔子有一个特别的学生,叫仲由(又叫子路),鲁国人,比孔子小九岁。仲由为人直爽,勇猛果断,敢经常顶撞、质疑老师,而孔子对他也是批评得多赞誉得少。当然了,在孔子后面周游列国的14年里,子路可是一直陪伴左右,护老师周全,一起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就是这么一个大大咧咧、莽莽撞撞的人,在侍奉父母双亲上却十分地殚精竭虑、无微不至。他的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而青松君今日再读来,还是很深受感动,久久不能忘怀。仲由自小非常孝顺父母,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省吃俭用,从汴州城为父母买米。那年遇到大旱,粮价飞涨,高价的米面使仲由难以应付,而家里已经没有父母勉强糊口的粮食了。一天,仲由听说邻县的粮价比汴州便宜许多,但却与汴州相距百里。仲由想,只要能买到更多的米面让父母吃,自己多跑点路,多吃点苦也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决定独自离家步行到邻县,买了米后又用肩膀扛着米袋赶回家来。百里之外,有车马还好,但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哪有车马呀?靠双腿一天只能走七八十里,从百里外打个来回,要用两天多的时间。- 02 -第一次仲由从邻县给父母买米面回到家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他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狼狈样,便强打精神。父母心疼地问他累不累,仲由拍了拍胸说:“不要说一百里,就是二百里也累不倒我。”秋去冬来,天寒地冻,要到百里外去买米面,变得更艰难了。仲由有时要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肯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上。邻居看到仲由这样辛苦就问:咋不怕苦?仲由说:“为了父母能吃上米,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03 -那时候兵荒马乱,百姓缺吃少穿,仲由在往返路上常常看到冻死遗骨。有的人看到他背着米十分眼馋。一次,仲由背米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快黑了,遇到几个彪形大汉挡住了去路,劫贼大声道:“要命把米丢下,不要命看刀。”面对劫贼,仲由吓出一身冷汗,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动情地说:“你们是苦命人,我也是苦命人,你们有父母,我也有父母,我的父母就等着这米下锅,如果今天我把米给了你们,那么我的父母就要饿死了。你们要米可以,但给我父母留些米。”“这还是位孝子,放了他吧!”领头的一个劫贼对众兄弟说,接着回过头又对仲由说:“看在你一片孝心的份上,走吧!”仲由一片孝心感天动地,就连他的老师孔子也多次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04 -仲由父母先后去世,仲由按照礼数埋葬了双亲。守孝期满之后,仲由向南游历到楚国。楚国的国君同仲由经过一番长谈,十分欣赏仲由的才干,再三挽留让他留下来做了高官。仲由做了高官后,出游时随从的车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宴饮非常丰盛,列鼎而食,造成的声势在当时是极为煊赫的。这种盛大豪华的场面令他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对人说:“我现在算是富贵了,可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我即使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到呢?”他唏嘘不已的样子,使身边的人没有不感动的。仲由还曾对人说过:“树林要安静下来,可风偏偏不停下来;你要奉养双亲的时候,可是父母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到现在才懂得,即使是把最丰美的食物供在父母墓前,倒不如在他们生前用好饭好菜供养他们啊!”- 05 -古之人不欺余也,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正在看此文的你,或正青年或已中年,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